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柴胡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0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宏[1](2020)在《通胰利胆汤合推按运经仪在胆源性胰腺炎ERCP术后的作用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通胰利胆汤联合推按运经仪在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后的作用,探索两者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价值,为胆源性胰腺炎ERCP术后的延伸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60例肝胆湿热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ERC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术后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口服通胰利胆汤联合推按运经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痛、腹胀、上腹部压痛、肠蠕动、恶心呕吐、发热积分和血清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淀粉酶(AMY)水平并进行疾病综合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术后第5天腹痛、腹胀、上腹压痛、肠蠕动、恶心呕吐、发热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而治疗组术后第5天腹痛、腹胀、肠蠕动积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P<0.05),但两组术后第5天上腹压痛、恶心呕吐、发热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术后第5天血清WBC、hs-CRP、TBIL、ALT、GGT、AMY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而治疗组术后第5天血清WBC、TBIL、ALT、AMY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P<0.05),但两组术后第5天血清hs-CRP、GGT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组疾病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通胰利胆汤联合推按运经仪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源性胰腺炎ERCP术后患者有助于促进胰腺炎症消除及消化道功能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ERCP术后治疗效果。
王凯[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大柴胡汤为256首经方之一,也是目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经方之一。本文旨在一方面通过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宏观分析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的整体研究趋势及分布;并且进一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运用的现代医案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适用症状及体征、药物加减变化规律以及药物剂量等方面,为进一步探讨大柴胡汤的方证特点和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大柴胡汤理论研究概述,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气化学说角度对《伤寒论》六经体系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大柴胡汤条文,根据古代及近现代医家的解析,综合各家观点进行分析阐述;第三部分是结合历代本草着作,对大柴胡汤方药源流及功效进行探析:第四部分是对大柴胡汤煎煮方法进行研究;第五部分是结合上述大柴胡汤条文及方药解析,从气化学说角度探讨大柴胡汤的基本病机。第二章为大柴胡汤期刊文献统计与分析,统计分析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宏观分析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的整体研究趋势及分布以及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特点。第三章为大柴胡汤在现代消化系统疾病医案运用分析与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运用的现代医案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及Excel,对性别、年龄、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症状、舌苔脉象、药物组成及起效剂量进行统计与分析。第四章为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实际住院天数、经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白细胞计数、血清脂肪酶及淀粉酶水平变化情况,评估大柴胡汤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大柴胡汤基本病机为“少阳相火亢盛,阳明燥金不降”。方中柴胡清泄少阳相火,舒畅肝胆气机,散胸胁腹之气滞,兼有泄下作用;黄芩清泄少阳相火,与柴胡配伍,清泄之力增强;芍药能清降少阳相火,味酸收敛,敛肝木之横逆克脾而止腹痛;半夏、生姜降胃气之逆而止呕,助阳明阖机;枳壳行气而消胀,助阳明阖机,与大黄相伍,下气消积,恢复气机升降功能;大枣甘温培中,防止黄芩、大黄、枳壳等清泻太过损伤正气,味浓质厚,又能补人身津液之不足;大黄推陈致新,荡涤胃肠积滞,助阳明阖机;兼以清泄阳明之热。②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有关大柴胡汤内容的文献共计1206篇,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范畴,占比为90%,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③通过对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至60岁年龄段;中医诊断方面,大柴胡汤应用最多的病证依次为胁痛、腹痛、胃痛、黄疸、便秘、痞满、肝浊等病证;西医诊断方面,大柴胡汤应用最多的疾病依次为胆囊炎、胃炎、胰腺炎、胆石症、便秘、腹痛、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运用指征为:便秘、口苦、恶心、腹痛、纳差、小便色黄、胁痛、口干、呕吐、发热、腹胀、肩背放射痛、胃脘胀满、胃脘痛等症;舌红及舌暗红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舌质,苔黄腻、苔黄、苔薄黄、苔黄厚腻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舌苔,弦、弦滑、弦数、弦滑数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脉象;药物统计方面,大柴胡汤原方药物出现频次最多,此外还有郁金、甘草、延胡索、金钱草、川楝子等药物;在大柴胡汤中,柴胡常用量为10g至15g,黄芩为10g至15g,芍药为10g至30g,半夏为10g至15g,生姜为10g或3片,枳实与枳壳为10g至15g,大枣为10g或3枚至6枚,大黄为6g至15g。④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但本研究中,在实验室指标方面,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偏少等原因有关;但大柴胡汤在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中值得在临床推广。结论:目前对大柴胡汤研究集中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临床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疾病谱则主要包括胆系及胰腺疾病等。大柴胡汤症候群包括:便秘、口苦、恶心、腹痛、纳差、小便色黄、胁痛、口干、呕吐、发热等,临床应用大柴胡汤需紧扣“少阳相火亢盛,阳明燥金不降”这一基本病机。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
龙祯,张晖,孔棣[3](2019)在《通腑泄热法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腑泄热法"属于中医中下法的范畴,为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治法;是依据中医理论中"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思想,其本质为通腑泻下,引邪下行,以清除里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胆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以其气行热清,通则不痛、祛邪扶正之效,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作用。其代表方剂如大承气汤、大柴胡汤、茵陈蒿汤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现探讨其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以其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耿少辉,包宇,王舒月,于玉东,杨涵[4](2017)在《近20年来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疗法概况》文中提出蛔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因其生活史简单,产卵量大,虫卵抵抗力强等特点具有很高的感染率。胆道蛔虫病是蛔虫感染的一个常见病症。近些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蛔虫感染率得到了控制,但由于西药治疗用药的广谱性,使虫体产生了抗药性。相比之下,中医的辨证论治,对治疗更有针对性,疗效显着,更能调节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现从经典方加减、自拟方剂与单方三方面对近二十年来治疗胆道蛔虫病的常用中药疗法进行概括。
徐彩玲[5](2014)在《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建立 ——大柴胡汤证的辨证施治》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运用方剂辨证论治的方法,对大柴胡汤证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大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为大柴胡汤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方法:1.病例收集:对1978-2014年间在中国知网上发行的期刊和古今名老中医的验案进行筛选,选出248例以大柴胡汤为主方的案例。2.信息整理:对选取病案中大柴胡汤证的主要症状和兼症、主要的舌象和脉象指征等进行归纳。3.数据处理:使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根据需要进行研究。结果:1.症状大于平均次数的有:便秘、呕恶、口苦、发热、纳差、小便色黄、腹痛、口干、腹胀、烦躁、胁痛、恶寒、胃痛、往来寒热、目黄、头痛、眩晕、痛苦面容、无力、痛引肩背、汗出、胸胁苦满、腹部压痛、皮肤黄染、失眠、面红2.舌质:在194例关于舌色的描述中,有红舌143例,占总舌色的73.71%。舌苔:在有苔色记载的218例病案中,苔黄者最多,约占87.16%。在苔质方面,有腻苔104例占据前列。3.脉象:将所有复合脉象拆分为单一脉象后,弦、数、滑、细脉出现频率较高,合计约占总数的88.37%,复合脉象也是由这四种脉象组合为主。结论:1.大柴胡汤证的主症是:便秘、呕恶、口苦、发热、纳差、小便色黄2.大柴胡汤证的兼症是:腹痛、口干、腹胀、烦躁、胁痛、恶寒、胃痛、往来寒热、目黄、头痛、眩晕、痛苦面容、无力、痛引肩背、汗出胸胁苦满、腹部压痛、皮肤黄染、失眠、面红。3.大柴胡汤证的舌脉象是: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为弦、细、滑、数及其复合脉象
孔红英[6](2013)在《从经方大小柴胡汤的运用探讨《伤寒论》学术整体性辨证思维》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多从整体入手,善于站在宏观的角度,总结万物的规律。这种整体性思维在古代哲学中无处不在,中医学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经典,亦深受古代哲学影响,其对人体与自然环境、人体内部、人体与社会环境以及疾病的发生,多从整体讨论,治疗也多从整体论治。这种整体性辨证论治思维对中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指导着中医学者对脉象及针灸疗法等的认识。并且,这种思维还推动了现代医学理论的创新,推动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全科医学的兴起,启发现代学者对肾本质、脾本质的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虽未提及“整体”二字,但整体性思维体现无遗。学生从疾病的发生、疾病的传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调护和预防以及脉象变化等方面,做一简要的论述和阐释。整体性思维贯穿于《伤寒论》始终,在少阳病篇体现尤甚,大、小柴胡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出现均不止一次,所治病证也非少阳一经,对整体性辨证论治的体现进一步补充。通过对大小柴胡汤在后世临床运用医案的整理,发现大、小柴胡汤所治病证颇多,不局限于外感和少阳疾病,同时可治疗肝胆系统、脾胃系统、心肺系统、泌尿系统、女科、男科、精神类疾病以及部分杂病。分析典型病案,进一步阐释整体性辨证论治思维的具体运用。整体性辨证论治思维对当今部分病证的中医论治有启示作用,尤其是癌症、肝病的治疗和调理。当然,该思维还可指导更多疾病的诊治,以使仲景的学术思想有更持久、更长远的生命力。
张彦伟[7](2013)在《大柴胡汤加减方高位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文中提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日益增长。目前西医针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为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抑制胰腺分泌等,目的只是让胰腺休息,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中医中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证实疗效卓着,特别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的中西结合疗法,不但能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得到较快改善,还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加减方对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对比中西结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疗法在疗效上的区别;比较高位直肠滴入给药方式与传统口服给药方式的疗效差别,为临床治疗AP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与给药途径。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在2000年至2012年期间住院治疗的AP病例76例,其中25例为西医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疗法;26例为灌肠治疗组(灌肠组)采用中西结合疗法: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大柴胡汤高位直肠滴入;另外25例为口服药物组(口服组)也采用中西结合疗法: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大柴胡汤口服。结果:两个中西结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各项理化检查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并且灌肠组在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各项生化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口服组,经统计学检测,p<0.0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灌肠组<口服组<对照组,并且P<0.0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愈显率(治愈率+显效率)比较,灌肠组>口服组>对照组,并且P<0.0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结合疗法较单纯西医疗法,能更好、更快地的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各项理化检查指标,并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大柴胡汤高位直肠滴入疗法较口服疗法起效快,愈显率高,还能避免期炎症性肠麻痹期因给予口服药物而引起的恶心呕吐,患者耐受性好,可作为更有效的给药方式而推广应用。
陈靖雯[8](2012)在《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伤寒论》作为中医课程的“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经方长久以来都是中医的闪光点,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具有无穷的魅力,不断掀起研究经方的热潮。柴胡类方作为《伤寒论》的重要方剂,近年来对该方的研究文献数量也相当可观,对该类方进行整理及临床运用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导师李赛美教授在临床上大量运用柴胡类方加减,根据病机灵活化裁,发挥经方特色,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均获良效。建立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以此作为导师使用柴胡类方经验的整理工具,从而整理导师学术思想,具有一定价值。本数据库以患者个人信息、基本病证(包含视频内容)、诊断信息、使用方剂、方药等为检索要点,一方面将门诊病人情况作为电子档案而便于管理和查询,更重要的是,以此达到分析诊断病证与使用方药的规律,从客观角度整理导师学术思想。成果:(1)选择C#程序语言,它是一种精确、简单、类型安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可以把需要记录的内容完整的保存下来,在以后查询相关数据的时候大大提高了效率。(2)通过整理导师临床使用柴胡类方经验分析发现,使用柴胡类方一是针对脏腑气机不和;二是针对外感荣卫不和、血弱气尽之病机。外感类:病邪兼夹较多,重心以实为主,但多有素体受邪的背景;内伤杂病类:以肝胆不和为主,邪气兼夹较少,多见于肝胆气郁较甚,而脾胃偏虚,复因外感风寒湿引发,而致气滞不畅,木郁侮土,气郁生热,血因气滞,致使病发杂状。结论: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临床病案,使文字上晦涩的条文成为鲜活的医案,也使学生增加临床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门诊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引入导师在临床上使用柴胡类方的临床病案,成为案例式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从而增加学生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能。通过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为理论与临床统整出更有系统性的医学研究,提升学生对此有更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王玲,李伟[9](2011)在《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文中提出大柴胡汤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名方之一,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现代临床多用大柴胡汤治疗胰腺炎、胆结石、胆囊炎、反流性胃炎、糖尿病早期、脂肪肝、高脂血症、发热、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刘志刚[10](2010)在《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大柴胡汤方证文献研究,初步明确该方应用指征、药物剂量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在导师已经提出观点及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以网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馆藏为文献来源。网上数据库检索范围为1979年至2009年的期刊文献(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还收集各类专着及日本汉方杂志中有关大柴胡汤医案及论述。利用MS 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字段包括医案来源、作者、组成、药物剂量、相似度、病名(中医、西医)、疾病类别、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体征、舌苔及脉象等内容。采用SPSS 13.0, SPSS Clementine 8.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及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等方法。结果:(1)体质、疾病之间及它们与证候的形成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体质能够明显影响疾病的类型,而疾病对体质的形成及变化也存在显着作用。体质和疾病均是证候形成关键因素,决定着证候产生,类型及其转归。疾病和体质是证候的构成要素。应当对方剂、主治疾病及体质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体质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方证的内涵。(2)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17例,经筛选后共入选医案557例。通过分析,主要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以下特点:大柴胡汤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及胆管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胃及食管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该方主治疾病范围非常广泛,但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及感染性疾病。通过ArrowSmith闭合式文本挖掘方法研究发现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可能与精神及其他应激、炎症及免疫反应、动力障碍、前列腺素和组胺有关。大柴胡汤方证体质:形体特征:体格发育较好,比较壮实,但不一定肥胖。肌肉丰满,比较坚紧。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脸色一般较佳。颈部粗短,上腹角偏宽,头围、肩宽、胸围较大。心理特征:性格外向,但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且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多见。机能特点:肝机能和胃肠机能弱。神疲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食后上腹胀,便秘倾向,小便黄而短。腹诊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腹及胸胁部,以紧张、抵抗及压痛为特征。其判断要点为:如患者的形体特点、机能特征及腹诊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特点,即可以诊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如心理特征也符合,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方证临床表现: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消化及非消化系统表现的区别与联系,并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在不同疾病类别中的临床表现模式。在消化系统中,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为舌红、呕吐、口苦、恶心、腹痛、腹胀、胁痛、便秘等。很多患者还表现为嗳气、肩痛、头痛、失眠、头晕等。还有个别患者表现为乏力、神疲、便溏等。而在非消化系统疾病中,临床表现模式更加多样。总体表现为头痛、失眠、头晕、烦躁、苔黄或苔薄黄、舌红、便秘等。患者仍然会出现包括胁痛在内的症状群,如胁痛、肢冷、便秘、头晕、尿黄、目眩;胁痛、肩痛、腹胀、胸闷、暖气;胁痛、面红、返酸。少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纳差、神疲、乏力等表现。大柴胡汤加味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指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行气、消食、利胆、止痛药;2、活血、清热、泻下药;3、行气、化痰、清热药;4、行气、泻下药;5、清热解毒药;6、补气药等。非消化系统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活血药;2、平肝、化痰药;3、清热燥湿、攻下药;4、清气分热药;5、清热解毒、化痰药等等。大柴胡汤剂量应用规律,应用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大柴胡汤剂量可以归为4类。一是方中药物比例基本一致,方中各味药物剂量在10克左右,当以口苦、脉弦等为主时应用;二是以大黄为主,可达20g左右。当阳明热结较重,出现发热、舌红,而又以腹痛、苔黄、便秘为主要表现时用之;三是以芍药为主,可达30g左右。以上腹痛为主时,重用芍药缓急止痛;四是以柴胡为主,可达24g左右。以胸胁苦满为主时则重用柴胡以和解少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的大柴胡汤经验性的临床判断标准为:1、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大体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者;2、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虽不符合主治疾病谱者;3、虽不符合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主治疾病,且符合典型临床表现者。在提出经验性诊断标准后,我们利用基于临床医案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探讨了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另外,还对大柴胡汤组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征、方剂结构、剂型、煎服法,主治疾病间的关系等作简单讨论。结论:(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模式基本涵盖了中医方证的构成要素,能够比较全面反应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本研究也从文献研究角度证明该研究模式是可行的。(2)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符合该方临床表现特征时。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典型方证。疾病急性期,可以用大柴胡汤控制病情恶化、缓解症状;疾病慢性期,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2、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方证。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3、患者不是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典型时。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大柴胡汤,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4、患者非大柴胡汤体质,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即便属于该方主治疾病范围,也当忌用大柴胡汤。
二、大柴胡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柴胡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通胰利胆汤合推按运经仪在胆源性胰腺炎ERCP术后的作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
二、病因 |
三、发病机制 |
四、西医诊断 |
五、严重程度分级 |
六、西医治疗 |
七、内镜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
第二节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中医临床研究现状 |
一、对胰腺解剖的认识 |
二、病名 |
三、病因病机 |
四、辨证分型 |
五、中医治疗 |
第三节 中西医对推按运经仪的认识 |
一、机理 |
二、临床应用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四、两组疾病综合疗效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机制探讨 |
三、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论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
附录2 样本量估计 |
附录3 随机抽样表 |
附录4 随机数字表 |
附录5 推按运经仪治疗图片 |
附录6 ERCP治疗图片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大柴胡汤理论研究概述 |
第一节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
1 六经解析 |
2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
第二节 大柴胡汤条文解析 |
1 《伤寒论》第103条 |
2 《伤寒论》第136条 |
3 《伤寒论》第165条 |
4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2条 |
第三节 大柴胡汤方药探析 |
1 柴胡 |
2 黄芩 |
3 芍药 |
4 半夏 |
5 生姜 |
6 枳实(枳壳) |
7 大枣 |
8 大黄 |
第四节 大柴胡汤煎煮方法 |
第五节 大柴胡汤病机分析 |
第二章 大柴胡汤期刊文献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资料收集标准 |
3 疾病病名规范及分类 |
4 期刊文献分类标准 |
第三节 统计与分析 |
1 历年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初步分类统计与分析 |
3 临床研究统计与分析 |
4 自身对照试验下大柴胡汤在疾病的运用统计与分析 |
5 随机对照试验下大柴胡汤在疾病的运用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大柴胡汤在现代消化系统疾病医案运用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资料收集标准 |
3 医案整理规范 |
第三节 数据统计 |
1 医案录入格式 |
2 数据统计方法 |
第四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
1 性别统计与分析 |
2 年龄统计与分析 |
3 中医诊断统计与分析 |
4 西医诊断统计与分析 |
5 症状统计与分析 |
6 舌苔脉象统计与分析 |
7 药物组成统计与分析 |
8 起效剂量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通腑泄热法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综述 |
1.1 通腑泄热法内涵 |
1.2 通腑泄热法的常用方剂 |
1.2.1 大承气汤药理作用 |
1.2.2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 |
1.2.3 茵陈蒿汤药理作用 |
1.3 临床应用 |
1.3.1 胆系疾病 |
1.3.2 胰腺疾病 |
2 小结 |
3 讨论 |
(4)近20年来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疗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方加减 |
3 单方 |
4 总结 |
(5)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建立 ——大柴胡汤证的辨证施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方剂辨证论治方法概述 |
二、大柴胡汤概述 |
(一) 大柴胡汤证的病因、病机与脉证 |
(二) 大柴胡汤证的治法及方药 |
(三) 大柴胡汤证的鉴别诊断 |
(四) 大柴胡汤及其类方 |
(五) 大柴胡汤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六) 大柴胡汤的实验研究 |
大柴胡汤证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二、大柴胡汤证的研究方法 |
(一) 资料的收集 |
(二) 资料的归纳和整理 |
(三) 资料的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资料的一般情况 |
(二) 大柴胡汤治疗疾病种类的统计情况 |
(三) 大柴胡汤证的脉症统计结果 |
(四) 大柴胡汤证的因子分析结果 |
(五) 大柴胡汤证加减用药情况的统计 |
讨论 |
一、大柴胡汤证的病机、主症及兼症的探讨 |
二、大柴胡汤证的舌脉分析 |
(一) 大柴胡汤证的舌象分析 |
(二) 大柴胡汤证的脉象分析 |
三、大柴胡汤证的诊断依据 |
四、大柴胡汤的方药及配伍意义 |
五、大柴胡汤证的药物加减变化规律 |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从经方大小柴胡汤的运用探讨《伤寒论》学术整体性辨证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篇 中国古代与当代科学、医学中的整体性思维 |
1. 整体性思维的涵义 |
2. 中国古代哲学中整体观思想 |
2.1 先秦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脉络 |
2.2 先秦整体观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 |
3. 《内经》中的整体观与整体性思维 |
3.1 人体与自然环境一体观 |
3.2 人体自身内部一体观 |
3.3 人体与社会环境一体观 |
3.4 人体疾病一体观 |
4. 整体性思维在中医学术中的指导作用 |
4.1 整体性思维指导脉象诊断 |
4.2 整体性思维指导针灸疗法的应用 |
5. 整体性思维推动现代医学理论创新举隅 |
5.1 医学模式转变和全科医学的兴起 |
5.2 肾本质、脾本质的研究 |
第二篇 基于经方大小柴胡汤的运用探讨《伤寒论》学术整体性辨证思维 |
1. 《伤寒论》学术整体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及体现 |
1.1 发病的整体性思维 |
1.2 疾病传变的整体性思维 |
1.3 脉象的整体性思维 |
1.4 诊断的整体性思维 |
1.5 治法的整体性思维 |
1.6 调护及预防的整体性思维 |
2. 大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运用体现的整体观 |
2.1 少阳病病位及病机的整体观 |
2.2 少阳病发病、辨证及治法体现的整体性思维 |
2.3 大小柴胡汤的方药配伍及比较体现动态整体性思维 |
3. 大小柴胡汤在后世临床运用中体现的整体性辨证思维 |
3.1 大柴胡汤在后世临床中的运用体现整体性思维 |
3.2 大柴胡汤在后世临床运用的个案分析 |
3.2.1 自汗(《经方临证指南》) |
3.2.2 泄泻(《临证实验录》) |
3.2.3 治疗肥胖盗汗(《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
3.2.4 痛经(《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
3.2.5 暑厥(《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
3.3 小柴胡汤在后世临床中的运用体现整体性思维 |
3.4 小柴胡汤在后世临床运用的个案分析 |
3.4.1 复视(《经方发挥》) |
3.4.2 便秘、浮肿二案 |
3.4.3 呕逆(《经方发挥》) |
3.4.4 肝郁不孕证(《伤寒论与临证》) |
3.4.5 定时而发病 |
第三篇 整体性思维对当代部分病证中医论治的启示 |
1. 对癌症调理论治思路的启示 |
2. 对肝病治疗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7)大柴胡汤加减方高位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胰腺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AP病因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AP病因的认识 |
3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 |
4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大柴胡汤现代药理及应用研究 |
1 大柴胡汤的方药组成及病机、主治 |
2 古代医籍对大柴胡汤运用范围的论述 |
3 大柴胡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4 大柴胡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诊疗标准 |
治疗方法 |
观察指标 |
评价标准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柴胡类方及多媒体数据库的文献研究 |
一、既往研究思路、技术汇报和成果 |
(一) 研究思路 |
(二) 技术汇报 |
(三) 成果 |
二、柴胡类方方解 |
(一) 类方的概念及柴胡类方条文考证 |
(二) 柴胡类方的作用机制 |
(三) 类方衍化规律 |
三、柴胡类方中的代表方分析及现代治验 |
(一) 小柴胡汤 |
(二) 大柴胡汤 |
(三) 柴胡桂枝汤 |
(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
(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六) 四逆散 |
(七) 消遥散 |
四、多媒体数据库 |
(一) 多媒体数据库的起源与发展 |
(二) 多媒体数据库在国内的应用 |
第二部分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 |
一、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创建思路 |
(一)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建立的概念以及目的与意义 |
(二)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的设计思路 |
二、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整理要点 |
(一) 门诊病例的采集 |
(二) 系统使用要点 |
(三) 系统操作程序 |
第三部分 李赛美教授柴胡类方的临床研究 |
一、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
(一) 小柴胡汤运用概要 |
(二) 小柴胡汤案例举偶 |
二、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
(一) 大柴胡汤运用概要 |
(二) 大柴胡汤运用特点 |
(三) 大柴胡汤案例举偶 |
三、柴胡桂枝汤的临床运用 |
(一) 柴胡桂枝汤运用概要 |
(二) 柴胡桂枝汤运用特点 |
(三) 柴胡桂枝汤案例举偶 |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运用 |
(一)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概要 |
(二)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特点 |
(三) 柴胡桂枝干姜汤案例举偶 |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运用 |
(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概要 |
(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特点 |
(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例举偶 |
六、逍遥散的临床运用 |
(一) 逍遥散运用概要 |
(二) 逍遥散案例举偶 |
七、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
(一) 四逆散运用概要 |
(二) 四逆散运用特点 |
(三) 四逆散案例举偶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参编着作情况 |
致谢 |
(9)大柴胡汤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胰腺炎 |
2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等胆系疾病 |
3 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连性肠梗阻、习惯性便秘等胃肠道疾病 |
4 糖尿病早期 |
5 脂肪肝、高脂血症 |
6 发热、感染性疾病 |
7 支气管哮喘 |
8 其它 |
9 讨论 |
(10)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 |
1 贯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原则是中医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
1.1 "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需求 |
1.2 "方证相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
2 方证研究源流及现状 |
2.1 方证相应的概念 |
2.1.1 方证相应的不同提法 |
2.1.2 方证相应概念的内涵 |
2.2 方证相应的源流 |
2.3 方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1 方证的病机概念 |
2.3.2 方证的证据概念 |
3. 构建"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 |
3.1 研究思路 |
3.1.1 以体质、主治疾病谱为要素重新构建"证"的研究内容 |
3.1.2 体质 |
3.1.3 主治疾病谱 |
3.1.4 小结 |
3.2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3.2.1 研究内容 |
3.2.2 研究方法 |
3.3.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诊断及治疗特征 |
3.3.1 诊断 |
3.3.2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
1 大柴胡汤源流 |
2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
2.1 关于大柴胡汤方剂组成 |
2.1.1 大柴胡汤中必有大黄 |
2.1.2 大柴胡汤中必无大黄 |
2.1.3 大黄可有可无说 |
2.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定位 |
2.2.1 少阳阳明合病 |
2.2.2 少阳病 |
2.2.3 阳明病 |
2.2.4 三阳合病 |
2.2.5 太阴病 |
2.2.6 少阴病 |
2.2.7 矛盾说 |
2.3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临床特征 |
2.3.1 对于《伤寒杂病论》条文的总结 |
2.3.2 大柴胡汤方剂主治 |
2.3.3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
3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3.1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 |
3.1.1 消化系统 |
3.1.2 心血管系统 |
3.1.3 调节代谢作用 |
3.1.4 免疫调节作用 |
3.1.5 血液系统 |
3.1.6 内分泌系统 |
3.1.7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
3.1.8 抗炎作用 |
3.1.9 抗病原体 |
3.1.10 抗过敏作用 |
3.2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
3.2.1 传染病 |
3.2.2 呼吸系统疾病 |
3.2.3 循环系统疾病 |
3.2.4 消化系统疾病 |
3.2.5 泌尿系统疾病 |
3.2.6 生殖系统疾病 |
3.2.7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
3.2.8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
3.2.9 神经系统疾病 |
3.2.10 骨科疾病 |
3.2.11 妇产科疾病 |
3.2.12 皮肤病 |
3.2.13 五官科疾病 |
3.2.14 精神疾病 |
3.2.15 发热性疾病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
1 大柴胡汤方证特点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数据库建立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情况 |
1.2.2 大柴胡汤方证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大柴胡汤证形成时间 |
1.2.3 大柴胡汤病位、病机、病性 |
1.2.4 大柴胡汤方证主要内容 |
1.2.5 大柴胡汤药物配伍 |
2 大柴胡汤剂量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药物剂量分析 |
2.3 小结 |
3 讨论 |
3.1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 |
3.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 |
3.2.1 关于大柴胡汤 |
3.2.2 主治疾病谱 |
3.2.3 体质 |
3.2.4 临床表现特点 |
3.2.5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 |
3.2.6 大柴胡汤应用流程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柴胡汤方证机制探索 |
附录2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探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大柴胡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胰利胆汤合推按运经仪在胆源性胰腺炎ERCP术后的作用观察[D]. 陈建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通腑泄热法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J]. 龙祯,张晖,孔棣. 世界中医药, 2019(06)
- [4]近20年来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疗法概况[J]. 耿少辉,包宇,王舒月,于玉东,杨涵. 世界复合医学, 2017(01)
- [5]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建立 ——大柴胡汤证的辨证施治[D]. 徐彩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从经方大小柴胡汤的运用探讨《伤寒论》学术整体性辨证思维[D]. 孔红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大柴胡汤加减方高位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D]. 张彦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D]. 陈靖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大柴胡汤临床运用[J]. 王玲,李伟. 吉林中医药, 2011(08)
- [10]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刘志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