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草胺在旱地的除草效果及应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泽华[1](2020)在《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以对除草剂乙草胺表现抗性的玉米自交系H726和感性自交系H811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处理研究了乙草胺对不同敏感性玉米自交系形态、光合荧光和根尖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变化,挖掘了不同敏感性玉米对乙草胺抗性存在差异的生理原因和差异机制,明确乙草胺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为抗除草剂玉米自交系鉴定筛选、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乙草胺胁迫下,感性自交系H811的株高、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叶面积和地上、地下部干鲜重较对照显着降低,一直没有恢复到对照水平。相反,乙草胺处理对抗性自交系H726的形态指标差异不显着。说明不同类型玉米对乙草胺的敏感性不同,并且造成减产的原因是乙草胺在苗期对玉米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2)根尖解剖结构表明:感性自交系H811根尖的根冠、顶端分生组织、皮层薄壁细胞、中柱鞘细胞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中柱鞘细胞变小影响侧根的发生,从而减少乙草胺的吸收,减少药害,推测这是玉米对乙草胺胁迫的响应机制;抗性自交系H726的根尖解剖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不同敏感性玉米根系对乙草胺抗性存在差异。(3)根尖生理指标研究表明:抗、感自交系根尖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显着升高,但抗性自交系H726在5叶期就已经恢复到对照水平,而感性自交系H811直到9叶期才恢复到对照水平,说明根尖抗氧化酶活性调节能力是导致玉米抗、感自交系根系对乙草胺的抗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感性自交系H811根尖的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抗性自交系H726,说明乙草胺对感性自交系H811根系影响更大。(4)光合指标研究表明:感性自交系H811的净光合速率(Pn)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上升,且所有光合指标直到11叶期才恢复到对照水平,而抗性自交系H726的光合指标较于对照均无明显变化。表明玉米抗感自交系对乙草胺抗药性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气孔因素导致H811光合效率下降。
赵夏童[2](2019)在《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谷子安全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谷子是营养丰富,耐旱耐贫瘠的优势杂粮作物,已成为应对未来日益短缺水资源的重要粮食储备作物,在我国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除草剂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管理成本的上升,化学除草成为农作物土壤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谷田除草剂的种类较少,且长期和过度使用相同除草剂,谷田抗性杂草问题越来越突出。覆膜穴播是旱地谷子重要的播种方式之一,既可增温保墒,促进谷子生长发育,又可以较好地控制膜下杂草,而膜间杂草种类多、危害重,不仅影响谷子产量和品质,还给机械化中耕及收获带来困难,成为谷子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选择酰胺类除草剂中的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通过膜间封闭处理,从苗期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方面探究此技术对谷子的安全性,以期为谷子化学除草选择新的除草剂品种及施药技术。本试验以张杂谷10号,晋谷21号为材料,50%乙草胺(A)和72%异丙甲草胺(B)分别设4个剂量:2.25 L/hm2(A1)、4.50 L/hm2(A2)、6.75 L/hm2(A3)、9.00 L/hm2(A4)和3.00 L/hm2(B1)、6.00 L/hm2(B2)、9.00L/hm2(B3)、12.00 L/hm2(B4),设清水对照(CK)。研究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保护酶系统,MDA含量,根系活力及产量构成等的影响,同时研究两种封闭处理除草剂对谷田杂草的防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除草剂剂量的增加,张杂谷10号和晋谷21号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实际光合效率(Y(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逐渐降低;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和非光淬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25-4.50 L/hm2剂量的乙草胺,3.00-9.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对张杂谷10号和晋谷21号的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对谷子叶片光合活性损伤相对较轻,谷子自身可以通过调节SPAD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增强热耗散来继续维持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6.75-9.00 L/hm2剂量的乙草胺、12.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对谷子叶片光合活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抑制光合作用,因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阻碍了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的合成,抑制了光系统反应中心活性,造成Pn下降,表明膜间喷施除草剂后光合作用的降低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2、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引起谷子叶片中SOD、POD、CAT活性、MDA含量和根系活力不同程度的变化。两种除草剂处理,张杂谷10号和晋谷21号SOD、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药前期,乙草胺处理两品种谷子CAT活性呈上升趋势。药后50 d,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异丙甲草胺处理两品种谷子随施药剂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表明CAT在SOD、POD后起作用。6.75-9.00 L/hm2剂量的乙草胺、12.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处理的保护酶活性较对照差异显着,MDA含量随剂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谷子受到除草剂胁迫,引起幼苗内活性氧的积累和膜脂过氧化的发生,使完整的细胞膜受到破坏,并伴随着根系活力的下降;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SOD、POD、CAT活性逐渐增加,说明除草剂胁迫减轻,谷子通过保护酶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及根系活力来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缓解除草剂带来的不利影响。3、谷子形态指标变化及杂草防效分析结果表明:低剂量(2.50-4.50 L/hm2剂量的乙草胺、3.00-9.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出苗率较对照无显着差异,施药后期叶面积较对照显着提高;高剂量(6.75-9.00 L/hm2剂量的乙草胺、9.00-12.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对谷子出苗率,株高,叶面积产生显着抑制作用,且随着施药时间推移,杂草危害,对照株高显着高于各处理。高剂量处理下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较好,最高可达99%以上,对阔叶杂草防效最高可达90%以上。不同剂量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处理下,两品种谷子产量随剂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不除草对照相比,2.25-4.50 L/hm2剂量的乙草胺对张杂谷10号和晋谷21号产量分别增加37.88%,19.51%和25.53%,12.92%;3.00-9.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对张杂谷10号与晋谷21号产量分别增加24.26%,33.51%,22.40%和22.20%,15.26%,7.66%。4、关于乙草胺与异丙甲草胺在谷田的应用鲜见报道,本研究在筛选除草剂品种时曾做过乙草胺与异丙甲草胺直接用于谷田的试验,发现所有处理下谷子均受到明显药害,但通过膜间定向喷施技术,可显着减轻药害。综上所述,覆膜穴播谷田推荐剂量为:2.25-4.50 L/hm2剂量的50%乙草胺,3.00-9.00 L/hm2剂量的72%异丙甲草胺对谷子较安全。
霍云雷[3](2019)在《乙草胺在玉米生态系统中沉积及其与药效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农药作为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安全、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农业生产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中,乙草胺(Acetochlor)是东北玉米农田常用土壤封闭处理酰胺类除草剂,主要应用于玉米、大豆、油菜等旱田作物,芽前以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性杂草。随着乙草胺的大量使用,诸多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出来,由于自身或其降解产物有可能危害非靶标生物,使用不当将会对土壤环境质量及后茬敏感作物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有害生物群落演替单一、抗性杂草增多、农药用量加大、残留污染与药害重,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本文研究了乙草胺在玉米种植体系中靶区沉积量与消解规律。探讨了不同施药量下农药沉积规律与药效关系,确定了对有害生物防控最低有效剂量,明确了农药施用量-靶区沉积量-防效三者之间关系。同时,在室内可控条件下,研究了乙草胺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初步确定乙草胺降解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究了农田黑土中不同浓度乙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有关部门提供精准的生态环境效应数据及为乙草胺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保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乙草胺在玉米种植体系上沉积量与药效关系。根据乙草胺登记浓度,本研究设不同田间施药剂量,于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分别在不同时期采取土壤、植株样品,测定土壤和植株在玉米种植不同时期沉积量与消解规律,同时在施药后40 d调查乙草胺对杂草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按照农药推荐施用剂量设置乙草胺施药有效浓度为675、1012.5、1350、2025 g/hm2,在吉林地区两年土壤中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6331.824 mg/kg和1.9284.307 mg/kg,在两年植株中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1910.316 mg/kg和0.1870.478mg/kg。随着施药时间增加,土壤中乙草胺沉积量逐渐降低,其两年在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6.811.7 d和8.39.9 d,40 d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乙草胺在植株中半衰期为3.85.1d和5.46.0 d,30 d降解率也均达90%以上。收获期各浓度处理均未检测出乙草胺残留。施药后40d在吉林两年土壤中乙草胺沉积量分别为0.0170.154 mg/kg和0.1580.202mg/kg,当施药浓度在1350 g/hm2以上时,40 d对马唐、稗草和狗尾草等主防杂草的总防效均达90%以上。(2)环境条件对玉米田土壤中乙草胺降解因素的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在土壤生态环境中的持效性,明确不同环境因素对乙草胺降解速率的影响。以吉林省玉米田三种典型农田土壤(黑钙土、草甸黑土、白浆土)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可控条件下,研究了乙草胺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含水量、不同温度以及添加其它除草剂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初步探究影响乙草胺降解的外界因素。结果表明,相同处理下,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乙草胺降解速率加快。温度对乙草胺的降解影响最为明显,在草甸黑土中,当温度从5℃增加到35℃,土壤半衰期分别由44.6 d缩短至13.2 d。乙草胺在土壤中降解速率快慢与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关系,随着含水量增加降解速率加快,当土壤含水量从5%增加到20%时,半衰期分别由原来的25.6 d缩短至14.7 d。加入不同浓度莠去津对乙草胺降解速率无明显影响,说明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与温度和含水量有关且呈正相关趋势。(3)探讨了农田黑土中乙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明确了乙草胺在黑土环境中的微生物效应,揭示乙草胺在黑土环境中的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不同浓度乙草胺处理玉米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玉米田黑土中微生物数量并对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乙草胺土壤处理714 d各浓度处理对土壤细菌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30 d仅有最高剂量(2025 g/hm2)对细菌有抑制作用,45 d后抑制作用得以缓解并逐渐趋于对照水平。施药后7 d对真菌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强,30 d后真菌数量恢复正常水平;放线菌对乙草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施药后7 d,随着施药量的增加促进效果加强,之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同时研究乙草胺对土壤酶影响,各处理浓度对过氧化氢酶没有显着影响;对土壤脲酶表现出高浓度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抑制效果并不明显,30 d后抑制效果逐渐恢复,各浓度处理恢复对照水平;对土壤脱氢酶的作用效果随施药浓度增加,促进效果越大。
郭倩楠[4](2018)在《除草剂莠去津和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文中研究表明莠去津(atrazine)是1952年由瑞士 Geigy公司研发的一种三嗪类除草剂,乙草胺(acetochlor)是1971年由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的一种酰胺类除草剂。两种除草剂因其杀草谱广、高效等优点,均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但是土壤中残留的莠去津和乙草胺经过迁移、淋溶、挥发等过程进入水体、大气环境中,最终富集到生物体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为了帮助人们了解其污染规律及对环境的危害,评价其环境风险,指导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施药,研究其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了莠去津和乙草胺在南京砂粘壤土、盐城砂壤土、江西粘壤土三种土壤中的残留检测方法。选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土壤中的莠去津。莠去津在浓度为0.1 mg/L~10mg/L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97,线性良好。三种土壤中的莠去津均选用体积比为3:1的丙酮:水提取液提取、石油醚萃取、HPLC检测。在南京砂粘壤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3%~97.9%,RSD为1.02%~8.43%;在盐城砂壤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4.61%~97.64%,RSD为2.39%~4.96%;在江西粘壤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1.35%~100.43%,RSD为2.75%~4.13%,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选用气相色谱(GC)测定土壤中的乙草胺。乙草胺在浓度为0.1 mg/L~1 mg/L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99,线性良好。南京砂粘壤土、盐城砂壤土中的乙草胺均选用体积比为3:1的丙酮:水提取液提取,江西粘壤土中的乙草胺选用丙酮、水和氨水混合液提取,之后均采用C-18固相萃取(SPE)小柱净化、GC检测。在南京砂粘壤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7.3%~95.57%,RSD在1.28%~3.02%;在盐城砂壤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1.46%~98.33%,RSD在1.01%~2.87%,在江西粘壤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63%~100.04%,RSD在2.42%~5.30%。检测结果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考查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中莠去津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南京砂粘壤土)湿度对莠去津的降解影响较大,当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时,莠去津的降解半衰期为77 d,当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莠去津的降解半衰期为43.3 d,降解速率为30%湿度的1.8倍;在单因素条件下,土壤(南京砂粘壤土)微生物对莠去津的降解影响较小,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0.8d,在灭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6.2d;光照对灭菌土壤(南京砂粘壤土)中莠去津的降解影响显着,在避光条件下莠去津的降解半衰期为46.2d,在以氙灯作为光源模拟日光的条件下,莠去津的降解半衰期为12.2 d,降解速率是避光条件下的3.8倍;土壤类型对莠去津的降解有较大影响,莠去津在三种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江西粘壤土、南京砂粘壤土、盐城砂壤土,在三种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4.6d、43.3 d和99 d。在江西粘壤土中的降解速率约为南京砂粘壤土的1.3倍,约为盐城砂壤土的2.9倍,其中土壤粘粒含量和pH值是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超高效液质联用仪(UPLC-MS/MS)测定了莠去津在江西粘壤土中的降解产物,共鉴定到了 10种降解产物,其中DEHA、HA-Glc、DIA-Glc为第一次在土壤中发现的,并且推测了莠去津在土壤中可能的降解途径。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乙草胺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南京砂粘壤土)微生物对乙草胺的降解有显着影响,在未灭菌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半衰期为3d,在灭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27.7 d,乙草胺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是灭菌土壤的9.2倍;土壤(南京砂粘壤土)湿度对乙草胺的降解有较大的影响,当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时,乙草胺的降解半衰期为7.2 d,当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乙草胺的降解半衰期为3d,降解速率为30%湿度的2.4倍;在单因素条件下,光照对灭菌土壤(南京砂粘壤土)中乙草胺的降解影响显着,在避光条件下乙草胺的降解半衰期为27.7d,在以氙灯作为光源模拟日光的条件下,乙草胺的降解半衰期为10.3 d,降解速率是避光条件下的2.7倍;土壤类型对乙草胺的降解也有较大影响,乙草胺在南京砂粘壤土中的降解半衰期为3d,在盐城砂壤土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9 d,在江西粘壤土中的降解半衰期为25.7d。乙草胺在南京砂粘壤土中的降解速率为盐城砂壤土的1.6倍,为江西粘壤土的8.6倍,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是主要影响因素。
蒋易凡[5](2018)在《以稻稗和萤蔺为优势种的东北地区水稻机插秧田杂草防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机插秧技术发展迅速,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机插秧、浅耕浅翻等耕作栽培技术的推广,加之化学除草剂的连年使用等因素,东北稻区杂草群落演替加剧。稻稗(Echinochloa oryzioides)、萤蔺(Scirpus juncoides)是东北稻区的恶性杂草,且危害日趋加重,逐渐成为东北水稻机插秧田杂草群落的优势种群。目前,可用于防除稻稗、萤蔺的相关除草剂尚不明确,因此,筛选出高效防除稻稗、萤蔺的除草剂单剂及新除草剂配方配比对东北水稻机插秧田杂草防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敏感种群稻稗、萤蔺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筛选出了防除稻稗、萤蔺等稻田其他杂草的有效除草剂单剂,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新除草剂配方配比,同时测定了新复配剂对稻田其它杂草的毒力。结果如下: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采自黑龙江省的敏感种群稻稗HSQJ对稻田常用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其它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及新型除草剂的敏感性;并测定了筛选出的其他作物田除草剂对不同品种水稻(粳稻三江6号、籼稻两优669)的安全性以及筛选出的对稻稗毒力强且对水稻安全的除草剂对稻田其他禾本科杂草的毒力。结果表明:稻田除草剂中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嗯唑酰草胺、氟吡磺隆、敌稗、氯氟吡啶酯、丙嗪嘧磺隆、二氯喹啉草酮这8种茎叶处理剂及乙氧氟草醚、莎稗磷、扑草净、丙草胺、氟酮磺草胺、丙炔恶草酮、双唑草腈、嗪吡嘧磺隆这8种土壤处理剂对稻稗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且对机插秧田水稻安全,而筛选出的对稻稗毒力强的其他作物田除草剂对水稻的安全性较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发现:筛选出的除草剂中恶唑酰草胺、敌稗、莎稗磷、乙氧氟草醚、扑草净、丙草胺对抗五氟磺草胺的稗和稻稗、敏感种群千金子也有较高的抑制作用。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采自黑龙江省的敏感种群萤蔺HJHN对稻田及其它作物田常用来防除阔叶及莎草科杂草的除草剂和新型除草剂的敏感性;并研究了筛选出的其他作物田除草剂对不同品种水稻(粳稻三江6号、籼稻两优669)的安全性以及筛选出的对萤蔺毒力强且对水稻安全的除草剂对稻田其他阔叶及莎草科杂草的毒力。结果表明:稻田茎叶处理剂2甲4氯钠、灭草松及土壤处理剂嗪吡嘧磺隆、扑草净、双唑草腈对萤蔺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且对机插秧田水稻安全,而筛选出的对萤蔺毒力强的其他作物田除草剂对水稻的安全性较差。进一步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发现:嗪吡嘧磺隆、扑草净、双唑草腈、2甲4氯钠对异型莎草、鳢肠、水苋也有较高的抑制作用。为了有效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东北水稻机插秧田杂草,同时提高防效,扩大杀草谱,降低用药成本,本研究在上述试验筛选结果的基础上,选取了土壤处理剂嗪吡嘧磺隆、丙草胺以及茎叶处理剂五氟磺草胺、2甲4氯钠与恶唑酰草胺进行复配剂的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及使用技术研究。通过Gowing法进行评价发现,嗪吡嘧磺隆·丙草胺在1:3-6范围内对稻稗、萤蔺的抑制效果最佳,结合药剂理化特性等因素,最终确定最佳配比为嗪吡嘧磺隆:丙草胺为1:5。模拟大田药效试验发现,嗪吡嘧磺隆·丙草胺复配剂可以显着增加药剂防效,扩大杀草谱、兼治部分抗性杂草,在300-360g a.i./ha的剂量下对抗五氟磺草胺的稗HYYL和稻稗HQGN、敏感种群千金子JLGY、水苋JYJD-2、鳢肠JYJD-1、异型莎草JNXW均有较好的鲜重防效且对水稻安全。利用Golby法进行评价发现,五氟磺草胺·2甲4氯钠·恶唑酰草胺对稻稗、萤蔺有显着抑制效果的最佳配比为1:15:2。模拟大田药效试验发现,五氟磺草胺·2甲4氯钠·恶唑酰草胺复配剂可以有效降低除草剂的用量,扩大杀草谱,兼治部分抗性杂草,在360-396ga.i./ha的剂量下除抗氰氟草酯千金子ZHYH之外,对抗五氟磺草胺的稗HYYL和稻稗HQGN、敏感种群千金子JLGY、水苋JYJD-2、鳢肠JYJD-1、异型莎草JNXW均有较好的鲜重防效且对水稻安全。
邹悦[6](2018)在《除草剂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用氮肥是解决农田土壤缺氮的主要措施,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形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我国农田氮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但大量持续性施用氮肥会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恶性影响。目前,我国单位面积施氮量已经远远超过国际上限标准(225kg/hm2),但氮肥利用率相对较低,资料表明我国氮肥利用率不到30%,远低于国外氮肥利用率。为了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调控土壤硝化作用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关键措施之一,国内外对土壤硝化作用这一过程的研究较多,如通过添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从而抑制土壤硝化作用,达到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的。研究表明,除草剂对土壤硝化作用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目前,我国针对除草剂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尚较少。为此,我们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除草剂对不同类型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情况,并获得了如下结果:1、为了比较不同类型和剂量除草剂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及不同土壤对除草剂的响应,本研究采集了江西菜地红壤、福建旱地红壤和河南潮土,进行3个不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8种不同类型除草剂在10mg有效成分/每公斤土的用量下对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效果有较大差异。其中,2,4-D 丁酯抑制效果最为明显,骠马和苯磺隆次之,而百草枯、乙草胺、异丙隆、百草敌、莠去津等5种除草剂效果不明显。不同土壤对除草剂的响应也不同。河南潮土和福建旱地红壤进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河南潮土本身的硝化速率要比福建旱地红壤快得多,乙草胺、骠马和2,4-D 丁酯在10 mg/kg 土的用量下对两种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效果有较大差异。其中,在河南潮土上,施用2,4-D丁酯和骠马对土壤硝化活性略有抑制作用,乙草胺效果不明显。但是,在福建旱地红壤上2,4-D 丁酯抑制效果具有显着抑制效应,骠马次之(P<0.05),乙草胺效果也不明显。2,4-D 丁酯对福建旱地红壤硝化作用的抑制效果较好,而对河南潮土的硝化作用抑制效果较差。除草剂对土壤硝化过程的抑制作用随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强。在5-100mg/kg 土用量条件下,2,4-D 丁酯对河南潮土和江西菜地红壤的硝化作用均有一定抑制效果,且随2,4-D 丁酯浓度的增加而对土壤的硝化作用抑制效果越好。对河南潮土的硝化抑制时间较短,仅3-9d,对江西菜地红壤抑制时间较长,50和100 mg/kg 土用量下抑制时间超过1个月。2、为了充分考察除草剂对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效果,本研究以常用硝化抑制剂DCD(双氰胺)为对照,比较研究了常用硝化抑制剂与2,4-D 丁酯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壤中(福建旱地红壤)施用10 mg/kg 土的2,4-D 丁酯和骠马以及6 mg/kg 土的DCD对土壤硝化作用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2,4-D 丁酯和DCD的抑制效果相近,骠马次之。福建旱地红壤、河南砂姜黑土、河南潮土、江西菜地红壤和陕西钙质始成土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添加10 mg/kg 土下,DCD均能有效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对河南潮土硝化过程抑制时间达到27d、对江西菜地红壤和陕西钙质始成土硝化过程抑制时间达到34d,而硝化速率较慢的福建旱地红壤与河南砂姜黑土上抑制时间超过58d。与DCD相比,添加10 mg/kg 土的2,4-D 丁酯对5种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效果有较大差异,其中在福建旱地红壤和河南砂姜黑土上的抑制效果与DCD处理类似;对江西菜地红壤和陕西钙质始成土抑制时间大约为11d;而对河南潮土的硝化作用抑制时间仅为1周左右。为了进一步验证2,4-D 丁酯的硝化抑制效果,本试验选用DCD、氯啶、DMPP、取代嘧啶和硫脲5种常用的硝化抑制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福建旱地红壤中,添加10 mg/kg 土的2,4-D 丁酯与添加10 mg/kg 土的 DCD、2 mg/kg 土的氯啶、2 mg/kg 土的 DMPP、2 mg/kg 土的取代嘧啶、4 mg/kg 土的硫脲进行对比,6种添加物都对土壤硝化作用有抑制效果,但他们之间有较大差异。其中,2,4-D 丁酯、DCD、氯啶和DMPP对土壤硝化作用最为明显,取代嘧啶和硫脲次之。综上所述,除草剂2,4-D 丁酯可以有效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在抑制杂草生长的同时还具有降低土壤硝化速率的效果;然而,2,4-D 丁酯对不同类型土壤硝化作用有不同程度抑制效果。
邱思鑫,刘中华,余华,邱永祥,纪荣昌,许泳清,罗文彬,李华伟,汤浩[7](2018)在《甘薯田间杂草安全高效除草剂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为筛选可有效防除甘薯田间杂草且对甘薯生长安全的除草剂,采用茎叶喷雾法在室内测试15种除草剂对甘薯苗的药害作用,筛选出10种对甘薯影响相对较小的除草剂进行甘薯田间杂草防除试验,结果表明25%砜嘧黄隆水分散粒剂90g·hm-2、330g·L-1二甲戊灵乳油1 800mL·hm-2、900g·L-1乙草胺乳油1 050mL·hm-2和960g·L-1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 200mL·hm-2对甘薯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50d对不同杂草鲜重的总防治效果可达82%以上,且对作物较安全。进一步选用这4种除草剂进行甘薯田间杂草防除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900g·L-1乙草胺乳油1 050mL·hm-2和960g·L-1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 200mL·hm-2在福州、龙岩、南宁、湛江的效果均较好,可作为南方甘薯田杂草防除药剂。
陈小龙[8](2017)在《敌草胺降解菌株QC-18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基因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敌草胺(Napropamide)又名大慧利、甲萘胺或萘氧丙草胺,化学名为N,N-二乙基-2-(1-萘氧基)丙酰胺。敌草胺是一种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剂,可以杀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稗草、马唐、狗尾草、野燕麦、千金子和雀稗等,也能杀死部分双子叶杂草,如藜、繁缕和马齿苋等。敌草胺进入环境后,其半衰期长达70天,施加一次药能解决一年的杂草危害问题。由于敌草胺大规模的使用,造成了敌草胺等的环境残留问题。敌草胺具有较高的水溶性(73 mg-L-1,25℃),残留在土壤中的敌草胺,可能会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水环境造成威胁。当敌草胺残留量达到一定浓度时,敌草胺会通过食物链最终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由于敌草胺在土壤中具有很长的持效期,使用不当会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目前,国内外对敌草胺微生物降解的研究报道较少,虽有少数的降解菌株被分离筛选到,但其降解产物都为α-萘酚与丙酰胺。此外,关于敌草胺的微生物降解基因还未见报道。本论文通过富集驯化的方法,从江苏快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废弃药厂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敌草胺降解菌株,命名为QC-18。菌株QC-18是一株好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株,菌体呈杆状、无鞭毛,菌落呈黄色。通过对其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将QC-18鉴定为Sphingobium属的一个种。菌株QC-18最适生长条件为:30℃,0-1.5%NaCl,pH 7.0。菌株QC-18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敌草胺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QC-18在30℃条件下,5%的接种量时,72 h内可将30 mg· L-1敌草胺降解80%以上。在pH值为7.0、8.0时,降解率达到了 80%。在初始农药浓度为25 mg·L-1 50 mg·L-1时,菌株QC-18对敌草胺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均达到了 90%以上。菌株QC-18对敌草胺降解产物的液质联用(LC-MS)检测分析表明,敌草胺降解产物的荷质比为288.16,经过Chem Draw软件分析推测其是在敌草胺(荷质比272.16)的苯环上加上一个羟基。毒性实验表明,羟基化敌草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敌草胺的生物毒性,但其能够显着的降低敌草胺对玉米的发芽抑制作用,也暗示了羟基化敌草胺能够降低敌草胺的除草活性。通过随机插入突变的方法建立了菌株QC-18的突变株文库,从1200个突变株中筛选到一株丧失敌草胺降解能力的突变株,命名为QC-18-M1。通过SEFA-PCR,分别扩增出突变株QC-18-M1中Tn5插入位点的上下游序列,通过与菌株QC-18的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被插入失活的为nahQ基因,推测该基因与敌草胺的羟基化代谢有关。
周骥[9](2017)在《几种药剂对不同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为评价两种常用芽前除草剂对5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安全性,采用室内培养皿发芽试验研究33%二甲戊灵乳油和72%2,4-滴丁酯乳油对小麦、玉米、大豆、绿豆和花生5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当33%二甲戊灵乳油的浓度为330.0 mg/L时,与空白对照相比该药剂对五种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即33%二甲戊灵乳油作为芽前除草剂的最适使用浓度为330.0 mg/L;当72%2,4-滴丁酯乳油的浓度为72.0 mg/L时,与对照相比该药剂对五种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即72%2,4-滴丁酯乳油作为芽前除草剂的最适使用浓度为72.0mg/L。因此,建议33%二甲戊灵乳油和72%2,4-滴丁酯乳油在5种作物上的安全应用浓度分别为330.0 mg/L和72.0 mg/L。2.为获得吡虫啉和三唑酮对五种不同品系小麦种子的最适拌种浓度,采用室内培养皿发芽试验研究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70、11、06156、周麦18和11穗136五种不同品系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当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浓度为125.0 mg/L时,与空白对照相比该药剂对五种不同品系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表现出显着的促进作用,即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最适拌种浓度为125.0 mg/L;当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的质量浓度为37.5 mg/L和75.0 mg/L时,与对照相比该药剂对五种不同品系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且浓度为75.0 mg/L时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即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的适宜拌种浓度为37.5-75.0 mg/L。因此,建议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五种不同品系小麦种子的最适拌种浓度分别为125.0 mg/L和37.5-75.0 mg/L。3.在设置浓度下,采用纸床法筛选得到6种芽前除草剂分别对玉米和花生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其次,在纸床法测定的最适发芽浓度下进一步采用盆栽法分别研究了6种芽前除草剂对玉米和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发现720 g/L异丙甲草胺和50%丁草胺对玉米苗期生长无不良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苗期生长,适合与地膜共作种植玉米;720 g/L异丙甲草胺、50%丁草胺和240 g/L乙氧氟草醚3种芽前除草剂均适合与地膜共作种植花生。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安全种植玉米和花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依据。
郭艳珍[10](2014)在《基于界面聚合法的乙草胺微胶囊研制及其释放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乙草胺是我国旱地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但传统剂型的乙草胺持效期短,防效差,为了延长持效期,必须增加施药次数、加大施药剂量,这样不仅容易造成药害,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通过界面聚合法完成了一种新型乙草胺微胶囊的制备,围绕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影响因素、性能表征和释放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并结合大田药效试验对其进行效果验证,主要结论如下:1.获得了制备乙草胺微胶囊的最佳条件采用界面聚合法,以苯乙烯、甲基内烯酸丁酯和双丙酮丙烯酰胺为壁材,乙草胺为芯材,制备了乙草胺微胶囊。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芯壁比为3:1,乳化剂为聚氧乙烯山梨醇酐硬脂酸酯(T-60),乳化剂用量为2.5%,反应温度为75℃,搅拌速度为500r/min.2.建立了乙草胺的检测方法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乙草胺含量检测方法:流动相V(甲醇):V(水)为89:11,检测波长为214nm,柱温为30℃,流速0.6mL/min,进样量为20μL,出峰时间为7.010mmin。3.制备出了符合要求的乙草胺微胶囊运用生物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等仪器对乙草胺微胶囊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0%的乙草胺微胶囊为规则的球形,平均粒径为1.552μm,包封率为93.25%、负载率为64.29%、悬浮率为97.64%,乙草胺的含量为19.43%,分散性优;热贮和冷贮后性能均较稳定,各指标符合农药微胶囊剂指标要求。4.乙草胺微胶囊释放机理的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乙草胺微胶囊释放动力学主要通过透析袋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乙草胺微胶囊随温度的升高释放速率加快,理论上温度在53.1-55.4℃范围内,释放速率达到最大,主要受Fickian扩散控释;乙草胺微胶囊随pH值的变化释放速率变化不明显,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释放速率较酸性快,均符合Fickian扩散控释。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施药后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量逐渐降低,乙草胺微胶囊土壤中有效成分的残留量多于对照药剂乙草胺乳油,20-60d时为乳油的1.24-2.83倍;乙草胺微胶囊的半衰期为41.5-70.3d,乳油的半衰期为16.6-18.9d,微胶囊的半衰期约为乳油的2.50-4.23倍,其释放主要受Fickian扩散控释,充分延长了乙草胺的持效期。5.获得了防效较好的乙草胺微胶囊无论是盆栽还是大田试验,施药后期,乙草胺微胶囊比对照药剂乙草胺乳油均具有更好的防效。盆栽试验中,药后21d,乙草胺微胶囊用量为600g. ai/hm2时,其对禾本科杂草稗草的株高抑制率和鲜重防效显着高于相同剂量乙草胺乳油的防效。大田试验中,药后40-60d,乙草胺微胶囊用量为600-750g. ai/hm2时的防效显着高于相同剂量乙草胺乳油的防效。
二、乙草胺在旱地的除草效果及应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草胺在旱地的除草效果及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玉米田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
1.1.1 玉米田除草剂的应用现状 |
1.1.2 玉米田除草剂药害的研究进展 |
1.2 乙草胺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1.3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
1.3.1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形态指标的影响 |
1.3.2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
1.3.3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2 根尖石蜡切片的观察 |
2.3.3 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3.4 光合指标测定 |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3.6 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
3.3.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纵切面的影响 |
3.3.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横切面的影响 |
3.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
3.4.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抗氧化酶的影响 |
3.4.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4.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5.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5.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合参数的影响 |
3.5.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
3.5.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影响 |
3.5.6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化学(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影响 |
3.5.7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2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
4.2.3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根尖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4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谷子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谷田杂草 |
1.2 谷田除草剂使用现状 |
1.3 谷田化学防除存在的问题 |
1.3.1 谷田化学除草剂稀少 |
1.3.2 谷田杂草抗性 |
1.3.3 覆膜谷田杂草防除情况 |
1.4 酰胺类除草剂的功能与特征 |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谷子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与材料 |
2.2 测定指标 |
2.2.1 农艺性状的测定 |
2.2.2 叶片SPAD的测定 |
2.2.3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2.3.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2.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植株生物重的影响 |
2.4.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SPAD值的影响 |
2.4.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2.4.4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4.5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生物重的影响 |
2.5.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2.5.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三章 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苗期谷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1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3.2.2 根系活力的测定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3.4.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3.4.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
3.4.4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3.4.5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根系活力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5.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3.5.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四章 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谷田杂草防效及谷子产量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2 调查指标及方法 |
4.2.1 谷子安全性调查 |
4.2.2 杂草防效 |
4.2.3 产量构成的测定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目测除草剂对谷子出苗及苗后生长的影响 |
4.4.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面积、株高的影响 |
4.4.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田杂草防效的影响 |
4.4.4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
4.5 讨论 |
4.5.1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安全性的影响 |
4.5.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田杂草防效的影响 |
4.5.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3)乙草胺在玉米生态系统中沉积及其与药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乙草胺概述 |
1.2 乙草胺应用及环境行为特点 |
1.3 影响农药降解因素 |
1.4 乙草胺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乙草胺在玉米种植体系上沉积量与药效的关系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环境因素对不同土壤类型中乙草胺降解的影响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乙草胺对玉米中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
4.1 供试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除草剂莠去津和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3.1 主要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
1.1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类型 |
1.1.1 化学降解 |
1.1.2 光降解 |
1.1.3 生物降解 |
1.2 农药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因素 |
1.2.1 农药的理化性质 |
1.2.2 湿度 |
1.2.3 温度 |
1.2.4 pH |
1.2.5 有机质含量 |
1.2.6 植物根系分泌物 |
2 莠去津概述 |
2.1 简介 |
2.2 作用机制 |
2.3 应用概况及危害 |
2.4 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 |
2.4.1 水解 |
2.4.2 光解 |
2.4.3 微生物降解 |
2.4.4 降解产物 |
3 乙草胺 |
3.1 简介 |
3.2 作用机制 |
3.3 应用概况及危害 |
3.4 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 |
3.4.1 水解 |
3.4.2 光解 |
3.4.3 微生物降解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莠去津和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1.1 莠去津标准溶液 |
2.1.2 乙草胺标准溶液 |
2.2 前处理方法 |
2.2.1 莠去津前处理方法 |
2.2.2 乙草胺前处理方法 |
2.3 检测方法 |
2.3.1 莠去津检测方法 |
2.3.2 乙草胺检测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莠去津前处理及检测方法 |
3.1.1 色谱条件 |
3.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3 仪器检测方法的精密度 |
3.1.4 添加回收率 |
3.2 乙草胺前处理及检测方法 |
3.2.1 色谱条件 |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3 仪器检测方法的精密度 |
3.2.4 添加回收率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莠去津在不同湿度土壤中的降解 |
2.2 莠去津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 |
2.3 莠去津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降解 |
2.4 莠去津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 |
2.5 莠去津在土壤中降解产物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湿度对莠去津降解的影响 |
3.2 微生物对莠去津降解的影响 |
3.3 光照对莠去津降解的影响 |
3.4 不同土壤对莠去津降解的影响 |
3.5 莠去津在土壤中降解产物的分析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乙草胺在不同湿度土壤中的降解 |
2.2 乙草胺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 |
2.3 乙草胺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降解 |
2.4 乙草胺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湿度对乙草胺降解的影响 |
3.2 微生物对乙草胺降解的影响 |
3.3 光照对乙草胺降解的影响 |
3.4 不同土壤对乙草胺降解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致谢 |
(5)以稻稗和萤蔺为优势种的东北地区水稻机插秧田杂草防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水稻生产概述及水稻机插秧田杂草发生危害现状 |
1 水稻生产概况 |
1.1 我国水稻主要栽培方式 |
1.2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及发展现状 |
2 水稻机插秧田杂草发生及危害现状 |
2.1 水稻机插秧田杂草发生特点 |
2.2 东北水稻机插秧田稻稗、萤蔺发生及危害状况 |
第二节 水稻机插秧田杂草的防除现状 |
1 农业防治 |
2 化学防除 |
2.1 水稻机插秧田常用除草剂防除现状 |
2.2 稻稗与萤蔺防除现状 |
3 生物防治 |
第三节 水稻田新型及复配型除草剂研究进展 |
1 新型除草剂研发现状 |
2 除草剂混用及复配 |
本研究切入点 |
第二章 防除稻稗适宜除草剂的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种子 |
1.1.2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稻稗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研究 |
1.2.2 对稻稗毒力强的非稻田除草剂对粳、籼稻的安全性研究 |
1.2.3 对稻稗毒力强对水稻安全的相关除草剂对其它禾本科杂草的毒力研究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稗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
2.2 对稻稗毒力强的非稻田除草剂对粳、籼稻的安全性 |
2.3 对稻稗毒力强对水稻安全的相关除草剂对其它禾本科杂草的毒力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防除萤蔺等稻田其它杂草的除草剂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种子 |
1.1.2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萤蔺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研究 |
1.2.2 对萤蔺毒力强的非稻田除草剂对粳、籼稻的安全性研究 |
1.2.3 对萤蔺毒力强对水稻安全的相关除草剂对其它阔叶及莎草科杂草的毒力研究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萤蔺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
2.2 对萤蔺毒力强的非稻田除草剂对粳、籼稻的安全性 |
2.3 对萤蔺毒力强对水稻安全的相关除草剂对其它阔叶及莎草科杂草的毒力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水稻机插秧田杂草的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
第一节 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稻田杂草的土壤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及毒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稻田杂草土壤处理剂配方配比 |
2.2 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稻田杂草土壤处理复配剂安全性 |
2.3 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稻田杂草土壤处理复配剂杀草谱 |
第二节 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稻田杂草的茎叶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及毒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稻田杂草茎叶处理剂配方配比 |
2.2 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稻田杂草茎叶处理复配剂安全性 |
2.3 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稻田杂草茎叶处理复配剂杀草谱 |
3 讨论与结论 |
全文讨论 |
1 防除稻稗、萤蔺等稻田其他杂草的适宜除草剂单剂筛选 |
2 防除以稻稗、萤蔺为优势种的水稻机插秧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除草剂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硝化作用机理 |
1.4 除草剂对土壤硝化作用的研究现状 |
1.5 试验方案和路线 |
2 除草剂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
2.1 不同除草剂品种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不同土壤硝化过程对除草剂的响应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不同浓度除草剂2,4-D丁酯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3 除草剂和硝化抑制剂对土壤硝化过程抑制效果比较研究 |
3.1 除草剂与硝化抑制剂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讨论 |
3.1.4 小结 |
3.2 除草剂2,4-D丁酯和硝化抑制剂DCD对不同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效应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小结 |
3.3 不同硝化抑制剂与2,4-D丁酯对土壤硝化作用抑制效果的比较研究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3 讨论 |
3.3.4 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甘薯田间杂草安全高效除草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除草剂室内安全性评价 |
1.2.2 除草剂田间除草筛选 |
1.2.3 甘薯田间杂草防除多点小区试验 |
1.2.4 除草剂田间除草效果调查 |
1.2.5 除草剂对甘薯生长影响的调查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除草剂对甘薯苗的安全性 |
2.2 甘薯田除草剂筛选 |
2.3 甘薯田除草剂多点试验效果 |
2.4 除草剂对甘薯藤蔓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8)敌草胺降解菌株QC-18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基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酰胺类除草剂简介 |
2 酰胺类除草剂作用机理 |
3 酰胺类除草剂残留的危害 |
3.1 酰胺类除草剂对农作物的危害 |
3.2 酰胺类除草剂对生物的毒害 |
4 酰胺类除草剂的环境行为 |
4.1 酰胺类除草剂的环境行为 |
5 酰胺类除草剂生物降解机制 |
5.1 酰胺类除草剂生物降解菌株 |
5.2 酰胺类除草剂微生物代谢途径及分子机制 |
6 敌草胺的环境毒理与微生物降解研究情况 |
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7.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7.2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敌草胺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 |
第一节 敌草胺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培养基、试剂与菌株 |
1.2 降解菌株的富集分离 |
1.3 降解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
1.4 降解菌株的形态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1.5 降解菌株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 |
1.6 敌草胺含量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敌草胺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 |
2.2 敌草胺降解菌株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其生长特性 |
2.3 菌株QC-18分类地位的初步鉴定 |
3 本章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敌草胺降解菌株的降解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培养基与菌株 |
1.2 菌株的培养与种子液的制备 |
1.3 菌株对敌草胺降解效果的测定 |
1.4 环境因素对敌草胺降解的影响 |
1.5 菌株降解敌草胺产物的定量收集 |
1.6 菌株降解敌草胺产物的鉴定 |
1.7 敌草胺降解产物的毒性检验 |
1.8 敌草胺降解产物的发芽抑制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QC-18对敌草胺的降解实验 |
2.2 温度对菌株QC-18降解敌草胺的影响 |
2.3 初始pH值对菌株QC-18降解敌草胺的影响 |
2.4 初始加药量对菌株QC-18降解敌草胺的影响 |
2.5 不同碳源对菌株QC-18降解敌草胺的影响 |
2.6 不同氮源对菌株QC-18降解敌草胺的影响 |
2.7 不同金属离子对菌株QC-18降解敌草胺的影响 |
2.8 菌株QC-18降解敌草胺的产物分析 |
2.9 敌草胺降解产物的毒性分析 |
2.10 敌草胺降解产物对玉米发芽率影响 |
3 本章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座子标签法克隆敌草胺降解相关基因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培养基与试剂 |
1.2 菌株与质粒 |
1.3 质粒DNA的提取 |
1.4 细菌基因组DNA测序 |
1.5 Tn5转座子的导入与突变株的筛选和鉴定 |
1.6 目的突变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1.7 PCR法验证突变株基因组中的转座子片段 |
1.8 转座子插入位置上下游序列的PCR扩增 |
1.9 DNA片段回收 |
1.10 PCR产物的T/A克隆和酶连 |
1.11 一步法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1.12 DNA序列测定 |
1.1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测定样品中敌草胺含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QC-18测序结果的数据组装 |
2.2 菌株QC-18因组中羟基化酶基因分析 |
2.3 突变株的筛选与鉴定 |
2.4 突变株中插入转座子序列的PCR验证 |
2.5 突变株中转座子插入位置上下游序列的PCR扩增 |
2.6 突变株上下游序列的拼接与降解菌株基因组对比分析 |
3 本章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主要创新点 |
全文展望 |
附录Ⅰ 文中所用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
附录Ⅱ 基因序列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几种药剂对不同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药剂 |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章 二甲戊灵和 2,4-滴丁酯对5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实验设计 |
2.2.3 实验过程 |
2.2.4 指标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除草剂对5种作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3.2 不同浓度除草剂对5种作物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2.3.3 不同浓度除草剂对5种作物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2.3.4 安全性评价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3章 吡虫啉和三唑酮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实验过程 |
3.2.4 指标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浓度 50%吡虫啉和 25%三唑酮的5个小麦品种(系)发芽率 |
3.3.2 不同浓度 50%吡虫啉和 25%三唑酮的5个小麦品种(系)发芽势 |
3.3.3 不同浓度 50%吡虫啉和 25%三唑酮的5个小麦品种(系)发芽指数 |
3.3.4 安全性评价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4章 芽前除草剂与地膜共作对玉米和花生生长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测定芽前除草剂对玉米和花生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4.3.2 芽前除草剂与地膜共作对玉米和花生发芽的影响 |
4.3.3 芽前除草剂与地膜共作对玉米和花生生长的影响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界面聚合法的乙草胺微胶囊研制及其释放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农药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
1 农药微胶囊的研究现状 |
1.1 国外农药微胶囊的研究现状 |
1.2 国内农药微胶囊的研究现状 |
2 农药微胶囊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
2.1 农药微胶囊的主要制备方法 |
2.2 农药微胶囊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 |
3 农药微胶囊的释放机理研究 |
3.1 农药微胶囊的释放原理 |
3.2 农药微胶囊的释放模型 |
第二节 乙草胺剂型的研究进展 |
1 乙草胺特性 |
1.1 乙草胺的理化特性 |
1.2 乙草胺的除草活性 |
2 乙草胺的应用现状 |
引言 |
第二章 乙草胺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一节 乙草胺微胶囊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工艺条件试验 |
1.3 单因素试验 |
1.4 正交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引发剂的添加方法 |
2.2 乳化剂的确定 |
2.3 芯壁比的筛选 |
2.4 反应温度的筛选 |
2.5 搅拌速度的筛选 |
2.6 乙草胺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乙草胺微胶囊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检测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2 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 反应进程的跟踪 |
2.4 检测方法的准确度 |
2.5 检测方法的回收率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乙草胺微胶囊性能表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形态和粒径分布 |
2.2 质量指标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乙草胺微胶囊释放机理的研究 |
第一节 乙草胺微胶囊在室内的释放动力学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温度下乙草胺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 |
2.2 不同温度下乙草胺微胶囊的释放模型 |
2.3 不同pH值下乙草胺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 |
2.4 不同pH值下乙草胺微胶囊的释放模型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乙草胺微胶囊在土壤中的释放动力学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乙草胺的提取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添加回收率 |
2.2 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释放动力学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乙草胺微胶囊的药效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盆栽防效 |
2.2 大田防效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四、乙草胺在旱地的除草效果及应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D]. 王泽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谷子安全性的研究[D]. 赵夏童.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3]乙草胺在玉米生态系统中沉积及其与药效关系[D]. 霍云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除草剂莠去津和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D]. 郭倩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以稻稗和萤蔺为优势种的东北地区水稻机插秧田杂草防除技术研究[D]. 蒋易凡.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除草剂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D]. 邹悦.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7)
- [7]甘薯田间杂草安全高效除草剂的筛选[J]. 邱思鑫,刘中华,余华,邱永祥,纪荣昌,许泳清,罗文彬,李华伟,汤浩. 福建农业学报, 2018(02)
- [8]敌草胺降解菌株QC-18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基因的初步研究[D]. 陈小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9]几种药剂对不同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D]. 周骥.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4)
- [10]基于界面聚合法的乙草胺微胶囊研制及其释放机理研究[D]. 郭艳珍. 西南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