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研究

煤矿工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研究

一、煤矿工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血清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敏[1](2021)在《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寄生于胃黏膜的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严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饮水源、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与传播有关。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肠型胃癌的启动因子,根除H.pylori具有重大意义,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推荐的根除方案主要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一般都需要使用两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H.pylori的出现,H.pylori根除率不断下降,耐药H.pylori感染已成为困扰H.pylori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也是临床和科研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H.pylori感染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在提高H.pylori根除率的同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鉴于此,导师根据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在当前H.pylori耐药率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展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比较健脾化湿法治疗方案和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进一步验证健脾化湿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耐药H.pylori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通过分析耐药H.pylori感染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一步从中医药角度认识耐药H.pylori感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用药准确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疗效评价研究设计,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的耐药H.pylori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一共纳入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健脾化湿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型判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3C-尿素呼气试验DOB值、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脾胃虚弱证最多,占40%(24例);其次是脾胃湿热证,占35%(21例);肝胃不和证占20%(12例);胃阴不足证占5%(3例)。(2)本研究所收集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阳虚体质最为多见,占全部病例的38.3%(23例);其次是湿热体质,占13.3%(8例);气郁体质占11.7%(7例)。(3)观察组根除率为43.3%,对照组根除率为50.0%,两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证型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以及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中以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6)不同体质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气虚质、特禀质、平和质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的根除率较高。(7)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根除率与性别、年龄、婚姻情况、身高、体重、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文化程度、居住条件、中医证型及体质等无关,但可能与职业相关。(8)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结论:1.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率略低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但两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健脾化湿法优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提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具有潜在优势。3.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多见;在体质方面,耐药H.pylori感染以阳虚偏颇体质多见。

郭佳[2](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初步探索》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交互作用强弱,有助于发现重点人群,实现胃癌的精准防控。方法第一部分通过系统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6月17日发表的分析胃癌发生中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交互作用的中英文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定性与定量系统评价对于二者交互作用进行初步判断。第二部分采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对所有调查对象面对面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幽门螺杆菌检测和盐阈值测定。高盐摄入指标为盐阈值大于3、自述口味偏咸、经常食用腌制蔬菜和加工肉类。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胃癌的危险因素。当不考虑其它危险因素的影响时,使用叉生分析表分析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指标的交互作用并进行显着性检验。当考虑其它危险因素的影响时,先将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指标的乘积项和其它危险因素纳入回归模型中分析相乘交互作用。然后计算出调整其它因素时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指标的协方差和回归系数,将其代入Andersson等编制的Excel计算表中,求得交互效应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AP)和效应指数(S)的估计值及95%置信区间(95%CI)判断相加交互作用。结果第一部分共检索到文献3849篇,其中中文文献44篇,英文文献3805篇,剔除重复、内容不符、综述类等文献,共纳入英文文献8篇,包括7篇病例对照研究和1篇队列研究。纳入的文献都只利用回归模型分析相乘交互作用,未分析相加交互作用。其中5篇文献结果显示二者有交互作用,具体为2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只有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组中高盐摄入是胃癌的危险因素,2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与高盐摄入者患胃癌风险更高,1篇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与高盐摄入有协同作用。其他3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二者无交互作用。对其中给出具体分组信息的4篇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当幽门螺杆菌阴性时高盐摄入与胃癌的OR值为0.40(95%CI:0.08~1.95),当幽门螺杆菌阳性时高盐摄入与胃癌的OR值为3.01(95%CI:0.97~9.36)。第二部分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民族、城乡、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方面均衡可比。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OR=2.853)、经常食用腌制蔬菜(OR=4.003)、经常食用加工肉类(OR=2.983)、经常食用油炸食品(OR=5.486)、饮酒(OR=1.776)、癌症家族史(OR=2.991)和经常生气(OR=3.790)是宜昌市居民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不考虑其它危险因素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STST>3、口味偏咸、经常食用腌制蔬菜和加工肉类这4个高盐摄入指标均无交互作用(P>0.05)。调整其它危险因素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与经常食用腌制蔬菜、加工肉类无相乘交互作用(PHP*腌制蔬菜=0.467;PHP*加工肉类=0.329)。Excel计算表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经常食用腌制蔬菜无相加交互作用(RERI:3.086,95%CI:-7.493~6.537;AP:0.277,95%CI:-0.435~0.989;S:1.437,95%CI:0.484~4.269),与经常食用加工肉类无相加交互作用(RERI:1.239,95%CI:-2.959~5.437;AP:0.155,95%CI:-0.370~0.680;S:1.215,95%CI:0.586~2.519)。结论第一部分系统评价:分析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的文献较少,由于变量测量方法不同以及对于“高盐”的判断标准不同,文献间异质性较大。纳入文献的分析结果有些显示二者有交互作用,有些显示二者无交互作用,无法下定论。第二部分病例对照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经常食用腌制蔬菜、经常食用加工肉类、经常食用油炸食品、饮酒、癌症家族史和经常生气是宜昌市居民胃癌的危险因素。不论是否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指标既无相乘交互作用也无相加交互作用。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且难以避免回忆偏倚,只能对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的交互作用进行初步探索,确切证据仍需寻找能综合判断“高盐摄入”的指标,并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论证。

从禹[3](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柯友兰[4](2020)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抗生素耐药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临床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患者相关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一步研究Hp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中医证型与抗生素耐药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辨证选择抗生素和/或序贯中药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HP的中药治疗是否需要辨证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6月至2019年06月因消化道不适症状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脾胃病科诊治的Hp感染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Hp感染的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后收集临床相关资料,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病史、中医症状和体征等,整理后建Microsoft Office 2016 Excel表格。此外,选取2018年06月至2019年06月住院的Hp患者,经成功培养分离Hp后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观察各中医证型对6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将临床数据双份录入在Excel及SPSS25.0统计软件包中,并核对数据保证无误,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以率或者构成比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1.本次临床研究的第一部分临床研究共纳入299例Hp感染患者,研究结果如下:1.1一般情况299例患者中男性140例,女性159例,男女比例为1:1.14。最小发病年龄为18岁,最大发病年龄为65岁,平均年龄为44.04岁。1.2中医证型在299例Hp感染患者中,各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53.18%)>脾胃虚弱证(26.76%)>脾胃湿热证(20.07%)>胃络瘀阻证(0.67%)>胃阴不足证(0.33%)。各年龄段均以肝胃不和证型患者人数最多,除3140年龄段以脾胃湿热证型患者人数位居第二多外,其他各年龄段均以脾胃虚弱证型次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均以肝胃不和证型最多见,但在男性患者中脾胃湿热证型和脾胃虚弱证型两者相差不明显;而女性患者中脾胃虚弱证型人数明显多于脾胃湿热证型人数。2.本次临床研究的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共纳入52例幽门螺旋杆菌培养生长阳性患者,研究结果如下:2.1中医证型52例Hp培养生长阳性患者中肝胃不和证型(51.92%)>脾胃虚弱证型(32.69%)>脾胃湿热证型(15.39%)。2.2耐药情况52例Hp临床菌株对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往低依次为甲硝唑86.54%、克拉霉素46.15%、左氧氟沙星26.92%、阿莫西林13.46%、四环素9.62%、呋喃唑酮5.77%。克拉霉素在三种证型中的耐药率为肝胃不和证(62.96%)、脾胃虚弱证(29.41%)、脾胃湿热证(25.00%)。2.3中医证型耐药情况分别比较性别、年龄与各证型中各抗生素耐药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只有脾胃虚弱证型中克拉霉素耐药率在性别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Hp感染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其主要发病年龄为31-40岁;而男女发病年龄不同,男性的主要发病年龄段为31-40岁,女性则为21-30岁。2.Hp感染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53.18%)>脾胃虚弱证(26.76%)>脾胃湿热证(20.07%)>胃络瘀阻证(0.67%)>胃阴不足证(0.33%)。各年龄段均以肝胃不和证型患者人数最多,以31-40岁年龄段居多。3.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居中,四环素、呋喃唑酮次之。其中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处于国内平均水平范围内,而甲硝唑、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4.克拉霉素耐药率在肝胃不和证型、脾胃虚弱证型、脾胃湿热证型中依次为62.96%、29.41%、25.00%,其余5种抗生素耐药率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差异不明显。5.脾胃虚弱证型中克拉霉素耐药率在性别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耐药率明显高于男性。

陈鲍辉[5](2020)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海口市体检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问卷调查,了解人群的HP感染现状,研究HP感染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建议,为制定海口市HP感染的综合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对海口市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从基本信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疾病状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用频数分布及百分比进行HP感染情况的描述;影响因素根据资料性质进行卡方检验,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根据卡方检验得出的相关联的因素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寻找HP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果显示在440名体检人群中,HP感染者为190人,HP的感染率为43.2%。(1)HP感染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年龄、血型、民族、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就餐(外卖)、直接饮用自来水、饮酒、吸烟、饮用酸奶、食用腌制品、食用清补凉、食用糟粕醋、食用生海鲜、饮用咖啡、食用烧烤和胃镜检查。(2)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的基础上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年龄18~30岁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年龄31~40岁(OR=3.362,95%CI(1.262~8.956));以A型血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AB型血(OR=2.584,95%CI(1.480~4.512));以家庭成员居住面积≧30m2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30m2(OR=2.090,95%CI(1.325~3.294));以外出就餐(外卖)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外出就餐(外卖)≦3次/每周(OR=2.791,95%CI(1.271~6.127));以本人做过胃镜检查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未做过胃镜检查(OR=1.625,95%CI(1.007~2.625))。以经常直接饮用自来水作为对照,保护因素为偶尔饮用自来水(OR=0.424,95%CI(0.190~0.943))、从不饮用自来水(OR=0.526,95%CI(0.276~0.980));以从不饮用酸奶等乳制品作为对照,保护因素为饮用酸奶等乳制品≦3次/每周(OR=0.376,95%CI(0.173~0.817))。结论:通过对海口市某三甲医院440例体检人员进行HP感染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该沿海地区HP的感染率为43.2%,高于部分内陆地区。在配合治疗的同时应加强该地区的健康管理,提高健康意识,这对减少HP感染、提高HP的根除率有重要作用。(2)HP感染影响因素为:年龄、血型、民族、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就餐(外卖)、直接饮用自来水、饮酒、吸烟、食用酸奶、食用腌制食物、食用清补凉和糟粕醋、食用生海鲜、饮用咖啡、食用烧烤和胃镜检查。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减少外出就餐的频率,同时注意日常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3)HP感染调查中,年龄、血型、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小、外出就餐(外卖)和未做胃镜检查是HP感染的危险因素;偶尔饮用自来水、从不饮用自来水和食用酸奶是HP感染的保护因素。应通过健康宣教,树立人群正确的健康观念,避免高危行为。

薛茸丹[6](2020)在《基于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经络诊察取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经络辨证的临床依据。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0例,对照组41例。治疗过程中,有10例受试者脱落,治疗组2例因外出旅游时间超过2个月自动脱落,2例久居外地未归自动脱落;对照组4例因外出旅游连续4周未行治疗视为自动脱落,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现乙肝停止治疗,1例因工作变动无法坚持治疗要求退出试验,最终完成有效病例71例,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前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经络诊察,配合使用81道经络能量测定仪对患者十二经的经络虚、实、寒、热状态进行测定,试验组结合经络诊察及经络检测结果辨经选穴,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辨证分型取穴原则选穴,两组患者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PRO量表积分、胃镜、病理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并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两组的中医症状和PRO量表积分进行随访比较。结果:治疗前将两组之间一般资料、主观及客观观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治疗前12条经络异常反应点最多的五条经络依次为: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治疗结束后,两组数据在临床症状、PRO量表和胃镜疗效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据在症状疗效、病理组织学积分及疗效方面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两组数据在临床症状和PRO量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络诊察取穴法与常规中医辨证分型取穴法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胃镜疗效与胃粘膜病变状态。2.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在改善病理疗效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病变方面优于常规中医辨证分型取穴法。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变经络不仅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异常也很常见。

李卓[7](2019)在《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螺旋形的革兰阴性菌,主要以胃肠道分泌物通过亲吻、共餐、食用不洁饮食等方式,以胃-口、口-口、粪-口途径在人群之间传播。Hp经口腔进入人体后通过趋化、黏附和定植存在于胃黏膜上皮及胃黏液底层,定植后难以自发清除,是Hp胃炎、Hp相关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危险因素。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Hp列为一类致癌因子,一旦发病将对患者、家庭带来很大心理负担。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阳热偏盛的状态。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及日常运动的缺乏导致机体不能代谢过剩的能量,导致饮食积聚日久化热。它广泛见于各种年龄段,尤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影响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完善,若起居饮食调摄不善、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水果蔬菜摄入少、缺乏运动等尤易形成胃肠积热。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中西医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和进展。2.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儿童幽门螺杆菌患病率及相关因素。3.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4.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1.文献综述(1)从临床流行病学及西医学研究进展角度论述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的研究进展。(2)从中医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探讨中医对儿童Hp感染的认识。2.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检测Hp的3-14岁儿童,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胃肠积热诊断性量表(儿科部分)及病例报告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 for MAC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研本研究儿童Hp患病率及相关调查因素。将临床研究一Hp感染儿童作为病例组,按照1:3匹配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基线资料可比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开展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通过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中胃肠积热比值比(OR值),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通过文献梳理,明确Hp感染的致病特征、诊断方式、流行病学、Hp相关疾病、常规治疗方法以及Hp中医病因、病机、Hp相关中医疾病、中医诊断及中医当前防治进展。2.横断面研究(1)共纳入受试者144例,其中23例为Hp阳性,Hp感染的患病率为15.97%。其中男性儿童感染10人,患病率为14.08%。女性儿童感染13人,患病率为17.81%。(2)其它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因素包括:父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22<0.05,?2=9.664)、母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12<0.05,?2=11.040)、儿童接受监护人咀嚼食物情况(P=0.001<0.05,?2=11.555)、儿童哺乳期母乳喂养情况(P=0.008<0.05,?2=7.013)、儿童饭前洗手(P=0.001<0.05,?2=10.718)、儿童便后洗手(P=0.000<0.05,?2=20.764)、儿童家中饲养宠物(P=0.005<0.05,?2=7.807)、儿童喜欢搂抱宠物(P=0.010<0.05,?2=6.609)、家长吸烟(P=0.002<0.05,?2=9.253)、家长与孩子口对口亲吻(P=0.000<0.05,?2=14.207)、父亲每天刷牙次数少(P=0.001<0.05,?2=11.206)、家庭内共用餐具(P=0.042<0.05,?2=4.143)、家庭内共用水杯(P=0.000<0.05,?2=15.217)、家庭成员Hp感染史(P=0.002<0.05,?2=12.064)、家长消化系统疾病史(P=0.001<0.05,?2=10.680)、儿童喜食路边摊(P=0.033<0.05,?2=4.520)、儿童偏嗜肉类(P=0.004<0.05,?2=8.510)、儿童挑食(P=0.026<0.05,?2=4.986)、饮用自来水作为水源(P=0.011<0.05,?2=6.422)、儿童吃饭时看书或看电视(P=0.047<0.05,?2=3.942)。3.病例对照研究(1)共纳入病例组23例,对照组69例。病例组中胃肠积热儿童为18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例;对照组中胃肠积热为14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5例。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OR值为14.143(P=0.000<0.05,95%CI:4.471-44.733)。(2)以下因素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父亲受教育水平高(OR=0.322,P=0.047<0.05,95%CI:0.105-0.987)、母亲每年使用牙刷支数(OR=0.335,P=0.002<0.05,95%CI:0.167-0.667)、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6.261,P=0.023<0.05,95%CI:1.282-30.574)、儿童偏嗜肉类(OR=6.334,P=0.032<0.05,95%CI:1.170-34.297)。(3)以下因素与儿童胃肠积热具有正相关: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4.493,P=0.012<0.05,95CI%:1.383-14.599)、儿童偏嗜肉类(OR=2.974,P=0.013<0.05,95CI%:1.259-6.900)。结论:1.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出儿童Hp感染患病率为15.97%,儿童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加之我国儿童人口基数大,故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仍值得关注。2.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度相关。鼓励儿童多摄入新鲜果蔬,少摄入高热量食物的健康饮食,不仅可以避免儿童形成胃肠积热状态也可降低儿童感染Hp的潜在风险。3.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其家庭生活饮食习惯具有相关性。通过避免儿童与他人密切接触、鼓励儿童清淡均衡饮食及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助于避免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

梁冰[8](2018)在《福州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福州地区体检人群Hp感染现况及特点。探讨福州地区体检人群Hp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做好Hp感染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研究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现况调查。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福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体检中心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Hp的体检者。应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管理研究所“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筛查多中心研究项目”课题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评估,了解体检人群的人口学基本特征、健康状况及个人生活行为等相关信息。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描述体检者的Hp感染状况和特征。第二部分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福州市某省级综合性医院体检中心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Hp感染状况,年龄在20岁及以上的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Wald向后法)等方法探索福州地区体检人群Hp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其中,人体学指标(血压、体重指数、腰臀比)及临床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的检测由医院专职人员完成。结果:第一部分研究共调查Hp检测者1059例。年龄在682岁之间,平均年龄38.5±12.2岁,中位数为38.0岁。1059例体检中共检出Hp阳性者538例,总的Hp感染率为50.8%。其中男性542名,检出Hp阳性者270名,感染率49.8%;女性517例,检出Hp阳性者268名,感染率51.8%;女性略高于男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Hp感染率不同,20岁以下年龄组Hp感染率最低为40.8%,5059年龄组Hp感染率达到高峰,各年龄组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5059岁组、≥60岁组、4049岁组、2029岁组、3039岁组、<20岁组。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无固定职业、家庭人均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人群的Hp感染率较高。但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平均收入、共同生活人数的差异对体检人群Hp感染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共纳入1010名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518例,对照组492例。男女比约为1.02:1。研究选取人口社会学特征、肿瘤既往史及家族史、有无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异常、手术治疗史、有无消化道不适症状、用药史、Hp感染史、饮食习惯、吸烟史、饮酒史、饮品史、日常生活情况、人体学指标、临床实验室指标等进行Hp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异常、胆囊结石、口臭、长期服药史、配偶Hp感染史、每次饮酒量、喝少量酒会马上脸红、喝酒年限与Hp感染相关(P<0.05);另外,慢性胃炎、PLT和每日睡眠时间在单因素探索中,p<0.10。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均纳入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Wald向后法分析,结果显示:喝酒年限(AOR=0.97,95%CI=0.94-0.99)、长期服药史(AOR=1.84,95%CI=1.20-2.83)、口臭(AOR=2.03,95%CI=1.27-3.24),以不饮酒为参照,每次饮酒量12两(AOR=0.33,95%CI=0.15-0.70)、每次饮酒量≥5两(AOR=0.32,95%CI=0.14-0.71),以每日平均睡眠时间5小时以下为参照,每日平均睡眠时间57小时(AOR=6.09,95%CI=1.56-23.86)、每日平均睡眠时间79小时(AOR=4.85,95%CI=1.34-17.33)、每日平均睡眠时间9小时以上(AOR=3.77,95%CI=1.05-13.55)可能影响个体Hp感染(P<0.05)。结论:福州地区体检人群的Hp感染率低于全国自然人群感染率平均水平,其感染状况特点为:男性感染率略低于女性;5059岁组感染率最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无固定职业、家庭人均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人群的Hp感染率较高。喝酒年限长、口臭、长期服药等会增加健康人群Hp感染的风险;每次饮酒量为12两或饮酒量≥5两/次人群Hp感染率较低;每日睡眠在57小时及以上时间的人群Hp感染风险降低。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此现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采取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

王春琛[9](2018)在《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布特征和证素分析部分:其一,探讨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患者分布特点,包括 NMOSD的发病率、社会人口学特点、诊断分型、合并疾病、家族史、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前驱病史、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等进行临床资料记录,为进一步阐明该疾病的西医病因病机提供依据;其二,收集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四诊资料,探讨中医证素特征,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的特点,为阐明该疾病的中医诊断分型和证候类型间关系提供客观依据。临床研究部分:探讨针药联合治疗缓解期NMO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随机对照平行研究,评价治疗前后不同组别的患者EDSS(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疲劳量表评分、疾病年复发率、血清免疫抗体阳性率、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方法:分布特征和证素分析部分:通过院内病例回顾和招募患者收集缓解期NMOSD患者54例,研究对象严格按入选排除标准予以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问卷调查和病例摘抄相结合方式收集病例资料,收集内容包括NMOSD的一般情况、发病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合并疾病、前驱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灶部位、处理结果、合并症、中医四诊信息等。所得数据以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于收集的54例缓解期NMOSD患者,根据《证素辨证学》中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诊断标准,对四诊资料证素单元予以整理分类统计,明确缓解期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分析其分布特征。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缓解期NMOSD患者45例,剔除5例,失访1例,完成39例。按纳入排除标准按1:1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以夹脊穴配合手足十二针并随症加减取穴,联合硫唑嘌呤2mg/(Kg.d)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进针约25mm,再行得气,留针30分钟,入组后每日针刺一次,每次2组穴位交替,每周治疗5天,连续2周,每月治疗2周休息2周,共治疗3个月。对照组单用硫唑嘌呤2mg/(Kg·d)口服3个月治疗。评价指标:治疗前后的EDSS评分、疲劳程度(FS-14量表)、年复发率、周围血清AQP4抗体水平、视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和血凝、心电图;随访6个月、12个月时EDSS评分、疲劳程度(FS-14量表)、年复发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分布特征部分:1、社会人口学:本研究统计显示54例缓解期NMOS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7,平均发病年龄40.13±12.14岁;汉族占比重最大,为90.7%;专业技术人员发病率最高占22.2%;文化程度分布方面最多为大专及本科占37%;地域分布方面最多自北方地区占83.3%,自于南方占16.7%。2、诊断学资料:AQP4-IgG阳性患者为49例(占90.7%);曾检测出合并自身免疫疾抗体阳性的患者19例(占35.2%),明确诊断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占20.4%,1例患者合并肿瘤;家族史分布情况除内科病肿瘤家族史占9.3%,自身免疫病家族占5.6%。3、病程:病程最长为21年,最短为5个月,平均发病病程为3.91±4.60年;发病次数最少为2次,最多发作次数为24次,平均发作次数为5.91±4.56次;神经系统受损部位,最常见受累部位为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明确伴有前驱病史患者32例(59.3%),以感染类疾病、疲劳休息差、情绪应激所占比例较高。4、检查:血AQP4-IgG检测阳性的或曾经阳性的患者49例;MOG抗体检测患者5例,阳性1例;神经影像检查视神经受累12例,颈胸髓受累23例,颅内可见病灶16例;神经电生理检查视诱发电位异常的18例,体感诱发电位异常8例,以不能引出波形、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为主,或潜伏期及波幅降低合并存在。证素分析部分:1、研究统计显示缓解期NMOSD常见病位证素分布依次为:脾>肝>肾>三焦>胃。2、研究统计显示缓解期NMOSD常见病性分析中,常见实证分布依次为:湿>痰>血瘀>气滞>寒,其中以湿、痰、血瘀较多;常见虚性证素分布依次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阳亢,其中以气虚、阴虚多见。3、缓解期NMOSD常见的主要证候分型为脾胃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及肾气不足为主,兼证以痰湿、血瘀、气滞、寒、风等多见。临床研究部分:缓解期NMOSD患者经针刺联合药物治疗3个月后组间比较,治疗组EDSS评分(P<0.01)及FS评分(P<0.05)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效果持续至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12个月时的年复发率下降(P<0.01),周围血清AQP4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视诱发电位检查P100比潜伏期均降低(P<0.05)、波幅升高(P<0.05),体感诱发电位中波幅引出率增加,N13、N13-N20间期、N18、N18-P40间期潜伏期下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针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均为一过性。结论:1、本研究对缓解期NMOSD患者分布特征分析显示:发病以青中年女性为主,汉族所占比重大,脑力劳动者发病高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可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可溯源到肿瘤和自身免疫病家族史,多数伴有前驱病史,神经系统受累以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最常见,周围血AQP4-IgG检测阳性率高,神经影像检查以视神经、颈胸髓、颅内病灶为多见,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多以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为主或二者皆有,重者不能引出波形。2、本研究对NMOSD缓解期的中医证素分析提示本病的病位证素在脾、肝、肾,本病的虚性证素前三位为气虚、阴虚、阳虚,实性证素前三位为湿、痰、瘀;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归纳为中焦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为本病发病基础,其实性证素多有痰湿、血瘀、气滞等兼证。3、针刺组方联合硫唑嘌呤治疗缓解期NMOSD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年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且效果持续。可降低视诱发电位P100的潜伏期,提高P100波幅,增加体感诱发电位的引出率,减低体感诱发N13、N18、N13-N20、N8-P40的潜伏期,短期内并不改善周围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客观证实针刺治疗NMOSD的有效性。且针刺安全,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樊民强,李寿勋,黄志成[10](2015)在《平顶山市矿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幽门螺旋杆菌(Hp)在平顶山矿区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方法对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居住在平顶山市矿区4个社区共449人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平顶山市矿区人群Hp感染率为48.6%,男性、女性感染率分别为55.38%和37.1%(P<0.05),2029、3039、4049、5059、6083各年龄组人群Hp感染率分别为26.7%、47.0%、55.2%、66.0%、38.4%(P<0.05),4个社区Hp人群感染率分别为45.8%、48.9%、45.0%、56.1%(P>0.05),煤矿工人和干部人群Hp感染率分别为56.3%,41.2%(P<0.05)。结论平顶山市矿区人群Hp感染率为48.6%,不同性别、年龄组、职业组有显着性差异;与居住社区无显着性差异。

二、煤矿工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血清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工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血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3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义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耐药现状
        3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影响因素
        4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体质
        4 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脱落标准
        5 治疗方案
        6 观察方法与观察指标
        7 疗效评价标准
        8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4 症状改善情况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选方依据与组方分析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特点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分析
        4 健脾化湿法根除耐药H.pylori的相关因素
        5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7 结论
        8 创新性
        9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
    附录3 辨证分型
    附录4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致谢
个人简介

(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胃癌流行及防控
    2 幽门螺杆菌、高盐摄入与胃癌
    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系统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2.3 纳入研究的Meta分析
        2.4 纳入研究的描述性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分析:基于宜昌市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幽门螺杆菌和高盐摄入指标测量结果
        2.3 胃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4 胃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5 不考虑其它因素时HP与高盐摄入指标的交互作用分析
        2.6 控制其它影响因素后HP与高盐摄入指标的交互作用分析
    3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高盐摄入与胃癌的关系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知情同意书
宜昌市胃癌危险因素调查问卷

(3)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概论
        2 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保护因素
        5 诊断学
        6 临床治疗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抗生素耐药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Hp感染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证型
    2 中医药治疗Hp的现状
        2.1 单味中药的抗菌作用
        2.2 复方和成药的抗菌作用
        2.3 其他治疗
第二部分 Hp感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观察表的设计
        3.2 观察方法
        3.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年龄分布
        4.1.2 性别分布
        4.2 Hp感染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4.2.1 Hp感染者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关系
        4.2.2 Hp感染者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5 讨论
第三部分 Hp感染者三种主要中医证型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Hp培养及药敏试验
        3.2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年龄分布
        4.1.2 性别分布
        4.1.3 中医证型分布
        4.2 Hp临床分离菌株抗生素耐药情况
        4.3 各中医证型中的Hp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
        4.3.1 肝胃不和证Hp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
        4.3.2 脾胃虚弱证Hp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
        4.3.3 脾胃湿热证Hp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
        4.3.4 各证型Hp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比较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证型辨证临床资料观察表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对HP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健康管理研究现状
        1.3.1 健康管理的定义
        1.3.2 健康管理的溯源
        1.3.3 健康管理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抽样方法
        2.2.2 调查方法
    2.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3.1 数据整理
        2.3.2 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调查实施阶段
        2.4.3 资料整理阶段
    2.5 HP相关变量的赋值
    2.6 技术路线
3 结果分析
    3.1 海口市HP感染基本情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生活方式
        3.1.3 饮食习惯
        3.1.4 疾病情况
    3.2 海口市HP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调查
        3.2.1 基本情况
        3.2.2 生活方式
        3.2.3 饮食习惯
        3.2.4 疾病情况
    3.3 海口市HP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HP感染影响因素
        4.1.1 HP感染与个人基本情况的关系
        4.1.2 HP感染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4.1.3 HP感染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4.1.4 HP感染与疾病情况的关系
    4.2 HP感染的健康管理策略
        4.2.1 生活方式管理
        4.2.2 饮食习惯调整
        4.2.3 提高HP感染致病性的知晓率
        4.2.4 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4.3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名起源
    2. 基本概念
    3. 发病因素及病理机制
        3.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
        3.2 自身免疫性因素
        3.3 十二指肠-胃及胆汁反流
        3.4 年龄及胃黏膜营养因子
        3.5 精神因素
    4. 流行病学特点
    5. 临床表现
        5.1 临床症状
        5.2 体征
    6. 治疗
        6.1 药物治疗
        6.2 内镜下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病名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对痞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痞证病因病机的看法
    3. 辨证分型
    4. 治疗
        4.1 中药治疗
        4.2 针灸治疗
        4.3 针药结合
        4.4 中成药治疗
    5.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经络诊察技术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1. 理论依据
        1.1 《内经》中对经络诊察的论述
        1.2 《难经》中对经络诊察的补充
    2. 基本内容及操作方法
        2.1 基本内容
        2.2 具体操作方法及选经选穴
    3. 临床应用
        3.1 心脑血管疾病
        3.2 呼吸系统疾病
        3.3 消化系统疾病
        3.4 妇科疾病
        3.5 其他疾病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中医症状积分与疗效
        3.4 胃肠病PRO量表积分
        3.5 胃镜下粘膜积分与疗效
        3.6 病理组织评分及疗效
        3.7 患者经络诊察病变经络分布特点
    4 不良结果反应及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分布及分析
        1.2 年龄分布及分析
        1.3 病程范围及分析
    2 治疗方法选择依据
        2.1 选择经络诊察取穴针法的依据
        2.2 选穴依据及分析
    3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3.1 主观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3.2 客观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4 研究结果讨论
        4.1 症状和PRO量表评分讨论
        4.2 胃镜和病理评分讨论
        4.3 疗效讨论
        4.4 经络诊察结果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2.1 本临床研究存在的不足
        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2: 胃肠病PRO量表积分
个人简介

(7)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防治进展
        1.Hp感染概述
        2.Hp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
        3.儿童Hp感染的相关疾病
        4.儿童Hp感染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及方案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研究进展
        1.儿童Hp感染相关病名
        2.儿童Hp中医病因病机
        3.儿童Hp感染舌脉研究进展
        4.儿童Hp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横断面研究
        1.前期准备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讨胃肠积热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调查内容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附录2

(8)福州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操作性定义
    4.伦理学问题
    5.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福州地区体检人群Hp感染状况调查
    1.研究目的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福州地区体检人群Hp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研究目的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指导意义
    三、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研究现状
        一、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简介
        二、流行病学
        三、病理生理基础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性评价
        六、诊断标准
        七、鉴别诊断
        八、前驱与感染的关系
        九、急性期治疗
        十、预防发作的治疗
        十一、新兴疗法
        十二、预后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探讨
        一、关于视神经脊髓炎的中医病名
        二、历代医家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认识
        三、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中医病机及辩证治则
        四、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证素证候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案
        3. 数据管理
        4. 统计方法
        5. 结果与统计
        6. 分析与讨论
    研究二 针刺治疗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案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与统计
        6. 分析与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件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个人简介

(10)平顶山市矿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煤矿工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血清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初步探索[D]. 郭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抗生素耐药情况分析[D]. 柯友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5]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D]. 陈鲍辉.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6]基于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研究[D]. 薛茸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李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福州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梁冰.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4)
  • [9]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D]. 王春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6)
  • [10]平顶山市矿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樊民强,李寿勋,黄志成. 中外医疗, 2015(13)

标签:;  ;  ;  ;  ;  

煤矿工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