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近癌和远癌组织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乳腺癌近癌和远癌组织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一、乳腺癌近癌和远癌组织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施承民[1](2013)在《EZH2蛋白与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EZH2、P53蛋白在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正常结直肠组织向结直肠癌转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结直肠癌生物学特性的评定及靶向基因治疗寻找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结直肠癌、20例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共60例石蜡包埋组织进行EZH2、P53蛋白的检测,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ZH2蛋白与P53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胞浆也有部分表达。2.EZH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30.00%)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的阳性表达率(5.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ZH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表达率为:有淋巴结转移组(50.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3.64%);分化不良组(62.50%)高于分化良好组(21.87%);临床分期Ⅲ-Ⅳ期(47.62%)高于Ⅰ-Ⅱ期(10.53%)。尚未发现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及术前CEA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77.50%)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的阳性表达率(3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表达率为:有淋巴结转移组(94.44%)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3.64%):分化不良组(100.00%)高于分化良好组(71.88);临床分期Ⅲ-Ⅳ期(90.48%)高于I~II期(63.16%)。尚未发现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及术前CEA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4.EZH2与P5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48,P<0.05)。结论:1.EZH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在正常结直肠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ZH2蛋白在正常结直肠组织向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促进作用;其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增加、分化程度恶化与侵袭浸润加深呈正相关,提示EZH2蛋白作为候选癌基因EZH2的表达产物,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2.P53蛋白突变型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在正常结直肠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突变型P53蛋白在正常结直肠组织向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促进作用;其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增加、分化程度恶化及侵袭浸润加深呈正相关,提示P53蛋白突变型作为促癌蛋白,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3.结直肠癌中,EZH2蛋白与P53突变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蛋白在结直肠癌演进过程中除各自直接作用外,P53蛋白突变后沉默EZH2蛋白的机制丧失,而致EZH2表达增高,并参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失分化及侵袭增高和转移增加。4.结直肠癌组织中P53基因表达与其他肿瘤组织中表达相似,提示P53基因同样可以作为结直肠癌基因治疗的一种可能的途径,但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马榕[2](2005)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与淋巴管生成的临床基础研究》文中指出背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通过淋巴系统转移是乳腺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之一,临床上可表现为腋窝淋巴结的受累。腋窝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乳腺癌病人预后的一项重要独立因素。而目前为止,腋窝淋巴结清扫及病理学检查仍是判断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唯一可靠方法和金标准。乳腺癌手术治疗中,不管是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还是保留乳头的改良根治术乃至保留乳房手术,腋淋巴结清扫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腋淋巴结清扫的范围逐渐成为争论的焦点,是施行全腋淋巴结清扫,还是部分腋淋巴结清扫(清扫Ⅰ、Ⅱ组或仅清扫Ⅰ组腋淋巴结),还是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上存在分歧,实际应用上随意性较大,又缺少有针对性的临床研究的支持。因此,乳腺癌淋巴转移的规律及腋淋巴结清扫的范围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临床课题。 研究表明肿瘤周围不仅有微血管密度的增加,而且淋巴管密度亦有增加。肿瘤淋巴管增加的具体机制,以及其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尚未明了。乳腺癌及其发生的乳腺组织内淋巴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情况如何?否有更多的淋巴管生成?乳腺癌的扩散是否与淋巴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及淋巴管生成有关?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均尚无定论。 目前有关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报道较多。乳腺癌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肿瘤局部血管生成理论,已得到大量研究证实。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亦已开始初步临床应用。但是,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问题却少有问津。一方面是由于,一直强调的血管生成对转移的重要性掩盖了可能存在的淋巴管生成对转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淋巴管生成的鉴定较为困难。

李荣梅,马榕,王建丽[3](2004)在《乳腺癌近癌区、远癌区血管生成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通过对Ⅰ、Ⅱ期乳腺癌及癌周组织血管生成的研究 ,为临床决定乳腺癌局部切除范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在光镜下观察乳腺癌及癌周组织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乳腺癌及癌周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比较它们在不同组织区域的表达差异。结果 微血管密度在癌区、癌周组织差异无显着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癌区表达显着高于癌周组织 ,近癌区与远癌区表达无差异。结论 乳腺癌癌周组织除癌细胞浸润外 ,细胞微环境 -间质的变化即癌周血管生成丰富 ,可作为病理诊断的补充 ,也应为乳腺癌局部切除的考虑因素。

王建丽,马榕,刘文君,孙靖中,王志富,王美清[4](2001)在《乳腺癌近癌和远癌组织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观察乳腺癌周组织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 ,为科学确定乳腺癌局部切除范围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10 4例乳腺癌手术后标本近癌和远癌组织的癌浸润、c erbB 2、P5 3的表达情况。结果 :10 4例乳腺癌术后标本中 ,“近癌区”和“远癌区”癌浸润率分别为 2 1 2 %、5 7% ,c erbB 2在阳性癌组织的近、远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5 3 6 %、16 3 % ,c erbB 2在癌周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无关。P5 3阳性癌组织的近、远癌组织中P5 3均为阴性。结论 :乳腺癌局部切除范围除应考虑形态学的改变外还应考虑基因学上已有“突变”的乳腺组织

二、乳腺癌近癌和远癌组织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近癌和远癌组织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EZH2蛋白与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乳腺癌淋巴转移与淋巴管生成的临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论文一: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二:乳腺癌及近癌、远癌区VEGF-C、VEGFR-3、LYVE-1表达与腋淋巴转移的关系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论文三:VEGF-C、VEGFR-3及LYVE-1 mRNA表达与乳腺癌腋淋巴转移的关系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四:VEGF-C、VEGFR-3及LYVE-1 mRNA在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乳腺癌近癌区、远癌区血管生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 结果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乳腺癌区、近癌区、远癌区的MVD及分布
    2.2 VEGF在乳腺癌及癌周组织的表达
3 讨论

四、乳腺癌近癌和远癌组织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EZH2蛋白与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施承民.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2]乳腺癌淋巴转移与淋巴管生成的临床基础研究[D]. 马榕. 山东大学, 2005(01)
  • [3]乳腺癌近癌区、远癌区血管生成的研究[J]. 李荣梅,马榕,王建丽.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4(01)
  • [4]乳腺癌近癌和远癌组织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研究[J]. 王建丽,马榕,刘文君,孙靖中,王志富,王美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1(04)

标签:;  ;  ;  ;  ;  

乳腺癌近癌和远癌组织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