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热疗药袋加手法治疗慢性腰腿痛(论文文献综述)
张梅清[1](2021)在《竹圈盐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对比竹圈盐灸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选取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竹圈盐灸)和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竹圈盐灸治疗,选穴为命门、腰阳关、肾俞(双),每日1次,每次30min,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次200mg,每日2次,早晚餐后口服,连续服药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Modifie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MOD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变化情况及差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VAS疼痛评分、MODI指数、血清TNF-α值及IL-1β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均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疼痛评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VAS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VAS疼痛评分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MODI指数: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MODI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MODI指数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TNF-α、IL-1β值: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可降低TNF-α、IL-1β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改善TNF-α、IL-1β值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为7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竹圈盐灸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能有效降低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VAS疼痛评分、MODI指数、血清TNF-α及IL-1β值,且竹圈盐灸疗法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VAS疼痛评分、MODI指数方面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竹圈盐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谢贞瑶[2](2021)在《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探讨储药罐中最佳中药药液量,为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提供具有数据支持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方法,以期在临床推广使用。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0年12月在甘肃省某三级甲等中医院脊柱骨科住院,符合纳排标准的111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对照组、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及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试验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储药罐法进行治疗,留罐时加入10ml中药;试验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储药罐法进行治疗,留罐时加入15ml中药;治疗标准均为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天,休息3天,此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在三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SP-MPQ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的评估,治疗结束后三组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将收集的三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医疗费用来源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SF-MPQ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干预措施均能缓解腰腿痛;对三组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试验二组优于试验一组和对照组,试验一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干预措施均能改善腰椎功能;对三组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试验二组优于试验一组和对照组,试验一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三组患者ODI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干预措施均能缓解腰椎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对三组患者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试验二组优于试验一组和对照组(P<0.05)。5.干预后三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二组有效率94.28%高于试验一组的86.11%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结论:1.对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乔氏火罐、10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和15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这三种干预方法均能缓解腰腿痛、麻的症状,同时,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相对于单一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缓解疼痛更有效,且15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疗效更佳,降低疼痛对生活的影响,明显改善疼痛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2.乔氏火罐、10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和15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这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改善腰椎功能及活动度,同时,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相对于单一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改善腰椎功能更有效,提高生活质量。3.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相对于单一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临床疗效更佳,为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提供具有数据支持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方法,拓宽了本院自制药的临床实践用途。
王玫君[3](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雷美珠[4](2020)在《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初步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分析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以及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从中医体质辨识角度为治疗本病提供新角度。方法:本课题为横断面调查,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通过问卷调查辨识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采用构成比描述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在年龄段分布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在体重、病程、BMI分布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身高分布的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在突出节段分布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stic回归分析,分析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构成中偏颇体质最高(83.5%),构成比由大至小为瘀血质(21.50%)、湿热质(21.0%)、痰湿质(15.5%)、阴虚质(8.0%)、阳虚质(6.50%)、气虚质(6.0%)、气郁质(3.0%)、特禀质(2.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为平和质占16.5%。各中医体质在性别、病程、体重、BMI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年龄、身高、突出节段分布在中医体质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性别分布上,男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体质类型以湿热质为主。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以瘀血质人数最高。在年龄分布上,在40岁前中医体质分布以瘀血质比例最高(26.2%)。60岁以后中医体质分布瘀血质最多(28.6%)。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偏颇体质呈现逐步上升趋势,集中于中老年组,以湿热质为主(23.3%)。在体重指数上,体重过轻的患者以平和质为主。体重正常的患者中瘀血质最多。体重肥胖患者中以瘀血质为主,超重患者湿热质最高。在吸烟、饮酒方面,吸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有统计学意义,饮酒无统计学意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中湿热质吸烟、饮酒人数最多。四种中医体质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BMI与平和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平和质LDH患者BMI低于偏颇体质患者。吸烟、饮酒与湿热质呈正相关,吸烟、饮酒导致形成湿热质的风险增高。病程与瘀血质呈正相关,说明病程长是形成瘀血质的风险因素。体重、饮酒与痰湿质呈正相关,体重每增加1公斤,形成痰湿质的风险增加1.91%,有饮酒的成为痰湿质的风险增加10%。结论:1、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以瘀血质、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为主,其分布与年龄无关,与体重指数、性别、体重、病程、吸烟相关。2、经Logstic回归分析,BMI与平和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吸烟、饮酒与湿热质相关,病程与瘀血质相关,体重、饮酒与痰湿质相关。
王智群[5](2020)在《“根痛饮”膏方联合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根痛饮”膏方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并且是否能降低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寻找更好中西医治疗方式。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06月至2019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科住院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根痛饮”膏方联合PETD治疗(术后第1天口服膏方,每日3次,每次20g,连服14天);对照组单纯采用PETD治疗。两组患者均跟踪随访4周,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4周的VAS、JOA、ODI评分及术后4周残留症状病例数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总体疗效情况(改良Mac Nab疗效评分),然后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突出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每组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对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周与2周、术后2周与术后4周V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JOA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每组的JOA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两组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周与2周、术后2周与术后4周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JOA评分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观察组改善腰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ODI评分比较:组内对比,每组的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两组的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周与2周、术后2周与术后4周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观察组的疗效较优于对照组。5.改良Mac Nab疗效比较: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优良率分别为93.3%、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6.术后4周残留症状比较:观察组在术后4周发生残留症状的例数为1例,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6例,发生率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根痛饮”膏方能够降低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结论:“根痛饮”膏方联合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纯采用PETD治疗的疗效,且能够降低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史佳芯[6](2020)在《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以调阳治疗慢性筋伤疾病的经验总结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整理门诊采集的病例,阐述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以调阳治疗慢性筋伤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出从调阳角度论治慢性筋伤疾病的诊疗方法;探讨慢性筋伤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积分表,进一步了解慢性筋伤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客观的评价陈以国教授调阳治疗慢性筋伤疾病的临床效果,为慢性筋伤疾病的中医诊疗提供了循证依据。方法:1.对历代各家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出从调阳论治慢性筋伤的中医理论依据。通过跟师过程中对慢性筋伤病例的搜集、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以调阳治疗慢性筋伤疾病的临床经验。选取陈以国教授从阳气角度论治慢性筋伤疾病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分析。2.通过分析陈以国教授治疗慢性筋伤疾病的门诊病历及对患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比较慢性筋伤疾病发病的人群特点、症状、诱因、常见证型,进一步了解筋伤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本病、治疗本病;总结陈以国教授治疗慢性筋伤疾病的用药特点,并对治疗的70例患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陈以国教授强调人与天地相参,结合现代人们的起居生活特点,发现因阳气失调而导致慢性筋伤疾病发生或加重者颇多。根据“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原则,阳气不足,其对筋的温煦、护卫、激发等作用失职,导致筋脉失养,因此调整人体阳气能够有效的减轻和治疗慢性筋伤疾病。2.陈教授治疗慢性筋伤疾病以调阳为主,根据阳气失调的不同侧重,用药以小续命汤、六味地黄丸为底方,并辨证加减;施针取穴运用筋伤要穴、调阳诸穴等常用效穴以调畅气机,柔顺筋脉,以合针药并举之宜,疗效显着。3.慢性筋伤疾病的发生或加重有一定的特点,与年龄、职业、诱发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陈以国教授调阳治疗慢性筋伤疾病,治疗2周后筋伤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性;治疗后有效率为94.28%。结论:1.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以调阳治疗慢性筋伤疾病,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为从调阳的角度治疗此病提供了宝贵的建议。2.调阳治疗慢性筋伤疾病的临床疗效显着,同时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郑立夫[7](2020)在《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在疼痛、功能、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的改善程度及随访远期结果,以探索两种频次的浮针治疗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临床总体疗效的差异及疗效维持情况,初步探讨浮针治疗频次对疗效的最适选项,为浮针在临床上优化治疗方案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研究的病例为来自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及住院部与及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近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主要采取小样本简单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入选的60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浮针治疗频次设定为一周2次的A组,浮针治疗频次为一周3次的B组。治疗时均选取双侧承山穴快速进针皮下扫散,同时嘱患者行“飞燕式”10s,每次治疗重复上式3次,两组均治疗2周,并评估接受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量表、临床体征积分量表、VAS视觉模拟法及简化ODI量表得分,以评价患者在症状学和功能改善方面的情况。试验结束2周后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并记录收集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在研究结束时将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处理,性别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如年龄等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进而评价不同频次浮针对腰肌劳损的治疗疗效,为完善临床上浮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比较中,本次共纳入60例合格病例,试验中无脱落病例及剔除病例。其中,浮针A组(2次/周)中男性患者14名,女性患者16名,浮针B组(3次/周)中男性患者13名,女性患者17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病程及治疗前的各项观测指标进行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治疗两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症状体征改善程度进行组内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体的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说明两组浮针治疗均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3.在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在疼痛、功能、症状体征改善程度方面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浮针B组的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症状积分均较浮针A组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组间比较,浮针一周3次治疗频率对比一周2次的治疗频率在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感官、功能、症状方面的改善均较优。但体征积分组间比较P=0.049,比较接近0.05,提示结果组间差异可能不明显。结合临床分析,或者与评分中舌脉的变化比较少及部分患者本身腰部活动低于常值有关。4.计算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浮针A组的治愈率为3.3%,有效率为83.3%,总有效率是86.6%;浮针B组治愈率为56.7%,有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Z=-4.3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周3次治疗频次的浮针B组要较一周2次治疗频次的浮针A组总体疗效为佳。5.对患者治疗结束2周后进行随访,分别记录VAS评分及简化ODI量表评分以考察患者在症状、功能方面的疗效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2周的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治疗前对比,P<0.01,但与治疗结束时VAS及ODI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维持较长的疗效。6.两组患者随访的VAS评分与ODI评分组间对比,P<0.05,浮针B组总体均数较浮针A组小,说明一周3次的浮针治疗频率较一周2次的浮针治疗频率维持的疗效要好。结论: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在改善患者的疼痛、功能、症状体征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且远期疗效维持良好。每周治疗频次为3次者较每周治疗频次2次者积分改善更明显,说明浮针一周治疗频次多者临床疗效或更优。
蔡伶[8](2020)在《热奄包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以腹痛不适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功能性胃肠疾病,其症状可以持续存在或者反复发作。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腹泻型IBS尚无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治疗主要为调节胃肠动力药物、调节内脏感觉药物、中枢抗抑郁焦虑药物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泄泻”范畴,临床上中药辨证论治、中医外治等疗效明显。目的:通过对三种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观察热奄包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有效性,为临床运用热奄包烫熨治疗提供新的、更重要、更客观、更确切的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30例:予以中药热奄包烫熨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口服中成药(人参健脾片)治疗;联合组30例:予以口服药物(人参健脾片)联合烫熨治疗。治疗前完善相关症状评分,治疗2周后再次进行症状评分。治疗结束后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试验组30例中显效3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30例中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联合组30例中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中医症候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其中联合组、对照组治疗后大便泄泻积分较试验组降低显着(P<0.05),其余各症积分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Brist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联合组和试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上,三种中医治疗方案均有效,单独应用热奄包烫熨治疗疗效不差于联合中成药内服治疗,但中药热奄包烫熨治疗在改善大便性状及泄泻症状上效果不如药物治疗。
李肆仁[9](2020)在《蠲痹腰痛方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蠲痹腰痛方结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的临床效果,初步分析蠲痹腰痛方的药理机制,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有效方案。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制定的相应标准,选取60例符合要求的病例。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腰痛宁胶囊口服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试验组使用自拟蠲痹腰痛方内服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治疗4周为一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V A S评分、腰椎J O 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试验组对于VAS评分、JOA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临床改善率为4 9.2 3%,总有效率为8 6.7%;试验组临床改善率为6 2.5 5%,总有效率为9 3.3%。试验组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3.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对照组及试验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蠲痹腰痛方结合刺络拔罐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总体疗效较腰痛宁胶囊结合刺络拔罐更佳。且蠲痹腰痛方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
蒋晨浩[10](2020)在《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各20例,冲击波组采用单纯循经体外冲击波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五输穴”治疗,联合组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协同治疗,每3天治疗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12天。通过观察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a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效果标准来评价疗效,同时观察三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预后。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冲击波组,冲击波组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波组和联合组每次治疗前VAS评分较上次治疗后略有上升,但治疗后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联合组在第二、三次治疗前的评分上升幅度低于冲击波组。3、三组患者治疗后的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ODI评分低于冲击波组,冲击波组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与冲击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与冲击波组比较,在第一次、第四次治疗后JOA评分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二次、第三次治疗后JOA评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显愈率比较,针刺组最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与冲击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中的痊愈患者治疗一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6、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冲击波在联合针刺治疗后,虽然JOA评分改善程度与单纯冲击波治疗相似,但改善速度优于单纯冲击波治疗。2、冲击波确实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和累计效应,联合针刺治疗后能协助扩大冲击波的优势及一定程度上缓解冲击波在治疗期间内的疼痛反复现象。3、本课题三组方法都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症状、腰椎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但联合组疗效最佳,结合操作简单方便、治疗时间短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二、湿热疗药袋加手法治疗慢性腰腿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热疗药袋加手法治疗慢性腰腿痛(论文提纲范文)
(1)竹圈盐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研究对象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分组与盲法 |
3.2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及安全性监测 |
4.1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4.2 VAS疼痛评分 |
4.3 MODI量表 |
4.4 血清TNF-α、IL-1β水平 |
4.5 安全性指标和检测 |
4.6 观察时间点及方式 |
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6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
7 质量控制 |
7.1 研究人员的质量控制 |
7.2 受试者的质量控制 |
7.3 病例观察的质量控制 |
8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9 伦理审查批件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比较 |
3 观察指标比较 |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 VAS评分比较 |
3.3 MODI指数比较 |
3.4 血清TNF-α、IL-1β值比较 |
3.5 临床疗效比较 |
3.6 安全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CNLBP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临床表现 |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4 西医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CNLBP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认识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 证型选择依据 |
4 竹圈盐灸的概述、选择依据及作用机理 |
4.1 竹圈盐灸的概述 |
4.2 竹圈盐灸的选择依据 |
4.3 竹圈盐灸治疗肾阳虚型CNLBP的作用机理 |
5 选穴依据 |
6 对照组用药依据 |
7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
7.1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7.2 VAS疼痛评分 |
7.3 MODI量表 |
7.4 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基线资料分析 |
8.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8.3 VAS评分分析 |
8.4 MODI指数分析 |
8.5 血清TNF-α、IL-1β水平分析 |
8.6 临床疗效分析 |
9 创新性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疗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 |
2.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3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疗 |
3.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认识 |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 |
3.3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 |
3.4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4 相关理论依据 |
4.1 乔氏火罐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4.2 储药罐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1.7 伦理审查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试验分组 |
2.3 干预方案 |
2.4 观测周期 |
2.5 评价工具及指标 |
2.6 不良事件与处理 |
2.7 质量控制 |
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收集情况 |
2 患者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2.1 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
2.2 临床资料比较 |
2.3 三组患者干预前疗效指标比较 |
3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
3.1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SF-MPQ评分及各维度比较 |
3.2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JOA评分比较 |
3.3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ODI评分比较 |
4 三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比较 |
5 三组患者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三组患者SF-MPQ评分比较 |
2 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
3 三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
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局限性和展望 |
1 研究局限性 |
2 今后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研期间的主要成果 |
(3)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研究 |
三、病理机制 |
四、临床症状 |
五、诊断标准 |
六、治疗方法 |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治则治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
七、临床研究记录 |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案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四、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
第四节 讨论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
四、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4)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情况调查 |
2.2 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调查 |
2.3 具体指标检测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一般情况基线数据分布 |
5.2 吸烟、饮酒情况分布 |
5.3 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与各体质分布情况 |
5.4 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5.5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间比较 |
5.6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年龄的分布情况比较 |
5.7 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体重指数间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比较 |
5.8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与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6 讨论 |
6.1 体病相关视角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与中医体质关系分析 |
6.2 宁德地区LDH患者中医体质情况分析 |
6.3 性别与闽东地区LDH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分析 |
6.4 年龄与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分析 |
6.5 体重指数与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分析 |
6.6 不同体质间吸烟、饮酒的对比分析 |
6.7 四种中医体质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7 研究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根痛饮”膏方联合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试验标准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 |
2 术前准备 |
3 治疗方法 |
3.1 手术治疗 |
3.2 术后常规处理 |
3.3 分组处理 |
4 观察指标 |
4.1 VAS评分 |
4.2 JOA评分 |
4.3 ODI评分 |
4.4 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比临床疗效 |
4.5 术后4周残留症状的对比 |
5 安全性监测 |
6 数据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研究结果 |
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 结果比较 |
2.1 VAS评分比较 |
2.2 JOA评分比较 |
2.3 ODI评分比较 |
2.4 改良Mac Nab标准评比疗效 |
2.5 两组术后4周残留症状的比较 |
3 安全性指标观察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VAS评分分析 |
4.3 JOA评分分析 |
4.4 ODI评分分析 |
4.5 改良Mac Nab疗效分析 |
4.6 术后4周残留症状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与治疗 |
1.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2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与治疗 |
2.1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3 西医对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TD)的认识 |
3.1 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 |
3.2 PETD的优势与不足 |
3.3 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原因分析 |
4 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治疗 |
4.1 西医对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治疗 |
4.2 中医对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治疗 |
4.3 中西医结合对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治疗 |
5 “根痛饮膏方”方药分析 |
5.1 “根痛饮膏方”组方依据 |
5.2 “根痛饮膏方”配伍分析及现代药理学机理探讨 |
6 结论 |
7 存在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 PETD 后残留症状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以调阳治疗慢性筋伤疾病的经验总结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以调阳治疗慢性筋伤疾病的经验总结 |
1 阳气与筋 |
2 阳气不足与筋伤 |
3 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养阳柔筋 |
4 验案举例 |
小结 |
第二部分 慢性筋伤疾病的临床分析 |
临床资料与诊疗标准 |
调查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筋病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 |
一、慢性腰肌劳损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慢性腰肌劳损的症状学研究 |
三、慢性腰肌劳损的现代病因病机研究 |
四、慢性腰肌劳损西医治疗概况 |
第三节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 |
一、病名考证 |
二、病因病机探讨 |
三、防治原则 |
四、中医治疗方法 |
五、浮针疗法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试验方法和步骤 |
四、疗效评定 |
五、观察节点 |
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七、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
八、研究中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两组基线的比较 |
二、临床治疗疗效比较分析 |
三、随访结果及远期疗效比较 |
四、不良事件报告 |
五、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展望 |
第二节 浮针疗法作用机制讨论 |
第三节 浮针即时疗效明显的原因探讨 |
第四节 浮针长远疗效可能的原因 |
第五节 试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财侍1:统计学处理会格证明 |
(8)热奄包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与辩证依据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依据 |
1.2.3 纳入病例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退出标准 |
1.2.6.1 研究者决定退出 |
1.2.6.2 受试者自行退出 |
1.2.7 终止实验标准 |
1.2.8 脱落处理 |
2、治疗方法 |
3、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1.1 中医症状评分 |
3.1.2 大便性状评价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4、统计学方法 |
5、伦理要求 |
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临床疗效比较 |
3、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4、Bristol粪便量表评分比较 |
讨论 |
1、IBS-D西医治疗现状 |
2、IBS-D中医认识及治疗现状 |
3、中药热奄包治疗IBS-D的依据 |
3.1 热奄包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 |
3.2 热奄包治疗IBS-D的中医作用机理 |
3.3 热奄包治疗IBS-D机制的探讨 |
3.3.1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3.3.2 对神经传导的影响 |
3.3.3 对情绪活动的影响 |
4、人参健脾片的选择依据 |
4.1 人参健脾片处方分析 |
4.2 人参健脾片的临床应用研究 |
4.3 选用依据 |
5、结果分析 |
5.1 研究结论 |
5.2 中医疗效理论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1 简述中医外治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2 中医外治法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1:Bristol大便分类法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蠲痹腰痛方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收集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基础治疗 |
2.2.2 治疗药物及用法 |
2.2.3 治疗方案 |
3 观察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观察时间点 |
4 临床疗效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础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及年龄段分布比较 |
1.3 两组患者平均病程及病程长短分布比较 |
1.4 两组患者影像学病变节段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改善率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监测 |
4 疗效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疗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1 病因 |
1.1.2 发病机制 |
1.2 病理改变 |
1.3 治疗 |
1.3.1 非手术治疗 |
1.3.2 手术治疗 |
2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的探讨 |
2.2 辩证分型 |
2.3 治法治则 |
3 蠲痹腰痛方组方依据及现代药理分析 |
3.1 组方依据及方解 |
3.2 方中各药相关论述及现代药理分析 |
4 刺络拔罐疗法的探讨及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VAS疼痛评分比较 |
5.2 JOA评分及临床改善率比较 |
5.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4 总体疗效比较 |
5.5 安全性监测比较 |
6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病例报告表 |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
附录C VAS疼痛评分 |
附录D 下腰痛JOA评分 |
附录E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F 临床观察表 |
附录G 不良反应记录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1.2 坐骨神经解剖及发病机制 |
1.3 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2.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2.1 源流探析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3. 体外冲击波的研究进展 |
3.1 体外冲击波的作用机制 |
3.2 体外冲击波的治疗进展 |
4. 五输穴的认识 |
4.1 五输穴源流 |
4.2 五输穴的特点 |
4.3 五输穴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
1.1 病例样本量的统计及来源 |
1.2 病例资料选入标准 |
2. 分组方法和治疗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资料分析 |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循经体外冲击波的认识 |
3. 循经体外冲击波取穴依据 |
3.1 主穴依据 |
3.2 配穴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VAS评分分析 |
4.2 ODI评分分析 |
4.3 JOA评分分析 |
4.4 疗效分析 |
4.5 预后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随机数字表 |
附录二: VAS评分表 |
附录三: ODI评分表 |
附录四: JOA评分表 |
附录五: 知情同意书 |
附录六: 招募通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湿热疗药袋加手法治疗慢性腰腿痛(论文参考文献)
- [1]竹圈盐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梅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D]. 谢贞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宁德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初步观察[D]. 雷美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根痛饮”膏方联合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王智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以调阳治疗慢性筋伤疾病的经验总结及临床分析[D]. 史佳芯.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立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热奄包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D]. 蔡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蠲痹腰痛方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D]. 李肆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晨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