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

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段萌琦[1](2021)在《政治态度的制度逻辑 ——基于S省农民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叶娟丽,徐琴[2](2021)在《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本土化概念考》文中提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在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40年来,乡村治理研究领域涌现出一系列本土化学术概念。按照农民、家户、村庄、乡村社会至国家政治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梳理,可以列举出"社会化小农""韧性小农""家户制度""村社理性""后乡土中国""祖赋人权"和"东方自由主义"等七个典型标识性概念,并且初步构建起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本土化概念的内容图谱。乡村治理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原创标识性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乡村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也为打破西方学者"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奠定了学术基础。

张欣[3](2021)在《从“基本问题”到“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问题地位表述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问题地位的话语叙事中出现了由"基本问题"向"根本问题"的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叙述以及学界观点中找到依据,两种不同的观察视域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话语关联,具体表现为官方叙事会对学界研究产生影响。话语叙事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用词意涵的变化,变化的背后具有更深层次的实践与理论渊源,农民问题长期的重要地位、探索农民问题的历史实践与经验以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需要都是推动变化的具体原因,这种话语变化与精准扶贫在理论实质与实践对象上是一脉相承的,对于这种变化及其原因的探究也有助于进一步揭橥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性。

李煦,孟祥杰,孙中华,李颗,丁姣龙,黄璜[4](2021)在《湖南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的表达形式研究》文中指出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对象,研究了湖南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中的表达形式。主要从稻作文化丰收象征、稻作文化物质层面、稻作文化精神层面三个方面论述了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的表达,同时提出了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的发展机制。对庆祝和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丁奕文,周阳,鲁若愚,周冬梅[5](2021)在《中国情境下的农民创业研究综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农民特征与时代发展背景、中国特色情境相互交织,为农民创业带来机遇与挑战,也为农民创业研究带来新的主题。基于国内核心期刊的农民创业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农民的特征及中国情境导致的农民差异,梳理近20年来国内农民创业研究所关注的主流问题。基于前因-过程-结果逻辑,提出了中国特色农民创业研究框架,指出了中国农民创业研究的研究热点和主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民创业研究的未来方向做了展望。

孔祥智[6](2021)在《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形态转换与发展方向》文中提出合作经济、合作社是当下最为混乱的两个概念。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后,合作经济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野,前者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演化为比较符合实际的罗虚代尔式合作社模式,后者则应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合作经济完成了从罗虚代尔式向科学社会主义式即集体经济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后,一条路径是罗虚代尔式的专业合作社,一条路径是产权制度改革后逐渐吸收了罗虚代尔原则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两条路径逐渐融合,成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农民共同发展的方向。

王黎[7](2021)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家庭消费策略》文中提出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家庭再生产与城镇化目标相绑定,带来家庭消费方式的变迁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农民家庭普遍面临着消费扩张而支付能力有限的困境。对此,农民家庭采取透支性消费、保留一部分农业"自给经济"以及代际"两栖"消费等消费策略,通过最大限度地调配家庭资源,甚至是透支家庭资源,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家庭再生产。当前农民家庭消费以透支为主要特点,这种消费模式在促进城镇化率提升和宏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蕴藏着不良社会后果。基于此,扩大内需的关键不在于盲目刺激农民消费需求,而在于提升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李康成[8](2021)在《云南农民画及其在艺术乡建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肖玉元[9](2021)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打土豪,分田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好生活”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透露出的民生价值不断得到彰显。党一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围绕民生的内涵、价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途径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话语。从话语分析视角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变迁,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不仅可以将中国民生建设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能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民生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构建的关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系列表达。从整体上认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演进,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关系是必要的前提与基础。改善和保障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实路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这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民生话语演进于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当中。从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的外部条件看,近代以来中国基本国情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阶段。在这四种语境中,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主题分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在话语形式上呈现出由革命型民生话语向发展型民生话语,再到品质型民生话语的转换。梳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呈现出话语思维日趋现代化、话语内容日趋人文化、话语方式日趋生活化、话语传播日趋国际化的特点。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经验总结为:在坚守初心使命中坚定话语方向、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明确话语主题、在注重中国元素中塑造话语风格、在拓宽话语传播中扩大话语影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西方话语霸权的干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挑战,但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话语霸权的式微,也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应该遵循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批判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夯实理论、针对问题、多元形式、世界表达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李冰潇[10](2021)在《振兴“农道”——略论我国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农道"为视野和主线贯穿我国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认为我国传统农业是作为一种"四生合一"的文明形态而存在,高度体现了"农道"的生态之道、生产之道、生活之道和生命之道;而近现代以来的农业产业化则将我国农业变成了服务于工业化需要的规模化、机械化、化学化、设施化、工厂化的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业,造成了八大问题,即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粮食主权问题,农民的留守和流动问题,乡村治理失序、道德失范、民风民俗败坏的问题,浪费粮食轻视劳动的问题,乡愁问题和丧失精神家园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本质上是"农道之失";放眼未来,我国农业应实行"去产业化","去产业化"不是要全盘否定农业产业化的历史经验过程,而是说农业产业化服务于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新时代需要通过农业"去产业化"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去产业化"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好"八大问题",发挥好农业本应具有的"八大功能",遵循好相应的"八大原则",发展好生态化、社会化、人文化的农业,从而振兴"农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夯实根基。

二、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本土化概念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社会化小农与韧性小农:新时代的农民形象
    (一)社会化小农:内涵、动机与影响
    (二)韧性小农:“脆弱小农”的反叛
    (三)小农政治:实践价值与话语重构的意义
三、家户制度:根植传统的学术资源与治理资源
    (一)家户制度:含义、属性及其传统资源
    (二)家户政治:家庭与政治关系重塑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四、村社理性:村庄本位与村庄规则的再梳理
    (一)村社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村庄与理性:重构“理性人”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五、后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乡村
    (一)后乡土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乡村社会性质的再审视
    (二)后乡土性:理论效度和实践意义
六、祖赋人权与东方自由主义:被遮蔽的中国底层政治的全新解说
    (一)村社理性的血缘基础与祖赋人权
    (二)东方自由主义:中国政治社会自由传统的发掘
    (三)权利与自由视角:中国本土政治研究的突破
结语

(3)从“基本问题”到“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问题地位表述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的具体意涵
二、话语叙事变化的具体表现
    (一)官方叙述中农民问题地位表述的具体变化
    (二)文献计量分析中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三)官方叙事和文献计量结果的关系思考
三、话语叙事变化的原因
    (一)农民问题长期处于重要地位推动话语变化
    (二)探索农民问题的历史实践与经验推动话语变化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要求推动话语变化
四、结语

(4)湖南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的表达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稻作文化丰收象征表达
    1.1 设计“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徽标、旗帜及吉祥物
    1.2 水稻品种展示
    1.3 稻米主题庆丰收宴
2 稻作文化内涵表达
    2.1 稻作文化物质层面的表达
        2.1.1 稻田遗址
        2.1.2 农业文化遗产
        2.1.3 隆平水稻博物馆
        2.1.4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
    2.2 稻作文化精神层面的表达
        2.2.1 农民主体性表达
        2.2.2 古代丰收节体验
        2.2.3 稻作文化研学体验
3 稻米及农特产品销售表达
    3.1 线上销售
    3.2 线下销售
4 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的表达发展机制
    4.1 提高农民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感知度
    4.2 传承与弘扬稻作文化,引导美丽乡村建设
5 结语

(5)中国情境下的农民创业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情境下的农民创业
    (一)中国特色情境
    (二)中国情境下的农民创业
三、文献检索与数据分析
    (一)农民创业的界定
        1. 文献检索
        2. 数据分析
四、农民创业前沿主题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主题
        1. 农民创业前因变量
        2. 创业过程变量
        3. 创业结果变量
        4. 其他研究
五、现有评述及展望
    (一)研究评述
    (二)研究展望
        1. 完善研究型数据库
        2. 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国情与政策
        3. 基于“前因‐过程‐结果”对现有框架进行丰富

(6)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形态转换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合作社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对苏联合作经济发展的构想
    (三)新中国领导人的合作经济发展蓝图
    (四)小结与讨论
三、从合作经济到集体经济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合作经济
    (二)1949—1956年:从互助合作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
    (三)1956—1958年:从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
    (四)小结
四、改革后合作经济的发展
    (一)家庭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合作社发展
五、结论和讨论

(7)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家庭消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镇化与农民消费关系研究
    (一)既有研究
    (二)家庭再生产:一个理解农民消费行为的切入点
二、农民家庭消费转型与消费困境
    (一)农民家庭消费转型
    (二)农民家庭消费困境
三、迈向透支:农民家庭消费策略
    (一)农民家庭的经济透支状态
    (二)农民家庭仍保留一部分农业“自给经济”
    (三)农民家庭的代际“两栖”消费
四、透支型消费的社会后果
    (一)农民家庭消费的“内卷化”
    (二)农民家庭代际关系的异化
    (三)农民家庭传统生育观念受冲击
五、结论与讨论

(9)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述评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脉络梳理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内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评析
        (四)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生
        (二)话语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重点难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增进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一)为人民谋幸福是党根本宗旨的基本内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有效牵引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实路径
        (一)民生问题是政权兴替的关键因素
        (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持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当中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基本历程
        (二)民生话语随中国共产党民生工作重心的变化不断发展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逻辑理路
    一、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出场语境
        (二)民生:中国近现代社会终极历史任务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指导
        (一)“现实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革命的“改革世界”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途径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最终目标
    三、历史资源: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
        (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话语
        (二)儒家民生话语的时代困局
    四、思想借鉴:民生主义的启示
        (一)民生主义话语的形成与嬗变
        (二)民生主义的价值检视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演进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起始
        (二)“打土豪,分田地”: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主体的扩充
        (三)“经济工作”“大生产”: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充实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先生产、后生活”: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务实开端
        (二)“赶英超美”“八字方针”: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曲折发展
        (三)“抓革命、促生产”: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异化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匡正与转型
        (二)“全面建设小康”: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重要突破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重要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美好生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主要内容
        (二)“共享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核心理念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目标指向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世界情怀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主要特征
        (一)话语思维日趋现代化
        (二)话语内容日趋人文化
        (三)话语方式日趋生活化
        (四)话语传播日趋国际化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基本经验
        (一)在坚守初心使命中坚定话语方向
        (二)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明确话语主题
        (三)在注重中国元素中塑造话语风格
        (四)在拓宽话语传播中扩大话语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现实境遇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成就
        (二)当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问题
        (三)当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提出新要求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提出新挑战
        (三)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干扰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面临的机遇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巨大成就催生话语构建的民族自信
        (二)文化强国发展战略铸牢话语构建的思想支撑
        (三)全媒体传播格局拓展话语构建的主要渠道
        (四)“东升西降”的历史趋势提升话语构建的国际地位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重要价值
        (一)构建新时代中国民生话语体系
        (二)助推新时代中国民生建设发展
        (三)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二)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三)批判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四)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五)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夯实理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民生
        (二)针对问题: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
        (三)多元形式: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机融合
        (四)世界表达:彰显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人类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态度的制度逻辑 ——基于S省农民的实证分析[D]. 段萌琦. 山西大学, 2021
  • [2]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本土化概念考[J]. 叶娟丽,徐琴. 理论与改革, 2021(06)
  • [3]从“基本问题”到“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问题地位表述的变化[J]. 张欣.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1(05)
  • [4]湖南稻作文化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的表达形式研究[J]. 李煦,孟祥杰,孙中华,李颗,丁姣龙,黄璜. 作物研究, 2021(05)
  • [5]中国情境下的农民创业研究综述与展望[J]. 丁奕文,周阳,鲁若愚,周冬梅. 技术经济, 2021(08)
  • [6]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形态转换与发展方向[J]. 孔祥智.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04)
  • [7]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家庭消费策略[J]. 王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8]云南农民画及其在艺术乡建中的价值研究[D]. 李康成.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9]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D]. 肖玉元.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10]振兴“农道”——略论我国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 李冰潇. 第六届城市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1

标签:;  ;  ;  ;  

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