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课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论初中数学课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一、試談中学数学課中培养学生的邏輯思維問题(论文文献综述)

西峰山[1](2015)在《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把教学活动分成“教”和“学”两个维度,从每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即前期准备、内容分析、方法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对《数学通报》中的有关平面几何教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建国初期15年间的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通报》中文章的体现将该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51—1957,学习苏联时期;1958—1960,教育改革时期;1961—1966,自我完善时期。其次,对每一阶段从背景的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和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背景概述主要对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对该阶段发表的平面几何文章在总体文章中所占比重和对它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先从教学的六个环节对这些文章进行进一步分块统计,再对每一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先对每环节进行类化,再深入探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建国初期平面几何教学的如下特点:1.教学准备:备学生方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注意个体差异;备教材方面,选材注重数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教师能力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实习。当时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还注意到了集体备课方面的问题。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苏联时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重视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学改革时期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自我完善时期,意识到改革的极端性,教学内容方面在不损坏内容系统性的和适当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对教材进行筛选和精简。3.教学方法选择:当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等。练习法中有案例分析法和复习法;而案例分析法可分为定理的证明方法、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法等三种。4.教学原则:当时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等。培养学生能力时初级阶段遵循直观性原则,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力时再以启发式原则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即时巩固与练习,因此要用巩固性原则。5.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目的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理念。1963年第一次通过大纲提出“三大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方面:学习苏联时期主要侧重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改革时期主要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自我完善时期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编排。6.教学评价与反思:当时数学教育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发表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通过分析《通报》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关注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即教前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有教学过程的反思(方法、设计、原则)等。

李殿芬[2](2020)在《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生活教育为基础,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途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学生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课堂提问主体向度、提问内容、师生提问意识、提问动机和提问反应这五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该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第三部分总结指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表现为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学生间不会提问。第四部分从教师和学生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三怕”(怕影响教学计划、怕权威受到挑战、怕考试成绩不高)压抑学生提问、学生“三差”(个体心理素质差、课堂提问观念差、语言表达能力差)阻碍个人提问;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让问、学生不会问。第五部分是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及对策。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的建议是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的建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的建议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胡晋宾[3](2015)在《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知识毫无疑问是课程和教学的核心。而从历史上来看,知识观决定着课程观和教学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影响下展开的,知识观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分歧焦点。对于课程物化载体的教科书来说,它的编写也是知识观指导下的创作活动。基于当下的高中数学课改现实,研究教科书编写策略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从数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样3个视角来透视知识观发现:数学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宏观的数学知识发生、确证、发展、结构、属性、应用等方面的反思和追问,心理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微观的认知过程与机制、知识分类与传递等方面的解析和实证,教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学校中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筛选、组织、传递、教授、习得等方面的关切和侧重。数学知识观是隐藏在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学观背后的前提性根源,有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在数学教育领域,数学观和数学知识观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经常被混淆着使用。本文认为,前者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研究,隶属于“数学哲学”;后者是关照数学教育的“知识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教育,隶属于“数学教育哲学”。如果把数学教育当作基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并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和反思数学教育的话,那么形成的关于数学知识的看法就是数学知识观。而数学课程知识观是数学知识观的一个子集,就是指关于数学课程知识的观念,它是立足数学课程、关照数学课程、服务数学课程的一种数学知识观。数学教科书中体现的数学课程知识不同于数学科学知识,不同于生活数学知识,而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它是以客观的、共同的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整合了同龄人中的生活情境、个人知识中的共性成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形态,揉进了教学法加工和编辑技术等元素,预设教学方式并以纸质文本呈现出来的整合知识。数学教科书知识的特点是,它假借以静态陈述的数学知识为躯壳,负载了教育理念的课程价值,预设有知识获得的教学方式。借鉴有关知识观的理论框架研究,我们赋予数学学科含义,认为数学课程知识观有3个维度,即数学知识本质观、数学知识价值观和数学知识获得观。理想的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是:数学知识本质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创造,数学知识价值是一种辩证性的复杂谱系,数学知识获得是一种参与式的社会建构。特别地,我们指出,应该强调借助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去引导师生形成全面的、辩证的、现代的数学知识观。基于上述三维框架,对历史上数学教科书中隐匿的数学知识观进行了考察,对现实中教科书作者和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以及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无论是从历史上6个版本教科书的文本考察来看,还是从现实中26名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和515名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来看,知识观都影响了教科书编写策略;反过来,教科书编写策略中预设了不同的知识本质、知识价值和知识获得观念,从而又导致教学中不同数学知识观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辩证的。对于教科书作者来说,不同知识观导致了编写策略的不同认同,这种认同直接影响了编写策略,从而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式,间接影响了使用教科书的广大师生的数学知识观。正因为编写策略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案,因此优质的教科书编写应该寻求或者采用先进的数学课程知识观来做为指导。数学教科书编写是教科书作者在数学课程知识观显性或者隐性影响下的创造性活动,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持有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知识、结果、显性、学科、传授、内部等);持有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文化、过程、隐性、活动、建构、外部等)。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进行了理论建构,并以3个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微型实证和验证反思。首先,本文认为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视角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有3个,即: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6条具体的编写设想。第一条,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过程与结果样态。第二条,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和内敛价值。第三条,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第四条,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第五条,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第六条,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对于我国实际来说,数学教科书编写以前主要是国家行为,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现在教科书多元化以后,编写策略是教科书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我们主张高中数学教科书在编写的时候,立足于数学知识的结果、显性、逻辑、内部、传授维度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数学知识的过程、隐性、心理、外部和建构维度,把它们辩证地平衡起来,防止矫枉过正的简单化和一分为二的片面性,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最大教育价值和最佳育人效果。

周淑红[4](2017)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起点,承载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这个基础不仅是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有责任给学生发展施以明亮的底色。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小学数学,其任务也不仅仅局限于传授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发展人的思维、培养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像数学一样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面发挥如此强大的作用,而面对刚刚步入数学大门,思维尚处于懵懂状态的小学生,如何教会他们数学地思考,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必然有着区别于其他学段学生培养方式的独特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曾经一度出现了过分强调热闹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本真的现象,这引起了数学教育者的重视和轰轰烈烈的讨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起到风向标的作用,让一线教师看到了数学本质的回归。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报告推出后,有关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讨论方兴未艾。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怎样的尺度才能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实现了数学启迪思维、提升素养培养人的作用?这是本研究的重点。为此,将本研究问题确定为基于探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建构模型的基础之上的有效培养策略的寻求,故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深入小学追踪课堂教学、开展调查研究,采用田野研究法开展实践研究。本研究结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顺应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重在教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小学数学“有趣有思考”的教学主张,倡导自然教育。具体如下:本研究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对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素养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素养的研究成果,对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文献不足现状做简要原因分析。文献综述梳理了既有研究成果,明确了本研究的方向。第三章: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首先建立在生理学理论上,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学生思维培养可行的物质基础;心理学研究指出612岁期间(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处于重要转折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本研究的重要心理学支撑理论;教育学理论认为对于小学生思维与核心素养培养应顺其自然,西方自苏格拉底起的自然教育理论对本研究有很大启发;由于数学教育的特殊性,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数学”教育理论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有具体指导价值。第四章:素养建构。在第三章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探讨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内涵,并构建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从生成到表征的完整模型。第五章:存在问题。为清晰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在大量听课基础上,结合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指出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教学策略。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核心素养建构理论基础上,从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全面思维、活动体验、感悟思想、应用强化、整体教学不同角度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提出了顺其自然的“三不原则”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阅读——教提问——教探究——教表达——教总结”的“RQSES”五步训练法,倡导“有趣有思考”的数学教学。最后是本研究结论与反思。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建构理论再次回顾整理,反思“有趣有思考”的小学数学在教学实施时应思考的问题,并对后续研究做展望。

李天美[5](2020)在《K市高三学生立体几何中逻辑推理素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逻辑推理,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它能够使学生有逻辑、有条理的进行交流与讨论。逻辑推理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对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进行调查,对影响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培养策略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利用测试卷对K市226名高三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进行调查;然后利用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影响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培养策略和教学案例。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整体而言,高三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中等偏下,有64%左右的学生达到了逻辑推理素养水平一的要求,34%左右的学生达到了水平二的要求,有25%左右的学生达到了水平三的要求;在学校维度下,不同水平层次学校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平层次较高的学校学生基础较好,师资力量雄厚,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较高;在科别维度下,文理科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理科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各方面要求较为严格,逻辑推理素养水平高于文科学生;在性别维度下,男女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响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的主要原因:⑴积极因素: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逻辑推理方法多学科的运用;乐于探究,主动加强数学语言的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推理习惯;教师的教学方法。⑵消极因素:学生欠缺逻辑推理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会总结反思,梳理知识;学生解题思路混乱,读题粗心大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培养策略:⑴重视概念教学,牢固逻辑推理基石。⑵巧设问题情境,创造逻辑推理起点。⑶鼓励合情推理,渗透逻辑推理规则。⑷演绎推理验证,示范逻辑推理过程。⑸构建知识体系,梳理逻辑关系。希望这项研究能引起一线教师对高中学生立体几何中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重视,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陈露[6](2019)在《数学史视角下提升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逻辑推理素养是否具备,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甚至在人的发展中的体现都有很多。比如:很多理论之间共通的东西都有逻辑结构的支架或脉络;解题时有条理的思考与逻辑清晰的表达;类比、化归、推广、特殊化等数学思考中常用的逻辑方法;欧式几何中把几何和逻辑思想结合起来,用逻辑推理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等等。这些都说明了逻辑推理素养的提升,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变的更严密,还能有助于学生对复杂理论进行分析、分解,从而发现或组合出新的问题,并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去解决它。因此,研究者们需要在培养、提升数学逻辑推理素养上花费巨大的精力和人力,对数学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也应顺势而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数学学科上发展,而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因此,研究者根据现阶段实际教学情况,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数学史对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研究数学史融入教学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是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通过探究在数学史视角下进行实践教学研究,以及如何提升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提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建议和策略,有助于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逻辑推理素养。通过文献阅读法,对Biggs构建的SOLO理论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划分建立了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分析框架。通过对数学史料的研读和实际实践要求,设计了三个教学案例,分别是:《算法案例》、《秦九韶算法》和《点、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线面垂直判定定理》。通过访谈法,先分层后抽样对6名学生两两组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变化是否来源于数学史。通过日常跟踪观察,发现并记录学生课前课后变化。通过三次在课堂中融入数学史的教学后学生课堂反馈,在问卷调查和测试卷分析中学生对逻辑推理素养的认知及其变化,课后访谈分析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变化和日常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推理的主要表现进行观察,有如下结论:1.对于使用数学史融入教学的这一行为,能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欢,并且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越来越好的,同时也十分赞同在教学中使用此种方式上课;2.在使用数学史教学后,班级整体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层级都有提升,对于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好的学生提升的速度更快一些,反之对于水平低的学生则是提升的空间更大。并且二者都认为在教学后能提升个人逻辑推理素养这一观点表示赞同;3.对于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好的学生是易于接受有些难度的数学史知识,而水平相对低的学生,则可以接受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数学史知识;4.整体来看,学生在学习方式,课堂表现,逻辑推理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积极的变化,例如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数学,课堂上勇于提问,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也就说明在使用数学史进行教学实践后,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对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数学史影响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的策略:(1)共同探讨知识,追来源;(2)领悟数学方法,会思考;(3)择善者而从之,共发展。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建议:(1)适当选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2)创新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3)厚积薄发,感受数学教育价值。

杨亚平[7](2016)在《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文中指出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缩写。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旨在将STEM领域的核心内容置于真实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采用问题解决驱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支持学生数学和(或)科学内容学习,帮助学生习得工程设计和(或)技术手段,同时,通过强调展示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科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学科的价值,培养21世纪新技能及对STEM学科的积极态度、投身STEM事业的热情。整合性STEM教育有助于我国工程类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化到数学学科,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不仅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态度、促进其对数学和工程关系的理解,使数学教育真正服务于工程专业。本研究以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设计研究为方法论指导,借鉴设计研究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范型——“形成性研究”的具体方式,经过教学模式原型的提出、三轮迭代实施和修正,最终得到了可行的、有效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简称"ste-M-hve教学模式”)。本研究旨在为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同时开启整合性STEM教育在我国高职领域的新篇章。围绕“如何在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建构适合我国高职工程类专业的数学教学模式”这一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三个子问题:1、如何基于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2、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修正教学模式?3、该教学模式能够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展开工作:第一,基于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中所界定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内涵及核心要素,参考优质的整合性STEM教学原则以及工程设计的一般流程,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第二,在教学实施中修正教学模式原型,得到稳定可行的教学模式。笔者进入某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相关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将教学模式原型具身化,设计了三轮教学,并在教学(每轮3周左右)实施过程中,根据参与者的反馈、课堂观察等,反复修正教学模式。小到语义误解,大到教学环节的顺序等,笔者都进行了调整。第三,评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从数学成绩、数学态度和“其他”三方面考察了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数学成绩和数学态度主要通过教学前后的定量数据分析,并辅以学生访谈佐证。“其他”方面主要涉及工程设计流程、工程思维、技术等,笔者通过扎根学生访谈,建立编码框架对该部分进行质性分析。本文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构建了可行有效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包含六个教学环节:创设工程情境环节;研究问题并初步构想环节;教师引导数学化环节;分析改进环节;拓展情境中的数学内容——数学内部和数学应用环节;作品展示评价和反思环节。其中第2、3、4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循环系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课堂分析、访谈和测试表明,ste-M-hve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实验班学生在数学概念理解和应用两方面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学生,但在数学基础计算方面与对照班没有明显差别),而且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态度有所促进。同时,ste-M-hve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工程设计流程、工程思维、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

李金钟[8](2015)在《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金成梁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有突出贡献的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在从事中小学和师范数学教育研究的60多年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成果,为我们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带来启示和借鉴。学习和研究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对于探索名、特、优教师的成长轨迹和规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考察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历程的同时,深入研究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的主体内容,探究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探讨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以及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系统总结目前关于知名专家学者数学教育思想的已有研究,介绍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阐述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教育实践活动历程。第三部分:详细阐述、系统概括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的主体研究内容。具体划分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思想和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思想两大方面。第四部分:探究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五部分:将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其对当前的数学教学和小学数学教师教育的启示。金成梁的数学教学思想对指导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学生数学的学习也有帮助指导作用。金成梁的数学教师教育思想能为广大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高师的教育提供直接的借鉴和参考。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是我国数学教育中一份珍贵的财富,作为一项个案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研究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汲取精髓,进而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和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钟予[9](2017)在《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文中认为建筑,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旨在向人类提供实实在在的人文环境,建筑师执行的是最具体的人文关怀,数学则是人文精神最完美,最具体的体现,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轻视或取消数学教学,伤及了建筑教育的根本。本文探讨建筑数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针,涉及国内外建筑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等。基于作者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建筑数学的教学应随时代精神、社会环境、学科发展以及实践需求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主张当代数学教学应顺应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避免系统数学知识的灌输,重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水平和造就人文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并最终建立起与建筑创作关系更为密切的建筑数学课程,作为原有高等数学课的补充或替代。

胡婷炜[10](2020)在《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课堂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受问题设计的影响,因此近年来用问题链来设计问题的方式在数学领域逐渐得以推广和运用。问题链教学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促进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掌握、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而且是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问题链设计将直接影响问题链教学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型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成长型思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Dweck等人在2006年提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将智慧和能力看做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的,具有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内在动机,因此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善于自我管理、勇于挑战、直面挫折,能积极寻求他人帮助并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本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的研究方法,以H市G初中的初二数学教师Q老师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观察Q老师日常的问题链设计,结合与Q老师、L老师的访谈和教学设计实物分析,呈现当前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从理论上探讨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必要任务。基于查阅、收集梳理相关文献、书籍和政策的基础上对已有关于成长型思维和问题链的研究有了整体把握,试提出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要素、基本形式,进而阐述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针对当前问题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运用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和方案来探讨提升策略,最终为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建议。通过访谈、自然情境下的课堂观察和教学设计实物分析,呈现当前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在前期分析方面主要有:教材=课本:窄化了教材边界;学生=经验:学生研究随意化;目标=摆设:目标出现了游离。在主问题设计方面主要有:设计犹如“骨架”:直线式呈现书本问题;主问题流于形式:误将问题视为习题;重心偏离“轨道”:变相“灌输”知识。在子问题生成方面主要有:子问题流于表面:因问而问;生成遭遇阻隔:重结果轻过程;形变质不变:学生意识欠缺。在问题链优化方面主要有:为用而用:资源运用脱离需求;循规蹈矩:策略开发缺乏思考;力不从心:成长型思维培养难落实。根据对当前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指出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必要任务,主要原因包括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现状揭示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欠缺、初中数学问题链初衷决定其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目的、初中数学问题链中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持成长型思维。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要素主要包含目标、主问题、子问题和优化四个方面。根据问题链教学的一般环节将问题链设计的基本形式分为引入链、探究链、引申链、总结链和递进链五类。接着提出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应当遵循认知与行动相统一、方法与思维相对应、知识与能力相促进和问题与情感相结合四大原则,进而提出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方案,即研究教材与学生,明确各类目标、选择设计主问题,把握思维关键、生成子问题链,关注能力提升、教学化设计,优化问题链。最后参照设计原则和方案,针对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提升策略:前期分析目标明确,要奠成长型思维之基,先宏微观结合,深挖教材,再深入了解,把握学生,最后要有整体意识,落实目标。主问题设计注重思维方法,要渗成长型思维之法,先因需而设,对教材问题再创造,接着深度加工,合理筛选设计习题,然后精炼问题,培养主动建构知识。子问题生成关注初中生需求,要提成长型思维之能,先深究问题,明确意图,接着适时追问,过程结果并重,再是巧用“留白”,体现学生主体。问题链优化全面把握教学,要彰成长型思维之本,即要考虑周全,实现教技融合,也要灵活变通,理论实践结合,还要提升能力,内化成长型思维。

二、試談中学数学課中培养学生的邏輯思維問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試談中学数学課中培养学生的邏輯思維問题(论文提纲范文)

(1)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2.1 关于“教”的理论基础
        2.1.1 教的准备
        2.1.2 教的内容分析
        2.1.3 教学方法选择
        2.1.4 教学原则
        2.1.5 教学设计与实施
        2.1.6 教的评价与反思
    2.2 关于“学”的理论基础
        2.2.1 学的准备
        2.2.2 训练内容分析
        2.2.3 学习方法选择
        2.2.4 学习策略
        2.2.5 学习计划与实施
        2.2.6 学习评价与反思
    2.3 平面几何教学概述
        2.3.1 平面几何教学基本概念
        2.3.2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
第3章 学习苏联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3.1 背景的概述
    3.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3.3 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
        3.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3.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4章 教育改革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4.1 背景概述
    4.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4.3 平面几何教学发展脉络及特点
        4.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4.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5章 自我完善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5.1 背景概述
    5.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5.3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
        5.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5.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历史背景
        6.1.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
    6.2 教学启示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重视课堂提问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2.课堂提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3.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4.改变提问向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课堂中学生提问价值的研究
        2.课堂中提问主体和提问向度的研究
        3.课堂提问内容的研究
        4.课堂提问功能的研究
        5.对国内外研究的思考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2.论文研究思路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1.理论基础
        2.核心概念界定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1.调查设计目的
        2.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1.提问主体和向度
        2.提问内容
        3.提问意识
        4.提问动机
        5.提问反应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二、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
        1.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
        2.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
    (二)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
        1.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
        2.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
    (三)学生提问学生的现象较少
        1.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
        2.学生间不会提问
三、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主导提问的原因分析
        1.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2.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
    (二)学生缺少向教师提问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三怕”压抑学生提问
        2.学生“三差”阻碍个人提问
    (三)学生之间缺少提问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不让问
        2.学生不会问
四、改进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
    (一)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建议
        1.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
    (二)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建议
        1.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
        2.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
    (三)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建议
        1.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
        2.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调查问卷(实测)
    附录二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小学生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案例一:关于一年级《0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案例二:关于一年级《8和9的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三:关于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的案例分析
        案例四:关于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案例分析
        案例五:关于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六:关于三年级《周长的计算》的案例分析
        案例七:关于四年级《亿以上数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案例八:关于四年级《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案例分析
        案例九:关于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的案例分析
        案例十:关于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案例分析
        案例十一:关于六年级《分数乘分数》的案例分析
        案例十二:关于六年级《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案例分析
致谢

(3)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缘起和目标: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课程知识观
        1.3.2 高中数学教科书
        1.3.3 编写策略
    1.4 研究路径及方法
        1.4.1 研究路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综述和评论:相关研究及其进展
    2.1 关于知识观及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1.1 关于知识观的研究
        2.1.2 关于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2 关于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功能目标和编写原则的研究
        2.2.2 关于内容素材和组织呈现的研究
        2.2.3 关于语言图表和教材评价的研究
        2.2.4 关于编辑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2.3 关于知识观、数学(知识)观和课程教材关系的研究
        2.3.1 课程和教材对数学(知识)观形成的影响
        2.3.2 课程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观前提及其体现
        2.3.3 利用课程和教材去培养数学(知识)观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梳理和考察:多维视角的知识观审视及其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的影响
    3.1 知识与知识观
        3.1.1 知识
        3.1.2 知识观与认识论、知识论
    3.2 多维视角下的知识观审视
        3.2.1 数学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2 心理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3 教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3 知识观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3.3.1 从数学哲学视角来看
        3.3.2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
        3.3.3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厘清和界定:数学课程知识观涵义、图景及其观照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
    4.1 数学观与数学知识观辨析
        4.1.1 数学观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
        4.1.2 数学知识观是面向数学教育的知识观
    4.2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提出及其图景
        4.2.1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概念及其特点
        4.2.2 数学课程知识观是知识教育立场的价值综合
        4.2.3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理论图景概述
    4.3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透视
        4.3.1 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精选的学科知识
        4.3.2 作为编写策略加工过的课程知识
        4.3.3 借助教科书编写引导数学(知识)观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视和辩驳:数学课程知识观及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历史存在和现实认同
    5.1 中外教科书里隐匿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1.1 以《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为例:1949年以前的典型
        5.1.2 以SMP版和人教大纲版为例:1970年前后的典型
        5.1.3 以CPMP版和苏教课标版为例:2000年以来的典型
    5.2 数学课程知识观及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问卷设计
        5.2.1 理论维度设计
        5.2.2 项目鉴别度、信度和效度
    5.3 对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的调查
        5.3.1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3.2 教科书作者的编写策略认同
        5.3.3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4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
        5.4.1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4.2 高中数学教师的编写策略认同
        5.4.3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反思和建构: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设想
    6.1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
        6.1.1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
        6.1.2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
        6.1.3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
    6.2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具体设想
        6.2.1 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结果与过程样态
        6.2.2 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与内敛价值
        6.2.3 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
        6.2.4 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
        6.2.5 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
        6.2.6 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尝试和探索:基于策略设想编写的3个微型实证研究案例
    7.1 微型实验1:棱柱、棱锥和棱台(课时)
        7.1.1 实验设计
        7.1.2 信息处理
        7.1.3 研究启示
    7.2 微型实验2: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时)
        7.2.1 实验设计
        7.2.2 信息处理
        7.2.3 研究启示
    7.3 微型实验3:基本不等式(课时)
        7.3.1 调查设计
        7.3.2 信息处理
        7.3.3 研究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结论、不足及前景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数学课程知识观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调查问卷
    附录3 棱柱、棱锥和棱台(静态陈述式)
    附录4 棱柱、棱锥和棱台(动态发生式)
    附录5 棱柱、棱锥和棱台(测试问卷)
    附录6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旁观式)
    附录7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参与式)
    附录8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测试问卷)
    附录9 基本不等式(孤立式)
    附录10 基本不等式(关联式)
    附录11 基本不等式(访谈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驱动
        (四)自己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小学数学教育
        (二)数学思考
        (三)数学思维
        (四)数学思想方法
        (五)数学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
        (六)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素养的关系
    五、论文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数学思考的文献研究
        (一)数学思考研究
        (二)小学数学思考研究
    二、关于数学思维的文献研究
        (一)数学思维研究
        (二)小学数学思维研究
    三、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文献研究
        (一)数学数学方法研究
        (二)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研究
    四、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研究
        (一)核心素养内涵研究
        (二)核心素养课程研究
        (三)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四)核心素养评价研究
    五、关于数学素养的文献研究
        (一)数学素养研究
        (二)数学核心素养研究
    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文献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理学理论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心理学理论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自然教育理论
    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再创造”数学教育理论
    五、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支撑框架
第四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理论建构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原则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性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定位
        (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五)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表征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原理
        (二)建构模型
第五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薄弱
        (一)在数学专业钻研上用力不足
        (二)不了解数学知识体系的内在演绎
        (三)对概念的数学本质认识肤浅
        (四)数学习题设计出现知识性错误
        (五)数学证明出现逻辑性错误
        (六)缺少数学思想方法引领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三、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欠缺
    四、教学缺乏思维训练的系统化
    五、数学活动的本质认识不清
第六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设计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起点
        (二)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
        (三)恰到好处地给予积极评价
        (四)培养小学生的优秀学习习惯
    二、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构造问题牵引的情境
        (二)营造有利于思考的氛围
        (三)顺其自然的“三不”原则
        (四)关键时刻“示弱”的教学艺术
    三、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一)让数学活动有“数学味”
        (二)重视活动经验的积累
        (三)用发现的眼光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四、提高小学生全面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逐渐加强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格外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在应用中强化数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用数学的多方面联系丰富小学生的视野
        (二)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成功
        (三)组织多样化数学兴趣小组
    六、课堂教学“RQSES”五步策略
        (一)教学生阅读(Reading)
        (二)教学生提问(Question)
        (三)教学生探究(Study)
        (四)教学生表达(Expression)
        (五)教学生总结(Summary)
    七、塑造“有趣有思考”的整体教学
        (一)全方位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二)“有趣有思考”的整体教学实施
研究结论与反思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反思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调研学生问卷
    附录2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调研教师问卷
    附录4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5)K市高三学生立体几何中逻辑推理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浪”
        1.1.2 逻辑推理素养的重要作用
        1.1.3 立体几何课程对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核心素养
        1.2.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2.3 逻辑推理素养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的思路
        1.5.1 研究计划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关于逻辑推理素养的文献综述
        2.2.1 我国逻辑推理素养的历史发展
        2.2.2 逻辑推理素养发展重要时期的研究
        2.2.3 逻辑推理素养性别差异性的研究
        2.2.4 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
    2.3 关于立体几何的文献综述
        2.3.1 立体几何学习障碍的研究
        2.3.2 立体几何教学策略的研究
        2.3.3 立体几何课程对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2.3.4 立体几何课程对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研究
    2.4 逻辑推理素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理论
        2.4.2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
        2.4.3 经典测量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测试调查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文献研究法
    3.4 研究工具的设计
        3.4.1 测试卷的编制
        3.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3 访谈提纲的设计
        3.4.4 试测结果分析
    3.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5.1 数据的收集
        3.5.2 数据的整理
    3.6 研究的伦理
    3.7 小结
第4章 高三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结果分析
    4.1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分析
        4.1.1 逻辑推理素养测试题总体得分情况
        4.1.2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总体分布情况
        4.1.3 逻辑推理素养各水平的得分情况
        4.1.4 逻辑推理素养四个方面得分情况
    4.2 不同维度下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差异性分析
        4.2.1 学校维度
        4.2.2 性别维度
        4.2.3 文理科维度
    4.3 小结
第5章 影响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的原因分析
    5.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1.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1.2 逻辑推理素养知识
        5.1.3 立体几何知识
        5.1.4 教师教学方法
    5.2 访谈结果分析
        5.2.1 访谈目的
        5.2.2 访谈对象
        5.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5.3 主要原因分析
        5.3.1 积极因素
        5.3.2 消极因素
    5.4 小结
第6章 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策略和教学案例
    6.1 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策略
        6.1.1 重视概念教学,牢固逻辑推理基石
        6.1.2 巧设问题情境,创造逻辑推理起点
        6.1.3 鼓励合情推理,渗透逻辑推理规则
        6.1.4 演绎推理验证,示范逻辑推理过程
        6.1.5 构建知识体系,梳理逻辑关系
    6.2 基于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
        6.2.1 教学案例1:平面
        6.2.2 教学案例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6.2.3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思考
        7.2.1 研究的反思
        7.2.2 研究的展望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件 A 逻辑推理素养测试卷
附录 B 高三学生逻辑推理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D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E 测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数学史视角下提升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文献的综合整理
    2.2 逻辑推理素养的研究现状
        2.2.1 培养逻辑推理素养案例研究
        2.2.2 评价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工具
    2.3 数学史与逻辑推理素养相关研究
        2.3.1 课堂中利用数学史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2.3.2 数学史融入高考试题考查逻辑推理素养
    2.4 相关概念界定
    2.5 总结
第三章 数学史视角下提升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的实践设计
    3.1 实践的设计
        3.1.1 实践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实践方法
    3.2 问卷的设计
    3.3 访谈提纲的设计
    3.4 调查数学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的设计
    3.5 研究流程设计
第四章 实践的结果与分析
    4.1 数学史融入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分析
        4.1.1 《算法案例》中融入数学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
        4.1.2 《秦九韶算法》中融入数学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
        4.1.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中融入数学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
    4.2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前问卷调查现状结果与分析
        4.2.2 课后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4.3 测试卷检测的结果与分析
    4.4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4.4.1 实践前学生访谈结果
        4.4.2 实践中学生访谈结果
        4.4.3 实践后学生访谈结果
        4.4.4 对访谈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变化统计
    4.5 对学生日常观察的情况与分析
        4.5.1 学生课上课下表现的对比
        4.5.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4.6 总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数学史对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影响
        5.1.2 数学史影响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的策略
        5.1.3 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建议
    5.2 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作者介绍
附件

(7)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职业教育的使命及现状间的矛盾
        1.1.2 高职数学教育的使命及现状间的矛盾
        1.1.3 整合性STEM教育提供一种解决途径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提供高职数学教学新途径
        1.3.2 加快我国高职阶段的STEM教育研究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高职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2.1.1 高职数学教育
        2.1.2 关于国内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2.1.3 关于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的小结与启示
    2.2 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2.2.1 STEM教育的提出背景
        2.2.2 STEM教育的发展进程
        2.2.3 STEM教育的多元理解
    2.3 关于整合性STEM教育与教学的研究
        2.3.1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目标
        2.3.2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整合途径
        2.3.3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方法
        2.3.4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原则
        2.3.5 小结
    2.4 整合性STEM教育国内外的研究
        2.4.1 美国社区大学的整合性STEM教育
        2.4.2 国内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2.4.3 小结
    2.5 关键概念界定
        2.5.1 整合性STEM教育
        2.5.2 工程和工程类专业
        2.5.3 教学模式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何为设计研究?
        3.1.2 为何采用设计研究?
    3.2 研究设计构思
        3.2.1 研究整体设计
        3.2.2 教学所选数学内容分析
    3.3 研究对象及参与者
        3.3.1 学校
        3.3.2 教师
        3.3.3 学生
        3.3.4 教材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1 数据的收集过程与工具
        3.4.2 数据分析方法及编码框架
    3.5 研究的信度、效度及伦理
        3.5.1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3.5.2 研究伦理
第四章 教学模式原型的建构
    4.1 整合性STEM教育的核心要素
        4.1.1 学科整合
        4.1.2 工程情境
        4.1.3 问题解决驱动并以学生为中心
        4.1.4 支持数学和(或)科学的学习
        4.1.5 核心要素小结
    4.2 ste-M-hve教学模式原型
        4.2.1 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操作程序
        4.2.4 实施建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一轮教学——三角学
    5.1 教学模式原型具身化
        5.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5.1.2 三角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5.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5.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5.2.1 教学实施的基本结构
        5.2.2 教学实施的进程分析
        5.2.3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5.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5.3.1 工程情境的调整
        5.3.2 教学环节的调整
        5.3.3 评价的反思和调整
    5.4 三角学小结
第六章 第二轮教学——导数
    6.1 教学模式具身化
        6.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6.1.2 导数教学的设计思路
        6.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6.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6.2.1 课堂实施的基本结构
        6.2.2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6.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6.3.1 工程情境反思和调整
        6.3.2 教学环节的反思和调整
        6.3.3 评价体系反思和调整
    6.4 导数小结
第七章 第三轮教学——不定积分
    7.1 教学模式具身化
        7.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7.1.2 不定积分教学过程的设计
        7.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7.1.4 小结
    7.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7.2.1 课堂实施的基本结构
        7.2.2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7.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展望
        7.3.1 工程情境的反思和展望
        7.3.2 教学环节的反思和展望
        7.3.3 评价体系的反思和展望
    7.4 不定积分小结
第八章 教学效果总述
    8.1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8.1.1 学生数学知识前测分析
        8.1.2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8.1.3 结果与讨论
        8.1.4 小结
    8.2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态度的影响
        8.2.1 态度调查问卷概况及其设计理由
        8.2.2 态度调查问卷预测分析
        8.2.3 数学态度的横向与纵向对比评估
        8.2.4 结果讨论
        8.2.5 小结
    8.3 ste-M-hve教学模式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8.3.1 工程思维
        8.3.2 技术与其它潜在目标
    8.4 本章总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ste-M-hve教学模式
        9.1.1 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9.1.2 教学环节
        9.1.3 实施建议
    9.2 反思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工程类高职学生数学态度调研
    附录2 学生水平初测试卷
    附录3 数学知识测试卷
    附录4 三角学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5 导数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6 不定积分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8 评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建造行业数学学术水平标准及频数
    附录10 实训楼B座外墙面平面图测
    附录11 三角学头脑风暴单
    附录12 三角学设计草案书
    附录13 三角学方案改进书
    附录14 水平角观测手簿
    附录15 手持测距仪观测手簿
    附录16 三角学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17 三角学项目评价标准
    附录18 团队成员自评、互评表
    附录19 团队成员工作总结表
    附录20 幕墙建筑公司定价决策
    附录21 导数头脑风暴单
    附录22 导数初步决策单
    附录23 导数研究索引
    附录24 导数决策改进书
    附录25 导数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26 导数小组报告评分表
    附录27 玻璃幕墙立柱选材设计
    附录28 不定积分初步决策单
    附录29 不定积分研究索引
    附录30 不定积分决策改进书
    附录31 不定积分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32 不定积分报告评分标准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综述
        (一) 关于国外学者的数学教育思想研究现状
        (二) 关于国内学者的数学教育思想研究现状
        (三) 关于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四)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文化背景
        二、时代教育背景
    第二节 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实践历程
        一、早年在中学的数学教学实践(1955年-1973年)
        二、中年在师范的教师教育实践研究(1973年-2010年)
        三、晚年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指导实践(2010年至今)
第二章 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的主体内容
    第一节 中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的实践探析
        一、逻辑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枝形推理简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三、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研究
        四、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五、运用图解策略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研究
        六、在探究教学中初步运用科学方法论教学的研究
    第二节 中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的总体理论导向
        一、反对数学教学“去数学化”的倾向
        二、提出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逻辑学知识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究
        一、重视夯实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
        二、重视中等师范学校数学课程和教材建设
        三、倡导培养师范生数学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相结合
        四、注重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第四节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思想的实践导向
        一、重视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二、凸显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实践性
第三章 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形成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向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实践认识论
        二、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科学引导
    第二节 科学的教学反思方法
        一、在比较中反思
        二、在历史回顾中反思
    第三节 学术热情与学术活动实践
        一、饱满的学术研究热情
        二、学术活动的组织与积极实践探索
第四章 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在数学课外活动中拓宽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在案例教学中积累教学经验
        四、正确处理好数学教学“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关系
        五、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
    第二节 对小学数学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教师专业知识的积淀,推动自我成长
        二、教育专业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研究型教师
        三、教师专业精神的引领,促进终身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 我国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的开设
    1.1 建筑教育的起步,1900-1920
        1.1.1 癸卯学制,1903
        1.1.2 壬子癸丑学制,1913
        1.1.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3-1926
        小结
    1.2 欧美化教育体系的自由探索,1920-1940
        1.2.1 逐渐完备的学院派体系
        1.2.1.1 中央大学建筑科系(早期),1928-1937
        1.2.1.2 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1931
        1.2.1.3 全国统一科目表,1939-1949
        1.2.2 引入包豪斯的尝试
        1.2.2.1 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1942-1952
        1.2.2.2 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1949
        1.2.3 作为一门艺术的建筑
        1.2.3.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1928-1934
        1.2.3.2 广东勷勤大学建筑系,1931-1938
        小结
    1.3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探索,1950-80
        1.3.1 全面苏化时期,1950
        1.3.1.1 院系调整
        1.3.1.2 全国统—的专业教学计划
        1.3.2 政治运动主导时期,1960-70
        1.3.2.1 时局的影响
        1.3.2.2 现代建筑教育的局部探索
        1.3.3 教育恢复时期,1980
        1.3.3.1 数学公共课的转向
        1.3.3.2 数学专业课的变化
        小结
    1.4 当代职业化建筑教育的探索,1990-今
        1.4.1 数学课程的科学化
        1.4.2 数学课程的建筑化
        1.4.2.1 画法几何
        1.4.2.2 建筑数学
        1.4.2.3 数学相关课程
        1.4.3 数学课程的人文化
        小结
2 建筑数学教学对象调研
    2.1 建筑学毕业去向调研
        2.1.1 设计:建筑师之路
        2.1.1.1 独立工作能力
        2.1.1.2 社会责任
        2.1.2 研究:升学深造
        2.1.2.1 教师的期待
        2.1.2.2 学生的需求
        2.1.3 其它:跨专业的转向
        2.1.3.1 艺术
        2.1.3.2 统筹管理
        小结
    2.2 生源的数学基础调查
        2.2.1 知识结构调研:中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分析
        2.2.1.1 我国中学教学大纲的变迁,1903-今
        2.2.1.2 现行的02版大纲
        2.2.2 学习方法调研:高考与奥数的影响
        2.2.2.1 高考:应试型教育的"独木桥"
        2.2.2.2 奥数:精英培养的迷途
        小结
3 建筑数学课程的演变与启示
    3.1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两大体系中的数学课程
        3.1.1 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1.1 建筑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2 数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3 力学学科发展和工程师的出现
        3.1.1.4 学院派教育体系中的数学
        3.1.2 包豪斯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2.1 理论蓝图
        3.1.2.2 实践探索
        3.1.2.3 技术精神的延续——乌尔姆设计学院
        小结
    3.2 当代欧美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2.1 美国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1.1 入学要求
        3.2.1.2 教学计划
        3.2.1.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3.2.2 欧洲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2.1 入学要求
        3.2.2.2 教学计划
        3.2.2.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小结
4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4.1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索
        4.1.1 数学的"新"或"旧"
        4.1.1.1 数学的三次危机:方法论的启示
        4.1.1.2 非欧几何的诞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4.1.2 数学的"实"与"用"
        4.1.2.1 近代数学教育理论的一些探索
        4.1.2.2 当代我国数学教育与现实结合的探索
        4.1.3 数学的"爱"或"恨"
        4.1.3.1 两种教学法中的数学情感
        4.1.3.2 数学游戏的一些启示
        小结
    4.2 当代我国大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
        4.2.1 高等数学教育的起源
        4.2.2 我国文科数学的探索
        4.2.3 我国高校数学通识教育的尝试
        4.2.3.1 理论探讨
        4.2.3.2 实践探索
        小结
5 建筑数学教学大纲初探
    5.1 教学的目标
        小结
    5.2 教学的原则
        5.2.1 现实问题驱动原则
        5.2.2 模型化原则
        5.2.3 适度抽象化原则
        5.2.4 素质教育原则
        5.2.5 美学和人文精神感召原则
        小结
    5.3 教学的内容
        5.3.1 建筑学观点中的初等数学
        5.3.1.1 数
        5.3.1.2 函数与集合
        5.3.1.3 几何
        5.3.2 设计视野中的高等数学
        5.3.2.1 画法几何与设计媒介
        5.3.2.2 微积分的概念
        5.3.2.3 概率统计
        5.3.3 当代建筑实践中的"新数学"
        5.3.3.1 胞体几何与镶嵌图形
        5.3.3.2 拓扑几何
        5.3.3.3 分形几何
        小结
    5.4 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4.1 "教":"讲授式"或"发现式"
        5.4.2 "学":数学兴趣的激发
        小结
    5.5 教学的计划
        5.5.1 开课时段
        5.5.2 课时分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附录A 教学档案
        附录A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则(1928年)
        附录A2: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课表(1929年)
        附录A3: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的科目分配表(1934年)
        附录A4: EAAE中部分建筑院校对新生数学的要求(2013年)
    附录B 教学资料
        附录B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步骤列表
        附录B2 《文科数学(丹尼斯版)》大纲
        附录B3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文科数学教材简明一览
        附录B4 当代建筑中的"新数学"主题(2010)
        附录B5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数学"讲座提纲(2016)
鸣谢

(10)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初中数学问题链中存在零散无系统提问等现象
        3.问题链教学是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成长型思维
        2.问题
        3.数学问题链
    (四)文献综述
        1.关于成长型思维概念的研究
        2.关于成长型思维影响因素的研究
        3.关于问题链概念及类型的研究
        4.关于问题链设计实践的研究
        5.研究综述小结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前期理论的准备
    (五)研究对象的确定
        1.研究对象的预设
        2.研究场域的确定
        3.研究对象的最终确定
        4.研究关系的建立
    (六)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当前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前期分析存在目标偏差
        1.教材=课本:窄化了教材边界
        2.学生=经验:学生研究随意化
        3.目标=摆设:目标出现了游离
    (二)主问题选择设计缺乏思维层次
        1.设计犹如“骨架”:直线式呈现教科书问题
        2.主问题流于形式:误将问题视为习题
        3.重心偏离“轨道”:变相“灌输”知识
    (三)子问题生成未充分提升学生能力
        1.子问题流于表面:因问而问
        2.生成遭遇阻隔:重结果轻过程
        3.形变质不变:学生意识欠缺
    (四)问题链优化有待完善
        1.为用而用:资源设计脱离需求
        2.循规蹈矩:策略开发缺乏创新
        3.力不从心:成长型思维培养难落实
三、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必要任务
    (一)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现状揭示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欠缺
    (二)初中数学问题链初衷决定其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问题链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持成长型思维
四、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
    (一)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要素
        1.问题链的目标
        2.问题链的主问题
        3.问题链的子问题
        4.问题链的优化
    (二)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基本形式
        1.引入链
        2.探究链
        3.引申链
        4.总结链
        5.递进链
    (三)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1.认知与行动相统一原则
        2.方法与思维相对应原则
        3.知识与能力相促进原则
        4.问题与情感相结合原则
    (四)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方案
        1.研究教材与学生,明确各类目标
        2.选择设计主问题,把握思维关键
        3.生成子问题链,关注能力提升
        4.教学化设计,优化问题链
五、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提升策略
    (一)前期分析目标明确:奠成长型思维之基
        1.宏微观结合,深挖教材
        2.深入了解,把握学生
        3.整体意识,落实目标
    (二)主问题设计注重思维方法:渗成长型思维之法
        1.因需而设,对课本问题再创造
        2.深度加工,合理筛选设计问题
        3.精炼问题,培养主动建构意识
    (三)子问题生成关注初中生需求:提成长型思维之能
        1.深究问题,明确意图
        2.适时追问,过程结果并重
        3.巧用“留白”,体现学生主体
    (四)问题链优化全面把握教学:彰成长型思维之本
        1.考虑周全,实现教技融合
        2.灵活变通,理论实践结合
        3.提升能力,内化成长型思维
六、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一)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試談中学数学課中培养学生的邏輯思維問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D]. 西峰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2]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殿芬.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D]. 胡晋宾.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5)
  • [4]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周淑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5]K市高三学生立体几何中逻辑推理素养调查研究[D]. 李天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数学史视角下提升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D]. 陈露.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D]. 杨亚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8]金成梁数学教育思想研究[D]. 李金钟. 扬州大学, 2015(08)
  • [9]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 钟予.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10]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研究[D]. 胡婷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论初中数学课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