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国禁用动物性饲料(论文文献综述)
史志诚[1](2016)在《饲料安全与动物性食品安全密切相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饲料产品是人类的间接食品饲料是动物的食物,而动物产品是人类动物性食品及其加工原料,食品工业的产品最终也是人类的食物。所以,饲料是人类的间接食品,与人民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然而,饲料无疑是众多病原菌,病毒及毒素的重要传播途径,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黄曲霉毒素等等。农药、兽药、各种添加剂、激素、放射性元素等的环境污染物中,有一部分物质通过饲料和饲养过程,不仅危害畜禽生产,而且其在畜产品中的残留物又对人体有害。
马文娟[2](2011)在《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及认证认可制度的比较研究 ——以IFOAM基本标准为平台》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IBS)反映了当前有机农业生产和加工水平,是各国政府和民间认证机构制定有机产品标准的基础。欧盟具有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有机产品标准及制度,也是有机产品的重要进口国和消费市场。然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较晚,国内标准的部分内容仍不够成熟,因此国内有机产品并未得到欧盟国家认可,成为了国内有机产品出口创汇的阻力。本研究分析比较我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和认证认可制度之间的差距,吸取其发展经验,为国内修订标准、完善制度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我国加入欧盟有机产品进口第三国名单的进程,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及产品进一步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增强我国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证我国有机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本研究以近十年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发布的IBS为依据,探讨IBS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并依照现行的IBS、中国和欧盟有机产品标准,以IBS为平台,对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进行比较研究(包括两者在作物生产、畜禽养殖、蜜蜂养殖、水产养殖等生产和加工标准要求的比较),探讨两者的异同以及相关原因,为我国有机产品标准的修订提供具体建议;以中国和欧盟的与有机农业相关的制度文件为依据,比较中国与欧盟有机认证认可制度的异同(主要从法律法规、监管体系、标识、认可程序、认证程序这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为我国有机认证认可制度的发展提供意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IBS的发展方向:IBS应该向范围更广,结构更协调统一,内容更具体定量的方向发展,否则将难以取得进一步的进展。2.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在总体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标准性质不同:中国有机产品标准GB/T 19630是一种技术性标准,而欧盟有机产品标准则直接被规定为法规(Regulation),是技术标准与法规的结合体。2)标准体系不同:GB/T 19630是按有机农业的产业链分为生产、加工、标识和销售、管理体系四个部分;欧盟有机产品标准是以标准(EC)834/2007为中心,其余标准为其实施细则或补充细则的形式构成。3)标准结构不同:GB/T 19630中植物种植、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蜜蜂和蜂产品是独立存在的,其地位是平等的,而欧盟有机产品标准把植物生产和食用菌栽培归入作物生产,把蜜蜂养殖和畜禽养殖归入动物养殖。4)标准范围不同:GB/T 19630.2《有机加工》的适用范围包括食品和纺织品,而欧盟有机加工标准的适用范围不包括纺织品。5)规范性引用文件的位置不同:GB/T 19630的每部分会集中列举与本标准有关的各个规范性引用文件,而欧盟有机产品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则是分散在每页的尾注中。6)定义不同:定义在数量和侧重角度上不同。3.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在内容上的异同点中国和欧盟有机产品标准都是在IB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机产品标准,因此中国与欧盟在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原则性要求上都与IBS保持一致,但在具体的生产和加工的细节性要求上有较大差异,分为如下三种情况:1)中国有机产品标准要求而欧盟有机产品标准未作出要求的部分,如产地环境、缓冲带、栖息地、蜂蜜的提取和贮存;2)欧盟有机产品标准要求而中国有机产品标准未作出要求的部分,如种子数据库、畜禽肥料限量、有机动物饲料清单、饲料加工添加剂清单、水草、贝类和酵母等专项标准;3)两种有机产品标准都包含但存在分歧的部分,如人粪尿、转基因兽药、蜂王人工受精、各项外部投入品(包括肥料、植保产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4.中国与欧盟的有机认证认可制度的异同点1)在法律效应方面,中国将技术标准与行政法规相分离,而欧盟则将技术标准和行政法规合二为一2)中国与欧盟的有机监管体系不同。中国的有机监管体系分为三层,欧盟的有机监管体系分为四层。3)有机标识的要求上,欧盟各成员国认证的有机产品不使用各成员国的标识,而是统一采用欧盟有机标识。中国具有有机和有机转换两种标识,而欧盟不具有有机转换标识。对于有机配料少于95%的产品,中国与欧盟具有不同的标识条件和要求。4)中国与欧盟的有机认可程序大致相同。5)中国与欧盟的有机认证程序大致相同。
郗伟东[3](2009)在《生猪生产与消费链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文中认为建立科学的生猪生产与消费链安全评价及预警系统对其预警决策和用户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所致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以及欧美等国在宏观层面上广泛展开食品风险评估,但多是基于单一有毒有害物质的理化危害后果以及质量保障规制进行的。国内外对食品,尤其是对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隐含风险的微观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在理论上深入研究了生猪生产与消费链风险形成机理和风险结构,提出了风险系统的“2-3结构”模式。基于RFS理论并利用MATLAB提取了抽样数据所隐含的生猪生产、居民消费等决策知识规则,验证了风险的“2-3结构”模式;根据该模式构造了“生猪散养”、“猪肉消费”安全评价框架与指标系统,设计了风险与危险预警指标系统。基于最小二乘法提出了修正G1-法,并对生猪散养、猪肉消费系统构成模块在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优化专家数据给出了相应的因子水平,对区域安全评价与预警提出了“隶属度频率法”。利用吉林地区的抽样数据验证了文中提出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有效性。利用Java平台技术与MVC模式研制了生猪生产与消费链安全评价及预警的智能评价系统,为提高生猪生产与消费链安全、有效控制风险以及风险分析提供了支持工具。
靳延平[4](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张利娟,刁新平[5](2008)在《饲料安全同食品安全一样直接关系人类健康与生存——安全监管关口必须前移至饲料安全》文中研究表明饲料是畜禽的"粮食",也是人类的间接食品,饲料营养安全同食品营养安全一样,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文章对营养素的免疫功能、营养素平衡与吸收进行分析后写道:许多营养素及营养素间的平衡都对动物肌体的免疫有影响,因而在配制饲料或购买饲料时应注意饲料的营养问题。另外,要保证畜禽健康和高生产水平,首先应满足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并进而保证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的足量均衡供应。文章定义饲料安全是指:不产生对动物健康和正常生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和生活不利影响的饲料产品。文章列举了目前饲料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如植物性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动物性饲料原料的违规使用、抗菌素和激素等有害物的添加、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并忠告饲料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保证饲料安全是关键,在饲料生产中应采取全面、综合、具体的措施,而企业自律是保证饲料安全的"稳定器"。专家强调指出,当前饲料生产企业使用劣质原料、违禁饲料原料与添加剂;养殖企业又出现用药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及安全意识的缺乏,使动物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导致动物整体与内外环境的稳恒控制失败,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下降,从而大大增加了饲料中和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药物及添加剂的用量,给养殖户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并严重威胁着畜禽和人类的健康,限制了饲料和畜产品的安全生产,由此给我国畜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钱莘莘[6](2008)在《不同来源混合加工的动物性饲料,危害到底有多大?》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利用动物副产品制成动物性饲料是补充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但为规避风险,农业部于1992年就发文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或使用动物源性饲料,并于2001年再次专门发文重申这一规定。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养殖场(户)无视国家禁令,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动物性饲料产品,造成一定的"疯牛病"隐患。笔者指出,从英国开始的"疯牛病"就是由于使用了含有肉骨粉的配合饲料而引发的。特别是已证实的,即不同来源的动物性饲料对反刍动物危害最大。从安全角度看,危害来源,一是动物源性饲料特别是不同来源混合加工的动物性饲料,对动物生产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二是受二恶英污染的鱼粉;三是病原生物体污染的动物性饲料;四是假劣鱼粉;五是受重金属污染动物性饲料;六是外源性毒性污染动物性饲料;七是动物性饲料来源于被疫病污染地区;八是牛羊源性动物性饲料不但禁止使用在反刍动物饲料中,而且应限制使用在宠物饲料及家禽饲料。美国为了防止疯牛病向人类传播,防止恐怖分子通过食品链发生攻击,将原来对动物脑和脊髓组织的禁用范围从牛饲料扩大到狗、猫、猪和家禽饲料。因此,动物源性饲料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养殖业安全,甚至是关系到人类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这个问题已不仅是科学利用资源的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国民生存安全的大问题。所以,必须引起相关饲料生产企业、养殖企业的高度重视,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文中提出我国于15年前就严厉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或使用牛羊源性动物饲料,但是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或使用牛羊源性动物饲料事件却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是饲料生产企业不知饲料原料中是否含有牛羊源性动物成分,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检测牛羊源性动物成分。笔者认为在省级饲料监察所国家应该投入必要设备,开展牛羊源性动物成分检测工作,在短时间内,为饲料生产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检验数据。
吴秀敏[7](2006)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对优质、安全农产食品的需求是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行为取向,然而,与猪肉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猪肉质量安全问题,无论是对消费者的健康还是对猪肉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都已经构成了威胁,它还直接影响到生猪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的质量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对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猪肉乃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猪肉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管制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博弈论等,结合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生产者、屠宰加工企业行为的分析基础上。基于此,本研究总的思路是在对猪肉质量安全市场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猪肉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行为的分析入手,探讨安全猪肉的供给问题,最后探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四川是中国生猪生产、猪肉消费和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因此,在对消费者需求行为和养猪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以四川省的城市消费者、养猪户为例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由十一章组成。其中,第三、四、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与文献综述。包括第1、2章;第1章,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基本思路。第2章,文献综述。主要对食品安全、猪肉市场、博弈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 第二部分,理论分析与实践借鉴。包括第3、4、5章。第3章,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章,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兽医管理体制。第5章,猪肉的特性及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主要从食品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消费者需求行为的实证分析。即第6章,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分析——对四川城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猪肉的需求情况(数量上的需求)、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对安全猪肉的购买情况、对安全猪肉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等。
樊霞,杨振海,李大鹏[8](2006)在《饲料安全隐患及其控制(一)》文中指出疯牛病是当前对饲料安全存在最大危害隐患的疫病;二英作为有毒有害物质,对食品安全和饲料安全存在潜在的危险性;饲料原料和产品中霉菌毒素的存在,不仅不利用动物的生长发育,同时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饲料产品中违禁药物的添加和添加剂及兽药的超范围使用现象也在时刻威胁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为更好地控制饲料安全,有必要对各种以上隐患有所了解。作者根据掌握到的国内外在饲料安全方面所制订的政策法规和与之相对应所进行的防控措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饲料安全的更多重视,同时为针对各安全隐患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赵国琦[9](2005)在《动物源性饲料怎样生产才安全》文中认为
常秉文,阴竹梅,张静祥,纪峡[10](2005)在《没有饲料安全就没有畜产品安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时尚。要生产出让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生产出质量标准的优质让人类放心食用的畜产品,饲料的品质和安全性是最基本安全性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因此,畜产品,饲料中有毒、品的生产必须从源头抓起,保证饲料安给养殖业带来经全。同其他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相比,饲。因此,畜产品的料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具有隐蔽性、群发全。所谓饲料安性、技术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二、法国禁用动物性饲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禁用动物性饲料(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及认证认可制度的比较研究 ——以IFOAM基本标准为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欧盟有机产品市场 |
1.2 我国有机产品出口现状 |
1.3 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 |
2 研究动态 |
2.1 IBS的研究动态 |
2.2 中国有机产品标准及制度的研究动态 |
2.3 欧盟有机产品标准及制度的研究动态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二章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基本标准研究 |
1 IBS的发展史 |
2 近十年IBS的发展研究 |
2.1 近十年IBS的总体修订状况 |
2.2 IBS的各项的变动 |
3 IBS:2008讨论稿未通过的原因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发展历史及总纲比较 |
1 中国有机产品标准的发展 |
2 欧盟有机产品标准的发展 |
3 总体比较研究 |
3.1 性质不同 |
3.2 标准体系不同 |
3.3 标准结构不同 |
3.4 标准范围不同 |
3.5 规范性引用文件的位置不同 |
3.6 术语定义不同 |
4 完善我国标准GB/T 19630.1~4《有机产品》的修订原则及定义修改建议 |
4.1 修订原则 |
4.2 关于定义,对GB/T 19630.1-2005修改建议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的作物生产比较研究 #35——以IBS为平台 |
1 作物生产具体要求 |
1.1 对农场申请认证的初始要求 |
1.2 作物种植的转换期 |
1.3 种子与种苗(包括植物繁殖材料) |
1.4 有机完整性的保持措施 |
1.5 土壤培肥和病虫草害防治 |
1.6 生态环境保护 |
1.7 其他领域的扩展 |
2 作物生产投入品要求 |
2.1 肥料和土壤改良剂 |
2.2 植保产品 |
3 完善我国标准GB/T 19630.1《有机产品》的标准修订建议 |
3.1 作物生产具体要求修订建议 |
3.2 作物生产投入品修订建议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的动物(陆生)养殖比较研究 #51——以IBS为平台 |
1 具体养殖要求 |
1.1 转换期 |
1.2 畜禽的引入和繁殖 |
1.3 畜禽饲养管理 |
1.4 疾病防治措施和非治疗性手术 |
1.5 运输和屠宰 |
1.6 环境影响 |
2 畜禽养殖的投入品要求 |
2.1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要求 |
2.2 疾病防治投入品 |
3 蜜蜂养殖措施具体要求 |
3.1 相同点 |
3.2 不同点 |
4 蜜蜂养殖投入品要求 |
4.1 蜜蜂饲喂 |
4.2 蜜蜂疾病防治 |
5 完善我国标准GB/T 19630.1《有机产品》的标准修订建议 |
5.1 畜禽养殖具体措施的修订建议 |
5.2 畜禽养殖投入品的修订建议 |
5.3 蜜蜂养殖标准修订建议 |
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的水产养殖比较研究 #69——以IBS为平台 |
1 具体养殖要求 |
1.1 水产养殖的范围和分类 |
1.2 转换期 |
1.3 水产养殖基本要求 |
1.4 水产养殖的管理方式 |
1.5 水产养殖的品种选择与繁殖 |
1.6 疾病预防措施 |
1.7 鲜活水产品的后期处理 |
1.8 环境影响 |
2 水产养殖投入品要求 |
2.1 饵料要求 |
2.2 疾病防治投入品 |
3 完善我国标准GB/T 19630.1《有机产品》的标准修订建议 |
3.1 关于水产养殖具体要求,对GB/T 19630.1-2005修改建议 |
3.2 关于水产养殖投入品要求,对GB/T 19630.1-2005修改建议 |
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加工部分比较研究 #89——以IBS为平台 |
1 具体加工要求 |
1.1 加工认证的范围 |
1.2 加工总则和加工厂环境 |
1.3 加工方法 |
1.4 包装、贮藏和运输 |
1.5 环境影响 |
2 加工投入品要求 |
2.1 配料 |
2.2 添加剂 |
2.3 加工助剂 |
3 完善我国标准GB/T 19630.2《有机产品》的标准修订建议 |
3.1 关于具体加工要求,对GB/T 19630.2-2005的修改建议 |
3.2 关于加工投入品要求,对GB/T 19630.2-2005的修改建议 |
3.3 对投入品评估程序的建议 |
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与欧盟的认证认可制度比较研究 |
1 法律法规 |
1.1 中国有机法律法规 |
1.2 欧盟有机法律法规 |
2 监督管理体系 |
2.1 中国有机监督管理体系 |
2.2 欧盟有机监督管理体系 |
3 标识 |
3.1 有机标识等级介绍 |
3.2 有机标识百分含量的分类要求 |
3.3 禁止误导性标识 |
3.4 进出口标识与销售 |
3.5 关于有机标识的其他要求 |
4 认可程序 |
4.1 书面中请和审查 |
4.2 现场评审 |
4.3 认可决定 |
4.4 认可后的监督管理 |
5 认证程序 |
5.1 提交申请材料 |
5.2 书面审查及费用缴纳 |
5.3 现场检查 |
5.4 产品抽样检验及禁用物质残留量的限定 |
5.5 认证决定 |
5.6 认证后的监督管理 |
6 完善我国有机产品制度的建议 |
6.1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议 |
6.2 完善有机标识的建议 |
6.3 完善认可程序的建议 |
6.4 完善认证程序的建议 |
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全文结论和研究展望 |
1 全文结论 |
1.1 IBS的发展趋势 |
1.2 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的异同点 |
1.3 中国与欧盟有机认证认可制度的异同点 |
1.4 GB/T 19630的发展建议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 研究展望 |
附录 |
全文英文简称汇总 |
全文标准与法律法规文件汇总 |
附表 |
附图 中国有机认证机构的清单及其标志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生猪生产与消费链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趋势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研究路线 |
第2章 生猪生产与消费链风险系统模式研究 |
2.1 生猪生产与消费链风险分析基本术语 |
2.1.1 术语定义 |
2.1.2 术语关系分析 |
2.2 猪链构成 |
2.3 吉林地区生猪养殖风险模式提取 |
2.3.1 有毒有害物质及致害后果 |
2.3.2 生猪养殖决策知识规则提取 |
2.3.2.1 基于RS理论的猪链风险分析基础 |
2.3.2.2 生猪养殖决策规则挖掘 |
2.3.3 生猪养殖风险模式分析 |
2.4 生猪养殖风险结构与猪链风险结构 |
2.4.1 风险性态分析 |
2.4.2 生猪养殖风险系统构成 |
2.4.3 生猪养殖风险扩散机理及猪链同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风险模式的猪链安全评价框架构建 |
3.1 猪链系统框架构成研究 |
3.1.1 猪链系统框架构成 |
3.1.2 猪链系统模块构建 |
3.2 面向风险的猪链安全系统框架 |
3.2.1 系统框架构造基础 |
3.2.2 面向风险的猪链模块系统分析 |
3.3 猪链安全评价框架设计 |
3.4 猪链安全评价指标设计 |
3.4.1 安全评价指标集构造原则 |
3.4.2 猪链安全评价指标集 |
3.4.3 评价指标权重与评价判读准则 |
3.4.4 猪链安全评价技术路线 |
3.5 组分模块影响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生猪散养的安全评价系统设计 |
4.1 生猪散养安全结构 |
4.1.1 本章术语定义 |
4.1.2 生猪散养安全框架模块结构 |
4.1.3 散养生猪安全评价设计基准 |
4.1.4 PD(H)结构设计 |
4.1.5 PC(H)结构设计 |
4.1.6 PM(H)结构设计 |
4.2 生猪散养安全评价指标设计 |
4.2.1 安全评价指标递推 |
4.2.2 生猪散养安全评价指标系统设计 |
4.3 生猪散养安全评价指标值标定研究 |
4.3.1 分数直接标定法 |
4.3.2 语言值标定法 |
4.3.3 模糊赋值法 |
4.4 生猪散养安全评价指标合成算法研究 |
4.4.1 分数型指标合成法 |
4.4.2 模糊型指标合成法 |
4.4.3 语言值型指标合成法 |
4.5 生猪散养安全综合评价 |
4.5.1 生猪散养综合评价准则 |
4.5.2 生猪散养安全综合评价与算例 |
4.5.3 区域生猪散养安全评价 |
4.5.4 吉林市郊区生猪散养安全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生猪终端消费的安全评价 |
5.1 吉林市猪肉消费风险模式研究 |
5.1.1 数据提取设计 |
5.1.2 数据统计分析 |
5.1.3 决策知识规则挖掘 |
5.1.3.1 以购买地点为决策属性的规则挖掘 |
5.1.3.2 以购买意愿为决策属性的规则挖掘 |
5.1.4 风险分析与风险结构 |
5.2 生猪终端消费安全评价指标系统设计 |
5.2.1 生猪终端消费安全(风险)评价模块 |
5.2.2 生猪终端消费安全评价指标系统 |
5.2.2.1 I_C~(CC)结构设计 |
5.2.2.2 I_C~(CD)结构设计 |
5.3 生猪终端消费风险综合评价 |
5.3.1 指标赋值与权重集 |
5.3.2 系统模块影响度分析 |
5.3.3 吉林市船营区居民猪肉消费安全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猪链预警方法研究 |
6.1 猪链预警原理 |
6.1.1 猪链预警原理 |
6.1.2 阈值标定与预警类型 |
6.2 预警技术研究 |
6.2.1 风险预警技术 |
6.2.2 危险预警技术 |
6.3 基于安全评价的猪链预警系统设计 |
6.3.1 猪链预警指标系统设计 |
6.3.2 预警准则与预警模式设计 |
6.4 生猪散养预警设计 |
6.4.1 农户个体及区域风险预警设计 |
6.4.2 吉林市郊区生猪散养风险预警 |
6.4.3 面向农户个体的危险预警设计 |
6.5 终端消费预警设计 |
6.5.1 终端消费风险预警结构设计 |
6.5.2 终端消费风险预警技术路线 |
6.5.3 预警媒介及其选择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猪链安全评价及预警系统分析和设计 |
7.1 系统目标与系统用户 |
7.2 系统功能需求与性能要求 |
7.3 系统流程与逻辑模型 |
7.4 系统设计 |
7.4.1 系统结构分析 |
7.4.2 系统功能设计 |
7.4.3 算法设计 |
7.4.4 系统流程设计 |
7.4.5 人机接口界面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生猪生产与消费链安全评价及预警系统实现 |
8.1 基于MVC的系统开发模式 |
8.1.1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8.1.2 基于B/S结构与MVC的系统开发模式 |
8.2 系统开发平台MyEclipse+MySQL+Tomcat |
8.3 安评子系统的实现 |
8.3.1 JSP+Servlet+JavaBean |
8.3.2 系统界面设计 |
8.3.3 农户生猪散养安评子系统的实现 |
8.3.4 生猪散养区域安评子系统的实现 |
8.3.5 居民猪肉消费安评子系统的实现 |
8.4 猪链预警子系统的实现 |
8.4.1 农户生猪饲养预警系统的实现 |
8.4.2 生猪终端消费预警系统的实现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生猪生产状况统计 |
附录B 模块系统符号说明 |
附录C 模块系统及指标系统 |
附录D 居民消费指标系统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4)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1.4.1 研究特色 |
1.4.2 研究的创新 |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
2.6.1 国外的研究 |
2.6.2 国内的研究 |
2.7 小结 |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
3.1 基本概念 |
3.1.1 食品安全 |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
3.1.4 行为主体 |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
5.1 调查设计 |
5.2 样本特征描述 |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
6.1 数据来源 |
6.1.1 样本点的选择 |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6.1.3 样本特征描述 |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
6.2.4 饲料使用情况 |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
9 结论和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
参考文献 |
(5)饲料安全同食品安全一样直接关系人类健康与生存——安全监管关口必须前移至饲料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饲料的营养与猪的免疫 |
营养素的免疫功能 |
营养素的平衡与吸收 |
饲料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 |
饲料原料本身的有害成分 |
有害添加剂的使用 |
小结 |
(7)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供给—需求分析法 |
1.5.2 社会调查法 |
1.5.3 假设市场评估法(CVM) |
1.5.4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
1.5.5 博弈论方法 |
1.5.6 案例研究法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1.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
2.1.1 有关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的研究 |
2.1.2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的研究 |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与国际贸易的研究 |
2.1.6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
2.2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
2.2.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
2.2.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
2.3 有关猪肉市场的研究 |
2.3.1 猪肉供给研究 |
2.3.2 猪肉消费研究 |
2.3.3 猪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力研究 |
2.3.4 生猪产业组织模式和猪肉供应链的研究 |
2.3.5 发达国家在保障猪肉安全方面的经验介绍 |
2.4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
2.5 简短的评述 |
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
3.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
3.1.1 重商主义的政府行为观 |
3.1.2 自由主义的政府行为观 |
3.1.3 政府干预主义 |
3.1.4 新自由主义 |
3.1.5 政府干预理论的发展 |
3.1.6 简短的评述 |
3.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
3.2.1 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
3.2.2 关于矫正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
3.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
3.3.1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
3.3.2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 |
3.3.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外部性问题 |
3.3.4 猪肉市场存在的过度竞争问题 |
3.3.5 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决策 |
3.3.6 小结 |
3.4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
3.4.1 政府管制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合理性与方法 |
3.4.2 解决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市场手段 |
3.4.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分析的启示 |
4 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兽医管理体制 |
4.1 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 |
4.1.1 丹麦的猪肉一体化生产体系 |
4.1.2 瑞典的绿色养猪模式 |
4.1.3 德国的生猪及猪肉质量保障措施 |
4.1.4 日本的优质猪肉产销体系 |
4.1.5 美国的PQA体系 |
4.1.6 荷兰的IKB体系 |
4.2 OIE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
4.2.1 OIE的官方兽医制度 |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
4.3 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
5 猪肉的特性及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
5.1 猪肉的特性 |
5.1.1 猪肉的产品特性 |
5.1.2 猪肉的食用品质 |
5.1.3 猪肉的消费特性 |
5.1.4 猪肉的技术特性 |
5.2 食品科学关于食品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
5.2.1 食品科学对食品安全性的理解 |
5.2.2 食品安全性与人类食物链 |
5.2.3 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
5.3 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
5.3.1 农业环境污染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
5.3.2 天然有毒物质对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
5.3.3 化学物质残留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
5.3.4 生物性污染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分析——对四川城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猪肉的需求状况分析 |
6.1.1 我国猪肉的进出口状况 |
6.1.2 我国猪肉的国内消费需求概况及消费市场变化特征 |
6.2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经典的消费者需求模型及其启示 |
6.2.1 古典消费者需求理论 |
6.2.2 对产品特性的家庭生产模型和需求模型 |
6.2.3 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 |
6.2.4 启示 |
6.3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需求及安全猪肉的支付意愿分析 |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
6.3.2 调查统计与计量分析 |
6.4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6.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
6.4.2 调查统计与计量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猪肉的供给状况及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 我国猪肉的供给状况 |
7.2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产业链的分析 |
7.2.1 猪肉产业链分析框架 |
7.2.2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资中县的实证分析 |
7.3.1 研究方法及样本的选择 |
7.3.2 资中县生猪产业链各阶段的状况 |
7.3.3 资中县生猪产业链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7.4 本章小结 |
8 农户对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对四川养猪户的实证分析 |
8.1 农户对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8.1.1 数据来源 |
8.1.2 样本特征描述 |
8.1.3 苗猪的来源 |
8.1.4 饲料的使用情况 |
8.1.5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
8.1.6 对养殖协会的认知度及养殖协会提供服务的状况 |
8.1.7 面临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
8.1.8 对合同生产方式及对有关技术服务的看法 |
8.2 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意愿的计量经济分析 |
8.2.1 研究假设 |
8.2.2 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意愿的理论模型 |
8.2.3 模型运算结果 |
8.2.4 结果与讨论 |
8.2.5 结论 |
8.3 本章小结 |
9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及契约选择机理 |
9.1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 |
9.1.1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问题 |
9.1.2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9.1.3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 |
9.1.4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模型 |
9.2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之间的契约选择机理 |
9.2.1 问题的提出 |
9.2.2 G—H—M模型简介 |
9.2.3 G—H—M模型在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的应用 |
9.2.4 结论 |
9.3 本章小结 |
10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
10.1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
10.1.1 猪肉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
10.1.2 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 |
10.1.3 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 |
10.1.4 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
10.1.5 生猪及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现状 |
10.1.6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
10.1.7 猪肉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
10.1.8 兽医、兽药管理的现状 |
10.1.9 现行的生猪屠宰制度 |
10.2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2.1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10.2.2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3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4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5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6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7 兽医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2.8 生猪屠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3 本章小结 |
11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及相关政策措施 |
11.1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
11.1.1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构想 |
11.1.2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
11.2 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11.3 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
11.4 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11.5 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
11.6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
11.7 猪肉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11.8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 |
11.8.1 加强有关制度建设 |
11.8.2 建立、健全我国动物疫病的防疫体制 |
11.8.3 猪肉生产经营企业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自身品牌建设 |
11.8.4 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第10章的有关附表 |
附录2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表 |
附录3 养猪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动物源性饲料怎样生产才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 |
动物源性饲料的原料、产品存在的问题 |
动物源性饲料原料的贮藏、加工 |
四、法国禁用动物性饲料(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安全与动物性食品安全密切相关[A]. 史志诚. 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十六集), 2016
- [2]中国与欧盟有机产品标准及认证认可制度的比较研究 ——以IFOAM基本标准为平台[D]. 马文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3]生猪生产与消费链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D]. 郗伟东. 吉林大学, 2009(07)
- [4]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5]饲料安全同食品安全一样直接关系人类健康与生存——安全监管关口必须前移至饲料安全[J]. 张利娟,刁新平. 中国动物保健, 2008(02)
- [6]不同来源混合加工的动物性饲料,危害到底有多大?[J]. 钱莘莘. 中国动物保健, 2008(01)
- [7]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D]. 吴秀敏. 浙江大学, 2006(08)
- [8]饲料安全隐患及其控制(一)[J]. 樊霞,杨振海,李大鹏. 中国畜牧杂志, 2006(02)
- [9]动物源性饲料怎样生产才安全[J]. 赵国琦. 中国动物保健, 2005(07)
- [10]没有饲料安全就没有畜产品安全[J]. 常秉文,阴竹梅,张静祥,纪峡.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