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硫酸镁防止硅酸盐水锈(论文文献综述)
郝宪斌[1](1967)在《用硫酸镁防止硅酸盐水锈》文中研究说明 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软水工作也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向前迈进,有的地方已经或正在实行炉外离子交换软水,为彻底防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一次投资较多,工作量较大,以及其他因素,还不能及时地、普遍地上马.因此,在目前阶段如何做好炉内软水,彻底防止锅炉水锈的生长,仍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段管内机车用水,均属硅酸盐水质,含硅量较大,一般都在15毫克/升以上,机车锅炉水锈长年来未能很好得到解决.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发扬了敢想、敢于、敢闯、敢革命的精神,同时按照毛主席抓主要矛盾的教导,我们对以控制镁、硅比防止机车锅炉水锈的生长,进行了试验,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提出,供大家共同商讨,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肖斐[2](2004)在《钛渣混凝土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掺加活性矿物掺合料是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混凝土中掺加矿物微粉,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常用的矿物掺合料主要有粒化高炉矿渣、粉煤灰和硅灰,关于这些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作过大量的研究。 攀钢钛矿渣是一种含钛量高、活性差的酸性矿渣,长期以来对钛渣混凝土性能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一种高价值综合利用攀钢钛渣的有效途经。由于生产工艺的限制,攀钢钛矿渣主要有两种成品渣:有一定活性的水泡钛矿渣和几乎没有活性的慢冷重钛渣。本课题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激发钛渣的活性,并与普通粒化高炉矿渣复合,配制出28天抗压强度达到40MPa~70MPa的钛渣掺合料砂浆,和28天抗压强度为50MPa以上,120天强度为90MPa以上的碱钛渣—矿渣混凝土。采用物理激发时,碱钛渣—矿渣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达到98MPa以上。采用宏观和微观测试方法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抗压、抗折、硫酸腐蚀、氯离子渗透和人工海水腐蚀等试验方法,研究了钛渣掺合料混凝土和碱钛渣—矿渣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工作性能和耐久性能。发现用钛矿渣作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增大后期强度的发展空间,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而硬化碱钛渣—矿渣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优良的抗酸蚀能力和抗海水腐蚀的能力。在酸环境和人工海水中,碱钛渣—矿渣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持续增长,弱酸对碱钛渣—矿渣混凝土几乎没有腐蚀作用。碱钛渣—矿渣混凝土可用于酸雨严重地区的混凝土建筑物和部分海港工程中。本课题还用破碎后的重钛矿渣替代石灰石碎石和中砂作混凝土的集料,配制了全钛渣混凝土,试验表明,这种混凝土具有稳定的力学性能,其28天抗压强度达到50MPa以上,120天强度为80MPa,且具有良好的耐酸雨和海水腐蚀性能,可用来配制低噪音的道路混凝土。 混凝土耐久性是国际工程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重庆地区的酸沉降非常严重,酸雨或酸性气体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造成了严重的腐蚀,对一些人文、历史建筑和古迹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本课题针对西南地区的地方性特点,就地取材利用攀枝花钢铁公司的工业废渣,配制出具有良好耐酸雨腐蚀性能的碱钛渣—矿渣混凝土。碱钛渣—矿渣混凝土的胶结材绝大部分是工业废渣,只有极少量的水泥熟料,是一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建筑材料。本课题研究探讨了一种高价值综合利用钛矿渣的有效途径,利用西南地区特有的钛矿渣,研制出西南地区所需的耐酸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鉴于试验所使用的钦矿渣是活性较差的水泡渣,建议攀钢改进排渣方式,制备活性较好的水淬钦矿渣,用本研究成果加以开发,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钦矿渣的综合利用效益。
展光美[3](2016)在《赤泥地聚合物制备技术及耐久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生产具有严重的高耗能和高污染问题,另外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工业废渣得不到充分利用,利用工业废渣赤泥制备地聚合物材料部分替代水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烧结法赤泥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研究赤泥活性激发的有效措施,通过配合比试验和设计,研究赤泥地聚合物的成型工艺,制备出高强、高赤泥掺量、施工性能良好、高耐久性的赤泥地聚合物。并通过微观检测方法研究了赤泥地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基体相的物相组成和结构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赤泥地聚合物的水化硬化过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对赤泥地聚合物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进行评价分析。赤泥地聚合物的制备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以水玻璃为激发剂的化学活化是赤泥的主要活化方式,成型时应注意先加氢氧化钠后加水玻璃的顺序,养护方式宜采用塑料膜包裹后盖湿抹布置于标准养护室内的方法。赤泥地聚合物的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增进率大,赤泥用量不超过60%时,强度高于P.O 42.5水泥的强度。通过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试验,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赤泥地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赤泥地聚合物进行微观检测结果表明,赤泥地聚合物水化产物是一种不同于普通硅酸盐水泥胶凝材料的矿物聚合材料,为Si O2-Al2O3-Ca O-Na2O体系,硬化浆体是一种貌似岩石的物质。赤泥地聚合物的水化过程主要是铝硅酸盐原料发生聚合反应,其合成主要包括在碱激活条件下的溶解、水解、缩聚和固化四个过程。赤泥地聚合物混凝土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对比结果表明,在高浓度加速碳化条件下,赤泥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比普通水泥混凝土差很多。但赤泥地聚合物存在可溶碱的反扩散现象,在低浓度碳化条件或自然环境下,赤泥地聚合物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大大优于普通水泥混凝土。传统ASTM C 1202方法不宜用于评价碱激发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CSIRO改进电量法适用于评价碱激发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结果表明,相同龄期的赤泥地聚合物混凝土6h电通量和相应的Cl-扩散系数要略高于普通水泥混凝土,但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差别不大。
邓德华[4](2005)在《提高镁质碱式盐水泥性能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XRD相分析、扫描电镜观测、化学分析、常规性能测试等方法和生产实践,就如何提高镁质碱式盐水泥及其制品的性能,进行了理论与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 理论上,首次提出主要形成碱式盐水化物而凝结硬化的水泥为碱式盐水泥的概念,讨论了它们的凝胶反应机理和形成条件。依据这一理论,指出氯氧镁水泥和硫氧镁水泥是三元胶凝体系的镁质碱式盐水泥,其碱式盐水化物的组成是Mgq(OH)p(2q-p)X·nH2O,剖析了氯氧镁水泥组成原理、各物相的形成机理、水泥石的微结构与强度特征和耐水性及其改善机理等本质问题。 认为氯氧镁水泥的主要碱式盐水化物5相[Mg3(OH)5Cl·4H2O]和3相[Mg2(OH)3Cl·4H2O]是通过多核水羟合镁离子[Mgp(OH)q(H2O)r]2p-q和OH-、Cl-等离子形成的,其形成过程经历了溶胶—凝胶—结晶三个阶段。试验结果表明:镁质碱式盐水泥石中物相的组成和含量受到三组份配比、MgO活性和一些添加物的影响;随三组份配比的变化,水泥石的微结构呈现A、B、C三种构型。指出其高强度得益于由有极性且非常细腻的水化物晶体构成的、有较强的结合力和较大界面能的水泥石微结构。 证明了氯氧镁水泥耐水性差的原因是其水化物不稳定。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个新观点,认为磷酸及其可溶性盐在掺量很少(<1%)的条件下能显着地改善氯氧镁水泥的耐水性,是因为它们在水中离解产生的各级磷酸根离子与Mg2+离子的络合作用,降低了碱式盐水化物形成并稳定存在所需的最低Mg2+离子浓度。这不但提高了5相和3相晶体的稳定性,而且减少了游离氯化镁。用此原理研发了比磷酸及其可溶性盐更好的X型和S型外加剂。X型外加剂使氯氧镁水泥的不良性能得到了大大改善;S型外加剂通过改变硫氧镁水泥的水化物组成,使之强度和稳定性成倍提高。由此指出,通过阴离子
张肖艳[5](2014)在《用铁尾矿粉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铁尾矿排放量逐年增大,促进铁尾矿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提高铁尾矿综合利用率,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铁尾矿粉为原料,首先研究了用铁尾矿粉作为混合材替代熟料配制水泥的的性能,然后将铁尾矿粉作为填充材料替代部分河砂制备混凝土,并考察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采用扫描电镜、压汞仪等的手段表征了铁尾矿混凝土样品的微观形貌和孔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当颗粒粒径和级配与水泥粉相当的铁尾矿粉作为非活性混合材以0%~20%的比例替代水泥熟料制备水泥时,其物理填充效应并不明显,仅5%掺量以内的水泥强度不降低。水泥强度随着铁尾矿粉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水泥的流动度下降,凝结时间延长,标准稠度用水量增加,仅安定性检验合格。当复合掺入矿渣粉和尾矿粉时,掺入10%以内铁尾矿粉可以得到与硅酸盐水泥强度相当的水泥。其他物理性能规律与单掺铁尾矿粉的水泥变化规律一致。铁尾矿粉以0%~20%不同比例取代河砂制备混凝土时,对混凝土的拌合物和易性、力学性能、耐久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铁尾矿粉掺入后,随着铁尾矿粉掺量的增加,拌合物的和易性下降。为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每增加1%的尾矿粉,减水剂用量需增加3.7%,且低标号混凝土的减水剂增加量大于高标号的混凝土。在混凝土和易性相同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铁尾矿粉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逐渐降低。尾矿粉最佳掺入量随着水灰比的减小而逐渐降低。在水灰比为0.24时,铁尾矿粉掺量为5%混凝土的28d强度达到102.8MPa,相对同龄期的基准混凝土强度增长了26.4%。随着混凝土中铁尾矿粉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能均有所改善。铁尾矿粉以5%-20%取代河砂后,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均有提高,抗冻等级均大于F400;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也都有所提高,其中尾矿掺量在10%-20%时,提高最明显,混凝土抗渗等级可达到P12。通过扫描电镜和压汞分析发现,铁尾矿粉的加入使混凝土的内部结构更加致密,混凝土填充更加密实,孔径变小,孔隙率降低。
二、用硫酸镁防止硅酸盐水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硫酸镁防止硅酸盐水锈(论文提纲范文)
(2)钛渣混凝土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如何高价值综合利用钛矿渣亟待解决 |
1.1.1 国内外矿渣的利用现状 |
1.1.2 钛矿渣的利用现状 |
1.2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 |
1.2.1 钢筋锈蚀对混凝土结构的危害 |
1.2.2 酸雨对混凝土结构的危害及国内外防治方法的研究 |
1.3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3.1 课题的提出 |
1.3.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矿物掺合料 |
2.1.3 水泥熟料 |
2.1.4 细集料 |
2.1.5 粗集料 |
2.1.6 外加剂 |
2.1.7 拌和水 |
2.2 试验方法 |
2.2.1 力学性能试验 |
2.2.2 硫酸和硫酸镁侵蚀试验 |
2.2.3 氯离子渗透试验 |
2.2.4 人工海水侵蚀试验 |
2.2.5 碳化试验 |
2.2.6 X-衍射试验 |
2.2.7 扫描电镜 |
3 水泡钛渣混凝土和砂浆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3.1 钛渣掺合料砂浆的物理力学性能 |
3.1.1 钛渣掺合料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2 矿渣和钛渣改善砂浆力学性能的机理 |
3.1.3 钛渣粉掺和料对砂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
3.2 碱钛渣-矿渣砂浆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 |
3.2.1 碱激发矿渣胶结材的水化机理 |
3.2.2 碱钛渣-矿渣砂浆力学性能分析 |
3.2.3 碱钛渣-矿渣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 |
3.2.4 碱钛渣-矿渣混凝土和砂浆的水化机理分析 |
3.3 物理激发对碱钛渣-矿渣砂浆和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耐酸雨性能研究 |
4.1 酸沉降对混凝土的腐蚀机理 |
4.1.1 硫酸盐腐蚀 |
4.1.2 酸腐蚀 |
4.2 硫酸和硫酸盐腐蚀混凝土的破坏规律 |
4.3 硫酸及硫酸盐对混凝土的加速腐蚀 |
4.3.1 不同浓度硫酸或硫酸镁溶液对混凝土的侵蚀 |
4.3.2 试验结论 |
4.4 硫酸对钛渣混凝土和砂浆的加速腐蚀试验 |
4.4.1 酸蚀后试件的外观变化 |
4.4.2 酸蚀后试件的重量变化 |
4.4.3 酸蚀后试件的强度变化 |
4.4.4 酸蚀后试件的中性化深度 |
4.4.5 物理激发对碱钛渣-矿渣混凝土耐酸蚀能力的影响 |
4.4.6 酸蚀后结构的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钛渣混凝土抗海水腐蚀性能的研究 |
5.1 海工混凝土钢筋锈蚀机理及氯离子扩散理论 |
5.1.1 双电层能有效减弱氯离子的扩散 |
5.1.2 混凝土对氯离子的物理和化学吸附作用 |
5.2 混凝土氯离子渗透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人工海水对碱钛渣-矿渣砂浆的腐蚀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钛渣砂浆的抗碳化性能 |
6.1 钛渣砂浆的碳化 |
6.1.1 砂浆试件的碳化深度 |
6.2.2 砂浆试件的碳化稳定性 |
6.2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赤泥地聚合物制备技术及耐久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赤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
1.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赤泥 |
2.2 其他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3 赤泥地聚合物的制备技术研究 |
3.1 赤泥的活性研究 |
3.2 高活性赤泥粉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
3.3 碱性激发剂的选择 |
3.4 材料的添加顺序 |
3.5 赤泥地聚合物的养护 |
3.6 赤泥掺量的影响 |
3.7 赤泥地聚合物混凝土制备技术 |
3.8 本章小结 |
4 赤泥地聚合物的微观分析 |
4.1 试验材料及试件准备 |
4.2 赤泥地聚合物的XRD衍射分析 |
4.3 赤泥地聚合物的扫描电镜分析 |
4.4 赤泥地聚合物的水化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赤泥地聚合物的耐久性能研究 |
5.1 抗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
5.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I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提高镁质碱式盐水泥性能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论 |
1.1 提高镁质碱式盐水泥性能研究的意义 |
1.1.1 探索碱式盐水泥的形成理论 |
1.1.2 扩大绿色水泥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
1.1.3 发掘镁质碱式盐水泥的潜在应用优势 |
1.1.4 合理和有效利用我国镁质材料资源 |
1.1.5 菱镁砼材料代木节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
1.2 镁质碱式盐水泥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研究和应用的现状 |
1.2.2 我国氯氧镁水泥应用的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1.2.4 结论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3.1 提出碱式盐水泥概念 |
1.3.2 探索氯氧镁水泥的组成机理 |
1.3.3 研究氯氧镁水泥耐水性及其改善机理 |
1.3.4 氯氧镁水泥的组成、结构与其使用性能的关系 |
1.3.5 改善硫氧镁水泥的研究 |
1.3.6 氯氧镁水泥生产应用的研究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2.1 原材料 |
2.1.1 氯氧镁水泥和硫氧镁水泥的组成材料 |
2.1.2 外加剂 |
2.1.3 惰性粉末材料 |
2.1.4 活性粉末材料 |
2.1.5 玻璃纤维 |
2.2 各种试件的制备方法 |
2.2.1 镁质碱式盐水泥净浆的制备 |
2.2.2 镁质碱式盐水泥石试件的制备 |
2.2.3 玻璃纤维氯氧镁水泥复合材料试件的制备 |
2.3 镁质碱式盐水泥石试件中物相组成的XRD分析 |
2.4 扫描电镜分析 |
2.5 MgCl_2水溶液中Mg~(2+)离子水解定性试验 |
2.6 各种试件的强度测量 |
2.7 中碱玻璃纤维在氯氧镁水泥浆中的稳定性试验 |
2.8 玻纤氯氧镁水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 |
2.9 镁质碱式盐水泥的耐水性试验 |
2.10 氯氧镁水泥板材的吸潮、返卤试验 |
2.11 氯氧镁水泥浆的变形试验 |
第三章 碱式盐水泥的概念 |
3.1 水泥材料中的碱式盐水化物 |
3.2 碱式盐水泥的概念 |
3.2.1 碱式盐水泥的基本特征 |
3.2.2 碱式盐水泥的凝胶反应 |
3.2.3 形成碱式盐水泥的条件 |
3.3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镁质碱式盐水泥的组成原理 |
4.1 氯氧镁水泥组成原理 |
4.1.1 MgO—MgCl_2—H_2O三元体系中碱式盐水化物的形成反应机理 |
4.1.2 氯氧镁水泥石中其余各物相的形成机理 |
4.1.3 氯氧镁水泥的凝结硬化 |
4.2 硫氧镁水泥的组成原理 |
4.3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氯氧镁水泥石中物相组成的影响因素 |
5.1 氯氧镁水泥石中物相组成与三组份配比的关系 |
5.1.1 水泥石中物相组成与MgO/MgCl_2摩尔比的关系 |
5.1.2 水泥石中物相组成与H_2O/MgCl_2摩尔比的关系 |
5.2 MgO粉末的活性对氯氧镁水泥水化物形成的影响 |
5.3 添加物对氯氧镁水泥水化物形成的影响 |
5.3.1 惰性添加物的影响 |
5.3.2 活性添加物的影响 |
5.4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氯氧镁水泥石的微结构与性能 |
6.1 概述 |
6.2 氯氧镁水泥石的微结构特征 |
6.2.1 氯氧镁水泥石中微结构的三种模型 |
6.2.2 氯氧镁水泥石微结构的致密性 |
6.3 氯氧镁水泥的强度 |
6.3.1 氯氧镁水泥强度发展规律 |
6.3.2 氯氧镁水泥强度与组成的关系 |
6.3.3 填料对氯氧镁水泥强度的影响 |
6.4 氯氧镁水泥石的吸潮、返卤现象 |
6.4.1 吸潮、返卤现象 |
6.4.2 产生吸潮、返卤现象的原因 |
6.4.3 吸潮、返卤现象的影响因素 |
6.5 氯氧镁水泥石的体积稳定性 |
6.6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水化物的稳定性与氯氧镁水泥的耐水性 |
7.1 氯氧镁水泥水化物在水中的稳定性 |
7.1.1 氯氧镁水泥水化物在水中的变化 |
7.1.2 水化物在水中损失动力学 |
7.2 氯氧镁水泥的耐水性 |
7.2.1 氯氧镁水泥石强度在水中的损失规律 |
7.2.2 氯氧镁水泥石强度在水中损失的原因 |
7.3 水化物稳定性的改善和氯氧镁水泥耐水性的提高 |
7.3.1 可溶性磷酸盐提高氯氧镁水泥耐水性及其机理 |
7.3.2 磷酸盐矿物对氯氧镁水泥耐水性的影响 |
7.3.3 改变水化物组成来提高氯氧镁水泥耐水性 |
7.4 本章结论 |
第八章 改性硫氧镁水泥的研究 |
8.1 硫氧镁水泥石组成的改善 |
8.1.1 硫氧镁水泥中主要碱式盐水化物的改变 |
8.1.2 硫氧镁水泥配比与组成的关系 |
8.2 硫氧镁水泥强度的改善 |
8.2.1 相改变对硫氧镁水泥强度的影响 |
8.2.2 组成配比对改性硫氧镁水泥强度的影响 |
8.3 改性硫氧镁水泥水化物的稳定性 |
8.3.1 改性硫氧镁水泥水化物温度稳定性 |
8.3.2 改性硫氧镁水泥水化物在水中的稳定性 |
8.4 本章结论 |
第九章 镁质碱式盐水泥的应用研究 |
9.1 玻璃纤维在氯氧镁水泥石中的稳定 |
9.1.1 玻璃纤维在Mg(OH)_2过饱和溶液中的稳定性 |
9.1.2 玻璃纤维在氯氧镁水泥石中的稳定性 |
9.2 玻纤氯氧镁水泥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制备方法 |
9.3 玻纤氯氧镁水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9.3.1 氯氧镁水泥石中玻璃纤维的增强增韧机理 |
9.3.2 玻纤的掺量和长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9.3.3 氯氧镁水泥的组成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9.4 氯氧镁水泥制品表面的起霜现象 |
9.4.1 起霜现象 |
9.4.2 起霜现象产生的原因 |
9.4.3 防止氯氧镁水泥制品表面起霜的措施 |
9.5 克服氯氧镁水泥制品的吸潮、返卤现象的措施 |
9.6 克服氯氧镁水泥制品的翘曲变形的措施 |
9.7 改性硫氧镁水泥轻质墙板 |
9.7.1 改性硫氧镁水泥的生产 |
9.7.2 玻璃纤维增强改性硫氧镁水泥建筑平板的性能与生产 |
9.7.3 轻质夹层复合实心墙板的性能与生产 |
9.7.4 轻质夹层复合实心墙板的应用 |
9.8 本章结论 |
第十章 结论 |
10.1 本文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点与意义 |
10.1.1 首次提出碱式盐水泥的概念 |
10.1.2 提出并论证了氯氧镁水泥(MgO—MgCl_2—H_2O体系)组成原理 |
10.1.3 首次提出磷酸及其盐改善碱式盐水化物的稳定性、提高氯氧镁水泥耐水性的机理 |
10.1.4 改变了硫氧镁水泥所形成的碱式盐水化物的组成 |
10.1.5 重要的理论成果 |
10.1.6 重要的应用技术成果 |
10.2 氯氧镁水泥石的微结构特征 |
10.3 氯氧镁水泥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10.3.1 氯氧镁水泥的强度 |
10.3.2 氯氧镁水泥的吸潮、返卤现象 |
10.3.3 氯氧镁水泥的体积稳定性 |
10.4 提高氯氧镁水泥性能和制品质量的措施 |
10.4.1 用玻纤提高镁质碱式盐水泥制品的抗冲击与抗弯强度和韧性 |
10.4.2 采用表面胶是消除制品表面起霜现象最有效的方法 |
10.4.3 消除游离氯化物就可克服制品的吸潮、返卤现象 |
10.4.4 保持水泥浆组成均匀一致可克服制品的翘曲变形现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
(5)用铁尾矿粉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铁尾矿性能的研究 |
1.2.1 铁尾矿的产生 |
1.2.2 铁尾矿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分析 |
1.3 铁尾矿的综合利用 |
1.3.1 铁尾矿的研究现状 |
1.3.2 铁尾矿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
1.3.3 铁尾矿粉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试验用原料、仪器及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1.1 熟料 |
2.1.2 铁尾矿粉 |
2.1.3 矿渣 |
2.1.4 石膏 |
2.1.5 石子 |
2.1.6 砂 |
2.1.7 减水剂 |
2.1.8 水 |
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规范及试验方法 |
2.3.1 水泥、砂、石的检验 |
2.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3.3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检验 |
2.3.4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2.3.5 混凝土抗渗试验 |
2.3.6 混凝土抗冻试验 |
3 铁尾矿粉作为水泥混合材的试验 |
3.1 单掺、双掺复合水泥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 |
3.2 单掺、双掺铁尾矿粉、矿渣复合水泥的力学性能结果讨论 |
3.2.1 单掺不同细度的铁尾矿粉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
3.2.2 单掺不同掺量的铁尾矿粉、矿渣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
3.2.3 铁尾矿粉、矿渣不同比例复掺不同掺量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
3.3 单掺、双掺铁尾矿粉、矿渣复合水泥的凝结性能结果讨论 |
3.3.1 单掺不同细度的铁尾矿粉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3.3.2 单掺不同掺量的铁尾矿粉、矿渣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3.4 单掺铁尾矿粉、矿渣对水泥标准稠度需水量的影响 |
3.5 单掺、双掺铁尾矿粉、矿渣复合水泥安定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铁尾矿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
4.1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
4.2 混凝土配合比 |
4.2.1 混凝土的设计参数 |
4.2.2 铁尾矿粉混凝土基准配合比设计 |
4.3 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
4.4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4.5 混凝土的 SEM 分析 |
4.6 混凝土的孔结构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 |
5.1 铁尾矿粉取代河砂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
5.2 铁尾矿粉取代河砂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铁尾矿粉混凝土经济性分析 |
6.1 成本分析 |
6.2 价格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四、用硫酸镁防止硅酸盐水锈(论文参考文献)
- [1]用硫酸镁防止硅酸盐水锈[J]. 郝宪斌. 机车车辆工艺, 1967(03)
- [2]钛渣混凝土性能的研究[D]. 肖斐. 重庆大学, 2004(01)
- [3]赤泥地聚合物制备技术及耐久性试验研究[D]. 展光美.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4]提高镁质碱式盐水泥性能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邓德华. 中南大学, 2005(06)
- [5]用铁尾矿粉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D]. 张肖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