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些巴西橡胶树无性系叶片的蒸駦强度和水分代谢速度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屈茹茹[1](2021)在《基于蒸腾作用的杉木活立木穿孔染色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广泛用于家具制造和建筑装饰。红心杉是材性优良的杉木地理种源之一,产自江西省陈山林场,其材性和市场价值均远高于其他杉木地理种源,但红心杉的红心材自然形成速度慢,目前资源紧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定向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木材颜色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值化杉木装饰材,本研究以江西省安福县陈山林场7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活立木穿孔染色法,以活性染料质量分数、渗透剂质量分数、磷酸二氢钾质量分数及染液的pH值为影响因子,通过设计L9(3)4正交试验,进行活立木染色试验,研究染液注入对木材染色效果、材性、杉木的生长和生物量等的影响,探讨人工促进红心材形成的最佳活立木染色技术,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染色杉木与对照杉木的总色差(ΔE1*)变化范围为13.74~26.86NBS,给人的视觉感受属于色差“非常显着”。染色材的各色度指数与天然红心杉心材相比,明度值(L*)差异不大,红绿轴色品指数值(a*)大于天然红心杉心材,黄蓝轴色品指数值(b*)略低。总体上,随树干高度的增加,染色杉木的明度(L*)呈上升趋势,红绿轴色品指数(a*)降低,黄蓝轴色品指数(b*)保持相对恒定,染色后的总色差(ΔE1*)也随高度逐渐减小。染色杉木浸水处理前后总色差(ΔE2*)范围为2.30~5.12NBS,属于人眼“可察觉和可识别,”的范围。(2)染液注入对大部分染色杉木的基本密度无显着影响,9组染色处理中仅有1号(活性染料0.2%、渗透剂0.01%、磷酸二氢钾0.1%、pH值3.5)与4号(活性染料0.5%、渗透剂0.01%、磷酸二氢钾0.2%、pH值5.5)染色处理的杉木基本密度显着高于对照杉木,分别比对照杉木高19.3%和15.3%。其余组杉木基本密度与对照杉木均无显着差异。(3)正交试验的9组染色处理中,除3号(活性染料0.2%、渗透剂0.1%、磷酸二氢钾0.3%、pH值5.5)染色处理的杉木树高年增长量显着高于对照杉木外;其余各组杉木树高年增长量、胸径年增长量、树叶水分利用效率和树干水分利用效率与对照杉木均无显着差异。染液注入并未影响杉木的基本径向生长规律。活性染料质量分数、渗透剂质量分数、磷酸二氢钾质量分数及染液的pH值四个影响因子的浓度对树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均不显着。(4)所有经染色处理的杉木树皮、树根与总生物量的增量与对照杉木均无显着差异,仅6号(活性染料0.5%、渗透剂0.1%、磷酸二氢钾0.1%、pH值4.5)和8号(活性染料0.8%、渗透剂0.05%、磷酸二氢钾0.1%、pH值5.5)染色处理杉木的树叶生物量增量,6号染色处理的杉木树枝生物量增量,以及6号,7号(活性染料0.8%、渗透剂0.01%、磷酸二氢钾0.3%、pH值4.5)和8号染色处理的树干生物量增量显着低于对照杉木。且树干生物量相对增量随各个影响因子浓度变化较其他器官显着,同一因素的同一水平下,染色杉木树干生物量增量与对照杉木树干生物量增量差值的绝对值均高于其他器官。(5)仅考虑染色材的染色效果时,幼龄杉木活立木染色的最佳工艺为:活性染料质量分数0.8%,渗透剂质量分数0.05%,磷酸二氢钾质量分数0.3%,染液pH值3.5。综合染色后木材的色差、浸水前后木材色差、染色杉木的基本密度、树高年增长量、胸径年增长量、树干水分利用效率、树叶水分利用效率和染色杉木总生物量增量等8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幼龄杉木活立木染色的最佳工艺为:活性染料质量分数0.2%,渗透剂质量分数0.1%,磷酸二氢钾质量分数为0.2%,染液pH值为3.5。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杉木自身的附加值,培育高值化杉木装饰材,促进杉木木材的利用,缓解优质木材资源供需矛盾提供借鉴,对人工促进杉木红心材的形成及杉木人工林的高效经营与管理,拓宽杉木的应用领域,推动杉木装饰材的开发和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龙大鑫[2](2021)在《施磷对闽楠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树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独特的经济价值,但因缺乏重点保护,加上闽楠自身树种的缓慢生长,苗木更新能力较弱等特性,目前国内闽楠天然林的分布已经变得非常稀少,人工培育周期漫长,闽楠资源保护和发展迫在眉睫。磷素是我国南方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传统施磷的方法主要是对林木进行集中或周期等量的养分供应,忽略了苗木的异速生长特性,导致生长前期养分浓度过高而后期供肥不足的情况,制约了苗木的生长潜力,苗木培育中存在质量差,磷肥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新的施磷方式,对苗期营养调控已成为培育闽楠优质壮苗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研究选择以金洞一年生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磷CK、7组指数施磷和1组平均施磷共9组不同施磷处理,研究对闽楠幼苗生长、根系形态、生理和养分承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闽楠幼苗的地径、株高、生物量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上升后降低的生长变化趋势,均在2000mg/株时达到最大值,而根冠比呈先降低后升高,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均表现为随施磷水平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根平均直接无明显规律,施磷1600~2000mg/株时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等指标表现最优,根系活力则呈下降趋势。指数施磷与平均施磷相比,对闽楠幼苗地径、苗高、根系的生长促进效果要好,而生物量无显着差异,但显着影响了幼苗根冠比。(2)闽楠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随磷水平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施磷2000 mg/株时达到最大值,丙二醛在整个试验阶段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各组间表现随磷水平的提高而先降低后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在指数施磷期间的生成积累高于平均施磷,停止供磷后相比略微降低,可溶性蛋白整个试验阶段的表现为指数施磷时要好于平均施磷,而丙二醛含量则表现为指数施磷时均低于平均施磷。(3)叶片叶绿素a、b、总叶绿素均随磷水平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施磷2000 mg/株时达到最高;指数施磷时叶片叶绿素a、b与总量大于平均施磷,但差异不显着。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表观量子效率(α)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光饱和点(Lsp)则表现为随着磷素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日变化中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不对称双峰变化趋势,处理间日平均综合表现在施磷2000mg/株时达到最佳。叶片初始荧光(P0)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升高,最大荧光(Fm)、实际最大量子产额(Y(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2000~2400 mg/株时达到最大值,最大量子产额(Fv/Fm)在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4)施磷8周时,闽楠幼苗叶片N、P、K、Ca、Mg含量呈磷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趋势,到16周之后均表现随着磷水平的提高而先显着上升,施磷到1600~2000 mg/株时增速变缓或降低,N、P、K含量分配整体表现为叶>根>茎,Ca含量为叶>茎>根,Mg为根>叶>茎,N、P、K、Mg积累量均表现为叶>根>茎,Ca积累量为叶>茎>根;单株N、P、K、Ca、Mg积累均呈现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而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2000 mg/株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利用临界值分析法初步确定最适施磷水平范围在1200~2000 mg/株。(5)闽楠幼苗生长、生理和养分之间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关系,闽楠幼苗的最佳指数施磷水平范围在1600~2000 mg/株,此时闽楠幼苗苗木质量相对最好,指数施肥模式对于闽楠幼苗的生长、生理和养分承载的促进作用和提升苗木质量的效果都要优于平均施肥。
冯树林[3](2020)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对侧柏和紫穗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水分亏缺引起的干旱胁迫,不仅成为制约旱区植物物质生产、人工植被建设的主要障碍,而且影响全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增加,干旱胁迫对植物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越发明显。同时,由降水造成的不同地域的土壤“干—湿”变化这一重要自然现象对木本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代谢造成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侧柏和紫穗槐2个树种幼苗为试材,针对2个树种幼苗不同的生长阶段,采用盆栽试验,以土壤相对含水量(Soil Relative Water Content)为100%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干旱程度(87.84%SWC、70%SWC、52.16%SWC和40%SWC)和干旱历时(15d、30d、45d和60d)对2个树种幼苗不同生长阶段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以及旱后复水条件下2个树种幼苗生长和生理的恢复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侧柏和紫穗槐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干扰环境下的生长响应不同,生长补偿效应总体呈现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在2个树种幼苗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87.84%SWC和70%SWC处理的2树种幼苗的株高、地径、叶片和根系生长以及生物量积累总体高于52.16%SWC和40%SWC处理;在生长后期,2个树种幼苗生长参数总体低于对照水平,生长的补偿效应不显着。70%SWC处理的侧柏生长初期和87.84%SWC处理的侧柏生长中期的生物量分别达到各生长阶段4个干旱历时下各水分处理的平均生物量中的最大,较对照增加27.52%和15.32%;87.84%SWC处理的紫穗槐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的生物量分别达到4个干旱历时下各水分处理的生物量平均值中的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25.59%和11.04%。2.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侧柏和紫穗槐幼苗叶水势逐渐下降,且52.16%SWC和40%SWC处理对2个树种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叶水势产生了显着影响,说明2个树种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叶水势下降与土壤水分含量密切相关。15天干旱历时下40%SWC处理的侧柏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以及紫穗槐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以及30天干旱历时下40%SWC处理的紫穗槐生长后期的叶水势均下降到最低水平,分别较各自对照下降了1.46MPa、1.10MPa、1.84MPa、0.71MPa、1.12MPa和0.58MPa。复水后,随着时间延长,2个树种幼苗叶水势逐渐恢复,叶水势出现补偿效应,复水72h后2个树种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叶水势逐渐恢复到与对照相近水平。3.土壤水分含量对侧柏和紫穗槐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显着影响。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两树种幼苗通过降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调节水分利用效率来增强对干旱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干旱胁迫条件下,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抑制了2个树种幼苗的光合作用,40%SWC处理的幼苗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降到4个干旱历时下各水分处理的平均值中的最低,其中侧柏生长初期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下降了61.72%和80.97%。复水后,2个树种光合参数逐渐恢复,光合生理出现补偿效应,复水72h后2个树种幼苗光合作用能力得到改善。说明2个树种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有很强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4.干旱胁迫条件下,侧柏和紫穗槐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且52.16%SWC和40%SWC处理显着增加了2个种树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40%SWC的土壤水分条件下,侧柏和紫穗槐幼苗3个生长阶段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4个干旱历时下各水分处理的平均值中分别达到最大,其中紫穗槐幼苗生长后期的可溶性糖含量和生长初期的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最大,4个干旱历时下的平均值分别是对照的1.63倍和22.65倍。复水后,2个树种幼苗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逐渐向正常水平转变,复水72h后侧柏3个生长阶段和紫穗槐生长初期的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侧柏生长初期的脯氨酸含量恢复到接近对照水平。说明侧柏和紫穗槐幼苗能够通过调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增强对干旱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5.干旱胁迫与复水条件下,侧柏和紫穗槐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响应不同,变化幅度因干旱程度、干旱历时、生长阶段和树种的差异而异。随着土壤水分含量下降,2个树种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水平。40%SWC处理的侧柏3个生长阶段的CAT活性和生长后期的SOD活性,紫穗槐3个生长阶段的SOD和POD活性以及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的CAT活性均较52.16%SWC处理低,说明40%SWC处理下2个树种幼苗细胞膜结构和功能逐渐遭到破坏。在52.16%SWC处理,侧柏幼苗生长后期的SOD活性,紫穗槐幼苗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的SOD和POD活性,侧柏幼苗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的CAT活性和紫穗槐幼苗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CAT活性在4个干旱历时下各自水分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平均值中均分别达到最高,其中SOD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36、1.36、1.45和1.25倍,POD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82、1.69和1.82倍,CAT活性分别是对照的2.18、2.26、2.68、2.84和2.52倍。复水后,侧柏和紫穗槐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逐渐恢复,复水72h后2个树种幼苗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的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总体恢复到对照水平,生长后期CAT活性和MDA含量恢复到接近对照水平,说明2个树种幼苗在干旱胁迫处理复水后具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
李佩佩[4](2020)在《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抗旱家系早期选择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砂作为超旱生小灌木,是荒漠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植物之一。通过抗旱性综合评价,筛选出影响评价抗旱性的关键指标及抗旱性优良的红砂家系,完善早期选择方法,为优良抗旱性红砂家系的选育和育种材料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我国红砂等灌木类植物进行家系早期选择提供一种可靠的方法。本实验于武威市凉州区育苗建立试验地,分别在2014、2015、2016、2017、2018年七月份,以红砂家系(即2a、3a、4a、5a、6a生红砂)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株高、冠幅、叶片中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总叶绿素(Chl a+b)、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 a/b)和叶绿素荧光等23个指标,连续五年研究红砂家系抗旱性早期选择可行性、尝试找出红砂早期选择方法及分析抗旱性指标年际变异程度,选择和综合评价高抗红砂家系。通过测定其形态特性、荧光特性及叶片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并分别从这三方面分析不同红砂家系的抗旱性差异性,通过抗旱性综合评价,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叶绿素A/B、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可变荧光(Variable fluorescence,F0)、最大荧光产量(Maximum fluorescence yield,Fm)、稳态荧光产量(Steady-state fluorescence yield,Fs)、最大光合量子产量(Maximum photosynthetic quantum yield,Qy)、实际光合量子产量(Actual photosynthetic quantum yield,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NPQ)、通过PSⅡ的电子传递速率(Electron transfer rate,ETR)、饱和荧光值(Saturation fluorescence value,Fm’)、株高、东西方向长度、南北方向长度、枝数、冠幅等23个指标,在红砂家系间变异显着,为高抗红砂家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物质基础;2)测定红砂叶片关于形态指标共计5个,从其中筛选出可作为间接指标来评价红砂优良抗旱性家系的关键性指标为冠幅,且抗旱性指标变异程度相对稳定和较高一致性,但是相关性均不显着;且由于红砂植株生长缓慢,外在表观上变化甚微,不易观察,且误差较大。故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不能为高抗红砂家系选育提供便利、创造条件;3)测定红砂叶片关于生理指标共计7个,从其中筛选出可作为间接指标来评价红砂优良抗旱性家系的关键性指标为总叶绿素Chla+b、叶绿素A Chl a、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且抗旱性指标变异程度相对稳定和较高一致性,可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可为高抗红砂家系选育提供便利、创造遗传物质条件;4)测定红砂叶片关于叶绿素荧光参数共计11个,从其中筛选出可作为间接指标来评价高抗红砂家系的关键性指标为稳态荧光产量Fs、最大荧光产量Fm、最大光合量子产量Qy;且抗旱性指标在年际间变异程度相对稳定性和较高一致性,即能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可以作为红砂家系进行早期选择方法,可以为高抗红砂家系选育提供便利、创造条件;5)对红砂家系进行抗旱性研究,将所选红砂家系经历三次选择,通过对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三个方面的相关性分析,在前人经验上选出高抗、中抗、普通红砂家系,认为主成分分析法运用,在红砂家系抗旱性综合评价中是可靠合理的,能客观评价出红砂家系抗旱性的强弱;6)77个初选红砂家系通过综合评价,2a生红砂家系进入前十一排序是:HG-3>HSW-1>XGG-3>QYS-2>ZZG2-3>BYHT-3>ZZG1-2>ZZG1-1>HSZ-3>WD-1>XKK-4;3a生红砂家系排序是:XGG-3>BYHT-3>WD-1>QYS-2>HSW-1>ZZG1-1>ZZG2-3>HG-3>XGG-1>ZZG1-2>LZ-1;4a生红砂家系排序是:XGG-3>BYHT-3>WD-1>QYS-2>HSW-1>ZZG2-3>XGG-1>ZZG1-2>ZZG1-1>LZ-1>HG-3。5a生复选高抗红砂家系排序是:XGG-3>BYHT-3>QYS-2>HSW-1>WD-1>ZZG2-3;6a生决选高抗红砂家系排序是:XGG-3>BYHT-3>WD-1>QYS-2>ZZG2-3>HSW-1。复选、决选红砂家系在高抗、中抗或者普通家系选择结果都较为一致,仅顺序次位稍有差异;7)早期选择的抗旱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5%以上,抗旱优良红砂家系表现越来越稳定。综合评价分析表明,初选、复选、决选红砂家系中表现优良稳定的五个高抗红砂家系为小甘沟-3号、巴彦浩特3-4号、乌达-1号、泉眼山-2号、海石湾-1号;8)本研究中从2014年筛选出11个优良抗旱红砂家系[小甘沟-3号、巴彦浩特3-4号、乌达-1号、泉眼山-2号、海石湾-1号、小甘沟-1号、扎子沟2-3号、扎子沟1-2号、临泽-1号、黑山镇3号、扎子沟1-1号]到2018年选择5个高抗红砂家系[小甘沟-3号、巴彦浩特3-4号、乌达-1号、泉眼山-2号、海石湾-1号],选择标准越来越严格,在表现优良家系中选育抗旱更优良红砂家系。而2018年得到的五个家系其中四个红砂家系XGG-3、BYHT-3、WD-1、QYS-2,从2014年开始到2018年为止,每一次选择均入选为优良家系,且排序均靠前,说明红砂早期选择在抗旱指标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是可行的,且结果稳定,数年选择的重合率超过83%,长期试验结果表明红砂家系抗旱性的早期选择研究是可靠的;9)红砂优良抗旱性早期选择与其他林木类相似,因此针对红砂家系进行早期选择是可行且有意义的;初步总结早期选择方法为:(初选)选取试验材料,参考文献资料确定与抗旱性相关指标,对于指标连续三年测定,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关键性指标,(复选)选育出第二批家系继续测定,(决选)再次分析选育第三批优良家系测定,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还发现实际种植红砂植株年龄超过5岁选育结果可能会更可靠有效。
刘燕[5](2020)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调控红豆树生长及耐旱响应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nsl.et Wils.)为豆科红豆属树种,我国特有种和二级珍稀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幼苗期喜湿耐荫,对水分要求较高,在干燥山坡和丘陵顶部生长不良,提高其苗木耐旱性对红豆树的保护和利用有重要意义。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一类内生真菌。DSE分布极为广泛,具有许多类似菌根真菌的潜在生态功能,在改善植物生长和提高植物抗旱中有重要应用价值。DSE是否能够增强红豆树的抗旱性,其增强抗旱性的机理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从红豆树根内分离DSE菌株,并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下接种DSE对红豆树幼苗的生长效应、光合生理、细胞亚显微结构及叶片蛋白质组的影响,分析DSE促进红豆树生长及提高红豆树耐旱性的机制,旨从理论上揭示深色有隔内生增强红豆树抗旱性的机制,在实践上为红豆树的引种和育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野生红豆树根内分离得到2株DSE菌株,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r DNA-ITS)结果,确定这2株菌株分别为Acrocalymma vagum和Leptosphaeria sp.AS7-1。2株菌株均能促进红豆树幼苗的生长,但促生效果存在差异,A.vagum促生效果优于Leptosphaeria sp.AS7-1。DSE对碳源和氮源存在差异性响应。A.vagum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钠,而Leptosphaeria sp.AS7-1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水解酪蛋白。2.干旱胁迫下,接种A.vagum显着缓解了干旱胁迫对红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重度干旱胁迫下,接种幼苗的苗高、地径、叶面积、根体积、根表面积、生物量较未接种幼苗分别提高了30.49%,28.32%、21.36%、182.77%、107.02%和82.72%。A.vagum通过增加根系吸收面积、改变红豆树根系形态和拓扑结构,促进红豆树幼苗对氮、磷营养的吸收来促进红豆树幼苗在干旱逆境下的生长发育。3.干旱胁迫破坏了红豆树幼苗叶和根细胞的超微结构,降低了叶片栅栏组织的厚度,破坏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排列方式,影响了根、茎、叶中维管束面积和导管数量。接种A.vagum提高了红豆树幼苗叶和根细胞结构稳定性,维持了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完整,并增加了叶片、栅栏组织的厚度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排列紧密度,叶片和根系中维管束的面积和导管数量,以此来获取更多的水分和营养,有效缓解了干旱胁迫对红豆树幼苗造成的伤害,提高了红豆树幼苗在干旱环境中的耐受性。4.干旱胁迫下,接种A.vagum明显缓解了干旱胁迫对红豆树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接种A.vagum幼苗叶片保水能力、渗透调节能力、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能力都显着高于未接种幼苗,而膜脂过氧化产物低于未接种幼苗。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接种幼苗的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未接种幼苗高出10.55%、70.39%和69.20%;SOD、POD、CAT酶活性分别比未接种幼苗提高16.52%、207.84%和14.27%,而MDA含量则比未接种幼苗低43.85%;接种幼苗的叶绿素总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比未接种幼苗提高15.88%、15.88%和170.09%;接种幼苗PSII最大量子产量、电子传递速率和光淬灭系数较未接种幼苗也得到了提高。此外,接种A.vagum促进了幼苗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含量积累及IAA/ABA比例提高,降低了幼苗体内赤霉素(GA)和玉米素(ZR)含量及GA/ABA和ZR/IAA比例。表明DSE可通过增强红豆树幼苗保水能力,提高幼苗的光合效能,增强细胞的渗透调节和对活性氧清除,调控激素平衡来提高幼苗耐旱性。5.通过i TRAQ技术分析了三种水分条件下接种幼苗和未接种幼苗叶片组织的蛋白质表达特点,结果显示,接种幼苗较未接种幼苗差异蛋白为62个,其中表达上调的有35个,表达下调有27个。功能分析表明,DSE帮助红豆树幼苗应答干旱的核心是光合作用的维持和活性氧的清除。此外,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相关蛋白表达也发生改变,表明DSE可以帮助红豆树幼苗通过细胞中各细胞器的不同蛋白的协同变化来应对干旱胁迫。
胡欣欣[6](2019)在《橡胶树不同品系光合生理和叶片解剖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巴西橡胶树为原产南美亚马逊流域大戟科的高大乔木,其割胶获取的橡胶是最重要的工业资源之一。橡胶树对光、温、气、水等环境因子比较敏感,长期的人工选择育种,也使得橡胶树栽培种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而橡胶树栽培种、野生种质在对环境因子响应、光合特性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也为其高光效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目前学界对内橡胶树光合特性与光效差异方面的系统研究还较少,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品种对光合生理、环境因子响应、光适应解剖结构方面的差异,旨在发现不同基因型间光效差异、典型特征与不同性状相互关联,拟为橡胶树高光效育种、品种对口推荐,栽培技术等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以儋州热科院试验场在生长、产量性状有较大差异的10个不同类型的橡胶树品种与野生种质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等,运用石蜡切片、透射电镜超微结构等相关技术,在受控自然环境下,观测了其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光合酶活等生理参数,研究了叶片解剖及超微结构的差异特征,探求了橡胶树最适光合拟合模型,并综合运用主成分、聚类等方法分析了各参数间内在关联。取得结果如下:1.橡胶树光、C02响应曲线模型拟合及不同品系的响应特征运用直角双曲线等4个模型对10个橡胶树的光响应和CO2响应参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光响应中的Pnmax、LSP和Rd等参数最优模型为指数模型,LCP的拟合最优模型为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而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为C O 2响应较好的拟合模型,并与实测值较为相近。在自然光照下,热垦628,热垦525和PR107品种的Pnmax参数光合效率较强;XJ000517和PR107品种参数LCP较低LSP较高表现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高。野生种质XJ000517、XJ005970的CCP与CSP之间的差值较大,表明其对CO2浓度利用范围较广。2.不同品系光合生理参数比较分析对10个品系进行光合生理测定,XJ000068、热垦628等品种叶绿素a/b的值相对较高,而PR107、热研879的RuBp酶和Rubisco酶活性相对较高。XJ005970、热垦628和XJ000517的Tr较低而WUE较高,表明其可在强光照射下快速关闭气孔降低蒸腾速率。热垦628、热垦525等的Pn参数值相对较高,具有较强净光合效率。3.叶片解剖结构与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比较分析10个基因型的叶片解剖结构观察表明,XJ000044、XJ005970等叶片厚度,栅海比等较高,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XJ00044、XJ000068等气孔小而密,可更快地响应外界环境因子。而进一步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表明,RRIM600和XJ000044品种的海绵组织中的淀粉粒的面积和数量相对较高;PR107,热研879和热垦628品种的叶绿体的面积和数量相对较高。将叶片解剖因子、超微结构等解剖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栅栏组织淀粉粒面积、叶绿体面积、气孔面积、栅海比等为叶片适应外界环境主因子。利用该主因子将参试品系聚为3类,其中,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品种有XJ000044;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光合效率较高的有热垦525、热垦628等6个基因型;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一般的有 XJ005970、RRIM600 与 PR107。综上所述,结合参试品种的遗传背景来看,产量高的热研879品种的叶绿体的数量较多,LCP和LSP的参数值较高,光合能力较强,然而RuBp酶的活性和Rubisco酶的活性的参数值较高,该品种光合效率较高。热垦525和热垦628属于胶木兼优品种,Chl(a/b)的参数值相对较大,叶绿体的数量较多,具有较强的光合效率,并对光照有较强的适应性.而XJ000044和XJ000517品种的WUE的参数、淀粉粒的数量、叶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的参数值相对较高,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育种过程中,其品种亲本不详,生长状况和产胶能力较低,可把该品种与其他优良性状的品种进行杂交,选育新品种,利于品种推广。
王关泽[7](2019)在《海南岛橡胶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动态和树干储水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橡胶树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分配和树干储水在橡胶树第一蓬叶生长期是否发挥作用,从2017.10-2019.2我们测定了种植于海南儋州地区成龄橡胶树地面部分组织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和监测了第一蓬叶生长期橡胶树干基和冠基的液流动态。同时为了解在越冬期未出现集体落叶休眠的幼龄树在越冬期枝条和叶片的碳供应水平和变化,在2018年的越冬期(2018.11-2019.2)同期测定了毗邻样地种植的幼龄树枝叶的NSC浓度与成龄橡胶树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试验时间内发现成龄橡胶树在冬季低温开始和逐渐干旱的过程中叶片、树皮和树干会逐渐累积NSC。在3月初橡胶树生长第一蓬新叶时,树枝、树皮和树干的NSC会因为用于支持新生叶片和枝条的生长,其浓度均会下降,这与前人对橡胶树的研究结果类似。同时与其他热带落叶树种和温带落叶树种的行为类似。在生长季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产胶和割胶的旺季(即8月到10月),成龄橡胶树的叶片和树皮的NSC浓度都经历了下降,或许与胶乳生产和收获及割胶和割胶带来的韧皮部损伤有关。(2)幼龄橡胶树的叶片和枝条NSC浓度在越冬期内,和温度以及日照时长关系紧密,在低温和日照时减少时,叶片和枝条的NSC浓度与其变化一致。在经历了持续低温之后,幼龄树叶片似乎受损,碳同化能力下降,此时叶片在温度升高和日照时的增长的短期内无法提升叶片NSC浓度。而幼龄橡胶树的枝条NSC浓度在越冬期内保持上升的趋势,这与温带常绿树种的策略相似。当然,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这种累积策略也有可与幼龄树和成龄树“源(source)”“汇(sink)”特征及NSC的运输特征有关。也有可能是在有低温寒流和干旱的环境下,幼龄橡胶树生长受限而导致的。(3)在抽芽期后,橡胶树的液流开始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同时夜间液流逐渐旺盛。这是因为橡胶树的第一蓬叶展叶在雨季开始之前,橡胶树刚刚经历了短期的冬季干旱,为满足新生叶生长所需的水会在夜间会补充水分。这是橡胶树应对新生叶需水的适应。通过观察发现,在橡胶树冠基与干基监测的液流动态显示,在第一蓬叶生长期内,液流启动、增加及下降过程都存在时滞,这表明树干储存水在此期间发挥了作用。橡胶树树干储存释放水的日进程和释放量在第一蓬叶生长期内存在差异。结果表明树干储存水的释放在变色及稳定期的释放量最大,达到2.07±0.72 kg/d,但是对蒸腾的贡献率却最低仅为9.93%左右。
宋利权[8](2019)在《橡胶树不同刺激割胶下排胶过程中几种胶乳代谢物的动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烯利(乙烯缓释剂)和乙烯气体能够促进橡胶树的产排胶,因而作为产量刺激剂被广泛应用于橡胶树实际生产当中。大量研究表明:橡胶树在乙烯的刺激下,能够促进乳管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促进胶乳代谢;同时乙烯可通过阻滞胶乳中蛋白的凝集,延长排胶时间促进橡胶树排胶。上述研究结果均暗示乙烯能够引起胶乳中糖、水分、蛋白以及金属离子等成分的代谢变化,表明乙烯刺激下这些代谢物可能参与了橡胶树产排胶过程,但未见上述代谢物在不同刺激割胶下排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研究。本研究以3割年芽接无性系’热研7-33-97’橡胶树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乙烯利和乙烯气刺激下,胶乳乳清中蔗糖、游离核酸(ATP、ADP、AMP)、白雀木醇、蛋白、Mg2+、K+等物质在排胶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了解不同刺激割胶下橡胶树排胶过程中几种胶乳代谢物的动态变化,探究其变化与橡胶树产排胶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1)橡胶树在处理前乳清中蔗糖含量随排胶显着上升;而通过乙烯利处理后,其含量在整个排胶过程中均显着提高,且随排胶而增长的趋势更明显;乙烯气刺处理后乳清中蔗糖含量在排胶前期明显下降,且随着排胶显着升高并在后期显着高于对照。该结果表明乙烯和排胶均能够促进乳管蔗糖供给,而乙烯气体刺激可直接作用于乳管细胞内,促进乳管内蔗糖的代谢,同时也可激活乳管蔗糖供给,引起排胶过程胶乳中蔗糖的积累。(2)橡胶树处理前乳清中K’随着排胶逐渐上升;乙烯利处理后乳清中K+含量在排胶后期显着升高;乙烯气刺处理后乳清中K+含量在排胶中期显着下降,但随着排胶过程逐渐上升且在后期显着高于对照。该结果表明乙烯利和乙烯气刺均能促进K+向乳管细胞运输,激活蔗糖转化酶,为橡胶合成提供充足的营养。(3)橡胶树处理前胶树乳清中Mg2+含量随着排胶逐渐下降,乙烯利和乙烯气刺处理后乳清中Mg2+含量在排胶的整个过程中均显着低于对照,且乙烯气刺下显着低于对照趋势更加明显。该结果表明乙烯和排胶均能加强黄色体对Mg2+的吸收,降低乳清中Mg2+含量,有利于胶乳代谢。(4)橡胶树处理前乳清中ATP含量随着排胶逐渐下降;乙烯利处理后乳清中ATP含量在排胶前期显着上升;乙烯气刺处理后乳清中ATP含量在排胶前期和后期显着上升;乙烯利和乙烯气刺两种处理后能荷在排胶前期显着高于对照。该结果表明乙烯能加强橡胶树能量代谢,其中乙烯气刺处理效果更加明显。(5)胶乳中可溶性成分在排胶前期无明显变化直到排胶中期可溶性成分显着高于对照,此结果表明乙烯刺激增产是由于在排胶过程中代谢逐渐加强,从而加速橡胶合成来完成的。乙烯利和乙烯气刺处理后,与橡胶合成相关的代谢物和离子在排胶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蔗糖、钾离子、ATP以及胶乳中可溶性成分含量均有显着提高,而白雀木醇和Mg2+含量则显着下降。其表明乙烯刺激可以促进胶树排胶过程中胶乳代谢物和离子的运输,加强能量代谢。但由于乙烯利缓慢释放,刺激强度低,因而其随着排胶逐渐作用到乳管当中:而乙烯气释放快,刺激强度高,对乳管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乙烯利和乙烯气刺两种不同处理对胶乳代谢物所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而了解不同刺激割胶下胶乳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并探究其变化与橡胶树产排胶的关系,为乙烯刺激下胶乳代谢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王玥琳[9](2019)在《不同培育措施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又名海南黄花梨,是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黄檀属植物,其心材是极珍贵红木,同时具重要的药用价值。作为我国海南特有珍贵树种,降香黄檀高效培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人工培育过程中,由于其轮伐期长,人工培育风险高,不确定性大,短期效益不显着,致使优质心材生产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开展不同培育措施对降香黄檀生长、生理代谢和心材形成的研究,对于促进林木的快速生长和提高心材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针对人工林培育研究的发展和降香黄檀种植产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开展大苗移植、中幼林修枝、中幼林施钾肥和树干注射乙烯利4个试验,较系统地研究降香黄檀在不同培育措施下的生长、生理代谢状况和心材形成特性,以期为降香黄檀高效培育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修枝处理对降香黄檀1年内的胸径、树高、材积的增长均无显着影响。轻度修枝(D)和重度修枝(H)均提高了降香黄檀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D、H处理Pnmax分别比CK升高了28.3%、8.18%。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轻度修枝(D)和重度修枝(H)均较对照增加。处理1年后,重度修枝(H)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和轻度修枝。随着时间的推移,修枝处理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含量均有所降低,但轻度修枝(D)和重度修枝(H)的玉米素核苷(ZR)含量均高于对照。修枝处理对心材的基本密度、生材密度、绝对含水率、相对含水率均无显着影响,但是重度修枝(H)的心材比例显着高于对照和轻度修枝,分别提升了1.59倍和1.24倍。相关分析表明,修枝后降香黄檀的抗胁迫反应强度和心材比例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与对照相比,断根不移和去半冠不移对降香黄檀的生长无显着影响;而去半冠移植和全冠移植对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断根不移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分别比去半冠不移、全冠移植、对照、去半冠移植升高了19.25%、34.79%、40.88%、219.86%,去半冠不移处理的光饱和点最高,为2371.429μmol·m-2·s-1,断根不移、去半冠不移处理的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CK。移植各处理间比叶面积(SLA)差异明显,大小顺序为,断根不移>去半冠不移>去半冠移植>CK>全冠移植,最大值分别比其他各处理升高了16.20%、22.39%、34.90%、150.64%。处理前期,去半冠移植和全冠移植的生长素(IA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到后期均低于对照,但其后期的脱落酸(ABA)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处理初期,保护性酶、PAL活性以全冠移植>断根不移>去半冠不移>去半冠移植>对照为顺序依次降低,MDA含量以对照>去半冠移植>去半冠不移>断根不移>全冠移植各处理为顺序依次减少。处理1年后,各处理SOD、PAL活性均明显降低,MDA含量逐渐升高。移植各处理间心材的基本材性指标没有明显差异,各处理的抗胁迫反应强度与心材比例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降香黄檀人工培育过程中,可选择断根不移、去半冠移植措施促进降香黄檀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增加对光合物质的积累。(3)施钾肥促进降香黄檀的生长,K1(1000 g钾肥·株-1)、K2(2000 g钾肥·株-1)的胸径增长量(ΔD)分别比CK增加了14.11%和17.78%,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K1、K2处理的树高增长量(ΔH)比CK提高了23.32%和68.58%。材积增长量(ΔV)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升高,K2较CK提高了1.03倍。K2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最大,较CK上升了132.35%。光合色素含量、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表现出随钾肥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K1、K2叶片全氮(N)、全钾(K)含量均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全磷(P)含量在各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N、K含量均表现出随钾肥增加而增加的趋势,K1、K2钾素含量较CK升高了18.54%和24.68%。施钾增加了降香黄檀ZR、IAA的含量。钾肥对心材的基本材性各指标均无显着影响;心材的出油率与钾肥用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与对照相比,施钾处理精油成分与之基本一致,大部分组分物质的含量差异也较小;K1、K2处理橙花叔醇含量均较对照有所提高,K1、K2的增幅分别为10.62%和6.20%。由此可见,2000 g·株-1的钾肥施用可有效提高降香黄檀的生长水平。(4)在3个乙烯利处理中E0.1%、E0.5%处理胸径增长量(ΔD)均高于对照,分别增加了8.97%、6.07%;E2.5%的树高增长量(ΔH)和材积增长量(ΔV)均较对照低,分别减少了67.39%和59.33%。E0.1%、E0.5%处理对降香黄檀光合作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合色素含量等指标的增加。随着乙烯用量的增加叶干重、叶面积、比叶面积(SLA)均呈下降趋势,SLA表现的大小顺序为E0.1%>E0.5%>CK>E2.5%,E0.1%、E0.5%比CK升高了23.29%和11.34%,E2.5%比CK减少了9.81%;WUE与乙烯利浓度的增加呈正相关。ABA含量在处理初期与乙烯利浓度的增加呈正相关,后期E0.5%处理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处理。E0.5%保护性酶、PAL活性均较其他各处理有所增加。乙烯利处理后心材的生材密度的差异明显,E0.5%处理最高为1.036 g·cm-3,比CK显着增加了7.4%;E2.5%处理的绝对含水率和相对含水率均最高;心材形成率随着乙烯利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E2.5%达到100%。乙烯处理出油率范围为1.484%~2.23%,均高于对照,并随乙烯利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对照处理的橙花叔醇相对含量最高,各处理顺序依次为:CK>E0.1%>E2.5%>E0.5%。乙烯利处理甜没药萜醇A含量均大于CK,含量最高的为E2.5%处理(1.124%),比CK提高了36.59%。α-金合欢烯和紫檀素均为E0.1%处理含量最高,而E2.5%含量最低。整体而言,乙烯利处理边材和心材的主要成分和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促进心材形成的效果较好。相关分析表明,乙烯各处理抗胁迫反应强度与心材比例及心材出油率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注射2.5%乙烯利100ml·株-1对加快降香黄檀心材形成有显着作用。
赖路伟[10](2018)在《3种茶花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3种茶花:红露珍(Camellia japonica L)、六角大红(Camellia Szesciok?tne czerwony)和烈香(Camellia Dormi)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实验。通过测定各品种植物叶片的生理指标,研究干旱胁迫对这3种植物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定各品种的抗旱性;旨在为苗木生产和城市绿化抗旱植物的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拟为红露珍,六角大红,烈香的栽培引种和园林推广奠定基础。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期间,3种植物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土壤体积含水量逐渐下降;其中,烈香的叶片组织含水量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基本变化不大,而红露珍和六角大红在干旱前期变化不大,但在后期组织含水量显着降低。经过周期复水处理后,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2)3种茶花的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上升,并在连续干旱的第10 d达到峰值;与对照相比红露珍丙二醛含量增幅最大,六角大红其次,烈香最小。随着周期性复水处理后,3种茶花的相对电导率含量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红露珍的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余两种植物的含量均恢复到对照水平。(3)干旱胁迫处理期间,3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每个时间段下降幅度不同;在干旱胁迫的整个过程,红露珍降幅最大,烈香最小;通过周期性复水处理后,3种植物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与对照无显着差异。(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随着逆境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大,在不同的干旱胁迫时间内先后达到最大值。其中六角大红的SOD活性先于其他两种植物达到最大值;其它两种茶花在干旱10 d的SOD活性达到最大值。经过周期性复水处理后,3种茶花的SOD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幅度不大。(5)干旱胁迫期间,3种茶花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到干旱胁迫第10 d,烈香的上升幅度最大,而六角大红其次,红露珍最小。随着后期周期性循环复水,可溶性蛋白有所下降,与对照相比变化不大。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到干旱10 d时,烈香的脯氨酸累积量最多。经过周期性复水处理后红露珍的含量与对照仍然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余两种茶花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综合以上所有生理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3种植物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烈香>六角大红>红露珍。
二、一些巴西橡胶树无性系叶片的蒸駦强度和水分代谢速度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些巴西橡胶树无性系叶片的蒸駦强度和水分代谢速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蒸腾作用的杉木活立木穿孔染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木材染色的方法及影响因子 |
1.2.2 基于蒸腾作用的活立木染色研究概况 |
1.2.3 杉木木材染色改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材料 |
2.2.2 研究设计 |
2.2.3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染色因子对杉木染色效果的影响 |
3.1.1 染色因子对木材色差的影响 |
3.1.2 染色木材的纵向色差变化 |
3.1.3 染色因子对杉木色牢度的影响 |
3.1.4 讨论和小结 |
3.2 染液注入对杉木材性的影响 |
3.3 染液注入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
3.3.1 染液注入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3.3.2 染液注入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3.3.3 染液注入对杉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3.4 讨论和小结 |
3.4 染液注入对杉木生物量的影响 |
3.4.1 各器官生物量经验模型的构建 |
3.4.2 染液注入对杉木树叶生物量的影响 |
3.4.3 染液注入对杉木树枝生物量的影响 |
3.4.4 染液注入对杉木树干生物量的影响 |
3.4.5 染液注入对杉木树皮生物量的影响 |
3.4.6 染液注入对杉木树根生物量的影响 |
3.4.7 染液注入对单株杉木总生物量的影响 |
3.4.8 染液注入对杉木各器官生物量影响的差异 |
3.4.9 讨论和小结 |
3.5 杉木活立木染色工艺综合评价 |
4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4.2.1 创新点 |
4.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施磷对闽楠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闽楠研究进展 |
1.3.2 林木施肥研究进展 |
1.3.3 植物对磷的响应 |
1.3.4 指数施肥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2.2 实验设计 |
2.3 指标测定方法 |
2.3.1 生长指标测定 |
2.3.2 根系形态及活力指标测定 |
2.3.3 生理指标测定 |
2.3.4 养分元素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磷对闽楠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1 施磷对闽楠幼苗地径的影响 |
3.1.2 施磷对闽楠幼苗株高的影响 |
3.1.3 施磷对闽楠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1.4 不同施磷处理苗木质量指数 |
3.1.5 施磷对闽楠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3.1.6 施磷对闽楠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 施磷对闽楠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1 施磷对闽楠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及丙二醛的影响 |
3.2.2 施磷对闽楠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 施磷对闽楠幼苗养分承载的影响 |
3.3.1 施磷对闽楠幼苗叶片养分影响 |
3.3.2 施磷对闽楠幼苗养分分配的影响 |
3.3.3 施磷对闽楠幼苗养分积累的影响 |
3.3.4 施磷处理下闽楠幼苗生物量与养分的关系 |
3.4 指数施磷效果评价 |
3.4.1 相关性分析 |
3.4.2 施磷综合效果评价 |
4 讨论 |
4.1 施磷对闽楠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 施磷对闽楠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 施磷对闽楠幼苗养分承载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干旱胁迫和复水对侧柏和紫穗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植物干旱处理研究方法 |
1.3.2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3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植物水势的影响 |
1.3.4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5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植物渗透调节的影响 |
1.3.6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4 存在主要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试验概况与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概况 |
2.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
2.3.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地上部分生长指标 |
3.1.1 株高 |
3.1.2 地径 |
3.1.3 叶面积 |
3.2 根系特征 |
3.2.1 根长 |
3.2.2 根表面积 |
3.2.3 根体积 |
3.2.4 根系平均直径 |
3.3 生物量 |
3.4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叶水势的影响 |
4.1 干旱胁迫对两树种幼苗叶水势的影响 |
4.2 复水对两树种幼苗叶水势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5.1 光合作用 |
5.1.1 净光合速率 |
5.1.2 蒸腾速率 |
5.1.3 气孔导度 |
5.1.4 胞间CO_2浓度 |
5.1.5 水分利用效率 |
5.2 讨论 |
5.3 小结 |
第六章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渗透调节的影响 |
6.1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
6.1.1 可溶性糖含量 |
6.1.2 脯氨酸含量 |
6.2 讨论 |
6.3 小结 |
第七章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7.1 抗氧化酶活性 |
7.1.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7.1.2 过氧化物酶活性 |
7.1.3 过氧化氢酶活性 |
7.2 丙二醛含量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抗旱家系早期选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目前红砂研究综述 |
1.1.1 红砂基本概述及其分布 |
1.1.2 红砂研究进展 |
1.1.2.1 红砂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
1.1.2.2 红砂生理特征研究进展 |
1.1.3 红砂抗旱性研究进展 |
1.2 家系选择研究现状 |
1.3 早期选择研究现状 |
1.3.1 早期选择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1.3.2 早期选择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3 早期选择的发展趋势 |
1.4 林木抗旱性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1.4.1 林木抗旱性评价 |
1.4.2 林木抗旱性指标概述 |
1.4.2.1 形态指标 |
1.4.2.2 生理生化指标 |
1.4.2.3 叶绿素荧光特性指标 |
1.4.3 林木抗旱性指标年际间变异特征概述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本试验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来源与试验地概况 |
2.1.1 材料来源 |
2.1.2 试验地概况 |
2.2 田间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测定项目 |
2.3.2 测定方法 |
2.3.2.1 红砂形态数据的测量 |
2.3.2.2 渗透调节物质及叶绿素含量测定 |
2.3.2.3 叶绿素荧光测定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红砂抗旱性指标筛选与分析 |
3.1 红砂抗旱性指标描述性分析 |
3.1.1 初选红砂家系抗旱性指标分析 |
3.1.2 复选红砂家系抗旱性指标分析 |
3.1.3 决选红砂家系抗旱性指标分析 |
3.1.4 小结 |
3.2 红砂家系抗旱指标年际变异程度相关性分析 |
3.2.1 红砂家系形态指标年际变异程度相关性分析 |
3.2.2 红砂家系生理抗旱指标年际变异程度相关性分析 |
3.2.3 红砂家系荧光抗旱指标年际变异程度相关性分析 |
3.2.4 小结 |
3.3 讨论 |
第四章 红砂家系抗旱性主成分分析 |
4.1 初选红砂家系抗旱指标分析 |
4.2 2014 -2016年77个初选红砂家系选择分析 |
4.3 2017 -2018年复选、决选红砂家系选择分析 |
4.4 初选、复选、决选红砂抗旱优良家系选择与重合率对比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5)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调控红豆树生长及耐旱响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内生真菌及其调控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
1.2.2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3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4 本研究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1 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红豆树根内DSE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研究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野外根样DSE侵染率 |
2.3.2 DSE分离培养 |
2.3.3 菌株回接试验 |
2.3.4 菌株的特征及分子鉴定 |
2.3.5 共生幼苗生长情况 |
2.3.6 碳源和氮源对DSE菌株生长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下接种DSE对红豆树幼苗生长及营养物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试验地点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试验材料 |
3.3.2 试验设计 |
3.3.3 苗木培养 |
3.3.4 指标测定方法 |
3.3.5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处理下DSE侵染率 |
3.4.2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4.3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
3.4.4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氮磷含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
3.4.5 各生长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下接种DSE对红豆树幼苗组织和细胞结构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超微结构的影响 |
4.3.2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解剖结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下接种DSE对豆树幼苗生理生化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指标测定方法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
5.3.2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5.3.3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
5.3.4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
5.3.5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和丙二醛含量影响 |
5.3.6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
5.3.7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激素含量和比例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干旱胁迫下接种DSE幼苗叶片蛋白质组学分析 |
6.1 前言 |
6.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6.2.1 样品蛋白提取 |
6.2.2 蛋白定量(Bradford法) |
6.2.3 蛋白酶解 |
6.2.4 iTRAQ标记 |
6.2.5 酶解肽段离线预分离及LC-MS/MS质谱析 |
6.2.6 质谱数据分析 |
6.2.7 蛋白功能注释和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iTRAQ质量评估 |
6.3.2 蛋白质鉴定结果 |
6.3.3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6.3.4 蛋白功能注释和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1 主要研究结论 |
7.1.2 主要讨论 |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 |
图版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6)橡胶树不同品系光合生理和叶片解剖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橡胶树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子 |
1.2.1 光 |
1.2.2 温度 |
1.2.3 水 |
1.2.4 二氧化碳 |
1.3 影响光合作用内部变化 |
1.3.1 光合色素 |
1.3.2 叶片解剖特征 |
1.3.3 叶片气孔特征 |
1.3.4 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
1.3.5 光合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橡胶树品种的光响应和CO_2响应曲线模型分析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1.1 主要设备 |
2.1.2 主要生化试剂 |
2.1.3 试验材料 |
2.1.4 叶片样品采集 |
2.2 试验方法 |
2.2.1 光合参数测定 |
2.2.2 光合参数计算方法 |
2.2.3 光合参数数据处理 |
2.3 光响应曲线模型介绍 |
2.3.1 直角双曲线模型 |
2.3.2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
2.3.3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
2.3.4 指数方程 |
2.4 CO_2响应曲线模型介绍 |
2.4.1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
2.4.2 直角双曲线模型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橡胶树品种的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PAR参数值比较分析 |
2.5.2 不同橡胶树品种的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参数值比较分析 |
2.5.3 不同橡胶树品种的CO_2响应曲线模型拟合P_n参数值比较分析 |
2.5.4 不同橡胶树品种的CO_2响应曲线模型拟合参数值比较分析 |
2.6 讨论 |
2.7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品种光合生理研究 |
2.1 试验方法和设备 |
2.1.2 光合色素的测定 |
2.1.3 光合酶的活性测定 |
2.1.4 光合参数测定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橡胶树叶片的光合色素的含量以及叶色值的多重比较分析 |
2.2.2 橡胶树叶片的光合酶的活性的多重比较分析 |
2.2.3 橡胶树叶片的光合色素,叶色值和光合酶活性的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
2.2.4 不同橡胶树品种的光合参数的多重比较 |
2.3 讨论 |
2.3.1 不同品种光合色素和光合酶的活性变化规律 |
2.3.2 不同品种的光合色素和光合酶的主成分分析 |
2.3.3 不同品种的光合参数的比较分析 |
2.4 结论 |
第四章 不同品种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的参数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采集 |
4.2 统计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巴西橡胶树品种之间的光合光响应比较分析 |
4.3.2 品种之间光响应曲线各参数的比较分析 |
4.3.3 巴西橡胶树品种之间的光合CO_2响应比较分析 |
4.3.4 品种之间CO_2响应曲线各参数的比较分析 |
4.3.5 不同光合生理参数间的主成分分析 |
4.3.6 不同光合生理参数间的聚类分析 |
4.4 讨论 |
4.4.1 不同品种的光响应曲线参数的比较分析 |
4.4.2 不同品种的CO_2响应曲线参数的比较分析 |
4.4.3 不同橡胶树品种光合参数间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
4.5 结论 |
第五章 不同品种叶片解剖结构、气孔特征以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叶片气孔密度的观察 |
5.1.3 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 |
5.1.4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
5.1.5 统计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叶片解剖结构的多重比较分析 |
5.2.2 叶片气孔特征的多重比较分析 |
5.2.3 橡胶树品种的叶片解剖和气孔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
5.2.4 橡胶树叶片的海绵组织中叶绿体以及淀粉粒的结构特征的多重比较分析 |
5.2.5 橡胶树叶片的栅栏组织中叶绿体以及淀粉粒的结构特征的多重比较分析 |
5.2.6 橡胶树叶片的叶绿体以及淀粉粒的结构特征的多重比较分析 |
5.2.7 10个橡胶树品种叶片解剖、气孔特征已提取的主要因子和超微结构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 |
5.2.8 10个橡胶树品种叶片解剖、气孔特征和超微结构的进行聚类分析 |
5.3 讨论 |
5.3.1 叶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的比较分析 |
5.3.2 叶片解剖和气孔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
5.3.3 叶片超微结构的观察 |
5.3.4 橡胶树品种叶片解剖、气孔特征已提取的主要因子和超微结构主成分分析 |
5.3.5 橡胶树品种叶片解剖、气孔特征已提取的主要因子和超微结构主要因子聚类分析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海南岛橡胶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动态和树干储水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研究现状 |
1.1.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成分与生理功能 |
1.1.2 植物NSC储存、生长与分配格局 |
1.1.3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
1.2 树干储水的研究进展 |
1.2.1 树干储水的生理作用 |
1.2.2 树干储水的监测方法 |
2.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样地概况 |
2.2 NSC测定试验方法和步骤 |
2.2.1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
2.2.2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测定 |
2.3 树干储水的计算 |
2.3.1 热消散探针(TDP)的安装与监测 |
2.3.2 数据处理 |
2.4 常规气象因子监测 |
3.结果与分析 |
3.1 橡胶树NSC不同时期分配及动态 |
3.1.1 橡胶树的NSC分配及动态 |
3.1.2 叶片和枝条NSC在越冬期动态与对比 |
3.1.3 小结 |
3.2 橡胶树第一蓬叶生长期树干储水动态 |
3.2.1 第一蓬叶生长期液流动态 |
3.2.2 树干储存水释放与补充的日均动态变化 |
3.2.3 树干释放水量及对蒸腾的贡献 |
3.2.4 夜间液流和夜间补水 |
3.2.5 小结 |
4.结论与讨论 |
4.1 橡胶树NSC动态变化与落叶现象 |
4.2 橡胶树的树干储水与夜间补水 |
4.3 成龄橡胶树第一蓬叶生长期碳水动态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橡胶树不同刺激割胶下排胶过程中几种胶乳代谢物的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巴西橡胶树乳管生物学研究进展 |
1.1.1 巴西橡胶树的乳管类型研究 |
1.1.2 巴西橡胶树的乳胶细胞器 |
1.1.3 巴西橡胶树乳管发育的影响因子 |
1.2 巴西橡胶树乳管细胞产胶研究进展 |
1.2.1 天然橡胶生物合成 |
1.2.2 橡胶树的排胶生理 |
1.2.3 橡胶树胶乳中产排胶相关的代谢物研究 |
1.3 割胶方案的研究历史 |
1.4 乙烯利刺激割胶技术研究进展 |
1.4.1 乙烯利在橡胶树中研究概述 |
1.4.2 乙烯利在割胶中的作用 |
1.4.3 气刺割胶在橡胶树中的应用 |
1.4.4 气刺割胶下橡胶树生理状况 |
1.4.5 增产胶产量分子研究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剂 |
2.2 实验设计 |
2.2.1 采样方法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乳清蛋白测定 |
2.3.2 Mg~(2+)和K~+的测定 |
2.3.3 游离核酸(ATP、ADP、AMP)的HPLC检测 |
2.3.4 白雀木醇和蔗糖HPLC检测 |
2.3.5 干胶和总固测定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蔗糖含量变化分析 |
3.2 游离核酸含量变化分析 |
3.3 白雀木醇含量变化分析 |
3.4 C-乳清蛋白含量变化分析 |
3.5 镁离子含量变化分析 |
3.6 钾离子含量变化分析 |
3.7 干胶总固含量变化分析 |
3.8 胶乳中可溶性成分含量变化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刺激割胶对橡胶树蔗糖转运的影响 |
4.2 不同刺激对白雀木醇浓度影响 |
4.3 不同刺激对K~+含量影响 |
4.4 不同刺激对Mg~(2+)含量影响 |
4.5 不同刺激对干胶和总固影响 |
4.6 乙烯刺激对橡胶树代谢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ATP,ADP,AMP液相图谱 |
附录2: 蔗糖液相图谱 |
附录3: 白雀木醇液相图谱 |
附录4: 游离核酸(ADP、AMP)含量 |
致谢 |
(9)不同培育措施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修枝对林木生长、生理代谢的影响 |
1.2.2 移植对林木生长、生理代谢的影响 |
1.2.3 钾素对植物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1.2.4 乙烯利对植物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1.2.5 林木心材形成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修枝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修枝对降香黄檀生长的影响 |
2.2.2 修枝对降香黄檀伤口愈合的影响 |
2.2.3 修枝对降香黄檀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2.2.4 修枝对降香黄檀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2.2.5 修枝对降香黄檀光合色素的影响 |
2.2.6 修枝对降香黄檀内源激素的影响 |
2.2.7 修枝对降香黄檀保护性酶、PAL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2.2.8 不同强度修枝后降香黄檀的基本材性 |
2.2.9 不同强度修枝后降香黄檀木材的淀粉和可溶性糖 |
2.2.10 降香黄檀修枝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移植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同2.1.4)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移植对降香黄檀生长的影响 |
3.2.2 移植对降香黄檀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3 移植对降香黄檀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4 移植对降香黄檀叶性状特征的影响 |
3.2.5 比叶面积(SLA)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 |
3.2.6 移植对降香黄檀内源激素的影响 |
3.2.7 移植对降香黄檀保护性酶、PAL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3.2.8 移植后降香黄檀的基本材性 |
3.2.9 移植后降香黄檀木材的淀粉和可溶性糖 |
3.2.10 移植后降香黄檀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钾肥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方法 |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同2.1.4)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钾肥对降香黄檀生长的影响 |
4.2.2 钾肥对降香黄檀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3 钾肥对降香黄檀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4 钾肥对降香黄檀叶片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影响 |
4.2.5 钾肥对降香黄檀内源激素的影响 |
4.2.6 钾肥对降香黄檀保护性酶、PAL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4.2.7 施钾后降香黄檀的基本材性和出油率 |
4.2.8 施钾后降香黄檀木材的挥发油组分 |
4.3 小结 |
第五章 乙烯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同2.1.1) |
5.1.2 试验设计 |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同2.1.4)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注射乙烯利对降香黄檀生长的影响 |
5.2.2 乙烯利对降香黄檀光合特性的影响 |
5.2.3 乙烯利对降香黄檀SLA和 WUE的影响 |
5.2.4 乙烯对降香黄檀内源激素的影响 |
5.2.5 乙烯对降香黄檀保护性酶、PAL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5.2.6 不同浓度乙烯利对降香黄檀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5.2.7 不同乙烯浓度对降香黄檀基本材性的影响 |
5.2.8 不同浓度乙烯利对降香黄檀组织化学变化的影响 |
5.2.9 不同乙烯利浓度对降香黄檀出油率和精油成分的影响 |
5.2.10 降香黄檀注射乙烯利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修枝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6.2.2 移植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6.2.3 钾肥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6.2.4 乙烯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10)3种茶花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山茶属植物种植资源概述 |
1.1.2 环境及气候的变化 |
1.2 植物的抗旱性研究 |
1.3 植物的抗旱性研究进展 |
1.3.1 干旱胁迫植物形态的影响 |
1.3.2 叶片相对含水量 |
1.3.3 膜系统与抗旱性 |
1.3.4 渗透调节物质 |
1.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1.3.6 丙二醛 |
1.3.7 电导率 |
1.3.8 叶绿素 |
1.4 3种茶花生物学特性 |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5.1 主要内容 |
1.5.2 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指标与测定方法 |
2.4.1 土壤含水量测定 |
2.4.2 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 |
2.4.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4.4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2.4.5 质膜相对透性测定 |
2.4.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2.4.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 |
2.4.8 脯氨酸含量测定 |
2.5 数据处理与图表绘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干旱胁迫对3种茶花的形态影响 |
3.2 干旱胁迫对3种茶花的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3 干旱胁迫对3种茶花的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3.1 干旱胁迫下3种茶花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3.3.2 干旱胁迫后复水3种茶花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3.4 干旱胁迫对3种茶花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1 干旱胁迫下3种茶花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3.4.2 干旱胁迫后复水3种茶花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3.5 干旱胁迫对3种茶花的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5.1 干旱胁迫下3种茶花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3.5.2 干旱胁迫后复水3种茶花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3.6 干旱胁迫对3种茶花的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6.1 干旱胁迫下3种茶花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3.6.2 干旱胁迫后复水3种茶花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3.7 干旱胁迫对3种茶花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7.1 干旱胁迫下3种茶花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3.7.2 干旱胁迫后复水3种茶花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3.8 干旱胁迫对3种茶花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8.1 干旱胁迫下3种茶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3.8.2 干旱胁迫后复水3种茶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3.9 干旱胁迫对3种茶花的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9.1 干旱胁迫下3种茶花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3.9.2 干旱胁迫后复水3种茶花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3.10 运用隶属函数法对3种茶花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 |
3.10.1 干旱胁迫下3种植物的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
3.10.2 干旱胁迫后复水3种植物的恢复能力综合评价 |
3.11 干旱胁迫下3种茶花生理生化的相关性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3种茶花抗旱性与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关系 |
4.1.2 3种茶花抗旱性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的关系 |
4.1.3 3种茶花抗旱性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关系 |
4.1.4 3种茶花抗旱性与MDA含量变化的关系 |
4.1.5 3种茶花抗旱性与电导率变化的关系 |
4.1.6 3种茶花抗旱性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关系 |
4.1.7 3种茶花抗旱性与SOD含量变化的关系 |
4.1.8 3种茶花抗旱性与脯氨酸含量变化的关系 |
4.1.9 3种茶花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四、一些巴西橡胶树无性系叶片的蒸駦强度和水分代谢速度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蒸腾作用的杉木活立木穿孔染色效果研究[D]. 屈茹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施磷对闽楠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 龙大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干旱胁迫和复水对侧柏和紫穗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D]. 冯树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抗旱家系早期选择方法研究[D]. 李佩佩.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5]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调控红豆树生长及耐旱响应机理[D]. 刘燕. 贵州大学, 2020(04)
- [6]橡胶树不同品系光合生理和叶片解剖结构研究[D]. 胡欣欣. 海南大学, 2019(06)
- [7]海南岛橡胶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动态和树干储水作用研究[D]. 王关泽. 海南大学, 2019(06)
- [8]橡胶树不同刺激割胶下排胶过程中几种胶乳代谢物的动态分析[D]. 宋利权. 海南大学, 2019(06)
- [9]不同培育措施对降香黄檀生长和生理代谢影响的研究[D]. 王玥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10]3种茶花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D]. 赖路伟.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