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派诗人谢逸、谢(艹过)、韩驹生卒年考实(论文文献综述)
刘荣平,曹铃玉[1](2018)在《《全宋词》订补论文论着索引(新编)》文中指出刘荣平编《〈全宋词〉订补论文论着索引》,原载《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比较简略。该文所收条目截止到2005年,本次予以重新辑录,形成《〈全宋词〉订补论文论着索引(新编)》,所收条目截止到2017年。本索引收录关于《全宋词》词人生平考证、《全宋词》词作辑佚辨伪、宋词断句标点、宋人词集校注校点、词总集刊刻影印等方面的论文论着,凡有益于
陈伟文[2](2016)在《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伪作说补证(初稿)》文中认为《金石录后序》(以下简称《后序》)既是散文名篇,又是李清照研究的基本史料。然而,前辈学者早已指出,《后序》也存在不少与其他史料相抵牾之处。在前贤研究基础上,笔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质疑》(载《文学遗产》2014年第6期,以下简称《质疑》)首次对《后序》本身的文献可靠性进行了质疑,
刘曼曼[3](2016)在《谢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谢逸是北宋后期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虽不如苏轼、黄庭坚那样享有盛名,却以自身的熠熠光辉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为止,学界中的相关研究在谢逸的诗歌、词作等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不少的学术空白需要填补。而论文中的探讨就以谢逸为研究对象,以目前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部分为基点进行展开。第一章探讨谢逸的着述。首先对谢逸的两种非常重要且流传至今的作品《溪堂集》、《溪堂词》的版本进行考述,并补充谢逸其他着述的结集、刊刻概况。最后对谢逸现存诗词作品进行辑佚,对现存《溪堂集》进行纠谬,对谢逸与其他诗人的互见诗进行辨析。第二章考证谢逸的文学交游与文学活动。对已有的关于谢逸交游的讨论进行补充,对其中有疑问的部分发表不同的见解。文学交游部分主要考述谢逸与谢薖、潘大临、吕本中、饶节的文学交往。谢逸的文学活动则主要着眼于谢逸与临川诗坛的关系上。谢逸在临川拥有极高的地位与声望,他不仅经常与友人雅集,还曾组织临川乡社。这一系列文学活动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临川地方文化的发展。第三章侧重于谢逸的诗学观念,主要从谢逸对于诗歌“道”与“艺”的追求两方面展开。谢逸对于诗道的追求体现在“诗以明道”和“诗以自适”上。在诗艺方面,从谢逸对杜甫诗歌艺术“自然”与“雕琢”的评价出发,讨论谢逸诗歌中对杜甫诗歌艺术的继承与变革,同时兼及谢逸诗歌中虚字用法的讨论。第四章则重点探讨谢逸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读,主要体现在谢逸的仕隐心态、谢逸与“谢蝴蝶”的关系等内容上。谢逸的相关史料记载较为零散,使得人们在对谢逸的接受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单纯地把谢逸看作隐士是否符合谢逸的相关史实,谢逸究竟是不是“谢蝴蝶”等问题都值得研讨。通过对谢逸接受的相关研究,破除其中对于谢逸的部分误读,才能真正还原真实的谢逸。论文以谢逸自身为研究内容,辐射谢逸的着述、交游、诗学观念和谢逸接受中的误读,力图对谢逸的上述方面达到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使谢逸的相关史实更加清晰。这对于我们真正地了解谢逸形象、进一步研读谢逸及其作品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向文燕[4](2015)在《谢逸诗歌研究》文中认为谢逸现存《溪堂集》十卷,其中诗五卷,共234首;词一卷,共62首;文四卷,共47篇。他的诗歌创作在继承前代及江西诗派经验的同时,因个人遭际和所处具体环境的不同,在思想内容及诗歌艺术特征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成为江西诗派乃至宋代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诗歌渊源上,谢逸诗歌在吸取江西诗派艺术特点的同时,转益多师。本文通过对谢逸人生经历、诗歌内容方面呈现出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其与吕希哲、黄庭坚、惠洪、陶渊明等人的诗歌渊源关系,并总结出谢逸诗歌提倡自然平淡、强调“学以明道”、追求“格高”的诗学思想倾向,进而从其人生遭际、文学交游及儒释道影响方面分析了其诗学思想倾向的成因。其次,在诗歌内容上,其诗歌并不晦涩难懂,本文从其诗集繁复的思想主题中,根据诗歌所表达的主旨将其诗歌分为四个方面:自叙感怀、寄赠送别、写景纪游、怀古抒情,并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主旨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最后,在诗歌艺术上,从“以文为诗”的创作方式,诗歌用典和诗作风格三方面对其诗歌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概括。谢逸的诗歌艺术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一是,句法灵活多变,《溪堂集》中多散文化句子,章法上善于以意统领,这与谢逸“以文为诗”的创作方式有一定关系。二是,其诗歌用典并不常用僻典,其用典灵活多变且贴切自然。三是,其诗歌艺术风格从总体上呈现出奇崛中见隽拔、平易中见深婉的独特性。
王维亚[5](2014)在《“临川二谢”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徽宗年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当时的二十五个诗人名列于此,认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是和黄庭坚一脉相承的,其中有两人被后世称之为“临川二谢”,即谢逸和谢薖。二谢生于同时,长于同师,所交游、所取材的创作内容也极为相似。二谢在诗词创作中,深深地留下了当时社会文学创作风气的烙印。本文考察了谢逸、谢薖二人之间所交往诗文和共同交往的主要人物,廓清了当时二谢文学创作的基本文化环境。二谢作为江西诗派的早期代表诗人,受到早期江西诗派奠基人黄庭坚的巨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贯穿了他们一生的文学创作。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综述和意义。二谢同时名列于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中,是当时诗人学习的楷模。后人多以“临川二谢”比作南朝诗人谢灵运,谢脁。实际上二谢在文学创作上各有所长,成就在黄庭坚之下,但仍然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对象。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二谢的唱和诗与交游,通过整理这些唱和诗,尽量还原当时二谢的交游状况,有助于理清当时二谢所处的文学背景,加深我们对二谢诗词作品的解读。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二谢的诗歌创作理论和诗歌创作情况,以及二谢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二谢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谢逸主张尊崇古人,强调诗歌中要体现出“浩然正气”,重视诗歌的言志功能。谢薖虽然也提倡作诗学古,但是更加看重学古人的意趣,而不是基于形式,主张要创作“清诗”,讲究词清句丽,圆润流转。可以从诗中寻绎出他对清新诗风的一贯追求。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二谢词的创作差异,以及其创作中实际所受到的影响。在词的创作上,二人作品数量都不多,内容相对比较狭窄。二谢在词的创作中深受江西诗法的影响,讲究“夺胎换骨”,注重炼字炼句。二人差别主要在词的内容取材上和对词体作用功能的理解上。谢逸词内容比较丰富,相对来说,谢薖词的数量更少,内容也比较单一。第四章主要是关于临川二谢在江西诗派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田艳莉[6](2013)在《临川二谢诗歌论稿》文中认为谢逸、谢薖两兄弟是北宋时期的重要诗人。本文以二谢诗歌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历史考察、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深入探析二谢诗歌的主题取向、审美特征及对江西诗派宗主黄庭坚诗歌的继承与革新等问题。本文立足于还原二谢诗歌的本来面貌,试图抛开江西诗派成员这一限定,仅仅将其看作北宋后期诗坛上的普通诗人,从而如实地考察其诗歌的本来面貌。但是抛开江西诗派成员这一限定不等于否定二谢诗歌与江西诗派之间的关系,本文仅仅是想从另一角度,在没有任何预设的前提下审视二谢诗歌。本文将二谢诗歌的主题概括为五点——寄赠送别、咏物怀人、慨叹不遇、昭示闲适、醉心佛禅。在诗歌的审美特质上,以往人们多关注二谢作为江西宗派成员所体现出的江西宗派的诗歌特征。但实际上,二谢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将其概括为四点——语言浅近质朴,意象清新明丽,情感轻快、感伤兼有豁达,表达有直露亦有婉转。
邓建[7](2008)在《沉潜文献,恒毅拓新——王兆鹏先生的治学特点》文中提出
王敏[8](2008)在《韩驹与禅宗》文中提出宋代是禅宗发展最为鼎盛的时代,宋代士大夫参禅学佛的风气十分炽盛,这对社会思想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江西派诗人普遍有参禅习佛的经历。韩驹是宋代江西诗派的成员之一,其诗歌成就甚高,尤其在南宋初期,更被推为江西诗派领袖之一,历来被认为才情仅次于黄庭坚和陈师道。同时韩驹也自幼受到禅宗思想的熏染,在其人生思想及诗文创作中都打上了深刻的禅宗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学界对于韩驹与禅宗文化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鉴于此,本文试从禅宗文化对韩驹的影响角度,对诗人的生平、交游及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粗略的研究,以求对宋代禅宗与文学研究作一补充。本文第一部分从北宋禅宗的兴盛以及士大夫参禅之风盛行的社会背景出发,对韩驹的生平进行粗略考述,以探寻韩驹受佛禅浸润的社会背景。韩驹为官之后因党争激烈,屡遭贬谪,外放期间与众多高僧大德频繁来往,谈禅论道,诗歌唱和,故第二部分着重考察了韩驹与禅僧的交游情况,以更清晰的了解其受禅宗影响的历程。韩驹的诗歌在继承了苏、黄传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拓创新,诗风细腻流畅,不事雕琢,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禅宗影响的结果,因而第三部分则通过对韩驹诗歌、诗论中体现的禅宗思想因素,分析禅宗思想是如何对韩驹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产生影响的,由此也得以考察禅宗对于宋代诗歌、宋代文化的深远影响。
王兆鹏[9](2000)在《宋代十三家词人生卒年考辨》文中指出本文主要考证宋代王居安、王赏、刘清之、沈邈、李好义、吴泳、吴镒、张、欧阳、赵子崧、赵孟坚、赵崇、董武子等十三位词人的生卒年。有的生卒年俱已考实 ,有的仅考实了生年或卒年。
王兆鹏[10](1997)在《求学之路》文中提出 未到不惑之年的我,治学的时间不算很长,要谈治学经验,确实有些惶恐。但毕竟在求学道路上已经跋涉了二十年,其中有些甘苦,写出来供想入学问之门的同好们参考,也许不无启发。一我生长在乡村,从小读书虽然比较用功,但课外却没有什么书读。上初中的时候,才开
二、江西派诗人谢逸、谢(艹过)、韩驹生卒年考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派诗人谢逸、谢(艹过)、韩驹生卒年考实(论文提纲范文)
(2)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伪作说补证(初稿)(论文提纲范文)
一,再论“西兵之变”不可能指青州兵变 |
二,从赵明诚行年补证《后序》之伪 |
三、从“吴说运使”之称呼补证《后序》之伪 |
四、再论今本《后序》源自《瑞桂堂暇录》而非开禧刊本《金石录》 |
五、论洪迈《容斋随笔》首先伪造《后序》撮述的可能性 |
六、余论 |
(3)谢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谢逸着述考 |
第一节 《溪堂集》、《溪堂词》版本源流考述 |
一、宋元时期的版本及流传 |
二、明代的版本及流传 |
三、清代的版本及流传 |
四、民国以后的刊刻与流传情况 |
第二节 谢逸其他着述考 |
一、《春秋广微》 |
二、校注杜甫诗集、韩愈集 |
三、《溪堂师友尺牍》 |
第三节 谢逸现存作品辑佚斠考 |
一、谢逸现存诗词辑佚 |
二、《溪堂集》纠谬 |
三、谢逸与其他文人的互见诗辨析 |
第二章 谢逸的文学交游与文学活动 |
第一节 谢逸与着名文人的交游考述 |
一、谢薖 |
二、潘大临 |
三、吕本中 |
四、饶节 |
五、其他 |
第二节 谢逸与临川诗坛 |
一、谢逸在临川的地位 |
二、谢逸与友人的雅集、结社 |
第三章 谢逸的诗学观念 |
第一节 谢逸对于诗道的理解 |
一、诗以明道 |
二、诗以自适 |
第二节 谢逸对于诗艺的探索 |
一、谢逸对于杜甫诗歌艺术的评价 |
二、谢逸对于杜甫诗歌艺术的继承与新变 |
三、谢逸诗歌的其他特点:虚字的使用 |
第四章 谢逸接受过程中的误读 |
第一节 对谢逸仕隐心态的接受 |
一、对谢逸入仕精神的接受 |
二、对谢逸隐逸情怀的接受 |
三、对谢逸仕隐心态接受的分析 |
第二节 对“谢蝴蝶”的接受 |
一、关于“谢蝴蝶” |
二、谢逸就是“谢蝴蝶”之考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4)谢逸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谢逸及其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一章 谢逸诗学渊源、诗学思想倾向及成因 |
第一节 谢逸诗歌的诗学渊源 |
一、谢逸与吕希哲 |
二、谢逸与黄庭坚 |
三、谢逸与惠洪 |
四、谢逸与陶渊明 |
第二节 谢逸诗学思想倾向 |
一、推崇渊明、追求“平易” |
二、强调“学以明道” |
三、追求“格高” |
第三节 诗学思想倾向成因 |
一、人生际遇 |
二、文学交游 |
三、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二章 谢逸诗歌的内容与主题 |
第一节 自叙感怀诗 |
一、怀才不遇之悲 |
二、世态炎凉之叹 |
三、怀亲念家之感 |
第二节 寄赠送别诗 |
一、同窗挚友之怀 |
二、集会游玩之乐 |
第三节 写景纪游诗 |
一、山水风物之美 |
二、山林隐逸之思 |
第四节 怀古抒情诗 |
一、怀古感今之叹 |
二、悠闲淡泊之情 |
第三章 谢逸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以文为诗”的创作方式 |
一、字法 |
二、句法 |
三、章法结构 |
第二节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用典 |
一、谢逸诗歌的典源文献统计和分析 |
二、姿态横生的用典方法 |
第三节 融江西诗派与个性为一体的艺术风格 |
一、寒瘦奇隽 |
二、平淡自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临川二谢”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立题依据 |
第二节 “临川二谢”研究现状概述 |
一、年谱及作品校勘整理 |
二、作品赏析 |
三、整体研究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及其意义 |
一、从唱和诗的整理中再现二谢的交游情况 |
二、对比分析“临川二谢”在诗词创作中的表现 |
三、梳理二谢在江西诗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主要贡献 |
第一章 “临川二谢”的唱和诗及交游 |
第一节 二谢生平事迹简介 |
第二节 二谢的唱和诗与交游 |
一、谢薖赠与谢逸之诗 |
二、谢逸赠与谢薖之诗 |
三、与二谢诗歌唱和的其他诗人 |
第二章 “临川二谢”的诗歌创作比较 |
第一节 临川二谢的诗学观点 |
一、谢逸的诗学观点 |
二、谢薖的诗歌创作主张 |
第二节 诗歌创作之比较 |
一、师法对象 |
二、诗歌内容 |
三、诗歌技巧 |
第三章 “临川二谢”的词创作比较 |
第一节 二谢词的创作及风格 |
一、谢逸词的创作内容 |
二、谢逸词的风格 |
三、谢薖词的创作及风格 |
第二节 江西诗法对二谢词的影响 |
一、使事用典、化用前人成句 |
二、炼字与炼句 |
第三节 二谢词的比较分析 |
一、二谢词的相同之处 |
二、“临川二谢”词的不同 |
第四章 “临川二谢”在江西诗派的地位 |
第一节 “临川二谢”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的不同排名 |
第二节 江西诗人对二谢的评价 |
一、江西诗人对谢逸的评价 |
二、江西诗人对谢薖的评价 |
第三节 后人对二谢的评价 |
一、高节不可及 |
二、“康乐玄晖”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临川二谢诗歌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二谢其人及二谢诗歌的研究意义 |
一、二谢其人 |
(一) 谢逸 |
(二) 谢薖 |
二、二谢诗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二谢诗歌的主题 |
一、寄赠送别 |
二、咏物怀人 |
三、慨叹不遇 |
四、昭示闲适 |
五、醉心佛禅 |
第三章 二谢诗歌的审美特质 |
一、语言:浅近质朴 |
二、意象:清新明丽 |
三、情感:轻快·感伤·豁达 |
(一) 轻快 |
(二) 感伤 |
(三) 豁达 |
四、表达:直露·婉转 |
余论 二谢对黄庭坚诗的承与革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沉潜文献,恒毅拓新——王兆鹏先生的治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8)韩驹与禅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韩驹生平背景与佛禅机缘 |
第一节 北宋士大夫与禅宗概说 |
第二节 韩驹生平考述 |
一 参学游方,崭露头角 |
二 献诗得官,宦海沉浮 |
三 临川酬唱,名垂诗史 |
第二章 韩驹禅林交游考略 |
第一节 与惠洪、大慧宗杲的交往 |
第二节 与其他禅师的交往 |
第三章 韩驹的诗与禅 |
第一节 韩驹诗歌中的禅宗思想意蕴 |
一 自识本心,顿悟真如 |
二 诸法性空,万法本闲 |
第二节 禅宗与韩驹诗歌艺术 |
一 平淡简放,闲适淡泊 |
二 谐趣横生,游戏三昧 |
第三节 文字禅与韩驹诗论 |
一 遍参诸家,悟正法眼 |
二 翻新出奇,自成一家 |
结语 |
附录一 韩驹年谱简表 |
附录二 《陵阳集》各版本及国内主要收藏地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9)宋代十三家词人生卒年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居安 (1150—1229后) |
二、王赏 (?—1149) |
三、刘清之 (1133—1189) |
四、沈邈 (?—1047) |
五、李好义 (?—1207) |
六、吴泳 (1181—?) |
七、吴镒 (1143 —1197) |
八、张 (1153—1235) |
九、欧阳 (?—1127) |
十、赵子崧 (?—1132) |
十一、赵孟坚 (1199—1277) |
十二、赵崇 (1198—1255) |
十三、董武子 (?—1137) |
(10)求学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江西派诗人谢逸、谢(艹过)、韩驹生卒年考实(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宋词》订补论文论着索引(新编)[J]. 刘荣平,曹铃玉. 厦大中文学报, 2018(00)
- [2]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伪作说补证(初稿)[A]. 陈伟文. 201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3]谢逸研究[D]. 刘曼曼.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4]谢逸诗歌研究[D]. 向文燕. 湖南大学, 2015(03)
- [5]“临川二谢”诗词研究[D]. 王维亚. 东华理工大学, 2014(07)
- [6]临川二谢诗歌论稿[D]. 田艳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3)
- [7]沉潜文献,恒毅拓新——王兆鹏先生的治学特点[J]. 邓建.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4)
- [8]韩驹与禅宗[D]. 王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9]宋代十三家词人生卒年考辨[J]. 王兆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
- [10]求学之路[J]. 王兆鹏. 中文自学指导, 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