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先兆及无先兆的偏头痛脑局部区域血流量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尹学青,黄瑞,阮新忠,张泳潮,蓝文婷[1](2021)在《应用动态CT血管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研究偏头痛发作期颅内血流量的改变》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分析偏头痛发作期颅内主要动脉形态学改变及颅内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偏头痛患者的颅脑CT动态容积扫描数据,分成有先兆性偏头痛(MA)亚组及无先兆性偏头痛(MO)亚组,对照组收集偏头痛发作间期患者25例。根据动态CTA图像分析偏头痛血管形态学改变,CTP图像分析脑血流量(rCBF)情况。应用不对称指数(AI)评估偏头痛组颅内血流量改变,|AI|>10%认为灌注不对称。结果偏头痛组总体|A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A亚组血流量增高发生率高于MO亚组(P <0.05),MO亚组脑血流量减低发生率高于MA亚组(P <0.05)。MO亚组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MA亚组(P <0.05)。偏头痛的血流量异常区域未局限在某一特定脑叶发生颅脑血流量改变的区域与偏头痛发生位置无相关性(P> 0.05)。结论动态CTA联合CTP成像可以评价偏头痛的血管形态学改变及脑血流量改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辅助检查手段,为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影像学支持。
贾子烨[2](2021)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异常的识别及认知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est-fMRI)将偏头痛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在无外界条件催动下的静息态fMRI影像数据的变化进行后处理,分析其大脑区域在无外界条件催动下而自发的神经细胞活动,并对其大脑功能网络信号的改变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分析偏头痛多个脑区的功能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同时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量表对以上入组人员进行认知功能筛查,与fMRI所得出的功能变化脑区相联系,从而评价偏头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纳入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门诊及在院的偏头痛患者29例,为病例组(A组),依据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PFO)将A组人员分为存在卵圆孔未闭偏头痛组(A1组,20例)、不存在卵圆孔未闭偏头痛组(A2组,9例),并选择14例年龄、受教育程度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B组,14例),并对其进行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的采集,进行静息态fMRI成像检查及蒙特利尔认知量表的筛查。本研究应用:(1)头颅MRI:明确入组人员是否合并其他颅内病变;(2)心脏发泡试验:明确病例组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3)所有入组人员在第2天完善常规检验项目后,由一名高年资医师对入组人员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检测其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语言、抽象及定向等认知功能领域,运用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a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23.0版本,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以P值小于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4)静息态fMRI预处理及后处理辅助软件MATLABR2010a、REST对数据进行后续相应处理。结果:(1)A组与B组fMRI中ALFF图相比:A组双侧小脑半球、双侧额颞枕顶叶、丘脑、基底节ALFF值显着高于B组(P<0.05);(2)A1组与A2组fMRI中ALFF图相比:A1组右侧颞叶ALFF值显着高于A2组(P<0.05);双侧小脑半球、双侧额颞顶叶、左侧丘脑、基底节ALFF值显着低于A2组(P<0.05)。(3)A组与B组Mo CA评分比较:A组MOCA量表评分统计结果较B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抽象及定向等方面;A1组与A2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统计结果在命名、语言、抽象、延迟回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视空间与执行、注意、定向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静息状态下偏头痛患者出现多个脑区的连接异常,导致脑功能信息整合的异常,与偏头痛患者的多种临床表现相符。(2)偏头痛患者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可表现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抽象及定向等的损害;与无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相比,存在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在视空间与执行、注意、定向方面的认知障碍更加突出。
陈欣[3](2021)在《偏头痛共病抑郁的神经影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偏头痛可与多种疾病共病,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抑郁,其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针对偏头痛以及抑郁症的神经影像研究有较大的进展,但缺乏对两者共病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目的】探索偏头痛共病抑郁的可能神经机制,以期发现稳定的脑影像学标记,以及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联。【方法】22位偏头痛共病抑郁(Episodic migraine with depression,EMw D),22位偏头痛(Episodic Migraine,EM),20位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和18位健康对照(HC)的受试者进行了多模态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1)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的方法比较EMw D、EM、MDD和HC各组全脑灰质容积的差异,探究偏头痛共病抑郁的灰质结构变化。(2)利用基于白质骨架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比较EMw D、EM、MDD和HC各组白质完整性的差异。(3)利用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比较EMw D、EM、MDD和HC各组局部脑活动、脑区内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 FC)、功能脑网络指标(全局指标,局部指标和功能连接强度)的差异,探索偏头痛共病抑郁的脑功能变化。(4)提取组间比较有差异脑区的平均值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探索偏头痛伴抑郁特定脑改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脑结构结果:(1)对EMw D、EM、MDD、HC四组灰质进行比较,大脑灰质体积(GMV)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2)对EMwD、EM、MDD、HC四组白质进行比较,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内囊前支、左侧上放射冠、左侧前扣带回、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前扣带回、左侧前放射冠白质纤维区域MD值增高。静息态脑功能结果:(1)脑局部活动分析,分析比较四组ALFF值,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右侧小脑9区ALFF值升高,在中脑区域ALFF值降低;与MDD组相比,EMw D组在右侧额中回、左侧舌回和枕下回、右侧枕上回ALFF值升高;与HC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楔前叶、右侧额中回ALFF值减低,左侧舌回和枕下回ALFF值升高。(2)ALFF组间显着差异的脑区(右侧额中回、左侧舌回、右侧枕上回),三个团块的ALFF平均值与HAMD、HAMA(EMw D与MDD组)均成显着正相关。(3)脑局部活动分析,f ALFF值未发现任意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脑局部活动分析,比较四组Re Ho值,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枕中回、左侧楔前叶Re Ho值升高;与MDD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Re Ho值降低,左侧舌回Re Ho值升高;与HC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枕上回和左侧舌回、右侧颞上回Re Ho值升高。(5)Re Ho组间差异显着的脑区(左侧枕中回、右侧额上回)HAMD评分和HAMA评分成显着负相关;左侧楔前叶与HAMD评分成显着正相关,与HAMA评分成显着正相关。(6)选取Re Ho组间差异的脑区为种子点,对四组进行rs FC分析,结果:(1)左侧楔前叶为ROI:与EM组相比,EMw D组左侧小脑9区功能连接减低;与HC组相比,MDD组左侧小脑8区功能连接减低;(2)左侧枕中回为ROI:与EM组相比,EMw D组右侧海马功能连接减低;与MDD组相比,EMw D组右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增强;(3)右侧颞上回为ROI:与MDD组相比,EMw D组右侧眶部额上回功能连接增强。(7)脑内功能连接分析,与MDD组相比,EMw D组在右侧内侧额上回FCS降低、右侧角回FCS降低;与HC组相比,EM组在左侧枕中回FCS降低。(8)提取FCS有差异的脑区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右侧角回FCS与HAMD评分成正相关,与HAMA评分成正相关。(9)脑网络分析,四组数据全局指标:小世界属性指标(集群系数Cp、特征路径长度Lp、归一化集群系数γ、最短路径长度λ、小世界属性σ)、网络效率指标(全局效率Eglob、局部效率Eloc)等组间无差异。(10)脑网络分析,局部指标(1)节点效率: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左背外侧额上回和左侧尾状核节点效率升高,在左侧枕中回节点效率减低;与MDD组相比,EMw D在左侧枕中回、右侧角回、小脑蚓部6节点效率降低;与HC组相比,左侧枕中回和小脑蚓部6节点效率降低,左侧背外侧额上回节点效率升高。(2)节点度中心性: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左背外侧额上回和左侧尾状核节点度值升高,在左侧枕中回、左侧缘上回、右侧小脑3区、小脑蚓部3区节点度值降低;与MDD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枕中回、右侧角回、小脑蚓部6区节点度值降低;与HC组相比,EMw D组在左背外侧额上回节点度值升高,在左侧枕中回和小脑蚓部6区节点度值降低。(3)节点局部效率:与EM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右侧舌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缘上回、左侧小脑9区和右侧小脑9区节点局部效率下降;与MDD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楔叶、右侧豆状核局部效率升高,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缘上回、左侧小脑9区和右侧小脑9区节点局部效率下降;与HC组相比,EMw D组在左侧缘上回和右侧小脑9区局部效率下降。(4)节点集聚系数:节点集聚系数组间差异的脑区与节点局部效率大致相同。(11)脑网络局部指标与临床变量相关性分析:左侧尾状核节点效率与VAS成显着负相关;右侧豆状核节点局部效率与HAMD成负相关,右侧舌回节点局部效率与HAMD和HAMA成负相关,右侧楔叶节点局部效率与HAMA成负相关。【结论】(1)本研究应用VBM分析结构影像,发现偏头痛共病抑郁患者灰质体积未发生明确改变;TBSS分析了白质纤维结构,发现放射冠、扣带回、内囊完整性有破坏。(2)静息态脑功能结果提示偏头痛共病抑郁在额顶网络、默认网络、视觉网络、和皮层-边缘系统网络和小脑网络出现功能紊乱。(3)视觉网络和默认网络的功能变化与临床抑郁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尾状核的功能降低和头痛视觉评分相关。本研究应用多模态磁共振,多方位研讨了偏头痛共病抑郁特有的神经机制。将来,进行偏头痛的研究应尽可能考虑合并症的影响。在临床中为准确的对共病的判断以及更精准的治疗提供一些依据。
管素梅[4](2020)在《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Wo A)的临床疗效,同时借助血栓弹力图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耳综疗法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并从功能影像学角度为耳综疗法取效的中枢机制提供证据,也为完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诊疗与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的8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耳综治疗组(观察组)与耳针治疗组(对照组),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VAS、SDS、SAS、WHOQOL-BREF评分和偏头痛积分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分析。2.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检查,观察参数变化。3.对耳综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患者脑区Re Ho值和ALFF值的改变,寻找异常脑区。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皆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显着升高;两组在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方面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WHOQOL-BREF评分方面差异显着(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远期总有效率(92.5%)也高于对照组(75%),差异显着(P<0.05)。2.在TEG方面,观察组治疗后K值、Angle值、MA值、CI值、A值和G值等各项指标皆有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无显着改变指标(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K值、Angle值、MA值、A值、G值和CI值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变(P<0.05),而R值、LY30值、EPL值和PM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后回的Re Ho值增高;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右侧尾状核、双侧小脑、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左侧楔叶、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的Re Ho值降低;左侧的小脑、颞中回、眶部额中回、颞上回、角回、中央后回等脑区ALFF值增高。结论:1.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推测,耳综疗法可通过干预患者凝血机制抑制纤维蛋白原功能及血小板生成和功能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继而阻断偏头痛的发生与发展。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提示耳综疗法通过对脑区内局部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及活动强度的影响以改善相关脑区及脑功能网络的功能,进而干预疼痛信息的感受、传递、处理以及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等过程。
许素芳(Hur So Fong)[5](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参考目前关于少阳头痛的临床研究情况,中医药应用方面的研究十分丰富,相对来说,针灸的临床指导和实验尚未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本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头痛之实例治疗效应,验证该法的有效作用,提供除传统循经取穴的方案外,为针刺疗法治疗少阳头痛作另一方面的讨论。透过文献研究,系统地归纳总结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少阳头痛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概况。另一方面,透过开展赖氏通元针法,结合少阳头痛的临床研究,对比单纯使用教材针法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客观评价赖氏通元针法的临床疗效,为日后推广赖氏通元针法提供相关依据。内容与方法:本临床研究病例为香港针药汉方中医诊所、萧玲中医诊所及江南秀中医诊所以及在社会公开招募,由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的少阳头痛患者,共招募120例纳入研究。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赖氏通元针法的针灸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使用教材针法治疗。治疗组的赖氏通元针法疗,选取穴位包括:百会、前顶、后顶、双侧风池、双侧头维透率谷、气海、关元、双侧三阳络、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侠溪。针刺疗程为每周3次,连续治疗8周,共治疗24次,疗程结束后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对照组以单纯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王华《针灸学》治疗,选取穴位包括:百会、双侧太阳、双侧率谷、双侧悬颅、双侧风池、双侧列缺、双侧太冲、双侧侠溪。每周3次,连续治疗8周,在完成治疗后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两组均采用头痛积分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The Migrain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SQ),从多个角度记录患者的临床效果,如头痛伴随症状、发作次数、发作程度、持续时间等,然后利用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明确在治疗少阳头痛的时候,赖氏通元针法发挥的效果和作用。结果:(1)本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标准收集样本病例,共收集120例,然后进行随机分组,一共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期间两组合共有9例脱失,实际完成111例,治疗组共完成57例,对照组共完成54例。(2)基线资料: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BMI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头痛积分量表:两组于基线时,头痛积分分值(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自身数据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两组患者自身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头痛积分分值较基线时减少,而随访时两组头痛积分均有提高的现象。而比较两组的数据时,由于头痛积分数据与正态分布不符,所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间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两者头痛积分均有明显差异(P<0.001)。(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两组于基线时,VAS分值(P>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发现,和基线数据做对比,两组自身数据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两组患者自身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VAS分值较基线时明显均有减少,而随访时两组VAS分值均有提高的现象。而比较两组数据时,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两组VAS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相比与对照组,治疗组VAS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在随访时,治疗组VAS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少阳头痛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5)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MSQ)—功能受限:两组于基线时,MSQ评分(功能受限)分值(P>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发现,和基线数据做对比,两组自身数据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两组患者自身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MSQ评分(功能受限)较基线时均有提高。随访时两组MSQ评分(功能受限)分值均有减少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两组MSQ评分(功能受限)数据时,由于与正态分布不符,所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间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两者MSQ评分(功能受限)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6)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MSQ)—功能障碍:两组于基线时,MSQ评分(功能障碍)分值(P>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发现,和基线数据做对比,两组自身数据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MSQ评分(功能障碍)较基线时均有提高。随访时两组MSQ评分(功能障碍)分值均有减少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两组MSQ评分(功能障碍)数据时,由于两组MSQ评分(功能障碍)数据由于与正态分布不符,所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间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两者MSQ评分(功能受限)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7)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MSQ)—情感:两组于基线时,MSQ评分(情感)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发现,和基线数据做对比,两组自身数据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两组患者自身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MSQ评分(情感)较基线时分别均有提高。随访时两组MSQ评分(情感)分值均有减少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两组MSQ评分(情感)数据时,由于两组MSQ评分(情感)数据由于与正态分布不符,所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间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两者MSQ评分(情感)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8)总有效率:两组依据头痛积分进行总有效率组间比较,经卡方检验,χ2=9.716,P=0.02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87.72%,提示治疗组有更好的疗效。(9)复发率:在患者接受治疗结束4周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偏头痛复发患者有8例,复发率为16.00%;治疗组偏头痛复发患者中有2例,复发率为3.92%,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经统计学卡方检验,χ2=4.129,P=0.042<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于临床研究近半个世纪的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创立出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原则是「通督调神,引气归元」,赖教授认为有效调节一身阴阳的关键,在于任督二脉,督脉上达脑窍,可以调节一身之阳气,而任脉为于腹部并与维脉相交会,能够调节一身阴脉之间的阴津精血,任督二脉同起胞宫,与脑神有直接的联系,赖氏通元针法重视任督二脉之取穴,达至通督调神以及引气归元的效果。再以背腧穴与腹部募穴相互的配合,调节各条经络和不同脏腑的气机,达到五脏安和之效。在治疗少阳偏头痛的时候,虽然普通针刺法均可以获得疗效,可以减少患者头痛发作的次数,缓解患者的头痛程度,减少患者的头痛时间,但是使用通元针法对少阳头痛患者进行治疗,尤其是远期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
徐玲玲[6](2020)在《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纤维完整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发病率高,且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和烦恼。既往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国内已制定较成熟的偏头痛针灸治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可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走向,.且对检查者无伤害,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是DTI中评价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纤维束自动定量分析法(automating fiber-tract quantification,AFQ)是处理 DTI数据的新型分析方法,可以计算全脑20条主要纤维束上100个采样点的参数变化,从而进行定量分析,较其他DTI数据的分析方法更精细。目的:以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及纤维束自动定量分析方法,观察比较MWO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脑白质纤维结构的变化,及针刺前、后MWoA患者白质纤维的变化,探讨针刺对MWoA患者脑白质的影响,并通过量表反映针刺前、后MWoA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睡眠障碍的情况,为针刺治疗MWoA提供神经影像学的证据支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MWoA患者20例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10例。MWoA患者接受每周三次连续四周的针刺治疗,在第0周、第4周两次采集偏头痛发作信息如VAS评分、头痛天数等及填写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相应的量表,并完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两次。健康对照组无干预仅接受一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DTI原始数据先经过预处理,再通过AFQ软件识别并量化脑白质纤维束,提取全脑主要的20条白质纤维束,比较MWoA患者与健康对照、MWoA患者针刺前、后20条纤维束的100个节点的FA值,然后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自身前后对照使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独立T检验。运用SPSS软件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MWoA患者针刺前后头痛天数、头痛频率、VAS评分、PSQI、SDS、SAS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MWoA患者左侧丘脑放射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左侧扣带束扣带回、双侧扣带束海马、胼胝体束大钳、左侧下额枕束、左侧上纵束、右侧弓形束FA值显着下降(P<0.05),左侧钩束FA值显着升高(P<0.05)。进一步比较MWoA患者与健康对照20条白质纤维上100个节点FA值,MWoA患者在右侧皮质脊髓束(节点39-45)、右侧弓形束(节点1-5)出现FA值显着下降,胼胝体小钳、双侧下额枕束、右钩束部分节点出现FA值显着下降。与针刺前相比,MWoA患者针刺后右侧扣带束海马、右侧下额枕束、左侧上纵束、右侧钩束、双侧弓形束FA值显着升高(P<0.05),左侧扣带束海马FA值显着降低(P<0.05)。进一步比较患者针刺前后20条白质纤维上100个节点FA值,MWoA患者针刺后在右皮质脊髓束(节点33-46、56-59)、右弓形束(节点1-11、52-53、90-93)、左扣带束扣带回(节点53-56、63-66)FA值显着升高,在右侧丘脑放射束、胼胝体小钳、双侧下额枕束、右侧下纵束、左侧上纵束、右侧钩束、左侧弓形束部分节点出现FA值显着升高,胼胝体大钳、胼胝体小钳部分节点出现FA值显着降低。与针刺前相比,MWoA患者的头痛天数、VAS评分、PSQI、SDS均有显着降低(P<0.05),而头痛频率(P=0.062)、SAS(P=0.155)治疗后降低不明显。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WoA患者的脑白质纤维存在广泛损伤,以右侧皮质脊髓束、右侧弓形束为主,而针刺能促进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受损的白质纤维恢复,同时针刺对MWoA患者的头痛天数、头痛程度、睡眠及抑郁情况有改善。
田强[7](2019)在《偏头痛与手机成瘾及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根据《柳叶刀》2017年发布的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疾病负担调查,偏头痛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人类疾病,按失能所致生命年损失(Years oflife lost to disability,YLDs)计算,偏头痛是第七大致残性疾病。由于偏头痛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使患者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高对偏头痛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已证明,对于偏头痛患者很多头痛发作都与诱因有关,且诱因诱发的与自发性的偏头痛相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严重。这可能是由于诱发因素造成脑细胞相关的神经电活动的干扰,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敏感性和脑血管变化的原因。因此,某些环境和行为因素已成为启动和加速偏头痛发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诱发因素。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和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然而,手机为我们提供无数便利的同时,使人类生活环境受到越来越多从未出现过的新射频电磁辐射(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RF-EMF)的污染。相关研究认为手机电磁波可通过与细胞电磁相互作用影响人类生理的各个方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密切接触这些设备的头部,电磁场可能干扰了大脑的某些功能。已有研究表明,每天使用手机和每周使用Wi-Fi的增加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显着相关。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作为电生理学的客观指标之一,是一种心理活动(即事件)相关联的脑电位变化,已成为客观评价认知功能的重要方法。由于事件相关电位具有安全、客观、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在心理和生理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得到较广的应用,且有较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价值。同时,事件相关电位不仅具有测试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而且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被称为“21世纪的反应时间”,可以呈现大脑神经细胞在毫秒级的认知过程,为评价偏头痛提供了一种客观、可靠的检测方法,也为偏头痛病因机制的探索、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关联性负变(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CNV)作为事件相关电位中的内源性成分,与人们的感知或认知心理加工过程有关,且不受刺激的物理特性影响。因而,CNV已成为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大脑神经系统活动机制的客观神经电生理指标。研究表明,偏头痛发作期可以观察到由中枢触发的脑干紊乱引起的血管和神经电位变化。三叉神经系统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疼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异常疼痛常常与三叉神经血管神经纤维去极化的皮层兴奋状态有关。而CNV作为一种缓慢的皮层事件相关电位,与纹状体-丘脑-皮层回路激活后皮层兴奋性水平密切相关。因此,CNV已成为偏头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一项良好客观神经电生理指标。目前,有关研究表明手机无线通信设备发出的射频电磁辐射(RF-EMF)可能是触发偏头痛发作的环境诱因之一,但尚缺乏相关的客观依据。CNV作为评价偏头痛脑电活动的一项重要电生理客观指标,手机成瘾对偏头痛患者的CNV是否会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健康人相比是否存在差异性?目前尚未有相关报导。此外,Kropp和Gerber对所收集偏头痛患者CNV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偏头痛的发作周期可能为3天。然而,在我国目前诊疗环境下,真正偏头痛患者的发作频率远没有如此之高。重新审视Kropp和Gerber的研究后发现,其理论是基于特定条件下(特定人群、地域、病情严重程度及易感因素等)所得。因此,其理论的临床实践性可能与我国目前广大偏头痛群体的发病特点并不一致。那么,本地区偏头痛患者的发病特点是怎样的,目前尚无相关报导。如前所述,既然诱发因素在偏头痛的发作中起重要作用,手机作为重要的环境诱因之一,那么,手机成瘾可能会对偏头痛的发作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中为减少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期排除了手机成瘾这个重要的环境诱因。众所周知,偏头痛的亚型居多,各亚型又分为多个派生型,而其中无先兆偏头痛的发病率较高,且症状隐匿,其发作的不可预见性及难以干预性,给无数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带来更大困扰。同时,由于各种偏头痛亚型发病特点及诱发因素各异,因此,本课题仅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发作周期进行初步探讨,其他亚型偏头痛患者的研究工作将逐步展开。本课题分为两章:一、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关联性负变(CNV)研究。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CNV)研究。以期寻找手机成瘾对偏头痛患者产生影响的客观依据,重新审视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发作周期,为临床偏头痛患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关联性负变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CNV的变化,从电生理学角度明确手机电磁辐射对其产生的影响,为手机成瘾诱发偏头痛发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6年09月至2017年06月期间,本研究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47名,通过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SPAI)评分将其分为手机成瘾组(A组,39名),非手机成瘾组(B组,38名)。筛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同样通过SPAI量表评分后,分为手机成瘾组(C组,33名),非手机成瘾组(D组,32名)。所有健康对照组来自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家属。告知所有参与者在未来的3个月内每天完成头痛日记,记录头痛发作次数,在每次偏头痛发作24小时内复诊,且都处于偏头痛发作持续期内,并对每次复诊的患者均行ERP检测和头痛评分量表评估。将A组中途退出检测的10名和B组中途退出检测的8名偏头痛患者均排除在数据分析之外。最终将参与者A组(29名,平均年龄39.56±6.22)、B组(30名,平均年龄41.78±5.41)、C组(33名,平均年龄40.08±6.11)、D组(32名,平均年龄38.74±6.59)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评分及行ERP检测所得初始关联性负变(Initia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iCNV)的潜伏期、波幅、习惯性指标的实验数据,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IBM Corp.Armonk,NY,USA)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所得统计结果,以a=0.05作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水准。结果:通过CNV研究发现,对于非手机成瘾组,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相比,iCNV潜伏期、波幅和习惯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于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相比,偏头痛组与对照组均表现为iCNV潜伏期延迟,波幅增加和习惯性降低(p均<0.01;p均<0.05),且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相比,iCNV潜伏期延迟,但波幅增加和习惯性降低(p均<0.01)。对于偏头痛组,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相比,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P均<0.01)。结论:手机成瘾影响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的iCNV变化,表明手机成瘾降低了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对预警刺激的唤醒和预期,且对偏头痛患者的影响更显着;同时,手机成瘾增加了偏头痛患者的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因此,我们建议无论是偏头痛患者还是健康人都应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尤其是偏头痛患者。第二章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目的:研究无先兆偏头痛发作后第3-7天成年人总关联性负变(Overal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oCNV)、初始关联性负变(Initia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iCNV)、终末关联性负变(Termina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tCNV)、命令后负变化(Postimperative negative variation,PINV)的潜伏期、波幅和习惯性的指标变化,为探讨无先兆偏头痛的发作周期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7年07月至12月期间,本研究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22名,经SPAI量表评分后,选取50名非手机成瘾偏头痛患者作为偏头痛组,筛选年龄和性别相匹配非手机成瘾健康人4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告知所有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后第3-7天,在不服药和治疗的情况下每天到医院行ERP检查,同时要求患者每天记录头痛日记,将偏头痛组中途退出检测的8名和健康对照组中途退出检测的4名偏头痛患者均排除在数据分析之外,最终将偏头痛组(42名,平均年龄36.64±9.85)及健康对照组(44名,平均年龄35.57±8.74)记录的oCNV、iCNV、tCNV和PINV的潜伏期、波幅和习惯性指标,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IBM Corp.Armonk,NY,USA)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所有数据均为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组间差异,以α=0.05作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水准。结果: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后第3-7天,偏头痛组与对照组oCNV、iCNV、tCNV、PINV的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NV、iCNV、tCNV、PINV的波幅和习惯性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偏头痛发作后第3-7天其oCNV、iCNV、tCNV、PINV的潜伏期、波幅、习惯性不具备发作前期CNV的显着负性变化,即不具备偏头痛发作前的典型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成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在排除手机成瘾这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后,其发作周期可能不止3天。
杜佳蓉[8](2019)在《针刺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不同亚型患者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Menstrual migraine without aura,MM)的两种亚型:单纯月经性偏头痛(Pure Menstrual Migraine,PMM)和月经相关性偏头痛(Menstrually Related Migraine,MR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技术(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和基于局部一致性(Re Ho)与低频振荡振幅(ALFF)的方法,探讨PMM与MRM患者大脑结构和局部功能活动的差异,观察针刺治疗对PMM与MRM患者中枢响应模式影响的差异,以阐释针刺对两种不同分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的中枢机制,为分析针刺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两种亚型的临床疗效差异原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受试者44例,将44例受试者根据ICHD-3中PMM、MRM的诊断标准,进行亚型分组,其中PMM组15例,MRM组29例,两组均取双侧风池、率谷、内关、三阴交、太冲穴进行针刺。治疗3个月经周期,共27±6次。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评价和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扫描,完成以下分析:1.对比针刺前后PMM与MRM患者临床效应指标的差异。2.采用VBM分析PMM与MRM全脑的形态学差异,采用ALFF与Re Ho两种分析方法评价静息状态下PMM与MRM患者大脑局部功能活动的差异,探讨MM不同亚型的脑结构和脑功能的特异性差异。3.对比针刺干预前后PMM与MRM的大脑中枢响应特征,并将针刺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指标与影像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针刺对PMM与MRM的特异性中枢调节特征,阐释针刺治疗PMM和MRM的中枢机制。结果1.针刺治疗PMM与MRM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PMM组与MRM组在人口学资料、月经期头痛次数、月经期头痛时间、月经期头痛VAS得分、月经期头痛强度、HIT-6评分、SAS、SDS、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的组内比较:PMM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AS,S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M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和S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M组治疗前后月经期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HIT-6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M组治疗前后在月经期头痛发作次数、月经期头痛时间、月经期头痛VAS评分、HIT-6评分、非经期头痛发作次数、非经期头痛VAS、非经期头痛强度、SDS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的组间比较:针刺治疗后,PMM组与MRM组在月经期头痛发作次数、月经期头痛VAS评分、HIT-6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月经期头痛强度和SDS方面,MRM组与PM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M组显着优于PMM组。2.PMM与MRM患者脑结构差异研究结果VBM结果:本次研究未发现PMM组与MRM组患者大脑灰质体积的差异。3.PMM与MRM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特征的对比结果(1)ALFF结果:静息态下,PMM组与MRM组相比,MRM组在左侧脑岛、右侧丘脑、额上回、枕中回、舌回的ALFF值明显高于PMM组;fMRI数据结果与临床病情指标的相关分析显示:左侧脑岛的ALFF值与MRM组的月经期头痛时间呈显着负相关(r=-0.417,P=0.025);右侧枕中回的ALFF值与MRM组HIT-6评分呈显着负相关(r=-0.374,P=0.046)。(2)Re Ho结果:静息态下,PMM组与MRM组相比,MRM组在左侧脑岛、左侧舌回处的Re Ho值显着高于PMM组,在左侧额中回、额上回处,MRM组Re Ho值显着低于PMM组;fMRI数据结果与临床病情指标的相关分析显示:左侧脑岛的Re Ho值与PMM组的HIT-6(r=0.739,P=0.015)、SDS评分(r=0.694,P=0.026)呈显着的正相关;左侧额上回的Re Ho值与PMM组月经期头痛次数呈显着的正相关(r=0.693,P=0.026)。4.针刺对PMM与MRM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1)ALFF结果:(1)MR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内侧回、左侧楔前叶、顶下小叶ALFF值显着升高,左侧前扣带回、右侧颞上回、颞下回、右侧脑岛ALFF值显着降低;(2)PM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舌回ALFF值显着升高。(2)Re Ho结果:(1)MR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左侧楔前叶、额中回、额上回Re Ho值显着升高,右侧颞上回Re Ho值显着降低;(2)PM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小脑扁桃体、额中回、额下回Re Ho值显着降低。(3)相关性分析结果:(1)MRM组右侧楔前叶Re Ho值的升高与非经期头痛次数的改善呈现显着的负相关(r=-0.416,P<0.05);(2)PMM组右侧舌回ALFF值的升高与HIT-6评分的改善呈现显着负相关(r=-0.614,P<0.05)。结论1.PMM组与MRM组大脑灰质体积无显着差异。额叶-岛叶-枕叶是MRM与PMM脑功能差异显着的重点脑区。推测上述脑区功能活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MRM临床表现区别于PMM的潜在病理机制。2.针刺可以不同程度改善PMM与MRM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程度及情绪状态,MRM组针刺临床疗效显着优于PMM组。3.楔前叶-额叶皮层可能是针刺治疗MRM的重点脑区。舌回可能是针刺治疗PMM的重点脑区。针刺后PMM与MRM产生不同脑区ALFF及Re Ho的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疾病不同导致中枢响应模式也有所不同。
安星凯[9](2019)在《中国汉族偏头痛易感基因分析》文中提出偏头痛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血管性头痛,其实质是一种神经生物功能失调性脑病,具有广泛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偏头痛在全球最重的几项疾病负担中名列第6位,被视为20种最能致残的疾病之一。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偏头痛发病率达到9.3%。中重度偏头痛和慢性化偏头痛相关残疾和共病问题突出,导致患者致残,劳动力丧失,学习及日常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承重负担。偏头痛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既往在小样本偏头痛人群中发现MTHFR C677T以及PRDM16 rs2651899变异可能是国人无先兆偏头痛的危险因素,同时发现偏头痛的分子发病机制有种族差异性。国外最近几项大规模的GWAS研究发现多个与偏头痛相关的易感基因,同时在雌激素受体及代谢、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受体基因等偏头痛致病相关途径中发现致病位点。但目前尚未见中国汉族偏头痛关于上述候选基因的遗传学研究,因此我们在一个更大规模的样本中对感兴趣的候选基因进行了筛查。目的:1)研究雌激素途径及代谢相关基因ESR1,ESR2和CYP19A1在中国汉族偏头痛中的变异情况;2)对CGRP代谢相关的CALCA和RAMP1基因进行初步探查;3)对近年来GWAS发现的多个偏头痛相关基因以及5-羟色胺相关基因进行筛查,明确是否为中国汉族偏头痛易感基因,对其交互作用等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大样本的汉族偏头痛及对照者样本,建立临床偏头痛基因数据库。利用Sequenom公司MassARRAY系统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基因分型,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单体型分析及多因素降维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494例偏头痛患者和533例对照者中研究了 ESR1、ESR2和CYP19A1基因中的8个SNP位点。经iPLEX平台成功得到了其基因分型。结果发现ESR1 rs2234693和rs9340799等位基因在偏头痛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rs2234693和rs9340799是偏头痛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rs2234693与偏头痛有显着的相关性。亚组分析发现,月经相关性偏头痛、无先兆偏头痛组和女性偏头痛亚组与ESR1 rs2234693有关。进一步的单倍型分析表明,ESR1基因rs2234693-rs9340799 TA单倍型是偏头痛的危险单倍型。MDR分析表明,ESR1 rs2234693是偏头痛易感性的一个关键候选基因。2)对504例偏头痛患者和529例种族匹配对照者进行分析,偏头痛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 CALCA 基因 rs145837941 变异,CALCA rs3781719,RAMP1 rs3754701和rs7590387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偏头痛患者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这三个位点均未被选为独立影响偏头痛易感性的因素。在亚组分析中,CALCA rs3781719似乎是先兆偏头痛的一个显着风险,但在FDR校正后失去了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此外,在多因素降维分析中,三个位点之间不存在协同关系。3)本研究对581例偏头痛患者和533例中国人群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发现MEF2D rs2274316和ASTN2 rs647824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偏头痛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MEF2D和ASTN2基因多态性与偏头痛易感性有显着关联。MEF2D、PRDM16和ASTN2也被发现与无先兆偏头痛和家族史偏头痛有关。MEF2D和ASTN2也是无家族史偏头痛的遗传危险因素。广义多因素降维分析表明,MEF2D和HTR2E构成了双因素交互作用模型。结论:1)ESR1基因变异与中国汉族偏头痛患者的发病相关。ESR1 rs2234693是无先兆偏头痛、女性偏头痛以及月经相关性偏头痛的危险因素。2)CALCA和RAM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闽南地区汉族人群偏头痛发病无关联。3)通过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国外GWAS发现的偏头痛易感基因中,MEF2D,PRDM16和ASTN2基因可能与中国汉族偏头痛患者的发病相关。三者均是神经通路调节的重要环节,因此推测神经通路在中国汉族偏头痛病理生理学中起重要作用。4)5-羟色胺受体相关基因变异与中国闽南地区汉族人群偏头痛的易感性无关。
于洋[10](2019)在《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连接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通过功能连接密度分析和基于种子点的海马功能连接分析,探究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慢性组(chronic migraine,CM)及偶发组(episodic migraine,EM)患者的脑功能连接改变。方法:分别采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首诊无先兆偏头痛患者56例(偶发组39例,慢性组17例)及35名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healthy control,HC)的rs-fMRI图像及高分辨T1WI解剖图像,对所得图像应用专业软件预处理及建模计算相关系数后比较脑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和海马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在两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1.三组间脑功能连接密度的差异:1)短程连接密度(loc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LFCD):在右侧海马、左侧额叶颜极及两侧腹内侧前额叶,偏头痛患者的LFCD均高于健康对照,CM组也较EM组增高;而在两侧背外侧前额叶,偏头痛患者的LFCD均减低。2)对于长程功能连接密度(long-range connectivity density,longFCD):右侧颞叶及海马的结果与LFCD结果趋势相仿;在两侧腹内侧前额叶,偏头痛患者的longFCD较HC组增高,但CM及EM组间差异不显着;EM组较HC组两侧背外侧前额叶的longFCD轻度减低,CM组较HC组减低不明显。2.三组间右侧海马的脑功能连接差异:与EM组相比,CM组右侧海马与两侧颞极的功能连接增强。相较于HC组,EM组与两侧颞极、两侧腹内侧前额叶(额下回、直回及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与HC组相比,CM组两侧颞叶(两侧颞极及颞上回、颞中回)、右侧海马及海马旁回、两侧腹内侧前额叶(额下回、直回及前扣带回等)可见显着功能连接增强。结论:1.静息状态下,三组间FCD的差异集中于与疼痛本身的产生、传导、调节及长期频繁疼痛发作后患者的情绪、认知改变、疼痛伴随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的脑区,表明患者在发作间期大脑的异常活动中多个脑区参与了偏头痛患者大脑对疼痛的调节适应及对相关情绪的自我调节。2.海马功能连接存在组间差异的脑区主要位于边缘系统及脑默认网络内侧组,提示在发作间期疼痛相关脑网络长程应急记忆及情绪反应的功能网络依旧活跃,并可能为偏头痛发作间期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二、有先兆及无先兆的偏头痛脑局部区域血流量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先兆及无先兆的偏头痛脑局部区域血流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2)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异常的识别及认知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综述 偏头痛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1 病例组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2.3 对照组纳入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3.1 头部MRI检查 |
3.3.2 心脏发泡试验检查 |
3.3.3 认知量表与评分方法的选择 |
3.3.4 静息态数据采集 |
3.3.5 影像数据预处理 |
3.3.6 影像数据后处理 |
3.4 结果分析 |
3.4.1 心脏发泡试验结果 |
3.4.2 静息态数据的分析 |
3.4.3 MoCA量表数据的分析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本研究中脑功能区在fMRI中的ALFF值变化 |
5.1.1 额叶、顶叶及颞叶 |
5.1.2 小脑 |
5.1.3 基底节 |
5.1.4 丘脑 |
5.2 偏头痛与认知 |
5.2.1 偏头痛可以导致认知功能改变 |
5.2.2 fMRI不同脑区的变化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偏头痛共病抑郁的神经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设想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一般资料 |
2.3 认知、情绪量表 |
2.4 磁共振数据采集 |
2.5 磁共振数据分析 |
2.6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3.2 GMV比较 |
3.3 DTI结果 |
3.4 ALFF结果 |
3.5 fALFF结果 |
3.6 ReHo结果 |
3.7 FCS结果 |
3.8 脑网络结果 |
4.讨论 |
4.1 主要研究结果 |
4.2 灰质结构分析 |
4.3 白质结构分析 |
4.4 静息态脑功能分析讨论 |
4.5 相关性分析 |
4.6 研究的局限性 |
5.结论 |
References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偏头痛共病抑郁的研究进展 |
References |
(4)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病因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疗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配 |
2.3 质量控制 |
2.4 针刺干预方案 |
2.5 疗效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临床疗效 |
4 讨论 |
4.1 选题依据 |
4.2 针刺方法的选取 |
4.3 评价量表的选取 |
4.4 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部分 基于血栓弹力图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仪器和试剂 |
2.2 参数意义 |
2.3 样本采集 |
2.4 样本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治疗前血栓弹力图比较 |
3.2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
3.3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
4 讨论 |
4.1 针刺调节气血 |
4.2 偏头痛与凝血功能异常 |
4.3 血栓弹力图 |
4.4 临床疗效分析 |
第四部分 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说明 |
2.2 针刺干预方案 |
2.3 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案 |
2.4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 |
3.1 治疗后Re Ho分析结果 |
3.2 治疗后ALFF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偏头痛脑功能网络研究领域的应用 |
4.2 局部一致性分析法与低频振荡振幅分析法在偏头痛研究领域的应用 |
4.3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5)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相关研究 |
1.1.1 头痛的定义及分类 |
1.1.2 流行病学 |
1.1.3 头痛的病因病机 |
1.1.4 偏头痛的临床诊断 |
1.1.5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少阳偏头痛的认识 |
1.2.1 少阳偏头痛的历史沿革 |
1.2.2 少阳偏头痛病因病机 |
1.2.3 少阳偏头痛辨证论治 |
1.2.4 少阳偏头痛的古代论治 |
1.3 少阳偏头痛的现代研究成果 |
1.3.1 针刺疗法 |
1.3.2 方药疗法 |
1.3.3 艾灸疗法 |
1.3.4 皮肤针疗法 |
1.3.5 埋线疗法 |
1.3.6 头针疗法 |
1.3.7 走罐疗法 |
1.3.8 放血疗法 |
1.3.9 推拿疗法 |
1.3.10 情志疗法 |
1.3.11 中西医结合疗法 |
1.3.12 赖氏通元针法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选择标准 |
2.2.2 研究流程图 |
2.2.3 研究方法 |
2.2.4 治疗方案 |
2.2.5 观察指标 |
2.2.6 疗效评定标准 |
2.2.7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2.3 统计方法 |
2.4 试验结果 |
2.4.1 病例入选与试验完成情况 |
2.4.2 基线资料数据 |
2.4.3 评价指标结果 |
2.4.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疗效结果分析 |
3.1.1 头痛积分表结果分析 |
3.1.2 VAS结果分析 |
3.1.3 MSQ结果分析 |
3.1.4 有效率结果分析 |
3.1.5 复发率结果分析 |
3.1.6 安全性分析 |
3.1.7 依从性分析 |
3.1.8 综合分析 |
3.2 课题设计 |
3.2.1 赖氏通元针法介绍 |
3.2.2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偏头痛的理论依据分析 |
3.2.3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偏头痛的选穴依据 |
3.3 课题有关问题及展望 |
3.3.1 课题创新之处 |
3.3.2 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6)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纤维完整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概述 |
1、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
2、针刺分期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
3、针刺治疗偏头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偏头痛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
1. 偏头痛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
2. 偏头痛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
3. 基于多模态技术的磁共振的偏头痛的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对象 |
方法 |
1 研究方法 |
2 样本量说明 |
3 技术路线图 |
4 影像学资料采集 |
5 针刺方案 |
6 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临床疗效 |
3 DTI结果 |
4 结论 |
分析与讨论 |
1 临床疗效结果的分析 |
2 DTI研究结果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量表一: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量表二: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量表三: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针刺确信度评价 |
针感评价量表 |
个人简介 |
(7)偏头痛与手机成瘾及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关联性负变研究 |
1 方法 |
1.1 辅助诊断工具 |
1.2 研究对象 |
1.3 实验过程 |
1.4 事件相关电位记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参与者的特性 |
2.2 为学结果和关联性负变的波幅与习惯性 |
2.3 偏头痛患者发作频率和头痛评分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 |
1 方法 |
1.1 辅助诊断工具 |
1.2 研究对象 |
1.3 实验过程 |
1.4 事件相关电位记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参与者的特性 |
2.2 行为学结果 |
2.3 关联性负变的波幅与习惯性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5 不足之处与展望 |
附录1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估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
附录2 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 |
附录3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eale,SAS) |
附录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ion Seale,SDS) |
附录5 头痛(偏头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eale/Score,简称VAS) |
附录6 智能型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SPAI) |
参考文献 |
综述 偏头痛与手机成瘾及关联性负变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论文1(已发表) |
英文论文2(已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针刺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不同亚型患者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研究背景 |
1.1.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是困扰女性的临床常见疾病 |
1.2.不同亚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及病情程度不同,其详细病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
1.3.针刺治疗不同亚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机制研究尚属空白状态 |
1.4.利用fMRI探究针刺治疗对不同亚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响应的差异,具有可行性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研究内容 |
1.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受试者的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流程图 |
2.2. 研究设备及耗材 |
2.3 伦理审批及临床试验注册 |
2.4. 治疗方案 |
2.5. 观察周期 |
2.6. 观察指标 |
2.7. 静息态fMRI扫描 |
2.8. 安全性观察 |
2.9. 数据统计分析和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分析结果 |
3.2. 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
3.3. PMM与 MRM患者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的对比分析 |
3.4. 针刺对PMM、MRM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
4.小结 |
5.合并用药情况 |
6.不良事件报告 |
讨论 |
1.古代对经行头痛的认识 |
1.1. 中医对经行头痛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治疗经行头痛的研究现状 |
2.现代医学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认识 |
2.1. 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定义和分类 |
2.2. 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研究现状 |
2.3. 现代医学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 |
3.结构磁共振成像是了解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改变的重要手段 |
4.FMRI技术是探讨针刺中枢机理的重要手段 |
4.1. fMRI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于针刺临床机理研究的技术优势 |
4.2. 将ReHo与 ALFF分析方法联合运用,有助于多视角观察针刺治疗的中枢响应模式 |
4.3. 运用fMRI探究针刺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
4.4. 影像学特征与临床效应指标的关联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
5.本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探讨 |
5.1. 本试验的用穴依据 |
5.2. 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 |
6.研究结果分析 |
6.1. 针刺治疗PMM与 MRM的临床疗效分析 |
6.2. 基于VBM观察患者脑结构的异常表现 |
6.3. MRM与 PMM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对比 |
6.4. 针刺治疗对MRM与 PMM脑功能影响的机制探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相关量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中国汉族偏头痛易感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概况 |
1.1.1 偏头痛临床特征 |
1.1.2. 偏头痛流行病学 |
1.1.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学说 |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2.1 偏头痛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偏头痛基因数据的建立 |
2.1.1 病例组收集纳入标准 |
2.1.2 对照组收集纳入标准 |
2.1.3 DNA提取及保存 |
2.2 候选基因位点 |
2.3 样本量估算 |
2.4 基因分型 |
2.4.1 实验材料 |
2.4.2 实验步骤 |
2.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雌激素途径分析 |
3.1 雌激素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3.2 偏头痛雌激素研究结果分析 |
3.2.1 临床特征 |
3.2.2 基因分型结果 |
3.2.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2.4 不同亚组分析结果 |
3.2.5 雌激素单体型分析 |
3.2.6 雌激素途径基因交互作用分析 |
3.3 ESR1是中国汉族偏头痛易感基因 |
第四章 CGRP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
4.1 CGRP成为偏头痛治疗新靶点 |
4.2 偏头痛CGRP研究结果分析 |
4.2.1 临床特征 |
4.2.2 基因分型结果 |
4.2.3 基因交互作用结果 |
4.3 研究结果讨论 |
第五章 GWAS和5-HT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
5.1 偏头痛GWAS及5-HT研究进展 |
5.2 研究结果 |
5.2.1 临床特征 |
5.2.2 基因分型结果 |
5.2.3 基因高阶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
5.2.4 In-Silico分析结果 |
5.3 研究讨论 |
5.3.1 神经通路在中国汉族偏头痛病理生理学中起重要作用 |
5.3.2 5-HT受体作为中国偏头痛的遗传因素尚不确定 |
5.3.3 本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
第六章 取得的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6.1 取得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综述 偏头痛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就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019届(2015级)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10)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连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功能连接密度的无先兆偏头痛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一般资料 |
1.3.2 EM、CM及HC三组间方差分析及各组间双样本t检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海马区域作为ROI的无先兆偏头痛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有先兆及无先兆的偏头痛脑局部区域血流量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动态CT血管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研究偏头痛发作期颅内血流量的改变[J]. 尹学青,黄瑞,阮新忠,张泳潮,蓝文婷. 现代实用医学, 2021(11)
- [2]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异常的识别及认知风险评估[D]. 贾子烨. 吉林大学, 2021(01)
- [3]偏头痛共病抑郁的神经影像研究[D]. 陈欣.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D]. 管素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少阳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许素芳(Hur So F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纤维完整性影响的研究[D]. 徐玲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偏头痛与手机成瘾及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D]. 田强. 山东大学, 2019(02)
- [8]针刺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不同亚型患者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D]. 杜佳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9]中国汉族偏头痛易感基因分析[D]. 安星凯. 厦门大学, 2019
- [10]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连接的研究[D]. 于洋.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