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一、我国境外投资现状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舒,宋崇宇,李文,韩九曦[1](2022)在《中国矿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形势和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矿产资源的强劲需求形势,重塑我国矿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是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本文选取了22个战略性金属矿产,对我国矿业国际合作特征和境外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将我国矿业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分为探索起步期(2004年以前)、快速增长期(2004~2013年)和转型发展期(2014年至今)。目前,我国矿业国际合作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以非洲为投资重点地区,多个矿种在全球矿业格局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但还存在投资结构可持续性不强、矿业公司竞争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建议加强中国矿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将国际矿业合作纳入国家总体安全战略统筹规划,并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供应地,重视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全球提前布局,以实现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

徐凤亭[2](2021)在《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面临的劳工法律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013年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沿线国家积极响应,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企业也集中对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在沿线国家的投资金额逐年增加,各个行业我国企业都进行了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在外籍劳工的准入标准、劳工权益受侵害争议的解决以及外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外投资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对沿线国家的国情及劳工法律不够了解,除了导致不合法经营的发生以外,还有可能在发生争端遭到不公正、不公平待遇时,不知运用何种法律、何种合法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显然是不利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可能面临的劳工法律风险,并且提出针对各种劳工法律风险的防范建议。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时会面临很多的风险,除了环境风险、政治风险外,劳工法律风险是最容易出现的风险。我国企业在投资时主要面临的劳工法律风险有劳工权益法律风险、劳务输出法律风险、劳工罢工法律风险和裁员法律风险。劳工权益法律风险又包括平等就业法律风险,薪酬福利法律风险,工时、休息休假法律风险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法律风险。劳务输出法律风险又分为工作许可法律风险劳务配额法律风险。导致这些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从我国来分析,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善,没有完整的对外投资法规。从企业角度分析,我国企业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不够了解被投资国相关的劳工法律法规;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角度分析,沿线国家对本土员工过度保护并且严格限制外国劳工输入,一些沿线国家的工会干预严重,这些国家的法律对工会的干预少导致工会权利过大,在这些国家投资时企业面临的劳工罢工风险会更高;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分析,各沿线国家的法律体系不统一,各国法律法规存在差异。通过对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劳工法律风险类型及成因的分析,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劳工法律制度的研究及比较和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投资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企业层面:我国企业在投资之初应充分了解被投资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劳工权益法律风险、劳务输出法律风险、劳工罢工法律风险和裁员法律风险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做到因地制宜;政府层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工法律法规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国家层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体系完整的境外投资法,对于劳工争议诉讼,坚持“有限自治”,“或裁或审”的裁判法规。进而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和谐持续发展。

陈子航[3](2021)在《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流量逐年增加,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作为对外投资重要一员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新设投资模式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规模逐步扩大,而营商环境会影响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因此,考察营商环境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就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营商环境与对外投资效率研究文献,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现状,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规模较大,但存在投资主体较少、地区分布不均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接着,利用DEA非参数方法测度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然后,本文结合开办企业便利度等微宏观营商环境因素分析其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比如,开办企业便利度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营商环境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GDP、政治稳定性、政府效力等营商环境因素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具有正面影响,而法治水平、监管质量等营商环境因素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法治水平、监管质量等营商环境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具有正面影响,而人均GDP、政治稳定性、政府效力等营商环境因素对其具有负面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和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综合当地的开办企业便利度、政府稳定性等微宏观营商环境因素调整投资策略。为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巩固中间业务,加强金融创新、加快并购步伐,优化对外投资模式、利用国家政策优势,优化对外投资布局等。

关昕[4](2021)在《我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中亚国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国际合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全面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战略选择。“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国内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但国内耕地质量的下降和人均耕地资源的匮乏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凸显,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依然存在隐患。在此背景下,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过去十年中,我国涉农对外投资取得显着成就,投资规模稳居全球前列。涉农企业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主力军和对外投资的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但仍面临着对外投资总体规模小,自身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阻碍。中亚国家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我国西北部毗邻,农业资源禀赋,有明显的农业生产优势。为此,借助中亚五国农业禀赋优势,充分发挥我国投资优势,推动双方经济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做到共商共建共享,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面临的现实需要。本文选取东道国影响因素这一角度,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SWOT矩阵分析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选取了2003-2017年的中国及中亚五国对外投资相关宏观数据,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同时选择了西北地区与中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对外投资企业作为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其投资活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市场等宏观因素以外,东道国吸收外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禀赋对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最显着。除此以外,企业投资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投资动机之一,而东道国的资源优势及两国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企业投资创建了良好的投资条件。尽管如此,资金问题仍是企业投资面临的最大阻碍。基于此,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建议,对政府而言,促进国内涉农企业对外投资健康发展应该着力完善对外投资政策体系,建立对外投资绿色通道,支持政策向农业对外投资主体倾斜,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企业要实现从“走出去”到“走得长远”应该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制定对外投资策略,培育对外投资联合体。

唐勤[5](2021)在《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姚润萌[6](2021)在《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资美元债主要是指中国境内企业及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者分支机构向境外举借的、以美元计价的、按约定还本付息的债券。近几年来,我国对企业境外发债的政策态度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国内各类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融资渠道的选择和融资成本的高低。因此,在境内融资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资企业发行美元债成为常见的融资方式。我国境外发债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城投和境内金融机构(如银行)等行业,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不同行业的中资企业融资成本和收益情况,还可以进一步表明我国境外发债融资的政策倾向和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对我国企业境外融资的影响。因此,明确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发债企业合理降低融资成本,规避汇率风险和经营风险,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和融资策略;有利于投资者及时关注发债风险,调整投资策略,更全面地了解美元债市场的市场特征和潜在风险;也有利于政府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稳定和促进我国美元债市场的发展。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中资美元债的基本情况,包括相关概念、发行方式、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并分析了中资企业进行海外发债融资的原因和中资美元债面临的风险挑战。其次,本文对影响中资美元债券发行利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与国内发债融资相比,发行美元债还需考虑汇率变动及美国国债利率等因素。最后,本文以2016-2019年非金融企业发行的中资美元债为样本,以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中资美元债票面利率与同期限结构下美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额)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从债券自身特征、企业经营情况与宏观经济三个角度来分析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到结论:第一,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与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差呈正相关关系。美元升值,则发行人在海外的筹资成本会上升,美元债务负担加重,违约风险增大,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发行利差会增大;第二,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与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差呈正相关。基准利率上升,反映市场上流动性紧张,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发行利差会增大;反之,若基准利率下降,说明美联储在释放美元的流动性,中资美元债的融资成本也会下降,发行利差减小;第三,主体评级与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差呈负相关关系。投资者更青睐于评级较高的境内主体发行的中资美元债券,主体评级越高的债券,其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差越低。另外,本文在对产权性质的进一步考察中发现,国有企业的美元债发行利差更低,这表明非国有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经营状况与盈利能力,增加信息披露的强度与透明度,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以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本文通过对不同行业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房地产类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尤其受到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变动的影响,而城投类中资美元债则要注意发行主体的财政风险和汇率波动性,其他行业在关注汇率波动的同时要注意自身的评级情况,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本文拓展了对中资美元债的定量分析,并且从发债企业的产权性质和行业性质出发,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与行业分类对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另外,本文认为,进行海外融资的境内企业要格外关注汇率风险及市场波动风险,及时对风险作出预判,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也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政府要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及扶持力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性与信息共享,推动美元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闫晓燕[7](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宋艳静[8](2021)在《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商业银行的微观证据》文中指出随着金融业双向开放的稳步推进,我国银行业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快。面对更加深层次、更加全面的开放局面,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将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对外开放与银行风险的关系成为意义重大和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我国银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为切入点,基于商业银行的微观证据,探究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首先,本文系统的梳理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和银行风险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银行业开放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其次,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基于我国157家商业银行2009-2019年的微观数据,以外资参股和境外投资分别作为银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代理变量,检验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其一,外资参股和境外投资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二,银行业开放与商业银行风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非线性特征。具体来看,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外资参股与银行不良贷款率呈正“U”型关系;境外投资与银行风险Z值呈倒“U”型关系,与银行不良贷款率呈倒“N”型关系。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外资参股与银行风险Z值呈倒“U”型关系;境外投资与银行风险Z值呈正“U”型关系,与银行不良贷款率呈倒“U”型关系。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其一,有效化解和管理银行自身风险。包括要处理好银行业开放与银行风险的动态关系,正确看待银行业开放对不同类型银行风险影响的差异性,有效应对银行业开放对银行风险的负面影响。其二,持续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包括鼓励中小型商业银行“走出去”,关注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监管部门要做好银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风险防范措施。

聂世坤[9](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卢阳阳[10](2021)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其母国就业和技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一直是文献研究的焦点之一。改革开放后,依靠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和大量引入外资,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的崛起,产业体系的不断升级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优化,也推动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相继确定和实施,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引起我们疑问,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本身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如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市场有其独特之处,有必要立足中国现实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协调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遵循特征事实描述、机制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影响。从章节分布来看,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章从概念界定入手,回顾相关理论,并梳理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市场关系的文献研究;第三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概括和制造业企业特征事实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采用机制分析方法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整体就业、就业结构以及技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五至七章使用2003-2013年间中国商务部颁布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样本,对上述假设命题进行实证检验;第八章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全文结论,做出研究展望,并就对外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协调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我们建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就业市场的总体理论框架,分别讨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总体就业、就业结构以及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出口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影响国内总体就业水平;同时,其还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生产转移效应作用我国就业技能结构;最后其通过影响高技能工人相对就业需求增加和利润增加机制作用我国技能工资溢价水平。第二,我们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一般性就业的影响,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促进了我国就业增长。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增长促进效应不受投资目的地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促进效应受投资企业所有制和投资类型影响明显。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促进效应不明显;与其他投资类型相比,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就业促进效应不明显。第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就业升级。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升级效应更强。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升级效应不显着。就投资类型而言,商贸型和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就业升级效应不显着,生产型和技术型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就业升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就业技能升级主要是生产转移机制起作用,技术创新机制效应较弱。第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加剧了技能工资不平等。其中,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能溢价促进效应要大于国企;对外直接投资技能工资溢价促进效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显着;无论哪种投资类型均促进国内技能工资溢价水平,其中商贸型和资源型投资的效应较弱。机制检验表明,高技能工人就业相对需求增加和利润增加渠道是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技能工资不平等的两种渠道。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本文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总体影响,从就业、就业结构以及技能工资溢价三个维度明确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制,拓展既有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作用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并厘清其机制,丰富了既有的实证研究;三是明确对外直接投资对技能工资溢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企业层面为化解收入分配矛盾提供更多见解。

二、我国境外投资现状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境外投资现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矿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展历程
    1.1 第一阶段(2004年以前),探索起步期
    1.2 第二阶段(2004~2013年),快速增长期
    1.3 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转型发展期
2 区域分布特征
3 权益资源分布情况
    3.1 境外铁矿资源分布情况
    3.2 境外铜矿资源分布情况
    3.3 境外锂矿资源分布情况
    3.4 境外钴矿资源分布情况
    3.5 境外镍矿资源分布情况
    3.6 境外铝土矿资源分布情况
4 投资风险和存在问题
    4.1 我国矿业国际投资存在结构性风险
    4.2 中国矿业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不足
5 对策建议
    5.1 加强中国矿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
    5.2 将国际矿业合作纳入国家总体安全战略统筹规划
    5.3 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供应地,降低运输风险
    5.4 加强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全球配置

(2)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面临的劳工法律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一带一路”我国企业投资现状和沿线区域劳工法律制度比较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我国企业投资现状
        一、投资流量稳定上升
        二、投资国家(地区)集中
        三、投资行业多元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劳工法律制度分析及比较
        一、“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劳工法律制度的主要规定
        二、“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劳工法律制度比较
第三章 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面临的劳工法律风险
    第一节 劳工权益法律风险
        一、平等就业法律风险
        二、薪酬福利法律风险
        三、工时、休息休假法律风险
        四、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法律风险
    第二节 劳务输出法律风险
        一、工作许可法律风险
        二、劳务配额法律风险
    第三节 劳工罢工法律风险
    第四节 裁员法律风险
        一、裁员
        二、企业投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裁员法律风险
第四章 我国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劳工法律风险的成因
    第一节 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及投资指南存在不足
        一、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不完善
        二、相关投资指南内容不够全面
    第二节 沿线国外籍劳工雇佣制度严格
        一、本土员工过度保护
        二、外国劳工输入限制
    第三节 工会干预严重
        一、工会组建率高、数量多
        二、工会制度与我国差别较大
    第四节 沿线国家法律体系不一
第五章 我国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劳工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第一节 建立劳工法律风险评估机制
        一、加强劳工法律法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制度建设
        二、量化分析劳工法律风险因素
        三、创建劳工法律风险预警机制
    第二节 我国企业防范劳工法律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防范劳工权益法律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二、防范劳务输出法律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三、防范劳工罢工法律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四、防范裁员法律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构建体系完整的《境外投资法》
        二、“有限自治”,“或裁或审”的裁判法规
    第四节 强化劳工法律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
        一、签订劳工合作双边和多边协议
        二、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解决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营商环境
        1.2.2 对外投资效率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营商环境及其测度研究综述
    2.2 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研究综述
        2.2.1 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2.2.2 银行效率测算及指标选取
    2.3 营商环境对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
    2.4 文献总结
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现状
    3.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模式及动机
        3.1.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模式
        3.1.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动机
    3.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境外分行规模现状
    3.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境外分行经营现状
    3.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
    4.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方法选择
    4.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结果
    4.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结果的分析
5 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5.2 实证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5.2.2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5.2.3 分样本回归
        5.2.4 稳健性检验
6 结论和建议
    6.1 本文小结
    6.2 关于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中亚国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文章内容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文章内容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走出去”
        2.1.2 对外直接投资
        2.1.3 农业对外直接投资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3 工业区位理论
        2.3.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3.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第三章 国内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3.1 国内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3.1.1 民营企业成为农业企业对外投资主体的新生力量
        3.1.2 对外投资涉及领域日益广泛
        3.1.3 对外投资产业多元化
    3.2 我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Strength
        3.2.2 劣势分析Weakness
        3.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3.2.4 威胁分析Threat
        3.2.5 SWOT矩阵分析
第四章 我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理论与假设
    4.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3 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
        4.3.1 面板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与单位根检验
        4.3.2 Hausmen检验与实证结果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选择依据
    5.2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
        5.2.1 企业基本概况
        5.2.2 爱菊集团对外投资投资历程
        5.2.3 爱菊集团对外投资现状
    5.3 河南贵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5.3.1 企业基本概况
        5.3.2 贵友集团对外投资历程
        5.3.3 贵友集团对外投资现状
    5.4 二者对外投资分析
        5.4.1 二者投资初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5.4.2 面对投资风险所采取的对策与成效
        5.4.3 目前对外投资仍存在的困境
    5.5 案例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
        6.2.2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中资美元债的基本情况
    2.1 中资美元债的概念及分类
    2.2 中资美元债融资的模式与选择
    2.3 中资美元债的发展现状
        2.3.1 中资美元债的发行政策演变过程
        2.3.2 中资美元债的发展历程
        2.3.3 中资美元债一级市场的整体情况
    2.4 中资企业发行美元债的原因
        2.4.1 拓宽融资渠道的需要
        2.4.2 降低融资成本的需要
        2.4.3 寻求套利机会
        2.4.4 规避监管的需要
    2.5 中资美元债市场的风险分析
        2.5.1 汇率风险
        2.5.2 期限错配风险
        2.5.3 市场波动风险
        2.5.4 政策监管风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因素分析
    3.1 债券自身特征
    3.2 发债主体经营情况
    3.3 宏观经济因素
    3.4 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特有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数据来源和变量的选取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2.2 变量的选取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多元回归分析
    4.4 基于产权性质的进一步考察
    4.5 基于发债行业的进一步考察
    4.6 稳健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次区域合作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合作特征
    2.2 府际治理
        2.2.1 理念演进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2.3 地域分工理论
        2.3.1 中心—外围理论
        2.3.2 地缘区位论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2.3.4 经典博弈理论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3.1.3 战略推力(Thrust)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3.2.1 有限理性概念
        3.2.2 群体策略选择
        3.2.3 演化稳定策略
        3.2.4 合作博弈机制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4.1.1 合作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2 阶段特征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4.3 重点合作区域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4.3.5 境外合作区
    4.4 主要合作领域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4.5 问题与瓶颈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4.5.3 交通瓶颈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5.1.1 泰国利益诉求
        5.1.2 缅甸利益诉求
        5.1.3 越南利益诉求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5.1.5 老挝利益诉求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6.1.1 实施前稳态
        6.1.2 策略扰动者
        6.1.3 实现路径
        6.1.4 模型设计
        6.1.5 策略模拟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6.2.1 实施前稳态
        6.2.2 策略扰动者
        6.2.3 实现路径
        6.2.4 模型改进
        6.2.5 策略模拟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6.3.1 辐射中心策略
        6.3.2 策略模拟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6.4.2 府际合作领域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7.1 府际合作路径
        7.1.1 促进互联互通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7.1.5 促进贸易畅通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7.2.1 要素流动保障
        7.2.2 企业主导保障
        7.2.3 政府推动保障
        7.2.4 辐射功能保障
        7.2.5 改革赋权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8)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商业银行的微观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历程和现状
    2.1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历程
        2.1.1 起步阶段
        2.1.2 快速发展阶段
        2.1.3 曲折发展阶段
        2.1.4 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2.2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现状分析
        2.2.1 银行业“引进来”发展现状
        2.2.2 银行业“走出去”发展现状
第三章 银行业开放对银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银行业“引进来”对银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3.1.1 “引进来”降低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3.1.2 “引进来”增加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3.2 银行业“走出去”对银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3.2.1 “走出去”降低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3.2.2 “走出去”增加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3.3 研究假设
第四章 银行业开放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1.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4.1.2 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4.1.3 模型的构建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回归结果分析
        4.3.1 银行业开放对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
        4.3.2 银行业开放对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
        4.3.3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控制双向因果关系
        4.4.2 解决遗漏变量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有效化解和管理银行自身风险
        5.2.2 持续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3.4 文献评述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不足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3.1.4 层次分析法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4.3.1 动机分类
        4.3.2 市场寻求型
        4.3.3 避税地投资
        4.3.4 政策激励型
        4.3.5 制度寻求型
        4.3.6 战略投资型
        4.3.7 要素寻求型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4.4.1 政策优势
        4.4.2 资本优势
        4.4.3 技术优势
        4.4.4 货币优势
        4.4.5 国家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5.3.1 整体情况比较
        5.3.2 产品结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6.1.2 资本的分配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7.5 异质性检验
        7.5.1 时间异质性
        7.5.2 国家异质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和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对外直接投资
        2.1.2 就业、就业结构及技能工资溢价
    2.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1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 技能工资溢价理论
    2.4 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就业市场
        2.4.1 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
        2.4.2 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结构
        2.4.3 对外直接投资与技能工资溢价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发展概况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3.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3.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
    3.2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特征性事实
        3.2.1 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3.2.2 制造业企业整体就业现状
        3.2.3 制造业就业结构特征
        3.2.4 制造业企业技能工资溢价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国内就业市场的机制分析
    4.1 对外直接投资对总体就业规模的影响机制
    4.2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
    4.3 对外直接投资对技能工资溢价的影响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就业增长
    5.1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5.2 基本估计结果与构建反事实控制组
        5.2.1 构建反事实控制组
        5.2.2 基本估计结果
    5.3 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5.3.1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5.3.2 投资目的地异质性检验
        5.3.3 投资类型异质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就业结构
    6.1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设定及数据说明
    6.2 基本估计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6.2.1 基本估计结果
        6.2.2 内生性检验
        6.2.3 其它稳健性检验
    6.3 对外直接投资就业结构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6.3.1 行业异质性检验
        6.3.2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6.3.3 投资目的地异质性检验
        6.3.4 投资类型异质性检验
    6.4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就业技能结构的机制检验
        6.4.1 技术创新效应检验
        6.4.2 生产转移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对直接投资与本国技能工资溢价
    7.1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7.1.1 模型设定
        7.1.2 变量设定及数据说明
    7.2 基本估计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7.3 对外直接投资技能工资溢价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7.3.1 行业异质性检验
        7.3.2 地区异质性检验
        7.3.3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7.3.4 投资目的地异质性检验
        7.3.5 投资类型异质性检验
    7.4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技能工资溢价的机制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我国境外投资现状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矿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J]. 王秋舒,宋崇宇,李文,韩九曦. 地质与勘探, 2022(01)
  • [2]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面临的劳工法律风险防范研究[D]. 徐凤亭.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3]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 陈子航.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我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中亚国家为例[D]. 关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研究[D]. 唐勤. 南昌大学, 2021
  • [6]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D]. 姚润萌.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8]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商业银行的微观证据[D]. 宋艳静. 河北大学, 2021(02)
  • [9]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02)
  • [1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D]. 卢阳阳.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