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大关地区志留系地层学

滇东北大关地区志留系地层学

一、滇东北大关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王怿,戎嘉余,唐鹏,黄冰,张小乐,赵文金[1](2021)在《中国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志留系是第一个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系,含4统、7阶。中国志留系的研究历经百年,以全球志留系划分和对比标准为指导,在不同块体的划分和对比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依据最新成果和已有资料的分析,本文侧重于中国各地区志留纪岩石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综合梳理岩石地层区划、主要剖面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将中国志留系重新划分为7个地层区、20个地层分区,从中遴选出70条岩石地层剖面,以组为单元,以生物地层信息为主要根据,以国际标准为统一框架,用对比表的形式,提出中国不同块体间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案。

王光旭,梁艳,魏鑫,吴荣昌,唐鹏,栾晓聪,崔雨浓[2](2021)在《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文中研究表明扬子台地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间)奥陶系研究程度明显弱于台地内部,相关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方面的信息还存在不少模糊或不准确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中一些单位名称在使用上的争论。通过追溯文献出处和沿革,本文澄清了研究区内涉及的28个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信息,并参照现代地层命名规范,对它们的命名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发现其中9个在命名上是无效的。同时认为,命名有效的19个岩石地层单位名称是今后研究区内奥陶纪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于深洋[3](2020)在《黔东北志留纪早期的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和生物相-岩相》文中提出华南板块上扬子区黔东北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合沉积序列,记录了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生物灭绝-复苏事件的区域表现型式。受滇黔桂古陆区域短暂扩增和海平面变化的综合影响,该时段的地层缺失量因地而异。思南大息场周缘的大息场组碎屑岩仅分布于局部海底凹陷区,厚度129.7m,其底界对比为凯迪阶上部,顶界对比到鲁丹阶上部。此凹陷区底栖壳相动物化石稀少,凯迪阶上部含遗迹化石表明底栖动物可短暂栖居;鲁丹阶粉砂质海底微生物席生长形成的皱饰构造,是目前唯一确认华南板块志留纪最初的错时相实例。黔东北香树园组以灰岩为主、夹含少量粉砂-泥质陆源碎屑岩的地层序列,厚度几十米,标志着志留纪早期高清澈度海域开始空间拓展,展现了水深和底质差异控制生物灭绝事件后底栖壳相动物生屑滩以及珊瑚-层孔海绵礁逐渐复苏的过程。香树园组可次分为近岸白沙型和远岸印江型,生物地层学对比精度弱。笔者选取石阡白沙阡口和筷子山剖面作为白沙型分布区的实例,石阡枫香铺沟村和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作为印江型分布区的实例,测试灰岩样品序列的碳、氧同位素,首次在华南板块志留系碳酸盐岩相序列中识别出早埃隆无机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其漂移量可达2‰。香树园组与同期劳伦及波罗地板块的无机碳同位素曲线对比表明,早埃隆无机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具有跨板块的对比潜力;同位素地层学证据实证了陆源碎屑影响力度不同,导致各剖面香树园组顶底界线具有明显的穿时性。香树园组灰岩岩相学鉴定完善了该时期生物多样性组成,以往文献中未记录的苔藓动物、软舌螺、双壳类、介形类、海绵、钙藻、钙质微生物等细颗粒化石虽然不能全部定名属种,但它们是香树园组灰岩颗粒的重要来源。陆表海缓坡区水动能、水深和清澈度等环境指标变化频繁,导致礁相和非礁相生态组合类型的多元化。基于香树园组生物相-岩相分析,结合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对比厘定的等时性对比框架,将香树园组底栖生态单元的演替划分为五个阶段:1)少量格架动物出现;2)格架动物常见但非密集生长;3)格架动物密集生长形成生物层;4)水体变深生物礁复苏受阻;5)水体变浅生物礁出现。复苏期的珊瑚-层孔海绵礁具有生态狭适性,生长时间短且局限于近岸白沙型香树园组分布区;印江型香树园组位于远岸偏深且低能的环境,底栖壳相化石多样性和丰度偏低,不是生物礁滩相分布区。

魏鑫[4](2020)在《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文中研究指明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是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多样性增加事件,期间出现过多次辐射高潮,最终形成了以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为主体的、高度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是三叶虫宏演化的关键时期,期间全球三叶虫多样性演变达到峰值,但是,代表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Ibex动物群大幅衰减,而代表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的Whiterock动物群迅速繁盛并在丰度和分异度方面占据优势。由于基础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相对偏弱,这一时期三叶虫宏演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仍不清楚,其宏演化的背景机制也没有专门探讨,三叶虫古生态和古地理方面缺乏深入分析,很多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华南上扬子区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8条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剖面,逐层足量采集三叶虫样品,共获得三叶虫化石2182枚。系统鉴定和描述三叶虫6目20科42属/亚属(含2个新属和4个未定属)66种(含7个新种、15个未定种、6个不定种和2个相似种)。古生态方面,对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相或组合进行总结,并根据研究剖面三叶虫生态组合的纵向演替情况,揭示华南板块达瑞威尔期海平面变化趋势。华南中-晚奥陶世初期的三叶虫宏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辐射期、衰落期和再辐射期),不同宏演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三叶虫生态组合之间的演替,且与海平面及底域环境变化密切关联。从时空和环境角度分别对Whiterock和Ibex动物群的分布、优势类群以及多样性变化作了剖析,讨论了华南奥陶纪三叶虫第二次辐射演化的形式及其环境背景。基于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的三叶虫数据和宏演化特征,系统分析了奥陶纪三叶虫辐射的全球模式,证明Whiterock动物群在始发时间、始发环境背景、优势类群以及拓展方向上的差异性造就了至少三种辐射轨迹,进而影响了全球Whiterock动物群的多样性变化趋势,而海平面上升作为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Whiterock动物群辐射的重要背景,可能直接触发了奥陶纪三叶虫辐射。生物古地理方面,通过对中奥陶世大坪晚期-晚奥陶世桑比早期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的三叶虫数据进行网络分析,可将三叶虫生物古地理划分为4个区域,即低纬度区、中纬度区、西冈瓦纳区和东冈瓦纳区。

雷子慧[5](2019)在《四川盐源地区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对储层发育的约束作用》文中提出早志留世康滇古陆西侧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且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受控于沉积相带变化复杂、研究程度低等因素制约,尚未摸清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本文以川西南盐源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野外典型剖面测制与采样及岩矿鉴定、地球化学、扫描电镜观察、氮气等温吸附等室内测试分析工作,开展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沉积及储层发育特征的研究,取得的认识如下:龙马溪组页岩石英含量占优,集中分布于50.2-100%,平均值为78.8%,且具有生物、热液、成岩转化、陆源碎屑4种成因类型;仅由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矿物构成的黏土矿物(0-33.2%,平均值10.2%),主要有陆源碎屑和成岩次生转化2种成因类型;长石和碳酸盐矿物含量低,平均值小于8%,黄铁矿含量更低,平均值小于1%。以内源硅质(自生石英+生物石英+热液石英)、陆源粉砂(陆源石英+长石)、碳酸岩矿物、黏土矿物4个端元划分出硅质页岩(内源硅质>50%)、粉砂质页岩(陆源粉砂>50%)、钙质页岩(碳酸盐矿物>50%)、泥质页岩(黏土矿物含量>50%)、混合型页岩(四端元组分均<50%)5大类,又以自生石英、生物石英、热液石英为三端元,将硅质页岩又进一步细分为生物型硅质页岩(生物石英>50%)、热液型硅质页岩(热液石英>50%)、自生型硅质页岩(自生石英>50%)、混合型硅质页岩(3种石英含量均<50%)4种类型。研究区主要发育生物型硅质页岩、热液型硅质页岩、混合型硅质页岩、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5种岩相类型。生物型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混合型硅质页岩→热液型硅质页岩→钙质页岩,TOC含量及Cu、Ni元素丰度均表现出逐次递减特征;古生产力参数Cu、Ni与TOC含量成高度正相关关系(R2>0.6),揭示古生产力的高低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首要因素;陆源碎屑输入指标(Al2O3、Ti)与TOC含量成较弱的正相关关系(R2<0.4),表明其虽对有机质富集有促进作用,但贡献不大,氧化还原判定参数(V/Cr、Ni/Co)和TOC含量成极其微弱的正相关关系(R2<0.2),揭示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可忽略。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主要经历有机(有机质热演化生烃)和无机(压实、胶结、交代、溶蚀及构造破裂)两大类成岩作用,形成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裂缝4大类孔隙类型。页岩比表面积的发育主要受有机质孔和与黏土矿物有关的孔隙控制,由生物型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混合型硅质页岩→钙质页岩→热液型硅质页岩,有机质孔数量、规模及连通性逐渐降低;与之相呼应N2等温线起始和最终吸附量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滞后回线由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划分的H2型向H4型过渡;孔径分布曲线揭示生物型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微孔发育占优,而剩余3种岩相以介孔发育占主导。因生物型硅质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且微孔数量居多,故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分形维数,孔隙结构最佳;钙质页岩和热液型硅质页岩有机质孔发育差,且介孔数量居多,故具有最小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分形维数,孔隙结构差。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主要受有机碳含量的控制,优质岩相生物型硅质页岩主要发育于深水陆棚亚相,沉积时受表层海水古生产力高的控制,促使其TOC含量高;与之相反,热液型硅质页岩虽亦沉积于深水陆棚相带,但受表层海水古生产力低的约束,导致TOC含量低;在成岩演化阶段,生物型硅质页岩有机质丰度高且以分散共生状产出,为中成岩-晚成岩阶段有机质孔发育数量多、连通性好提供了有利保障;钙质页岩、热液型硅质页岩有机质丰度低且多以孤立富集状产出,导致中成岩-晚成岩阶段有机质孔零星发育且连通性差。

戎嘉余,王怿,詹仁斌,樊隽轩,黄冰,唐鹏,李越,张小乐,吴荣昌,王光旭,魏鑫[6](2019)在《中国志留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提出志留纪是显生宙内,除第四纪和新近纪外,历程最短的一个纪,是奥陶纪大灭绝后生物多样性快速复苏、板块聚合、大洋消失或变窄、气候和海平面多变、生物地理区系弱化和植物开始占据陆地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志留系又是第一个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四统、七阶)的系,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的"后层型"研究后发现,一些阶的底界层型,由于定义不精准和/或层型剖面的先天缺陷、关键标准化石始终未曾发现等,精时对比受到制约.本文剖析中国志留系发育特点,综述近些年来在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事件地层(如沉积相分异,黑色页岩、海相红层和碳酸盐岩与生物礁的时空分异)、化学地层、构造地层(如华南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广布及其构造意义)等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存在的和今后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年代地层学研究不宜只集中在一条界线上,需注重界线上下的生物、化学、磁性、环境、年龄等多领域的综合交叉,提高层型的优质度,延伸在区域和全球的对比价值.期盼我国志留系研究在兰多维列统生态地层、盆地分析及综合地层的精时对比,温洛克世至普里道利世年代地层框架的确立和对比,化学和磁性地层研究及关键层段绝对年龄的测定,古地理与大地构造研究的深化,陆地生态系统早期演化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在个别统、阶的底界层型的再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田绍海,阿尔拉沙,陈磊[7](2017)在《云南彝良县白米坝铜矿特征与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白米坝铜矿位于上扬子中东部铅、锌、铜等成矿带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铜矿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上段(T1f2)底部深灰色砂岩中,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呈稀疏浸染状、星点状分布于砂岩中,具孔雀石化、蓝铜矿化。综合分析该矿床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张茜[8](2017)在《康滇古陆西侧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文中指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一套非常重要的页岩气储层,已成为中国页岩气突破的重点层系,且随着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层系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的研究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盐源盆地地处康滇古陆西侧,为页岩气地质调查空白区,所以本文通过对盐源盆地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及系统的样品采集分析,对该区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样品进行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等实验分析测试,通过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等总结,归纳了影响富有机质烃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为后期页岩气勘探工作提供一定基础。取得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盐源盆地数条出露于地表的龙马溪组剖面的岩性组合、沉积特征的观察,总结出盐源盆地龙马溪组主要发育泥质深水陆棚、泥质浅水陆棚、砂泥质浅水陆棚、灰泥质浅水陆棚等沉积类型,以泥质深水陆棚和泥质浅水陆棚为主。大体摸清了区域内龙马溪组展布特征,由西向东龙马溪组厚度逐渐减薄。通过对研究区稗子田剖面和李子河剖面岩性、矿物、元素地球化学、机地球化学数据数据的分析可知,稗子田剖面及李子河剖面龙马溪组主要矿物为石英和粘土矿物,粘土矿物中以伊利石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约占总体的60%-90%,有利于产生裂缝和压裂改造。储层中富含有机质,有机碳含量(TOC)较高,富有机质段大于30米(TOC>2段)有机质成熟度Ro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Ⅰ型为主,说明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厚度较大,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研究区龙马溪组硅质含量高,为非纯硅质岩,有较多的陆源碎屑硅,硅质岩的主要为生物成因,同时受到低中度热水影响,且稗子田地区受到热水影响较李子河更大一些。生物成因的页岩常富含有机质,上升洋流可以以热海水的形式将营养元素从海洋底部带到表层,为表面有机质的富集提供养分,这两种作用均有利于生物保存和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利用化学元素比值及相关图解分析可知研究区物源区曾受到低中度风化,母岩为中酸性混合成因,主要沉积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研究区龙马溪期气候总体较为温湿,越到晚期越干旱,沉积水体为低能还原硫化的深水陆棚环境,且受到上升洋流影响沉积了同大量深海沉积物。稗子田水体较李子河水体深,这一点通过微量元素的富集状态也可得到证实。古水体盐度低到中等,且盐度跨度范围较大,推测源区水体分层,上层水体因陆源物质的不断注入而略有淡化,而下层海水因为静水还原而盐度略高。研究区龙马溪组古生产力较高,较高的古生产力可提供大量的有机物,是形成富有机质烃源岩的重要因素。沉积环境各种参数出现较好的相关性,但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又出现多变性,可以看出各参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制约的,因此在用化学元素标识沉积环境时要格外谨慎,多种因素制约考量。沉积环境对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古生产力、还原环境、水体盐度、沉降速率、以及海平面升降都与TOC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水体的还原性与古生产力与TOC关系更为密切。环境的氧化还原性会影响有机质的保存,而古生产力表征在特定环境下有机物的勃发,为形成富有机质烃源岩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所以本文认为沉积环境对富有机质烃源岩的控制作用中古生产力、水体的氧化还原性、古盐度以及沉降速率都为重要的控制因素,应综合考虑。

唐鹏,黄冰,吴荣昌,樊隽轩,燕夔,王光旭,刘建波,王怿,詹仁斌,戎嘉余[9](2017)在《论上扬子区上奥陶统大渡河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滇东北永善莲峰新发现的万和剖面,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地层发育良好、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含有笔石、腕足类、三叶虫、牙形类、几丁类和疑源类化石,包括了大渡河组、产Hirnantia动物群的观音桥层和龙马溪组。此处大渡河组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灰岩与钙质泥页岩互层,上段为钙质泥岩夹灰岩。笔石自下而上可识别为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下亚带、Tangyagraptus typicus亚带和Diceratograptus mirus亚带)以及Metabo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为凯迪晚期至赫南特早期。几丁类尚未在上段发现,下段属于Eisenackitina ripae带。上段底部(即Tangyagraptus typicus亚带底)产腕足类Kassinellasp.,Leptellinasp.,Paromalomenasp.等,属于深水BA5(底栖组合),在华南同期地层中未见及。观音桥层产典型的Hirnantia动物群,属于BA3,为标准的浅凉水组合。依据万和及相邻地区的资料,厘定了大渡河组。大渡河组分布于扬子台地西部(滇东北—川西南),与扬子台地内部广布的五峰组和扬子台地西南缘的铁足菲克组(大部分)、西缘的大箐组(上部)属同期异相。从产BA5腕足类的大渡河组上段底部,到产BA3赫南特贝动物群的观音桥层,再到龙马溪组下部黑色页岩,是奥陶纪末大灭绝第一幕和第二幕全球气候快速变冷和转暖、海平面迅速地先降后升在扬子海盆的充分反映。

邓小杰,王冠,黄勇,代雅然,马义波,龙胜清,张国祥,李越[10](2017)在《黔北桐梓松坎志留系石牛栏组的后生动物礁》文中研究说明黔北桐梓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埃隆晚期石牛栏组石牛栏段以壳相灰岩为主,分布于黔中古陆以北的陆表海浅水区。桐梓松坎韩家店剖面石牛栏段上部出露后生动物礁相单元,薄层灰岩礁翼亚相之上覆盖无层理、无分选的生物灰岩砾块则属塌积岩亚相,由此可推测未出露的点礁生长已经达到明显的正向地貌隆起阶段,礁核部分的造礁珊瑚或已固结的礁灰岩在强水流作用下破碎后被搬运到礁体周围堆积;在塌积岩之上叠复层状礁。在整个礁体生长过程中,珊瑚格架是构建绑结岩的主体,造礁动物和附礁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度高。这个造礁期的生态群落分异与距离黔中古陆海岸线的距离密切相关,南区代家沟属近岸叠层石生长带,韩家店是后生动物格架型点礁分布的南缘,点礁分布向北延伸区截止于水坝塘。桐梓上升造成区域海底暴露并终结礁相生长。

二、滇东北大关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东北大关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志留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2 中国志留纪生物带
3 中国志留纪地层区划、代表剖面和划分对比
    3.1 阿尔泰—兴安地层区(I)
    3.2 西准噶尔—北山地层区(II)
    3.3 塔里木地层区(III)
    3.4 昆仑—祁连地层区(IV)
    3.5 华北地层区(V)
    3.6 西藏—滇西—川西地层区(VI)
    3.7 华南地层区(VII)
4 讨论

(2)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奥陶系研究历史概述
2 地层单位名称命名有效性评估的依据
3 研究区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及其澄清
    3.1 命名上无效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
        3.1.1 因名称不可用而命名无效
        (1)“宜路层”Ilu Formation (1926)
        (2)“二村层”Erhtsun Formation (1946)
        (3)洪雅组Hongya Formation (1964)
        (4)下巧家组(Lower Chiaochia Formation)与上巧家组(Upper Chiaochia Formation)(1965)
        (5)威远组Weiyuan Formation (1965)
        3.1.2 因不符合优先原则(或其限制条件)而命名无效
        (1)“新开寺系”“Shinkaisze Series”(1932)
        (2)“佛耳岩层”Foeryen Formation (1940)
        (3)二郎山组Erlangshan Formation (1989)
    3.2 命名上有效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
        3.2.1 实际无效的名称
        (1)“冷碛层”“Lengchi Formation”(1935)
        (2)“乐马系”Lema Formation (1941)
        3.2.2 实际有效性存疑的名称
        (1)大乘寺组Tachengssu Formation (1933)
        (2)盐津组Yentsin Formation (1953)
        (3)罗汉坡组Luohanpo Formation (1958)
        (4)诺多组Nuoduo Formation (1965)
        (5)华弹组Huadan Formation (1974)
        (6)普格组Puge Formation (1974)
        (7)铁足非克组Tiezufeike Formation (1974)
        (8)高洞口组Gaodongkou Formation (1978)
        (9)王家河坝组Wangjiaheba Formation (1978)
        (10)大渡河组Daduhe Formation (1980)
        (11)新沟组Xingou Formation (1989)
        (12)红槽坪组Hongcaoping Formation (1989)
        3.2.3 实际有效的名称
        (1)红石崖组Hungshihyen Formation (1941)
        (2)巧家组Chiaochia Formation (1942)
        (3)大箐组Taching Formation (1942)
        (4)汤池组Tangchih Formation (1945)
4 结语

(3)黔东北志留纪早期的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和生物相-岩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层剖面
    2.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层
    2.2 研究剖面
        2.2.1 石阡白沙阡口剖面地层序列
        2.2.2 石阡白沙筷子山剖面地层序列
        2.2.3 石阡枫香铺沟村剖面地层序列
        2.2.4 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地层序列
        2.2.5 其他采样剖面
第3章 黔东北香树园组同位素地层学
    3.1 石阡白沙阡口剖面同位素分析
    3.2 石阡白沙筷子山剖面同位素分析
    3.3 石阡枫香铺沟村剖面同位素分析
    3.4 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同位素分析
    3.5 香树园组的δ~(13)C_(carb)正漂移事件
    3.6 香树园组的地层对比和穿时性
第4章 黔东北香树园组碳酸盐岩岩相学特征
    4.1 石阡白沙阡口剖面沉积微相
    4.2 石阡白沙筷子山剖面沉积微相
    4.3 石阡枫香铺沟村剖面沉积微相
    4.4 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沉积微相
第5章 黔东北香树园组生物-沉积环境变化过程
    5.1 长期存在的大息场凹陷带
    5.2 上扬子区志留纪最早期碳酸盐岩台地相生物复苏
    5.3 香树园组后生动物礁复苏的环境制约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第2章 华南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地层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华南达瑞威尔期的岩石地层对比与分布情况
    2.3 华南达瑞威尔期的生物地层框架和研究时段划分
第3章 研究剖面与材料
    3.1 A区(岩坪剖面)
    3.2 B区(大塘口和大槽剖面)
    3.3 C区(大坪、分乡和窑河大桥剖面)
    3.4 D区(宜冲桥和茅草铺剖面)
第4章 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古生态
    4.1 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相或组合的时空分布
    4.2 研究剖面三叶虫动物群古生态意义
第5章 华南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宏演化
    5.1 三叶虫多样性变化和辐射
        5.1.1 三叶虫年代地层分布和优势类群转换
        5.1.2 不同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变化及宏演化阶段的划分
        5.1.3 三叶虫辐射的始发时段
        5.1.4 三叶虫动物群的演替
        5.1.5 典型的华南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
    5.2 三叶虫辐射沿环境梯度的发生和发展
        5.2.1 三叶虫辐射模式和环境分布
        5.2.2 Whiterock动物群的环境选择
    5.3 三叶虫辐射模式的异同
    5.4 Whiterock动物群在宏演化中的角色性质
    5.5 三叶虫辐射外因探讨
第6章 全球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
    6.1 三叶虫时空分布与宏演化
    6.2 三叶虫辐射模式初探
    6.3 三叶虫生物古地理分析
第7章 结论
第8章 系统古生物学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四川盐源地区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对储层发育的约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沉积特征研究现状
        1.2.2 页岩储层发育特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概况
        2.1.1 扬子板块
        2.1.2 甘孜-理塘结合带
        2.1.3 德庆-乡城(义敦)岩浆弧
        2.1.4 中咱-中甸地块
        2.1.5 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
        2.1.6 江达-德钦-维西陆缘弧
        2.1.7 昌都-思茅地块
        2.1.8 开心岭-竹卡-景谷岩浆弧
        2.1.9 北澜沧江结合带
    2.2 区域地层概况
第三章 页岩沉积特征
    3.1 典型剖面岩石地层特征
        3.1.1 稗子田剖面
        3.1.2 李子河剖面
    3.2 矿物含量及特征分析
        3.2.1 矿物含量
        3.2.2 矿物特征分析
    3.3 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3.3.1 岩相划分方案
        3.3.2 生物型硅质页岩
        3.3.3 热液型硅质页岩
        3.3.4 混合型硅质页岩
        3.3.5 钙质页岩
        3.3.6 粉砂质页岩
    3.4 岩相展布特征
    3.5 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
        3.5.1 沉积环境分析
        3.5.2 不同岩相沉积作用过程
        3.5.3 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
        3.5.4 页岩发育模式
第四章 页岩成岩作用类型及储层发育特征
    4.1 页岩成岩作用类型
        4.1.1 无机成岩作用类型
        4.1.2 有机质成岩作用
        4.1.3 有机与无机成岩作用的关系
    4.2 页岩储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实验方法
        4.2.2 有机质类型
        4.2.3 有机质丰度
        4.2.4 有机质成熟度
    4.3 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4.3.1 孔隙类型及特征
        4.3.2 裂缝发育特征
    4.4 孔隙结构特征
        4.4.1 实验分析方法
        4.4.2 N_2 吸附等温线形态
        4.4.3 孔径分布
        4.4.4 孔隙比表面积和体积
        4.4.5 孔隙分形特征
第五章 沉积特征对页岩储层发育的约束作用
    5.1 不同页岩岩相储层发育的差异
        5.1.1 不同岩相孔隙类型差异
        5.1.2 不同岩相孔隙结构差异
    5.2 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发育控制因素
        5.2.1 有机质对页岩孔隙结构发育的影响
        5.2.2 无机矿物对页岩孔隙结构发育的影响
    5.3 沉积环境对页岩储层发育的约束作用
    5.4 成岩演化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5.4.1 成岩演化序列
        5.4.2 成岩演化对不同岩相储层发育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6)中国志留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全球志留纪年代地层学的标准及其问题
3 全球志留系地质年代
4 中国志留纪各板块地层总体特征
5 中国志留纪生物和年代地层研究综述
    5.1 兰多维列统
    5.2 温洛克统、罗德洛统和普里道利统
    5.3 其他门类化石
6 中国志留系沉积相差异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沉积事件地层)
    6.1 黑色页岩
    6.2 浅水碎屑红层
    6.3 碳酸盐岩和生物礁相
7 中国志留系构造地层特征与证据
8 中国志留纪化学地层研究的初探
9 问题和展望

(7)云南彝良县白米坝铜矿特征与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矿区地层
    1.2 矿区构造
    1.3 矿区岩浆岩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2.2 矿石特征
    2.3 矿化蚀变
3 矿床成因

(8)康滇古陆西侧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国页岩气研究现状
        1.2.2 四川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构造发展简史
    2.3 区域地层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3.1 岩性特征
    3.2 沉积格局
第4章 龙马溪组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矿物特征
    4.4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沉积环境分析
    5.1 黑色岩系成因分析
    5.2 物源区属性特征分析
        5.2.1 源区风化特征
        5.2.2 源岩属性
    5.3 沉积盆地构造背景分析
        5.3.1 沉积期构造环境
        5.3.2 沉积构造背景
    5.4 沉积盆地古环境分析
        5.4.1 古水深及海平面变化分析
        5.4.2 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性分析
        5.4.3 古盐度重建
        5.4.4 古气候分析
    5.5 古生产力分析
        5.5.1 微量元素Mo相对丰度
        5.5.2 常量元素P/Ti
        5.5.3 生物钡
        5.5.4 微量元素Ni+Cu
第6章 沉积环境对富有机质页岩的主控因素研究
    6.1 沉积环境各参数之间的耦合对应关系研究
    6.2 富有机质烃源岩主控因素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论上扬子区上奥陶统大渡河组(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永善万和剖面
    1.1剖面描述
    1.2岩性特征及化石组合
        1.2.1大渡河组
        1) 笔石
        2) 腕足类
        3) 几丁类
        4) 疑源类
        5) 牙形类
        1.2.2 观音桥层
2大渡河组的厘定
3滇东北—川西南 (扬子地台西部) 的大渡河组
    3.1泸定—洪雅—汉源—威远
    3.2盐津—大关—永善
    3.3雷波
4扬子台地西南缘铁足菲克组
5扬子台地西缘大箐组
6结论与思考

(10)黔北桐梓松坎志留系石牛栏组的后生动物礁(论文提纲范文)

1 韩家店剖面地层序列
2 生物礁沉积序列
3 石牛栏段生物礁的古地理分布
4 结语

四、滇东北大关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王怿,戎嘉余,唐鹏,黄冰,张小乐,赵文金. 地层学杂志, 2021
  • [2]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J]. 王光旭,梁艳,魏鑫,吴荣昌,唐鹏,栾晓聪,崔雨浓. 地层学杂志, 2021
  • [3]黔东北志留纪早期的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和生物相-岩相[D]. 于深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4]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D]. 魏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四川盐源地区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对储层发育的约束作用[D]. 雷子慧.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6]中国志留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戎嘉余,王怿,詹仁斌,樊隽轩,黄冰,唐鹏,李越,张小乐,吴荣昌,王光旭,魏鑫.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7]云南彝良县白米坝铜矿特征与成因探讨[J]. 田绍海,阿尔拉沙,陈磊. 云南地质, 2017(04)
  • [8]康滇古陆西侧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D]. 张茜.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9]论上扬子区上奥陶统大渡河组[J]. 唐鹏,黄冰,吴荣昌,樊隽轩,燕夔,王光旭,刘建波,王怿,詹仁斌,戎嘉余. 地层学杂志, 2017(02)
  • [10]黔北桐梓松坎志留系石牛栏组的后生动物礁[J]. 邓小杰,王冠,黄勇,代雅然,马义波,龙胜清,张国祥,李越. 地层学杂志, 2017(01)

标签:;  ;  ;  

滇东北大关地区志留系地层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