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药——健康的又一“天敌”

假药——健康的又一“天敌”

一、假药——健康的又一“天敌”(论文文献综述)

徐江善[1](2008)在《药监大鳄——郑筱萸腐败案始末》文中提出继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之后,郑筱萸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犯罪被判处死刑的第4位省部级以上高官。郑筱萸倒下了,留下轰隆一声巨响。这声巨响惊雷般的在人们心头滚过,同时给人们留下"执政之忧"的思考:执政之忧,不容回避;执政之忧,发人深省;执政之忧,生死存亡……

韦洪乾[2](2012)在《打假进行时——中国警方“亮剑”行动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假烟、假酒、假药、假名牌……如今,我们似乎已经处在一个假货充斥的时代!制假售假不但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毒品,造成经济虚假繁荣,降低社会道德水准,严重削弱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根据国务院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亮剑"行动,高举"为国打假、为民打假"的旗帜,以打击假药、假食品、假农资、假名牌为重点,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穷追猛打,不达目的绝不收兵!因为有不法利益驱使,制假售假犯罪的复制再生能力极强。对于公安机关来说,打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取名打假进行时,其意义就在于此。

赖秋林[3](2011)在《海拉尔12.12特大诈骗案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刑事立法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诈骗型犯罪作为一种手段相对复杂且更新较快的犯罪类型,越来越多的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我国刑法典在对一般的诈骗罪予以规定之外,还对其中的特殊类型的诈骗型犯罪予以单独的规定,如金融诈骗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生产、销售假药罪等等。这些法定罪刑的细化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加准确的对各种犯罪行为定罪量刑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打击诈骗型犯罪的过程中,由于其手段的日益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之刑法条文对于各种诈骗型犯罪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和抽象性,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对法律适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在处理各种复杂类型的诈骗型犯罪时往往产生较大的分歧。本文在对具体的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型犯罪的分析过程中,结合刑法理论,对诈骗型犯罪予以研究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试对社会中日益纷繁复杂的针对老年人的犯罪案件的处理提供一定帮助。首先,本文对案例进行介绍,并对其中存在的焦点问题进行阐述列明。其次,通过分别对各争议罪名的详细分析进行各个罪刑的犯罪构成剖析,在此之后对各个相似罪刑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对具体案例结合之前的理论上的对比结论进行具体案例分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一是对争议罪名进行分别探析,并对其进行异同比对。二是对具体案例中的罪数形态和定罪问题进行剖析,即对此罪和彼罪的问题予以分析。最后,在完成了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定性后,对案例中所暴露出来的老年人易被犯罪分子利用的缺点予以分析,结合现有的立法和保护性措施提出防范建议。

曾晓文[4](2013)在《移民岁月》文中提出第一乐章,奏鸣曲第一部分:(呈示部),主部主题命运如噩运的风魔骤至,铜管乐器猝不及防地发出锐利声响,划破长空,席卷幸福的房屋和安宁的树木。刹那间天地摇动,世界陷入昏暗,主人公怆然倒地,随后挣扎着匍匐前行。外界的毁灭辐射到内心,命运不停地给灵魂注入毒素:惊惶焦躁,抑郁悲凄。宿命难拒,人生若梦,精神的磨折绵延不断。逃离,逃离似乎是不绝的音调,而忧伤毫无结果……

阿文[5](1994)在《假药——健康的又一“天敌”》文中研究说明 现代人离不开药。小到头痛脑热,大到急病重患都必须用药。药能治病,它是“人命关天”的特殊商品。可在我们的社会里偏偏有些利欲熏心的胆大妄为之徒,专门制售假药以牟取暴利。请看以下几个实例: 河南省上蔡县有个名叫白武松的农民,他在安徽省阜阳市勾结当地一些不法之徒,大批购进降价处理的“氯化琥珀胆硷注射液”,然后擦去药瓶上原有字迹,重新印上“硫酸小诺霉素注射液”和“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字样,并印上“江苏省无锡市第四制药厂”和“上海海普制药厂”及“批号9201108”。重新包装后,批发给当地药贩。这批数十万支假药先后流入湖北、山东、河南、四川4省几十

张宗毅[6](2011)在《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挽回有害生物所造成的农产品产量损失、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价值、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农药使用的效果、效率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关于农药使用效果及边际要素产品价值的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结果与利润最大化理论之间的背离,主要是由于实证模型的缺陷,已有农药生产研究模型都忽略了农药的漂移、蒸发等导致的农药使用效率问题,由于不同的农户个体有不同的农药使用效率,其生产力的个体差异导致不同农户的农药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以往模型关于所有农户共享相同生产函数这一重要前提是不成立的,因而导致实证结果和已有理论出现背离。此外,已有研究对不安全使用行为和非环境友好型施药行为的影响因素、方向、大小与机制以及农户对待不同作物(如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施药行为差异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从微观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并实证判断农户是否存在过量施药行为,然后深入探讨影响农户各种施药行为的各种因素,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寻找影响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及环境风险用药行为的微观机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入户调查为主要手段,构建评价量表定量评价农户的施药效率、环境风险用药行为,并构建线性模型定量研究其影响因素;采用风险控制产量方程(Damage Control Production Function),分析农药的生产率并根据农药边际产品净收益判断农户是否存在过量施药行为;根据调研案例分析规模化病虫害防治的几种典型模式,并比较与分散防治的绩效差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从宏观背景来看,目前我国农药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病虫害防治组织模式正在由一家一户为主向专业化、规模化为主转变,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短期内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都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同时病虫害防治强度也不断上升,防治的难度也逐年加大。随着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快速上升,化学防治压力不断加大,从农户微观行为角度研究提高化学农药使用效率的机制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2)从农药法律、规章制度和管理来看,目前我国农药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与其他法律法规存在抵触,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应建立农药生产经营台帐制度、经营销售许可制度、行政管理可追溯制度、高毒农药使用许可制度等,并提高生产企业准入门槛。(3)每个农户施药效率存在差异,因此有效施药量并非实际施药总量,通过分析农户对害虫靶标特性、作物靶标特性、气候条件、植保机械的技术状态与施药效果关系的分析,可以初步评价农户的施药效率,评价结果表明样本农户施药效率总体较低,平均只有61.01,仅基本懂得一些施药常识,这说明如果农户存在过量施药行为,那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欠缺、所采用的技术装备落后所导致,并非故意为之。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改变其生产技术效率才能改变过量施药的状态。(4)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存在农药边际净收益小于0的过量施药情况,认为农户施药行为不理性,然而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每个农户生产前沿面的不同,考虑到每个农户施药效率差异的情况下,就会发现农户是理性的,其生产状态处于他所处的技术水平下的生产前沿面,大部分农户农药边际产品净收益接近于0,农药要素投入在他所处的技术水平下是接近最优的,他们在各种条件限制下依然追求利润最大化。(5)可以将农户导致环境风险的农药使用行为细分为针对施药者的不安全用药行为和针对施药者以外的环境(包括非靶标生物、水、空气等)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这两种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具有差异性,相同影响因素影响方向甚至可能相反。不安全用药行为是一种内部性用药行为,主要由于施药者自身对安全问题认知不足所导致,主要从加强培训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源入手;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是一种外部性用药行为,主要由于缺乏监管所导致的公地悲剧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来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和用药过程中所导致的环境风险问题比较起来,农户更加注重用药过程中的自身安全问题。(6)规模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比小规模农户的农药喷洒装备技术含量更高,拥有更高的农药使用效率,同时更加注重环境风险问题,因此专业化防治服务体系的建设,是解决我国农药施用效果、效率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微观路径。 本研究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指出了由于个体技术效率差异的存在,判断其是否过量投入某一生产要素不能用同一生产前沿面来判断,而要用微观个体所处的生产前沿面来判断,要提高要素利用率的途径是通过宣传培训和新技术的使用来改变微观个体的生产前沿面或者鼓励更多的要素利用率高的微观组织产生。

霍生平[7](2011)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要求农民从依赖石化农资农技的“石化农民”向运用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生态农民”嬗变。农民素质形态的演进可归纳三个阶段,即传统自然农业中的“自然农民”、石化农业中的“石化农民”、两型农业中的“生态农民”。生态农民素质因子可解析为两型农业的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及生态行为,由此可建立生态农民素质结构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可研究影响生态农民素质因子水平的各种因素,从中发现生态农民因子生成规律及其育化特点。生态农民素质育化的方式有:第一,生态知识的学习。即环境自适应和“干中学”,教育宣传和信息传播,农技培训,农技推广服务;第二,生态意识的引导。通过激活环境福利需求提高生态敏感性,通过生态伦理教育唤起生态责任感,通过生态市场需求、生态补偿机制诱导生态价值观;第三,生态行为的塑就。政府生态监管塑造浅层生态行为,生态政策和生态服务支持深层生态行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现存以下问题:违背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现象较普遍;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运用欠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构建面临困难。为此,促进农民实践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措施涵盖三个层面:第一,通过编码性知识教育培训传递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知识,通过政府生态监督塑造浅层行为;第二,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生态补偿政策等促使应用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第三,通过提供情境嵌入性知识的教育培训、技术服务、生态补偿政策等支持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政府、农户、农民自治组织、涉农社会机构、涉农企业等共同形成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多元合作体系,应明确各主体的角色定位,选择恰当组织结构形式和运行模式,基于生态链、价值链、供应链、知识流的思路,并借助合作契约、重复博弈、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等机制对合作体系进行优化和维系。可建立有关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评价生态农民素质的因子及其综合水平;绘制二维曲线图、三维动态图描述生态农民素质群体分布特点;设置一系列指标评价生态农民培育绩效。未来生态农民队伍将分化为生态农业工、生态农业主。生态农业工应按两栖农业工与全职农业工、短期农业工与长期农业工、本地农业工与外地农业工采取分类雇佣策略;生态农业主的“生态经济人”经营品质开发,需要政府培养和扶持机制、生态农业主自我生成和自我甄别机制、生态经营激励和约束机制。生态农民队伍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分三个阶段逐步形成。

吴金良[8](1998)在《追踪“最可恨的人”——中国医药市场“怪现象”纪实》文中研究表明药品、医术,是生命的守护神。然而,在药贩子和非法行医者的眼里,却只有"金钱"两具字。在利益驱动下,人的宝贵生命只是他们贪婪欲望得以实现的工具、手段、载体。《追踪"最可恨的人"》通过大量事实,揭露了这样一批置法律、道德、人性于不顾的"最可恨的人",提醒善良的人们警惕这些生命之树的可耻蛀虫。

周锋杰[9](2018)在《2018年苏州市蔬菜中的农药残留现状及改善措施》文中研究表明蔬菜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消费品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其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农药的发明和使用增加了蔬菜产量,同时也给蔬菜的质量带来了农药残留的风险,导致农药残留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随着农产品供求进入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国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就需要了解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现状。为了了解苏州市蔬菜中农药残留基本状况,于2018年5月至8月按照NY/T 762-2004《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抽样规范》对苏州大市范围内的蔬菜种植基地、蔬菜农贸市场等场所进行蔬菜抽检,共抽取蔬菜样品175批次,按照NY/T 761-2008、GB/T20769-2008、GB 23200.8-2016等多种标准检测方法,对抽取的蔬菜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苏州市的蔬菜基地大部分样品的检测结果符合GB 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标准要求,各蔬菜农贸市场则情况比较复杂,农药检出率及不合格率较多,总体合格率为93.14%,检出率为21.14%。不同蔬菜种类的合格率也不尽相同。由于采样地点不同,所检出的农药残留情况也略有不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苏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的原因,提出了改善对策。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苏州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对提高苏州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合格率和提升苏州市蔬菜生产质量有指导作用。

贲庆贺[10](2012)在《蜡蚧轮枝菌对螺旋粉虱防治效果评价》文中提出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一种危害性的入侵害虫,对海南农林作物等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本文主要研究了罹病的螺旋粉虱上分离培养的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sp的生物学特性、固液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和优化、分生孢子和粗毒素对螺旋粉虱若虫韵致病性及其机理,为更好地防治螺旋粉虱,达到“以菌治虫”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该菌株在15℃~35℃下均可以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0℃是最适宜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菌丝呈放射状生长,边缘波浪状,菌落表面菌丝致密。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饱和湿度下,孢子萌发快速而整齐,随着湿度的降低,孢子萌发时间延长,萌发率逐渐降低。对该菌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和优化后最优配方为:0.5%麦芽糖,1%蛋白胨,25μg·mL-1磷酸氢二钾,10μg·mL-1烟酸,pH:7,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2)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法对该菌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对液体培养基进行筛选和优化,最终选取白砂糖、蛋白胨、磷酸氢二钾、核黄素作为发酵基质,采用5%接种量,培养6d时菌丝的生物量最大。固体发酵采用廉价的农副产品,筛选适宜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发酵基质,最终选择花生饼、小米、磷酸盐和稻壳作为最优的发酵组合基质,花生饼与小米的质量比为1:2。该菌固体发酵时最适培养温度为30℃,接种培养后14d产孢量最高;延长光照时间能够促进蜡蚧轮枝菌产孢。(3)室内和室外致病性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对螺旋粉虱2至4龄若虫均有较好的致病性,但是对1龄若虫的致病性最差。采用组织切片方法研究蜡蚧轮枝菌对螺旋粉虱的侵染特征,研究发现该菌通过表皮入侵。18h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虫体表面萌发,28h菌丝穿透表皮侵染虫体内部组织,42h-72h在虫体内部形成菌丝网,菌丝再次穿透表皮,96h-168h虫体内部组织解体,菌丝在虫体外侧堆积,产生分生孢子。(4)提取菌丝和发酵液中对螺旋粉虱的杀虫活性物质,研究发现不同培养时间菌丝内提取的胞内粗毒素对螺旋粉虱均具有杀虫活性,但不同培养时间,其杀虫活性有差异,10d>20d>7d;培养10d的粗提物,当浓度为5mgmL-1时,但其72h致死率可以达到92.57%,去除菌丝的发酵液(胞外粗毒素)对螺旋粉虱也具有杀虫活性,当发酵液浓度为10mg·mL-1时,72h致死率达到60.78%。

二、假药——健康的又一“天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药——健康的又一“天敌”(论文提纲范文)

(3)海拉尔12.12特大诈骗案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案例介绍及争议焦点
    1.1 基本案情介绍
    1.2 处理情况及争议焦点
        1.2.1 处理情况
        1.2.2 争议焦点
第二章 争议罪名特征分析
    2.1 诈骗罪
        2.1.1 历史探析
        2.1.2 国内外相关规定
        2.1.3 犯罪构成分析
    2.2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2.2.1 主体和客体界定
        2.2.2 主观和客观方面
    2.3 生产、销售假药罪
        2.3.1 主体和客体分析
        2.3.2 主观和客观方面
第三章 争议罪名比较及案件分析
    3.1 争议罪名比较
        3.1.1 诈骗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3.1.2 诈骗罪与生产、销售假药罪
        3.1.3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及假药罪
    3.2 案件综合分析
        3.2.1 主体及客体相符性分析
        3.2.2 主观和客观表现分析
        3.2.3 犯罪过程逻辑关系分析
第四章 老年人保护浅析
    4.1 老年人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因素
        4.1.1 客观因素
        4.1.2 主观因素
    4.2 防范措施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 研究假说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回顾
3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3.1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3.2 病虫害防治组织模式
    3.3 病虫害防治技术模式
    3.4 病虫害防治施药装备
    3.5 农药的使用
    3.6 小结
4 微观调研设计与数据描述
    4.1 调研内容
    4.2 调研选点
    4.3 实际样本分布
    4.4 数据初步描述
    4.5 小结
5 农户施药效率研究
    5.1 农户施药效率评价量表制定
    5.2 农户施药效率评价结果
    5.3 施药效率经济社会影响模型构建与因素选择
    5.4 施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估计与分析
    5.5 小结
6 农户使用农药的生产率研究
    6.1 施药基本情况分析
    6.2 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6.3 农药生产率实证模型
    6.4 农药过量使用测量
    6.5 小结
7 农户环境风险用药行为研究
    7.1 农户环境风险用药行为评价量表制定
    7.2 评价量表计算结果
    7.3 不安全使用行为经济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7.4 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经济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7.5 小结
8 病虫害规模化防治组织模式分析
    8.1 社会化服务防治模式以扬州邗江模式为例
    8.2 合作社自有土地防治模式以浙江嘉兴市乍浦镇惠农粮油专业合作社为例
    8.3 大农场统一防治模式以黑龙江农垦红星农场为例
    8.4 不同模式优缺点与适宜条件分析
9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
    9.1 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及政策
    9.2 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现状与问题
    9.3 新型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构建
    9.4 保障措施
10 结论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 1 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附件 2 调研样本水稻最佳施药量求解程序

(7)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
        1.1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体系存在的生态危害性
        1.2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
    2 研究意义
        2.1 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提供适用人力资源支持
        2.2 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绿色的能动力量
        2.3 为新型农民培养提供核心内容导向
    3 研究内容和框架
        3.1 主要内容
        3.2 研究框架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检索法与实地调研法相结合
        4.2 分析研究法与综合研究法相结合
        4.3 比较法与归纳法相结合
        4.4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4.5 理论阐述与模型描述相结合
    5 可能的创新之处
        5.1 生态农民概念的创新
        5.2 生态农民培育方法的创新
        5.3 生态农民素质评价的创新
        5.4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关系的创新
        5.5 生态农民队伍开发的创新
    6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介
        6.1 国外研究
        6.2 国内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内涵及素质结构模型
    1 生态农民概念的提出
        1.1 自然农业中的"自然农民"
        1.2 石化农业中的"石化农民"
        1.3 两型农业中的"生态农民"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内涵及其素质内容构成
        2.1 生态农民的内涵
        2.2 生态农民素质的内容构成
    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结构模型构建
        3.1 相关模型介评
        3.2 生态农民素质结构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的生成机理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影响因素相关文献整理
        1.1 教育学习因素
        1.2 农业(兼业)比重因素
        1.3 家庭生产规模因素
        1.4 农资技术经济因素
        1.5 生态临管因素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策略启示
        2.1 研究方案
        2.2 研究结论
    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的主要特点
        3.1 人与环境互动中的自适应性
        3.2 生态知识转移模式选择的权变性
        3.3 生态学习迁移的情境性
        3.4 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行为三位一体的认知协调性
        3.5 生态素质因子育化的分层渐进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的育化方式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民生态知识的学习方式
        1.1 人与环境互动中习得经验性生态知识
        1.2 生态农业教育和信息传播向农民传递编码知识
        1.3 生态农技培训使农民将技术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
        1.4 生态农技推广帮助农民导入两型农业的生产技术范式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民生态意识的引导方式
        2.1 生态敏感性的激活
        2.2 生态责任感的唤起
        2.3 生态价值观的诱导
    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民生态行为的塑就方式
        3.1 浅层生态行为的塑造
        3.2 深层生态行为的支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现存生态问题及成因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违背现象比较普遍
        1.1 土地资源非充分利用
        1.2 农业废弃物处置失当
        1.3 使用过量、高毒农药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应用欠缺
        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尚未大面积推广
        2.2 化肥农资替代技术难以普及推广
        2.3 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性
    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构建面临较多困难
        3.1 生态农业现存问题及原因
        3.2 多功能农业现存问题及原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助力农民实践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措施
    1 促进农民遵循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
        1.1 遵循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保护常规
        1.2 遵循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常规
        1.3 遵循农资绿色安全使用常规
        1.4 遵循农产品安全生产常规
    2 引导农民应用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
        2.1 应用农资集约生态化使用技术
        2.2 应用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技术
        2.3 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3 扶持农民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
        3.1 构建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系统
        3.2 构建多功能农业生产体系系统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多元合作体系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角色分工
        1.1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分工边界
        1.2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职能定位
        1.3 两型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任务划分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建立
        2.1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组织结构
        2.2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运行模式
        2.3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优化思路
        2.4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维持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及培育绩效的评价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的评价
        1.1 生态农民素质因子结构和综合水平的评价
        1.2 生态农民素质群体分布特点的评价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生态农民培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2 生态农民培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案例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队伍的建设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队伍的构成
        1.1 生态农业工的素质分析
        1.2 生态农业主的素质分析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业工的分类雇佣
        2.1 两栖农业工与全职农业工
        2.2 短期农业工与长期农业工
        2.3 本地农业工与外地农业工
    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业主的生态经营品质开发
        3.1 生态农业主的生态经营品质
        3.2 生态农业主经营品质的开发机制
    4 二元经济结构中生态农民队伍的形成来源
        4.1 留守农民
        4.2 返乡农民工
        4.3 农业后继者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生态农民队伍形成进程的预测
        5.1 农村劳动力临时转移中自然农民与石化农民并存阶段
        5.2 农村劳动力半永久转移中的石化农民阶段
        5.3 农村劳动力永久转移中的生态农民阶段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 基本结论
        1.1 农业生态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生态农民的生成是必然趋势
        1.2 根据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技术要求解析生态农民素质的内容构成
        1.3 基于生态农民素质的生成机理探索其育化方式
        1.4 生态农民素质育化方式与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转成措施相互融合
        1.5 针对农业生产实践中生态问题及成因选择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转成措施
        1.6 厘清生态农民培育主体角色分工并构建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
        1.7 联系生态农民素质育化及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转成建立培育评价体系
    2 研究展望
        2.1 生态农民调查统计需要改进拓宽
        2.2 生态农民素质生成机理的规范研究期待不断深化
        2.3 生态农民素质育化方式和两型农业转成措施应当持续创新
        2.4 新情况衍生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利研学术成果

(9)2018年苏州市蔬菜中的农药残留现状及改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引言
    2. 研究背景
    3.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4. 研究意义
    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综述
    1. 蔬菜中农药使用及残留现状概述
        1.1 蔬菜农药残留概念
        1.2 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
        1.3 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分类
    2. 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形成原因
        2.1 生态环境与农药残留
        2.2 人为因素造成的农药残留
        2.3 农药自身结构性质原因
    3. 国内蔬菜中农药残留现状
        3.1 我国蔬菜产业基本概况
        3.2 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概况
    4. 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4.1 气相色谱法
        4.2 液相色谱法
        4.3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5 农残速测法
第二章 苏州市蔬菜生产及农药残留检测体系概况
    1. 苏州市农业地理气候概况
    2. 苏州市蔬菜生产概况
    3. 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概况
第三章 苏州市农药残留检测与数据分析
    1. 材料方法与实验流程
        1.1 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1.2 检测抽样与样品保存
        1.3 农药残留检测过程
        1.4 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月份农药残留检出总体情况
        2.2 不同月份例行检测出残留的蔬菜和农药种类
        2.3 不同月份风险检测出残留的蔬菜和农药种类
        2.4 不同蔬菜检出农药残留分析
        2.5 农药检出频率统计分析
第四章 苏州市农药残留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1. 苏州市农药残留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苏州市农药残留现状
        1.2 苏州市农药残留原因分析
    2. 减少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措施
        2.1 完善苏州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2 加强苏州市农药市场销售管理,宣传培训推广安全用药知识,采取措施减少农药使用
        2.3 加强苏州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优质农业
        2.4 加强农产品监测力度与检测技术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已发表论文
致谢

(10)蜡蚧轮枝菌对螺旋粉虱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螺旋粉虱的防治现状
        1.1 螺旋粉虱的危害性
        1.2 螺旋粉虱的防治现状
    2 蜡蚧轮枝菌的研究概述
        2.1 蜡蚧轮枝菌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2.2 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
        2.3 蜡蚧轮枝菌致病性
        2.4 蜡蚧轮枝菌与农药和天敌昆虫的相容性
        2.5 蜡蚧轮枝菌的应用
        2.6 蜡蚧轮枝菌的安全性
        2.7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昆虫
        2.1.3 仪器和工具
        2.1.4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菌株的制备
        2.2.2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2.3 蜡蚧轮枝菌固液发酵条件及其优化研究
        2.2.4 蜡蚧轮枝菌对螺旋粉虱的致病力测定
        2.2.5 螺旋粉虱若虫感染蜡蚧轮枝菌后组织病理变化
        2.2.6 蜡蚧轮枝菌粗毒素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
        2.2.7 数据处理
3 结果及分析
    3.1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
        3.1.1 温度对菌落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
        3.1.2 菌株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
        3.1.3 孢子萌发条件研究
        3.1.4 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及优化
    3.2 蜡蚧轮枝菌固液发酵条件及优化结果
        3.2.1 液体培养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3.2.2 单一和一般组合固体发酵基质的筛选结果
        3.2.3 固体发酵正交组合筛选研究
        3.2.4 固体发酵条件研究结果
    3.3 蜡蚧轮枝菌对螺旋粉虱的致病性
        3.3.1 蜡蚧轮枝菌对螺旋粉虱不同龄期若虫室内致病性
        3.3.2 蜡蚧轮枝菌对螺旋粉虱不同龄期若虫室外致病性
        3.3.3 蜡蚧轮枝菌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对螺旋粉虱的致病性
        3.3.4 螺旋粉虱感染蜡蚧轮枝菌后外部症状观察
    3.4 螺旋粉虱若虫感染蜡蚧轮枝菌后组织病理变化
    3.5 蜡蚧轮枝菌粗毒素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
        3.5.1 胞内毒素对螺旋粉虱若虫生物活性测定
        3.5.2 胞外毒素对螺旋粉虱若虫生物活性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
        4.2.2 蜡蚧轮枝菌固液发酵条件及优化研究
        4.2.3 蜡蚧轮枝菌对螺旋粉虱的致病力
        4.2.4 螺旋粉虱若虫感染蜡蚧轮枝菌后组织病理变化
        4.2.5 蜡蚧轮枝菌粗毒素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
总结与展望
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四、假药——健康的又一“天敌”(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监大鳄——郑筱萸腐败案始末[J]. 徐江善. 中国作家, 2008(03)
  • [2]打假进行时——中国警方“亮剑”行动纪实[J]. 韦洪乾. 啄木鸟, 2012(08)
  • [3]海拉尔12.12特大诈骗案的案例分析[D]. 赖秋林. 兰州大学, 2011(11)
  • [4]移民岁月[J]. 曾晓文. 百花洲, 2013(02)
  • [5]假药——健康的又一“天敌”[J]. 阿文. 党员之友, 1994(12)
  • [6]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D]. 张宗毅.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8)
  • [7]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的培育研究[D]. 霍生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11(12)
  • [8]追踪“最可恨的人”——中国医药市场“怪现象”纪实[J]. 吴金良. 新青年, 1998(10)
  • [9]2018年苏州市蔬菜中的农药残留现状及改善措施[D]. 周锋杰. 苏州大学, 2018(04)
  • [10]蜡蚧轮枝菌对螺旋粉虱防治效果评价[D]. 贲庆贺. 海南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假药——健康的又一“天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