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蚀刻刻字工艺优化

玻璃蚀刻刻字工艺优化

一、玻璃腐蚀刻字工艺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黄千钧[1](1990)在《玻璃腐蚀刻字工艺的优化》文中认为本文对玻璃腐蚀刻字工艺进行了优化,摸索出合适的钢化玻璃腐蚀刻字工艺规范,解决了刻字中因腐蚀出界所造成的制件报废问题.

魏田杰[2](2020)在《青砖文物的修补及PHBV封护研究》文中指出青砖作为我国现存历史建筑遗迹中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起到承重和围护的作用,部分青砖还具有建筑装饰美学的作用。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淋、可溶盐侵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青砖出现了严重的病害,如裂缝、泛碱、水渍、人为刻画和生物病害等,对青砖的保护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以北京明长城青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无机保护材料和改性后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3-羟基丁酸酯-co-羟基戊酸酯)(PHBV)分别对青砖进行修补和封护保护,研究材料保护效果及耐久性。(1)传统无机材料对青砖的保护效果。选用传统无机材料(熟石灰)和现代无机材料(天然水硬性石灰)分别对刻画青砖进行修补,通过耐紫外老化、耐冻融性、耐可溶盐性、耐酸性测试,对比修补试样老化前后的形貌、色差和硬度等性能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水硬性石灰与青砖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较弱,而熟石灰与青砖基体结合强度高,且符合文物“修旧如旧”的要求,但是熟石灰与青砖基体在老化后易在表面产生酥粉、剥落等病害,因此需要对青砖进行进一步的表面封护。(2)纳米TiO2/PHBV、纳米CeO2/PHBV乳液对青砖的保护效果。采用改性后的纳米TiO2、纳米CeO2分别与PHBV乳液复配,将复配材料涂覆于青砖表面,通过测试试样的色度值、毛细吸水系数、表面接触角等指标评估封护效果。结果表明,纳米TiO2/PHBV、纳米CeO2/PHBV乳液皆可使青砖表面疏水性提高,透水性降低,水蒸气透过性良好,耐紫外老化能力提高,其中,纳米CeO2/PHBV封护青砖后,接触角高达127.5°,毛细吸水系数为0.0007~0.0037 g/(cm2·s0.5),远低于未涂刷时的0.0131 g/(cm2·s0.5),纳米CeO2最佳添加量为1%。(3)PHBV微球对青砖的保护效果。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HBV微球,探索各因素(温度、聚乙烯醇(PVA)浓度)对微球形貌及粒径的影响,优化微球粒径制备参数后,与硅烷偶联剂复合对青砖表面进行保护研究初探。结果表明,制备PHBV微球时,最佳反应温度为10℃,PVA最佳浓度为4%。不同粒径PHBV微球涂覆于青砖表面后,对试样表面疏水性影响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微球粒径越小,试样表面的疏水性相对越好。

任英科[3](2019)在《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胶体对薄膜形貌影响》文中指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吸光性能好,载流子迁移率高,电子扩散长度长,在太阳能电池领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钙钛矿吸光层是整个电池器件的核心,决定了器件的光伏性能。在钙钛矿结晶过程中,前驱体溶液经历成核和晶体生长两个过程,成核阶段决定了钙钛矿薄膜形貌。如果基底上晶核很少,不受约束的晶体生长可以获得较大的晶体,缺点是晶粒之间留有空隙,这些空隙导致了电子传输层中电子和空穴传输层中空穴发生复合形成暗电流。快速成核可以得到致密的钙钛矿薄膜,但是同等致密的钙钛矿薄膜,晶粒尺寸大小和晶核数目成反比。晶体之间的晶界存在大量缺陷造成钙钛矿间接复合,大晶粒尺寸钙钛矿之间存在较少晶界有利于提高电池性能。因此,在钙钛矿结晶过程中,控制成核速度和数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前驱体溶液中引入二甲基亚砜(DMSO)可以制备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实验已经证实DMSO可以平衡CH3NH3I(MAI)和PbI2晶体生长速率。我们成功地通过调节二甲基甲酰胺(DMF)和DMSO比例获得可控制的中间体,这些中间体通过分子自组装组成。红外测试(FTIR)和热重分析(TGA)研究和证实中间相的键能和构成材料的配比。使用不同比例的DMF和DMSO混合溶剂制备了四种不同的MAI-PbI2-DMF 和 MAI-PbI2-(DMSO)y 的胶体(y=0.6,1.5,1.9)。通过控制这些胶体大小得到不同钙钛矿成核数目,最终影响钙钛矿膜的结晶。在这些配合物中,优化的MAI-PbI2-(DMSO)1.5中间相退火后可以得到致密的钙钛矿薄膜,并且具有较大的晶粒尺寸,这些性能提高了薄膜载流子寿命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PCE)。滴加反溶剂是提高钙钛矿薄膜质量的有效方法,我们从成核角度揭示了氯苯(CBZ)在结晶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前驱体溶液的中间相,我们首次观察到MAI-PbI2-DMF或MAI-PbI2-DMSO在使用非极性溶剂之前尚未形成。滴加反溶剂促进了较大胶体MAI-PbI2-DMF或MAI-PbI2-DMSO的形成,这些大颗粒胶体成为早期钙钛矿晶核。CBZ加速了钙钛矿成核,退火过程中这些众多数目的晶核自由生长直到相邻晶粒相互接触,得到了致密且均匀的钙钛矿薄膜。成核阶段决定了铅卤化物钙钛矿薄膜形貌,从而决定了太阳能电池性能。在这里,我们引入了一种重复性强的方法:快速成核(TRN)来改善钙钛矿结晶过程和薄膜形貌。相比传统反溶剂方法,使用低温反溶剂(乙醚,氯苯和甲苯)可以促进均向成核,得到致密的钙钛矿薄膜。使用 TRN 方法制备的(FAPbI3)0.85(MAPbBr3)0.15电池器件PCE可以高达19.2%,并且在室温条件下40天后,仍保持原始效率的85%以上。制备大晶粒的钙钛矿薄膜,可以提高电池性能。晶界之间容易导致载流子的复合,钙钛矿晶粒数量和晶界数目成反比。前驱体溶液中认为PbI42-会成为早期的钙钛矿晶核,并且成为薄膜的复合中心。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溶剂交换策略(SES)制备大晶粒钙钛矿薄膜。在采用化学计量比的PbI2:MAI:DMSO(3:2:2)前驱体溶液,通过减少了胶体(PbI42-)的数量,制备钙钛矿晶粒尺寸到2μm。SES制备的钙钛矿电池器件效率显着提高到了 17.2%。

王晓明[4](2002)在《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机理和表面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零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我国机械零件表面质量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因而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寿命。此外,传统机械光整加工在大型工件、复杂曲面、微小尺寸和复杂结构等的应用中存在工艺复杂、表面质量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PECFM)和脉冲电化学机械加工(PECMM)具备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且能够大幅度改善零件的表面质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发展潜力,因此,本文将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的机理和表面特性的研究作为核心内容。 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在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领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以下方向有待深入研究: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的机理和工艺特性;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应用技术研究;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的表面特性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影响。上述内容中机理和工艺特性是光整加工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光整加工的最终目标是大幅度提高零件的表面质量、使用性能和寿命,因此这些研究方向即是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重点。 本文重点研究了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PECFM)的机理和工艺特性,深入研究了PECFM的电化学特性、流场特性和阳极溶解特性;通过模拟计算分析极间间隙过程,建立了许用最小间隙数学模型;系统研究了电解液、脉冲电流频率和占空比、电参数、工作液压力和流速等工艺参数对加工表面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规律,全面分析了PECFM的工艺特点和优势。 研制了PECFM专用高频窄脉宽大容量脉冲电源,并在实际生产中运行状况良好,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智能型脉冲电源。 开拓了PECFM的应用领域,开发了开放式PECFM、移动式阴极加工和脉冲电化学光亮刻字等新技术和新工艺,在大面积工件、复杂型面、微小尺寸和复杂结构光整加工应用中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并对PECFM的表面质量和生产效率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将光整加工工艺、表面质量、零件使用性能和寿命三者联系起来,研究了加工工艺和表面特性对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表面特性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的表面特性,揭示了不同光整加工工艺对表面特性的影响规律,对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后零件的各项使用性能(摩擦系数、初磨损、精度保持性、疲劳强度、接触刚度、耐腐蚀性和粘附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表面特性对零件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将脉冲电化学机械加工(PECMM)应用到量大面广的基础件上,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PECMM应用到齿轮、轴承的加工中,检测分析了PECMM的轴承滚道和齿轮齿面的表面特性,并以齿轮和轴承实际工况下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实验作为总体考核目标,得出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来校核基础实验和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对照加工前后轴承和齿轮的使用性能和寿命指标,经PECMM加工后零件噪音大幅度下降,寿命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将PECMM应用到轴承、齿轮等基础件上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途。 本文的研究旨在更深入的认识表面质量和零件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是解决表面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推动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的研究和发展,改善我国基础件质量落后局面,对实际生产具有深远影响。

刘宁[5](2019)在《基于石墨烯的MEMS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传感器技术因其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强、易于集成、易于进行批量生产、和易于实现智能化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目前的MEMS传感器多运用硅作为基底,硅的材料本身决定了其传感器不具备柔性特性,经过多年的发展,硅材料在MEMS领域的研究也早已进入了瓶颈,很难再有所突破。石墨烯是目前科学界前沿、火热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相较于硅而言,石墨烯拥有着更小的尺寸空间和更优异的电学性能,通过结构设计还可以实现传感器的柔性变形,不仅能够提升传感器的性能,还拥有更广阔的使用空间。本文利用简易的实验器材与简单的工艺,成功制备了具有两种不同叉指电极结构的电容式柔性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主要工作有:(1)基于叉指电极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叉指结构,分别为平行叉指电极结构和圆形叉指电极结构,为了使传感器成为柔性传感器,需要利用PDMS柔性薄膜对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的叉指电极进行包裹。(2)对两种结构的叉指电极进行了尺寸参数的确定,包括叉指电极的边长、指宽、指间距,以及PDMS柔性薄膜的边长以及厚度、石墨烯纸的厚度等。(3)研究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的制造工艺,通过不断的改良工艺参数与加工的方式,探寻出了适合本课题的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的制作工艺流程,得到了灵敏度可达到608MPa的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证明了该工艺制作方法是可行的。(4)通过手持数字电桥设计测试系统并搭建测试平台,利用自制砝码与标准砝码的不同搭配进行压力的施加,分别对两种不同叉指结构的各尺寸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的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的拟合分析,通过对比灵敏度、观察动态现象,得到本课题中的传感器的性能表现与施加压力前后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搭建Arduino测试平台,对传感器进行了应用演示实验。

袁立新[6](2013)在《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系统及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是将电解加工与激光加工进行复合的新型加工方法,其加工原理是在激光加工快速去除材料的同时,利用喷射电解液束的电解作用在线去除再铸层,提高加工小孔的表面质量。为了将该技术使用于工程应用,研究和掌握激光束在动态喷射液束中的衰减特性,研制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系统,深入研究该技术的加工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为目的,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本文首先研究了动态喷射液束中激光的衰减特性。根据溶液对激光吸收、散射的理论分析,结合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原理,分析了喷射液束中氢气微气泡对激光的散射特性,基于自制的专用试验装置,研究了激光在喷射液束中的衰减特性,为设计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系统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次研制了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系统。1)根据复合加工对喷射液束的要求,通过合理设计装置结构和选择喷嘴材料,设计了喷射耦合装置,该装置实现了激光束与喷射液束的精确耦合,使得喷射液束的破碎长度大于10mm,满足了复合加工对喷射液束的的要求;2)根据喷射液束电解加工的需要,研制了高压脉冲电源,该电源以555振荡电路为核心,以MOSFET为功率开关管,用脉宽调节和脉间调节相结合的方法,使输出电压和电源频率连续可调;3)基于激光在动态喷射液束中的衰减特性和提高激光在喷射液束中的加工效率,设计了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分时控制系统,实现了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分时控制的多种加工方式,解决了激光在喷射液束中严重衰减问题。最后利用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系统,进行了复合加工工艺试验研究。1)基于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技术,研究了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的再铸层。研究结果表明: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能够将电解加工与激光加工进行复合,并能100%地去除孔壁的再铸层,提高激光加工表面质量;2)使用单因素分析法,对某新型镍基高温合金片进行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打孔,研究工艺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和晶间腐蚀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电解液加工小孔的表面质量好于单一成份的电解液,当复合电解液的配比浓度为6%NaNO3+3%~4%NaCl、电解液的温度为30℃~40℃、电源电压为200VDC~300VDC时,能得到粗糙度小和晶间腐蚀少的加工效果;3)应用响应曲面法设计了二次回归正交试验,通过加工不锈钢材料小孔试验建立了材料去除率和再铸层残留率的二次回归方程,总结了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的工艺规律,利用优化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系列加工实例。通过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工艺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能够有效去除再铸层,表明了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技术具有诱人的工程应用前景,同时本文新研制的复合加工系统和工艺试验研究结果为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余毅权[7](2011)在《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技术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技术是基于制造技术集成创新理念而提出的一项将脉冲电解射流加工与激光加工进行复合的新型加工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聚焦激光束与电解液射流束同轴喷射,激光作用与电化学阳极溶解共同作用于工件,发挥激光加工和电解射流加工的高效率,同时“负极化”的电解液射流束对加工区的冲刷、冷却和电解作用能够“在线”去除激光加工所产生的再铸层。本文以1Cr18Ni9Ti和GH3030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各种加工工艺参数对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机理和成形规律的影响,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试验系统的完善与优化。利用控制装置对工装夹具进行自动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使工件实现二维运动,以完成刻槽等微结构的加工;(2)脉冲电解射流加工工艺试验研究。利用研制试验装置系统,针对电解加工电压、占空比、初始加工间隙、喷射压力等主要工艺参数对微坑成形规律及型槽加工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工艺试验,初步掌握了脉冲电解射流加工的工艺规律,为顺利进行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3)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试验研究。首先对比论证了复合加工相对于脉冲电解射流加工的优越性,然后具体分析了激光能量、激光频率、电解加工电压、占空比、初始加工间隙等工艺参数对材料去除率、再铸层厚度和锥度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采用激光能量200mJ,激光频率1.65Hz,电解加工电压280V,占空比70%及初始加工间隙控制在2mm的条件下,合理控制加工时间,孔壁再铸层厚度可以控制在5μm以下,而且加工表面无热影响区,加工精度较好。最后分别在不锈钢1Cr18Ni9Ti和高温合金GH3030上进行了群孔、群凹坑及型槽、刻字等典型试验件的试制加工,充分显示了该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的重要应用前景。

查剑锐[8](2021)在《山东长清灵岩寺石质文物风化过程及保护材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质文物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对于人们认识历史,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有重要的意义。受多种因素影响,价值发生缺失,对保护工作提出了科学化的要求。为此,进行风化过程研究并针对性设计保护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山东长清灵岩寺内的碳酸盐岩类石质文物为研究对象,从风化过程出发,针对性的进行了一水草酸钙(CaC2O4·H2O)的可控性合成及结构设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工作:通过对山东长清灵岩寺内唐朝至清末时期的475件碳酸盐岩类石质文物的现场调查,统计了 9种类型病害的数量(残损、断裂、白色结壳、人为污染、红色污染、表面溶蚀、片状剥落、裂隙和不当修复),结合所处位置及环境参数分析了各类风化特征和风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推测露天碳酸盐岩类石质文物的主要风化因素是水。针对典型病害(红色污染、白色结壳、剥落和溶蚀)进行了风化过程研究,应用对比表征和综合表征的方法详细描述了红色污染的形成过程,综合以上其它几种病害的风化特征提出雨水对碳酸盐岩类石质文物的影响包括物理冲击和化学侵蚀两个方面,相关保护材料除了具备难溶蚀的特性外,还应当具有结合力好,能够在粗糙表面成膜,致密化程度高的特点。基于保护材料的性能要求,设计了 CaC2O4·H2O粘结层、柔性层和刚性层。(1)使用草酸铵((NH4)2C2O4)反应剂在白色大理岩表面原位反应生成CaC2O4·H2O粘结层,其作为保护材料的同时还可以对大理岩进行加固,将表面结合力提升了 25%。(2)使用胶体溶液在粘结层表面沉积形成了CaC2O4·H2O柔性层,控制剂氢氧化钠(NaOH)减缓了草酸二甲酯(C4H6O4)的水解速率,使得镀膜溶液能够在粗糙岩石表面均匀铺展并填充样品中的孔隙。(3)使用CaC2O4·H2O溶液在粘结层表面沉积形成了刚性层,研究了晶体形貌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CaC2O4·H2O晶体在酸性生长环境下由不规则的颗粒转变为均一的方形晶体,符合紧密堆积要求。以上研究为保护材料的可控性合成提供了思路。为进一步提升CaC2O4·H2O保护膜的抗酸雨性能,将粘结层、柔性层和刚性层进行了组装。利用反应剂(NH4)2C2O4、抑制剂NaOH和HNO3易溶于水的特性进行了清洗,使保护膜中的残留物含量低于FT-IR及Raman的检测限,均一的组分使得保护膜的致密化程度有明显提升。酸雨测试结果表明,保护膜起到了牺牲层的作用,有较长的服役寿命。此外,该保护膜不仅拥有优异的阻隔效果(耐污性),而且其良好的可再处理性为保护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保障。由于反应剂(NH4)2C2O4的特性,该保护膜还可以在CaSO4·2H2O结壳上组装,并将其转换为成CaC2O4·H2O,为疏松结壳病害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上特性,使得该保护膜能够在硫化程度不高的岩石表面使用,阻止黑色结壳病害的形成。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们将组装好的保护膜涂敷于自然风化的岩石表面并置于室外进行风化测试,结果表明在经历过寒冬后,样品外观未发生明显变化,薄膜结构基本完整且拉曼特征峰清晰。该研究为CaC2O4·H2O保护膜的结构设计及石质文物应用奠定了基础。综上,基于石质文物的材质及风化过程,筛选保护材料并进行可控性合成及结构设计研究可以制备出具有抗酸雨、耐污染、可去除、可修复性能的CaC2O4·H2O保护膜,该类薄膜可应用于黑色结壳病害的防治。本论文丰富了无机类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体系,为该类材料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赵宝锋[9](2014)在《高效聚合物和硫化铅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太阳光中直接获取能量的光伏技术被认为是最有潜力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之一。尽管传统无机太阳电池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原材料价格昂贵和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近年来,以聚合物太阳电池和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太阳电池技术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改变聚合物材料的分子结构,能够调节材料的带隙和载流子迁移率等参数,使得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材料选择范围更加广泛。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形状、组分和聚集形态可以对其电学和光学性质进行调节,使得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能够吸收利用太阳光谱中的可见光和红外光。这两种新型太阳电池技术同时都具备溶液加工、制备工艺简单、低成本和可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等优点,已经成为光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溶液加工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和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的最高能量转换效率分别达到了10.6%和7.4%,但距离实际应用仍然有一段距离。本博士学位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基于低温溶液加工方式制备的高效率柔性聚合物太阳电池和PbS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及其光电性能研究,同时研究了溶剂处理方法对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活性层形貌和光伏性能的影响,为采用溶液加工方式制备低成本的新型太阳电池技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采用倒置器件结构,获得了能量转换效率为8.71%的高效柔性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的短路电流达到17.9mA cm-2,开路电压达到0.74V,填充因子为65.9%。这一结果得到了国家光伏质检中心的独立认证,是目前文献公开报道的最高效率。研究发现,醇溶性聚合物聚[(9,9-二(3’-(N,N-二甲基胺)丙基)-2,7-芴)-alt-2,7-(9,9-二辛基芴)](PFN)可以降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衬底氧化铟锡(PET/ITO)的表面粗糙度和功函数,使得ITO与活性层之间形成利于电子输运的欧姆接触,有利于载流子的收集。这种高效柔性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稳定性同样优异,器件在空气中放置120天,能量转换效率仍能维持初始效率的92%。在弯曲条件下测试,器件的光伏性能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衰减。上述优异的性能为柔性聚合物太阳的实际应用打下良好基础。柔性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理论质量功率可达到400W Kg-1,大大高于基于单晶硅的电池模组的功率密度,而与最好性能的薄膜电池相媲美。这一优点使得这种电池有望在便携电源和空间卫星等领域得到应用。低温溶液加工是这种高效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最突出优点,器件在制备过程中没有采用任何的热处理工艺,为在室温条件下高效大面积柔性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与活性层的形貌密切相关。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采用溶剂退火的处理方法对活性层的形貌进行优化,提高了聚合物太阳的光伏性能,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对于基于P3HT/PCBM体系的聚合物太阳电池,结合这一优化和使用ZnO/PFN作为阴极修饰层,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4.53%。在此基础上,以溶液加工的V2O5代替蒸镀的MoO3作为空穴抽取层材料,制备了能量转换效率为3.66%的全溶液加工P3HT/PCBM体系聚合物太阳电池。我们同时考察了低沸点溶剂退火对基于D-A型窄带隙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的太阳电池的影响,我们认为低沸点溶剂退火能够诱导活性层中给体、受体相发生相分离,从而优化活性层形貌,增强薄膜光吸收和载流子迁移率。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填充因子的贡献。这种低沸点溶剂退火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活性层薄膜经低沸点溶剂处理过程之后,PDTBDTFTQ/PC71BM体系聚合物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从5.21%提高到7.25%,填充因子从49.9%提高到74.1%。SFTBT/PC71BM体系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从1.88%提高到3.39%。PCDTBT/PC71BM体系聚合物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从5.16%提高到7.03%。研究结果表明,低沸点溶剂退火的处理时间对器件的光伏性能有重大影响,溶剂退火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给/受体相分离程度过度扩大,增大了载流子复合的概率,从而降低了器件的短路电流和能量转换效率。在第三部分工作中,我们采用有机/无机复合配体钝化方法,获得了分散性良好、尺寸均匀的硫化铅(PbS)量子点,制备了高效率的肖特基结构PbS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器件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0.54V和3.72%。论文讨论了复合配体中不同烷基链长度的有机配体对PbS胶体量子点的尺寸、分散性、晶体结构和吸收光谱的影响。我们研究了不同烷基链长度的保护溶剂对PbS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烷基链较长的油胺制备的PbS肖特基太阳电池性能最优,能量转换效率达到3.52%。研究还表明,在PbS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中引入醇溶性聚合物材料PFN作为阴极界面修饰层,可有效降低器件的漏电流,并提高器件的填充因子和能量转换效率。

曹丽娟[10](2020)在《全溶液加工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量子点发光材料(QDs)因其光色可调、发光峰窄、色纯度高等独特的发光性质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地,QDs具有可溶液加工性,采用溶液加工的方式制备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s)表现出了长寿命、高亮度、轻薄、柔性可弯曲等优异的发光性能。采用溶液加工工艺制备QLEDs阴极,是满足QLEDs制备工艺的适配性,实现低成本、大面积制造的重要方法。目前文献报道的全溶液加工器件,存在启亮电压(Von)高、发光效率低、以及电极方阻大等问题。本文以实现低Von、高发光效率的全溶液加工QLEDs为目标,重点研究采用银纳米颗粒(AgNPs)作为阴极、器件结构为ITO/PEDOT:PSS/TFB/QDs/ZnO/AgNPs的全溶液加工QLEDs的阴极界面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设计新型干燥工艺以及引入界面缓冲层,解决器件发光不均匀、阴极界面电子注入势垒升高以及电子注入受限等问题,实现了利用全溶液加工方法制备出发光均匀、低Von的红、绿、蓝QLEDs,并对器件的工作机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基于真空蒸镀银(Ag)阴极的QLEDs中,采用梯度退火工艺干燥ZnO薄膜,解决了因ZnO薄膜在直接高温退火下,导致TFB薄膜开裂,并引起器件发光不均匀的问题。并基于此,研制出均匀发光的红、绿、蓝QLEDs。通过对器件薄膜进行分层偏光测试,发现以150℃对ZnO进行直接退火时,器件结构中的TFB薄膜出现微裂纹并导致QDs在裂纹处不发光。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裂纹的产生是由于ZnO薄膜在150℃高温退火下,内部溶剂挥发、体积变化产生的内应力,以及TFB薄膜与ZnO薄膜之间的膨胀系数失配应力共同导致的。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先低温再高温的梯度退火工艺处理ZnO,降低了因直接高温退火产生的应力,抑制TFB薄膜开裂,成功制备出均匀发光的红、绿、蓝QLEDs。通过优化AgNPs的干燥工艺,得到了可以与蒸镀Ag阴极器件相比拟的低Von的红、绿、蓝全溶液加工的QLEDs。基于采用旋涂AgNPs作为阴极的全溶液加工QLEDs的Von较蒸镀Ag阴极器件偏高的问题,对阴极界面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光生伏打效应测试验证了全溶液加工QLEDs阴极界面势垒的提高是导致器件Von偏高的原因。利用SEM以及薄膜轮廓仪对ITO/ZnO/AgNPs器件截面形貌以及厚度进行表征,发现ZnO/AgNPs在界面产生共混,以致阴极界面势垒提高。通过采用低真空与热退火结合的工艺方式干燥AgNPs阴极,可以有效地阻止由于ZnO/AgNPs在界面共混引起的界面势垒提高,并且通过对器件进行光生伏打效应测试验证了这一结果。最终制备的全溶液加工红、绿QLEDs的Von分别从3.0 V和4.2 V降低至1.9 V和2.5 V,蓝光QLEDs的Von为3.4 V,实现了全溶液加工红、绿、蓝QLEDs与蒸镀Ag阴极器件相比拟的低Von。通过在ZnO/AgNPs界面引入缓冲层PVP,提升了全溶液加工红、绿、蓝QLEDs性能。具体表现为红、绿、蓝QLEDs的最大亮度分别从27541 cd/m2,16885 cd/m2,139cd/m2提升到39917 cd/m2,46593 cd/m2,348 cd/m2,分别提升了0.5倍,1.8倍,1.5倍。器件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从5.2 cd/A,5.1 cd/A,0.07 cd/A提升到8.3 cd/A,9.4 cd/A,0.15cd/A,分别提升了0.6倍,0.8倍,1.1倍。器件性能提升的机制是:PVP缓冲层阻挡了银浆溶剂与添加剂对ZnO内部造成缺陷增多的影响,同时由于其本身的绝缘作用调节了器件内部载流子平衡。

二、玻璃腐蚀刻字工艺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腐蚀刻字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2)青砖文物的修补及PHBV封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砖类文物的病害类型及机理研究
        1.1.1 青砖文物病害类型及影响因素
        1.1.2 青砖文物病害机理及保护研究进展
    1.2 砖质古建筑表面防护材料研究进展
        1.2.1 古建筑砖防护材料的要求
        1.2.2 传统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
        1.2.3 新型防护材料的优势
        1.2.4 生物降解型材料作为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引言
    2.2 仪器及材料
        2.2.1 实验砖材来源及样品制备
        2.2.2 试验仪器及材料
    2.3 样品修补及封护
    2.4 封护材料形貌及结构表征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4.3 X射线衍射仪测试
        2.4.4 微球粒径表征
    2.5 修补及封护材料性能测试
        2.5.1 疏水性测试
        2.5.2 水蒸气透过性测试
        2.5.3 毛细吸水率
        2.5.4 表面色度变化
        2.5.5 强度测试
        2.5.6 耐候性
第三章 无机材料对青砖的保护研究
    3.1 青砖建筑遗址病害状况现场勘测
    3.2 人为刻字青砖修补保护研究
        3.2.1 引言
        3.2.2 青砖刻字及修补
        3.2.3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TiO_2/PHBV对青砖的保护研究
    4.1 引言
    4.2 纳米TiO_2/PHBV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2.1 纳米TiO_2表面改性
        4.2.2 纳米材料表面改性性能表征
        4.2.3 纳米TiO_2/PHBV表面封护材料制备工艺
        4.2.4 测试结果分析
    4.3 纳米TiO_2/PHBV复合材料对青砖的保护效果
        4.3.1 实验部分
        4.3.2 纳米TiO_2/PHBV复合材料防护效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CeO_2/PHBV对青砖的保护研究
    5.1 引言
    5.2 纳米CeO_2/PHBV复合材料的制备
        5.2.1 纳米CeO_2表面改性
        5.2.2 纳米CeO_2表面改性性能表征
    5.3 纳米CeO_2/PHBV复合材料对青砖的保护效果
        5.3.1 保护效果表征
        5.3.2 纳米CeO_2/PHBV复合材料防护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HBV微球对青砖的保护研究
    6.1 PHBV微球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
        6.1.1 温度对PHBV微球形态的影响
        6.1.2 PVA浓度对PHBV微球形态的影响
    6.2 不同粒径PHBV微球对青砖表面的保护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3)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胶体对薄膜形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钙钛矿太阳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
        1.2.1 钙钛矿材料介绍
        1.2.2 钙钛矿太阳电池结构
        1.2.3 钙钛矿太阳电池工作原理
    1.3 钙钛矿制备工艺
        1.3.1 一步溶液法制备钙钛矿薄膜工艺
        1.3.2 两步溶液法制备钙钛矿薄膜工艺
        1.3.3 气相法制备钙钛矿薄膜工艺
    1.4 钙钛矿太阳电池现状及面临问题
        1.4.1 钙钛矿材料掺杂及替换(ABX位)
        1.4.2 钙钛矿晶体成核理论
        1.4.3 溶剂对钙钛矿太阳电池影响
        1.4.4 钙钛矿薄膜工艺改善方法
        1.4.5 钙钛矿太阳电池面临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出发点
第2章 一步旋涂法通过分子自组装控制中间相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钙钛矿电池制备工艺
        2.2.3 表征手段
    2.3 混合溶剂在钙钛矿电池中的应用
        2.3.1 混合溶剂与钙钛矿的配合物
        2.3.2 不同中间相得到的钙钛矿薄膜结晶性
        2.3.3 不同中间相得到的钙钛矿薄膜光学性质
        2.3.4 不同中间相对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步旋涂法中反溶剂对中间相演变过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钙钛矿电池制备工艺
        3.2.3 表征手段
    3.3 非极性溶剂作用下钙钛矿结晶过程
        2.3.1 反溶剂对钙钛矿薄膜形貌影响
        2.3.2 中间相的演变过程
        2.3.3 中间相转变钙钛矿的过程
        2.3.4 MAI-PbI_2-DMF和MAI-PbI_2-DMSO对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过反溶剂温度调控钙钛矿成核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钙钛矿电池制备工艺
        4.2.3 表征手段
    4.3 非极性溶剂作用下钙钛矿结晶过程
        4.3.1 不同温度乙醚对钙钛矿薄膜影响
        4.3.2 不同温度甲苯和氯苯对钙钛矿薄膜影响
        4.3.3 电池的电子传输性能测试
        4.3.4 电池的稳定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过溶剂分子交换制备大颗粒钙钛矿薄膜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钙钛矿电池制备工艺
        5.2.3 表征手段
    5.3 溶剂分子交换制备大颗粒钙钛矿
        5.3.1 分子交换制备的钙钛矿薄膜过程及其性能测试
        5.3.2 分子交换方法的反应机理
        5.3.3 电池性能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丁砜在钙钛矿电池中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钙钛矿电池制备工艺
        6.2.3 表征手段
    6.3 TMS在钙钛矿电池中的应用
        6.3.1 TMS制备钙钛矿流程
        6.3.2 TMS与PbI_2分子之间相互作用
        6.3.4 基于TMS制备钙钛矿薄膜性质
        6.3.5 基于TMS制备钙钛矿电池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机理和表面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整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地位
    1.2 我国光整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研究概况
    1.4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机理和工艺特性
    2.1 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的电化学特性
    2.2 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的流场特性
    2.3 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极间间隙分析与建模
    2.4 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阳极溶解特性
    2.5 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工艺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脉冲电源的研制与开发
    3.1 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用高频脉冲电源设计分析
    3.2 采用集成电路开发脉冲电源
    3.3 智能脉冲电源的硬件设计
    3.4 智能电源系统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技术的应用
    4.1 大面积工件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
    4.2 移动式阴极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
    4.3 闭环式脉冲电化学光整加工
    4.4 脉冲电化学光亮刻字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表面特性的研究
    5.1 零件的表面特性及其评价
    5.2 光整加工零件的表面特性分析
    5.3 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表面特性形成的机理
    5.4 表面特性对零件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脉冲电化学机械加工对轴承、齿轮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6.1 齿轮、轴承的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6.2 脉冲电化学机械加工对齿轮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6.3 脉冲电化学机械加工对轴承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致谢

(5)基于石墨烯的MEMS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
        1.2.1 MEMS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石墨烯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石墨烯的MEMS压力传感器结构设计与原理分析
    2.1 引言
    2.2 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2.1 平行叉指电极结构设计
        2.2.2 圆形叉指电极结构设计
    2.3 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石墨烯的MEMS压力传感器的工艺研究与制作
    3.1 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的材料选择
    3.2 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流程
        3.2.1 石墨烯纸的制作
        3.2.2 叉指电极的制作
        3.2.3 PDMS薄膜的制作
    3.3 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的工艺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石墨烯MEMS压力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4.1 测试设备
    4.2 手持数字电桥静态测试
        4.2.1 测试系统的连接与调整
        4.2.2 自制砝码
        4.2.3 测试结果
    4.3 手持数字电桥动态测试
    4.4 基于Arduino的应用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系统及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加工原理与再铸层的形成
        1.1.1 激光加工原理与特点
        1.1.2 再铸层的形成及危害
    1.2 减薄去除再铸层的常用方法
        1.2.1 优化激光加工参数
        1.2.2 工件表面的后续处理
        1.2.3 辅助气体喷射激光加工
        1.2.4 水射流引导激光加工
        1.2.5 超声辅助激光加工
        1.2.6 化学辅助激光加工
        1.2.7 激光诱导化学加工
    1.3 小孔电解加工
        1.3.1 脉冲电流电解加工
        1.3.2 电液束加工
        1.3.3 激光辅助喷射液束电解加工
    1.4 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的已有成果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机理研究
    2.1 激光打孔机理
        2.1.1 激光特性
        2.1.2 金属材料对激光的反射和吸收
        2.1.3 激光的聚焦
        2.1.4 激光打孔过程
    2.2 喷射液束电解加工机理
        2.2.1 电化学溶解原理
        2.2.2 电解加工原理
        2.2.3 喷射液束电解加工机理及特点
    2.3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机理及能量模型
        2.3.1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机理
        2.3.3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的能量模型
        2.3.4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喷射液束中激光传输特性研究
    3.1 激光在喷射电解液束中衰减的理论分析
        3.1.1 溶液对激光的吸收
        3.1.2 溶液对激光的散射
        3.1.3 气泡对激光的散射特性
        3.1.4 喷射液束中的氢气气泡率
        3.1.5 激光在喷射电解液束中的衰减分析
    3.2 试验装置与光电探测器
        3.2.1 试验装置
        3.2.3 光电探测器的静态标定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电解加工电流密度对激光衰减的影响
        3.3.2 电解液流速对激光衰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系统的研制
    4.1 复合加工系统的整体设计与分时加工设计思路
        4.1.1 整体设计
        4.1.2 分时加工设计思路
    4.2 喷射耦合装置
        4.2.1 喷射耦合装置设计
        4.2.2 耦合装置喷嘴的设计与试验
    4.3 高压脉冲电源
    4.4 分时控制系统
        4.4.1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4.4.2 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与原理
        4.4.3 控制系统的软件功能设计
        4.4.4 分时加工的软件实现
    4.5 其它设备的选择
        4.5.1 激光器及其光学系统
        4.5.2 电解液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模型研究
    5.1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的数学模型
        5.1.1 激光加工的温度场模型
        5.1.2 喷射液束电解加工的电场模型
        5.1.3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的数学模型
    5.2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的数值模拟
        5.2.1 模拟计算的参数
        5.2.2 —i 关系曲线的测定
        5.2.3 数值模拟流程
        5.2.4 模拟过程分析
    5.3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模型的试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工艺研究
    6.1 工艺参数分析
        6.1.1 激光加工参数分析
        6.1.2 电解加工参数分析
    6.2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分时加工小孔的试验研究
        6.2.1 小孔的再铸层
        6.2.2 小孔的深度
    6.3 再铸层的试验研究
        6.3.1 加工方式及加工参数
        6.3.2 加工盲孔的再铸层
        6.3.3 加工通孔的再铸层
    6.4 表面粗糙度与晶间腐蚀的试验研究
        6.4.1 加工材料的影响
        6.4.2 电解液成份的影响
        6.4.3 电解液浓度的影响
        6.4.4 电解液温度的影响
        6.4.5 电解电压的影响
    6.5 加工精度的研究
        6.5.1 影响加工精度的分析
        6.5.2 提高加工精度的方法
        6.5.3 试验结果分析
    6.6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工艺规律
        6.6.1 试验设计
        6.6.2 回归分析
        6.6.3 材料去除率
        6.6.4 再铸层残留率
        6.6.5 工艺参数的优化及验证
    6.7 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实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相关技术研究概况
        1.2.1 激光小孔加工研究现状
        1.2.2 电解小孔加工研究现状
        1.2.2.1 脉冲电流电解加工
        1.2.2.2 掩膜电解加工
        1.2.2.3 电液束加工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主要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机理研究
    2.1 激光打孔机理
        2.1.1 激光打孔特点
        2.1.2 激光打孔原理及物理过程
        2.1.3 水导激光耦合原理
    2.2 脉冲电解射流加工机理
    2.3 激光束与电解液射流束耦合机理
        2.3.1 激光在电解液射流束中传输原理
        2.3.2 电解液射流束稳定性机理
    2.4 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试验系统研制
    3.1 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3.2 耦合喷射装置
        3.2.1 喷嘴结构设计
        3.2.2 耦合腔体结构设计
    3.3 高压脉冲电源
    3.4 电解液循环过滤系统
    3.5 工装夹具
    3.6 激光器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电解射流加工试验研究
    4.1 脉冲电解射流加工电场仿真
    4.2 脉冲电解射流微坑加工成形规律试验研究
        4.2.1 电解加工电压对成形规律的影响
        4.2.2 喷射压力对成形规律的影响
        4.2.3 初始加工间隙对成形规律的影响
        4.2.4 占空比对成形规律的影响
        4.2.5 加工时间对成形规律的影响
    4.3 脉冲电解射流型槽加工试验研究
        4.3.1 电解加工电压对加工结果的影响
        4.3.2 脉冲宽度对加工结果的影响
        4.3.3 初始加工间隙对加工结果的影响
        4.3.4 扫描速度对加工结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试验研究
    5.1 试验参数的选定
    5.2 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与脉冲电解射流加工对比试验
    5.3 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基本工艺规律
        5.3.1 对材料去除率的影响
        5.3.2 对再铸层厚度的影响
        5.3.3 对通孔锥度的影响
        5.3.4 基本工艺规律总结
    5.4 典型试件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山东长清灵岩寺石质文物风化过程及保护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碳酸盐岩类石质文物的风化研究
        2.1.1 风化特征
        2.1.2 分析方法
        2.1.3 风化机理
        2.1.4 灵岩寺石质文物概况
    2.2 碳酸盐岩类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研究进展
        2.2.1 保护材料基本要求
        2.2.2 保护材料发展进程
        2.2.3 CaC_2O_4·H_2O保护材料的研究现状
    2.3 小结
    2.4 选题来源和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2.4.1 选题来源和依据
        2.4.2 研究内容
        2.4.3 选题创新性
    2.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 灵岩寺碳酸盐岩类石质文物保存现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保存环境
        3.3.2 风化特征
    3.4 小结
4 样品、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表征方法
    4.1 样品及实验原料
    4.2 实验与分析设备
    4.3 样品及保护材料的制备
        4.3.1 风化样品的制备
        4.3.2 模拟岩石试样的制备
        4.3.3 保护材料的制备
    4.4 测试与表征
        4.4.1 X射线荧光分析(XRF)
        4.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4.3 扫描电子显微镜搭配能谱仪分析(SEM-EDS)
        4.4.4 原子力显微镜(AFM)
        4.4.5 三维视频显微镜分析(SLM)
        4.4.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4.4.7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4.4.8 离子色谱仪分析(IC)
        4.4.9 综合热分析(DTA-TG)
    4.5 性能表征
        4.5.1 吸水率
        4.5.2 结合力
        4.5.3 色差分析
        4.5.4 抗酸雨性能
        4.5.5 耐污性能
        4.5.6 抗冻融性能
        4.5.7 可修复性
        4.5.8 可去除性
        4.5.9 风化岩石上的成膜效果
        4.5.10 刻字岩石上的成膜效果
5 典型风化特征形成过程研究
    5.1 引言
    5.2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石质文物材质分析
        5.3.2 风化过程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CaC_2O_4·H_2O粘结层的制备
    6.1 引言
    6.2 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剂种类的影响
        6.3.2 反应剂浓度的影响
        6.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6.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6.3.5 镀膜工艺的影响
        6.3.6 镀膜次数的影响
        6.3.7 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CaC_2O_4·H_2O柔性层的制备
    7.1 引言
    7.2 实验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溶胶化工艺的影响
        7.3.2 溶胶化助剂添加量的影响
        7.3.3 浓度的影响
        7.3.4 镀膜工艺的影响
        7.3.5 干燥温度的影响
        7.3.6 镀膜次数的影响
        7.3.7 性能测试
    7.4 本章小结
8 CaC_2O_4·H_2O刚性层的制备
    8.1 引言
    8.2 实验
    8.3 结果与讨论
        8.3.1 抑制剂种类的影响
        8.3.2 抑制剂添加量的影响
        8.3.3 溶液浓度的影响
        8.3.4 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8.3.5 干燥温度的影响
        8.3.6 镀膜工艺的影响
        8.3.7 镀膜次数的影响
        8.3.8 性能测试
    8.4 本章小结
9 CaC_2O_4·H_2O保护膜的组装
    9.1 引言
    9.2 实验
    9.3 结果与讨论
        9.3.1 成分及形貌表征
        9.3.2 性能测试
        9.3.3 实际应用研究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效聚合物和硫化铅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共轭聚合物及其半导体性质
    1.3 聚合物太阳电池概况
        1.3.1 聚合物太阳电池发展概况
        1.3.2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等效电路
        1.3.3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性能参数
        1.3.4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器件结构
        1.3.5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材料
        1.3.6 提高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的方法
    1.4 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概况
        1.4.1 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简介
        1.4.2 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的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1.4.3 胶体量子点薄膜的制备方法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论文的内容与创新性
第二章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制备
        2.1.1 器件制备的基本流程
        2.1.2 所需仪器设备
    2.2 薄膜的物理性质测试
        2.2.1 薄膜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
        2.2.2 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测试
        2.2.3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
        2.2.4 开尔文探针测试
    2.3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性能测试
        2.3.1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电流密度-电压特性测试
        2.3.2 聚合物太阳电池光电灵敏度的测定
        2.3.3 载流子迁移率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效率柔性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制备与光电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器件的制备
        3.2.3 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导电衬底 PET/ITO 的基本物理性质
        3.3.2 PET/ITO 的表面形貌
        3.3.3 高效率倒置结构柔性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光电性能
        3.3.4 柔性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稳定性和弯曲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剂退火优化光活性层形貌提高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材料的分子结构式
        4.2.3 器件的制备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沸点溶剂退火方法制备 P3HT/PCBM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光电性能
        4.3.2 低沸点溶剂退火提高含氟代喹喔啉单元的 D-A 型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
        4.3.3 低沸点溶剂退火提高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的原因分析
        4.3.4 低沸点溶剂退火提高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的普遍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bS 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的制备与光电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PbS 量子点的合成与制备
        5.2.3 肖特基结构 PbS 量子点太阳电池的制备
        5.2.4 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体材料对 PbS 量子点尺寸和形貌的影响
        5.3.2 配体材料对 PbS 量子点吸收光谱和结晶性的影响
        5.3.3 配体材料对肖特基结构 PbS 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5.3.4 界面修饰材料和溶剂对 PbS 胶体量子点肖特基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全溶液加工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简介
        1.2.1 量子点发光材料
        1.2.2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
        1.2.3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1.2.4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性能参数
    1.3 全溶液加工器件
        1.3.1 溶液加工电极
        1.3.2 全溶液加工器件存在的问题
        1.3.3 全溶液加工量子点器件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器件制备与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主要使用仪器
    2.3 实验材料
    2.4 器件制备
        2.4.1 配制溶液
        2.4.2 基板清洗
        2.4.3 器件制备
    2.5 器件光电性能测试及表征手段
        2.5.1 器件光电性能测试
        2.5.2 主要表征手段
        2.5.2.1 光学显微镜
        2.5.2.2 原子力显微镜
        2.5.2.3 开尔文探针
        2.5.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第三章 基于ZnO、AgNPs干燥工艺调控的低启亮电压全溶液加工QLEDs
    3.1 引言
    3.2 ZnO层干燥工艺对QLEDs发光均匀性的影响研究
        3.2.1 器件制备与测试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ZnO在150℃直接退火下的发光不均匀的量子点器件
        3.2.2.2 不同干燥工艺对薄膜形貌的改善
        3.2.2.3 基于梯度退火ZnO的发光均匀的量子点器件
    3.3 AgNPs干燥工艺对全溶液加工QLEDs启亮电压的影响研究
        3.3.1 制备与测试
        3.3.2 结果与分析
        3.3.2.1 全溶液加工QLEDs
        3.3.2.2 影响启亮电压的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阴极界面缓冲层的高效全溶液加工QLEDs
    4.1 引言
    4.2 溶剂TGME对 ZnO层性质的影响研究
        4.2.1 器件制备与测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PVP层对全溶液加工QLEDs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4.3.1 器件制备与测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玻璃腐蚀刻字工艺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玻璃腐蚀刻字工艺的优化[J]. 黄千钧. 航空工艺技术, 1990(01)
  • [2]青砖文物的修补及PHBV封护研究[D]. 魏田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胶体对薄膜形貌影响[D]. 任英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4]脉冲电化学及其复合光整加工机理和表面特性的研究[D]. 王晓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02(02)
  • [5]基于石墨烯的MEMS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工艺研究[D]. 刘宁. 北方工业大学, 2019(07)
  • [6]喷射液束电解—激光复合加工系统及加工工艺研究[D]. 袁立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12)
  • [7]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技术试验研究[D]. 余毅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
  • [8]山东长清灵岩寺石质文物风化过程及保护材料研究[D]. 查剑锐.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1)
  • [9]高效聚合物和硫化铅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D]. 赵宝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1)
  • [10]全溶液加工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 曹丽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玻璃蚀刻刻字工艺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