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295柴油机窜油的几种方法

防止295柴油机窜油的几种方法

一、防止295型柴油机窜机油的几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岩[1](2011)在《某型柴油机曲柄连杆机构可靠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油机作为民用军用车辆、工程机械、船舶以及电站机组的主要动力,其曲柄连杆机构是柴油机的最重要运动部件,它负责完成曲轴旋转运动和活塞直线运动之间的相互转换。由于负载大,工作环境恶劣,曲柄连杆机构的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复杂多变,直接制约和影响整个柴油机的可靠性水平。本文以12150L柴油机的主副型曲柄连杆机构为研究对象,从可靠性定性分析出发,总结归纳整理柴油机曲柄连杆机构的故障模式,失效机理和危害影响。从机构运动精度的角度,分析曲柄连杆机构活塞运动位置情况,以及关键运动副的磨损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从可靠度的角度探索机构精度的分配。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12150L柴油机曲柄连杆机构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包括系统定义、整个机构的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以及危害度分析(CA),最后汇总成FMECA表,总结分析其故障模式和危害,作为可靠性定性分析,为后续的可靠性工作奠定基础。然后,综合应用有效长度模型和连续接触模型,进行曲柄连杆机构的概率建模,以误差分析的方法推导得出活塞运动位置误差均值和方差的表达式。简单探讨机构的磨损影响,并推导出包含磨损影响的表达式。以12150L柴油机的参数进行实例计算,并计算其可靠度。再应用蒙特卡洛的方法,对运动位置误差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将其结果与以上理论推导的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机构的概率模型、理论推导表达式和可靠度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建立加工制造成本的目标函数,设计杆长尺寸公差、销轴和轴套公差,以及各运动副间隙值等变量,并确定其相互关系和取值范围,以指定的可靠度指标为约束条件,利用MATLAB软件提供的优化工具箱进行精度分配,找到使成本最低的公差值和间隙值。并且以不同组的可靠度指标和成本指数标绘制成曲线图,分析加工成本与可靠度之间的变化关系,以确定合理的可靠度指标。

马军彦[2](2010)在《柴油机连杆应力和变形的计算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杆是柴油机的重要构件和主要运动件,其结构形状和受载状况都很复杂。连杆的可靠性和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柴油机的可靠性和寿命。对连杆进行的结构分析,国内外已有大量的文献。有限元法是计算力学各种方法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是国内外进行结构分析普遍采用的方法。本文以某厂生产的柴油机连杆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建模软件Pro/E建立了包括活塞销、衬套、轴瓦、连杆、大端盖、连杆螺钉和曲柄销在内的连杆装配体复杂模型,总结并改进了以往对于连杆的计算方法,采用三维接触有限元法,考虑了衬套和轴瓦与连杆的过盈配合以及连杆螺钉预紧力在连杆工作中的作用;为了能够真实模拟作用在连杆上的载荷和约束,计入了活塞销和曲柄销的作用;计算模型完全按照实物进行装配,连杆各部件以及活塞销和曲柄销相互间的作用完全按照三维接触关系进行模拟。通过对连杆组件的接触有限元分析,得到了连杆的变形、应力分布情况,验证了连杆的疲劳强度。同时,本文设计了连杆的静力拉伸和压缩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了采用三维接触有限元法对连杆组件进行强度分析是可行且正确的。最后本文基于三维接触有限元法对连杆进行了瞬态受力分析,得到了连杆的动应力分布和变形。

童宝宏[3](2007)在《关于内燃机润滑系统网络法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从传统上来说,在内燃机设计和使用中对润滑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供给摩擦副充分的润滑油和润滑系统不出故障,以保障内燃机可靠工作。然而,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对内燃机润滑系统设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继续满足和进一步改善传统要求的同时,还需满足不断提高的排放限制等环保性、节能性要求。环保性方面,有关试验研究证实,润滑油颗粒排放的形成与内燃机润滑油消耗有很大的关系。节能性方面,试验表明,一台中速内燃机每年的机油费用约占燃油费用的4%。同时,润滑系统中机油泵的驱动功率也具备有降低燃油耗的一种潜力。传统的经验方法和单一工况下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对现代内燃机润滑系统设计的要求,需要有一个更完善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于对润滑系统的工作特性进行全面考察。论文针对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内燃机润滑系统网络法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样机,利用改进的网络化分析方法和试验研究对润滑系统多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了考察。论文首先将润滑系统网络法分析中各种简化的轴承流量特性计算方法分别作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表达方法用于描述轴承润滑油流量与压降关系。通过实例计算将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同流体动力润滑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还以某内燃机主轴承为例,阐述了一种计入热变形影响时的内燃机主轴承热流体动力润滑分析方法,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通过对考虑和不考虑热变形因素影响时得到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热变形对内燃机主轴承热流体动力润滑性能的影响。论文还对径向滑动轴承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加速、加载时轴承温度变化的历程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润滑油在内燃机管道中流动的实际情况,研制了用于测量管道内润滑油流动特性的专用试验装置。并根据相应的试验结果数据,对目前润滑系统网络法分析中用于描述润滑油在内燃机管道内流动特性的几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还通过试验考察了管径、管长和油温等因素对润滑油在管道中流动特性的影响情况。分别对样机机油泵、机油滤清器和冷却器等典型部件的流量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建模功能,结合相关试验数据建立了表达内燃机机油泵供油特性以及滤清器、冷却器流量特性的仿真模型,探讨了神经网络模型建立过程中训练样本的选择等问题,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对于所建立的内燃机润滑系统网络模型,利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各网络节点上的流压关系:提出了利用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最优化方法来求解网络法润滑系统分析中建立的非线性方程组,并结合样机进行实例仿真分析,重点考察了内燃机工作过程中润滑系统流量分配以及压力分布状况。论文最后,结合内燃机多工况下的试验研究对润滑系统网络模拟法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检验。论文对样机的磨合试验和多工况下的示功图测试工作进行了阐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示功图测试数据,完成了多工况下内燃机轴承载荷的计算和分析工作。论文还将几种轴承流量计算方法分别应用于润滑系统的网络法模拟分析过程中,并结合试验对各个模拟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各种轴承流量计算方法对润滑系统设计中机油泵选择的影响;通过网络模拟分析,结合试验测试结果,论文重点考察了多工况下内燃机转速、负荷和润滑油温度等因素对润滑系统主油道压力特性的影响情况,以及多工况下内燃机缸内润滑油消耗情况。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将目前网络法润滑系统分析中各种轴承流量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计入热变形因素影响的轴承润滑分析方法,并分析了各种轴承流量计算方法对润滑系统设计中机油泵选择的影响。研制了用于测量管道内润滑油流动特性的试验装置,对目前润滑系统网络法分析中的各种管道内润滑油流动特性计算方法进行了试验检测。建立了表达内燃机机油泵供油特性以及滤清器、冷却器流量特性的BP神经网络仿真模型,并提出可以通过采用正交设计法选取机油泵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来提高部件建模效率。提出一种利用Pro/E提供的Mechanism模块和Matlab软件对内燃机轴承载荷进行联合仿真求解的简便有效方法。提出了利用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优化方法来求解网络法分析中表达样机润滑系统网络模型的非线性方程组,实现了对润滑系统网络化仿真分析方法的改进应用。针对样机,对润滑系统在全负荷、部分负荷等多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网络法仿真分析,并结合主油道压力特性试验结果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检验,证明了润滑系统改进网络化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李显明[4](2005)在《基于三维装配模型下的康明斯柴油机连杆复杂工况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铁路空调客车中的康明斯柴油机连杆为研究对象,考虑了接触、装配预紧等影响,利用三维造型软件PRO/E 建立包括活塞销、曲柄销在内的连杆装配体的复杂三维模型,然后利用接口技术把它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中,建立了一种更符合实际的有限元分析计算模型。通过对连杆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了连杆的变形、应力分布、强度情况。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对连杆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以往估算安全系数的方法是取出部分节点进行后处理,再寻找危险部位。这种方法不能完整、有效地评价整个连杆的安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更为方便有效的方法,它是利用ANSYS 软件中的ELEMENT TABLE即单元表来计算出各单元的疲劳安全系数,并可以运用云图显示构件安全系数,也可以方便查询各节点的安全系数值。用ANSYS 中的命令流APDL 把以上分析编写成疲劳分析的后处理程序可以作为相似结构疲劳分析的后处理程序。本文还验证了以上方法的准确性,最后发现:单元尺寸越小,利用单元解计算得出的疲劳安全系数越接近利用节点解计算得出的疲劳安全系数。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高,单元尺寸可以划分得更小,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会更准确。

谢锡海[5](2002)在《12KVD21A-2型柴油机活塞环故障的预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如何正确检测、装配活塞环,介绍柴油机在使用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减少柴油机活塞环故障,提高整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万发亿[6](1976)在《防止295型柴油机窜机油的几种方法》文中研究指明 我厂生产的295型柴油机,曾严重地出现窜机油(排气系统喷机油)现象。造成窜机油的因素有很多:连杆的扭弯度、曲轴的轴向窜动、活塞环的结构和弹力以及安装是否正确、缸筒与活塞的配合间隙、空气滤清器和油底壳内机油面的高低、配气系统的润滑情况等。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认为,在295型柴油机上,窜机油的主要原因是润滑配气机构的油量过大,形成气缸孟上平面油面过高,致使机油通

二、防止295型柴油机窜机油的几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295型柴油机窜机油的几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某型柴油机曲柄连杆机构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概况
        1.3.1 FMECA发展概况
        1.3.2 机构可靠性发展概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曲柄连杆机构FMECA分析
    2.1 系统定义
        2.1.1 功能分析
        2.1.2 约定层次划分
        2.1.3 严酷度类别定义
        2.1.4 信息来源
        2.1.5 故障判据
    2.2 曲柄连杆机构FMEA分析
    2.3 曲柄连杆机构CA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精度概率模型
    3.1 曲柄连杆机构简介
    3.2 运动副间隙分析及应用的理论模型
        3.2.1 运动副间隙分析
        3.2.2 有效长度模型理论
        3.2.3 连续接触模型理论
    3.3 曲柄连杆机构活塞运动位置误差概率建模
        3.3.1 模型建立整体思路
        3.3.2 主缸活塞运动位置误差概率模型
        3.3.3 副缸活塞运动位置误差概率模型
        3.3.4 磨损对活塞运动位置误差的影响
    3.4 12150L曲柄连杆机构实例计算
        3.4.1 算例说明
        3.4.2 参数处理
        3.4.3 活塞位移误差均值和方差计算
        3.4.4 可靠度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蒙特卡洛仿真模拟实验
    4.1 蒙特卡洛方法概述
    4.2 蒙特卡洛仿模拟活塞运动位置误差
        4.2.1 曲柄连杆机构蒙特卡洛分析综述
        4.2.2 蒙特卡洛分析的有效长度模型
        4.2.3 活塞运动位置误差概率模型
        4.2.4 参数模拟计算位移误差均值和方差
    4.3 蒙特卡洛分析验证可靠度计算
        4.3.1 主缸误差检验
        4.3.2 副缸误差检验
        4.3.3 总结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曲柄连杆机构精度分配
    5.1 机构精度分配基础
    5.2 优化软件简介
        5.2.1 MATLAB软件简介
        5.2.2 fmincon函数简介
    5.3 设计变量确定
    5.4 目标函数建立
    5.5 约束函数建立
    5.6 12150L曲柄连杆精度分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柴油机连杆应力和变形的计算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连杆载荷的处理
        1.2.2 连杆应力和变形静态分析
        1.2.3 连杆应力和变形动态分析
        1.2.4 连杆的强度实验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连杆组件三维接触有限元计算
    2.1 有限元法在柴油机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及基本原理
        2.1.1 应力、应变问题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2.2 连杆组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连杆组件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2.2.2 连杆组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 连杆组件计算分析
        2.3.1 连杆装配工况计算分析
        2.3.2 连杆受拉工况计算分析
        2.3.3 连杆受压工况计算分析
        2.3.4 连杆疲劳安全系数校核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连杆应力测量实验
    3.1 实验力学研究在内燃机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3.2 连杆应力测量实验
        3.2.1 实验目的和要求
        3.2.2 连杆电阻应变测量主要过程
    3.3 连杆应力应变测量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杆瞬态受力计算
    4.1 缸内压力曲线的获得
        4.1.1 缸内燃烧放热规律
        4.1.2 建立单缸机工作模型
        4.1.3 缸内压力曲线验证
    4.2 连杆瞬态受力分析
        4.2.1 连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求解设置
        4.2.2 连杆瞬态计算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关于内燃机润滑系统网络法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内燃机润滑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进展
        1.2.1 经验设计法
        1.2.2 外部特性设计法
        1.2.3 网络化设计法
    1.3 现代内燃机润滑系统设计中面临的问题
        1.3.1 各种润滑系统设计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1.3.2 内燃机润滑系统设计的环保性、经济性问题
    1.4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然机主要摩擦副的润滑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轴─轴承摩擦副的润滑特性研究
        2.2.1 概述
        2.2.2 轴─轴承润滑特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2.2.2.1 控制方程
        2.2.2.2 数值计算方法
        2.2.3 润滑系统网络法设计中轴承流量特性建模方法的比较研究
        2.2.3.1 几种轴承流量计算方法的介绍与比较分析
        2.2.3.2 算例比较分析
        2.2.3.3 影响内燃机轴承润滑流量特性的工况因素分析
        2.2.3.4 结论
        2.2.4 热变形对内燃机主轴承润滑特性影响的仿真分析
        2.2.4.1 轴承的热变形分析
        2.2.4.2 数值仿真计算及求解流程图
        2.2.4.3 实例数值仿真分析
        2.2.4.4 仿真分析结论
        2.2.5 滑动轴承启动与变工况时轴承温度的试验研究
        2.2.5.1 试验研究目的
        2.2.5.2 试验研究内容与方案
        2.2.5.3 试验研究装置
        2.2.5.4 试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2.2.5.5 试验结论
    2.3 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润滑特性研究
        2.3.1 概述
        2.3.2 活塞环─缸套润滑特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2.3.3 活塞环摩擦副的润滑油消耗分析
        2.3.3.1 活塞环在上行中的刮油量
        2.3.3.2 活塞环端面“泵油”分析
        2.3.3.3 活塞环开口间隙润滑油上窜分析
        2.3.4 实例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润滑油在管道内的流动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研究的内容、装置与方案
        3.2.1 试验研究的内容
        3.2.2 试验装置的设计
        3.2.2.1 试验装置的设计方案
        3.2.2.2 试验管道的设计与制造
        3.2.2.3 电加热温控系统的设计
        3.2.2.4 试验用测试仪器的选择
        3.2.3 试验方案与步骤
        3.2.3.1 试验方案
        3.2.3.2 试验步骤
    3.3 润滑油在管道中流动特性的计算方法
        3.3.1 基本理论
        3.3.2 方法一
        3.3.3 方法二
        3.3.4 方法三
        3.3.5 方法四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几种计算方法的试验检测与比较分析
        3.4.2 影响润滑油在管道中流动特性的因素分析与试验研究
        3.4.2.1 管径的影响
        3.4.2.2 管长的影响
        3.4.2.3 温度的影响
        3.4.3 串、并联管路中润滑油流动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3.4.3.1 串、并联管路中润滑油流动特性分析
        3.4.3.2 串联管路中润滑油流动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3.4.3.3 并联管路中润滑油流动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润滑系统组成部件流盘特性的试验研究与建模分析
    4.1 引言
    4.2 机油泵供油特性的试验研究
        4.2.1 试验研究目的与内容
        4.2.2 试验对象主要性能参数
        4.2.3 试验方案
        4.2.3.1 试验装置
        4.2.3.2 试验考察的目标和试验因素、水平的选择
        4.2.3.3 试验步骤
        4.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机油冷却器流量特性的试验研究
        4.3.1 试验研究目的与内容
        4.3.2 试验对象主要性能参数
        4.3.3 试验方案
        4.3.3.1 试验装置
        4.3.3.2 试验考察的目标和试验因素、水平的选择
        4.3.3.3 试验步骤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机油滤清器流量特性的试验研究
        4.4.1 试验研究目的与内容
        4.4.2 试验对象主要性能参数
        4.4.3 试验方案
        4.4.3.1 试验装置
        4.4.3.2 试验考察的目标和试验因素、水平的选择
        4.4.3.3 试验步骤
        4.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机油泵供油特性的神经网络建模
        4.5.1 前言
        4.5.2 机油泵供油特性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4.5.2.1 BP神经网络建模概述
        4.5.2.2 模型的建立
        4.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机油滤清器与冷却器流量特性的神经网络建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法的内燃机润滑系统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润滑系统网络法分析的理论基础
        5.2.1 基本理论与方程
        5.2.2 润滑系统网络法分析的求解方法
    5.3 内燃机轴承载荷的仿真求解
        5.3.1 仿真分析的基本方法
        5.3.2 仿真分析模型的建立
        5.3.2.1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简图分析及基本方程
        5.3.2.2 零部件及部分局部结构的建模与分析
        5.3.3 模型的装配与连接
        5.3.4 仿真分析
    5.4 润滑系统网络法仿真分析实例
        5.4.1 样机基本参数及润滑系统结构组成
        5.4.2 润滑系统组成部件工作特性的建模
        5.4.3 润滑系统网络模型的建立
        5.4.4 求解流程图
        5.4.5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多工况下内燃机润滑系统网络法分析与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SD4105柴油机的磨合与试验研究方案
        6.2.1 试验样机的主要技术规格
        6.2.2 试验研究目的
        6.2.3 试验样机的磨合
        6.2.4 SD4105柴油机多工况下的试验研究方案
        6.2.4.1 试验研究装置
        6.2.4.2 试验考察的目标和试验因素、水平的选择
        6.2.4.3 试验步骤
    6.3 SD4105柴油机润滑系统多工况下的网络法分析与试验研究
        6.3.1 示功图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6.3.2 内燃机轴承载荷计算与分析
        6.3.3 润滑系统网络法仿真结果的评价方法
        6.3.4 几种轴承流量计算方法在润滑系统网络法分析中应用的比较
        6.3.4.1 轴承半径间隙等参数的选择与比较分析
        6.3.4.2 几种轴承流量计算方法的应用比较
        6.3.5 多工况下内燃机润滑系统的网络法分析
        6.3.5.1 转速的影响
        6.3.5.2 负荷的影响
        6.3.5.3 油温的影响
        6.3.6 多工况下内燃机润滑系统的润滑油消耗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4)基于三维装配模型下的康明斯柴油机连杆复杂工况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序言
    1.1 概述
    1.2 有限元法典型分析步骤
    1.3 有限元分析的优点
    1.4 有限元分析的缺点
    1.5 有限元法在柴油机连杆分析中的应用
        1.5.1 连杆的组成与受力情况
        1.5.2 连杆的计算分析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三维有限元分析基础
    2.1 位移模式与形函数
    2.2 位移——应变方程式
    2.3 应力——应变方程
    2.4 坐标变换
    2.5 刚度矩阵
    2.6 载荷列阵
    2.7 用最小位能原理求节点位移
第三章 连杆有限元分析
    3.1 前言
    3.2 弹性接触基本理论
        3.2.1 弹性接触问题的一般假设
        3.2.2 接触条件
        3.2.3 有摩擦接触与无摩擦接触
        3.2.4 弹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法
    3.3 计算模型
    3.4 单元选择及网格划分
    3.5 接触对建立
    3.6 位移边界条件和载荷处理
        3.6.1 位移边界条件
        3.6.2 载荷处理
        3.6.3 载荷施加
    3.7 有限元计算结果
        3.7.1 预紧工况分析
        3.7.2 拉伸工况分析
        3.7.3 压缩工况分析
        3.7.4 考虑疲劳安全系数的分析结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四、防止295型柴油机窜机油的几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型柴油机曲柄连杆机构可靠性分析[D]. 陈岩. 东北大学, 2011(05)
  • [2]柴油机连杆应力和变形的计算与实验研究[D]. 马军彦.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6)
  • [3]关于内燃机润滑系统网络法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D]. 童宝宏.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4]基于三维装配模型下的康明斯柴油机连杆复杂工况有限元分析[D]. 李显明. 苏州大学, 2005(04)
  • [5]12KVD21A-2型柴油机活塞环故障的预防[J]. 谢锡海. 机电工程技术, 2002(04)
  • [6]防止295型柴油机窜机油的几种方法[J]. 万发亿. 农业机械资料, 1976(06)

标签:;  ;  ;  ;  ;  

防止295柴油机窜油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