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正常人脾脏大小的CT测量

高原地区正常人脾脏大小的CT测量

一、高原地区正常人脾脏大小的CT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海,吕云福,郑进方[1](2021)在《脾体积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精准测量脾体积在评估相关疾病及预后可发挥很大作用。现今有多种方法能够测量或者估算脾体积,概述了5个肋单元估算法、体检法、超声、多层螺旋CT、MRI、离体排水法测量脾体积相关研究进展,其中获得临床普遍认可的是多层螺旋CT,精确度可达95%,提出在多层螺旋CT精准测量脾体积的基础上,快速简易评估脾体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姜菊玲[2](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3](2019)在《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由多房棘球蚴为病原体,一种致死性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侵袭性生长酷似肝癌,亦称为“虫癌”。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宿主的免疫状态及免疫微环境是影响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感染后的寄生、病灶活性、病灶生长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抑制性表面受体NKG2A在泡型包虫病肝NK细胞功能耗竭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利用E.m感染小鼠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m感染过程中,肝NK细胞百分比及功能的变化、肝NK细胞的成熟状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感染小鼠肝脏组织内NK细胞相关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2.利用体内NK细胞清除实验,观察清除组和对照组病灶大小、数量、肝脏质量(肝组织+病灶)、肝脏病理学变化及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面积的差异。3.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m感染小鼠不同时间肝脏NK细胞激活性及抑制性受体的表达变化、检测感染小鼠肝脏NKG2A+NK细胞在感染过程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第二部分,1.利用10例肝AE患者新鲜肝组织标本,胶原酶消化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灶近旁肝脏(CLT)组织与远端肝脏(DLT)组织中,NK细胞表面NKG2A分子表达变化、NKG2A+表达与病灶大小及碱性磷酸酶(ALP)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灶CLT与DLT内NK细胞、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物质功能的变化;分析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与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的相关性;分析CLT组织内NKG2A+NK与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2.利用36例患者肝脏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LT与DLT的NKG2A分子表达,及其与病灶活性的相关性;利用Masson染色和α-SMA染色分析AE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和病灶活性的相关性。3.利用10例患者临床肝脏组织标本分离淋巴细胞分析CD56brightNK和CD56dimNK亚群及其上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的变化。第三部分,1.利用正常人外周血纯化NK细胞,在体外通过虫体蛋白刺激培养24小时,检测NK细胞表面分子NKG2A表达及功能变化和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多房棘球蚴感染后2周、4周、12周感染组小鼠肝脏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P=0.0430,P=0.0031),但感染后2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2周、4周、12周时分泌IFN-γ的功能感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2,P=0.0009),但24周,两组NK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分泌颗粒酶B和TNF-α的功能感染过程中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感染后2、4周时间段CD27+CD11b+NK(NK细胞成熟过程的功能最强的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1),但感染后12周时间段开始它的百分比逐渐增高,到24周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2.NK细胞清除后小鼠肝脏内病灶数量、体积及肝脏总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P=0.0007,P=0.0205);NK细胞清除后单炎性病灶和具有绦虫生发层结构的纤维囊泡数量明显增多于对照组(P=0.0047,P=0.0198),但修复性肉芽肿病灶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病灶周围的纤维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如天狼星红染色(P=0.0153)、α-SMA染色(P=0.0407)。3.感染后2周、24周NKG2A分子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49,P<0.0001),但12周时没有差异(P>0.05);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在感染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发现肝脏NK细胞抑制受体NKG2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8,P=0.0326,P=0.0156,P=0.0156);NKG2A+NK细胞感染后2周、4周、12周,分泌IFN-γ的功能比对照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9,P=0.0050,P=0.0100),24周时没有差异(P>0.05),但感染后分泌颗粒酶B和TNF-α没有差异(P>0.05)。第二部分,1.总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在肝AE病灶CLT的百分比显着高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同时CD56dimNK细胞表面的NKG2A的表达在CLT组织明显高于DLT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在病灶CLT组织内总NK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NKG2A的表达与ALP是负相关性(P=0.0234,R=-0.7212),但ALT、AST无相关性;病灶最大直径与总NK细胞的NKG2A表达百分比无相关性,但有一定的相关趋势,需要进一步增大样本量;病灶CLT的NK细胞产生IFN-γ能力明显低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8),但是产生颗粒酶B、穿孔素、TNF-α的能力无差异(P>0.05);病灶CLT内NK细胞表面的NKG2A的表达与总NK细胞分泌IFN-γ是负相关性(P=0.0438,R=-0.6606);病灶CLT内NKG2A+NK细胞产生IFN-γ和颗粒酶B的能力明显低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8,P=0.0371),但是产生TNF-α和穿孔素的能力无差异(P>0.05);2.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在肝AE病灶CLT内NKG2A表达比DLT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LT内NKG2A表达面积与DLT内NKG2A表达面积的比值(CLT/DLT)和PET-CT值有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5,R=0.735);通过Masson染色检测高活性和低活性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高活性(high)病灶的明显低于低活性(low)的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8);病灶CLT的NKG2A阳性表达面积与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有负相关性(P=0.0229,R=-0.6742),但是通过α-SMA染色检测肝星状细胞阳性面积与NKG2A阳性表达面积是无相关性(P=0.2149,R=0.4064);3.总NK细胞、CD56brightNK、CD56dimNK在CLT与DLT组织内百分比,可以看到总NK细胞和CD56brightNK细胞在CLT和DLT组织内百分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D56dimNK在总NK细胞里占百分比在C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9)。第三部分,1.利用正常人外周血在体外纯化NK细胞,用虫体蛋白(Emp)刺激后抑制性受体NKG2A的表达明显增高,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和NKG2A+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4,P=0.0355,P=0.0460);2.经典负调控因子TGF-β1刺激后同样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明显增高,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6,P<0.0001,P=0.0049);而且TGF-β1刺激后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下降比虫体蛋白(Emp)更明显。结论:1.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可介导NK细胞功能耗竭,主要表现为分泌IFN-γ功能下调,可导致病灶周围的纤维化层减少,从而减弱对病灶的限制,促使病灶的生长增快。2.肝AE患者CLT内总NK细胞和CD56dimNK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可导致分泌IFN-γ功能降低,病灶周围纤维化减轻,促使病灶生长越快。3.虫体蛋白可能通过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而介导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耗竭,这可能引起虫体逃避NK细胞免疫监督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靶向阻断NK细胞表面受体NKG2A,逆转多房棘球蚴免疫逃逸提供理论基础,对深化包虫病研究和探索包虫免疫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张瑞仙[4](2019)在《miR-5003调节ETS1-3’UTR促进SLE患者B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筛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在转录水平与正常对照具有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验证ETS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该基因的表达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关性,探索SNP影响ETS1表达及其在B淋巴细胞中的机制及功能效应;根据SNP的基因位置,寻找影响ETS1变化的上游机制,并检测下游ETS1对B细胞功能的影响;同时,探索SNP对SLE患者不同临床表现的影响。本研究将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疾病预后提供潜在标记物。[方法]收集3例SLE患者和3例健康对照的外周静脉血,用二代测序技术筛查PBMC中具有显着差异性表达的基因,进而通过GO、KEGG和Cytoscape分析显着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富集情况。扩大样本量后,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ETS1在两组样本PBMC、B和Th淋巴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SNaPshot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构建rs4937333位点为野生型C或突变型T的ETS1质粒并包装慢病毒,感染SLE患者外周静脉血B淋巴细胞,用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并比较ETS1的表达。进而将不同等位基因质粒转染昆明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分别或联合使用anti-IgM、anti-CD40L、LPS、IL4进行体外刺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比较两组间B细胞的激活、分泌、分化及浆细胞的分泌水平。最后,利用3个专业网站在线预测可能与rs4937333结合的miRNA,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两者的体外结合情况,qPCR和WB检测miR-5003转染的细胞中ETS1的表达水平;并检测样本Th和B细胞中miR-5003的表达水平。[结果]PBMC转录组测序后,共发现117个显着上调和35个显着下调的功能基因,ETS1是显着下调基因之一;DEGs主要富集在与炎症和固有免疫相关的条目、SLE和固有免疫通路。扩大的样本量包括66名SLE患者和42名健康对照者,病例组的PBMC和B淋巴细胞中ETS1转录水平显着降低,而Th细胞中未发现显着差异;对ETS1 3’UTR的8个SNPs进行测序,发现rs4937333(C→T)的突变型在SLE患者组显着高于对照组(OR=1.800,95%CI(1.026-3.157),p=0.040)。而且,SLE 患者 B 细胞中 ETS1 mRNA的表达水平与5种临床表型(蝶形红斑、光敏感、关节炎、血液病变及ANA阳性)相关。野生型和突变型ETS1病毒感染SLE患者B淋巴细胞后,发现突变型ETS1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明显降低。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转染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后,经4种刺激物作用,激活标记物CD23、CD69、CD86的表达均未发现差异,上清中所分泌的IL-6、IL10、TNFα的表达也均未发现差异(p值均>0.05);然而,经anti-IgM+IL4共同刺激后,突变型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能力显着增强,同时,突变型B细胞所分化的浆细胞培养上清中IgM、IgG、IgA和IgE的分泌也显着高于野生型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miR-5003通过与突变型ETS1 3’UTR结合活性增强,导致ETS1表达水平低于野生型;临床样本检测发现,SLE患者外周静脉血B细胞中miR-5003的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对照及Th细胞。[结论]SLE患者外周静脉血B淋巴细胞中,miR-5003通过与ETS1-3’UTR的突变型rs4937333结合增强,促进了 ETS1 mRNA的降解,使其转录和翻译水平均降低,进而促进了 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使免疫球蛋白分泌增多,与临床表现中的蝶形红斑、光敏感、关节炎、血液病变及ANA阳性相关。从临床意义来讲,rs4937333多态性可影响SLE活动度,可能有助于判断疾病预后,而且,B细胞中的miR-5003表达水平有望成为SLE早期诊断和评价疾病活动度的生物标志物。

马婕[5](2019)在《慢性高原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凋亡变化及其信号通路研究》文中指出慢性高原病(CMS),是一种以红细胞过度增生、血红蛋白浓度显着增加、严重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居住在海拔高于2 500m以上对低氧环境失习服的人群,由于红细胞过度增多导致全身多系统损伤,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既往对CM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细胞分化、增殖方面,大量研究结果认为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增强在CMS患者红细胞过度增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情况如何,在红细胞过度积累中作用如何,既往尚未进行系统研究。骨髓是成人重要的造血器官,骨髓造血细胞凋亡情况的研究对CMS发病机制及其临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既往我们团队对CMS细胞凋亡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CM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凋亡指数下降,且与线粒体通路相关,但BMMNCs不能完全反映红系前体细胞凋亡变化的情况。基于上述初步研究结果,本论文假设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下调,在其红细胞积累中与红细胞增殖增强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故本论文探讨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情况,以及其凋亡变化的主要信号分子通路,从细胞凋亡角度为阐明CMS发病机制积累科学依据。基于上述理由,本论文从以下两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慢性高原病患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凋亡变化目的:以CMS患者骨髓红系前体细胞增殖及凋亡的结果为基础,探讨红系前体细胞凋亡在C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深入研究红系前体细胞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分子的变化。方法:以18例CM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7例在相近海拔高度地区世居或久居的健康人或单纯陈旧性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流式细胞术、q PCR等方法,研究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情况以及caspase-3、Fas、TNFR、Bcl-2家族分子、Cyt-C的变化情况。结果: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涂片,CMS组粒红比小于对照组(p<0.05),而中、晚幼红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BMMNCs中CD34+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但CMS组CD71+有核红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且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2.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MS组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减少。应用q PCR测定两组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MS组Bcl-2 m 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Bax m 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但caspase-3、Cyt-C、TNFR、Fas m RNA表达水平在两组间均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现CMS组caspase-3和Bax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Bcl-2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TNFR、Fas和Cyt-C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其m 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结论:1.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增强,同时细胞凋亡下调,两者都与血红蛋白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骨髓红系细胞增殖增强和凋亡下调是CMS患者红细胞过度积累的重要机制,两者可能发挥一定的协同作用。2.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中Bcl-2家族部分分子的变化,说明线粒体途径是CMS患者骨髓红系细胞凋亡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而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死亡受体相关分子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第二部分低氧暴露后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变化研究目的:以第一部分研究结果为基础,研究大鼠在低压低氧暴露情况下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凋亡情况,探讨凋亡通路相关的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的相关分子变化。方法:以30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低氧组饲养在模拟海拔5 000m高原的低压低氧舱内,分别连续低压低氧饲养7d及28d,对照组在海拔2 260m的实验室内饲养。利用全血细胞分析、流式细胞术研究三组大鼠外周血细胞学指标、骨髓有核红细胞比例及凋亡的变化;应用光学显微镜、电镜等观察骨髓有核红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应用免疫磁珠分选、q 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低压低氧暴露前后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caspase-3、Fas、TNFR、Bcl-2家族分子及Cyt-C的变化情况。结果: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骨髓涂片及胸骨HE染色切片,低氧暴露后两组大鼠骨髓粒红比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及幼红细胞岛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电镜下观察发现低氧暴露后骨髓有核红细胞数量增多,线粒体数量增多伴肿胀。流式细胞术检测了BMMNCs中CD71+有核红细胞的百分比,结果显示随着低氧暴露时间延长,CD71+有核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01)。2.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低氧暴露28d后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率显着增高(p<0.05)。应用q PCR测定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显示低氧暴露后两组大鼠CD71+有核红细胞caspase-3、Bax、Cyt-C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TNFR、Fas、Bcl-2表达水平在低氧暴露组和对照组间均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应用Western Blot测定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低氧暴露后两组CD71+有核红细胞caspase-3、Bax、Bcl-2、Cyt-C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TNFR、Fas表达水平在低氧暴露组和对照组间均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免疫组化测定胸骨骨髓腔内细胞caspase-3表达,结果显示随着低氧暴露时间的延长,caspase-3表达逐渐增高。结论:1.低氧暴露后大鼠外周血、骨髓红系细胞增殖增强,同时细胞凋亡也增加,说明大鼠骨髓红系造血受到增殖和凋亡的双向调控。2.低氧暴露前后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中caspase-3及线粒体途径相关因子的变化,说明线粒体途径是大鼠骨髓红系前体细胞凋亡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死亡受体相关分子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综上所述,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CMS患者和短期饲养在低压低氧舱的模型动物,都会出现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增多、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等血液学特点,骨髓作为重要的造血器官在低氧条件下都表现为有核红细胞增殖增强。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较同海拔健康人下降,其主要机制与线粒体信号途径有密切关系,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下调可能对CM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过度积累有促进或加重作用,研究为进一步阐明CMS患者红细胞过度增加机制积累了新的科学依据。低氧暴露的模型动物其凋亡则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可能与低氧暴露时间、条件及实验物种的不同有关。

胡丽红[6](2019)在《不同海拔高度正常肾脏扩散加权成像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地区正常肾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海拔、肾脏皮髓质ADC值与肾功能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从而在影像学角度反映肾功能变化,为高原肾脏的病理生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期间青海不同海拔地区健康志愿者83例(包括男性42例,女性41例,年龄在22-65岁之间),并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按海拔不同将其分为1、2、3组,依次为(2267-2980米,3128-3968米,4006-5226米),研究对象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常规MRI检查、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b=0s/mm2、800s/mm2)、实验室肾功能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上于肾门层面在肾皮质、髓质各选取三个感兴趣区,测量其ADC值,并求均值,对比分析不同海拔地区正常健康成人肾脏皮髓质ADC值及肾功能指标情况。结果:(1).一般结果中1、2、3组肾皮质ADC值依次为(2.15±0.19)×10-3mm2/s,(2.03±0.07)×10-3mm2/s,(1.89±0.12)×10-3mm2/s;肾髓质ADC值依次为(1.98±0.09)×10-3mm2/s,(1.86±0.13)×10-3mm2/s,(1.67±0.07)×10-3mm2/s。(2).同一海拔时,性别对肾脏ADC值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肾脏ADC值略大于男性;肾脏皮、髓质之间ADC值有明显差异,且皮质ADC值大于髓质ADC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间随着海拔增加,皮质之间、髓质之间ADC值逐渐下降,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海拔高度与正常肾脏皮质、髓质ADC值呈负相关(r皮质=-0.794,P皮质<0.05;r髓质=-0.870,P髓质<0.05),与尿酸、尿素含量呈正相关(r尿酸男=0.399,p尿酸男<0.05;r尿酸女=0.351,p尿酸女<0.05;r尿素=0.349,P尿素<0.05);肾脏皮质ADC值与尿酸、尿素含量呈负相关(r尿酸男=-0.401,P尿酸男<0.05;r尿酸女=-0.379,P尿酸女<0.05;r尿素=-0.278,P尿素<0.05);髓质ADC值与尿酸、尿素含量亦呈负相关(r尿酸男=-0.255,P尿酸男<0.05;r尿酸女=-0.293,P尿酸女<0.05;r尿素=-0.295,P尿素<0.05);海拔高度及肾皮质、髓质ADC值与肌酐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肾脏DWI成像应考虑海拔及内部结构因素对ADC值的影响。海拔、肾脏ADC值与实验室肾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从而在影像水平提示肾功能变化。MRI-DWI技术通过ADC值的测定、分析,可作为判断与研究肾功能变化的一项敏感技术应用于临床;由于其重复性强、无创的特点,在肾功能评价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并且为高原地区肾脏病理生理研究奠定基础。

熊权鑫[7](2018)在《PI3K/AKT/NF-KB信号通路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骨髓组织中HIF-1α表达变化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复制大鼠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的病理模型,拟验证PI3K/AKT/NF-KB信号通路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骨髓组织中HIF-1α表达变化的调控作用,从而为系统地阐明HAPC发病及致病机理及防治研究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选取20只检疫及适应期观察合格的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体重为250±10g;随机分为两组,空白组和HAPC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采用DS-F型高原性疾病环境模拟系统模拟海拔为3500m6000m的高原环境,造模时间60d。造模结束后取全血作血常规检验;ELISA检测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胸骨骨髓组织病理学观察;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骨髓组织P-AKT、NF-kB P65、HIF-1α蛋白表达;IHC检测大鼠骨髓组织P-AKT、NF-kB P65、HIF-1α蛋白表达;PT-PCR检测大鼠骨髓组织P-AKT、NF-kB P65、HIF-1αmRNA基因表达。结果:1.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HAPC组大鼠血红蛋白含量(HGB)含量范围在235273 g/L之间,均高于210g/L,提示造模成功;2.与空白组相比,HAPC组大鼠血清EPO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造模成功;3.大鼠骨髓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与空白组相比,HAPC组骨小梁结构正常,但就100倍光镜观察下,骨髓腔内毛细血管数量及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毛细血管内淤血,部分扩张明显,巨核细胞略微增多;400倍光镜观察下,骨髓腔内细胞排列密集,毛细血管内可见无核红细胞明显增多,红系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粒系细胞比例相对减少,偶见少量粒系细胞进入血窦;4.WB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HAPC组大鼠骨髓组织中P-AKT、NF-kB p65、HIF-1α等蛋白均极显着升高(P<0.01);5.IHC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HAPC组大鼠骨髓组织中P-AKT、NF-kB p65、HIF-1α等蛋白均极显着升高(P<0.01);6.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HAPC组大鼠骨髓组织中P-AKT mRNA、NF-kB p65 mRNA等基因均显着升高(P<0.05),HIF-1αmRNA表达极显升高(P<0.01)。结论:1.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骨髓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骨髓腔内细胞总数明显增多,红系细胞增生明显,骨髓腔内血窦扩张、淤血、血窦数量明显增多;2.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骨髓组织中P-AKT、NF-kB p65、HIF-1α等蛋白及P-AKT、NF-kB p65、HIF-1αmRNA等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3.PI3K/AKT/NF-KB信号通路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骨髓组织中HIF-1α表达变化具有正向调控作用。

史小平,鲍海华,赵希鹏,邹家基[8](2014)在《CT对不同海拔成人肝脏血流动力学及体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探讨在不同海拔高度正常成人肝脏血流灌注及体积的变化,以评估正常人肝脏在缺氧状态下的灌注状态,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60例志愿者按海拔高度分为3组:A组22例来自海拔22603100 m,B组20例海拔32604100 m,C组18例海拔42605260 m,以肝门区为中心,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采用去卷积法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脏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采用点圈法人工测量肝脏体积。结果 A、B、C组HAP分别为(10.50±3.62)ml/(100ml·min)、(15.03±4.27)ml/(100 ml·min)、(18.39±7.20)ml/(100 ml·min),其中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VP分别为(138.78±14.29)ml/(100 ml·min)、(80.42±16.80)ml/(100 ml·min)、(63.78±7.79)ml/(100ml·min),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TLP分别为(149.30±15.55)ml/(100 ml·min)、(95.57±18.75)ml/(100 ml·min)、(82.19±10.56)ml/(100ml·min),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HPI分别为7.00±2.17、16.27±4.22、22.05±7.9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肝脏体积分别为(1173.5±155.2)cm3、(1282.9±362.2)cm3、(1525.4±352.2)cm3,其中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拔高度直接影响肝脏的血流灌注,随着海拔增高,HAP、HPI逐渐升高,PVP、TLP逐渐降低,肝脏体积逐渐增大,提示高原低氧环境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史小平[9](2011)在《MSCT对不同海拔高度正常成人肝脏血液动力学及体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SCT对不同海拔高度正常成人肝脏血流灌注状态及体积的研究,了解在长期低氧状况下健康成人肝脏血流灌注状态及体积是否有差异。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共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40.3±5.7),志愿者分三组,其中A组22例,来自海拔为2260—3260米;B组20例,海拔为3261—4260米;C组18例,海拔为4261—5260米,所有志愿者为既往无心、肺、肝疾病和无高血压病史,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等均正常。高原志愿者均为该地区的世居者,所有志愿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MSCT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肝脏CT灌注成像扫描(1)查前准备:查前禁食4h,扫描前30min口服清水750~1000ml充盈肠道;(2)仰卧位,先常规全肝CT平扫(上包括肝顶,下包括肝脏下缘),然后选定灌注扫描层面,通常以肝门区为中心,门静脉、肝动脉显示清晰,包括脾的层面。(3)灌注扫描:选择多层连续动态扫描模式,对比剂优维显(300mgI/m1)50ml,注射速度5ml/s,注射对比剂后同步扫描。CT扫描后产生的重建图像,传送到工作站,经CT perfusion软件分析计算,分别测量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脏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肝脏灌注参数。(4)肝脏体积测量:使用点圈法人工勾勒出每一层面肝脏的边缘,然后应用工作站CT perfusion软件得出各层面积,再根据层厚计算出每一层的体积,将每一层的体积相加即得到肝脏体积。圈定时注意避开肝裂、胆囊、下腔静脉及门静脉肝内主要分支。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比较三组间各组参数值的均值差异有无显着性意义。结果(1)CT平扫观察各组肝脏表现:肝脏形态及大小均正常,肝裂不宽,肝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脾脏形态及大小均正常,脾内未见异常密度影。(2)肝动脉灌注量: A、B、C组分别为10.50±3.62 mL/(100ml·min)、15.03±4.27 mL/(100ml·min)、18.39±7.20 mL/(100ml·min)。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门静脉灌注量:A、B、C组分别为138.78±14.29 mL/(100ml·min)、80.42±16.80 mL/(100ml·min)、63.78±7.79 mL/(100ml·min)。A组与B组、B组与C及A组与C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肝脏总灌注量:A、B、C组分别为149.30±15.55 mL/(100ml·min)、95.57±18.75 mL/(100ml·min)、82.19±10.56 mL/(100ml·min)。A组与B组、B组与C及A组与C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肝动脉灌注指数:A、B、C组分别为7.00±2.17、16.27±4.22、22.05±7.90。A组与B组、B组与C及A组与C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灌注伪彩图清晰直观显示了肝脏血流灌注状态(红色→蓝色代表血流高灌注区→低灌注区)(7)肝脏体积:A、B、C组分别为1173.5±155.2cm3、1482.9±362.2cm3、1625.4±352.2cm3,除A与B组、B组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 A组与C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MSCT观察并描述了不同海拔下正常成人肝脏血流动力学特征及体积的变化情况。发现海拔高度因素直接影响着肝脏的灌注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肝动脉灌注量逐渐增加,门静脉灌注量逐渐降低,肝脏总灌注量亦随之降低,肝动脉灌注指数逐渐升高,肝脏体积逐渐增大。研究结果表明MSCT肝脏灌注成像可以活体无创的反映长期在慢性缺氧状态下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为长期低氧环境对肝脏的血流灌注的影响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有利于高原地区对高原性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评价功能成像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价值。MSCT能够快速扫描,其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可快速、准确、无创地评价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张静[10](2010)在《脾脏体积超声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文中指出脾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功能与形态间具有密切关系。临床上仅靠叩诊、触诊和影像学检查不能敏感发现所有脾脏增大的病例。相对准确的评估和测量活体脾脏体积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脾脏体积的测量主要应用多层螺旋CT(MSCT),但CT检查费用较高,有一定的放射性。与CT相比,超声具有方便快捷、无放射性、价格低廉等优点。以往几乎无人用超声测量脾脏体积,因为超声测量只能局限在一维和二维图像上,而脾脏体积的测量必须依靠三维方法实现。根据以上情况,本文设计通过超声检查方法测量脾脏在长轴方向上每间隔1cm的短轴切面的面积,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程序,具体应用一元或二元三次B样条曲线插值法,建立了特定的模型,将测量的脾脏短轴切面面积值插入程序,自动计算出脾脏体积。应用此方法研究正常成人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脾脏体积。应用超声方法计算出的脾脏体积与CT测量的脾脏体积比较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r=0.987,证明此方法具有可行性,能准确测量出脾脏体积,因此可以用于临床病例检测。应用超声方法检测正常成人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脾脏体积,得出男性组、女性组脾脏体积分别为(218.17±70.93)cm3、(169.13±55.44)cm3,男性组大于女性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脏体积为(858.37±459.62)cm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91.55±64.16)cm3;正常成人男性组、女性组的单侧95%正常值参考范围分别为357cm3、278cm3,可以将357cm3作为脾脏是否增大的一个简易、初步的评价指标。实验意义:本研究率先建立了超声方法检测脾脏体积的模型,初步评价了正常成人脾脏体积的正常值标准和脾脏肿大的诊断标准;评价了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脏体积的大小。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检测脾脏体积的变化情况,对同一个病例进行疾病不同阶段或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评估,将治疗前、后脾脏体积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

二、高原地区正常人脾脏大小的CT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地区正常人脾脏大小的CT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脾体积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5个肋单元估算法
2 体检法
3 超声测量法
4 多层螺旋CT测量法
5 MRI测量法
6 排水法
7 总结与展望

(2)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时间范围
        3 文献类型
        4 检索策略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文献类型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3 证型频次分布
        讨论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论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3 本研究的特点
        结论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附录二
附件

(3)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KG2A诱导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NK细胞免疫功能下调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免疫抑制性分子NKG2A介导肝AE患者肝脏NK细胞功能耗竭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体外虫体蛋白刺激介导NKG2A上调而导致NK细胞功能下调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的收集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KG2A分子在肝脏NK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miR-5003调节ETS1-3’UTR促进SLE患者B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高通量测序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小结
第二部分 SLE患者淋巴细胞ETS1及其SNP检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小结
第三部分 SNP通过ETS1影响B细胞的分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小结
第四部分 miR-5003影响ETS1突变位点的功能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小结
全文总结
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ETS1在狼疮B细胞和Th细胞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慢性高原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凋亡变化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慢性高原病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变化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临床特征指标
        1.2.4 伦理
        1.2.5 技术路线
    1.3 材料与方法
        1.3.1 主要仪器设备
        1.3.2 主要试剂
        1.3.3 主要试剂配制
        1.3.4 标本采集与处理
        1.3.5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CD34~+、CD71~+细胞比例
        1.3.6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率
        1.3.7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1.3.8 qPCR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
        1.3.9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1.3.10 统计分析
    1.4 结果
        1.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1.4.2 骨髓涂片中有核红细胞特点
        1.4.3 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CD71~+细胞比例
        1.4.4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情况
        1.4.5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情况
        1.4.6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
        1.4.7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1.4.8 相关性分析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章 大鼠低氧暴露后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变化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2.1 实验动物
        2.2.2 技术路线
    2.3 材料与方法
        2.3.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3.2 主要试剂配制
        2.3.3 标本采集与处理
        2.3.4 外周血常规分析
        2.3.5 大鼠胸骨HE染色
        2.3.6 大鼠胸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7 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
        2.3.8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MNCs
        2.3.9 免疫磁珠分选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
        2.3.10 透射电镜观察大鼠BMMNCs中有核红细胞形态
        2.3.11 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比例及凋亡率
        2.3.12 qPCR检测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
        2.3.13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2.3.14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血常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
        2.4.2 外周血涂片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2.4.3 骨髓涂片造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2.4.4 大鼠胸骨组织造血细胞观察
        2.4.5 大鼠胸骨组织caspase-3 免疫组化结果
        2.4.6 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
        2.4.7 大鼠骨髓中CD71~+有核红细胞比例及凋亡率
        2.4.8 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
        2.4.9 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2.5 讨论
    2.6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不同海拔高度正常肾脏扩散加权成像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入组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扫描方法
        2.2.1 仪器设备
        2.2.2 后处理工作站
        2.2.3 检查前准备
    2.3 图像分析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三组间肾功能指标结果
    3.2 三组间年龄的比较
    3.3 同海拔时不同性别对正常肾脏ADC的影响
    3.4 不同海拔对正常肾脏ADC值影响
    3.5 高海拔地区肾脏ADC值
    3.6 不同海拔高度正常肾脏ADC值与实验室肾功指标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DWI的原理及其在肾脏中的应用
    4.2 不同海拔、性别正常肾脏ADC值变化特点的分析
    4.3 不同海拔高度正常肾脏ADC值与临床试验指标的相关性
    4.4 DWI图像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PI3K/AKT/NF-KB信号通路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骨髓组织中HIF-1α表达变化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研究进展
        1.1 HAPC概述
        1.2 HAPC发病特点
        1.3 HAPC发病机制及原因
        1.4 HAPC对关键脏器的病理改变
    2 PI3K/AKT和NF-K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3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动物分组及HAPC大鼠模型构建
        2.3 临床症状观察
        2.4 血液指标检测
        2.5 病理解剖观察
        2.6 骨髓组织病理学观察
        2.7 WesternBlot检测大鼠骨髓组织P-AKT、NF-kBP65、HIF-1α蛋白表达
        2.8 IHC检测大鼠骨髓组织P-AKT、NF-kBP6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
        2.9 PT-PCR检测大鼠骨髓组织P-AKT、NF-kBP65、HIF-1αmRNA基因表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临床症状
    2 血常规检验结果
        2.1 血红蛋白(HGB)含量
        2.2 血常规检验结果
    3 血清EPO浓度
    4 病理解剖观察结果
    5 骨髓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6 WesternBlot检测结果
        6.1 大鼠骨髓组织P-AKT蛋白表达情况
        6.2 大鼠骨髓组织NF-kBp65蛋白表达情况
        6.3 大鼠骨髓组织HIF-1α蛋白表达情况
    7 IHC检测结果
        7.1 大鼠骨髓组织P-AKT蛋白表达情况
        7.2 大鼠骨髓组织NF-kBp65蛋白表达情况
        7.3 大鼠骨髓组织HIF-1α蛋白表达情况
    8 RT-PCR检测结果
        8.1 大鼠骨髓组织P-AKTmRNA表达情况
        8.2 大鼠骨髓组织NF-kBp65mRNA表达情况
        8.3 大鼠骨髓组织HIF-1αmRNA表达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CT对不同海拔成人肝脏血流动力学及体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海拔高度受检者肝脏血流灌注参数比较
    2.2 不同海拔高度受检者肝脏体积比较
3 讨论
    3.1 正常肝脏的灌注特点
    3.2 高海拔下肝脏的病理生理及灌注特点
    3.3 高海拔肝脏体积特点
    3.4 不足与展望

(9)MSCT对不同海拔高度正常成人肝脏血液动力学及体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 检查方法
        1.2.1 设备
        1.2.2 MSCT 平扫
        1.2.3 MSCT 灌注扫描
    1.3 MSCT 肝脏体积测量
    1.4 MSCT 肝脏灌注成像
    1.5 灌注参数的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MSCT 平扫结果
    2.2 肝脏体积测量结果
    2.3 肝脏CT 灌注成像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肝脏MSCT 灌注成像的原理及技术
        3.1.1 CT 灌注成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3.1.2 正常肝脏TDC 分析
        3.1.3 正常肝脏CTPI研究
    3.2 高海拔地区正常肝脏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3.2.1 高原的环境特点
        3.2.2 肝脏的血液供应和氧代谢
        3.2.3 高原缺氧的细胞损伤机制
        3.2.4 高原缺氧对肝脏的损伤
    3.3 高原地区正常成人肝脏MSCT肝脏特点
    3.4 肝脏体积测量的意义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脾脏体积超声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缩略词索引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超声检查评价脾脏大小的方法
    2.2 CT 检查评价脾脏大小的方法
    2.3 以往对脾脏体积正常值的研究情况
    2.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第3章 建立超声方法检测脾脏体积的模型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应用超声方法测量正常成人脾脏体积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应用超声方法测量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脏体积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6章 结 论
第7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高原地区正常人脾脏大小的CT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脾体积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J]. 陈永海,吕云福,郑进方.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7)
  • [2]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D].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3)
  • [4]miR-5003调节ETS1-3’UTR促进SLE患者B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D]. 张瑞仙. 昆明医科大学, 2019
  • [5]慢性高原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凋亡变化及其信号通路研究[D]. 马婕. 青海大学, 2019(04)
  • [6]不同海拔高度正常肾脏扩散加权成像初步探究[D]. 胡丽红. 青海大学, 2019(04)
  • [7]PI3K/AKT/NF-KB信号通路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骨髓组织中HIF-1α表达变化的调控作用研究[D]. 熊权鑫.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8]CT对不同海拔成人肝脏血流动力学及体积研究[J]. 史小平,鲍海华,赵希鹏,邹家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09)
  • [9]MSCT对不同海拔高度正常成人肝脏血液动力学及体积的研究[D]. 史小平. 青海大学, 2011(04)
  • [10]脾脏体积超声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D]. 张静. 吉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高原地区正常人脾脏大小的CT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