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角膜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袁健[1](2021)在《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人和兔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部慢性创面,又称足部慢性溃疡,指发生在足踝、足背、足底及足跟的正常皮肤组织,在内部或外部因素影响下形成创面,经过正规治疗4周以上,无法通过正常的修复进程达到解剖及功能上的完整创面,也无明显愈合倾向的创面疾病。足部慢性创面形成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血管功能障碍等,外部因素常见于创伤、细菌感染。有研究表明,创伤感染是导致足部溃疡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供给足部营养血供的血管主要是胫前和胫后动脉,交通及吻合支小而少,一旦受损或功能障碍,导致足部缺血感染坏死,迁延不愈演变成足部慢性创面。此外,足部慢性溃疡常为中老年性患者,合并营养障碍、各种基础疾病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伴随创面感染一种或多种病原体。创面组织处于严重感染状态,持续激活炎症反应,足部慢性创面的治疗是当今一大难题。在治疗原发病、改善营养状态等基础上,联合外科彻底清创治疗是当前足部慢性创面治疗中较为丰富且有效的措施,然而对于一些濒临截肢的足部溃疡,其作用和疗效并不十分明显。目前大量研究证实,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濒临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具有极大优势,有效地改善溃疡创面愈合达到保肢。本研究以人和兔创伤后足部慢性创面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临床及动物试验研究,进一步探讨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疗效及机制,观察该技术能否更显着地改善创面愈合疗效,促进创面组织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沉积,减轻感染及炎症反应。第一部分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人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影响目的:观察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贝复新)分别治疗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按纳入标准选择笔者单位的20例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组(骨搬移组)10例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组(贝复新组)10例。(2)入组后分别给予大体观察和创面清创,术前取创面脓性渗出物予细菌培养,术中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术后骨搬移组在患肢胫骨中上段安装胫骨横向骨搬移系统进行骨窗搬移,足部创面日常外用生理盐水换药;贝复新组每日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清洁换药。(3)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敏感抗生素,术后第1d,横搬后2周、结束横搬后第1天及4周、8周、12周的胫骨横向搬移效果评定。清创前及治疗4周后大体观察。分别测定清创前与治疗后第2周、4周、8周的溃疡面积的大小。切取完全愈合的足部创面组织,病理切片后行染色观察愈合效果。采用10g尼龙丝检查创面愈合组织的感觉。结果:(1)骨搬移组10例患者中,骨窗搬移效果良好,术后出现胫骨骨折患者1例,9例患者骨窗术后12周愈合。(2)手术清创前,肉眼观察两组创面脓性分泌物多,局部坏死组织存在,肉芽组织水肿且稀少老化。治疗4周后,两组创面基底部肉芽新鲜生长,局部组织水肿消退明显,其中骨搬移组肉芽组织丰富,基底部红润,有较少的坏死组织残留物;贝复新组创面肉芽生长缓慢且稀疏,残留较多坏死组织。(3)清创前,骨搬移组创面大小平均为(62.34±34.49)cm2,贝复新组创面大小平均为(64.06±32.44)cm2。骨搬移组患足术后第2周创面肉芽开始生长,4周后创面开始缩小,6-8周创面明显缩小或愈合,最终9例患足创面达到愈合,且愈合创面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相似,瘢痕组织少,愈合时间平均(9.0±1.9)周,较贝复新组(12.7±3.7)周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复新组3例治疗前无足趾缺血表现,治疗2月后出现足趾坏死,最终行前足截肢术。两组治疗后创面愈合速度比较,术后第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第8周创面愈合速度骨搬移组较贝复新组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12周后,骨搬移组愈合9例,贝复新组愈合7例,切取完全愈合足部创面组织,HE染色显示骨搬移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多于贝复新组;Masson染色显示骨搬移组胶原纤维较贝复新组多,且排列紧密;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骨搬移组肉芽组织丰富、新鲜,排列整齐,明显多于贝复新组;在骨搬移组中的三种染色中,可发现有明显的分层,并有皮肤附属器(汗腺)。(5)治疗2周、4周、8周后,采用10g尼龙丝检查法发现,骨搬移组和贝复新组在创面愈合组织的感觉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给予敏感抗生素使用后,两组都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缩小创面大小,但在治疗4周后骨搬移组促进创面愈合效果明显优于贝复新组。治疗12周分析骨搬移组创面愈合接近正常皮肤组织,可在三种染色方法中发现皮肤附属器(汗腺),而贝复新组愈合创面较多为瘢痕愈合。治疗2周、4周、8周后发现,两组患者在创面愈合组织的感觉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兔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影响目的:了解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兔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愈合情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技术促进创面愈合机制。方法:(1)选择10只6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麻醉后在每只兔子右侧足背做一直径为1.5cm的全层足背皮肤缺损创面,建立成急性足部创面,参照付小兵等全层皮肤缺损法、沈氏改良塑料环肉芽肿定量法两种方法融合改进制成兔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组(骨搬移组)5例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组(贝复新组)5例,骨搬移组在右侧的胫骨上段安装胫骨横搬支架,每日骨窗搬移的同时足部创面外用盐水换药;贝复新组每日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清洁换药。(3)观察骨搬移组术后第1d,横搬后2周、4周胫骨块横向搬移效果、骨窗愈合情况。肉眼观察造模后1周、2周、4周两组创面愈合情况,以及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分布情况。治疗1周、2周、4周,分别提取创面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光镜下观察两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化程度的差异。结果:(1)动物实验中,手术时间:(17.8±3.5)min。兔胫骨骨窗中骨块向外搬移了(3.2±0.1)mm,并能按原位往回搬移。骨搬移组中,4例兔子骨窗搬移效果良好,1例出现胫骨骨折。(2)干预治疗1周后,两组创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愈合趋势,创面均有肉芽组织生长,骨搬移组创面肉芽组织丰富且新鲜,肉芽组织间有上皮化。干预治疗4周后,贝复新组创面虽较前愈合,但更多在于瘢痕化,骨搬移组创面愈合效果较好,创面完全愈合至原位再生。(3)造模成功后分别拍摄第1周、2周、4周照片,对相应时间点计算创面愈合率。骨搬移组与贝复新组比较,在创面愈合早期两组愈合进度相似,2周左右创面开始愈合结痂,贝复新组甚至快于骨搬移组,而到中晚期骨搬移组明显快于贝复新组,创面完全愈合。两组之间创面愈合率比较,第1周和第2周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周、2周、4周,HE染色显示骨搬移组较贝复新组创面肉芽组织内毛细血管多,成纤维细胞排列有序;Masson染色显示骨搬移创面胶原纤维丰富,分布均匀,排列致密,呈规律有序分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骨搬移组肉芽组织较贝复新组明显、丰富。结论: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和重组牛对治疗创伤性兔足背慢性创面肉芽生长,创面愈合有效。治疗4周后,骨搬移组比贝复新组在促进创面愈合优势更大,愈合率更高。治疗1周、2周、4周,两组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骨搬移组更能促进创面肉芽丰富生长,加快创面愈合。
张红超[2](2021)在《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角膜溃疡(Cornea Ulceration)是兽医临床较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病原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目前,治疗角膜溃疡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如联合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或带蒂结膜瓣遮盖术。但是,对这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没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对郑州地区102例角膜溃疡犬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然后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用主要致病菌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进而观察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对角膜溃疡的疗效。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试验一: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郑州市三家宠物医院收治的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统计其发病原因、年龄、性别、品种、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细胞刷蘸取溃疡灶样品,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培养与纯化,然后使用MALDI Biotyper系统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将所分离的主要菌株做眼科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发病率较高的品种为贵宾、比熊、京巴、柯基和混血犬;年龄从2月龄至1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0.54岁,发病原因主要以外伤(22例,21.57%)和干眼症(14例,13.73%)为主。(2)细菌培养阳性99例,以伪中间葡萄球菌感染的混合感染病例为主;体外抑菌有效的抗生素有头孢甲肟(96.94%)、利福平(98.98%)、妥布霉素(97.96%)、左氧氟沙星(93.88%)和环丙沙星(96.94%);而对四环素(91.84%)、红霉素(96.94%)和氯霉素(51.02%)有耐药性。试验二: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犬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选用15只健康成年比格犬,使用微量注射器吸取伪中间葡萄球菌菌液注入角膜基质层内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造模后48 h,使用0.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溶液对溃疡灶进行冲洗。同时滴加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12次/d,两种药物用药间隔为1 min。造模成功后,随机选择3只犬用于抗生素治疗组,12只犬用于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在术眼消毒后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左眼行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右眼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并于术后7、14、21、28、35和42 d统计相关临床指标和信息。根据临床观察指标和症状进行评分。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实验犬在治疗后36-46h内均出现角膜穿孔,前房塌陷,虹膜脱出,羞明,流泪,眼分泌物增多;角膜大面积水肿、不透明,多象限内可见新生血管。单纯抗生素治疗组治疗无效。(2)手术治疗组角膜浑浊度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14和21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8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5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3)手术治疗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术前及术后7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21、28和35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手术治疗组角膜水肿面积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和14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1、28、35和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手术治疗组泪液量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手术治疗组眼内压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犬角膜组织病理学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的12只实验犬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于术后14、28、35和42 d进行手术采取角膜。将采集的角膜沿手术位置一分为二,一半用于组织切片制作,一半用于荧光定量检测细胞因子。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角膜上皮层缺失,结构不完整,内皮细胞层部分区域缺失,后弹力层缺失。溃疡灶内可见新生肉芽组织,但无法完全闭合溃疡灶。(2)手术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角膜结构完整,角膜上皮层重新上皮化,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带蒂结膜瓣遮盖组溃疡灶处完全覆盖结膜上皮,细胞密度高,排列杂乱无章,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纤维蛋白排列无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3)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和28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IL-1β、IL-6、IL-8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术后35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其余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2d,两组各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VEGF、FGF和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或p<0.01)。术后28d,两组各细胞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5和42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其余生长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四: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采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连续观察至60 d。术后泪液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眼内压在术后5-11 d内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余时间点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没有病例出现重复感染,术后恢复效果良好,视力均得到恢复。综上所述,郑州市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中的犬品种多为泰迪和短头颅犬,感染的细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且对红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结膜瓣遮盖术,角膜愈合与透明度良好,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上皮层结构完整。
罗瑞[3](2021)在《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难治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角膜溃疡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角膜上皮发生任何的缺失都可称为角膜溃疡,为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大多数是由于角膜损伤而继发感染。临床症状表现为患眼流泪,结膜充血,眼睑痉挛并伴有脓性分泌物等。简单的角膜溃疡通常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即可痊愈,但当溃疡经久不愈,易转成难治性的角膜溃疡。当发展为深层角膜溃疡时,容易导致角膜穿孔,当角膜发生穿孔或濒临穿孔、视力严重受损和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发展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养宠人士越来越多,为了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角膜溃疡,本文就选取收集2020年6月1日起至2021年3月1日期间,在广东省深圳地区瑞鹏宠物医院第二中心医院就诊的角膜溃疡病例患病猫共计120例,患眼数共计139例。通过对患猫感染角膜溃疡的不同程度、不同类型、不同感染原因进行药物治疗及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联合手术治疗,分别进行疗效分析,为猫角膜溃疡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1)通过临床诊断结合眼科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评定角膜溃疡等级,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并进行病因的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一般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比如两性霉素B、那他霉素、氟康唑,也可服用伊曲康唑胶囊等,以及免疫抑制剂类的环孢素滴眼液;当发生病毒所致的角膜溃疡时,选取病原敏感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炎症,如:阿昔洛韦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当症状较严重时,或者病毒伴随全身反应,可以应用全身抗病毒治疗的方法,防止感染加重;细菌性角膜溃疡首选妥布霉素联合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联合头孢菌素,使用盐酸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乐必妥)、妥布霉素滴眼液(托百士)、氧氟沙星(泰利必妥)局部点眼结合硫酸新霉素消炎眼膏治疗效果较好。(2)先进行药物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则为难治性角膜溃疡并联合手术进行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方式为:角膜溃疡清创术、角膜板层切除术、带蒂结膜瓣遮盖术、结膜瓣遮盖术、眼睑内翻矫正术及角膜热成型术等治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不同程度角膜溃疡:治疗轻度角膜溃疡患眼5例,有效数为5例,有效率为100.00%;治疗中度角膜溃疡患眼9例,有效数为8例,有效率为88.89%;治疗重度角膜溃疡患眼32例,有效数为29例,有效率为90.62%。可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有效率非常高。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不同类型角膜溃疡:治疗浅层角膜溃疡患眼4例,有效数为4例,有效率为100.00%;治疗复杂性角膜溃疡患眼24例,有效数为23例,有效率为95.83%;治疗深层角膜溃疡患眼14例,有效数为12例,有效率为85.71%;治疗边缘性角膜溃疡患眼4例,有效数为3例,有效率为75.00%。总计药物治疗有效率为66.91%,药物治疗无效后联合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1.30%。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不同角膜溃疡感染原因的结果及分析:其中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患眼11例,有效数为9例,有效率为81.82%;机械损伤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患眼28例,有效数为26例,有效率为92.86%;化学物质灼烧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患眼3例,有效数为3例,有效率为100.00%;而由于干眼症(2例)和角膜异物(6例)等原因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治疗患眼4例,有效数为4例,有效率为100.00%。(3)药物治疗对于浅层的角膜溃疡效果甚好,但角膜溃疡发展为难治性角膜溃疡时,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单纯进行药物治疗。
张开华[4](2020)在《局部外用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纳米银敷料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究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纳米银敷料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7-06至202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均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表皮生长因子组30例、纳米银敷料组30例、联合组30例、生理盐水对照组(生理盐水为常规治疗方式)30例。表皮生长因子组每次换药时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40IU/平方厘米;纳米银敷料组每次换药给予外用纳米银敷料,联合组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和纳米银敷料;其余治疗(生理盐水常规治疗方式)四组均相同。对照组仅用生理盐水进行常规治疗。各组都给予隔日换药一次,观察创面修复到各愈合阶段所需时间,愈合阶段分创面表皮愈合率及肉芽组织生长程度进行分级。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对创面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4组病例达到治疗有效阶段(1级)的时间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表皮生长因子组和联合组达到创面修复2、3级的时间更短,差异有显着性(P<0.05);且联合组的创面修复时间比表皮生长因子组更短(P<0.05)。纳米银敷料组的创面修复时间比对照组短,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在临床显效期内,四组的创面愈合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此期后使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创面愈合,纳米银敷料对创面愈合有积极影响但效果不够明显;联合使用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和纳米银敷料则具有明显良好的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且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第二部分表皮生长因子联合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究表皮生长因子联合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影响。方法:筛选2018-02至2020-0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创面治疗中心及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均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20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20例、生长因子联合组20例、桐叶烧伤油对照组(桐叶烧伤油为常规治疗方式)20例。各组患者在接受创面治疗期间,均将空腹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伴感染者使用相应抗生素治疗至感染完全控制,创面清创、清洗、去除病理性肉芽。联合用药组每次给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40IU/平方厘米,外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平方厘米,其余治疗(桐叶烧伤油常规治疗方式)同对照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每次单纯给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40IU/平方厘米,其余治疗(桐叶烧伤油常规治疗方式)同对照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次给予外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U/平方厘米,其余治疗(桐叶烧伤油常规治疗方式)同对照组;桐叶烧伤油对照组仅用桐叶烧伤油进行常规治疗(以桐叶烧伤油浸泡纱布,将油纱敷于创面,主要为创面保湿及收敛创面作用,是临床上常规创面换药方式)。各组都给予每日换药一次,观察创面修复到各愈合阶段所需时间,愈合阶段分创面表皮愈合率及肉芽组织生长程度进行分级。结果:研究纳入糖尿病足患者8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创面处理后各组创面愈合到各阶段的时间比较:4组在治疗开始后第3-4天(即临床显效期),创面愈合情况相近(P>0.05);而在此之后,联合用药组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表皮生长因子组的情况与联合组更为相近。4组病例在治疗开始后第3-4天(临床显效期),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相近(P>0.05);在后期,联合用药组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表皮生长因子组的情况与联合组更为相近。结论:两种生长因子在临床显效期内对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此期后单独使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或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有积极影响但效果不够明显,而联合使用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和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具有明显良好的促进创面愈合效果。第三部分表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溃疡管理中的作用: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目的:生长因子是糖尿病足溃疡的新兴疗法,尽管已有临床报道,但尚未有研究对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功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证据的全面、系统评估。我们通过对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综述来解决这一问题,并通过荟萃分析探究表皮生长因子对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搜索Pub Med,Cochrane库,Scopus,Embas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并选择有关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的RCT研究文献。文献检索和评估由两名独立的审阅者进行。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使用雅达量表进行评估。我们搜索数据库包括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EBSCOhost,Science Direct和Scopus(截至2020年6月),筛选表皮生长因子和安慰剂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研究文章,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从而纳入高质量文献。以糖尿病足治愈率为对比指标,根据给药途径的类型进行分层荟萃分析(局部注射和局部应用),通过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确定研究结论的准确性。结果:我们鉴定了涉及糖尿病的糖尿病患者的18项RCT,评估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的有效性。主要的主要结局是完全愈合,尽管采用了不同的指标来定义这一点,例如伤口闭合,肉芽组织形成或完全再上皮化。很少有研究有随访期来报告任何复发和截肢率。由于干预,没有不良反应的报道。Meta分析共纳入六项研究,涉及530例患者符合分析条件。组合的OR(局部注射和局部适用)是4.005(95%CI:(2.248;7.135),p<0.001)。病灶内注射和局部用药应用分别为3.599(95%CI:(1.213;10.677),p=0.021)和4.176(95%CI:(2.112;8.256),p<0.001)。统计异质性在整体治疗和两个子组(I2:24.56,p=0.25,I2:33.26,p=0.213)中并无明显意义(I2=15.17,p=0.317)。结论:总体而言,文献分析关于EGF增强糖尿病溃疡愈合效果的共识更大,meta分析结果也支持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对治疗糖尿病足创面溃疡有效。然而,由于大多数生长因子的试验很少,并且可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其他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有效性缺乏明确循证医学证据。
林自认[5](2020)在《rb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是rb 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研究,比较rb 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和单纯rb FGF治疗、单纯纳米银敷料治疗三种方法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差异,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并促进创面愈合,为rb FGF和纳米银敷料在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临床依据。方法:(1)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2017年07月至2019年12月所收治的深Ⅱ度烧伤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rb FGF组、纳米银组,每组24例。(2)所有患者入院后综合评估身体情况,积极综合治疗,烧伤创面术必泰清创消毒等治疗措施。随后,依据创面处理方法不同按rb FGF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治疗,纳米银组给予纳米银抗菌敷料治疗,联合组给予纳米银抗菌敷料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治疗。(3)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治疗期间VAS、创面愈合质量评分、创面并发症总发生率,得出相关数据,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rb FGF组21人,纳米银组24人,联合组21人,其中因失访或未能坚持治疗剔除6例患者(rb FGF组3例、联合组3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及致伤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符合统计学要求(p>0.05)。(2)创面愈合时间比较:rb FGF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0.05?1.66)d,纳米银组平均(19.96?1.90)d,联合组平均(18.81?1.70)d;三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纳米银组(p<0.05),联合组<rb FGF组(p<0.05),联合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均小于纳米银组及rb FGF组,rb FGF组和纳米银组比较(p>0.05),rb FGF组和纳米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rb FGF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28.57%和47.62%,纳米银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29.17%和45.83%,联合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和90.48%;三组患者(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纳米银组(p<0.017),联合组>rb FGF组(p<0.017),联合组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均小于纳米银组及rb FGF组,rb FGF组和纳米银组比较(p>0.017),rb FGF组和纳米银组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rb FGF组(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VAS中位数分别为8(7,8)分、5(5,6)分、3(3,4)分和2(1,2)分;纳米银组(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d、治疗14d)VAS中位数分别为8(7,8)分、5(5,6)分、2(0.5,3)分和1(0.25,2)分;联合组(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VAS中位数分别为8(7,8)分、5(5,6)分、2(1,2)分和1(0.25,1)分;三组(治疗前、治疗3d)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7d、治疗14d)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rb FGF组>纳米银组(p<0.017),rb FGF组>联合组(p<0.017),rb FGF组的(治疗7d、治疗14d)VAS均大于纳米银组及联合组,纳米银组和联合组比较(p>0.017),纳米银组和联合组的(治疗7d、治疗14d)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rb FGF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中位数为6(4.5,7)分,纳米银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中位数为6(4.25,7)分,联合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中位数为4(3.5,5)分,三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rb FGF组(p<0.017),联合组<纳米银组(p<0.017),联合组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均小于rb FGF组及纳米银组,rb FGF组和纳米银组比较(p>0.017),rb FGF组和纳米银组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并发症发生率:rb FGF组创面感染发生率28.57%,创面异味发生率28.57%,总并发症发生率57.14%;纳米银组创面感染发生率16.67%,创面异味发生率12.50%,总并发症发生率29.17%;联合组创面感染发生率9.52%,创面异味发生率4.76%,总并发症发生率14.29%;三组创面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rb FGF组(p<0.017),联合组的创面总并发症发生率小于rb FGF组,纳米银组分别与联合组、rb FGF组比较(p>0.017),纳米银组的创面总并发症发生率与联合组及rb FG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运用rb 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能提高疗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烧伤患者痛苦,提高早期创面愈合质量,并降低创面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香银芳[6](2020)在《更昔洛韦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角膜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角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都县人民医院2016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角膜病患者52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眼部炎症、疼痛消失时间,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眼部炎症、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角膜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促进角膜修复的作用,促进患者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魏宇娇[7](2020)在《揿针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上皮型HSK肝经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使用揿针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肝经风热证患者的临床效果,客观评价揿针的临床作用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70例上皮型HSK肝经风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使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组予以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揿针埋针治疗。两组均7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观察2组治疗3个疗程前后患者症状积分、结膜充血情况、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及角膜知觉敏感度变化等情况来验证本试验的治疗效果。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次等一般资料以及症状、体征等积分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评估:(1)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畏光、流泪症状总积分均有下降,且均与1w后即得到可观疗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改善得更明显,相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膜充血积分: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结膜充血积分均有下降,且均与1w后即得到可观疗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结膜充血程度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4.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积分: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均有下降,且均与1w后即得到可观疗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改善得更明显,相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角膜知觉定性积分: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角膜知觉敏感度均有改善,试验组起效时间≤1w,对照组≤2w(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角膜知觉敏感度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6.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2.86%。数据经卡方检验,x2=1.296,P=0.255﹥0.05,两组总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7.不良事件观察: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上皮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不管是揿针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还是单纯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的纯西医治疗均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单一症状分析,前者在改善患者眼部症状以及角膜星翳程度方面优于后者;而在改善结膜充血及角膜知觉敏感度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刘娟君[8](2020)在《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对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修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对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修复的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修复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1.根据排纳标准,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医院门诊经眼前段检查、角膜荧光染色检查、溃疡组织刮片检查染色及细菌培养等检查筛选出的、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符合标准的患者83例。根据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50眼)和对照组41例(50眼)。在治疗前,对两组病例进行年龄、性别、病种、基本病情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保持患者原有抗生素滴眼液不变的基础上,对两组病例进行差异化治疗:治疗组为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对照组单纯使用角膜修复剂,角膜修复剂均选用贝复舒(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两组疗程均为6周。3.采集病例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的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等信息,采用溃疡面积、裸眼视力等指标,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1.治疗6周后,治疗组显效8例(16%),有效38例(76%),无效4(8%);对照组显效2例(4%),有效37例(74%),无效11(22%),?2=27.49,P<0.05,两组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25)。且对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三个时间点的两组患者视力比较发现,治疗2周后两组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4周后、治疗6周治疗组视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在改善角膜溃疡面积方面,治疗6周后,治疗组溃疡面积(3.08±0.46),对照组溃疡面积(3.16±0.46),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疗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研究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结论:1.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可以加快对由于多种病因造成的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角膜的修复,包括细菌性角膜溃疡、真菌性角膜溃疡、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和蚕蚀性角膜溃疡等。2.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治疗角膜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更好地促进角膜溃疡的修复愈合,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角膜修复剂治疗。3.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治疗角膜溃疡的疗效与治疗时长呈正相关,但其最佳治疗周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治疗角膜溃疡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有临床推广价值。
买冰洁[9](2020)在《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在烧伤感染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烧伤是由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于体表所造成的皮肤、皮下以及深层组织的损伤,是日常生活、战争中常见的外伤性疾病。感染、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烧伤的三大并发症,其中感染致死的比率最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每年约有265000人死于烧伤。有效地预防伤口感染和改善患者愈合效率对烧伤感染的治疗至关重要,烧伤创面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是皮肤移植联合抗生素治疗。近年来,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细菌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出现,这些菌株通常会形成特殊的生物膜,用以保护细菌免受抗菌药物和吞噬作用的侵害。因此,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控制和克服多药耐药细菌是目前烧伤外科临床抗感染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论文在烧伤感染治疗中采用的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Photodynamic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PACT)是一种新型微创策略,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ROS),导致创伤部位细菌不可逆的损伤和死亡。华卟啉钠(DVDMS)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敏剂,本课题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DVDMS在具有很好地声光活性的同时,还兼有良好地水溶性、较低地暗毒性与较高地单线态氧产率等优势,预示着DVDMS将在PACT中有较大的发挥空间。PACT的应用优势是在合适的外用药物制剂中采用特定的结合方式加入一定剂量的PS,然后利用光动力激活PS获得光化学抑菌效果。外用药物制剂有液体、半固体和固体,根据结构基质的不同,可分为乳剂、凝胶剂、脂质体和透皮贴剂。与常规药物载体相比,基于水凝胶的药物递送系统在PACT中具有显着地优势。首先,水凝胶基质通常由剂型不同的化合物组成,使其适合封装各种分子(光敏剂和其他功能性药物)和纳米制剂。其次,水凝胶基质流动性低,可以使PS长时间地停留在原位增加药物渗透作用,减少PACT的副作用。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一系列动态事件,包括止血、炎症、细胞增殖和分化、新血管及肉芽组织形成、胶原蛋白合成、皮肤上皮化和伤口收缩等。大量研究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动物和人类组织修复、血管生成中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在PACT治疗中引入外源性的生长因子可以在杀菌后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并减轻伤口愈合中瘢痕的形成。为了避免生长因子在水溶液或较高温度下变性,利用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PLGA-bFGF纳米颗粒,以延长bFGF的持续释放时间和生物学活性。基于PACT研究相关的创新设想,本课题进行了 DVDMS介导PACT(DVDMS-PACT)对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病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多药耐药株(Staphylococcus aureus/Multidrug resistance-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MDR-S aureus的体外抑菌的浓度筛选与损伤机制的探究;以小鼠深二度烧伤感染模型为研究对象,评估DVDMS-PACT对烧伤感染的治疗效果;构建共载DVDMS与PLGA-bFGF纳米颗粒的智能响应性水凝胶系统(CSDP水凝胶),并对制备的CSDP水凝胶进行表征;通过毒理实验分析CSDP水凝胶介导PACT(CSDP水凝胶-PACT)处理之后对细菌细胞膜、细胞壁、生物膜的影响;通过皮肤细菌定植量、皮肤愈合情况、伤口炎症因子与生长因子的分布规律,研究CSDP水凝胶-PACT对烧伤感染的治疗优势,由此实现烧伤感染的局部可控、可重复、高效率的协同治疗新思路。主要内容涵盖以下五个部分:研究方法及结果:(1)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的体外抑菌效果与机制探究使用电子自旋共振谱仪(Electron spin-resonance spectroscopy,ESR)检测 PS光照处理之后产生的自由基类型;通过碱性裂解法及荧光显微镜检测DVDMS在细菌内的富集规律,选择在药物最大富集的时间窗口进行PACT处理;利用平板计数法统计DVDMS-PACT处理之后的活细菌数量;SYTO 9/PI染色结合荧光显微镜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菌细胞壁,生物膜的损伤;H2-DCFH-DA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DVDMS-PACT处理后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结合Real time-PCR技术对比DVDMS-PACT亚致死剂量下MDR-S.aureus与未处理组MDR-S.aureus的全部转录本信息,初步探究DVDMS-PACT损伤MDR-S.aureus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DVDMS光照处理后主要的活性氧类型是单线态氧;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细菌中的DVDMS相对荧光强度增加,并在75 min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单独的DVDMS对细菌没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具有明显地杀伤,且杀伤效果与光照剂量、药物剂量呈正相关,5 μM的DVDMS联合50 J/cm2光照剂量可以清除99.99%的 S.aaureus 和 MDR-S.aaureus,其中,MDR-S.aureus的杀伤效率低于S.aureus;DVDMS-PACT处理之后细菌细胞膜、细胞壁和生物膜出现明显地破坏,并且在该过程中伴随大量活性氧的产生;RNA-seq结果分析共获得2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11个基因表达上调,111个基因表达下调。在得到Real time-PCR验证的差异基因中,核糖体蛋白、肽聚糖和氨基酸合成相关途径下调,表明DVDMS-PACT可能通过影响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形成来抑制细菌的增殖,这为以核糖体和细胞壁为靶点的抗生素耐药性地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DVDMS-PACT处理后MDR-S.aureus的戊糖磷酸途径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戊糖磷酸途径通过产生NADPH增加细菌对氧化应激的耐受,表明DVDMS-PACT处理后MDR-S.aureus中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从而降低了其DVDMS-PACT杀伤效率。(2)DVDMS-PACT对烧伤感染的治疗研究通过控制不同的压力与温度建立小鼠深二度烧伤感染模型,研究DVDMS-PACT对烧伤感染处创面愈合、细菌定植与皮肤内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评估DVDMS-PACT治疗烧伤感染的作用优势和生物安全性。研究发现:Balb/c小鼠于75℃联合500 g压力作用3 s后可形成深二度皮肤烧伤模型;与模型对照组相比,DVDMS-PACT处理后可快速地促进烧伤感染后的创面愈合,愈合速率与DVDMS浓度呈现剂量依赖效应;DVDMS-PACT治疗后小鼠皮肤组织内生长因子VEGF、bFGF、TGF-β1、Hyp含量升高,皮肤定植菌与炎症因子TNF-α、IL-6、MDA的含量降低。在DVDMS-PACT处理后,小鼠的体重与器官无明显的变化,表明该疗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3)共载DVDMS和PLGA-bFGF纳米颗粒的智能响应性纳米复合水凝胶(CSDP水凝胶)的构建与表征通过双重乳化法构建装载bFGF的PLGA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镜、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Zeta电位测定仪等表征纳米颗粒的基本属性;EDC/NHS一步法催化羧甲基壳聚糖(CMCS)和海藻酸钠(SA)形成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水凝胶(CS水凝胶),在水凝胶形成过程中添加DVDMS与PLGA-bFGF纳米颗粒合成CSDP水凝胶,利用红外光谱、流变仪、万能拉伸机等技术表征水凝胶的基本性能,并研究了共载后的药物稳定性以及不同pH条件下的响应释药潜能;从细胞毒性、红细胞溶血现象和皮肤毒性评估CSDP水凝胶的安全性。研究发现:PLGA-bFGF呈现大小均一的球状颗粒,粒径在420 nm左右,可以促进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的增殖与迁移,增加创伤皮肤组织内的胶原以及生长因子含量,有效地促进创伤的愈合;CSDP水凝胶包载DVDMS之后依旧保持其光谱特性,具有明显的pH响应释放能力,可在伤口处响应性地释放DVDMS;水凝胶固有的抗菌性、止血性能、力学性能、流变性能、粘附性则使其具有较好的伤口适应性;离体与载体的荧光成像结果显示,相比游离的DVDMS(Free DVDMS),相同浓度的CSDP水凝胶具有更高的荧光强度与更长时间的稳定性;CSDP水凝胶联合光照处理之后的单线态氧产率是Free DVDMS的1.9倍;CSDP水凝胶体系对小鼠的红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皮肤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证明CSDP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4)CSDP水凝胶-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的杀伤效应研究以S.aureus/MDR-S.aureus为模型,通过菌落形成单位(CFU)分析CSDP水凝胶-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的杀伤效率;利用SYTO 9/PI染色检测不同处理后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变化,结晶紫染色与CFU实验对生物膜进行定量、计数分析;H2-DCFH-DA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CSDP水凝胶-PACT处理后细菌内活性氧含量。研究发现:CSDP水凝胶-PACT可以有效地杀伤S.aureus/MDR-S.aureus,相同条件下的杀伤效果优于Free DVDMS-PACT与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药物;SYTO 9/PI染色观察到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并且在该过程中伴随大量ROS的产生;扫描电子显微镜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生物膜结构的破坏,结晶紫定量与平板计数实验证实CSDP水凝胶-PACT可以有效地破坏细菌生物膜的结构、降低生物膜中活细菌数量。(5)CSDP水凝胶-PACT对烧伤感染的治疗研究以皮肤伤口愈合率、皮肤定植菌以及皮肤组织内的相关因子、切片染色为指标来评估CSDP水凝胶-PACT对小鼠深二度烧伤感染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相比Free DVDMS-PACT与单独包裹DVDMS的水凝胶(CSD水凝胶)-PACT,CSDP水凝胶-PACT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皮肤中定植菌含量,促进皮肤的快速愈合。皮肤H&E切片染色与ELISA结果显示CSDP水凝胶-PACT可在较短时间内促进伤口部位的收缩,增加皮肤组织内胶原、毛囊的含量,降低皮肤组织的炎症因子含量,有利于伤口的快速安全愈合;治疗过程中小鼠的体重未见明显的改变,治疗结束后小鼠的主要脏器无明显的病理学异常。研究结论:(1)DVDMS-PACT可有效地杀伤S.aureus/MDR-S.aureus,对细菌细胞膜、细胞壁与生物膜造成损伤,并且在该过程中伴随大量ROS的产生;RNA-seq结果显示DVDMS-PACT处理之后共检测到222个差异基因,MDR-S.aureus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代谢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件等方面,DVDMS-PACT损伤细菌的作用机制与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相关。(2)DVDMS-PACT可通过降低皮肤创面的定植菌数量、炎症因子含量,增加皮肤组织的生长因子的水平,促进烧伤感染处的皮肤愈合。(3)设计合成的CSDP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粘附性、止血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维持负载药物的稳定性,可用于烧伤感染创面的环境响应性释放DVDMS和PLGA-bFGF纳米颗粒。(4)CSDP水凝胶联合PACT处理对S.aureus./MDR-Saureus浮游菌株与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杀伤效果,并且该效果优于Free DVDMS联合PACT处理组。(5)CSDP水凝胶联合光照处理组可促进烧伤感染后皮肤的快速愈合,同时降低皮肤定植菌与炎症因子含量,提高皮肤组织中生长因子的水平;共载的水凝胶联合光照处理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包载DVDMS联合光照处理组。
谢宝恩[10](2016)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治疗角膜炎》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联合使用治疗浅层点状角膜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50眼)浅层角膜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患者仅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25例患者联合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72.00%,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没有出现影响治疗的明显不良反应症状。结论联合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浅层点状角膜炎具有确切的效果,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症状发生,安全性高,推荐进一步地推广使用。
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角膜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角膜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人和兔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人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兔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足部慢性创面的病因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2)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角膜溃疡的病因和愈合机制 |
1 角膜溃疡的病因与致病机制 |
1.1 角膜溃疡的病因 |
1.2 角膜溃疡的致病机制 |
2 角膜上皮层伤口的愈合机制 |
2.1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
2.2 Toll样受体2 |
2.3 蛋白酶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
2.4 细胞外基质(ECM)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
3 角膜基质伤口的愈合机制 |
3.1 愈合过程中角膜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 |
3.2 免疫系统细胞在基质修复中的作用 |
3.3 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外基质的改建 |
3.4 与基质创面愈合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 |
第二章 治疗角膜溃疡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药物治疗 |
2 角膜工程生物材料 |
2.1 胶原蛋白 |
2.2 丝素蛋白 |
2.3 明胶 |
2.4 脱细胞角膜 |
2.5 壳聚糖 |
2.6 其他合成聚合物水凝胶 |
3 手术治疗 |
3.1 角膜溃疡清创术 |
3.2 结膜瓣遮盖术 |
3.3 羊膜移植术 |
3.4 穿透角膜移植术 |
3.5 板层角膜移植术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
1 材料 |
1.1 临床病例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常用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 |
2.3 MALDI Biotyper系统鉴定细菌和细菌保存 |
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3 结果 |
3.1 病因 |
3.2 发病率 |
3.3 品种 |
3.4 性别和年龄 |
3.5 治疗方法 |
3.6 治疗效果 |
3.7 细菌学分类 |
3.8 药物敏感性试验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犬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1.3 试剂配制 |
1.4 仪器和设备 |
1.5 手术器械 |
2 方法 |
2.1 造模前准备 |
2.2 麻醉与保定 |
2.3 术部消毒 |
2.4 角膜溃疡模型建立 |
2.5 手术治疗前准备 |
2.6 抗生素治疗组 |
2.7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 |
2.8 术后护理 |
3 术后临床常规检查及裂隙灯观察 |
3.1 临床检查 |
3.2 裂隙灯检查 |
3.3 治疗过程中犬泪液量检测 |
3.4 犬眼内压测定 |
4 统计分析 |
5 结果 |
5.1 抗生素治疗组裂隙灯观察的变化 |
5.2 手术治疗组裂隙灯观察 |
5.3 临床评分 |
5.4 泪液量检测结果 |
5.5 眼内压检测结果 |
5.6 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 |
5.7 三种治疗方案的愈合时间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角膜溃疡模型犬角膜组织病理学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剂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实验犬术前准备 |
2.3 手术采样 |
2.4 组织切片制作 |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1.1 抗生素治疗组组织病理学观察 |
3.1.2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病理学切片观察 |
3.2 qPCR检测角膜细胞因子的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 |
1 材料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临床病例介绍 |
2 方法 |
2.1 术前临床检查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护理 |
2.4 术后临床检查 |
3 结果 |
3.1 术前检查结果 |
3.2 术后检查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3)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难治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1章 引言 |
1.1 角膜的基本结构与机理特点 |
1.1.1 角膜的基本结构 |
1.1.2 角膜结构的机理特点 |
1.2 角膜溃疡诱因及病因 |
1.2.1 真菌性角膜溃疡 |
1.2.2 细菌性角膜溃疡 |
1.2.3 病毒性角膜溃疡 |
1.3 角膜溃疡症状 |
1.4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发生 |
1.5 角膜溃疡诊断方法 |
1.6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治疗 |
1.6.1 药物治疗 |
1.6.2 药物联合手术治疗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
2.1 病例、诊断仪器及治疗药物 |
2.1.1 临床病例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
2.1.3 试验主要药品 |
2.2 诊断及结果分析 |
2.2.1 临床检查 |
2.2.2 眼科检查 |
2.2.3 实验室检查 |
2.2.4 纳入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2.6 角膜溃疡分级 |
2.2.7 治疗原则 |
2.2.8 临床检查结果 |
2.2.9 眼科学检查结果 |
2.3 治疗及结果分析 |
2.3.1 药物治疗 |
2.3.2 手术治疗 |
2.3.3 术后护理 |
2.3.4 疗效评判 |
2.3.5 治疗结果及分析 |
2.4 讨论 |
2.4.1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诊断 |
2.4.2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治疗 |
第3章 典型病例分析 |
3.1 病例分析 1: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疱疹病毒所致角膜溃疡 |
3.2 病例分析 2: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复杂性角膜溃疡 |
3.3 小结 |
3.4 角膜溃疡的预防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局部外用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部分: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纳米银敷料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2.1 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和组间差异的比较 |
2.2 各组伤口愈合效果比较 |
2.3 各组新肉芽组织生长率比较 |
2.4 两组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表皮生长因子联合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研究 |
引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对象 |
1.3 治疗分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描述性统计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表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溃疡管理中的作用: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搜索策略 |
2.2 学习程序 |
2.3 数据综合与分析 |
2.4 偏见风险及出版偏差 |
2.5 敏感性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
3.2 表皮生长因子 |
3.3 成纤维生长因子 |
3.4 其他生长因子 |
3.5 不良事件与质量评估 |
3.6 表皮生长因子meta分析的研究项目选择 |
3.7 meta分析纳入研究的特征 |
3.8 rhEGF与安慰剂的完全治愈率对比 |
3.9 证据质量与偏见风险评估 |
3.10 出版偏差与敏感性分析 |
4 讨论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关于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足临床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rb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所需药品及材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2.3 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 |
2.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
2.5 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 |
2.6 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纳米银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更昔洛韦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角膜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7)揿针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上皮型HSK肝经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临床症状及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比较 |
3.3 疗效分析 |
3.4 病例分享 |
4.讨论 |
4.1 目前国内外现状及分析 |
4.2 揿针疗法的可行性分析 |
5.结论 |
6.存在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对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修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现代医学对角膜溃疡的认识 |
2.传统医学中对角膜溃疡的认识 |
3.总结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数据统计分析 |
2.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背景资料分析 |
2.2 治疗后资料分析 |
2.3 治疗结果分析 |
2.4 安全性评价 |
3.讨论 |
3.1 研究意义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
3.3 病因病机探讨 |
3.4 托里消毒散的来源、方药组成及分析 |
3.5 托里消毒散的现代研究 |
3.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9)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在烧伤感染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研究进展 |
1.1.1 细菌感染现状 |
1.1.2 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 |
1.1.3 PACT的作用机制与作用位点 |
1.1.4 PACT对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的杀伤 |
1.1.5 PACT损伤细菌生物膜 |
1.1.6 PACT在体治疗 |
1.1.7 PACT与细菌耐药性 |
1.1.8 PACT可能的副作用 |
1.2 基于生物材料的PACT |
1.2.1 PACT中PS的纳米修饰 |
1.2.2 PACT与水凝胶材料 |
1.3 小结与展望 |
1.4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体外抗菌效果与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DVDMS光照处理后产生的自由基类型 |
2.3.2 细菌悬液制备 |
2.3.3 细菌浓度标准曲线 |
2.3.4 S.aureus/MDR-S.aureus对DVDMS的摄取 |
2.3.5 单独DVDMS与单独光照对S.aureus/MDR-S.aureus的毒性 |
2.3.6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的杀伤 |
2.3.7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2.3.8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细胞壁的损伤 |
2.3.9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生物膜结构的损伤 |
2.3.10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2.3.11 RNA-seq分析DVDMS-PACT处理MDR-S.aureus的分子机制 |
2.3.12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DVDMS光照处理后的自由基类型 |
2.4.2 S.aureus/MDR-S.aureus细菌浓度标准曲线 |
2.4.3 S.aureus/MDR-S. aureus对DVDMS的摄取 |
2.4.4 单独DVDMS与单独光照对S.aureus/MDR-S.aureus的杀伤作用 |
2.4.5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的杀伤效应研究 |
2.4.6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2.4.7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细胞壁的损伤 |
2.4.8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生物膜的损伤 |
2.4.9 DVDMS-PACT对S.aureus/MDR-S.aureus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
2.4.10 RNA-seq分析DVDMS-PACT杀伤MDR-S.aureus过程中相关差异基因 |
2.5 讨论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DVDMS-PACT对小鼠烧伤感染的治疗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深二度烧伤感染模型构建 |
3.3.2 DVDMS-PACT治疗烧伤感染处理方法 |
3.3.3 烧伤创面愈合情况 |
3.3.4 创面细菌检测 |
3.3.5 烧伤感染创面TNF-α、IL-6、MDA、bFGF、VEGF、TGF-β1、Hyp因子检测 |
3.3.6 安全性评估 |
3.3.7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烧伤感染模型的构建 |
3.4.2 创面愈合率 |
3.4.3 皮肤组织细菌定植量 |
3.4.4 烧伤感染创面TNF-α、IL-6、MDA、bFGF、VEGF、TGF-β1、Hyp因子检测 |
3.4.5 安全性评估 |
3.5 讨论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智能响应性纳米复合水凝胶(CSDP)的构建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PLGA-bFGF纳米颗粒的构建及其功能分析 |
4.3.3 CSDP水凝胶的构建及表征 |
4.3.4 CSDP水凝胶生物发光成像 |
4.3.5 CSDP水凝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 |
4.3.6 CSDP水凝胶单线态氧产率 |
4.3.7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PLGA-bFGF纳米颗粒理化属性表征 |
4.4.2 CSDP水凝胶理化属性表征 |
4.4.3 CSDP水凝胶生物发光成像 |
4.4.4 CSDP水凝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 |
4.4.5 CSDP水凝胶单线态氧产率 |
4.5 讨论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CSDP水凝胶联合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的杀伤效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菌悬液制备 |
5.3.2 CSDP水凝胶-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的杀伤作用 |
5.3.3 CSDP水凝胶-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5.3.4 CSDP水凝胶-PACT对S.aureus及其MDR-S.aureus生物膜的损伤 |
5.3.5 CSDP水凝胶-PACT对S.aureus/MDR-S.aureus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5.3.6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CSDP水凝胶-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的杀伤 |
5.4.2 CSDP水凝胶-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细胞膜通透性 |
5.4.3 CSDP水凝胶-PACT对S.aureus/MDR-S.aureus生物膜的破坏 |
5.4.4 活性氧在CSDP水凝胶-PACT杀伤S.aureus/MDR-S.aureus的作用 |
5.5 讨论 |
5.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CSDP-PACT对小鼠烧伤感染的治疗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6.3 实验方法 |
6.3.1 CSDP-PACT对烧伤感染的治疗 |
6.3.2 烧伤创面观察 |
6.3.3 烧伤感染创面TNF-α、IL-6、MDA、bFGF、VEGF、TGF-β1、Hyp因子检测 |
6.3.4 烧伤感染处皮肤切片 |
6.3.5 安全性评估 |
6.3.6 数据分析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伤口面积收缩率 |
6.4.2 皮肤组织细菌定植量 |
6.4.3 烧伤感染创面TNF-α、IL-6、MDA、bFGF、VEGF、TGF-β1、Hyp因子检测 |
6.4.4 烧伤感染处皮肤切片 |
6.4.5 安全性评估 |
6.5 讨论 |
6.6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治疗角膜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2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角膜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人和兔创伤性足部慢性创面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袁健.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
- [2]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D]. 张红超. 扬州大学, 2021
- [3]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难治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分析[D]. 罗瑞.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局部外用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张开华. 南昌大学, 2020(01)
- [5]rb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林自认.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6]更昔洛韦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角膜病的临床疗效[J]. 香银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18)
- [7]揿针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上皮型HSK肝经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魏宇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对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修复的临床观察[D]. 刘娟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9]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在烧伤感染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D]. 买冰洁.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2)
- [10]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治疗角膜炎[J]. 谢宝恩. 当代医学, 2016(32)
标签:角膜溃疡论文;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成纤维细胞论文; 烧伤面积论文; 急性角膜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