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主要含镍岩体(带)岩石类型与组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咪咪,赵德军[1](2021)在《碧口地块东南缘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碧口地块东南缘发育多条倾向不同、呈NEE走向逆冲平行展布的韧性剪切带,地质信息丰富,对碧口地块构造特征解析意义重大。为探讨地块东南缘韧性剪切带的地质构造特征,对剪切带中发育的糜棱岩化绿泥石英片岩、糜棱岩进行了野外观测、显微组构和石英c轴组构分析,估算了剪切带变形温度、差应力、应变速率及运动学涡度。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变形温度介于300~500℃之间,形成环境大致为高绿片岩相到低绿片岩相;差应力值大多集中于100~350 MPa,较一般韧性剪切带的差应力值(20~200 MPa)略高;应变速率介于4.12×10-21~4.33×10-14 s-1,符合一般韧性剪切带的应变速率。越接近青川断裂,不同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温度、差应力值及应变速率值越大,显示碧口地块东南缘韧性剪切带的剪切中心为青川断裂带。利用石英c轴组构结合斜交面理法及石英c轴组构结合有限应变法所计算的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涡度值绝大多数大于0.75,显示剪切带变形类型主要以简单剪切为主。地块东南缘韧性剪切带呈左行剪切的运动特征,反映了印支期造山作用下华南和华北板块碰撞后华南板块继续顺时针旋转、碧口地块呈楔形与扬子陆块区及秦—祁—昆造山系汇聚碰撞的地质过程。
曹新文,孙知明,黄宝春,曹勇,裴军令,叶小舟,刘思琪[2](2021)在《藏南泽当地区大反向逆冲断层变形研究——以磁组构与EBSD组构分析为例》文中认为仁布-泽当逆冲断层是喜马拉雅大反向逆冲断层(GCT)在藏南地区的重要延伸部分,也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北部边界新生代最为活动的构造单元之一。新生代以来特提斯喜马拉雅的构造变形组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碰撞造山带演化与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构造意义。本文综合GCT泽当-琼结段断层的宏观与微观变形特征,对断裂带石英脉、围岩中石英和云母矿物的电子背散射(EBSD)组构及断层两侧岩石磁组构(AMS)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AMS主要贡献来自顺磁性云母、绿泥石等,磁化率各向异性椭球体以压扁状为主,磁面理与构造面理(劈理、断层面)基本重合,显示较强的构造变形磁组构特征;磁线理优选方向近南北向,且与观测北向逆冲断层方向一致,揭示剪切作用在变形过程中的持续作用。研究发现泽当地区GCT附近石英微观结构从围岩至断层区,石英至少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微观变形机制:围岩区溶解蠕变、断裂带石英以膨凸重结晶和亚颗粒旋转重结晶作用为主。断裂带石英的c轴EBSD组构指示变形为低温(300~400℃)环境,其中黑云母的结晶学优选(CPO)与磁组构主轴优选方向存在高度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了顺磁性矿物黑云母对AMS的主要贡献。综合研究表明泽当地区GCT的韧性变形是断层处在中上地壳韧性带的活动阶段变形的结果,也代表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在碰撞、高原隆升期的变形主要特征。
陈曹军,邓志祥,吴清华,燕利军,佘中明,严志安[3](2021)在《滇西盈江地区新泡山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文中指出滇西盈江地区是近年来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找矿突破较大的地区,典型代表为腾冲岩浆弧内新发现的新泡山稀土矿床,为一中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滇西高海拔地区新发现的典型矿床。新泡山稀土矿床的发现对今后高海拔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通过对新泡山稀土矿床的地质特征、风化壳结构特征、矿体垂向变化特征进行研究,认为新泡山稀土矿床类型为富钕轻稀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并伴生有重稀土钇。滇西盈江地区与花岗岩有关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主要受控于母岩稀土元素丰度、气候以及地形地貌。"沟-谷-盆"地貌两侧及周缘低缓山丘和平缓山坡、山脊是有利的成矿部位。结合区域找矿成果,认为研究区稀土矿找矿潜力较大,可达超大型远景规模,在后续的找矿工作中应加强对重稀土元素钇的评价。
杜谨益,罗术,吴铸,黄小龙,吴中海[4](2021)在《滇西高黎贡山南段腾越隧道沿线岩石-构造特征及其工程影响》文中指出横断山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条件是制约滇西大环线、沿边高速和滇中城市群高速路网等重点工程规划与建设的最突出问题。以拟穿越横断山南段高黎贡山的超长深埋公路隧道(腾越隧道)为例,基于隧道工程区详细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对该区的隧道围岩、地质构造以及相关的水热活动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剖析,总结了面临的主要工程问题。结果表明:高黎贡山南段是较为典型的以韧性剪切带及所夹持的花岗岩体和变质岩块为主构成的动力变质变形带;隧道工程区主要包含9类岩石工程单元,主体以形成于上地壳下部至中地壳的中深层次变质岩类和花岗岩类为主;对工程建设可能产生显着影响的主要断裂带有10条,分属怒江断裂系、高黎贡山断裂系(或泸水—瑞丽断裂系)和龙川江断裂系三大构造体系,并控制了区域上主要水热活动带,其中第四纪仍可能存在活动性的断裂带有5条,高黎贡山西侧边界断裂带是影响隧道工程的主要活动断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隧道围岩的工程地质属性多属于较破碎的坚硬—较坚硬岩,高地应力和高地温将是影响隧道工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变质岩和花岗岩的岩体特性与构造节理发育程度,以及相关的断裂涌水和花岗岩区段的密集节理带透水问题。
袁红伟[5](2021)在《鄂东南章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分析》文中指出根据近年来的地质勘查资料,通过对鄂东南章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成矿元素、围岩蚀变具有分带特征,符合深源流体成矿模式。认为铜铅锌多金属矿(化)体主要赋存在奥陶系与EW向断裂破碎带复合部位,受地层、断裂破碎带控制;区内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控岩、控矿规律明显,本区具备寻找大型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的远景和潜力。
周效华,陈荣,张炜,李春海,高天山,董茂兴,钱迈平[6](2021)在《江西大桥幅1:50000地质图数据库》文中研究指明江西大桥幅(H50E023002) 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1:50 000矿产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结合Spot、ETM等多种遥感影像对构造及岩性边界不断验证和完善,最终绘制成图。图件运用造山带填图理论详细填绘了测区新元古代地层单位,图面表达以构造建造为单位,对新元古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对内部沉积序列进行了重新厘定,限定了宜丰岩组沉积时代和沉积环境。解体了九岭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体,查明了各侵入体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接触关系等,识别出测区新元古代、晚志留世、早白垩世3期岩浆事件,建立了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图幅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含有11个沉积(火山)地层单位、7个变质岩岩层单位和3期岩浆事件,以及12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数据量为198 MB。该图幅充分反映了九岭南缘地区造山带结构和地质演化过程,是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后续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具有借鉴意义。
唐渊[7](2021)在《鲜水河断裂带变形机制和地震滑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行为》文中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部极其重要的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它不仅控制着高原物质向东挤出,而且是我国强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断裂带之一。2008年Ms8.0级汶川地震发生后,鲜水河断裂带库伦应力值明显增加,特别在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s7.0级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库伦应力急剧增加、极有可能是下一次发生大地震的断裂。因此,它已成为人们尤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特别是鲜水河断裂带的变形机制和物理化学性质,是认识断裂带地震发生机制的关键,也是目前国际公认解决2021年《Science》公布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的基础和关键。鲜水河断裂带在走向上以八美惠远寺为界可划分为北段和南段。北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炉霍断裂、道孚断裂、乾宁断裂等3条几何形态比较单一的次级断层。鲜水河断裂南段的几何形态和内部结构则比较复杂,呈四条右阶雁列式分支——雅拉河断裂、色拉哈断裂、木格措南断裂和折多塘断裂。本论文以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段的断层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系统采集的样品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分析,并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同位素年代学等多种测试方法对样品的化学成分和年代进行分析测定,系统开展鲜水河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等方面的研究,认识断裂带的流变学特征、变形行为,探讨断裂带的变形行为、滑移机制及其断裂带的构造演化。获得的主要创新性认识如下:(1)通过断裂带内部结构、断层岩类型、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等方面研究,厘定出鲜水河断裂带北段不同段落之间的变形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炉霍断裂段,发育厚度可达15~20米的黑色含碳质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含有约30%粘土矿物。强面理化,具有碎基交织结构,发育似“S-C’”组构。扫描电镜下,粘土矿物定向排列,局部发生弯曲或褶曲,发育卡片屋型和层状孔隙,广泛存在压溶作用,断裂段经历了相对缓慢变形的蠕滑过程。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揭示出断层泥中存在碳质石墨化。石墨作为相对稳定的矿物,可作为古地震发生的证据,表明其发生过地震快速滑动。因此,炉霍断裂在经历长期的蠕滑过程中存在粘滑行为。断层带中大量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粘土矿物的存在使断层变弱易产生滑动;碳质石墨化的存在,说明断裂地震滑动存在热增压滑移机制。道孚断裂段,发育于碳酸盐岩地区的断裂具有多核结构特征。沿主滑移面发育厚约2mm的断层泥。显微构造分析揭示出,滑移面附近的灰岩碎屑被截切去顶的现象,表明断层活动方式为粘滑。纳米级球形颗粒和港湾状片晶在滑移面上的发现是本次论文工作的亮点之一,它们的存在与地震滑动和强烈摩擦弱化有关。摩擦加热和碳酸盐岩的热分解作用在断裂滑移机制中占重要的地位,热增压作用是断裂滑移的主要弱化机制。(2)鲜水河断裂带南段断裂带结构组成、断裂作用过程和变形行为更为复杂。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出露折多山花岗岩体及宽度不等的韧性剪切带,局部还发育强烈的深熔作用形成的淡色脉体。不同于北段相对单一的断裂几何学特征和相对脆性的变形特征。发育于八美附近的强劈理化黑色断层角砾岩和折多塘断裂北西端的断层泥,变形表现为压溶作用,表明经历了蠕滑变形过程。方解石或石英细脉发育,表明流体作用的广泛存在。普遍可见碳质物质呈细脉状发育,碳质物质的来源可能与岩石的原岩或附近的围岩有关。局部碳质石墨化的程度较高,揭示出该段发生过快速滑移。糜棱岩带宽约数百米至两公里不等。显微构造分析揭示出,韧性剪切带中发育“S-C”组构、长石“σ型”残斑、石英多晶条带、“云母鱼”等变形特征。石英和长石的动态重结晶机制揭示花岗质糜棱岩形成于450℃~600℃温度条件下。折多山岩体腹地处13个AFT样品的年龄范围在2.2~9.2Ma之间,可计算折多山岩体的主体隆升速率大约为0.36~1.5mm/a。结合前人的热年代学数据,反映出从北端到腹地再到南端,岩体抬升年龄具有变年轻的趋势;推测可能是由于鲜水河断裂带从北往南水平运动速率逐渐减小、垂直运动速率逐渐增大导致的。(3)在全面总结前人的年代学资料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成果建立了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以来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I:ca.32~24Ma,鲜水河断裂带左行走滑作用开启和初始阶段,变形集中在地壳深部,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岩浆作用和深熔作用;II:ca.20~13Ma,鲜水河断裂带左行走滑作用的峰期变形期,变形遍布在整个地壳层次,表现为强烈的左行韧性剪切变形和大规模的岩浆作用;III:ca.10~现今,变形集中在上地壳,表现为块体旋转和强烈隆升,地震活动性加强。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和地震活动性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东缘向东挤出的陆内变形过程的约束。
吴迪[8](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何旋[9](2021)在《细粒碎屑岩磁组构特征 ——以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伸展盆地为例》文中指出通常认为在平行层面压缩的情况下,沉积岩一般经历了从沉积成岩组构、初始变形组构、铅笔构造到初始劈理、弱劈理和强劈理等六阶段的岩石应变和岩石组构演化。其中,初始变形组构一般认为形成于沉积之后、固结成岩之前,记录了控盆构造及盆地发育时期的古应力信息,是解析沉积盆地构造属性的关键。然而,初始变形组构往往会在后期盆地反转变形时被改造。因此,经历不同程度变形改造的地层所记录的岩石组构特征如何,是否还会保留初始变形组构以及如何被后期变形叠加改造,显然需要更多的实例解析来进一步探讨。此外,与伸展和走滑作用相关盆地的岩石组构演化过程如何,目前也并不十分清晰。盆地内的细粒碎屑岩对细微的应力变化也十分敏感,是开展岩石组构,尤其是初始变形组构研究的重要载体。此外,细粒碎屑岩的岩石组构受古流向的影响较小,非常有利于区分沉积组构和初始变形组构。因此,以细粒碎屑岩为主要研究对象,查明其岩石组构发育演化十分关键。本文选择秦岭造山带内不同时期、不同变形程度的伸展盆地(侏罗纪茨坝盆地、白垩纪徽成盆地以及秦岭北缘的新生代灵宝盆地)为研究对象,针对盆地内的细粒碎屑岩开展了岩石磁学和常温、低温磁组构研究,得到了以下认识:(1)中新生代不同时代不同变形程度的伸展盆地细粒碎屑岩磁组构的磁线理与盆地内的伸展构造如正断层、张节理等垂直或斜交,与成盆期拉伸方向平行,磁面理平行于地层面,为典型的初始变形组构。(2)中新生代盆地细粒碎屑岩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初始变形组构磁组构仍能保留记录的与成岩同期成盆时的拉伸构造应力场,未见后期盆地反转变形过程中的挤压褶皱等构造活动对其造成影响。(3)低温磁组构可以很好反映细粒碎屑岩成岩过程中构造应力场方向,可提高磁组构在盆地属性上解析的准确度。
刘浩[10](2021)在《北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来自翠华山、牧护关岩体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北秦岭构造带西部乃至西秦岭地区陆续报道了晚中生代的花岗岩以及火山岩,这些岩浆活动的规模、成因、源区性质以及受何构造体系影响,直接涉及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以来演化的动力学背景;为此,本文选择翠华山和牧护关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其成因、源区及形成背景研究。翠华山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中段,具有原地或半原地花岗岩侵位特征,LA-ICP 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主体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52~144 Ma,晚期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114 Ma,表明秦岭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除华北地块南缘和北秦岭东部外,在北秦岭中、西部和西秦岭地区也有发生,主体花岗岩主量元素变化较大,富碱、高钠为主,弱过铝质,具弱或中等负铕异常以及高Sr低Yb的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其εNd(t)为-5.65~-3.07,TDM2为1399.72~1189.79 Ma,可能为隆升背景下,放射性元素衰变增温和减压共同作用于较厚的北秦岭秦岭群陆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所形成;牧护关岩体位于北秦岭东部-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的转换部位,明显具有异地侵位花岗岩特征,岩体中还发育闪长质包体,并见有辉绿岩脉的侵入,主体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51~150 Ma,同期闪长质包体为150 Ma,早期花岗闪长岩为159 Ma,表现为高硅、贫铝、富钾、低Mg#、中等负铕异常以及分异程度较弱的I型花岗岩特征,εNd(t)为-10.44~-4.84,TDM2为1788.20~1334.45 Ma,可能为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或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伸展背景下,华北地块南缘太华群古老陆壳物质和少量新生幔源物质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由此认为,两个岩体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构造背景和动力学条件下的产物,同时表明晚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引发的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其伴随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仅影响到鄂尔多斯地块东缘以及秦岭地区的蓝田县牧护关岩体一线。
二、中国主要含镍岩体(带)岩石类型与组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主要含镍岩体(带)岩石类型与组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碧口地块东南缘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地质概况 |
2 石英c轴组构分析 |
2.1 测试方法 |
2.2 测试结果及石英c轴组构特征 |
3 构造带岩石变形温度及压力估计 |
3.1 变形温度估计 |
3.2 差应力值估算 |
3.3 应变速率估算 |
4 运动学涡度分析 |
4.1 石英c轴组构结合斜交面理法 |
4.2 石英c轴组构结合有限应变法 |
5 讨 论 |
5.1 石英c轴组构、古应力值和应变速率结果的解释 |
5.2 运动学涡度值结果的解释 |
5.3 碧口地块东南缘韧性剪切作用的时限及其地质背景讨论 |
6 结 论 |
(2)藏南泽当地区大反向逆冲断层变形研究——以磁组构与EBSD组构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与样品采集 |
2 实验方法与样品测试 |
3 变形的宏观与微观特征 |
3.1 宏观变形特征 |
3.2 石英微观变形特征 |
3.2.1 断层围岩区 |
3.2.2 同构造断层脉体 |
3.2.3 断层核心区 |
4 磁组构(AMS)与EBSD组构结果 |
4.1 磁组构结果 |
4.2 EBSD组构结果 |
4.2.1 石英EBSD |
4.2.2 白云母与黑云母EBSD |
4.3 磁组构与EBSD组构比较 |
5 讨论 |
5.1 磁组构(AMS)和云母、石英EBSD组构指示的构造环境 |
5.2 区域构造意义 |
6 结论 |
(3)滇西盈江地区新泡山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岩体风化壳特征及矿体变化特征 |
3.1 岩体风化壳特征 |
3.2 稀土矿体垂向变化特征 |
4 成矿条件分析 |
4.1 成矿母岩 |
4.2 气候条件 |
4.3 地形地貌条件 |
5 找矿前景分析 |
6 结论 |
(4)滇西高黎贡山南段腾越隧道沿线岩石-构造特征及其工程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主要岩石-构造单元及其工程特性 |
2.1 主要岩石单元分布与岩相特征 |
2.1.1 YⅠ百花岭蒲满哨群变质砂板岩带 |
2.1.2 YⅡ旱龙寨奥陶纪眼球状花岗片麻岩带 |
2.1.3 YⅢ-1~4旧街子—东岗房超糜棱岩—糜棱岩带 |
2.1.4 YⅢ-5雪冲垭口韧性变形带 |
2.1.5 YⅣ-1永定桥花岗岩带 |
2.1.6 YⅣ-2板壁岩花岗闪长岩带 |
2.1.7 YⅤ-1懒板凳混合片麻岩带 |
2.1.8 YⅤ-2避风港—撑腰石混合片麻岩带 |
2.1.9 YⅥ大坝河口—西岗房硅质板岩-千糜岩带 |
2.1.10 YⅦ林家铺砂板岩带 |
2.1.11 YⅧ张家寨花岗岩带 |
2.1.12 YⅨ山麓第四纪晚期冲洪积层 |
2.2 大地电磁探测揭示的工程岩体特征 |
2.3 典型岩石的物理力学实验结果 |
3 主要断裂与构造节理发育特征 |
3.1 主要断裂体系(YⅩ) |
(1)旱龙寨断裂。 |
(2)澡堂河温泉断裂。 |
(3)旧街子断裂。 |
(4)撒马坝东断裂。 |
(5)林家铺断裂。 |
3.2 构造节理系统(YⅪ) |
4 主要构造水热活动带 |
5 讨 论 |
5.1 岩石特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
5.2 主要断裂对工程的影响 |
5.3 构造节理系统对工程的影响 |
5.4 构造水热活动对工程的影响 |
6 结 语 |
(5)鄂东南章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区域地质背景 |
1.1区域地质 |
1.2区域矿产及分布规律 |
2矿区地质特征 |
2.1地层 |
2.2构造 |
2.2.1褶皱 |
2.2.2断裂 |
2.3岩浆岩 |
2.4矿(化)体特征 |
2.4.1矿化体特征 |
2.4.2矿石特征 |
2.5矿(化)体分布规律 |
2.6控矿因素分析 |
2.6.1地层控矿因素 |
2.6.2构造控矿因素 |
2.6.3岩体控矿因素 |
2.7矿床成因 |
3成矿模式探讨 |
4找矿思路及找矿方向 |
4.1找矿思路 |
4.2找矿方向 |
5结语 |
(6)江西大桥幅1:50000地质图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
2.1 数据准备 |
2.2 数据采集 |
2.2.1 数据采集准备 |
2.2.2 数据采集 |
2.2.3 实际材料图 |
2.2.4 编稿原图 |
2.2.5 成果空间数据库 |
2.2.6 编制各类角图 |
3 数据样本描述 |
3.1数据的命名方式 |
3.2图层内容 |
3.3 数据类型 |
3.4 数据属性 |
4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
5 数据价值 |
6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 |
7 结论 |
(7)鲜水河断裂带变形机制和地震滑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论文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3 鲜水河断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
2.4 鲜水河断裂带的历史地震 |
3 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变形特征与滑移机制 |
3.1 前言 |
3.2 炉霍断裂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 |
3.3 碳酸盐岩中地震断裂带内部结构与主滑移带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变形特征 |
4.1 前言 |
4.2 断裂带组合与物质组成 |
4.3 断层岩特征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鲜水河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与地震活动 |
5.1 折多山脉的隆升时代 |
5.2 鲜水河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
5.3 鲜水河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背景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样品实验分析数据 |
个人简历 |
(8)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
1.1.4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
2.2.1 参数特征 |
2.2.2 放射性场特征 |
2.3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
3.3.1 宏观变形特征 |
3.3.2 微观变形特征 |
3.3.3 有限应变测量 |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
4.1.1 连山关铀矿床 |
4.1.2 黄沟铀矿床 |
4.1.3 玄岭后铀矿床 |
4.2 铀矿石特征 |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
4.3.1 铀矿体围岩 |
4.3.2 围岩蚀变特征 |
4.3.3 微量元素特征 |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
4.4 铀成矿作用 |
4.4.1 铀成矿时代 |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
4.4.4 铀的活化迁移 |
4.4.5 铀的沉淀机制 |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细粒碎屑岩磁组构特征 ——以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伸展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进展与关键科学问题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构造单元 |
2.2.1 茨坝盆地 |
2.2.2 徽成盆地 |
2.2.3 灵宝盆地 |
2.3 区域岩石地层组合 |
2.3.1 侏罗纪地层 |
2.3.2 白垩纪地层 |
2.3.3 新生代地层 |
2.4 研究剖面介绍 |
2.5 样品采集 |
第三章 岩石磁学分析 |
3.1 磁学基本概念 |
3.2 岩石磁学 |
3.2.1 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 |
3.2.2 磁滞回线 |
3.2.3 三轴等温热退磁曲线 |
3.3 小结 |
第四章 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 |
4.1 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原理 |
4.2 常用标量参数 |
4.3 低温磁化率测试方法 |
4.4 侏罗纪茨坝盆地细粒沉积物磁组构分析 |
4.5 白垩纪徽成盆地细粒沉积物磁组构分析 |
4.5.1 白垩纪徽成盆地细粒沉积物常温磁组构分析 |
4.5.2 白垩纪徽成盆地细粒沉积物低温磁组构分析 |
4.6 新生代灵宝盆地细粒沉积物常温磁组构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伸展盆地细粒碎屑岩磁组构特征及地质意义 |
5.1 侏罗纪伸展盆地磁组构特征 |
5.2 白垩纪伸展盆地磁组构特征 |
5.2.1 白垩纪伸展盆地常温磁组构特征 |
5.2.2 白垩纪伸展盆地低温磁组构特征 |
5.3 新生代伸展盆地磁组构特征 |
5.4 伸展盆地细粒沉积物磁组构形成机制 |
5.5 区域地质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北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来自翠华山、牧护关岩体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北秦岭构造带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北秦岭构造带的组成 |
2.2 北秦岭构造带的岩浆活动 |
第三章 测试分析方法 |
3.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3.2 主量、微量及Sr、Nd同位素分析 |
第四章 翠华山岩体地质、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体地质、岩相学特征 |
4.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
4.2.1 翠华山岩体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
4.2.2 翠华山岩体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
4.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4.3.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4.4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
第五章 牧护关岩体地质、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5.1 岩体地质、岩相学特征 |
5.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
5.2.1 牧护关岩体二长花岗岩 |
5.2.2 牧护关岩体花岗闪长岩 |
5.2.3 牧护关岩体闪长质包体 |
5.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5.3.1 主量元素特征 |
5.3.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5.4 全岩Nd同位素组成 |
第六章 成因讨论 |
6.1 形成时代 |
6.1.1 翠华山岩体形成时代 |
6.1.2 牧护关岩体形成时代 |
6.2 岩体成因 |
6.2.1 翠华山岩体成因 |
6.2.2 牧护关岩体成因 |
6.3 地质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四、中国主要含镍岩体(带)岩石类型与组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碧口地块东南缘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浅析[J]. 张咪咪,赵德军. 矿物岩石, 2021(04)
- [2]藏南泽当地区大反向逆冲断层变形研究——以磁组构与EBSD组构分析为例[J]. 曹新文,孙知明,黄宝春,曹勇,裴军令,叶小舟,刘思琪. 岩石学报, 2021(10)
- [3]滇西盈江地区新泡山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J]. 陈曹军,邓志祥,吴清华,燕利军,佘中明,严志安. 地质与勘探, 2021(04)
- [4]滇西高黎贡山南段腾越隧道沿线岩石-构造特征及其工程影响[J]. 杜谨益,罗术,吴铸,黄小龙,吴中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4)
- [5]鄂东南章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分析[J]. 袁红伟. 矿产与地质, 2021(03)
- [6]江西大桥幅1:50000地质图数据库[J]. 周效华,陈荣,张炜,李春海,高天山,董茂兴,钱迈平. 中国地质, 2021(S1)
- [7]鲜水河断裂带变形机制和地震滑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行为[D]. 唐渊.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8]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9]细粒碎屑岩磁组构特征 ——以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伸展盆地为例[D]. 何旋. 西北大学, 2021(12)
- [10]北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来自翠华山、牧护关岩体的证据[D]. 刘浩. 西北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