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华[1](20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做强国有企业,管好国有资产,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伴随着人民共和国成长的永恒主题。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精髓,吸收和扬弃西方产权理论的合理内核,借鉴和完善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实践的先进经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零散到系统,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以西方国家现代企业理论为借鉴,以公有制经济为经济基础,以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两权分施、监管分置为基本原则,以基础监督管理、规划发展管理、组织人事管理为基本内容,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服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起步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于党的十四大,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日趋成熟,历经了政企合一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期(理论起步期,1978-1992年)、政企分开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期(理论发展期,1993-2002年)、政资分离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本期(理论成型期,2003-2007年)和监管分离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期(理论完善期,2008年至今)四个阶段而系统成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三次“权能分离”(第一次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第二次是资本所有权主体与资本行使权主体分离、第三次是终极所有权与出资人产权分离)理论的具体实践与拓展。本文以时间为轴线,以理论发展的背景分析、理论内容探讨、理论效果分析为框架架构,系统分析各个不同时期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指导思想、监管目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监管内容和监管效果。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价值定位、基本内容、逻辑结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全方面概述,为本文确定了研究的指南。第二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渊源分析。阐述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监管的概念内涵,并对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通过全面介绍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理论,为后面的论述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起步——政企合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管理政企合一,以行政手段为主,呈现行政化、多头化、实物化、单一化的监管特征。第四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发展——政企分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阶段。考察论证了从1993年到2002年期间国有资产监管领域的重大进展、理论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第五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成型——政资分开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本阶段。从2003年到2007年,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监管逐步进入了系统化、经济化、价值化、复合化的科学发展阶段。第六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完善——监管分离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阶段。从2008年至今,国有资产监管初步建立了产权多元化、分配市场化、人员职业化、资产集中化、资源资本化的科学监管体系。第七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整个监管理论进行了总体概述,分析了国有企业的定位、“国进民退”、股权激励、职工权益保护等几个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若干设想。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三点。1.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经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及其发展史;从发展史角度将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日常工作系统梳理成理论;以一个工作实践者的角度,从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现实工作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进行实证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指导下的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进行探讨,尝试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有机融合。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一是将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内容系统归纳为基础监督管理、发展规划管理和组织人事管理三大组成部分,并且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二是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权能分离理论归纳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所有权主体与资本行使权主体分离”、“终极所有权与出资人产权分离”等三次“权能分离”理论。三是阐述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国资管理新体制和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为时间节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划分为实物形态监管和价值形态监管两个历史阶段,从而为国有资产监管从管实物资产、管企业等实物形态的经营者管理模式,发展为管产权、管股权等价值形态的出资人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理念上的创新。提出“国有资本”监管理念,阐述现阶段国有资产监管应为国有资本监管,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政企分开,只行使出资人职责,以国有资产价值形态——国有股权监管为核心,对国有资产实行产权管理。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全面分析论证,对国有资产监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阐述的基础上,实证性地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阐述国有资产监管的内容和目标,国有资产监管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分析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论证了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现阶段我国的国情特征决定了必须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二是通过综合比较考察,对国外国有资产监管的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有资产监管可资借鉴之处。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例,对其国有资产监管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做法进行全面深入和细致具体的考察研究,结合这些国家国有资产监管的政策措施,总结其对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借鉴意义,阐述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行分类分级分层管理,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三是积极开拓思维,在对国有资产监管形成发展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具体对策建议。不仅从指导思想、监管目标、监管原则等方面,明确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制度保障,而且从具体监管方式方面,提出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措施和手段。
耿正洁[2](1989)在《税收论文篇目辑览》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固有特性(徐佑立)财会审1985,6,47“税收”概论辩析(蒋大鸣)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6,2,58浅谈税收抵制问题: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流(廖世忠)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6,6,23社会主义税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王绍飞)税务研究1985,2,15社会主义税收征纳关系的探讨(李大明)
黄速建,黄群慧,王钦,肖红军[3](2008)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的大局。认真总结中国国有企业30年来的改革历程,系统梳理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得失,明确指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对于坚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佳宁[4](2017)在《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1988~199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呐喊,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开大阖,其进程中的若干主次、节点值得系统回顾总结。当改革转入全面制度创新的轨道,理性回望来路,梳理40年改革脉络,使改革朝纵深探索,多见成效,少走弯路,减少成本,其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中国经济学品牌期刊,《改革》始终关注中国转型和发展进程,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与读者一同见证和回眸中国改革开放征程。本期摘编整理19881992年大事,敬请垂注!
郭英策[5](2016)在《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国有企业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湖北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本文意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进行回顾,梳理成绩和不足,揭示湖北在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自身特有规律。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趋势,运用改革取得的历史经验,对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有所帮助。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回顾。首先是描述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国内背景和省情状况。其次就是按照特定的历史事件,划分国有企业改革阶段,具体包括从承包责任制后期湖北国企发展,初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湖北国企,脱困建制下的湖北国企,分别对其进行详细梳理,摸清湖北国有企业在90年代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评析。包括取得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通过在分析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查阅资料,总结出湖北国有企业取得的成绩:第一是摸索出了适合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形式,基本实现国有企业功能转变。第二是摸清了国有资产家底,注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继续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打下了基础。第三坚持为国有企业改革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图表分析,揭示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不足:首先是湖北国有企业竞争力相对不足,企业营运效率较低;其次是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上脚步缓慢,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第三是国有企业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滞后。第三部分是对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思考。包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反思和以后改进方向的展望。对于改革的思路反思,首先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道路,并适时将改革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在实践中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次是注重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利用好市场作用,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再次,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走持续改革的道路。针对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点,对湖北国有企业发展提出三点展望:一是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二是继续促进政企分开,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三是做好国有企业配套改革工作,促进公平正义。
张久达,祝恒健[6](1992)在《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理论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不断增强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最近由国家体改委与经济日报评论部和理论部、《管理世界》杂志社、中央电台理论部及上海宝山钢铁总厂联合举办了《“宝钢杯”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征文》和研讨会。本文将其观点进行了归纳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观点、并对目前企业活力现状进行分析,以形成比较系统的看法。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企业活力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有其自身的构成体系和发展规律,应在国家宏观指导下,让企业自我生存、自我调节、自我发展,不能总是试图用行政手段把企业“搞活”;要在分析制约企业活力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活力分析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企业的活力状态,寻求增强企业活力的对策;在增强企业活力的对策上,一是总体协调,综合治理;二是正确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突破口和着眼点;三是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尽快把中央关于增强企业活力的决策落到实处。
王锦辉[7](2014)在《1991—1993年北京市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如何转换经营机制的》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国企改革问题又一次被提到了重要政策日程的前沿。进一步推进企业机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接下来继续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本文以北京市为例,试图通过梳理1991—1993年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探索过程,分析其在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希望对今天理解和把握国企改革的方向有所借鉴。
白清才[8](1991)在《认真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 把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任务落到实处——白清才同志在省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 最近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着重研究了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省委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如何结合陕西实际。把中央的政策措施逐项落到实处。下面,我讲一些意见当前经济形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努力做
夏信宗[9](1992)在《转换经营机制 完善外部环境 增强企业活力——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研讨会综述》文中认为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出谋献策,由天津财经学院、天津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发起并举办的“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研讨会”,于1991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天津财经学院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天津市人民政府的领导、经济管理部门的负责同志、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市知名企业的经理、厂长共近100人。研讨会收到论文42篇。与会同志围绕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一主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贯彻“双百”方针,理
王梦奎[10](1992)在《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意义和途径》文中提出 (一) 去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如何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整个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这说明,党和国家已经把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
二、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要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国有经济监管的研究 |
1.2.2 关于国有企业监管的研究 |
1.2.3 关于国有资产监管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目标和价值定位 |
1.3.3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难点、需完善的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与贡献 |
1.5.1 本文研究的难点及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
1.5.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5.3 本文可能的贡献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渊源及借鉴 |
2.1 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监管概念内涵 |
2.1.1 财产、资产与资本 |
2.1.2 国有财产、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
2.1.3 产权、所有权与所有制 |
2.2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2.2.1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 |
2.2.2 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
2.2.3 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
2.3 西方国家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
2.3.1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4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实践及其启迪 |
2.4.1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及其特点 |
2.4.2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
3 政企合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阶段(1978-1992) |
3.1 理论背景分析 |
3.1.1 启动改革的时代背景 |
3.1.2 企业扩权的政策背景 |
3.1.3 业界初探的学术背景 |
3.2 理论内容分析 |
3.2.1 指导思想 |
3.2.2 监管目的 |
3.2.3 监管体制 |
3.2.4 监管方式 |
3.2.5 监管内容 |
3.3 实践效果分析 |
3.3.1 监管结果 |
3.3.2 问题分析 |
4 政企分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阶段(1993-2002) |
4.1 理论背景分析 |
4.1.1 推动改革的时代背景 |
4.1.2 搞活企业的政策背景 |
4.1.3 百家争鸣的学术背景 |
4.2 理论内容分析 |
4.2.1 指导思想 |
4.2.2 监管目的 |
4.2.3 监管体制 |
4.2.4 监管方式 |
4.2.5 监管内容 |
4.3 实践效果分析 |
4.3.1 监管结果 |
4.3.2 问题分析 |
5 政资分开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产阶段(2003-2007) |
5.1 理论背景分析 |
5.1.1 全面改革的时代背景 |
5.1.2 做强国企的政策背景 |
5.1.3 百家齐鸣的学术背景 |
5.2 论内容分析 |
5.2.1 指导思想 |
5.2.2 监管目的 |
5.2.3 监管体制 |
5.2.4 监管方式 |
5.2.5 监管内容 |
5.3 实践效果分析 |
5.3.1 监管结果 |
5.3.2 问题分析 |
6 监管分离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阶段(2008- ) |
6.1 理论背景分析 |
6.1.1 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 |
6.1.2 做优国资的政策背景 |
6.1.3 兼收并蓄的学术背景 |
6.2 理论内容分析 |
6.2.1 指导思想 |
6.2.2 监管目的 |
6.2.3 监管体制 |
6.2.4 监管方式 |
6.2.5 监管内容 |
6.3 实践效果分析 |
6.3.1 监管结果 |
6.3.2 问题分析 |
7 结语: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建议 |
7.1 理论概述 |
7.2 问题探讨 |
7.2.1 关于国有企业的定位问题 |
7.2.2 关于“国进民退”问题 |
7.2.3 关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问题 |
7.2.4 关于国企改革中职工权益保护问题 |
7.3 对策建议 |
7.3.1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 |
7.3.2 坚持两项监管原则 |
7.3.3 完善三种监管方式 |
7.3.4 实现四个监管目标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4)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1988~1992)(论文提纲范文)
1988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989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0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1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2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5)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
(一) 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 |
(二) 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企改革进程 |
1. 承包责任制后期的湖北国企改革 |
2.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湖北国企改革 |
3. 脱困建制下的湖北国企改革 |
二、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企改革评析 |
(一) 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经验 |
1. 摸索出了适合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形式 |
2. 摸清国有资产家底,注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3. 坚持为国有企业改革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员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二) 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
1. 国有企业竞争力相对不足,企业营运效率低 |
2. 国企改革内在动力不足,政企分开进程缓慢 |
3. 国有企业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滞后 |
三、对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思考 |
(一) 对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反思 |
1. 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实践中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2. 注重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正确认识市场的作用 |
3. 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保持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性 |
(二) 对当今经济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展望 |
1. 完善国企治理结构,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 |
2. 继续促进政企分开,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
3. 做好国有企业配套改革工作,促进公平正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理论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活力是一个理论系统,有其自身的构成体系和发展规律 |
1.企业活力是涉及企业经营管理诸方面因素的综合系统 |
2.企业活力的增强有其自身的规律,应让企业自我生存、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而不能总是试图用行政的手段把它“搞活” |
3.企业活力是一个多元、动态、综合的模糊概念,应从企业活力要素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等方面把握企业的活力状态 |
4.企业活力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 |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活力评价系统,对企业活力进行客观评价和系统分析 |
1.正确理解企业活力的内涵和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活力的主要因素是客观地评价企业活力的基础 |
2.建立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客观地评价企业活力 |
3.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企业活力进行科学评价 |
三、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面临的形势和活力不足的症结 |
四、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对策和选择 |
(一)总体协调,综合治理 |
1. 内外配套,全方位采取措施 |
2. 因势利导,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
(二)选择好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突破口和着眼点,尽快改变目前企业活力不足的现状 |
1. 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入手增强企业活力 |
2. 从市场取向的改革入手,促进市场发育,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把企业推向市场,是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最现实选择 |
3. 再造全民所有制的内涵机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公有制 |
(三)在增强企业活力的作法上,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尽快把中央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决策落到实处 |
1. 从“活”和“力”两个方面采取对策增强企业活力 |
2. 在国有企业内部先搞活一块,通过新质的扩张最终搞好所有国有企业 |
3.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休养生息,增强企业活力 |
4. 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7)1991—1993年北京市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如何转换经营机制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1991 年北京市深化国营企业改革的历史背景 |
二、政府造“船”、企业选“船”:北京市采取 8 种 形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三、1991—1993 年北京市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 经营机制的成效 |
四、小结 |
(8)认真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 把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任务落到实处——白清才同志在省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当前经济形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较好收成,“两个2000万亩”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开局不错。 |
——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国营大中型企业生产由低速运行转向适度增长。 |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较好,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 |
——科技兴陕战略的实施取得新的进展。 |
——市场形势进一步好转,物价较为平稳。 |
——改革力度加强,对外开放扩大。 |
——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 |
认真抓好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 |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新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重大意义,真正把它摆到突出的位置上来。 |
(二)认真贯彻执行《企业法》和搞活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外部条件。 |
(三)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
(四)把提高企业再投入能力的政策落在实处,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
(五)广开筹资渠道,落实建设资金,保证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顺利进行。 |
(六)切实加强领导,树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
(10)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意义和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四、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 吕晓华. 武汉大学, 2012(05)
- [2]税收论文篇目辑览[J]. 耿正洁. 税收纵横, 1989(Z1)
- [3]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A]. 黄速建,黄群慧,王钦,肖红军.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 2008
- [4]抚脉历程——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1988~1992)[J]. 王佳宁. 改革, 2017(02)
- [5]20世纪90年代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思考[D]. 郭英策.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理论与对策[J]. 张久达,祝恒健. 管理世界, 1992(01)
- [7]1991—1993年北京市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如何转换经营机制的[J]. 王锦辉. 北京党史, 2014(02)
- [8]认真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 把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任务落到实处——白清才同志在省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白清才. 陕西政报, 1991(24)
- [9]转换经营机制 完善外部环境 增强企业活力——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研讨会综述[J]. 夏信宗.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1992(Z1)
- [10]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意义和途径[J]. 王梦奎. 改革, 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