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新技术—“射流曝气”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祖庆[1](2020)在《芬顿流化法处理难降解污水技术及装置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与工业的快速发展,难降解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难题,制约着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攻克难降解污水处理的关键技术已迫在眉睫。这些污水主要来自石油、化工、印染、纺织、焦化等行业,具有成分复杂、色度深、毒性高、难生化等特点。现今普遍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对其处理,其中的臭氧氧化法、湿性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都存在着投资高、能耗大等问题。高级氧化法中芬顿氧化法技术成熟、适应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药剂利用率低、铁泥产生多等不足。本课题针对现有芬顿氧化法技术不足,通过对颜料、化工等污水的小试实验,发现药剂投加方式、药剂同污水混合搅拌程度是影响COD去除率、药剂利用率、铁泥产生多少的主要因素,优化了芬顿流化床反应条件,探索出药剂先行同原水稀释后再同原水充分混合的工艺操作。在小试实验指导下,研制出新型芬顿流化床中试实验装置,将射流技术应用在加药系统及布水系统中,保证了药剂与原水充分混合,使得瞬间产生的·OH能够快速捕捉到污染物并氧化降解,实现了污水COD去除率高、药剂使用量少、铁泥产生量少的目标。在中试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对H公司500t/d印染污水处理项目中开发了新型芬顿流化床工程装置,原水的进水指标COD为1500mg/L,出水指标COD为500mg/L,项目取得成功,较原有的芬顿装置去除率提高40%,药剂投加量减少50%,铁泥产生量减少67%。通过小试实验、中试实验及新型芬顿流化床技术工程化应用,证明新型芬顿流化床技术能够有效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水,开发的射流加药系统及射流布水系统是芬顿流化床反应装置的核心,反应条件的优化是保证芬顿流化床高效运行的关键。新型芬顿流化床特点和反应条件如下:(1)新型芬顿流化技术处理污水最佳pH值范围3-4,最佳反应氧化还原电位ORP范围490-510mV,30%的H2O2与30%的Fe2+溶液最佳体积比范围为1:2~1:3。(2)先将药剂与原水混合稀释后,再经射流加药装置加入流化床与原水混合反应,处理效果明显提高;(3)通过布水器的射流搅拌与加药装置的流体喷射动力共同作用,整个流化反应区完全处于湍流状态、无死角、均质化程度高、反应充分迅速。(4)新型的芬顿流化床技术比传统的流化床更高效的处理工业难降解有机污水,具有节省药剂、反应充分、占地小、维护方便、铁泥产生少等优点。新型的芬顿流化技术比传统芬顿流化床技术优势明显,能够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印染、焦化等行业污水处理,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经济效益。
臧小华[2](2019)在《污水处理厂如何降低能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国内众多企业纷纷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路线。相较于有色金属、钢铁等高耗能行业来说,污水处理行业所用能耗相对来说较低,故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事实上污水处理同样也有着比较高的能耗,作为密集型产业,其每年能耗同样不低。以近些年国内污水处理厂能耗实际情况展开研究,从多个角度阐述国内污水处理厂的问题,并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提出新型污水治理思路,希望能够为污水处理厂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王毅国[3](2018)在《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是工业园配套工程,位于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坡头镇。本文正是基于对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以期探索出针对水量多变、成分复杂的工业园区污水具有可复制性高且稳定高效率的处理工艺。本文首先统计了入驻企业、在建项目及有入园意向项目的概况,并重点调查了企业的生产用水及排水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确定了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年限、建设规模,并通过测算确定了设计的进水水质、出水水质及污染物的处理效率。以此为目标,展开了该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具体研究如下:(1)本设计拟采用污水处理工艺为二级生物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联合。根据调查统计,工业园区内企业数量有逐年增加趋势,因此设计的污水排放量和处理难度应高于目前数据。为应对工业园扩张期水量及水质的大幅度变化,在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的设计中,采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设计中通过氧化沟内闸门、管道和曝气设备的切换,使该工艺可根据实际处理水质和水量灵活转换为A/O工艺、A/A/O工艺及UCT工艺。(2)为了应对日后可能出现的污水可生化性变差的情况,生物处理无法满足要求,本工程在深度处理阶段预留了高级氧化工艺。在高级氧化工艺处理方法选择中,芬顿法较为经济有效,然而考虑到保护赵氏河水体的自然状态,选择了臭氧氧化法作为高级氧化工艺的处理方法。(3)出水消毒工艺经对比,在没有启用高级氧化工艺时,选用外购次氯酸钠成品。工艺末端污泥处理阶段,根据设计的实际情况计算,本工程泥龄较长、泥量较少,设计中采用将污泥脱水后依托铜川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统一处理。污水处理厂臭气中含甲硫醇和VOC较少,主要以氨和硫化氢为主,综合考虑处理效果、投资成本及操作简便程度基础上,选用生物滤池工艺。图10幅,表13个,参考文献52篇
张安龙,谢飞,罗清,王先宝,马蕊,程丙军,任革健[4](2018)在《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之一。与钢铁、有色金属行业等高耗能的行业相比,污水处理系统的能耗因其相对较低,被人们长期忽视,但实际上污水处理也属于能耗密集型行业。针对近几年污水厂节能降耗的发展现状,综述了近几十年国内污水厂节能降耗的研究进展。探讨污水处理系统生化池不同的曝气设备、控制方式及提升泵的节能途径,提出污水处理节能降耗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一些新工艺如好氧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脱氮、短程硝化反硝化、基于在线营养盐控制的曝气控制技术等都给污水处理提供了新思想。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中国开展污水处理节能降耗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蓝丽红,蓝平,廖安平[5](2012)在《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氧传递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溶解氧含量是影响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强化废水中的氧传递一直是污水处理领域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文章综述了好氧生化处理废水供氧技术、近年来氧传递研究的内容,最后指出了国内污水生化处理中强化氧传递研究的发展趋势。
许国辉[6](2012)在《东莞市区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站工艺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水质水量变化大、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污染很强的高浓度、难处理的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成分复杂,毒性大,污染物浓度高,可在环境中存留相当长时间,如果让其自然降解,至少需要15年时间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具生物积累性,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消除渗滤液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东莞市区垃圾处理厂拟在厂内建设一座处理规模为300m3/d的渗滤液处理站。垃圾处理厂产生的垃圾渗滤液经渗滤液处理站处理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标准要求后,作为冷却塔补水、厂区地面冲洗、厂区绿化、冲厕等用水回用。根据工程的处理规模和东莞城市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在参考国内几家垃圾焚烧厂采用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基础上,比较各个工艺处理的效果,从中选择出一个工艺流程处理效果接近本工程处理目标,并对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上作出适当的改进,使处理工艺流程更加符合本工程的实际,处理效果能够满足本工程出水水质标准的要求。通过技术、处理效果的比选,最终本工程采用混凝气浮+调节池+UASB反应器+MBR系统+NF/RO系统这个处理工艺流程来进行设计。本文对这个垃圾渗滤液站的主要工艺系统以及辅助系统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展示。在这个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处理站的主要处理工艺系统和辅助系统的设计中,为了使本工程垃圾渗滤液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要求,针对东莞市区垃圾的特点,设计对以下传统的渗滤液处理工艺和设备进行了改进:1、该厂工业垃圾较多,导致垃圾渗滤液中的悬浮颗粒物特别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混凝沉淀工艺运行不稳定,时常出现大量悬浮物难以沉淀,相反这些物质却容易上浮。因此本工程采用混凝气浮工艺。2、调节池在传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中一般起调节水量和水质的作用,一般其容积比较大。本工程充分利用调节池大容积的优势,在保证调节池功能的情况下,在调节池内设置酸化水解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水解,减轻后续处理设施的负荷。3、UASB反应器厌氧反应产生的沼气,我们通过沼气收集系统收集后通过高能点火装置燃烧后高空排放,不像传统的那样让沼气在UASB反应器中自然散发,既污染周围环境又影响人类的健康。4、在硝化池中采用鼓风加压射流曝气器进行曝气(池内安装射流曝气器和增强喷嘴),其氧利用率由传统的15%提升到30%。该渗滤液处理工艺系统已应用在东莞横沥垃圾焚烧厂的渗滤液处理车间的改造,经现场实测,垃圾焚烧厂产生的渗滤液在经该工艺流程处理后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标准,回用于厂区的绿化等用水。证明该工艺流程可行,可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马安然[7](2011)在《新型SSMBR处理废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匮乏,随着地表水污染程度日益加剧及废水排放标准逐步提高,传统活性污泥法越来越难于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因此,研发高效、节能的新型废水处理工艺势在必行。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side-stream membrane bioreactor,SSMBR)为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之新型废水处理系统,其膜组件位于生物反应池之外,采用正压错流过滤,处理系统不设二沉池,系统排泥少,生物反应池内污泥浓度高。使用SSMBR处理废水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工艺紧凑、易于维护和检修、节省占地、易实现自动控制等优势。但SSMBR也有投资大、运行能耗高、膜易污染等明显缺点,这也是阻碍SSMBR发展的主要原因。为克服SSMBR的缺点,本课题在常规SSMBR基础上对曝气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以达到降低运行能耗的目的。为增强SSMBR脱氮效果,本课题将SSMBR工艺与A/O工艺进行优化组合,利用A/O工艺中的缺氧池达到增强脱氮的目的。选用生活废水、乳品废水为处理对象,对工艺设备进行研究、调试、改进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运行参数,最终选定处理效果好、技术经济合理的小试设备和工艺技术方案并与传统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常规SSMBR处理工艺对同种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利用新型射流曝气SSMBR工艺对乳品废水进行处理试验,采用射流曝气代替鼓风曝气,结果表明,进水CODcr、NH3-N、TN、TP平均为1987mg/L、100mg/L、114mg/L、16.33mg/L时,出水分别为24mg/L、15.8mg/L、20mg/L、2.72mg/L。利用A/O+SSMBR对乳品废水进行处理试验,MBR与A/O工艺结合,强化脱氮,用气液混合泵曝气代替鼓风曝气,结果表明,进水CODcr、NH3-N、TN、TP平均值分别为994mg/L、38.7mg/L、76.3mg/L、8.8mg/L时,出水分别为17.8mg/L、6.9mg/L、16mg/L、1.27mg/L。利用A/O+SSMBR对小区生活废水进行处理试验,MBR与A/O工艺结合,强化脱氮,用气液混合泵曝气代替鼓风曝气,结果表明,进水CODcr、NH3-N、TN、TP平均值分别为733.1mg/L、23.3mg/L、54.6mg/L、15.2mg/L时,出水分别为19.3mg/L、6.13mg/L、10.6mg/L、3.88mg/L。用改良射流曝SSMBR工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试验,变鼓风曝气为间歇射流曝气,结果表明,进水CODcrNH3-N、TN平均为407mg/L、21.2mg/L、41.5mg/L时,出水分别为11.5~30.7mg/L、3.9~10.2mg/L、10.1~17.8mg/L。论文对新型SSMBR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展望,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都志民[8](2010)在《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一级A工程改造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源,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是我国最为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重工业发达国家20多年前所面临的严重水污染问题,国家开始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是山东省最早建成运行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为22万立方米/日,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设计出水为二级标准。经过多年的运行,其处理水量和出水水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要求,根据国家相关的法规,必须进行扩建和一级A升级改造。本课题是根据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深入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相应的规范、标准所进行的工艺技术的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污水处理发展现状,并对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目前的污水处理工艺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原工艺不具有除磷脱氮功能,厂内设备老化严重、故障率高,运行中存在严重的污泥膨胀等问题,并指出一厂目前的污水处理现状已跟不上最新技术发展和国家最新标准的要求。通过对进出水水质现状的分析结合济南市排水规划,确定了本次工程改造的建设处理规模为30万立方米/日,升级改造的重点在于提高SS、TN、TP的去除率,使其出水浓度满足一级A标准的要求。本文根据进水水质特点和出水水质要求,进行了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一级A工程改造工艺技术的研究,给出了可行合理的工艺方案,并对本次升级改造工程进行了详细的工艺设计,确定了相关工艺设备参数。一厂升级改造完成后,经过近一年的运行考核,处理水量和出水水质均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一级A工程升级改造的成功,对于国内大型污水处理厂同类工艺一级A升级改造的工艺设计、运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于涛[9](2008)在《利用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聚合物驱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油田低矿化度清水供应日益紧张,单纯依靠清水配制和稀释聚合物溶液所带来的弊病日益突出。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和粘弹性对提高驱油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聚合物驱工业化的推广,油田消耗清水量越来越多,同时也造成污水由于过剩而大量外排。直接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污染环境。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油田污水得以循环利用,喇嘛甸油田开展了将采出污水用于聚驱生产的科研攻关。研究表明,油田污水中的微生物及还原性物质是影响聚合物溶液粘度的主要因素。虽然油田污水的矿化度较高,但其配制的聚合物溶液仍能保持较高的粘度。同时,油田污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具有良好的油层配伍性,在模拟油层条件下,该聚合物溶液抗降解能力强;通过大量的试验分析,确定了曝氧法是处理油田污水中微生物及还原性物质的经济合理的方法,开辟了油田污水处理的新途径;通过清、污水体系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和驱油性能的研究分析,并结合目前聚合物配注工艺流程,最终确定了清水配制超高分子量抗盐聚合物溶液,曝氧污水稀释的注入方法。结果表明,污水曝氧、提高聚合物浓度及采用超高分子量聚合物,可有效提高污水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是保证污水注聚的有效手段。这一研究成果应用于聚驱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油、降水试验效果。
胡晓勇[10](2007)在《昆明船舶公司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技术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昆明船舶公司生活污水处理站始建于1996年,并在1999年3月进行了一次改造,处理站设计处理量为3000m3/d,主要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及射流曝气,并采用斜管沉淀池、无阀滤池等后续处理。从2006年开始,该污水站出水水质开始不达标,为了使出水满足排放标准,并将部分出水处理作为中水回用,需要对污水处理站进行改造。改造前期,对污水处理站的处理设备、处理构筑物进行了调查,并对进出水质进行了检测,以找出污水处理的瓶颈问题。检查发现,原污水处理缺少足够的预处理设施,仅有的一道格栅已失去作用,另外发现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的填料因使用多年没有清洗更换,堵塞严重,射流曝气器已出现变形;检查还发现斜管沉淀池内斜管坍塌,无阀滤池内填料堵塞,这些都制约了污水处理效果。结合改造要求及改造的一些限制因素,选择了改进的A/A/O工艺对其进行改造,改造中仅增加了一座平流沉砂池、一道格栅来增加预处理;增加了一座污泥干化场对污泥进行减量化处理,并改变原穿孔旋流反应池的原作用,只使用其中一格作为过渡池使用。结合改进工艺,将调节池改造为厌氧缺氧池,通过比较该池内的TP值和进水TP值发现,池内TP值要比进水值大,说明在厌氧池内发生了聚磷菌的释磷现象;将原生物接触氧化池改造为好氧池,并将原射流曝气方式改为微孔曝气,污泥培养主要采用了间歇性培养方式,并将一部分斜管沉淀池的污泥回流至好氧池内以加速培养,结果说明这种快速培养方式是有效的;正常运行后,好氧池出水BOD值能维持在20mg/L以下,去除率60%左右,TP值2mg/L以下,同时NH3-N在好氧池内数值明显降低,出水值为15mg/L左右。对斜管沉淀池,将原塌陷的斜管沉内斜管淀进行了更换,将原孔径由50mm换为80mm,并将斜管的安装高度提高了0.5m。改造后斜管沉淀池处理的出水BOD值相比好氧池出水要低10mg/L左右,出水浊度值约12NTU左右。对无阀滤池的填料进行了清洗,改造后无阀滤池的出水浊度值为1NTU~5NTU。正常运行后,出水能到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排放标准。对污水处理站的改造成本与运行成本进行了分析,核算出处理成本为0.51元/m3;就改造前后的单位处理能耗费用相比,改造后的为0.2389元/m3,改造前为0.3223元/m3。
二、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新技术—“射流曝气”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新技术—“射流曝气”法(论文提纲范文)
(1)芬顿流化法处理难降解污水技术及装置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级氧化法 |
1.3 芬顿及芬顿流化床技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芬顿流化床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索 |
2.1 芬顿流化机理 |
2.1.1 芬顿流化技术原理 |
2.1.2 芬顿流化方式影响因素 |
2.2 小试实验准备 |
2.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
2.2.2 实验废水成分分析 |
2.2.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
2.2.4 分析测定方法 |
2.3 小试实验对于芬顿反应条件的验证 |
2.3.1 芬顿反应对污水各指标的影响 |
2.3.2 药剂投加量对芬顿反应的影响 |
2.3.3 有机污染物浓度对芬顿反应的影响 |
2.3.4 催化剂对芬顿反应的影响 |
2.3.5 混合搅拌转速对芬顿反应的影响 |
2.3.6 药剂的稀释对芬顿反应的影响 |
2.3.7 pH对芬顿反应的影响 |
2.3.8 反应时间对芬顿反应的影响 |
2.3.9 温度对芬顿反应的影响 |
2.4 其它公司污水的实验研究 |
2.4.1 K公司污水小试实验研究 |
2.4.2 B公司污水小试实验研究 |
2.4.3 S公司污水小试实验研究 |
2.5 结论 |
第3章 芬顿流化中试实验 |
3.1 射流技术应用 |
3.2 中试系统工艺流程 |
3.3 中试系统组成及特点 |
3.3.1 主要设备 |
3.3.2 中试系统模型的建立 |
3.3.3 中试系统特点 |
3.4 中试实验操作方法 |
3.4.1 操作方式 |
3.4.2 操作步骤 |
3.5 H公司印染废水中试实验 |
3.5.1 药剂投加方式的确定 |
3.5.2 流化状态下填料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5.3 生化出水中试实验 |
3.6 S公司颜料废水中试实验 |
3.7 结论 |
第4章 新型芬顿流化系统的工程应用 |
4.1 项目概述 |
4.2 芬顿流化床水处理工程 |
4.2.1 芬顿流化床工艺流程 |
4.2.2 污水处理组成单元 |
4.2.3 设备的组成及运行 |
4.3 调试 |
4.4 新型芬顿流化床系统工程应用结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污水处理厂如何降低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国内污水处理厂的能耗情况 |
2 国内污水厂能耗治理措施 |
2.1 优化生化池控制 |
2.2 优化泵控制 |
2.3 药剂用量控制 |
2.4 积极引用节能新工艺 |
3 结语 |
(3)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污水处理技术的概述 |
1.2 典型的生物污水处理工艺 |
1.3 工业园污水处理特点及现状 |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2 项目概况 |
2.1 项目基本概况 |
2.2 铜川市某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概况 |
2.3 给水排水近远期规划概况 |
2.4 建成项目概况及在建或拟建项目概况 |
2.5 给水排水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6 小结 |
3 工业园污水处理设计目标的确定 |
3.1 设计年限 |
3.2 排水体制 |
3.3 排水布局论证 |
3.4 污水量的预测 |
3.5 建设规模 |
3.6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
3.7 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
3.8 处理效率的确定 |
3.9 小结 |
4 污水处理、污泥处理、除臭工艺的选择 |
4.1 工艺选择原则、污染物去除分析及工艺流程的确定 |
4.1.1 工艺选择原则 |
4.1.2 各项污染物去除原理分析 |
4.1.3 重点处理指标的确定 |
4.1.4 生化处理可行性分析 |
4.1.5 工艺流程的确定 |
4.2 生物处理工艺的比较及选择 |
4.2.1 A/O(厌氧/好氧)法 |
4.2.2 A/A/O法 |
4.2.3 UCT工艺 |
4.2.4 SBR工艺 |
4.2.5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 |
4.2.6 生物工艺的选择 |
4.3 生物处理工艺的组合及创新 |
4.3.1 闸门关闭时 |
4.3.2 闸门打开时 |
4.4 MBR膜材料的选择 |
4.5 高级氧化工艺选择 |
4.5.1 芬顿(FENTON)氧化 |
4.5.2 臭氧氧化法 |
4.5.3 光催化氧化 |
4.6 污水消毒工艺 |
4.6.1 液氯消毒 |
4.6.2 紫外线消毒 |
4.6.3 二氧化氯消毒 |
4.6.4 次氯酸钠消毒 |
4.7 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 |
4.8 除臭工艺的选择 |
4.8.1 常用的除臭技术 |
4.8.2 常用恶臭处理方法的技术经济综合比较 |
4.9 小结 |
5 工艺设计 |
5.1 推荐方案工艺流程图 |
5.2 工程设计 |
5.3 小水量运行方案 |
6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城镇污水处理厂能耗现状 |
2 我国城市污水厂节能的途径 |
2.1 生化池控制优化 |
2.2 提升泵控制优化 |
2.3 节能新工艺 |
3 结语与展望 |
(5)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氧传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供氧技术对氧传递的影响 |
1.1 曝氧供氧 |
1.2 氧载体供氧 |
1.3 射流曝气技术 |
2 膜供氧技术 |
3 生化反应器及曝气器类型对氧传递速率的影响 |
4 污水处理中氧传递动力学研究近况 |
5 结论与展望 |
(6)东莞市区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站工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
1.2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性 |
1.3 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 |
1.4 垃圾渗滤液对环境及人类的影响及危害 |
1.5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1.5.1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
1.5.2 渗滤液处理工艺组合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渗滤液处理工艺流程的比较与选择 |
2.1 工程背景 |
2.2 设计参数 |
2.2.1 处理规模 |
2.2.2 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 |
2.3 处理工艺流程的比较与选择 |
2.3.1 国内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工艺简介 |
2.3.2 处理工艺效果比较和工艺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系统设计 |
3.1 处理工艺流程介绍及说明 |
3.2 预处理系统 |
3.2.1 渗滤液收集池提升泵 |
3.2.2 格栅及集水池 |
3.2.3 混凝气浮系统 |
3.2.4 调节池 |
3.3 UASB 反应器 |
3.4 MBR 系统 |
3.4.1 生物反应器(反硝化/硝化) |
3.4.2 超滤(UF) |
3.5 NF/RO 系统 |
3.5.1 NF 系统 |
3.5.2 RO 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渗滤液处理辅助系统设计 |
4.1 渗滤液处理辅助系统的组成 |
4.2 加药系统 |
4.2.1 絮凝剂 |
4.2.2 助凝剂 |
4.2.3 加药装置 |
4.3 UASB 反应器沼气处理系统 |
4.3.1 沼气产量 |
4.3.2 沼气处理 |
4.4 污泥处理系统 |
4.4.1 污泥来源 |
4.4.2 污泥产生量 |
4.4.3 污泥处理 |
4.5 臭气处理系统 |
4.5.1 臭气处理工艺 |
4.5.2 臭气处理系统说明 |
4.6 膜浓缩液处理系统 |
4.7 安全防护系统 |
4.7.1 沼气安全配置 |
4.7.2 水池密闭区域安全配置 |
4.7.3 臭气区域安全防护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新型SSMBR处理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膜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
1.1.1 膜研究进展 |
1.1.2 膜组件研究进展 |
1.1.3 MBR 工艺研究进展 |
1.1.4 MBR 工程应用概况 |
1.2 MBR 的分类和特性 |
1.2.1 MBR 分类 |
1.2.2 MBR 特性 |
1.2.3 MBR 技术应用领域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射流曝气SSMBR 处理生活废水试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装置 |
2.1.2 试验工艺流程 |
2.1.3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2.1.4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
2.1.5 系统运行参数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对COD的去除 |
2.2.2 对NH_3-N的去除 |
2.2.3 对 TN 的去除 |
2.2.4 对 TP 的去除 |
2.2.5 膜组件清洗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射流曝气SSMBR 处理乳品废水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装置 |
3.1.2 试验工艺流程 |
3.1.3 试验用水与污泥接种 |
3.1.4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
3.1.5 系统运行参数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对COD的去除 |
3.2.2 对NH_3-N的去除 |
3.2.3 对 TN 的去除 |
3.2.4 对 TP 的去除 |
3.2.5 膜通量变化趋势图和膜组件清洗 |
3.2.6 曝气量与DO关系图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A/O+SSMBR 处理乳品废水试验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装置 |
4.1.2 试验工艺流程 |
4.1.3 试验用水与污泥接种 |
4.1.4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
4.1.5 系统运行参数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对 COD 的去除 |
4.2.2 对NH_3-N的去除 |
4.2.3 对 TN 的去除 |
4.2.4 对 TP 的去除 |
4.2.5 膜通量变化趋势图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A/O+SSMBR 处理小区生活废水试验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装置 |
5.1.2 试验工艺流程 |
5.1.3 试验用水与污泥接种 |
5.1.4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
5.1.5 系统运行参数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对 COD 的去除 |
5.2.2 对NH_3-N的去除 |
5.2.3 对 TN 的去除 |
5.2.4 对 TP 的去除 |
5.2.5 膜组件清洗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鼓风曝气 SMBR 处理生活废水试验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装置 |
6.1.2 工艺流程 |
6.1.3 膜组件与鼓风机 |
6.1.4 试验用水与污泥接种 |
6.1.5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
6.1.6 系统运行情况与参数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第一周期系统对废水处理效果 |
6.2.2 第二周期系统对废水处理效果 |
6.2.3 第三周期系统对废水处理效果 |
第七章 射流曝气器与气液混合泵充氧试验研究 |
7.1 试验用射流曝气器 |
7.1.1 射流器设计 |
7.1.2 射流曝气器清水曝气充氧实验 |
7.2 试验用气液混合泵 |
7.2.1 气液混合泵清水曝气充氧实验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一级A工程改造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污水处理的现状及进展 |
1.2.1 国外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工程建设规模和水质的确定 |
2.1 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概况 |
2.1.1 一厂目前工艺流程 |
2.1.2 一厂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2.2 工程建设规模的确定 |
2.3 进出水水质的确定和分析 |
2.3.1 现状进出水水质分析 |
2.3.2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
2.3.3 出水水质的确定及处理程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造工艺方案的选择 |
3.1 改造工程处理工艺方案选择原则 |
3.2 设计进出水水质分析 |
3.3 我国已应用的一些主要污水处理工艺 |
3.4 改扩建工程处理工艺方案 |
3.5 污水除磷工艺选择 |
3.6 消毒工艺选择 |
3.7 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
3.7.1 进行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
3.7.2 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 |
3.7.3 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
3.8 污泥处理工艺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造工程工艺设计 |
4.1 工程改造的主要内容 |
4.2 二级处理部分单体设计 |
4.3 深度处理工艺设计 |
4.4 污泥处理工艺设计 |
4.5 施工优化方案 |
4.6 升级改造前后的运行效果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利用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 聚合物溶液的性质 |
1.3.1 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 |
1.3.2 影响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几种因素 |
1.3.3 聚合物的降解和防护 |
第二章 油田采出污水对聚合物粘度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 |
2.1 污水中化学因素对聚合物粘度的影响 |
2.2 污水中微生物及还原性物质对聚合物粘度的影响 |
2.3 污水配聚前的处理方法 |
第三章 污水聚合物体系的驱油效果及油层适应性 |
3.1 粘度相近的清、污水聚合物体系的驱油效果 |
3.2 污水聚合物体系的油层适应性 |
第四章 污水聚合物体系的粘弹性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4.1 清、污水体系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及粘弹性特征 |
4.2 法向应力和第一法向应力差影响粘弹性流体驱油效果 |
4.3 聚合物溶液在油层中矿化度的变化对粘弹性的影响 |
第五章 污水曝氧工艺 |
5.1 污水射流曝气原理 |
5.2 污水射流曝气处理小型试验 |
5.2.1 试验工艺流程 |
5.2.2 小型试验结果 |
第六章 现场试验方案 |
6.1 试验区概况及开发简况 |
6.1.1 地质概况 |
6.1.2 试验区油层沉积特征和水淹状况 |
6.1.3 开采简况 |
6.2 试验方案设计 |
6.2.1 试验前复合离子深度调剖 |
6.2.2 注入分子量的选择 |
6.2.3 注入浓度 |
6.2.4 注入速度 |
6.2.5 聚合物用量 |
6.3 开采指标预测 |
6.3.1 水驱开发指标预测 |
6.3.2 聚合物驱指标预测 |
6.4 北西块对比区概况 |
6.4.1 地质简况 |
6.4.2 油层沉积特征和水淹状况 |
6.4.3 对比区注采情况 |
第七章 试验进展及效果 |
7.1 注入压力上升 |
7.2 含水下降幅度大,好于数模预测指标 |
7.3 阶段提高采收率幅度大,采聚浓度与北西块对比区相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昆明船舶公司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技术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生活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1.1.1 生活污水处理的概述 |
1.1.2 国内外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1.1.3 各种工艺的比较 |
1.1.4 A/A/O工艺研究现状 |
1.2 小型生活污水处理 |
1.2.1 小型污水处理站污水的特点 |
1.2.2 小型污水处理站的要求 |
1.2.3 小型污水处理厂常用的处理方法 |
1.3 污水回用技术 |
1.3.1 污水回用的紧迫性 |
1.3.2 污水处理回用技术 |
1.4 污水处理厂的改造情况 |
1.4.1 改造原因及特点 |
1.4.2 提高脱氮除磷效果的工艺改造 |
1.4.3 其他改造 |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课题研究内容 |
1.6.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标准 |
2.1 技术路线 |
2.2 改造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标准 |
2.3 改造的设计要求 |
第三章 污水处理站运行的“瓶颈”研究 |
3.1 污水处理站的原况 |
3.1.1 运行概况 |
3.1.2 工艺流程 |
3.1.3 水质情况 |
3.2 预处理设施 |
3.2.1 作用 |
3.2.2 出现的问题 |
3.3 生物接触氧化池 |
3.3.1 原理及特点 |
3.3.2 应用情况 |
3.3.3 出现的问题 |
3.4 穿孔旋流反应池 |
3.4.1 混凝原理及特点 |
3.4.2 应用情况 |
3.4.3 出现的问题 |
3.5 斜管反应池 |
3.5.1 斜管反应池的沉淀原理及分类 |
3.5.2 应用情况 |
3.5.3 出现的问题 |
3.6 无阀滤池 |
3.6.1 过滤的原理及特点 |
3.6.2 无阀滤池的应用情况 |
3.6.3 出现的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造方案研究 |
4.1 改造的工艺 |
4.1.1 工艺简介 |
4.1.2 影响因素 |
4.1.3 总流程图 |
4.1.4 改造的总体思路 |
4.2 污泥干化场的增建 |
4.2.1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
4.2.2 干化场 |
4.2.3 干化场的设计 |
4.2.4 渗滤液回流的影响 |
4.3 预处理设施的强化 |
4.3.1 平流沉砂池的增建 |
4.3.2 格栅的增建 |
4.4 调节池的改造 |
4.4.1 改造方案的确定 |
4.4.2 调试 |
4.4.3 改造效果 |
4.4.5 污水提升泵 |
4.5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改造 |
4.5.1 改造方案的确定 |
4.5.2 污泥培养及调试 |
4.5.3 改造效果 |
4.6 穿孔旋流反应池的改造 |
4.6.1 污泥的清理 |
4.6.2 具体改造 |
4.7 斜管沉淀池的改造 |
4.7.1 改造方案的确定 |
4.7.2 调试 |
4.7.3 改造效果 |
4.8 无阀滤池的改造 |
4.8.1 改造方案的确定 |
4.8.2 调试 |
4.8.3 改造效果 |
4.9 中水处理系统 |
4.10 方案的联合调试 |
4.10.1 污水联动调试 |
4.10.2 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10.3 主要的工艺参数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际运行效果 |
5.1 运行的水质情况 |
5.2 COD的去除情况 |
5.3 BOD的去除情况 |
5.4 NH_3-N的去除情况 |
5.5 TP的去除情况 |
5.6 SV、SVI值的变化 |
第六章 费用效益分析 |
6.1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费用构成 |
6.1.1 建设投资费用 |
6.1.2 运行处理费用 |
6.1.3 运行成本对比 |
6.2 预期效益 |
6.3 主要节能措施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新技术—“射流曝气”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芬顿流化法处理难降解污水技术及装置系统研究[D]. 刘祖庆.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2]污水处理厂如何降低能耗分析[J]. 臧小华. 节能, 2019(04)
- [3]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D]. 王毅国.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4]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研究进展[J]. 张安龙,谢飞,罗清,王先宝,马蕊,程丙军,任革健.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S1)
- [5]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氧传递研究进展[J]. 蓝丽红,蓝平,廖安平. 大众科技, 2012(11)
- [6]东莞市区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站工艺系统设计[D]. 许国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7]新型SSMBR处理废水试验研究[D]. 马安然. 河南工业大学, 2011(01)
- [8]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一级A工程改造工艺技术研究[D]. 都志民. 山东大学, 2010(09)
- [9]利用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试验研究[D]. 于涛.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
- [10]昆明船舶公司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技术改造研究[D]. 胡晓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标签:渗滤液; 污水处理工艺;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曝气沉砂池; 城市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