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夏人工栽培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申浩[1](2012)在《川半夏规范化种植技术和对不同温度的生理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为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属(Pinellia)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除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等功效。半夏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不但在我国新药、特药、中成药和方药饮片中有大量使用,同时还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各国为汉方用药。半夏植物生长习性特殊,忌涝怕旱、耐阴惧晒,易“倒苗”,人工栽培规范化生产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同时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市场缺口较大。四川为半夏主产区之一,其中以南充、武胜、安岳、达州等地产量大,质量较优。为保护川半夏野生资源和满足市场对川半夏的需求,本文从川半夏的规范化生产技术及其对温度的生理响应两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9种不同贮藏方式对川半夏种茎进行越冬贮藏处理,结果表明川半夏在不同贮藏条件下,除叶绿素含量差异未达显着水平外(P>0.05),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根数、根长、根系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P<0.05)。川半夏种茎收获后,采用室内湿沙(土)贮藏或3℃(±1)冰箱贮藏,种茎的萌发和生长活力表现最好,为种茎适宜的贮藏方式。2.将来自川半夏主产区的3份不同材料的种茎分别按大(d>1.5cm)、中(1.0<d≤1.5cm)和小(0.5<d≤1.0cm)分级,探讨其种茎大小对产量和质量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茎大小川半夏生长节律基本一致,直径0.5<d≤1.0cm的块茎生活力旺盛,可明显达到增产效果,同时生产出的半夏次黄嘌呤核苷含量最高,且生物碱含量也普遍较高。据此认为,0.5<d≤1.0cm的块茎更适宜做种茎用,其次为直径1.0<d≤1.5cm的块茎;而直径d>1.5cm者一般不适宜用做种茎,但良种繁育时可使用,此时珠芽产生量大,繁育系数高。3.随机选取300粒川半夏种茎,单株考察其生育期内主要农艺性状,收获后计算其单株增重率和单株增殖率,进行K-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8粒有效种茎可分为3类,第Ⅰ类种茎平均直径为1.27cm,单株增重率为134.09%;第11类平均直径为1.40cm,单株增重率仅13.83%;第Ⅲ类平均直径为1.02cm,单株增重率为369.98%。建议生产中优先选择直径0.7-1.2cm(平均值1.Ocm)的块茎作为种茎,其次选择直径1.2-1.55cm者,直径1.55cm以上的一般不作为种茎使用。4.分析了2份主产区川半夏材料地上茎叶和地下块茎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川半夏不同生育时期各部分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其中对钾的吸收量最大,对磷的吸收量最少;在半夏大面积“倒苗”前后,各部分氮、磷和钾含量以及累积总量总体上高于非“倒苗”期。生长期间半夏地上和地下部分磷、钾吸收量间相关系数均分别达显着水平(P<0.05),且地下部分磷和氮吸收量间相关系数也达到显着水平(P<0.05)。半夏生长过程中,每生产100kg干品,大约需要吸收氮5.02-5.64kg,P2O52.44-2.56kg,K2011.62-13.49kg。川半夏在大田栽培中应当施足底肥,并在6月中旬和8月下旬前后及时追施氮、磷和钾肥,并适当提高钾的比例。追肥方式可采用地下浇施和叶面喷施相结合的方式,川半夏地下部分对磷肥和氮肥的吸收有相互促进效应。5.在对川半夏氮磷钾营养元素吸收累积动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施肥水平与其生长节律、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川半夏出苗、珠芽产生和抽薹等生长节律基本一致。生长期间平均出苗数间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平均抽薹数、平均珠芽产生数、净产量、单株增殖率、β-谷甾醇以及生物碱含量间差异则达极显着水平(P<0.01)。氮肥对川半夏生物碱和β-谷甾酣含量均有极显着效应(P<0.01),对上述其他指标则无显着效应。磷肥和钾肥对各指标均无显着效应。川半夏生产栽培中最佳施肥组合为每亩施N、P2O5和K20分别为21kg、21kg和30kg或21kg、15kg和18kg。6.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温度下川半夏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保护酶、丙二醛和膜质脂肪酸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根系活力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0℃下,川半夏不饱和脂肪酸(IUFA)、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值(SFA/USFA)、叶绿素a含量(Chla)、叶绿素b含量(Chlb)、总叶绿素含量(Chit)、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超氧化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脯氨酸含量变化规律和变幅基本一致,变幅相比35-40℃处理后较小,各指标含量更趋于对照,较为稳定。在35-40℃温度处理下,前3天内IUFA下降,SFA/USFA比值上升,Chla、Chlb、Chlt含量下降,CAT、POD、SOD酶活性上升,MDA和脯氨酸含量上升,这些高温胁迫的生理特征均得以迅速表现。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指标并非继续沿着一个方向持续变化,而是会逐步接近或回复到20-30℃水平。据此认为,川半夏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胁迫温度在30-35℃之间,而35-40℃下川半夏则会迅速“倒苗”。高温胁迫下川半夏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响应,这些响应指标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共同促进了川半夏对高温胁迫的适应,但长期的高温胁迫会对其造成根系损伤,并最终导致植株“倒苗”,进而对川半夏生物碱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卢道会[2](2012)在《不同产区半夏的质量评价及其伪品、近缘品种的鉴别研究》文中认为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其味辛,性温,有小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我国半夏资源分布广泛,国内除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以外,其余省区均有分布。近几年半夏的市场需求量持续增加,而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加之半夏人工栽培发展缓慢,使得半夏资源蕴藏量和产量都在大幅下降,对半夏的资源保护及人工栽培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半夏虽然已有人工栽培,但在生产上存在着产量低,病虫害严重等诸多问题,因此半夏种植基地的建设发展缓慢。另外,近几年半夏药材的行情较好,在其流通环节出现了很多伪品、混淆品,给半夏药材的质量、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通过对中药材市场的调研发现,半夏的伪品主要为水半夏,主要的混淆品有虎掌南星、天南星、山珠半夏等,近年来发现也有以天南星小块茎充当半夏使用的情况,现行中国药典的方法又很难区别半夏及其混伪品。故本文针对以上情况,进行了不同产区半夏质量的初步评价和半夏伪品及近缘品种的鉴别研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目前半夏药材的人工种植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不同产区半夏的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掌握了目前全国范围内半夏的人工种植及药材的质量情况。(1)对目前半夏的人工种植情况进行了调研,包括产区分布,半夏种茎来源,关键种植技术等。通过调研发现,不同地区的半夏人工种植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有些地区栽培方式落后,缺乏统一的管理及技术指导,这给半夏药材的生产带来了很多障碍。(2)收集了全国范围内主要产区的半夏药材,通过药材性状、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总酸及总生物碱含量方面进行了半夏药材的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半夏在药材性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产区的人工栽培药材之间、人工栽培与野生药材之间在化学成分含量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利用加权评分法对不同产区半夏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人工栽培药材与野生药材的综合评分差别不大,野生半夏质量略优于人工栽培半夏,但是川产半夏质量整体上优于省外半夏。(3)对不同产区半夏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不同产区半夏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半夏的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存在一定的区别,反映了不同产区半夏药材化学成分的差异性。(4)对半夏药材的蛋白电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半夏的SDS-PAGE蛋电泳方法,并首次利用蛋白电泳技术对不同产区半夏药材进行了评价分析,为半夏药材的质量控制及评价奠定了基础。2.半夏的伪品主要为水半夏,近缘品种有虎掌南星、天南星、滴水珠等,其来源相对复杂,本文仅对半夏的伪品水半夏及近缘品种虎掌南星、白附子进行了鉴别研究,后续工作中将着重对天南星类药材进行系统研究。通过该部分内容的研究,半夏药材质量的控制及质量的标准提升提供了依据,保障了半夏药材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1)对半夏的伪品水半夏、近缘品种虎掌南星及白附子的性状及显微特征进行鉴别研究,结果表明,半夏与其伪品、近缘品种药材在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显微特征可通过淀粉粒的形态、针晶、粘液细胞等方面进行区别。(2)首次对半夏的伪品水半夏、近缘品种虎掌南星及白附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首次建立了合理、系统、稳定有效的鉴别半夏及其伪品、近缘品种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好、操作简便,能有效应用于半夏在流通环节的质量监控。(3)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了半夏及其伪品、近缘品种药材的鉴别研究,首次建立了半夏及其伪品、近缘品种的HPLC指纹图谱鉴别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能有效鉴别半夏及其伪品、近缘品种药材。(4)利用蛋白电泳技术进行了半夏及其伪品、近缘品种药材的鉴别研究,并首次建立了半夏及其伪品、近缘品种药材的蛋白电泳鉴别方法。结果表明,半夏及其伪品、近缘品种药材的蛋白电泳图谱存在较大差异,可根据蛋白谱带Rm值的差异进行有效的鉴别。(5)首次利用近红外技术进行了半夏伪品及混淆品的鉴别初步研究,并初步建立了近红外鉴别方法。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有效的鉴别半夏与其伪品水半夏,但能否鉴别其近缘品种虎掌半夏或白附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由于本次试验的样本量小,所建立的半夏药材的光谱图模型不够完善,因此在进行大批量的样本检测时可能达不到鉴别效果,因此还需要大量、深入的后期研究进行完善。
陈韵[3](2013)在《光照和土壤水分对半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贵州省是半夏道地产区,但匮乏的野生资源和品质退化的栽培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半夏的人工栽培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半夏繁殖系数低,且容易出现品种退化,连作等问题。因此在半夏现有的人工栽培技术上需要有新的发现来提高半夏生长质量和产量。本试验创新点在于从半夏生长所需的环境因子入手,选取了最能影响半夏生长发育的两大因子:光和水。并把光因子按照其构成分成三部分,即光强、光质、光周期,分别在半夏的栽培过程中进行处理,从而探索这三因子对半夏的生长和发育有哪些影响,以期得到能改善半夏栽培方法,提高半夏产量及药用部位质量的方法。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黄光促进半夏生长发育,促进块茎可溶性还原糖、总糖、生物碱及琥珀酸的合成,而蓝光促进块茎可溶性蛋白及鸟苷的合成;红、黄光提高叶绿素a、b含量,蓝光降低叶绿素a、b含量;白膜透过的光谱最均匀也最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单光膜中,蓝膜与黄膜较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而绿膜和红膜相对有利于叶绿素b的合成。红光下半夏的珠芽形成数最多,繁殖系数最大,说明在半夏的人工栽培中可以利用红光提高半夏的生产产量。2、12h/12h可溶性还原糖、可溶性蛋白、鸟苷、琥珀酸、生物碱等含量最高,长光照利于生物碱和鸟苷的合成积累而不利于可溶性糖、总糖、蛋白质和琥珀酸的积累;18h/6h光周期利于半夏块茎增重,6h/18h光周期利于半夏珠芽的形成萌发,提高繁殖系数;0h/24h不利于半夏的生长和品质的提高。3、遮荫下半夏生长更好,块茎鲜重、繁殖系数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半夏株高和叶片面积显着增加,遮荫可以减轻半夏的光抑制,有利于半夏的生长发育;全光照下利于蛋白质、生物碱、琥珀酸及鸟苷的积累,不利于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积累;在遮阴率低于85%范围内,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随着遮阴率的增高而递增,生物碱、琥珀酸及鸟苷含量则递减。4、土壤含水量为60%、75%时最利于半夏块茎的膨大及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琥珀酸等物质的积累;土壤含水量的增高不利于生物碱的累积,有利于鸟苷含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为30%、45%和90%都不利于半夏叶面积、株高的增长,不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同时会产生过量活性氧,对半夏的生长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潘平,李伟平,熊明星,吕迪,丁志山[4](2013)在《我国半夏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文中指出目的:提出半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法:分析半夏的产业特点,找出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与结论:半夏种群分布独特,大多栽培方式粗放。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夏栽培中易受病毒感染,优良品种缺乏,自然繁殖系数低,栽培过程科技含量低,伪品混淆。应加强对半夏组织的培养,以利于解决半夏资源逐渐枯竭的现状,注重新品种选育,积极开展半夏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栽培,强化半夏加工炮制及相关产业的规范化管理。
江艳华[5](2013)在《半夏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及组培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文中认为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自20世纪70年代,国内开始进行野生半夏的人工栽培。目前人工栽培存在种质混杂、种植技术落后、栽培对半夏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等问题,导致半夏产量低、质量不稳定,难以为临床用药提供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半夏药材。本研究通过探讨半夏产量影响因素,考察种茎规格、种植密度、施肥和采收期对半夏生长发育、产量及质量的影响,进行半夏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的研究,为半夏规范化生产、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建立半夏的组培快繁体系,保存优良种质,为基因工程育种和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等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半夏单株产量与块茎直径、株高、根数、主叶宽、叶柄粗度、珠芽直径、主叶长、珠芽着生位置关系密切。结合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在半夏的品系选择中,应注重选择块茎直径、叶柄粗度、株高和珠芽直径较大,兼顾主叶长适中为好;而对主叶宽和珠芽着生位置、根数和最长根长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2.种茎规格对半夏的产量和质量有显着影响。1.0-1.5cm的种茎,总块茎数、繁殖系数、总酸含量分别为652.10个/m2、3.26、0.45%,均显着高于其他规格的种茎。同时麻黄碱含量为0.018%,显着高于0.5-1.Ocm和1.5-2.0cm的种茎。因此,半夏种植以种茎规格1.0-1.5cm的为好。3.不同种植密度下半夏的产量有显着差异。种植密度为120粒/m2的收获指数、产投比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5.11、2.51、3101.49元/667m2。因此,采用120粒/m2(行距25cm×株距6.7cm)的种植密度进行双行交叉点播,可使半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4.在本试验条件下,钾肥对半夏的增产效果显着,氮肥和磷肥的增产作用较小。氮、磷、钾均能促进半夏有效成分的提高。促进产量增加的肥料配比为纯磷10kg/667m2、纯钾12kg/667m2。促进总酸积累的肥料配比为纯氮15kg/667m2、纯磷1Okg/667m2、纯钾18kg/667m2。5.不同采收期半夏产量、总酸和麻黄碱含量差异显着。以8月下旬产量最大(0.62kg/m2),9月初总酸含量最高(0.43%),9月中旬总生物碱含量最高(0.026%)。综合考虑产量和有效成分,8月下旬~9月上旬为半夏的最佳采收期。6.本研究建立了半夏完整的组培快繁体系:半夏块茎的类原球茎诱导率最高,增殖倍数最大,时间早,其次为叶片,叶柄诱导效果最差;以块茎为材料诱导类原球茎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3mg/L,诱导率和增殖倍数分别为86.67%和17.40;叶片和叶柄采用MS+6-BA1.0mg/L+NAA0.1mg/L的培养基诱导类原球茎效果较好,类原球茎诱导率均可达50%以上,最大增殖倍数分别为12.80和8.6;选用直径为0.5cm、根数为9.4个/株、根长为3.71cm左右的组培苗进行炼苗移栽,其移栽成活率高且植株生长良好;适合半夏组培苗移栽的基质为园土和珍珠岩(体积比1:1)。半夏类原球茎的麻黄碱含量显着高于栽培半夏,可作为研究生物碱代谢的模式材料。组培苗种植到田间后,其麻黄碱含量显着高于栽培半夏和母体类原球茎,因此组培苗可用来大规模生产半夏种苗,解决半夏种源紧缺的问题。
唐建宁,吴建宏,许强[6](2005)在《半夏人工驯化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半夏是宁夏六盘山区道地中药材之一.由于野生半夏资源日益匮乏,近年来,半夏的人工栽培快繁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综述了近年来半夏人工栽培与驯化技术、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和人工种子技术等研究进展,半夏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株芽繁殖和块茎繁殖.人工栽培研究主要集中在选种、催芽、遮阴、施肥、培土、控水、摘蕾、防治病虫害,目前对半夏块茎退化、病害控制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应根据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条件,提高其繁殖能力和产品质量,制定出一套符合GAP原则的SOP技术体系.
敬勇[7](2019)在《半夏三个标准及不同叶型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甘肃、贵州、湖北、山西、河北等地,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在临床配伍和中成药配方中应用十分广泛,如保和丸、保宁半夏颗粒、半夏止咳糖浆、藿香正气液等。本文主要针对半夏药材质量评价不全面、市售半夏伪品现象严重、半夏药材分级缺乏科学评价指标、种茎标准缺失、不同叶型半夏遗传物质及品质差异不清楚等突出问题,以药材质量评价为核心,开展半夏质量标准提升、药材等级标准、种茎分级标准、不同叶型遗传物质与品质相关性研究,为全面提升半夏药材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半夏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本文对半夏药材性状、外源性有害物质检查、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半夏伪品补充检验方法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直径范围为“0.51.0 cm”的半夏药材属于半夏药材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直径范围的半夏药材的浸出物、有机酸含量、核苷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建议将半夏药材直径范围由“1.01.5 cm”修订为“0.51.5 cm”。(2)对半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质进行检测,36批样品中仅有3批半夏药材中镉少量超标(较限量标准0.3 mg/kg高0.0150.039 mg/kg),表明半夏在外源性有害物质方面安全性较高。(3)采用HPLC、HPLC-MS、NMR等方法对半夏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从半夏中分离、鉴定了反式乌头酸、顺式乌头酸、富马酸等3个新成分,建立了枸橼酸等7个有机酸类成分、腺苷等9个核苷类成分等多成分多指标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建议将枸橼酸、L-苹果酸、草酸的含量测定纳入《中国药典》2020年版。(4)在半夏有机酸含量测定基础上,建立了半夏中有机酸类成分的指纹图谱,指认了7个色谱峰,可用于半夏药材质量控制。(5)首次从虎掌南星中分离鉴定了特征成分水麦冬酸,建立了基于特征成分水麦冬酸检测的“半夏补充检验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用于检测半夏药材与饮片中虎掌南星的掺伪情况,通过对123批半夏及饮片进行检测,伪品检出率47.1%,其中生半夏伪品率69.2%,姜半夏伪品率30.8%,清半夏伪品率31.8%,法半夏伪品率44.4%。2半夏药材商品等级标准研究本文通过对不同直径范围半夏药材的直径、浸出物、7个有机酸含量、9个核苷含量、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直径范围的半夏样品其浸出物、有机酸、核苷含量的总体趋势为直径越大含量越高,但无显着性差异,比较来源为同一批的半夏样品,其含量高低无规律性;(2)指纹图谱以1.2 cm<直径≤1.5 cm的半夏为对照,0.8 cm<直径≤1.0 cm及1.0cm<直径≤1.2 cm半夏相似度高,而直径为0.5 cm<直径≤0.8 cm及1.5 cm<直径≤2.0 cm半夏相似度低于0.9,存在一定差异;(3)0.5 cm<直径≤0.8 cm的半夏每千克粒数范围为33956020,平均为5108±675,直径大于1.5cm的半夏其性状变异严重,多具子块茎,常与伪品虎掌南星混淆,且在半夏样品中占比及批次较少,不具有代表性,建议不纳入药材分级。因此,按照三级分级原则,主要以药材直径和每千克粒数制定半夏药材等级标准(草案),其中一等半夏:1.2 cm<直径≤1.5 cm,每千克1000粒以内;二等半夏:1.0 cm<直径≤1.2 cm,每千克1800粒以内;三等半夏:0.8 cm<直径≤1.0 cm,每千克3200粒以内。3半夏种茎分级标准研究通过半夏种茎质量指标、田间试验、药材产量及质量分析,建立半夏种茎分级标准(草案),其中一级种茎:0.5 cm<直径≤1.0 cm,纯度≥97%,净度≥90%,水分≥50%,发芽率≥95%;二级种茎:1.0 cm<直径≤1.5 cm,纯度≥97%,净度≥90%,水分≥50%,发芽率≥90%。4不同叶型半夏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1)不同叶型半夏化学成分分析对前期筛选的性状稳定的芍药叶型、桃叶型、竹叶型、柳叶型等4种叶型半夏为材料,不同叶型半夏总生物碱、总有机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总生物碱及总有机酸含量均以竹叶型最高,其次为芍药叶型和桃叶型,柳叶型半夏含量最低。不同叶型半夏中枸橼酸等7种有机酸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均主要含枸橼酸,其中桃叶型半夏枸橼酸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叶型半夏,草酸、反式乌头酸含量也较高;芍药叶型半夏草酸、顺式乌头酸含量较高;竹叶型半夏富马酸、顺式乌头酸、反式乌头酸含量较高;不同叶型半夏L-苹果酸、琥珀酸含量无明显差异。(2)半夏转录组测序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前期筛选的性状稳定的芍药叶型、桃叶型、竹叶型、柳叶型等4种叶型半夏进行转录测序分析,测序共得到53.22Gb Clean Data,通过组装共获得了126391条转录本,总长度105613896bp,平均读长835bp。通过KEGG数据库比对,有8条代谢通路共计723个基因参与生物碱代谢,31条代谢通路共计8709个基因参与有机酸代谢。(3)不同叶型半夏主要活性成分代谢相关功能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及基因挖掘不同叶型半夏基因表达差异显着,以桃叶叶形半夏为对照,芍药叶型、竹叶型、柳叶型半夏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注释到110、106、94条代谢通路,差异表达基因数分别为1206、707、262个,其中富集到代谢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分别为509、415、163个;与生物碱的代谢途径中,筛选得到了4个参与麻黄碱代谢的Unigene;在枸橼酸等有机酸的代谢途径中,筛选得到了11条参与枸橼酸等主要有机酸代谢的Unigene,通过qPCR验证,筛选的15条候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结果规律基本一致,表明转录测序结果准确、可靠;不同叶型半夏中有机酸含量以桃叶型半夏的枸橼酸含量最高,与pckA、MDH1、ACO、CS、ACLY等酶基因的差异表达密切有关,相关功能基因的发现为半夏有机酸高含型新材料的挖掘、分子辅助育种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撑。综上,本文从半夏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药材商品等级标准研究、半夏种茎分级标准研究、不同叶型半夏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为全面提高半夏药材质量、挖掘半夏优质资源、实现半夏药材优质优价奠定了基础。
田亚杰[8](2016)在《半夏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半夏在制剂及处方中为常用中药,用药历史悠久,主要含有生物碱、谷甾醇、多糖、氨基酸、挥发油、半夏蛋白、微量元素及核苷类等多种成分,其中核苷为其生理活性的主要物质主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基因治疗等多种生物活性。有研究表明鸟苷可作为半夏的指标性成分,与产量呈弱负相关性。自20世纪70年代末,半夏由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以来,在种植过程中长出现种质资源混乱、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长期以来,半夏种植常以无性繁殖为主,繁殖材料3年左右出现品种退化现象,因此,如何利用无性快繁技术使半夏提纯复壮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河南不同产区萌芽期半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最佳的快繁材料,运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建立了的半夏切片的快速繁殖体系,并结合实际生产需要进行最佳栽培模式的初步探索。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对河南不同产区半夏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得知河南不同产地半夏样品的质量排序为:河南禹州(直径为1.0±0.2cm)>山西新绛>河南周口>山西新绛(切片)>河南禹州(直径为2.0±0.2cm)>河南荥阳>河南中医学院>河南商城。种源相同时水溶浸出物含量、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与半夏块茎的直径呈正相关,且与产地无关;产地种源相同时,游离总有机酸含量与半夏块茎的直径呈正相关,鸟苷含量与半夏块茎的直径呈负相关;种源相同产地不同时,游离总有机酸含量、鸟苷含量与块茎的直径无明显相关性。2.以筛选出的禹州半夏为繁殖材料,建立半夏切片的快速繁殖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叶片和叶柄不适于液体培养,珠芽在培养过程中易形成完整植株,增殖倍数不高。故在选取直径小于1.5cm的块茎为繁殖材料,采取纵切的方法;最佳培养基为1/2MS液体培养基(全部减半)+2.0%蔗糖+1.0mg/LKT+1.5mg/L6-BA+1.0mg/L NAA+0.25mg/L2,4-D。培养培养条件为:光照时长24h/d(7d)、12h/d(8d),温度25±2℃,转速90r/min。3.半夏倒苗对半夏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半夏的倒苗促使块茎消耗内部有机化合物,造成半夏干物质的减少;化学成分中游离总有机酸、鸟苷及腺苷的含量在半夏处于第一次倒苗期时,三者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至9月中下旬,半夏完全枯萎时,三者均有明显的下降。以单粒重为参考指标,无论是什么叶型的半夏,7月下旬的倒苗对12月种植半夏的影响都不明显;此外套种模式可以延迟柳叶型半夏的倒苗期一周左右。4.半夏栽培模式为:优选柳叶型半夏作为种源,于12月中下旬播种种栽,不使用套种模式,适宜采收期为9月末至10月上旬。
李花[9](2009)在《半夏重要生理特性及繁殖生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组织培养、人工种子技术、栽培及生理生化等方面对半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在对半夏的生理生化研究中,以半夏块茎为实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设施栽培和大田实验。盆栽实验主要研究了光照强度、肥料水平、栽培基质等对植株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肥料水平和栽培基质对半夏的生长及生理生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盆栽实验不同条件下,柳叶型半夏、三角叶型半夏和桃叶型半夏的出苗时间、出苗率差异达到1%显着水平,叶柄长度、叶柄粗度、叶片长度及叶片宽度差异达到5%显着水平,盆栽实验不同条件下柳叶型半夏和桃叶型半夏块茎产量差异达到1%显着水平,三角叶型半夏块茎产量差异达到5%显着水平,柳叶型半夏、三角叶型半夏和桃叶型半夏均为A2、B1、C3条件下块茎产量最高,光照强度、肥料水平和栽培基质三个因素对半夏块茎产量的影响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其中光照强度对半夏块茎产量的影响最大。盆栽实验不同条件对半夏生理生化的影响也不同:半夏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5%显着水平;半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达到1%显着水平;硝酸还原酶是一种诱导酶,它反应植物体利用氮素的能力本研究发现,盆栽实验不同条件下硝酸还原酶活性差异达到1%显着水平;盆栽实验不同条件下半夏块茎MDA含量差异达到1%显着水平;盆栽实验不同条件下半夏根系活力差异达到到1%显着水平。大田实验中,重点探索了亩用种量、亩农家肥施用量、玉米套作密度、除草次数等对半夏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亩用种量、亩农家肥施用量、玉米套作密度、除草次数对半夏的生长及生理生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大田栽培条件下,半夏的叶柄长度、叶柄粗度差异达到到1%显着水平,不同的大田栽培条件下半夏块茎产量差异达到1%显着水平,柳叶型半夏A3B2C2D1产量最高,桃叶型A3B2C2D2半夏产量最高,两种叶型半夏均为亩用种量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不同大田栽培条件对半夏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不同:半夏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1%显着水平;根系活力是一种客观地反映根系生命活动的生理指标,不同大田栽培条件下半夏根系活力差异达到1%显着水平,柳叶型半夏和桃叶型半夏均为A3B1C1D3处理条件下根系活力最大,但是柳叶型半夏除草次数对根系活力的影响最大,桃叶型半夏亩农家肥施用量对根系活力的影响最大。不同采收期半夏的药效成分含量不同,10月中旬鸟苷含量、总生物碱含量和β-谷甾醇含量均比较高确定为较适宜的采收期。在半夏繁殖生物技术实验中,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激素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小块茎诱导、生根等的影响。同时,初步探索了半夏人工种子制作技术。结果表明:在无菌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当升汞浓度为0.15%、处理时间为4 min时,半夏叶片污染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8889%和15.0000%,叶柄污染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6162%和9.0909%,效果较好;在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及小块茎诱导过程中,发现将叶片接种在MS+BA 1.0 mg·L-1+NAA 0.5 mg·L-1培养基上,光照强度约1000 Lx、温度25℃条件下,而叶柄接种在MS+BA 1.0 mg·L-1+NAA 0.2 mg·L-1培养基上,光照强度约1000 Lx、温度25℃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到100%且形成的愈伤组织质量较好;接种在MS+BA 2.0 mg·L-1+2,4-D 0.5mg·L-1培养基中,温度25℃,光照强度约2000 Lx、光照时间12 h·d-1的条件下能显着诱导愈伤组织的芽分化。将叶片接种在MS+BA 0.5 mg·L-1+2,4-D 3.0 mg·L-1+活性碳0.05%培养基上,温度25℃,光照强度约1000 Lx、光照时间12 h·d-1的条件下能显着诱导小块茎的发生。在半夏生根培养中,对IBA和BA的浓度及配比进行了设置,发现将丛生芽接种至MS+IBA 1.0 mg·L-1+BA0.1 mg·L-1培养基上,15 d后半夏根数量达到6.2条,根较粗且长,效果最好。在摸索半夏移栽栽培条件时,以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栽培基质及光照强度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组培苗移栽到田土:腐殖土:珍珠岩=2:2:1的基质中,放置在遮光率45%的条件下,移栽成活率最高达到96%。在半夏人工种子制作技术研究中,发现在不同包埋基质处理下的半夏人工种子萌发率差异达显着水平,其中以4%海藻酸钠加入0.5%活性炭为包埋基质在温度25℃、光照强度1000 Lx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达到98.5%。
王海丽[10](2005)在《三叶半夏脱毒快繁及离体块茎诱导》文中研究说明对我国浙江省、四川省、安徽省和北京等半夏主产地的栽培及野生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病毒进行了检测,并以带毒的栽培三叶半夏为材料进行了脱毒快繁及离体块茎诱导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 分别于2004年3月和2005年3月,采用DAS-ELISA方法对我国部分主产地的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和野生三叶半夏上的芋花叶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Ds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我国三叶半夏普遍受到芋花叶病毒及黄瓜花叶病毒的侵染。其中,21个浙江宁波栽培半夏样品中CMV与DsMV的检出率分别为71.4%和14.3%,18个浙江萧山栽培半夏样品中CMV与DsMV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4.4%;21个河北栽培半夏样品中CMV和DsMV的检出率分别为61.9%和33.3%;12个安徽栽培半夏样品中CMV和DsMV的检出率分别为50.0%和41.7%;12个四川栽培半夏样品中CMV和DsMV的检出率均为16.7%;16个北京栽培半夏样品中DsMV的检出率为31.3%,未检测到CMV。25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野生三叶半夏样品中DsMV和CMV的检出率均为20.0%。 以栽培三叶半夏为材料进行组培快繁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类型的外植体适合采用的表面消毒处理方法不同。(2)以0.5mm左右的顶芽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初代培养基适合采用MS+1.5mg/L 6-BA或MS+2.0mg/L 6-BA+0.1mg/LNAA,而继代培养与扩繁适合采用培养基MS+1.0mg/L 6-BA+0.2mg/L NAA。(3)以半夏叶柄切段为外植体诱导再生分化成苗适合采用培养基MS+1.5mg/L6-BA或MS+1.0mg/L 6-BA+0.2mg/L NAA或MS+2.0mg/L 6-BA+0.1mg/LNAA。极性、定向及在母体的位置影响叶柄切段再生与分化成苗,再生分化成苗的数目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p1/H>Pp1/Vup>Pp1/Vin;Pp3/H>Pp1/H>Pp2/H。(4)半夏试管苗生根适合采用培养基1/2MS+0.3mg/L IBA+0.01mg/L 6-BA+0.5g/LAC。 以带毒的栽培三叶半夏为材料进行了脱毒快繁研究,结果显示:以茎尖为外植体对带毒植株进行脱毒处理时发现,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与热处理结合并未显着提高脱毒效果,0.2mm以下的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是获得三叶半夏脱毒苗的有效方法。用DsMV与CMV抗体,通过DAS-ELISA方法对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的试管苗及移栽苗进行病毒检测,获得均不带DsMV与CMV的三叶半夏。为确保获得的脱病毒半夏不带DsMV与CMV,我们对同一茎尖来源的培养物在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多次病毒检测,成功获得了脱除两种病毒的三叶半夏组培苗。种胚培养苗DAS-ELISA检测均不带DsMV和CMV。 以获得的脱毒苗为基础,研究了三叶半夏离体块茎形成的部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0.005mg/L GA3可轻微促进离体块茎形成;(0.05,0.5,5)mg/L ABA抑制
二、半夏人工栽培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夏人工栽培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川半夏规范化种植技术和对不同温度的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半夏的本草考证和药用历史 |
1.1.1 本草考证 |
1.1.2 药用历史 |
1.1.3 市场前景 |
1.2 半夏资源分布概括 |
1.2.1 半夏资源的全球分布 |
1.2.2 中国半夏资源分布 |
1.2.3 四川省半夏资源分布 |
1.3 半夏生物学特性 |
1.3.1 植物学特性 |
1.3.2 遗传多样性 |
1.4 人工栽培技术 |
1.4.1 栽培模式 |
1.4.2 种茎选择和处理 |
1.4.3 整地与施肥 |
1.4.4 播种 |
1.4.5 生育期管理 |
1.4.6 病虫害防治 |
1.4.7 采收和加工 |
1.5 半夏的化学成分 |
1.6 半夏的饮片加工 |
1.7 川半夏研究概况 |
1.8 高温胁迫研究概况 |
1.8.1 高温胁迫对生物膜的影响研究 |
1.8.2 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影响 |
1.8.3 高温胁迫对植物体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1.8.4 高温胁迫对植物体激素的影响 |
1.8.5 高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9 立题依据 |
第2章 不同贮藏方式对川半夏种茎出苗及其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贮藏条件 |
2.2.3 发芽试验 |
2.2.4 性状考察和记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贮藏条件对川半夏种茎发芽的影响 |
2.3.2 不同贮藏条件对川半夏种茎根系生长的影响 |
2.3.3 不同贮藏条件对川半夏种茎萌发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
2.4 小结和讨论 |
第3章 川半夏种茎大小对产量和质量影响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2.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出苗数 |
3.3.2 珠芽产生数 |
3.3.3 抽薹数 |
3.3.4 净产量和增殖率 |
3.3.5 主要化学成分 |
3.4 讨论和结论 |
第4章 川半夏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川半夏种茎直径和主要农艺性状及单株增重率的相关分析 |
4.3.2 川半夏种茎直径和主要农艺性状及单株增重率的聚类分析 |
4.4 结论和讨论 |
第5章 川半夏生长期氮、磷和钾营养吸收特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川半夏出苗规律 |
5.3.2 川半夏氮、磷和钾含量变化动态 |
5.3.3 氮、磷和钾总量累积动态 |
5.3.4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氮、磷、钾的累积吸收比 |
5.4 小结和讨论 |
第6章 不同施肥水平对川半夏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6.2.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出苗数 |
6.3.2 珠芽数 |
6.3.3 抽薹数 |
6.3.4 净产量和单株增殖率 |
6.3.5 主要化学成分 |
6.4 讨论和结论 |
第7章 不同温度处理对川半夏影响研究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7.2.2 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膜质脂肪酸组分 |
7.3.2 叶绿素含量 |
7.3.3 CAT、POD和SOD酶活性 |
7.3.4 丙二醛(MDA)含量 |
7.3.5 脯氨酸含量 |
7.3.6 根系活力 |
7.3.7 生物碱含量 |
7.3.8 各响应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
7.4 讨论 |
7.4.1 不同温度处理对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7.4.2 不同温度处理对叶绿素组分的影响 |
7.4.3 不同温度处理对CAT、POD和SOD酶活性的影响 |
7.4.4 不同温度处理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7.4.5 不同温度处理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7.4.6 不同温度处理对川半夏根系活力的影响 |
7.4.7 不同温度处理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7.4.8 各主要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
7.5 结论 |
小结与进一步研究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不同产区半夏的质量评价及其伪品、近缘品种的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 本草考证 |
2 半夏栽培情况 |
3 半夏伪品、近缘品种药材的类型 |
4 半夏伪品、近缘品药材鉴别方法的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不同产区半夏的质量评价研究 |
1 半夏产区调研 |
2 实验材料的收集 |
3 不同产区半夏药材的质量评价 |
3.1 试剂、试药及仪器 |
3.2 药材性状对比研究 |
3.3 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对比研究 |
3.4 浸出物含量对比研究 |
3.5 总酸含量对比研究 |
3.6 总生物碱含量对比研究 |
3.7 不同产区半夏的加权评价分析 |
3.8 不同产区半夏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
3.9 不同产区半夏的蛋白电泳研究 |
第二部分 半夏及其伪品、近缘品种的鉴别研究 |
1 实验材料的收集整理 |
2 半夏及其伪品、近缘品种的鉴别研究 |
2.1 试剂、试药及仪器 |
2.2 药材性状对比研究 |
2.3 显微特征鉴别研究 |
2.4 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2.5 HPLC指纹图谱鉴别研究 |
2.6 蛋白电泳鉴别研究 |
2.7 近红外鉴别初步研究 |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附件 |
(3)光照和土壤水分对半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光和土壤水分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
1.1 光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
1.1.1 光照强度 |
1.1.2 光质 |
1.1.3 光周期 |
1.2 土壤水分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
2 半夏研究综述 |
2.1 半夏资源分布状况 |
2.2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
2.3 半夏的生物学特性 |
2.4 半夏的人工栽培现状 |
2.5 半夏生长习性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光质对半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 |
1.1 半夏 |
1.2 材料处理方法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剂 |
2 方法 |
2.1 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
2.2 产量及繁殖系数测定 |
2.3 光合色素测定 |
2.4 化学成分测定 |
2.4.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4.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4.3 琥珀酸含量的测定 |
2.4.4 鸟苷含量的测定 |
2.4.5 生物碱含量测定 |
3 滤光膜特性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半夏叶长、叶宽和株高 |
4.2 光质对半夏叶绿素的影响 |
4.3 光质对半夏块茎鲜重、干重、繁殖系数的影响 |
4.4 光质对半夏块茎化学成分的影响 |
5 讨论 |
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光周期对半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 |
1.1 半夏 |
1.2 试验方法 |
1.3 实验仪器 |
1.4 试剂 |
2 方法 |
2.1 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 |
2.1.1 POD活性测定 |
2.1.2 CAT活性测定 |
2.1.3 MDA含量测定 |
2.2 其他指标测定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半夏叶长、叶宽和株高 |
3.2 不同光周期对半夏叶绿素的影响 |
3.3 不同光周期对半夏叶片保护酶及MDA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光周期对半夏块茎鲜重、干重、繁殖系数的影响 |
3.5 不同光周期对半夏块茎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光周期对半夏叶长、叶宽和株高的影响 |
4.2 不同光周期对半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光周期对半夏叶片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4.4 不同光周期对半夏产量和繁殖系数的影响 |
4.5 不同光周期对半夏块茎化学成分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光强对半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 |
1.1 半夏 |
1.2 试验方法 |
1.3 实验仪器 |
1.4 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半夏叶长、叶宽和株高 |
3.2 不同光强对半夏叶绿素的影响 |
3.3 不同光强对半夏叶片保护酶及MDA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光强对半夏块茎鲜重、干重、繁殖系数的影响 |
3.5 不同光强对半夏块茎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光强对半夏叶长、叶宽和株高的影响 |
4.2 不同光强对半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光强对半夏叶片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4.4 不同光强对半夏产量和繁殖系数的影响 |
4.5 不同光强对半夏块茎化学成分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壤水分对半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 |
1.1 半夏 |
1.2 试验方法 |
1.3 实验仪器 |
1.4 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不同土壤水分对半夏叶长、叶宽和株高的影响 |
3.2 不同土壤水分对半夏叶绿素的影响 |
3.3 不同土壤水分对半夏叶片保护酶及MDA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土壤水分对半夏块茎鲜重、干重、繁殖系数的影响 |
3.5 不同土壤水分对半夏块茎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土壤水分对半夏叶长、叶宽和株高的影响 |
4.2 不同土壤水分对半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土壤水分对半夏叶片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4.4 不同土壤水分对半夏产量和繁殖系数的影响 |
4.5 不同土壤水分对半夏块茎化学成分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全文结论 |
二、特色与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我国半夏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半夏的产业特点 |
1.1 种群分布的独特性 |
1.2 种植产业的特点 |
1.3 半夏加工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
1.4 半夏相关产品产业的发展状况 |
2 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2.1 病毒感染 |
2.2 优良品种缺乏 |
2.3 自然繁殖系数低 |
2.4 栽培方式粗放, 科技含量低 |
2.5 资源短缺, 价格不断攀升 |
2.6 伪品混淆 |
3 可持续发展策略 |
3.1 组织培养 |
3.2 新品种选育 |
3.3 开展半夏GAP栽培 |
3.4 加工炮制及相关产业的规范化管理 |
4 讨论 |
(5)半夏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及组培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半夏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
第一节 半夏产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种植密度对半夏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节 施肥对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节 采收期对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二章 半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版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半夏人工驯化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栽培与驯化技术 |
1.1 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
1.2 人工栽培的繁殖方式 |
1.3 栽培措施的研究 |
1.4 半夏倒苗的研究 |
1.5 病虫草害的防治 |
1.5.1 病害 |
1.5.2 虫害 |
1.5.3 草害 |
1.6 采收期 |
2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及人工种子技术研究进展 |
2.1 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
2.2 人工种子技术 |
3 小结与展望 |
(7)半夏三个标准及不同叶型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半夏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
1 引言 |
2 性状分析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3 检查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
3.3.2 农药残留 |
3.3.3 黄曲霉毒素 |
3.4 小结 |
4 半夏化学成分的分析评价研究 |
4.1 有机酸新成分的分离鉴定 |
4.1.1 材料与仪器 |
4.1.2 提取和前处理 |
4.1.3 化合物LC-MS分析 |
4.1.4 化合物核磁鉴定 |
4.1.5 其他有机酸成分的鉴定 |
4.1.6 小结 |
4.2 有机酸类成分含量测定 |
4.2.1 材料与仪器 |
4.2.2 色谱条件 |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2.4 样品前处理研究 |
4.2.5 方法学考察 |
4.2.6 结果与分析 |
4.2.7 小结 |
4.3 半夏核苷类成分分析 |
4.3.1 材料与仪器 |
4.3.2 方法 |
4.3.3 结果与分析 |
4.3.4 小结 |
4.4 半夏有机酸类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
4.4.1 材料与仪器 |
4.4.2 方法 |
4.4.3 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 |
5 半夏伪品鉴别的补充检验方法研究 |
5.1 原植物 |
5.1.1 半夏 |
5.1.2 虎掌南星 |
5.2 材料及仪器 |
5.2.1 材料来源 |
5.2.2 仪器与试药 |
5.3 检测方法研究 |
5.3.1 特征成分的分离鉴别 |
5.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5.3.3 流动相的选择 |
5.4 样品前处理 |
5.4.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4.2 提取方法考察 |
5.5 方法学研究 |
5.5.1 检出限 |
5.5.2 精密度试验 |
5.5.3 重复性实验 |
5.5.4 稳定性考察 |
5.5.5 耐用性考察 |
5.6 虎掌南星中水麦冬酸的HPLC-MS验证 |
5.6.1 仪器与试药 |
5.6.2 液相色谱条件与质谱参数 |
5.6.3 溶液的制备 |
5.6.4 试验结果 |
5.6.5 样品分析 |
5.7 水麦冬酸检出限量研究 |
5.7.1 半夏与虎掌南星掺伪比例研究 |
5.7.2 姜半夏掺伪比例研究 |
5.7.3 清半夏掺伪比例研究 |
5.7.4 法半夏掺伪比例研究 |
5.7.5 水麦冬酸检出限量研究 |
5.7.6 半夏补充检验方法(标准正文) |
5.8 样品检测 |
5.8.1 半夏对口药材检测 |
5.8.2 虎掌南星对口药材及市售药材的检测 |
5.8.3 市售半夏药材检测 |
5.8.4 市售姜半夏 |
5.8.5 市售清半夏 |
5.8.6 市售法半夏 |
5.9 小结 |
6 半夏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
第二章 半夏药材商品等级标准研究 |
1 引言 |
2 半夏商品等级现状 |
2.1 半夏历史产区沿革 |
2.2 标准现状 |
2.2.1 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 |
2.2.2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团体标准 |
2.3 产地及市场等级现状 |
2.3.1 产地调查 |
2.3.2 市场调查 |
2.4 小结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性状分析 |
3.3 薄层色谱 |
3.4 浸出物测定 |
3.5 有机酸含量测定 |
3.6 核苷含量测定 |
3.7 有机酸类成分指纹图谱图谱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性状分析 |
4.2 薄层鉴别 |
4.3 浸出物测定 |
4.4 有机酸含量测定 |
4.5 核苷含量测定 |
4.6 有机酸类成分指纹图谱 |
5 结论和讨论 |
5.1 分级指标的综合分析 |
5.2 半夏药材等级指标的建立 |
5.3 与现有分级标准的比较 |
5.4 半夏药材等级标准(草案) |
第三章 半夏种茎分级标准研究 |
1 引言 |
2 半夏种茎分级标准研究 |
2.1 产地调研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半夏种茎质量的检测 |
2.3.2 半夏种茎质量评价的验证 |
2.3.3 田间实验 |
2.3.4 药材质量评价 |
2.3.5 半夏种茎分级标准(草案) |
第四章 不同叶型半夏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
1 引言 |
2 不同叶型半夏化学成分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方法 |
2.2.1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2.2.2 总有机酸含量测定 |
2.2.3 枸橼酸等7 个有机酸含量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3 半夏转录组测序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半夏RNA分离及c DNA文库的构建 |
3.1.3 测序及数据组装 |
3.1.4 转录本功能注释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测序及数据组装 |
3.2.2 转录本功能注释 |
3.3 小结 |
4 不同叶型半夏主要活性成分代谢相关功能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及基因挖掘 |
4.1 不同叶型半夏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1.1 不同叶型半夏所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1.2 代谢通路分析 |
4.2 不同叶型半夏与生物碱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2.1 生物碱代谢相关代谢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2.2 与麻黄碱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3 不同叶型半夏与有机酸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3.1 有机酸相关代谢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3.2 与枸橼酸等主要有机酸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4.4.1 材料 |
4.4.2 仪器与试剂 |
4.4.3 方法 |
4.4.4 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与讨论 |
1.1 半夏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
1.2 半夏药材商品等级研究 |
1.3 半夏种茎分级标准研究 |
1.4 不同叶型半夏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本草考证 |
2 资源分布 |
3 植株形态 |
4 遗传多样性研究 |
5 半夏种茎研究 |
5.1 种茎及繁育研究 |
5.2 半夏种茎标准研究 |
6 半夏的初加工研究 |
7 半夏的化学成分研究 |
8 半夏伪品的鉴别 |
9 半夏药材质量评价 |
10 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半夏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试验概况及研究方法 |
1 试验区域自然状况 |
2 主要研究方法 |
2.1 半夏相关成分含量测定 |
2.2 半夏农艺性状指标的测量与记录 |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章 最佳快繁材料的筛选 |
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试剂 |
1.3 药材来源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半夏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
3.2 半夏水分测定结果 |
3.3 半夏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结果 |
3.4 半夏醇溶性浸出物的测定结果 |
3.5 半夏鸟苷含量的测定结果 |
3.6 半夏总有机酸含量测定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水分 |
4.2 水溶性浸出物 |
4.3 醇溶性浸出物 |
4.4 鸟苷 |
4.5 总有机酸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半夏无性快繁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快繁材料的获取 |
2.2 快繁材料的灭菌及接种方法 |
2.3 半夏无菌苗的获取 |
2.4 最适架桥条件的筛选 |
2.5 最佳外植体的筛选 |
2.6 最优培养基的筛选 |
2.7 培养条件的优化 |
2.8 炼苗 |
3 试验结果 |
3.1 最适架桥条件的筛选 |
3.2 最佳外植体的筛选 |
3.3 最优培养基的筛选 |
3.4 培养条件的优化 |
3.5 最适栽培基质的筛选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最适架桥条件的筛选 |
4.2 最佳外植体的筛选 |
4.3 最优培养基的筛选 |
4.4 最适栽培基质的筛选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半夏栽培模式的初步筛选 |
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试剂 |
1.3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栽培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半夏干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
3.2 半夏不同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播种期对半夏干物质及品质的影响 |
4.2 叶型对半夏干物质及品质的影响 |
4.3 套种模式对半夏干物质及品质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图谱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9)半夏重要生理特性及繁殖生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半夏研究概况 |
1.1 生物学特性 |
1.2 人工栽培状况 |
1.3 组织培养研究 |
1.4 人工种子技术 |
2 立题依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设计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设施栽培条件下半夏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变化 |
2.2 大田栽培不同条件对半夏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2.3 半夏繁殖技术研究 |
3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图版 |
(10)三叶半夏脱毒快繁及离体块茎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天南星科植物病毒及脱毒快繁研究进展 |
1.1 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研究进展 |
1.1.1 天南星科植物种类及分布 |
1.1.2 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研究进展 |
1.2 天南星科植物脱毒快繁研究进展 |
1.2.1 植物脱毒培养方法研究进展 |
1.2.2 天南星科植物脱毒快繁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天南星科药用植物三叶半夏的研究进展 |
2.1 三叶半夏的品种及产地 |
2.2 三叶半夏的生物学特征 |
2.2.1 三叶半夏的生长习性 |
2.2.2 三叶半夏的繁殖方式 |
2.3 三叶半夏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3.1 三叶半夏的化学成分及主要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2.3.2 三叶半夏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4 三叶半夏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
2.4.1 遗传不均性 |
2.4.2病毒侵染 |
2.4.3 繁殖系数低 |
2.5 三叶半夏病毒及脱毒快繁研究进展 |
2.5.1 三叶半夏病毒研究进展 |
2.5.2 三叶半夏组织培养及脱毒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植物地下贮藏器官离体诱导的研究进展 |
3.1 植物地下贮藏器官离体诱导成功的植物 |
3.2 植物地下贮藏器官离体诱导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3.2.1 基因型及材料生理年龄 |
3.2.2 外源环境因素 |
3.3 植物贮存器官离体诱导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及内源物质等研究进展 |
3.4 植物地下贮藏器官离体诱导的应用研究进展 |
3.5 拟研究内容及目标 |
3.5.1 研究内容 |
3.5.2 研究目标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我国部分主产地三叶半夏病毒病发病情况调查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收集与保存 |
4.1.2 人工栽培三叶半夏植株发病情况统计 |
4.1.3 病毒检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人工栽培三叶半夏发病情况统计结果 |
4.2.2 不同地区的栽培三叶半夏病毒检测结果 |
4.2.3 不同地区的野生三叶半夏病毒检测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三叶半夏的组培快繁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及预处理 |
5.1.2 培养基 |
5.1.3 外植体消毒 |
5.1.4 接种 |
5.1.5 培养条件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无菌培养物的获得 |
5.2.2 近成熟胚培养 |
5.2.3 不同激素组合对三叶半夏茎尖分生组织芽分化及增殖的影响 |
5.2.4 不同处理对三叶半夏叶柄再生的影响 |
5.2.5 组培苗的移栽炼苗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三叶半夏的脱毒培养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植物材料及预处理 |
6.1.2 接种 |
6.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6.1.4 病毒检测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茎尖组培苗的获得 |
6.2.2 病毒检测 |
6.2.3 不同脱毒处理的比较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三叶半夏离体块茎诱导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植物材料及预处理 |
7.1.2 培养基 |
7.1.3 培养条件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GA_3、ABA及PDJ对离体块茎形成的影响 |
7.2.2 蔗糖、多效唑、6-BA、活性炭对离体块茎形成正交试验的结果 |
7.2.3 不同浓度蔗糖对离体块茎形成的影响 |
7.2.4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离体块茎形成的影响 |
7.3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移栽试验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组培苗炼苗及移栽 |
8.1.2 块茎鲜重测定 |
8.1.2.1 脱毒苗块茎与相应母株叶柄培养组培苗块茎 |
8.1.2.2 离体块茎与大田移栽苗块茎 |
8.1.3 离体块茎贮藏与萌发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组培苗炼苗及移栽 |
8.2.2 脱毒苗和母株组培苗块茎鲜重比较结果 |
8.2.3 离体块茎与大田块茎鲜重比较结果 |
8.2.4 离体块茎贮藏与萌发 |
8.3 小结与讨论 |
第九章 三叶半夏块茎总蛋白分析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供试材料 |
9.1.2 总蛋白分析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脱毒苗与母株组培苗块茎总蛋白分析结果 |
9.2.2 离体块茎与大田块茎总蛋白分析结果 |
9.3 小结与讨论 |
第十章 结束语 |
附件1:DAS-ELISA方法缓冲液的配制 |
附件2:MS培养基母液及激素母液的配制 |
参考文献 |
四、半夏人工栽培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川半夏规范化种植技术和对不同温度的生理响应研究[D]. 申浩.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2]不同产区半夏的质量评价及其伪品、近缘品种的鉴别研究[D]. 卢道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3]光照和土壤水分对半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 陈韵.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3)
- [4]我国半夏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 潘平,李伟平,熊明星,吕迪,丁志山. 中国药房, 2013(31)
- [5]半夏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及组培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D]. 江艳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S2)
- [6]半夏人工驯化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唐建宁,吴建宏,许强. 农业科学研究, 2005(03)
- [7]半夏三个标准及不同叶型遗传物质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D]. 敬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8]半夏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D]. 田亚杰.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半夏重要生理特性及繁殖生物技术研究[D]. 李花. 贵州大学, 2009(S1)
- [10]三叶半夏脱毒快繁及离体块茎诱导[D]. 王海丽. 浙江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