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铁氧体的最新进展

微波铁氧体的最新进展

一、微波铁氧体的最近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吕龙飞[1](2021)在《密胺海绵基碳泡沫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5G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电磁污染。对电磁波进行吸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研究者对电磁波吸收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导电聚合物、金属氧化物,金属单质等传统电磁波吸收材料因其自身具有的有效吸收频带窄,密度大,制备过程繁琐等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碳材料因其密度轻,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磁波吸收材料领域。然而,目前研究表明,碳材料仍存在电导率高、阻抗匹配差等缺点。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论文使用密胺海绵作为碳材料的前驱体,通过氮气焙烧的方法制得密度较低的碳泡沫(CF)。通过引入金属纳米粒子、铁氧体、硫化物、导电聚合物,使其在碳泡沫表面形成匹配层,有效地改善了材料的阻抗匹配,最终制备出具有强反射损耗,宽吸收频带的电磁波吸收材料。通过对材料的表面化学状态、组成比例以及材料的微观结构等物化性质进行表征,结合对材料电磁参数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电磁波吸收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氮气气氛下以密胺海绵为前驱体,采用共沉淀—焙烧法将粒径尺寸为20~600 nm的CuNi纳米粒子修饰在碳泡沫表面。研究结果表明,与纯碳材料和单金属修饰的CF相比,CuNi 比为1:1条件下制得的样品CuNi11在1.6 mm厚度下的最大反射损耗为-50.20 dB,厚度为1~5 mm时有效带宽为3~18 GHz。电磁波吸收机理研究表明,CuNi11/CF复合材料对电磁波吸收性能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适宜的CuNi比例所带来的良好的阻抗匹配。(2)利用溶剂热法在碳泡沫表面生长了尺寸约为100 nm的1T/2H相MoS2纳米片。结果表明,水热时间为8 h制得的MoS2/CF复合材料在10.2 GHz处的最大反射损耗为-45.88 dB,对应的匹配厚度为2.2 mm,有效吸收带宽为5.68 GHz。结果表明,较低介电常数的1T/2H相MoS2作为匹配层包覆在CF外部,形成了介电常数梯度渐变的电磁波吸收材料。电磁波能够尽可能多的进入材料内部,有效改善了复合材料的阻抗匹配,使CF的高衰减特性得以有效发挥。(3)利用水热—焙烧法将一维NiCo2O4纳米针生长在碳泡沫表面,形成兼具磁损耗与介电损耗的NiCo2O4/CF复合材料。样品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水热时间为8 h时制备的NiCo2O4/CF复合材料最大反射损耗高达-63.06 dB(厚度为2.8 mm),有效吸收带宽为4.72 GHz(厚度为1.3 mm)。磁损耗的引入丰富了材料的损耗类型,磁导率与介电常数的平衡为阻抗匹配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一维材料易于极化的特性使材料在与电磁波作用时产生了大量偶极子,材料内部的偶极子极化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4)通过过量浸渍法将厚度为200~500 nm的ZIF-67纳米片生长在碳泡沫表面,之后在空气气氛下通过低温焙烧将ZIF-67纳米片转化成含Co3O4的碳纳米片。最终制得Co3O4/CF复合材料。向碳泡沫中引入含铁氧体的多孔碳在不改变复合材料特性的前提下使材料的密度进一步降低。反应时间为1h条件下制得的Co3O4/CF在10.72 GHz处的最大反射损耗为-46.58 dB,有效吸收带宽为5.4 GHz。研究结果表明,低结晶性CO3O4/CF复合纳米片的引入能够阻断碳泡沫的径向接触,从而降低材料的电导率。与单一组分的Co3O4纳米片相比,Co3O4/CF复合纳米片内部丰富的界面极化为CF电磁波吸收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保证。(5)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盐酸环境下将苯胺聚合在碳泡沫表面制得纳米锥状聚苯胺/CF复合材料。通过对其电磁参数的分析探明反应时间对复合材料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样品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聚合时间为24 h条件下制得的聚苯胺碳泡沫复合材料在1.3 mm厚度下,17.52 GHz处的最大反射损耗高达-51.96 dB,在1~5 mm厚度下样品的有效吸收带宽达到了14.4 GHz。对电磁波吸收机理进行研究可知,聚苯胺碳泡沫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主要由电导损耗组成。样品在低频处的弛豫时间越长,样品的极化损耗越大。以上研究结果不仅对材料内部介电损耗的类型进行了划分,而且为进一步探明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机理提供了思路。

马永祥[2](2021)在《低温烧结YIG铁氧体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5G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低损耗低温共烧陶瓷(LTCC)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年来,LTCC技术一直是无源器件和集成电路封装领域的一种良好工艺技术,因为它可以将低损耗介质材料、多层膜和无源器件集成在一起。钇铁石榴石材料(Y3Fe5O12,YIG)由于其优良的特性,被用来制作无源微波元件,例如隔离器、环行器、移相器和微型天线等,其工作频率范围可在1-100GHz。YIG材料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400℃以上,而要将其应用于LTCC工艺中,需要将烧结温度降至960℃以下,才能实现与银(Ag)电极低温共烧。因此,在保持良好的电磁性能的情况下实现960℃以下低温烧结YIG旋磁铁氧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低温烧结下不同离子取代的YIG旋磁铁氧体展开研究,希望借助不同掺杂取代,实现其低温烧结特性,并改善低温烧结YIG旋磁铁氧体的性能,最后通过微带环行器的仿真优化验证材料的应用价值。首先用低熔点氧化Bi2O3作为原材料,通过Bi3+离子取代部分Y3+离子,可以在烧结过程中降低反应过程的活化能,使YIG旋磁铁氧体的烧结温度明显降低,制备出Bi:YIG铁氧体,研究Bi3+取代量对YIG旋磁铁氧体性能的影响。Bi:YIG能在900-960℃低温烧结时成功形成石榴石相,但铁磁共振线宽偏高(>400Oe),通过分析发现可能是Bi:YIG中铁元素的量过高引起的。因此在Bi:YIG的基础上进行了降低Fe含量的实验,发现相对于未缺铁的实验,材料的性能参数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当缺铁量x=0.3时,铁磁共振线宽达到最小值203Oe。然后在Bi3+离子取代的基础上,添加了V2O5、Zn O和Ni O作原材料,研究多元离子取代对低温烧结YIG旋磁铁氧体微观结构和电磁性能的影响。发现Bi3+-Zn2+-V5+三元离子取代的铁氧体在960℃烧结温度下,取代量x=0.04时矫顽力达到最小值13.5Oe。Bi3+-Ni2+两元离子取代的铁氧体样品在900~960℃烧结都具有与石榴石结构相对应的单相,属于Ia3d空间群。随着Ni2+取代量的增加,结晶度先升高后下降,矫顽力在取代量为0.1时达到最小值14.2Oe。最后利用之前实验获得的材料参数,饱和磁化强度1604Gs,铁磁共振线宽418Oe,设计器件模型结构和尺寸,建立微带环行器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优化。最后得到了相对带宽大于20%,回波损耗和隔离度均大于15d B,传输损耗小于1d B,驻波比VSWR小于1.3的环行器结构。

曹天赐[3](2021)在《低温烧结LiZn铁氧体及LTCF移相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高科技战争时代的到来,微波技术和空间技术成为了关键发展技术,相控阵雷达在实时监控,定点拦截等方面的优异表现吸引着大家的关注。铁氧体移相器是相控阵雷达的重要元件,其中,LiZn铁氧体作为一种优异的器件材料常被用于铁氧体移相器的制备中。为了提高铁氧体移相器的性能,适应其小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被提出。然而,LiZn铁氧体在Ag的熔点温度以下烧结时(<960℃),材料的气孔变多,致密性变差,并不能很好地应用在铁氧体移相器上。因而很多学者不断研究,想要制备出致密性高,旋磁性能好,可以应用于LTCC技术的材料。本论文主要研究了V2O5-Al2O3、V2O5-Bi2O3、Bi2O3-NiO三种添加剂掺杂对LiZn铁氧体材料的影响。通过掺杂复合氧化物添加剂,获得小于960℃烧结温度下的LiZn铁氧体材料。实验证明,适量的复合氧化物掺杂可以提高材料的致密性,增加材料的旋磁性能并降低烧结温度。在950℃烧结温度下,掺杂0.18 wt%V2O5-0.18 wt%Al2O3的LiZn铁氧体样品的饱和磁感应强度B s为286 m T,矫顽力HC为209 A/m,铁磁共振线宽ΔH为253 Oe;掺杂0.12 wt%Bi2O3-0.06 wt%V2O5(Bi2O3:V2O5=2:1)的LiZn铁氧体其饱和磁感应强度B s为321 m T,矫顽力HC为149 A/m,铁磁共振线宽ΔH为264 Oe;掺杂0.25 wt%Bi2O3-0.15 wt%NiO的LiZn铁氧体其饱和磁感应强度B s为334 m T,矫顽力HC为130 A/m,铁磁共振线宽ΔH为177 Oe。本文采用HFSS 15.0软件设计仿真了带状线铁氧体移相器,通过不断地仿真和优化,得到了一款中心频率为30 GHz时,差相移值约330°,插入损耗约0.9dB,回波损耗约21 dB,VSWR约1.1的带状线铁氧体移相器。仿真得到的性能参数达到了设计预期。

王振[4](2020)在《脉冲电流快速退火对NiFe/FeMn薄膜磁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电子设备集成化、微型化的发展趋势下,在GHz频段表现出的优异动态磁特性的铁磁薄膜材料,在抗电磁干扰、微波吸收器件等高频领域备受青睐。通过铁磁薄膜各向异性的调节,而进一步提高其共振频率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者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铁磁/反铁磁交换耦合的交换偏置薄膜相比于铁磁薄膜引入了单向各向异性和旋转各向异性,因此其具备更好的可调控性。本文以[NiFe(15 nm)/FeMn(10 nm)]交换偏置双层膜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脉冲电流快速退火对其磁性能,特别是其旋转各向异性及共振频率的影响。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成功搭建了磁性薄膜脉冲电流快速退火平台,包括真空退火炉、直流电源和脉冲电流发生装置;退火过程中本底真空优于1×10-4 Pa;通过电容器基脉冲电流发生装置可以较为精确地控制样品通电时间在0.1 s以内,且不受直流源限制电流的影响,可以实现样品的温度在室温1000℃范围内调整。2.在反向磁场中,4045 V临界退火电压时成功制备不饱和磁化翻转的交换偏置薄膜样品,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发现其交换偏置场静态各向异性场达到了最小值,而样品的旋转各向异性及共振频率有最大值,达到5.61 GHz。这是由于在临界电压退火时,样品温度瞬间超过反铁磁奈尔温度,此时反铁磁磁矩处于无序状态,而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冷却时间(降至奈尔温度之下)极短,只有部分反铁磁磁矩实现反向,因此导致测得的静态磁性参数较小;但正是由于这种瞬时的不饱和磁化翻转导致不稳定状态的反铁磁晶粒增加,样品旋转各向异性增加,共振频率提高。3.采用脉冲电流快速退火的方法,结合样品表面图形化Ag线退火电路,成功制备具有多对反平行交换偏置方向的连续磁性薄膜。该磁性薄膜表现出双交换偏置和双共振频率,且交换偏置场均小于原样品,而共振频率均高于原样品,最高共振频率可以达到5.61 GHz;其中,沉积磁场方向的交换偏置薄膜区域对应负交换偏置场,而外加磁场方向的交换偏置薄膜区域对应正的交换偏置场;4.通过进一步的刻蚀实验证实,反平行交换偏置区域的薄膜之间存在不同方向铁磁、反铁磁磁矩相互之间的竞争作用,导致样品中不稳定晶粒数量大大增加,因此旋转各向异性增强,进而引起共振频率的大幅提高;而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具有较小交换偏置场的薄膜区域表现出更高的共振频率,这主要是由于交换偏置场较小的薄膜区域较窄,在两侧反向交换偏置铁磁及反铁磁磁矩的竞争作用下,其不稳定反铁磁晶粒比例较大,因此具有更大的旋转各向异性。

徐宝盈[5](2020)在《铁氧体/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制备 Mg1-xZnxFe2O4(x=0,0.2,0.4,0.6,0.8)和 CuxZn1-xFe2O4(x=0.1,0.3,0.5,0.7,0.9)两大类铁氧体,采用聚合法制备聚吡咯(PPy)和Cu0.5Zn0.5Fe2O4/PPy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红外光谱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讨论了铁氧体、聚吡咯以及铁氧体/聚吡咯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形貌、磁性能、电磁性能以及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Mg1-xZnxFe2O4(x=0,0.2,0.4,0.6,0.8)铁氧体的 XRD 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Mg1-xZnxFe2O4为立方尖晶石结构,结晶度较高。SEM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锌离子的加入,会促使颗粒的长大,当Zn2+离子和Mg2+离子加入的比例相近时粒径较为均匀,分散性良好。磁性能分析结果表明,Mg1-xZnxFe2O4具有良好的磁性能和磁损耗。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Mg0.4Zn0.6Fe2O4出现了 M-O特征峰,说明其为尖晶石结构,与XRD结果一致。CuxZn1-xFe2O4(x=0.1,0.3,0.5,0.7,0.9)铁氧体 XRD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摩尔比条件下合成的CuxZn1-xFe2O4铁氧体的衍射峰与标准PDF卡片一致,结晶度完整。SEM分析结果表明,Cu2+离子含量的逐渐增加时,铁氧体粉体颗粒的尺寸慢慢变小,达到200nm左右,颗粒大小呈均匀分布。磁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x=0.5时,即Cu0.5Zn0.5Fe2O4铁氧体出现了最大值28.53emu/g,矫顽力随着锌离子的逐渐增加,在x=0.9时达到了最大值98.07Oe。电磁性能结果表明,Cu0.5Zn0.5Fe2O4磁损耗能力和介电损耗能力最强。聚吡咯的XRD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物质为聚吡咯(PPy)。SEM的结果表明,在CTAB浓度为0.015mo/L、磷酸浓度为0.07mol/L、温度为0℃是合成PPy微米线的最佳工艺,其直径约为200nm左右,长度可以达到几微米,并且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Cu0.5Zn0.5Fe2O4/PPy复合材料的SEM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同样能形成线性结构,但其形貌不均匀,还存在棒状结构。XRD分析结果表明,聚吡咯和PPy/Cu0.5 Zn0.5Fe2O4复合材料的衍射峰与PDF卡片对比一致,并没有杂峰的出现。电磁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聚吡咯(PPy)几乎不存在磁损耗现象,但是有较好的介电损耗,而PPy/Cu0.5Zn0.5Fe2O4复合材料则由于铁氧体的加入,不仅具有较好的介电损耗,而且具有良好的磁损耗效应,有较高的磁性能。微波吸收性能分析结果,聚吡咯的在f=13.9GHz时,最小反射率只达到了-7.3dB,PPy/Cu0.5Zn0.5Fe2O4复合材料在频率f=13.1GHz时,最小反射率达到了-11.9dB,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微波吸收性能。

卢宪强[6](2020)在《M型钡铁氧体微磁学模拟及环行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型钡铁氧体(BaM)属于六角晶系结构,具有饱和磁化强度高、磁晶各向异性强等优点,是一种出色的铁氧体永磁材料。相比于块体或者薄膜结构,纳米线阵列结构的M型钡铁氧体(BaM纳米线阵列)由于极高的长径比而具有非常强的形状各向异性,使得其磁各向异性、剩磁比和矫顽力更高,与此同时,其磁性能还可以通过调节纳米线阵列的多个尺寸参数来实现可控性,有望在自偏置微波铁氧体器件、垂直磁记录、吸波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实验及测试条件有待完善,关于BaM纳米线阵列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仅局限于实验手段,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进展较慢。基于上述,本文采用微磁学模拟手段来开展BaM纳米线阵列的研究工作,探究了多个因素对其磁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研究了晶粒尺寸、晶粒取向及阻尼因子这三个多晶因素对BaM纳米线阵列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粒尺寸和晶粒取向的改变影响了纳米线阵列的自发磁化状态、磁滞效应及复数磁导率,其中晶粒取向的影响尤为显着,对纳米线阵列的磁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阻尼因子的大小决定了纳米线阵列磁谱的类型。第二部分研究了纳米线长度、直径、间距这三个尺寸因素及磁化方向对BaM纳米线阵列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长度的增加,纳米线阵列的形状各向异性增强,当长径比大于10时,纳米线阵列的磁性能趋于稳定;纳米线直径和间距影响了纳米线间的相互作用场,从而影响着纳米线阵列的磁性能;沿着z方向磁化,纳米线阵列更容易达到饱和磁化状态,表明z方向为易磁化轴。最后,基于BaM纳米线阵列设计了一款自偏置环行器,并进行仿真优化,最终优化结果表明,在40.71GHz41.98GHz频率范围内,环行器无需外加偏置磁场即可正常工作,其回波损耗S11和隔离度S31均大于20dB,工作带宽为1270MHz,在中心频率41.4GHz处,插入损耗S21为0.86dB。另外还研究了晶粒取向对环行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取向角φ的增大,环行器的中心工作频率偏离预设频率的程度变大,环行器的整体性能随着φ的增大而变差,这是因为φ的增大导致BaM纳米线阵列的剩余磁化强度减小。

兰冉冉[7](2020)在《稀土元素改性钡铁氧体/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聚偏氟乙烯(PVDF)材料具有优良的铁电与压电性能,可制作传感器、存储器和多功能膜器件等。因此,聚偏氟乙烯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通讯、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铁电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力和较宽工作温度范围,通过掺杂磁性材料(如铁酸钡Ba Fe12O19)等制备PVDF复合薄膜,不仅可以使得材料的介电及热力学性质有很大的改善,而且可以实现铁电和铁磁共存。这种材料未来有望用于制造新型能量转换材料、高效能传感器和高密度数据存储设备等,因而开展相关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中,PVDF为铁电基体,以高温固相法制备出用稀土元素镧和铈改性钡铁氧体的两种无机粉体Ba0.8Ce0.2Fe12O19(简写BCFO)和Ba0.8La0.2Fe12O19(简写BLFO)。通过流延法制备了BLFO/PVDF、BCFO/PVDF复合薄膜。本论文研究了无机粉末含量的变化对复合膜多铁性的影响,以及温度变化和磁场对复合膜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我们获得了磁学性能、介电性能以及力学性质均有所提高的复合薄膜。同时,考察了磁场对介电性质的影响,在磁场作用下,复合膜介电常数明显提高,介电损耗相对较小。BLFO/PVDF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比纯PVDF薄膜大幅度增强。研究中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DSC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和热力学性质等进行了观察和表征,并且对其机理作了初步的讨论与分析。DSC测试结果显示,BLFO/PVDF复合薄膜样品的焓变值比纯PVDF有所增加,表明可能由于磁性元素的加入,在PVDF分子中形成了新的联接与耦合方式。相关机制的揭示与了解,将有助于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究该类复合膜的磁学、电学和力学性能及其它们相互之间的耦合效应,为研制和发明具有多功能的新型多铁性聚合物,开发与开拓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周亚男[8](2020)在《BiFeO3基多铁性陶瓷的结构与性能》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其丰富的物理内涵与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多铁性材料已成为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多铁性材料是指具有两种及以上初级铁性并存在初级铁序间耦合效应的材料。其中,最近最受关注的是磁电耦合多铁材料。然而,由于其电子结构的互斥性,自然界很少(反)铁磁铁电共存的化合物,而仅有的少数(反)铁磁铁电化合物的铁电性或磁性转变温度往往远低于室温,难以实际应用。BiFeO3是目前唯一公认的单相室温多铁性材料,但BiFeO3陶瓷烧结过程中容易产生寄生杂相与氧空位等缺陷,严重影响其多铁性能。本学位论文工作,系统研究了BiFeO3基固溶体陶瓷的结构演化与性能变化规律,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将BiFeO3与其他钙钛矿氧化物形成二元或三元固溶体可以稳定晶体结构,抑制陶瓷烧结过程中杂相的生成。因此,通过标准固相法制了Bi1-x(Ba0.75Ca0.25)xFe1-xTix O3(0.25≤x≤0.35)固溶体陶瓷,通过全谱拟合分析,整个体系经过了从菱方相到四方相的转变,准同型相界(MPB)存在于0.29≤x≤0.31组分中,处在准同型相界的样品存在着菱方相和四方相的共存,并且综合多铁性能达到最优。由于(Ba,Ca)TiO3的引入,打破了BiFeO3中的螺旋自旋磁结构,从而使得本征的弱铁磁性得以表现。通过压电力显微镜(PFM)可以清楚地观测到样品中铁电畴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同时,随着x的增大,铁电相变变得愈加弥散,这一特征可以在介电温谱测试中很明显地呈现。最优的多铁性能在x=0.30的样品中得到:Pr=38μC/cm2;Mr=0.38 emu/g,αME=0.51 mV/cm Oe。2)通过标准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0.7Bi1-yLayFeO3–0.3(Ba0.75Ca0.25)TiO3(y=0.03,0.05)致密的固溶体陶瓷;通过标准固相法和快速烧结法制备了0.7Bi1-yLayFeO3–0.3BaTiO3(y=0.10,0.15)固溶体陶瓷,研究了其铁电性、磁性等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在0.7Bi1-y-y LayFeO3–0.3BaTiO3(y=0.10)固溶体陶瓷中得到优化的多铁性能,剩余极化强度达到了31.5μC/cm2,剩余磁化强度为0.15 emu/g。

韩志全[9](2019)在《毫米波环行器平面化进展及自偏置六角铁氧体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续上期)3.2电磁损耗(tan δe和(35)H)及线宽来源分析如第2节所述,自偏置环行器工程化应用的主要障碍是插入损耗偏大,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于材料的微波电磁损耗。下面分别讨论介电损耗tan δe和磁损耗(35)H,以及进一步降低(35)H的可能性。3.2.1tan δe目前国内外自偏置六角铁氧体介电损耗的研究

韩志全[10](2019)在《毫米波环行器平面化进展及自偏置六角铁氧体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综合报道了最近国内外毫米波环行器的小型化、平面化进展,比较了自偏置及外场偏置微带环行器的性能,讨论了自偏置环行器插入损耗大的问题。回顾了近年来M型与W型六角铁氧体毫米波材料性能与离子代换的关系等研究动态;分析了微波频率下自偏置六角铁氧体的电磁损耗——铁磁共振线宽△H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e的研究现状,讨论了BaM铁氧体△H的来源及进一步降低△H的途径——减小固相反应不完全致宽;阐明了减小器件插入损耗的关键在于降低非共振有效线宽△Heff,分析了BaM单晶较高△Heff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减小BaM多晶/单晶有效线宽的途径。最后讨论了有应用潜力的几种厚膜六角铁氧体制备工艺,包括液相外延、丝网印刷、低温共烧等。

二、微波铁氧体的最近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铁氧体的最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密胺海绵基碳泡沫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吸波原理及分类
        1.2.1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吸波原理
        1.2.2 电介质型电磁波吸收材料
        1.2.3 磁介质型电磁波吸收材料
        1.2.4 电阻型电磁波吸收材料
    1.3 碳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一维碳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现状
        1.3.2 二维碳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现状
        1.3.3 三维碳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密胺海绵基碳泡沫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1.1 实验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2.2 材料表征及电磁波吸收性能测试
        2.2.1 X射线衍射分析仪
        2.2.2 拉曼光谱分析仪
        2.2.3 场发射扫描电镜
        2.2.4 高分辨透射电镜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
        2.2.6 振动样品磁强计
        2.2.7 矢量网络分析仪
        2.2.8 热重分析仪
第3章 CuNi纳米粒子负载碳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1T/2H MoS_2纳米片负载碳泡沫的制备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NiCo_2O_4纳米针负载碳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ZIF-67衍生Co_3O_4纳米片负载碳泡沫的制备及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聚苯胺纳米锥负载碳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过程
    7.3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低温烧结YIG铁氧体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YIG旋磁铁氧体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钇铁石榴石铁氧体相关理论与制备工艺
    2.1 钇铁石榴石旋磁铁氧体的晶体结构
    2.2 钇铁石榴石旋磁铁氧体的主要性能参数
        2.2.1 饱和磁化强度
        2.2.2 矫顽力
        2.2.3 铁磁共振线宽
        2.2.4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
        2.2.5 磁导率和磁损耗
    2.3 测量技术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
        2.3.2 X射线衍射(XRD)技术
        2.3.3 铁磁共振测量
        2.3.4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2.4 钇铁石榴石旋磁铁氧体材料的制备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烧结Bi离子取代YIG铁氧体材料研究
    3.1 引言
    3.2 低温烧结Bi~(3+)取代YIG铁氧体材料的研究
        3.2.1 Bi:YIG旋磁铁氧体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2.2 Bi:YIG旋磁铁氧体材料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缺铁配方下Bi~(3+)取代YIG铁氧体材料的研究
        3.3.1 缺铁配方的Bi:YIG旋磁铁氧体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3.2 缺铁配方的Bi:YIG旋磁铁氧体材料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Zn-V和 Bi-Ni离子取代YIG铁氧体的研究
    4.1 引言
    4.2 Bi-Zn-V离子取代YIG旋磁铁氧体的研究
        4.2.1 Bi-Zn-V离子取代YIG旋磁铁氧体的制备与表征
        4.2.2 Bi-Zn-V离子取代YIG旋磁铁氧体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Bi-Ni离子取代YIG旋磁铁氧体的研究
        4.3.1 Bi-Ni离子取代YIG旋磁铁氧体的制备与表征
        4.3.2 Bi-Ni离子取代YIG旋磁铁氧体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行器的设计及仿真
    5.1 引言
    5.2 铁氧体微带环行器的相关理论
        5.2.1 Y结环行器的非互易性方程
        5.2.2 微带线理论
    5.3 微带环行器的设计仿真及优化
        5.3.1 环行器尺寸的确定
        5.3.2 环行器的设计指标
        5.3.3 环行器的仿真
        5.3.4 环行器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低温烧结LiZn铁氧体及LTCF移相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Li系铁氧体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Li系铁氧体材料国外研究现状
        1.2.2 Li系铁氧体材料国内研究现状
    1.3 移相器
        1.3.1 移相器的分类
        1.3.2 铁氧体移相器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旋磁铁氧体的基本理论与制备方法
    2.1 LiZn铁氧体晶体结构
    2.2 旋磁铁氧体的特性参数
        2.2.1 饱和磁化强度
        2.2.2 矫顽力
        2.2.3 剩磁比
        2.2.4 铁磁共振线宽
    2.3 液相烧结
    2.4 制备方法
        2.4.1 实验原料
        2.4.2 实验设备
        2.4.3 固相法制备过程
    2.5 小结
第三章 LiZn铁氧体低温烧结研究
    3.1 引言
    3.2 复合添加剂V_2O_5-Al_2O_3对LiZn铁氧体性能影响
        3.2.1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方式
        3.2.2 结果分析
    3.3 复合添加剂Bi_2O_3-V_2O_5(2:1)对LiZn铁氧体性能影响
        3.3.1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3.2 结果分析
    3.4 复合添加剂Bi_2O_3-NiO对 LiZn铁氧体性能影响
        3.4.1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氧体移相器相关理论及仿真
    4.1 引言
    4.2 铁氧体移相器相关理论
        4.2.1 微波在铁氧体中的传播
        4.2.2 铁氧体移相器相关参数
    4.3 带状线铁氧体移相器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脉冲电流快速退火对NiFe/FeMn薄膜磁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频磁性薄膜及基础理论
        1.2.1 高频磁性薄膜
        1.2.2 高频磁性基础理论
    1.3 脉冲电流快速退火技术
    1.4 交换偏置及磁各向异性
        1.4.1 交换偏置
        1.4.2 磁各向异性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试验仪器材料与方法
    2.1 磁性薄膜的制备
    2.2 图形化电路制备
    2.3 干法刻蚀工艺
    2.4 试验耗材与设备
    2.5 薄膜的表征方法
        2.5.1 薄膜厚度的测量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5.4 多物理场仿真
        2.5.5 静态磁性测量
        2.5.6 各向异性磁电阻测量
        2.5.7 动态磁性测量
第三章 脉冲电流快速退火平台的搭建
    3.1 引言
    3.2 脉冲电流快速退火装置指标
    3.3 真空源及退火炉
    3.4 直流源及脉冲电流发生装置
        3.4.1 直流源设计
        3.4.2 脉冲电流发生装置设计选择
    3.5 小结
第四章 交换偏置薄膜旋转各向异性调控
    4.1 引言
    4.2 薄膜样品的制备
        4.2.1 薄膜样品的沉积
        4.2.2 薄膜样品的成分及物相
        4.2.3 薄膜样品的磁性能
    4.3 不同磁场下样品的退火研究
        4.3.1 无磁场退火
        4.3.2 正向磁场退火
        4.3.3 反向磁场退火
    4.4 NiFe(10 nm)/FeMn(8 nm)反向退火实验
        4.4.1 样品结构研究
        4.4.2 反向磁场退火样品的磁滞回线
        4.4.3 反向磁场退火样品的VNA测试
        4.4.4 磁矩配置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续反平行交换偏置薄膜的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表面图形化电路
    5.3 30 /120(w/d)型电路退火研究
    5.4 50 /200(w/d)型电路退火研究
        5.4.1 连续薄膜退火研究
        5.4.2 退火后薄膜套刻研究
    5.5 讨论
        5.5.1 反平行交换偏置区域形成证明
        5.5.2 机理解释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研究总结
    6.2 后期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铁氧体/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铁氧体
        1.2.1 铁氧体的磁性参数
        1.2.2 铁氧体磁性材料分类
        1.2.3 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1.2.4 铁氧体发展现状
    1.3 导电高分子聚吡咯(PPy)材料
        1.3.1 聚吡咯(PPy)的结构
        1.3.2 聚吡咯(PPy)的合成方法
    1.4 铁氧体/聚吡咯复合材料
    1.5 吸波材料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药品和仪器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器材
    2.2 实验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2.2.4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2.2.5 傅立叶红外光谱(IR)
第3章 镁锌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镁锌铁氧体的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XRD分析
        3.2.2 SEM分析
        3.2.3 磁性能分析
        3.2.4 红外光谱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铜锌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铜锌铁氧体的制备
    4.2 结果与分析
        4.2.1 XRD分析
        4.2.2 SEM分析
        4.2.3 磁性能分析
        4.2.4 电磁性能分析
        4.2.5 红外光谱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氧体/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聚吡咯的制备
    5.2 聚吡咯(PPy)微米线结果与讨论
        5.2.1 XRD分析
        5.2.2 SEM分析
    5.3 铜锌铁氧体/聚吡咯(PPy)复合材料的制备
    5.4 铜锌铁氧体/聚吡咯(PPy)复合材料结果与讨论
        5.4.1 SEM分析
        5.4.2 XRD分析
        5.4.3 电磁性能分析
        5.4.4 反射率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M型钡铁氧体微磁学模拟及环行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M型钡铁氧体简介
        1.1.1 BaM晶体结构
        1.1.2 BaM磁性参数
    1.2 BaM纳米线阵列概述
        1.2.1 BaM纳米线阵列的研究现状
        1.2.2 BaM纳米线阵列的应用前景
    1.3 环行器概述
        1.3.1 环行器的简介
        1.3.2 环行器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主要研究方法及软件
    2.1 微磁学理论
        2.1.1 静微磁学
        2.1.2 动微磁学
    2.2 基于Voronoi图的多晶磁体构建方法
        2.2.1 Voronoi图的基本原理
        2.2.2 Voronoi图的应用
    2.3 OOMMF软件
    2.4 HFSS软件
第三章 多晶因素对BaM纳米线阵列磁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晶粒尺寸对BaM纳米线阵列磁性能的影响分析
        3.1.1 晶粒尺寸对BaM纳米线阵列静态磁性能的影响
        3.1.2 晶粒尺寸对BaM纳米线阵列动态磁性能的影响
    3.2 晶粒取向对BaM纳米线阵列磁性能的影响分析
        3.2.1 晶粒取向对BaM纳米线阵列静态磁性能的影响
        3.2.2 晶粒取向对BaM纳米线阵列动态磁性能的影响
    3.3 阻尼大小对BaM纳米线阵列动态磁性能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尺寸因素对BaM纳米线阵列磁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长径比对BaM纳米线阵列磁性能的影响分析
        4.1.1 长度因素对BaM纳米线阵列磁性能的影响
        4.1.2 直径因素对BaM纳米线阵列磁性能的影响
    4.2 不同间距对BaM纳米线阵列磁性能的影响分析
    4.3 不同磁化方向对BaM纳米线阵列静态磁性能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aM纳米线阵列的自偏置环行器设计
    5.1 环行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理论
        5.1.1 环行器的工作原理
        5.1.2 环行器的设计理论
    5.2 自偏置环行器的仿真优化
    5.3 晶粒取向对环行器性能的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稀土元素改性钡铁氧体/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铁性材料的概述
    1.3 PVDF材料的概述
    1.4 BaFe_(12)O_(19) 概述
        1.4.1 钡铁氧体的晶体结构
        1.4.2 钡铁氧体的性能特点
    1.5 稀土元素改性材料的概述
    1.6 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1.3 制备Ba_(0.8)La_(0.2)Fe_(12)O_(19)和Ba_(0.8)La_(0.2)Fe_(12)O_(19) 两种粉体
        2.1.4 制备复合薄膜的工艺流程
    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2.2.1 介电性能的测试
        2.2.2 磁滞回线
        2.2.3 无机粉体和复合膜的微观形貌(SEM)测试
        2.2.4 红外吸收光谱(IR)分析
        2.2.5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2.6 焓变表征
        2.2.7 力学稳定性的研究
第3章 BLFO/PVDF表征
    3.1 引言
    3.2 BLFO粉末的表征
    3.3 BLFO/PVDF的复合膜的表征
        3.3.1 BLFO/PVDF复合薄膜的X射线衍射
        3.3.2 BLFO/PVDF复合薄膜不同掺杂含量的红外分析
        3.3.3 BLFO/PVDF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3.3.4 BLFO/PVDF复合薄膜不同掺杂含量的磁性能测试分析
        3.3.5 BLFO/PVDF复合薄膜不同掺杂含量的介电性能测试分析
    3.4 温度对PVDF/BLFO的复合膜的影响
        3.4.1 恒温对PVDF/BLFO拉伸强度的影响分析
        3.4.2 恒温影响下复合膜断裂伸长率变化
        3.4.3 恒温影响下复合膜焓变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BCFO/PVDF表征
    4.1 引言
    4.2 BCFO粉末的表征
    4.3 PVDF/BCFO的复合膜的表征
        4.3.1 PVDF/BCFO的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3.2 复合膜红外分析在温度条件下探究
        4.3.3 BCFO/PVDF复合薄膜不同掺杂含量的磁性能测试分析
        4.3.4 PVDF/BCFO介电性能测试分析
    4.4 温度对BCFO/PVDF的复合膜的影响
        4.4.1 温度影响下复合膜拉伸强度变化
        4.4.2 温度影响下复合膜断裂伸长率变化
        4.4.3 温度影响下复合膜焓变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对今后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BiFeO3基多铁性陶瓷的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多铁性材料
        1.2.1 多铁材料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2.2 多铁材料的分类
        1.2.3 多铁材料的磁电耦合效应
        1.2.4 多铁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1.3 BiFeO_3基多铁性材料
        1.3.1 BiFeO_3的结构和性能
        1.3.2 BiFeO_3多铁材料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Bi_(1-x)(Ba_(0.75)Ca_(0.25))_xFe_(1-x)Ti_xO_3(0.25≤x≤0.35)陶瓷的准同型相界及多铁性
    2.1 前言
    2.2 试样制备与测试
        2.2.1 陶瓷制备
        2.2.2 相组成和微结构表征
        2.2.3 介电、铁电、压电性能测试
        2.2.4 磁性能与磁电耦合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La置换改性Bi_(1-x)Ba_xFe_(1-x)Ti_xO_3 陶瓷多铁性
    3.1 前言
    3.2 试样制备与测试
        3.2.1 陶瓷制备
        3.2.2 结构与性能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

(10)毫米波环行器平面化进展及自偏置六角铁氧体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自偏置与外场偏置的毫米波铁氧体环行器性能比较
    2.1 自偏置毫米波波导和微带环行器的性能
    2.2 外场偏置毫米波微带和波导环行器的性能
3 毫米波六角铁氧体材料的研发进展
    3.1 M型和W型毫米波自偏置六角铁氧体材料

四、微波铁氧体的最近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密胺海绵基碳泡沫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的研究[D]. 吕龙飞. 山东大学, 2021(11)
  • [2]低温烧结YIG铁氧体及其应用研究[D]. 马永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低温烧结LiZn铁氧体及LTCF移相器设计研究[D]. 曹天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脉冲电流快速退火对NiFe/FeMn薄膜磁性能的影响[D]. 王振.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铁氧体/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徐宝盈.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6]M型钡铁氧体微磁学模拟及环行器的研究[D]. 卢宪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稀土元素改性钡铁氧体/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 兰冉冉.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BiFeO3基多铁性陶瓷的结构与性能[D]. 周亚男. 浙江大学, 2020(07)
  • [9]毫米波环行器平面化进展及自偏置六角铁氧体研究述评[J]. 韩志全. 磁性材料及器件, 2019(05)
  • [10]毫米波环行器平面化进展及自偏置六角铁氧体研究述评[J]. 韩志全. 磁性材料及器件, 2019(04)

标签:;  ;  ;  ;  ;  

微波铁氧体的最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