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高校饮食工作“六自”向后勤服务社会化迈进(论文文献综述)
丁琳[1](2020)在《新时代高校后勤激励机制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高校能否稳定发展。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2)”这对新时代高校后勤发展及其劳动关系管理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这里的新时代,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还是社会各维度深化改革的时代,更是制度优势落地于治理能力的时代。在社会经济体制与社会矛盾出现根本性转变的今天,我国高校后勤的劳动关系经历了从单一性到多元化的变革,且越来越表现出非均衡化、非公有化、非正规化、非经济化等特征;而从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到高校后勤职工的从业状态来看:就业市场中大批量待业人员的自身综合能力因达不到发展中的公司/单位(劳动力需求方)要求,造成劳动力进一步囤积;而公司/单位(劳动力需求方)因不能提供与综合素质较强人才相匹配的合理的“软”、“硬”报酬,而导致管理型、忠诚型人才一度紧缺。尤其是在S大学后勤劳动关系中,由用工结构断层、人员流动性大、高层次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紧缺等因素造成的劳动关系不和谐问题已经日趋明显。“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在改善劳动关系、使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踏实落地的过程中,机制的完善必是其应有之义:创建高校后勤和谐的劳动关系归根结底是要通过管理劳动主体的微观机制——高校后勤内部合理的激励机制得以实现,即合理的激励机制才是构建高校后勤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后勤、高校乃至社会就业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承载体”。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构建与完善“高校后勤内部激励机制”,无疑成为当前重要议题。本文以激励理论为导向,结合实际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并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参考依据,经过同类高校横向比对,根据S大学后勤职工不同需求制定与完善相应激励管理机制。愿本次研究能以点带面,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后勤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构建可持续性的就业环境提供参考。
张俊[2](2019)在《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市要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就需充分重视基层党政干部教育工作,而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作为基层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更需要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党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要根据新时代党政干部培训要求作出优化调整,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保驾护航,使党校的教、学、研水平全面提高。然而,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工作却一直存在理论认识的盲区,也存在实践操作的盲点。所以,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凸显出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从现代管理学理论视角出发,注重微观实际操作,梳理当前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对当前基层区委党校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分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行各类型后勤管理模式均存在一定的优势与不足,在总结经验与理论引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策略,才能更好地为今后繁重的干部培训教学任务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服务。当前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存在管理边界不明确、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人员素质欠佳、职工价值感不高、管理模式粗放、信息化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致使基层区委党校的后勤保障服务水平滞后于当前基层领导干部培训要求。本研究注重实践操作经验与管理学理论相结合,提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策略,就是要建章立制,优化组织架构,改进管理模式。同时,也要大力提升人员素质,激励员工士气,打造后勤特色文化,改善后勤硬件条件,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本文归纳总结出适应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部门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与决策。
顾海军[3](2018)在《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协同管理、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2018年历经20年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既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又减轻了高校办学的压力,实现了高校办学水平和后勤服务品质的双提升,可谓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成效显着、意义深远。但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部委未继续出台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文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没有了以前的热度和力度,可以说是停滞不前,过往取得的社会化改革成果没能很好的巩固和继续下去,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等法规的实施,高校经费预算和财政资金支付进一步规范,对后勤社会化占主导地位的“模拟企业化运行的后勤实体(公司或集团)”影响较大,后勤实体的法律地位、改革方向已成为现阶段高校后勤关注的焦点,新时代如何构建高校新型后勤服务保障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以金陵科技学院为研究对象,结合准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运用文献研究、走访调研、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了该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历程与绩效、问题与成因,并结合已有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通过研究,提出该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经历了试点先行、建章立制,独立运作、稳步推进,规范分离、全面展开和全面对标、合同化管理四个阶段,并总结出该校已取得的三方面的阶段性改革成果:事企权责分开的甲乙方管理模式、分流学校富余教工并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后勤一线员工队伍、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显着增强。论文通过Window模型对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改革效率缺失的原因有:现有后勤运行模式过于行政化、后勤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经费投入不足、对社会服务企业缺乏有效管理及社会服务企业公益属性难以保证五个方面的问题,并考察了效率缺失的具体原因,提出了以“大后勤服务保障模式”为主导的社会化服务改革思路与对策建议。
王晨[4](2017)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后勤工作是构建高等学府的保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是教育改革、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后勤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高校办学的质量,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文件来推动高校后勤改革并希望能解决其“瓶颈”问题。30余年的改革有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高校后勤工作的复杂性,以至于很多问题没有根治,并且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本文以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目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阅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各个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找出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政策与制度的缺失、社会化不彻底、市场监管不完善、管理模式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情况、相关专业的人才缺失等。通过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虽然有很多因素都制约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但都脱离不开政府、学校、市场三方的主导因素,所以本文就从这三个主体入手,结合国内不同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同发展程度,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总结出这三方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重要的因素。随后本文又参考了国外不同的后勤运行模式,找出值得我国后勤社会化改革参考的经验模式。最后本文综合以上的问题、原因分析、国内外经验参考,最终以政府、学校、市场入手,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进一步深入的对策建议,探索出符合我国改革浪潮的高校后勤的新路径。
王戬[5](2016)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以芜湖为例》文中指出始于1999年,我国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显着提高,同时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点的管理模式和理论方法。但是,在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其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若干弊端,体制问题、产权问题、管理成本上升、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也继续困扰着高校后勤。因此,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其创新后勤管理模式,不仅成为高校后勤本身发展所急需,也是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助推器。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主要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经济理论等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特别是以芜湖高校为例并基于对其相关情况的实际调查,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与分析。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介绍了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二是讨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界定高校后勤社会化等相关概念之后,主要讨论了高校社会化改革有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如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三是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综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情况,并以芜湖为例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分析,研究了产权不清晰、资产剥离困难,传统体制尚未转变、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后勤产业化能力较弱,运作效率低下,以及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四是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思路,包括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如制度变迁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等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构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指出了借鉴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改革的经验;五是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后勤产权的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后勤管理制度,重视市场绩效、提高经济效益,强化科学管理、建立高效率运作机制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其管理模式更需要不同的理论技术,以及通过不断的创新而加以完善。本文研究从经济学视角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位展开,基本阐明了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由此而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对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本文有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其后勤管理的科学发展,并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借鉴。
岳建[6](2015)在《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保障了近年高校快速的发展。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与经营效益,以及对高校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索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途径,做好高校后勤社会服务,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经历的主要阶段,对近些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和主要内容,重点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安徽农业大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建议。具体来讲,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现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国内外有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并指出相应的可能创新与研究不足。第二部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原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形成主要理论包括: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理论、专业分工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第三部分是概括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个阶段,并总结归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几种模式。第四部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革。主要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并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规范组织形式,确定逐渐原则,明确发展目标、管理干部实行量才录用,岗变薪变和建立了有利于学校稳定和后勤改革的运行机制。第五部分分析了安徽农业大学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面临的困境:身份困境、人才困境、发展困境和政策困境。第六部分是提出了安徽农业大学有效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的对策。包括:理顺改革中的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鼓励和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新模式、正确处理改革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和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七部分是结语
刘晓婷[7](2015)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购买服务模式研究 ——以上海J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至今已近15年,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与探索,也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问题与难点。本人结合上海J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对购买服务模式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国家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是高校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校的发展要求、也是高校后勤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并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服务外包理论三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后勤购买服务的理论基础。接着,文章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购买服务的三种模式:传统“自办”后勤模式、模拟甲乙方模式、完全市场化模式,并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业支持以及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指出高校后勤购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自办”后勤的管理体制制约了购买服务的深入发展,“伪企业化”的运行机制影响了购买服务的有效实施,面临着后勤人员安置与公益性保障的双重难题,面对着后勤人员对于购买服务认同度不够高的困难。然后,对国外高校购买服务的三种模式即直接管理的英美模式、社会专门机构管理的德法模式以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日本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购买服务模式的启示:通过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保证高校后勤服务必要的公益性属性与福利性特点;大胆开放学校后勤服务市场,引进更多元的社会服务实体,推进市场化运作机制;国家发挥重要的政策支持与社会保障作用,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外部环境。最后重点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重点提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购买服务的建议:一是建立“管选”后勤的管理体制,实现真正企业化的“甲乙方”后勤模式;二是推进市场契约化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后勤服务行业为标准测算的投入机制、以后勤服务内容按属性分类发展的运行方式、以后勤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并重的评估考核机制;三是形成自主性后勤法人企业,以实现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保障功能、弥补作用与品牌影响;四是加强后勤社会化改革专业化队伍建设,强化后勤人员对社会化改革的思想认知,提升后勤骨干队伍的现代化管理能力。
于晓芸[8](2015)在《民远学院后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处于深度改革状态,同时信息化技术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要求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更高,同时管理范围也有了很大扩展,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经无法与社会化改革相适应,也无法达到市场竞争性与信息化方面的基本需求。后勤实体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与运行效率,提高服务大众意识。后勤管理以后的发展方向,必须通过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后勤整体信息化管理。本文通过调研民院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的当前状态,同时在实际中应用信息化服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学院基本需求为基础,为民院学院后勤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应的网络规划,与基本的功能模块。本文对系统应用方案、实际开发过程中相关的核心技术进行描述。并介绍一种新的多层应用软件结构,该结构为B/S模式与C/S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应用的开发技术为具有通用性的Web应用服务开发技术Asp.net+SQL Server2005,该技术在市场上应用的较成熟,同时采用母版页技术,程序编写遵守的基本原则为“一次编写、随处运行”,从而达到用户的基本要求,实现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可靠性高、扩展性强以及可用性强等。本文最后分析了系统中的缺陷,并根据该曲线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利于系统在后期的不断完善。本文所设计的民远学院后勤管理系统通过了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系统的运行将让民远学院的后勤信息化更上一个台阶。
马燕[9](2014)在《兰州交通大学后勤物业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高校现有的后勤管理体制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然服务具有经济和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但基本维持“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状况,这种“小而全”的办学模式使高校后勤服务的路子愈行愈艰,也与当前市场经济规律极不适应。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场改革以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为开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浪潮,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不断推进,各地高校都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地域与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与后勤服务资源跟不上需要的矛盾。本课题立足本土,主要从兰州交通大学后勤管理与服务现状出发,通过座谈访问、数据分析、实地观察等方法,系统客观地收集和分析有关兰州交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成功做法与面临障碍。通过SWOT分析,就该校目前后勤体系建设的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参照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确定科学而合理的后勤保障目标与定位,提出较为符合兰州交通大学实际办学情况的切实可行的后勤物业化管理方案,以期探索适用于该类高校后勤服务标准的原则,并建立一种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兰州交通大学继续深入推进后勤改革所面临的严峻的市场竞争具有指导意义。
王华玉[10](2015)在《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全面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克服高校发展“瓶颈”桎梏、加快人才培育、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1985年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启动,20多年的不懈努力使高校后勤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探索出一条高校后勤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制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然而,由于高校后勤改革难度不断增大、改革中暴露的矛盾逐渐增多、改革中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难以满足等原因,高校后勤改革的呼声明显沉寂不少。因此,及时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其成因、并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为我国进一步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为我国高等教育专注于教书育人、科研解决后顾之忧。本文以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论述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论综述的前提下,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现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对政府推进下的成都市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行再思考。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改革历程、成效与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第二本部分是对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案例进行的具体阐述,是对该案例中政府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典型性等问题的描述;第三部分集中于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改革过程中的典型性举措,包括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精细化管理改革以及信息化改革的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则是基于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改革的案例分析,对提升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二、坚持高校饮食工作“六自”向后勤服务社会化迈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高校饮食工作“六自”向后勤服务社会化迈进(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后勤激励机制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3.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观察法 |
(3)实证研究法 |
(4)经验总结法 |
4.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阐述 |
1.1 新时代高校后勤劳动关系:涵义、模式与借鉴 |
1.1.1 劳动关系的涵义 |
1.1.2 新时代中国高校后勤激励机制运用的意义 |
1.1.3 国外高校后勤激励机制 |
1.1.4 国外高校后勤激励机制经验与启示 |
1.2 激励理论 |
1.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1.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1.2.3 行为后果与综合型激励理论 |
第二章 S大学后勤职工现状分析 |
2.1 前期数据描述 |
2.2 S大学后勤职工现状 |
2.2.1 S大学后勤职工性别与年龄分布 |
2.2.2 学历与用工性质分布 |
2.3 员工流动趋势与需求普查 |
2.3.1 工种变动及学历变动走势图 |
2.3.2 S大学后勤职工《求职目的普查问卷》数据分析 |
2.4 劳动关系现状所产生的影响 |
2.4.1 宏观影响 |
2.4.2 微观影响 |
2.4.3 分析与预判 |
第三章 激励机制不足引发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3.1 激励机制不足引发的问题 |
3.1.1 基层员工流失率高 |
3.1.2 工作积极性匮乏 |
3.1.3 单位—职工间粘合度低 |
3.1.4 “不作为、慢作为”问题频发 |
3.2 S大学后勤激励问题成因 |
3.2.1 政策问题与薪酬激励匮乏 |
3.2.2 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差异性 |
3.2.3 激励形式机械单一 |
3.2.4 “身份”差异有违公平 |
第四章 S大学后勤激励机制完善建议 |
4.1 完善物质激励 |
4.1.1 薪金绩效激励 |
4.1.2 正激励·负激励并存 |
4.2 构建差异化激励 |
4.2.1 差异化目标设置 |
4.2.2 因人因需激励 |
4.3 重视激励过程中的精神激励 |
4.3.1 成长规划与荣誉激励 |
4.3.2 组织文化与树立信仰 |
4.4 “公平”之下谈激励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应用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后勤管理理论概述 |
2.1 后勤相关概念 |
2.2 后勤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 |
2.2.1 目标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绩效管理理论 |
2.3 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的特征 |
2.4 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基本内容及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3.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现状问卷分析 |
3.1 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类型 |
3.1.1 自主管理型后勤管理现状介绍 |
3.1.2 购买服务型后勤管理现状介绍 |
3.1.3 混合型后勤管理现状介绍 |
3.2 问卷数据分析 |
3.2.1 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服务的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
3.2.2 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调查问卷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策略 |
4.1 建章立制以明确管理边界 |
4.1.1 明晰职责权限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 |
4.1.2 定岗定责有利于激发工作主动性 |
4.2 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以提高效率 |
4.2.1 采取扁平型式组织形态优化组织结构 |
4.2.2 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形成人才队伍 |
4.3 改进管理模式以提升组织潜在效能 |
4.3.1 从整体性思维上强化后勤管理价值链 |
4.3.2 从精细化管理目标上推进高标准管理 |
4.4 新时代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的提升路径 |
4.4.1 建立有效提升组织效能的控制与激励机制 |
4.4.2 打造贯穿全服务流程的精细化后勤管理特色文化 |
4.4.3 改善服务教学的硬件设施及后勤配套条件 |
4.4.4 构建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后勤服务管理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3)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研究的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校后勤 |
2.1.2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准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目标管理理论 |
3 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现状分析 |
3.1 金陵科技学院基本情况 |
3.2 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历史沿革 |
3.3 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3.3.1 管理体制改革 |
3.3.2 运行机制改革 |
3.3.3 改革后的服务运作和人员保障 |
3.4 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取得的初步成效 |
3.4.1 事企权责分开的甲乙方管理模式 |
3.4.2 有效分流学校富余教工并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后勤一线员工队伍 |
3.4.3 学校的后勤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显着增强 |
4 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效率实证研究 |
4.1 基于Window模型的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效率计算 |
4.1.1 时间窗Window模型的原理 |
4.1.2 时间窗Window模型指标的设定与数据处理 |
4.1.3 时间窗Window模型的测度结果 |
4.1.4 时间窗Window模型的测度结果分析 |
4.2 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效率缺失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现有后勤运行模式过于行政化 |
4.2.2 后勤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
4.2.3 后勤经费投入不足 |
4.2.4 学校对社会服务企业缺乏有效管理 |
4.2.5 社会服务企业的公益属性难以保证 |
4.3 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效率缺失的原因分析 |
4.3.1 学校对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认识不到位 |
4.3.2 后勤用工政策缺乏灵活度 |
4.3.3 后勤经费受政策影响与领导不重视关系密切 |
4.3.4 后勤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 |
4.3.5 政府缺乏对社会服务企业公益性服务条款约束 |
5 江苏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
5.1 江苏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现状 |
5.2 江苏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后勤”模式改革的经验 |
5.2.1 “大后勤”模式介绍 |
5.2.2 “大后勤”模式典型高校 |
5.3 江苏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后勤”改革模式的启示 |
5.3.1 更加突出服务保障和服务育人功能 |
5.3.2 更加突显公益属性和注重服务效率提升 |
6 进一步完善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
6.1 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
6.1.1 构建“大后勤”服务保障新模式 |
6.1.2 建立高效协调的“大后勤”服务保障运行机制 |
6.1.3 完善“大后勤”服务保障网络 |
6.2 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
6.2.1 积极打造一支与“大后勤”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员工队伍 |
6.2.2 积极拓宽“大后勤”服务保障所需经费来源渠道 |
6.2.3 完善“大后勤”服务保障监管体系 |
6.2.4 政府应完善进入高校后勤市场社会服务企业准入标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相关概念解析 |
2.1.1 高校 |
2.1.2 后勤 |
2.1.3 社会化 |
2.1.4 高校后勤社会化 |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相关理论阐述 |
2.2.1 社会分工理论 |
2.2.2 市场经济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高等教育理论 |
2.2.5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历程与阶段性成就 |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历程 |
3.1.1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85—1991) |
3.1.2 第二阶段:改革深化阶段(1992—1998) |
3.1.3 第三阶段:突破发展阶段(1999—2002) |
3.1.4 第四阶段:调整深化阶段(2003—今) |
3.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
3.2.1 高校后勤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3.2.2 深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变革 |
3.2.3 后勤集团内部运行机制变化显着 |
3.2.4 社会经济效益显着 |
3.2.5 高校后勤员工观念转变 |
3.2.6 高校校园环境总体质量提升 |
第四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高校后勤社会化现存问题 |
4.1.1 后勤理论基础不系统 |
4.1.2 社会化改革进程不彻底 |
4.1.3 国家政策与相关制度的缺失 |
4.1.4 市场监管不够完备 |
4.1.5 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
4.1.6 企业人才的缺失 |
4.2 高校后勤社会化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角度分析 |
4.2.2 学校角度分析 |
4.2.3 市场角度分析 |
第五章 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及启示 |
5.1.1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 |
5.1.2 国外高校后期社会化经验启示 |
5.2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及启示 |
5.2.1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 |
5.2.2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及启示 |
第六章 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目标的对策建议 |
6.1 从政府角度分析 |
6.1.1 科学发展,政策引导 |
6.1.2 资源整合,法律保障 |
6.1.3 构建体系,完善监管 |
6.1.4 合理平衡,持续支撑 |
6.2 从高校角度分析 |
6.2.1 协同发展,兼顾差异化需求 |
6.2.2 完善机制,迎接市场挑战 |
6.3 从市场角度分析 |
6.3.1 准确的发展方向 |
6.3.2 科学的竞争机制 |
6.3.3 优质的市场运营 |
6.3.4 合理的价格机制 |
6.3.5 规范的准入机制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以芜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校后勤 |
2.1.2 高校后勤管理 |
2.1.3 高校后勤社会化 |
2.2 高校社会化改革有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2.2.2 产权经济理论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2.2.4 产业经济理论 |
2.2.5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分析 |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情况 |
3.1.1 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成效 |
3.1.2 芜湖高校后勤改革概况 |
3.2 以芜湖为例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分析 |
3.2.1 产权不清晰、资产剥离困难 |
3.2.2 传统体制尚未转变、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
3.2.3 后勤产业化能力较弱,运作效率低下 |
3.2.4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4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思路 |
4.1 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 |
4.1.1 制度变迁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4.1.2 产权经济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4.1.3 交易费用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4.1.4 产业经济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4.1.5 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4.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目标和原则 |
4.2.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目标 |
4.2.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原则 |
4.3 借鉴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改革的经验 |
4.3.1 法德模式 |
4.3.2 英美模式 |
4.3.3 日本模式 |
4.3.4 国外后勤社会化管理与改革启示 |
第5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
5.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后勤产权的多元化 |
5.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后勤管理制度 |
5.3 重视市场绩效,提高经济效益 |
5.3.1 建立科学民主的目标决策机制 |
5.3.2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
5.3.3 建立公平公正的员工配置机制 |
5.3.4 建立清晰适度的激励机制 |
5.3.5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
5.3.6 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 |
5.4 强化科学管理,建立高效率运作机制 |
5.4.1 发挥政府职能,构建完善的制度环境 |
5.4.2 创新高校后勤管理,提高运作效率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2 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 高等教育理论 |
2.3 专业分工理论 |
2.4 市场经济理论 |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概况 |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含义 |
3.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3.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个阶段 |
3.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 |
3.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果 |
4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 |
4.1 安徽农业大学及后勤集团基本情况 |
4.2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 |
4.3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集团甲乙方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
4.4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4.5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突出成效 |
5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集团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境 |
5.1 身份困境 |
5.2 人才困境 |
5.3 发展困境 |
5.4 政策困境 |
6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集团社会化改革解困的对策 |
6.1 理顺改革中的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 |
6.2 鼓励和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新模式 |
6.3 正确处理改革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 |
6.4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
6.5 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7)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购买服务模式研究 ——以上海J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适应国家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
二、适应高校综合改革对后勤的发展要求 |
三、满足高校后勤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研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后勤 |
二、后勤社会化 |
三、购买服务 |
第二节 高校后勤购买服务的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制度变迁理论 |
三、服务外包理论 |
第三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购买服务的现状分析——以上海J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例 |
第一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阶段分析 |
一、传统“自办”后勤模式下的购买服务——萌芽阶段 |
二、“管办”后勤模式下的购买服务——过渡阶段 |
三、“管选”后勤模式下的购买服务——实施阶段 |
第二节 上海J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 |
一、上海J大学后勤工作体系现状 |
二、上海J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 |
三、上海J大学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设想 |
第三节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推进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自办”后勤的管理体制制约了购买服务的深入发展 |
二、“伪企业化”的运行机制直接影响了购买服务的有效实施 |
三、面临着后勤人员安置与公益性保障的双重难题 |
四、面对着后勤人员对于购买服务认同度不够高的困难 |
第四章 国外高校后勤购买服务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高校后勤购买服务的主要做法 |
一、高校直接管理的英美模式 |
二、社会专门机构负责的德法模式 |
三、多体联合服务的日本模式 |
第二节 国外高校后勤购买服务模式的启示 |
一、保证高校后勤服务公益性属性 |
二、开放高校后勤的服务市场 |
三、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环境 |
第五章 构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购买服务模式的建议 |
第一节 建立“管选”后勤是购买服务模式的体制要求 |
一、新校区按照“一步到位”的路径建立“管选”后勤 |
二、传统老校区采用“过渡渐进”的路径建立“管选”后勤 |
第二节 实行市场契约化管理是购买服务模式的机制要求 |
一、改“大承包”投入核算机制为行业性标准建设 |
二、转“服务与经营”并重的运行机制为按属性分类发展 |
三、变“经济指标”为“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双重评估考核机制 |
第三节 形成自主性后勤法人企业是购买服务模式的现实需要 |
一、有利于实现人员安置等保障功能 |
二、有利于弥补市场缺位的影响 |
三、有利于做大做强后勤企业 |
第四节 加强后勤专业化队伍建设是购买服务模式的组织保障 |
一、形成支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广泛共识 |
二、提升后勤骨干队伍的管理能力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民远学院后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校后勤信息化服务管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高校后勤信息化研究背景 |
1.1.2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1.2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1.2.2 技术开发应用情况 |
1.2.3 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情况 |
1.3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与ISO9000认证的关系 |
1.3.1 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 |
1.3.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
1.3.3 信息化管理与ISO9000认证的关系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SOA构架模型分析 |
2.1.1 SOA架构介绍 |
2.1.2 SOA基本特性 |
2.1.3 SOA技术优势 |
2.2 实现技术Web服务 |
2.2.1 Web Service概念与特点 |
2.2.2 Web Service协议栈 |
2.2.3 实现SOA架构关键技术 |
2.3 ASP.NET简介 |
2.4 数据库技术简介 |
2.4.1 数据库技术概述 |
2.4.2 SQL.SERVER数据库技术 |
2.5 UML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一卡通管理 |
3.2.2 宿舍管理 |
3.2.3 维修管理 |
3.2.4 水电管理 |
3.2.5 后勤人员管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任务概述 |
4.1.1 系统设计目标 |
4.1.2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结构设计 |
4.2.2 Sql防注入设计 |
4.2.3 CSS统一界面设计 |
4.3 系统详细设计 |
4.3.1 一卡通管理详细设计 |
4.3.2 宿舍管理详细设计 |
4.3.3 维修管理详细设计 |
4.3.4 水电管理详细设计 |
4.3.5 后勤人员管理详细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后勤管理系统ER图 |
4.4.2 数据库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测试 |
5.1 开发与运行环境的配置 |
5.2 功能实现 |
5.2.1 SQL防注入及CSS统一样式实现 |
5.2.2 一卡通管理的实现 |
5.2.3 宿舍管理的实现 |
5.2.4 维修管理的实现 |
5.2.5 水电管理的实现 |
5.2.6 后勤人员管理的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方案 |
5.4.2 测试用例 |
5.4.3 系统性能测试 |
5.4.4 测试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总结与展望 |
6.1 系统总结 |
6.2 系统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兰州交通大学后勤物业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1、市场调查与研究 |
2、SWOT分析 |
3、案例分析法 |
(四) 研究体系 |
二、国内外高校后勤物业化管理的模式与实践调查分析 |
(一) 国内高校后勤的内涵与历史沿革 |
(二)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 |
(三)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
(四) 国内高校后勤管理的现有模式 |
(五) 国内高校后勤物业化管理的问题与难点 |
三、兰州交通大学后勤服务与管理现状 |
(一) 学校宏观概况 |
(二) 校行政后勤的发展与服务定位 |
(三) 学校后勤实体管理体系与基础设施 |
1、组织机构 |
2、学校基础设施和设备 |
(四) 后勤管理与服务现状的SWOT分析 |
1、兰州交通大学后勤的优势分析 |
2、兰州交通大学后勤的劣势分析 |
3、兰州交通大学后勤的威胁分析 |
4、兰州交通大学后勤的机会分析 |
四、兰州交通大学推进后勤物业化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
(一) 后勤物业化管理的需求分析与目标定位 |
(二) 后勤物业化管理的内容 |
(三) 后勤物业化管理与服务运营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 总结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理论基础 |
1.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4.2 新制度经济学 |
1.4.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章 政府推进下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
2.1 政府推进下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探索 |
2.1.1 改革的探索阶段(1985年-1999年) |
2.1.2 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1999年-2004年) |
2.1.3 改革的完善攻坚阶段(2004年-现今) |
2.2 政府推进下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
2.2.1 改革的成效分析 |
2.2.2 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 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
2.3.1 改革方案科学化 |
2.3.2 运行模式市场化 |
2.3.3 后勤服务专业化 |
2.3.4 管理方式企业化 |
第三章 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案例描述 |
3.1 C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基本情况 |
3.1.1 学校概况 |
3.1.2 后勤部门概况 |
3.2 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状况 |
3.2.1 改革背景 |
3.2.2 改革历程 |
3.2.3 改革的主要内容 |
3.3 改革的主要成效 |
3.4 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典型性分析 |
3.4.1 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
3.4.2 后勤服务精细化管理改革 |
3.4.3 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 |
第四章 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
4.1 实施背景 |
4.2 改革措施 |
4.2.1 明晰产权界定 |
4.2.2 构建甲乙方管理体制 |
4.3 改革成效分析 |
4.3.1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确保了学校后勤良性发展 |
4.3.2 改善了服务质量,提升了办学水平 |
4.3.3 保障了扩招需求,促进了管理重心转移 |
4.4 原因分析 |
4.4.1 政府主导,宏观调控 |
4.4.2 以现实为纲,合理定位 |
4.4.3 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
4.4.4 按规律办事,科学发展 |
第五章 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精细化管理改革分析 |
5.1 精细化管理内涵 |
5.1.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
5.1.2 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
5.2 改革措施 |
5.2.1 以制度化推进精细化管理 |
5.2.2 以信息化推进精细化管理 |
5.2.3 以加强监督保障机制为抓手推进精细化管理 |
5.3 改革成效分析 |
5.3.1 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
5.3.2 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服务成本 |
5.3.3 保障后勤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
5.3.4 促进后勤员工素质提高 |
5.4 原因分析 |
5.4.1 制度建设奠定精细化管理基础 |
5.4.2 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是保证 |
5.4.3 创建精细化管理文化是源泉 |
第六章 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分析 |
6.1 信息化内涵 |
6.1.1 信息化 |
6.1.2 高校后勤信息化 |
6.2 主要措施 |
6.2.1 政府主导,推进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
6.2.2 技术支持,创新信息服务方式 |
6.2.3 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外部监控网络体系建设 |
6.3 成效分析 |
6.3.1 规范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
6.3.2 有利于精简机构,节支增收 |
6.3.3 加强工作监督,提高了服务质量 |
6.3.4 优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优秀管理人才 |
6.4 原因分析 |
6.4.1 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是基础 |
6.4.2 技术创新和制度规范是关键 |
6.4.3 人事制度改革是保证 |
第七章 政府推进下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启示 |
7.1 积极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
7.1.1 进一步转变改革观念 |
7.1.2 政府主导,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
7.1.3 实事求是,创新管理模式 |
7.2 全面贯彻后勤服务精细化管理制度 |
7.2.1 转变管理理念 |
7.2.2 确立规章制度 |
7.2.3 贯彻执行到位 |
7.2.4 加强基础管理 |
7.3 继续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
7.3.1 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
7.3.2 深化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
7.3.3 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开发与使用的管理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坚持高校饮食工作“六自”向后勤服务社会化迈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后勤激励机制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丁琳. 山西大学, 2020(12)
- [2]上海市基层区委党校后勤管理策略研究[D]. 张俊. 东华大学, 2019(03)
- [3]金陵科技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D]. 顾海军. 扬州大学, 2018(05)
- [4]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 王晨.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5]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以芜湖为例[D]. 王戬. 安徽工程大学, 2016(02)
- [6]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 岳建.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3)
- [7]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购买服务模式研究 ——以上海J大学为例[D]. 刘晓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8]民远学院后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于晓芸.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9]兰州交通大学后勤物业化管理模式研究[D]. 马燕. 兰州大学, 2014(03)
- [10]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案例研究[D]. 王华玉.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