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亮[1](2014)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诗人。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着作,也在“马背”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源于革命实践体验的诗词作品。毛泽东政治家与诗人的身份是互动的,时而政治家的身份明显,时而诗人的特质浓厚,时而二者交融。即使在诗人特质浓厚的时候,诗词作品也同样寄予了其政治情怀。因此,同政论文章一样,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区别在于其政论作品是毛泽东革命思想的理性总结,而诗词则是其个人革命理想的感性刻画。毛泽东多次强调“诗言志”,不论是在阅读还是创作文学作品时,他都遵循这个古老的传统。“志”在这里具有多重内容,首先,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个人革命理想的集中体现,又是人民群众价值诉求的精神代言;其次,毛泽东诗词记述了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历程,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诗词中有所反映;最后,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毛泽东将其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理解融铸在古典诗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研究毛泽东思想,不仅要研究其政论文章,诗词也应该成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本。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三种身份来研究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诗词,所以本文论题主要包含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三个方面。由于研究的文本是毛泽东诗词,所以对于这三种思想的探究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诗词上是有所侧重的,或侧重政治思想,或侧重军事思想,或侧重哲学思想;毛泽东是多种身份的结合体,他的思想又不是单一的,政治、军事思想中充满辩证的哲学气息,军事、哲学思想又是政治理念,所以,文中的一些分析又是三种思想的融合。全文以毛泽东诗词为主线进行展开,由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段的很多重要思想与相应阶段的诗词在主题上是相呼应的,所以,全文的标题都是以各阶段毛泽东诗词中内涵的毛泽东思想即理性的表述为表现方式。由此,笔者设立的论述框架凸显,全文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了毛泽东自立志出乡关到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期间的作品,主要描述了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历程。这一时期,毛泽东处于艰辛探索救国方法的阶段,他笃信过尼采的超人哲学,迷恋过心物二元的世界改造观,但同时又注重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原则,在治学、革命方面十分注重社会实践的作用。《沁园春·长沙》与《菩萨蛮·黄鹤楼》是这一时期两首重要的作品,虽然毛泽东自认为1920年夏就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这两首作品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现实问题的初始标志;第二阶段描述了深具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革命道路模式。这一时期,毛泽东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仅仅掌握了理论还不能最终解决革命问题。理论不是万能的,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带领早期共产党人通过艰辛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井冈山道路,即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与根据地依托下的游击战争相结合的新式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第三阶段的诗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每首诗词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使这些诗词的内涵更为深刻。随着中国革命道路的理性走向以及毛泽东思想的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几首诗词也包含了更为宏大的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认知。它们组合起来反映了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总结:第四阶段主要分析了毛泽东诗词中的彻底革命思想。而这种彻底革命的价值根本在于对真正民主的追求。民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主,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诗词囊括了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民主(实现人民的真正自由、国家的彻底独立)、文化民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探索,而这两方面的实现为经济民主奠定了基础。学术界对毛泽东诗词中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有一些论述,但还只是对一首、几首或者一个短暂时期的探讨。对毛泽东诗词就某一方面进行一次全面而整体的阅读无论对毛泽东诗词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都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这就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柯琳[2](2020)在《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考》文中指出骆玉笙(1914.8.31—2002.5.5)是20世纪中国最为杰出的曲艺唱曲大师之一,也是“骆(玉笙)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她吸收刘(宝全)派、白(云鹏)派、少白(凤鸣)派的艺术优长,发展形成了自身刚柔相济、韵味醇厚、抒情性强的唱曲风格,是业界公认的京韵大鼓一代宗师。在60多年的唱曲生涯中,骆玉笙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演出音像资料,为后人继续欣赏、学习、继承和研究她的京韵大鼓演唱艺术,提供了非常鲜活的音像文献。而对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则是学习总结并传承发展京韵大鼓艺术的基础性学术工作。本论文从骆玉笙一生演唱的京韵大鼓节目的总数统计入手,全面研究其音像资料的留存情况及其文献价值。首先,通过对骆玉笙表演过的有记载的节目进行编年式梳理,得知其一生演唱过的京韵大鼓节目,总共有110个,包括41个传统节目和69个新创节目,从而为查考其中有音像文献留存的节目情况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全地搜集所有已知留存的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的音像资料,并进行不同介质的目录与版本考述,得知其被录音留存下来的京韵大鼓节目,共有56个。在这56个留有音频资料的节目中,一些节目甚至不只留下一个录音版本,从而使得不同版本的音频资料总数,达到154个之多。且在这154个音频资料中,可以确定录制时间的版本,为134个,另有20个音频资料没有明确的录制时间记载。这些留存音频中,有59个在不同时期被制成不同介质音像制品出版发行;同时,得知骆玉笙演唱的110个京韵大鼓节目中,被录像留下视频资料的节目为45个。其中,一些节目还有不同时期录制的不同视频版本。更有一些节目,原属音频形态,后来由骆玉笙本人出镜,录制配成了视频影像即“音配像”。这使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的视频资料留存总数,计达72个;而在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方面,得知唱片共有16张,磁带(盒式录音带)有6个专辑共14盒,CD即录音光碟有15张,VCD即录像光碟有2个专辑共8张,亦即总共出版音像制品53种。接下去,对其最具代表性的音像节目的不同版本,进行概要分析和相关比较,指出其中一些较好的善本,为后人的鉴赏和研究提供了比要的参考;最后,对音像资料的文献学研究之于京韵大鼓传承与曲艺学发展的特殊价值及时代意义,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思考。本文通过对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资料的文献学考察,基本摸清了骆玉笙一生演唱京韵大鼓节目及其音像资料的存留情况及其不同介质的出版传播,并初步梳理了不同的版本及其源流,比较分析了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代表性节目不同版本之间的各自特点及艺术特色,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曲艺文献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与方法路径,填补了曲艺音像文献研究的相关空白。
乔邦利[3](2010)在《中国当代中小型合唱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多声音乐中国化的一部分,当代中小型合唱创作不但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在创作观念、手法、题材、风格和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等方面也有较多变化,其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深刻教训,在当代专业和群众音乐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群众合唱、民歌合唱、少儿合唱、艺术合唱和流行合唱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前十七年”音乐发展中对歌曲的重视促进了中小型合唱创作的较快发展,同时,音乐观念上的理解偏差也带来较大阻力;“文革”时期,在音乐极权话语的控制下,中小型合唱创作的整体水平严重下降;新时期以后,在观念更新的推动下,中小型合唱创作逐渐回归审美本位,作品类型不断丰富,音乐语言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其影响力却反而逐渐降低。
李玉婷[4](2019)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革命作品的教学能使高中生在研习语言典范、论辩深刻的作品时,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深入体会革命志士的崇高精神,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目前我国革命类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现状是:一方面,教师很少进行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很少阅读革命类作品。学生阅读量偏少、阅读兴趣有待提升,教师教学现状堪忧,这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了契机。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应该开设“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课程并进行教学,然而,据调查和访谈,这一学习任务群尚未真正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即不知如何确立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故而,本论文将研究的主要任务确立为:在界定“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立足于该学习任务群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需求重点研究其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为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考方向。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并指出了本研究可能存在的意义。第一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理性阐释。这一部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的逻辑顺序展开,旨在从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可行性两个角度入手剖析高中进行该任务群教学的依据。本章首先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进行了概念界定:“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是高中阶段的一个学习内容,是新课标十八个任务群中第九个任务群,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进而论述了该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政治和文学的双重性、学习任务的明确性、言语活动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整合性。此后,指出了高中进行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可能存在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革命传统作品的兴趣、促进教师转变革命作品的教学方式、促进对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高中进行该任务群的教学具有较高价值,然而据调研,其教学现状并不理想,理论策略的缺位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追问理论根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主要观点为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策略指导。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可行性二者共同构成了高中必须进行该任务群教学的依据。第二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这一部分回答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在课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即:做好教学设计。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本研究认为:该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应当立足于学情,以任务意识为导向确定学习任务,进而以专题集群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具体而言,该任务群可以通过资源开发、任务群统筹等方式整合文学类、思辨类、实用类革命作品作为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创设角色情境、视听情境、问题情境并设计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考察访谈等言语实践活动,以此优化教学过程。第三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这一部分是回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即在教学实施中可供采取的策略。本研究认为:宏观上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式、精读泛读结合式、联读——表达式三种教学模式。微观上则可以采取动机激发、任务驱动、支架教学、对话调控四种教学策略。此后,根据该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特征及教学要求进行了一个高一班级的九个课时全流程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反思,致力于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与相互融合。
高静[5](2020)在《毛泽东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也是一位文采斐然的诗人。毛泽东一生创作了大量颇含哲理,鼓舞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诗篇。这些作品不仅寄托了他的革命信念和人生理想,而且真实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毛泽东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还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如何充分发挥毛泽东诗词的史料价值和教学价值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作为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文首先从教学目标、情感教育、文史结合三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诗词与初中历史教学的密切联系,强调了选题的现实意义。随后对毛泽东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强调了论文的选题创新。正文先对毛泽东诗词的创作史进行了分析论述,然后深入分析了毛泽东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突出了毛泽东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紧接着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阶段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毛泽东诗词的具体做法。最后指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毛泽东诗词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和需要遵循的原则。
王菊[6](2010)在《毛泽东诗词歌曲艺术特色探析》文中指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而且也是伟大的诗人。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坛上灿烂夺目的明珠,也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作曲家运用音乐语言,通过诗词配乐歌唱的方式,使音乐创作服从于歌词中心内涵,把毛泽东诗词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选取歌曲艺术特色的角度,从诗词歌曲的题材、音乐语言、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方面入手,对毛泽东诗词歌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汪建新[7](2021)在《居安思危:宜将剩勇追穷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解析》文中研究表明《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一首七律。1964年1月4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一文称:"这一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刘白羽在《创造新世界的颂歌——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切、气象十分宏伟、格调十分崇高的珍贵的诗篇。"
郑先如[8](2020)在《毛泽东诗词的文化心理初探——以《沁园春·长沙》等四首诗词为例》文中认为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写就了充满豪情和理性的词杰作,从中可见其文化心理的惰性和弹性、豪情理想与高端行动、广泛知识与精深行为,从形式的选择到内容的练就无不展现其文化心理原点、文化心理网和文化心理地图的穿透力和迷漫力,具有这些文化心理特质的上品诗词在新时代无疑能够产生应有的心理教育效应。
张博宇[9](2019)在《红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部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部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为例,具体选取红色资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教学单元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红色资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中的运用。以电影《我的1919》片段,作为第13课《五四运动》的新课导入,帮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铺垫。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概括总结“五四精神”,升华主题。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导入部分,以“红船精神”讲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曲折。第二章红色资源在“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教学中的运用。以“八一精神”作为建军节的由来,引出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播放“红军歌谣”歌颂在井冈山时期红军精神。以毛泽东诗词《长征》为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导入,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展示长征的艰难;通过展示图片《遵义会议会址》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第三章红色资源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中的运用。以歌曲《松花江上》导入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以“一二·九运动中学生与军警搏斗”图片,展示青年学生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以红色歌曲《黄河大合唱》拉开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查找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资料、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揭示日军残暴行径。以历史“平型关遗址”“平型关大捷”等历史图片,导入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播放红色电影《百团大战》讲述战争的惨烈。第四章红色资源在“解放战争”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展示文献资料“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设疑导入第23课《内战爆发》,分小组展示河南新县红色人物——许世友事迹,增强地方红色资源与历史教材的结合度。在讲述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建议教师利用周六周日,带领学生参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集体诵读毛泽东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让学生感受“占领南京”的喜悦。第五章红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原则、运用形式以及提高红色资源有效运用的途径。红色资源运用的整体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真实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红色资源运用形式有课堂口述、背诵、吟唱、截取电影、纪录片、鼓励学生表演红色人物事迹、参观红色遗址遗迹;通过调整红色资源运用时机、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选编红色读本,提高红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性。
万新华[10](2021)在《毛泽东诗意画创作之考察(下)》文中提出(五)《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与毛泽东诗意画之盛行1957年7月,在轰轰烈烈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之后,中央下达了"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行政命令,断言"中国画必然淘汰"的江丰(1910—1982)被送到北京郊外的一个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民族虚无主义受到了大范围的批判。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生产大跃进和文化大跃进"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火热的"大跃进"运动。3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成都会议上说:"中国诗的出路,
二、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四、重要的概念界定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毛泽东诗词:诗化的政治文本 |
第一节 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独特文本 |
一、诗言志:中华民族求解放的政治心声 |
二、诗述史: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忠实记录 |
三、诗寓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形象表达 |
第二节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分期 |
一、毛泽东诗词创作分期述评 |
二、基于政治文本视角的尝试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价值观的初步确立 |
第一节 绝对理性:青年时代的唯心史观 |
一、尼采超人哲学的挥发 |
二、心物二元的世界改造观 |
三、探究佛理为人格而战 |
第二节 实践理性:向唯物史观过渡 |
一、经世致用反对封闭教育 |
二、治学磨砺以待外敌入侵 |
三、读无字书了解人民疾苦 |
四、暂不留洋研究本国问题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 |
一、革命实践成立新民学会 |
二、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 |
三、抵制右倾倡导农民运动 |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井冈山模式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中国探索 |
一、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的汲取 |
二、马克思主义正义战争的阐释 |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工农联盟 |
一、争取革命领导权 |
二、建立工农联盟 |
三、着力改造农民 |
第三节 根据地依托下的新式游击战争 |
一、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与发展 |
二、渐进扩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
三、波浪式的“围剿”与反“围剿” |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理论升华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官僚的革命 |
一、对帝国主义与反动官僚的深刻认知 |
二、倡导世界民族解放战争实现世界大同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封建的革命 |
一、对中国传统“文治”、“武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 |
二、对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全新定位 |
三、终结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诗意坐标 |
第三节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总结 |
一、批判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 |
二、创新工农联盟,完善统一战线 |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价值的彻底实现 |
第一节 民主文化的延安塑造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新文化 |
二、改造知识分子建设新文化 |
第二节 联合政府的重庆探寻 |
一、文学作品引发的政治博弈 |
二、以和平谈判探寻联合政府 |
三、用自卫战争保卫人民利益 |
第三节 彻底革命的价值实践 |
一、彻底革命的理性实践 |
二、彻底革命的理论分析 |
三、彻底革命的哲学论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2)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研究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 |
第一章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及其音像资料考述 |
第一节 骆玉笙一生演唱京韵大鼓节目编年考 |
第二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资料留存状况考 |
一、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频资料留存状况 |
二、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视频资料留存状况 |
第二章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制品传播情况考察 |
第一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制品出版发行情况 |
第二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资料的公共馆藏情况 |
第三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节目的网络传播情况 |
第三章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代表性节目音像版本考辨 |
第一节 《剑阁闻铃》的不同音像版本及各自特点 |
第二节 《光荣的航行》的不同音像版本及各自特点 |
第三节 《红梅阁》的不同音像版本及各自特点 |
余论音像文献研究之于京韵大鼓传承及曲艺学发展的特殊价值与时代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信息表 |
附录二 首都图书馆收藏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信息表 |
附录三 天津图书馆收藏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信息表 |
附录四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部分音像制品图鉴 |
附录五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光荣的航行》唱词的4个不同版本 |
致谢 |
(3)中国当代中小型合唱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序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意义与价值 |
第二节 选题性质与时段划分 |
第三节 选题对象及其选择标准 |
第四节 选题对象分类及其概念界说 |
一、群众合唱 |
二、民歌合唱 |
三、艺术合唱 |
四、少儿合唱 |
五、流行合唱 |
第五节 选题对象的历史前提 |
第六节 选题研究背景概述 |
第七节 选题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文艺新任务的提出与“前十七年”中小型合唱创作 |
第一节 为新中国放歌——建国初期群众合唱创作高潮 |
一、王莘《歌唱祖国》 |
二、刘炽《我的祖国》 |
三、刘炽《祖国颂》 |
第二节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民歌合唱创作的初步繁荣 |
一、以汉族民歌为基础的民歌合唱创作 |
二、以少数民族民歌为基础的民歌合唱创作 |
三、王方亮《三十里铺》 |
四、麦丁《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
五、蔡余文,杨嘉仁《半个月亮爬上来》 |
六、瞿希贤《牧歌》 |
第三节 少儿合唱:给孩子们插上快乐的翅膀 |
一、寄明《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
二、郑律成《我们多么幸福》 |
三、张文纲《我们的田野》 |
四、刘炽《让我们荡起双桨》 |
第四节 艺术合唱:中小型合唱创作中高文化品格的部分回归 |
一、根据古曲改编的艺术合唱 |
二、以现代诗词作品为素材的艺术合唱 |
三、王震亚《阳关三叠》 |
四、彦克、吕远《七律·长征》 |
五、沈亚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第二章 音乐极权话语与“文革”时期中小型合唱创作 |
第一节“颂神歌曲”与“文革”期间群众合唱创作的迷失 |
第二节 《战地新歌》中的中小型合唱 |
一、《战地新歌》中的中小型合唱作品概述 |
二、《侗歌向着北京唱》 |
三、《苗岭连北京》 |
四、傅庚辰《红星歌》 |
第三节 为毛泽东诗词谱曲:“文革”期间艺术合唱创作的亮点 |
一、“文革”期间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中小型合唱创作概况 |
二、郑律成《长征路上》 |
(一) 《七律·长征》 |
(二) 《忆秦娥·娄山关》 |
(三) 《十六字令三首》 |
(四) 《清平乐·六盘山》 |
(五) 《念奴娇·昆仑》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小型合唱创作 |
第一节 新时期群众合唱创作 |
一、朱南溪《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
二、施光南《在希望的田野上》 |
三、谷建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四、瞿希贤《当代中国之歌》 |
第二节 运用合唱思维解读民族精神——民歌合唱创作的新起点 |
一、瞿希贤《乌苏里船歌》 |
二、杜鸣心《嘎哦丽泰》 |
第三节 艺术合唱:在传统技法、“新潮”语言和流行风格对话中求得创新 |
一、瞿希贤《把我的奶名儿叫》和《飞来的花瓣》 |
二、陆在易《雨后彩虹》 |
三、尚德义《大漠之夜》 |
第四节 新时期少儿合唱创作 |
一、寄明《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
二、瞿希贤《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第五节 流行合唱:新时期中小型合唱创作领域的独特景观 |
一、郭峰《让世界充满爱》 |
二、徐沛东《亚洲雄风》 |
第四章 当代中小型合唱创作的宏观视野(结论) |
第一节 中小型合唱的主要审美特征及其当代表现 |
第二节 中小型合唱创作的思维特点及其当代运用 |
第三节 当代中小型合唱创作的主要实践经验 |
第四节 问题与挑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4)“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思路图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依据 |
第一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及教学价值 |
一、概念界定 |
二、基本特征 |
三、教学价值 |
第二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现状透视 |
一、现状:教与学不容乐观 |
二、原因:理论匮乏与策略失当 |
第三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三、过程最优理论 |
第二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确定学习任务 |
一、前提:进行学情分析 |
二、原则:任务相依原则 |
三、载体:教学活动专题 |
第二节 整合教学内容 |
一、革命传统文学性作品 |
二、革命传统思辨性作品 |
三、革命传统实用类作品 |
第三节 创设学习情境 |
一、创设角色情境 |
二、创设视听情境 |
三、创设问题情境 |
第四节 设计言语实践活动 |
一、课内基础:阅读鉴赏活动 |
二、课内深入:表达交流活动 |
三、课内升华:梳理探究活动 |
四、课外扩展:考察访谈活动 |
第三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 |
第一节 基于课型的宏观教学模式 |
一、基础课选取任务型教学模式 |
二、阅读课选取精读泛读结合模式 |
三、写作课选取联读表达模式 |
第二节 基于模式的微观教学建议 |
一、用活动激发学习动机 |
二、用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
三、用支架辅助学生学习 |
四、合理调控课堂多重对话 |
第三节 基于教学实践的效果反思 |
一、教学成效:学生学习兴趣增加 |
二、教学问题:课堂活动不易调控 |
三、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B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C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生习作展览 |
致谢 |
(5)毛泽东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毛泽东诗词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联系 |
第一节 毛泽东诗词的总体概况 |
一、 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大背景 |
二、 毛泽东诗词创作史的分期 |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2.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 |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4. 全面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 |
5. 新中国建设初探时期 |
6. 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二节 毛泽东诗词与初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紧密联系 |
一、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引用的毛泽东诗词 |
二、 与初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毛泽东诗词 |
第二章 毛泽东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
第一节 毛泽东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
一、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
二、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
三、 情境教学法 |
第二节 毛泽东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依据 |
一、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三、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
四、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
五、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第三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应用毛泽东诗词的方法 |
第一节 课堂导入引入诗词,激发兴趣 |
第二节 课堂讲授引入诗词,加深理解 |
第三节 课中活动引入诗词,培养人格 |
第四节 课堂小结引入诗词,升华主题 |
第五节 课后作业引入诗词,训练思维 |
第四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毛泽东诗词应当注意的问题及原则 |
第一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毛泽东诗词应当注意的问题 |
一、 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掌握的诗词资料比较贫乏 |
二、 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忽视相关课程的融合发展 |
三、 混淆历史与文学的主次关系 |
四、 学生阅读量少,知识储备有限 |
第二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毛泽东诗词应当遵循的原则 |
一、 适度性原则 |
二、 真实性原则 |
三、 精选性原则 |
四、 贴近性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毛泽东诗词歌曲艺术特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题材、体裁形式丰富多样 |
二、音乐语言精美凝炼 |
三、艺术手法灵活多样 |
四、鲜明的民族特色 |
五、结语 |
(7)居安思危:宜将剩勇追穷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庆幸:废纸篓捡回国宝 |
畅快:天翻地覆慨而慷 |
忧患:不可沽名学霸王 |
深邃:人间正道是沧桑 |
(8)毛泽东诗词的文化心理初探——以《沁园春·长沙》等四首诗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青年到中年 |
二、从形式到内容 |
三、从理想到行动 |
四、从知识到行为 |
五、结语 |
(9)红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部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红色资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中的运用 |
第一节 红色资源在《五四运动》教学中的运用 |
一、外交失败,借用电影《我的1919》引出新课,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 |
二、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法,熟悉五四运动内容 |
三、结尾总结“五四精神”,升华主题 |
第二节 红色资源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中的运用 |
一、播放红色歌曲导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
二、通过“红船精神”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艰辛与曲折 |
三、通过教师讲述法,介绍“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
第二章 红色资源在“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教学中的运用 |
第一节 红色资源在《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中的运用 |
一、选取“八一精神”导入新课,并说明建军节的由来 |
二、采取小组合作法完成学习的内容 |
三、结尾播放“红军歌谣”以达到升华主题目的 |
第二节 红色资源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中的运用 |
一、让学生背诵集体毛泽东诗词《长征》,产生共鸣,导入新课 |
二、播放电影,讲述红军长征途中战斗的激烈 |
三、结尾总结“长征精神”达到情感的升华 |
第三章 红色资源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中的运用 |
第一节 红色资源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中的运用 |
一、用歌曲《松花江上》导入《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二、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讲述青年学生面对国家危亡而勇于斗争的精神 |
三、播放《西安事变》片段,分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意义 |
第二节 红色资源在《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中的运用 |
一、用《黄河大合唱》导入新课,展示抗战初期的紧张局势 |
二、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淞沪会战 |
三、查找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资料以揭示日军残暴行径 |
四、采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图片讲述日军残暴行径 |
第三节 红色资源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中的运用 |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体验平型关大捷对抗战的鼓舞作用 |
二、播放电影《百团大战》还原激战场景 |
三、讲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故事,以拓展学生知识面 |
第四节 红色资源在《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的运用 |
一、用纪录片《胜利日-大阅兵2015》导入新课,以感受抗战胜利带来的喜悦 |
二、通过展示抗战相关照片,讲述“全民族坚持抗战” |
三、展示《抗日战争日本投降书》原文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第四章 红色资源在“解放战争”教学中的运用 |
第一节 红色资源在《内战爆发》中的运用 |
一、设疑导入,展示“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文献资料 |
二、通过自主学习法了解“内战爆发”的过程 |
三、让学生课后搜集河南新县红色人物——许世友事迹,并分小组展示 |
第二节 红色资源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中的运用 |
一、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参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
二、利用珍贵的历史资料,介绍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
三、图片展示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手稿 |
第五章 红色资源运用原则、运用形式以及提高红色资源有效运用的途径 |
第一节 红色资源的运用原则 |
一、整体性原则 |
二、特色性原则 |
三、真实性原则 |
四、针对性原则 |
第二节 运用形式 |
一、课堂口述 |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
三、鼓励学生学习、表演红色人物事迹 |
四、实地考察 |
第三节 提高红色资源有效运用的途径 |
一、注重运用红色资源的时机 |
二、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相结合 |
三、教师和教研人员精心选编红色读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相关红色资源一览表 |
(10)毛泽东诗意画创作之考察(下)(论文提纲范文)
六、陆俨少:教科书式地图解毛泽东诗词 |
尾声 |
四、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D]. 张晓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2]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考[D]. 柯琳.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3]中国当代中小型合唱创作研究[D]. 乔邦利. 南京艺术学院, 2010(01)
- [4]“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D]. 李玉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5]毛泽东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高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毛泽东诗词歌曲艺术特色探析[J]. 王菊.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 [7]居安思危:宜将剩勇追穷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解析[J]. 汪建新. 党史文苑, 2021(07)
- [8]毛泽东诗词的文化心理初探——以《沁园春·长沙》等四首诗词为例[J]. 郑先如. 西部学刊, 2020(21)
- [9]红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部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为例[D]. 张博宇. 信阳师范学院, 2019(07)
- [10]毛泽东诗意画创作之考察(下)[J]. 万新华. 中国书画, 2021(07)
标签:京韵大鼓; 骆玉笙;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沁园春·长沙; 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