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世班禅灵塔祀殿建造始末(论文文献综述)
达瓦拉措[1](2020)在《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存放在布达拉宫中的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这座藏传佛教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灵塔之修建历史背景、灵塔选址和修建时间、教义理论依据、参与工匠、材质装饰、手工技艺、装藏及开光仪轨、功能和意义等,以《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和其他藏文和汉文资料作为研究的文献依据,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研究。《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是由第司桑吉嘉措撰写,记录着修建红宫和五世达赖灵塔相关信息的重要文献。到目前为止虽已公开出版,但因其内容庞杂,文辞深奥,不仅一直未被翻译,学术界也很少引用该文献作为研究资料。笔者首次在研究过程中尝试从这部文献中挖掘相关信息来对五世达赖喇嘛灵塔进行较为客观和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分析17世纪西藏地方的历史背景,论证了五世达赖灵塔的修建是格鲁派尤其是第司桑杰嘉措在西藏地方树立其统治地位和教派地位的一种策略或手段,不仅具有宗教自身的传统性,也具有很鲜明的政治意图。其次,作为一种佛塔的种类,五世达赖灵塔从属于藏传佛教灵塔、藏传佛教佛塔、中国佛塔、印度古代塔的范畴,不管是从宗教学的学科理论而言,还是从佛教教义教规而言,均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依据,论文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从塔到佛塔、佛塔到灵塔的功能转换的观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实物依据,做了论证。另外,五世达赖灵塔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同时更是一座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历史见证物。为了佐证这个观点,论文对修建灵塔时参与的不同民族身份的工匠和不同工种进行了分类与归纳,对当时西藏建筑工艺的组织模式和西藏地方政府的筹资形式等都进行了探析。除此之外对藏传佛教灵塔材质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通过挖掘文献中为确立五世达赖灵塔使用奢华材质和装饰的合理性而引用的佛教理论,窥探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世俗化和物质化的特点。灵塔的装藏和开光是藏传佛教仪轨中非常重要且神秘的内容,也是目前学术界对藏传佛教灵塔研究的薄弱环节。本论文结合文献记载,首次对这两个内容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为揭开藏传佛教灵塔神秘面纱,铺垫了学术基础。最后,五世达赖灵塔作为一件宗教圣物,其宗教功能与意义方面,论文中也结合相关的宗教学理论,从其政治意义、象征意义、膜拜意义等方面做了分析。论文以五世达赖灵塔作为研究对象,以小题大做、小切口切入的方式,借助文献和实物,运用相关理论方法,通过个案研究,对研究整个藏传佛教灵塔,做一次尝试性的铺垫或提供前期积累。
高琦[2](2017)在《拉卜楞寺建筑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拉卜楞寺建筑深受藏传佛教格鲁派建筑形制的影响,是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成熟期的典型代表。拉卜楞寺地处汉、藏、蒙多元民族文化交接、汇聚地区,在寺院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多方政治势力争夺与角逐之地,正是在复杂的政治地缘关系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寺院建筑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形态特征。全文旨在对拉卜楞寺建筑营建历史、建筑形态特征以及建筑营建思想进行研究,针对上述论文研究主旨,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拉卜楞寺建筑营建历史研究。梳理藏传佛教文化以及建筑发展的历史源流,将其分为域外佛教建筑原型的引入与模仿及本土化发展两个历史阶段,藏传佛教格鲁派对于拉卜楞寺建筑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寺院管理制度以及寺院建筑形制两个方面(第二章)。在解析拉卜楞寺建筑营建的历史地理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以及实地调研,将拉卜楞寺建筑营建划分为建筑形制初创期、建筑体系成型期、建筑营建衰退期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寺院重大事件、重要活佛以及重要建筑营建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章)。第二层次,拉卜楞寺建筑形态特征研究。基于空间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尺度入手,分别就寺院整体规划设计特点、寺院建筑群体布局特征、重要单体建筑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宏观角度,对拉卜楞寺寺院整体选址及寺院整体布局及规划手法进行研究,总结和论述了寺院选址与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周边村镇的空间与文化关系、寺院整体功能结构、道路结构、整体规划布局特点;基于中观角度,对拉卜楞寺建筑群体布局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以藏传佛教转经仪轨和寺院建筑等级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建筑群体空间秩序的组织原则;总结并归纳了拉卜楞寺建筑群体布局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是线性布局模式、向心式布局模式以及围合式布局模式;提出以对比手法烘托主体建筑、多元化视觉美学特征以及使用对景手法构建大尺度空间视域下寺院同周围山水要素的空间、文化关联为主要内容的拉卜楞寺建筑群体布局艺术特点(第四章);基于微观角度,将拉卜楞寺重要单体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将拉卜楞寺建筑体系划分为殿堂建筑、僧居建筑、佛塔建筑、附属建筑四种建筑类型,对包含拉卜楞寺学院建筑、重要佛殿建筑以及囊欠建筑在内的共计24座单体建筑的营建历史进行归纳、总结,对时轮学院、弥勒佛殿、嘉木样大囊三座典型建筑实例进行研究与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建筑空间、建筑立面、建筑技术、建筑等级、建筑装饰五个方面总结拉卜楞寺单体建筑特征(第五章、第六章);第三层次,拉卜楞寺建筑营建思想研究。在上述拉卜楞寺建筑营建历史、建筑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地缘政治、寺院经济以及自然地理是影响拉卜楞寺建筑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总结包括寺院选址仪轨和建筑营建仪轨在内的拉卜楞寺建筑营建仪轨;提出拉卜楞寺建筑营建的主要思想:佛教宇宙观、佛教建筑美学意象、建筑生态伦理思想(第七章)。
刘永凌[3](1994)在《1993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文中提出
刘水玉[4](1994)在《十世班禅灵塔祀殿建造始末》文中研究说明 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灵塔祀殿1993年9月4日开光,关于这座灵塔祀殿建造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新闻已为许多读者所关注。 因为为修建十世班禅灵塔祀殿,国家共拨专款6400多万元,600多公斤黄金、275公斤白银。这座高11.55米,镶有各种宝石的全金色塔和高32.25米的华丽辉煌的灵塔祀殿,是50年代以来国家投资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灵塔
二、十世班禅灵塔祀殿建造始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世班禅灵塔祀殿建造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1)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
一、相关文献资料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的特点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难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四、难点 |
第一章 修建灵塔的背景概述——信仰与权威树立的必要性 |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的历史背景探析 |
一、五世达赖喇嘛的圆寂 |
二、格鲁派面临的内忧外患与灵塔的正式修建 |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地的选择 |
一、选择布达拉宫为灵塔建造地的原因分析 |
二、五世达赖灵塔所处的具体位置 |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修建的相关时间问题 |
一、灵塔开工时间再确认 |
二、修建灵塔所耗费的时间 |
第二章 灵塔的源流及理论依据——从佛塔到灵塔的功能转换 |
第一节 印度窣堵波到藏传佛教灵塔的演变史 |
一、“窣堵波”的产生 |
二、灵塔的形成 |
三、肉身灵塔的出现 |
第二节 灵塔蕴含的佛教教义思想 |
一、以灵魂观和转世观为思想基础 |
二、以曼荼罗形制为蓝本 |
三、宇宙构成原素的体现 |
第三章 五世达赖灵塔建造工程——多民族多工种的协调参与 |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相关传统工种概述 |
一、金属类工匠 |
二、土木类工匠 |
三、布艺类工匠 |
第二节 参与修建五世达赖灵塔的工匠及其民族身份 |
一、尼泊尔与西藏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
二、内地与西藏的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
三、蒙古与西藏工艺交流及参与工程情况 |
第三节 建造五世达赖灵塔的组织系统 |
一、建造五世达赖灵塔的工匠等级 |
二、几个主要工种的工匠等级 |
三、其他工匠的等级及差役组织情况 |
第四节 灵塔建造的募捐筹资 |
一、捐赠者身份的多样性 |
二、捐赠区域的多样性 |
三、捐赠物资类型的多样性 |
四、物资的投入规划和官方接受捐赠物资的方式 |
第五节 参与修建五世达赖灵塔工匠的待遇 |
一、修建灵塔工匠的待遇种类 |
二、生活补贴的具体发放模式 |
三、工钱的具体发放模式 |
四、服饰补贴 |
第四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材质与装饰——珍宝与技艺的完美结合 |
第一节 灵塔材质的演变与发展 |
一、早期灵塔材质及其演变 |
二、藏传佛教灵塔材质的演变及特点 |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材质与装饰概述 |
一、五世达赖灵塔材质选择的理论依据 |
二、五世达赖灵塔装饰中相关珠饰的传统概述 |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具体使用的材质和装饰 |
一、灵塔材质和装饰的主要来源 |
二、灵塔每个部位具体使用的材质和装饰 |
第五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装藏及其特点——象征与神秘的符号系统 |
第一节 灵塔装藏的起源以及延续中的变革 |
一、佛教装藏的起源 |
二、装藏物的变异 |
第二节 藏传佛教灵塔装藏 |
一、佛经中有关装藏的论述 |
二、藏传佛教灵塔装藏的具体步骤 |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装藏及其内容 |
第四节 五世达赖灵塔装藏的重要因素与特点 |
一、时间因素 |
二、方位朝向因素 |
三、装藏物的特点 |
四、装藏目的 |
第六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开光——赋予加持力的特殊仪式 |
第一节 开光的含义概述 |
一、关于开光的文献依据 |
二、藏传佛教中的开光叙述 |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开光仪式 |
一、开光的预备阶段 |
二、开光的正式仪式 |
三、开光仪式的结尾 |
第三节 开光仪式的特点分析 |
一、开光仪式是多种密宗仪轨的复合体 |
二、开光的观想、道具等特点 |
第七章 五世达赖灵塔的意义与功能——神圣与世俗的集合体 |
第一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政治意义 |
一、布达拉宫具有的历史文化优势 |
二、利用布达拉宫的历史地位去建构格鲁派的政教权威 |
第二节 五世达赖灵塔具备的几个象征意义 |
一、宗教意义的象征 |
二、多元民族技艺的象征 |
三、民族交流与团结的象征 |
第三节 五世达赖灵塔的膜拜功能 |
一、基于三宝集合而形成的殊胜膜拜 |
二、基于起塔转塔功德的膜拜 |
三、基于观世音信仰的膜拜 |
结语 |
附录一 各地重要藏传佛教灵塔 |
附录二 藏传佛教善逝八塔 |
附录三 论文相关词汇藏汉对照表 |
附录四 十七世纪以后蒙古各部汗王世袭表 |
附录五 布达拉宫中珍藏的有关修建宫殿的壁画图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拉卜楞寺建筑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选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框架 |
2 拉卜楞寺建筑发展溯源 |
2.1 藏传佛教发展历史源流 |
2.1.1 初传期:唐蕃、尼蕃的文化交流 |
2.1.2 前弘期:佛、苯之争与佛教的暂灭 |
2.1.3 后弘期:藏传佛教的复兴及其教派发展 |
2.1.4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 |
2.2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 |
2.2.1 第一阶段:域外佛教建筑原型的引入与模仿 |
2.2.2 第二阶段: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本土化发展 |
2.3 格鲁派对拉卜楞寺建筑发展的重要影响 |
2.3.1 寺院管理制度 |
2.3.2 寺院建筑形制 |
本章小结 |
3 拉卜楞寺建筑营建历史脉络 |
3.1 拉卜楞寺建筑营建的历史地理基础 |
3.1.1 甘南地区政区沿革 |
3.1.2 甘南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的地理区位特点 |
3.1.3 甘南地区藏传佛教发展历史概述 |
3.2 建筑形制初创期(1708年—1743年) |
3.2.1 青海蒙古贵族以及清政府支持下的寺院初创 |
3.2.2 第一世嘉木样时期的建筑营建活动 |
3.3 建筑体系成型期(1743年—1916年) |
3.3.1 拉卜楞寺活佛转世制度的正式建立 |
3.3.2 拉卜楞寺寺院集团的形成 |
3.3.3 第二世至四世嘉木样时期的建筑营建活动 |
3.4 建筑营建衰退期(1916年—1949年) |
3.4.1 拉卜楞寺政教影响力的衰退 |
3.4.2 第五世嘉木样时期的建筑营建活动 |
本章小结 |
4 拉卜楞寺建筑群体布局特征 |
4.1 拉卜楞寺调研现状解析 |
4.1.1 拉卜楞寺寺院整体概况 |
4.1.2 拉卜楞寺调研范围及成果 |
4.1.3 拉卜楞寺文物保护现状 |
4.2 拉卜楞寺寺院选址 |
4.2.1 寺院选址与环境关系 |
4.2.2 寺院选址与周边村镇的关系 |
4.3 拉卜楞寺寺院总体布局及规划手法 |
4.3.1 拉卜楞寺寺院功能结构 |
4.3.2 拉卜楞寺寺院道路结构 |
4.3.3 拉卜楞寺总体规划布局特点 |
4.4 拉卜楞寺建筑群体布局特征 |
4.4.1 寺院建筑群体空间秩序的组织原则 |
4.4.2 寺院建筑群体布局的基本模式 |
4.4.3 寺院建筑群体布局的艺术特点 |
本章小结 |
5 拉卜楞寺单体建筑实例解析 |
5.1 拉卜楞寺建筑类型 |
5.1.1 殿堂建筑 |
5.1.2 僧居建筑 |
5.1.3 佛塔建筑 |
5.1.4 附属建筑 |
5.2 拉卜楞寺核心建筑营建概述 |
5.2.1 经堂建筑 |
5.2.2 佛殿建筑 |
5.2.3 囊欠建筑 |
5.3 拉卜楞寺典型单体建筑实例解析 |
5.3.1 经堂建筑:以时轮学院为例 |
5.3.2 佛殿建筑:以弥勒佛殿为例 |
5.3.3 囊欠建筑:以嘉木样大囊为例 |
本章小结 |
6 拉卜楞寺单体建筑特征研究 |
6.1 建筑空间 |
6.1.1 殿堂建筑空间 |
6.1.2 囊欠建筑空间 |
6.2 建筑风格 |
6.2.1 传统藏式建筑风格 |
6.2.2 汉藏结合式建筑风格 |
6.3 建筑技术 |
6.3.1 建筑结构 |
6.3.2 建筑构造 |
6.3.3 建筑材料 |
6.4 建筑等级 |
6.4.1 拉卜楞寺经堂建筑等级 |
6.4.2 拉卜楞寺佛殿建筑等级 |
6.4.3 拉卜楞寺僧居建筑等级 |
6.5 建筑装饰 |
6.5.1 建筑内部装饰 |
6.5.2 建筑外部装饰 |
本章小结 |
7 拉卜楞寺建筑营建思想 |
7.1 拉卜楞寺建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7.1.1 地缘政治 |
7.1.2 寺院经济 |
7.1.3 自然地理 |
7.2 拉卜楞寺建筑营建仪轨 |
7.2.1 寺院选址仪轨 |
7.2.2 建筑营建仪轨 |
7.3 拉卜楞寺建筑营建思想 |
7.3.1 空间观:佛教宇宙观的演绎 |
7.3.2 审美观:佛教建筑美学意象的确立 |
7.3.3 环境观:建筑生态伦理的建构 |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存在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表 |
插图 |
博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大事年表 |
附录二 嘉木样大师世系表 |
附录三 活佛等级体系表 |
附录四 拉卜楞寺属寺表 |
附录五 嘉木样拉章(大囊)组织表 |
附录六 磋钦措兑(教务会议)组织表 |
附录七 仲贾措兑(嘉木样座前会议)组织表 |
附录八 议仓(嘉木样办公厅)组织表 |
附录九 拉卜楞寺重大法会节日表 |
(3)1993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 |
二、经济 |
三、人口 |
四、历史 |
五、天文、地理 |
六、宗教 |
七、语言文字 |
八、文学 |
九、艺术 |
十、文化 |
十一、教育 |
十二、体育 |
十四、人物 |
十五、文物与考古 |
十六、医药卫生 |
十七、科技 |
十八、书评 |
十九、动态及其它 |
四、十世班禅灵塔祀殿建造始末(论文参考文献)
- [1]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D]. 达瓦拉措.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2]拉卜楞寺建筑历史研究[D]. 高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3]1993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J]. 刘永凌. 中国藏学, 1994(01)
- [4]十世班禅灵塔祀殿建造始末[J]. 刘水玉. 经济世界,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