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的逻辑哲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清平[1](2022)在《维特根斯坦“正确”概念的语义分析:认知、逻辑和言行》文中研究说明维特根斯坦在自己前后期的哲学思想中,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认知、逻辑和言行的"正确"问题。不过,他非但没有界定和辨析三种"正确"的不同含意,反倒经常将它们混为一谈,结果造成了某些理论上的混乱。其实,辨析三者之间在语义方面的微妙异同以及互动关联的关键,在于找到它们试图"符合"的不同标准:认知正确在于符合事实,逻辑正确在于符合法则,言行正确在于符合规范。
张学广[2](2021)在《超越《逻辑哲学论》“正统”之争的三条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在《逻辑哲学论》的百年解释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正统解读"将它看作一部有关世界、思想、语言、逻辑的形而上学着作。直到新世纪前后,这种解读才受到"非正统解读"的挑战,后者认为它是一部从根本上否定"无意义"话语的反形而上学着作。但是,无论正统解读还是非正统解读,其实都只抓住该书的部分内容,无法圆满地解释该书的全部内容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多处重要提醒。如果超越正统解读和非正统解读,完整地理解该书文本,将它与其后期哲学加以对照,并从该书的产生过程、维特根斯坦一生的追求、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史的深远关联看,《逻辑哲学论》最终可被归结为一部以伦理为主旨、以辩证法为方法、以实践为目的的经典之作。
江怡[3](2021)在《对《逻辑哲学论》的逆向式解读及其问题》文中研究表明《逻辑哲学论》的七个主命题通常被按照正常顺序解读为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哲学的路径,这通常也被视为符合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历史顺序。然而,这种解读方式却无法说明七个主命题在全书所有命题中的重要地位,也无法理解维特根斯坦试图表达的真实意图。本文尝试改变这种解读方式,以逆向顺序重新解释七个主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维特根斯坦的真实意图。这种逆向式解读揭示了维特根斯坦构成全书的思考路径而不是写作路径,这完全符合他的思考方式,但由此也提出了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根本问题:维特根斯坦究竟是以逻辑的方式还是以伦理的方式呈现其思想。通过分析,本文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种独特的回答。
周靖[4](2021)在《如何成为一名反表征论的实在论者?——经由语用中介的表达论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表征论认为心灵内的观念是关于外部世界中事物的表象,在此意义上,表征论必然预设承诺外部世界实存的实在论立场。将表征论和实在论捆绑在一起的通常理解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可以在反表征的意义上成为一名实在论者。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试图分离表征论和实在论,其策略是用纯粹形式化的命题图画来"显示"世界,其问题在于无法直接谈论外部事物,认为任何试图超出思维范围外的"言说"均是"胡说"。借助布兰顿哲学及其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阐释,经由语用中介的表达论策略,将逻辑图画直接放入世界之中,我们就可以在后继的主体间的语义交往活动中阐明(表达)世界内容,这在保障实在论的同时,也未陷入表征论。
谢丽尔·米萨克,许振旭[5](2021)在《拉姆齐、实用主义和维也纳学圈》文中指出学界一般认为,弗兰克·拉姆齐(1903—1930)是维也纳学圈的同情者。但这种看法是错的。拉姆齐是个实用主义者,并且他一直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批评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这些批评也同样针对维也纳学圈的立场。拉姆齐认为学圈的立场(包括维特根斯坦的立场)的错误在于:不是从人本探究出发(human inquiry),而是试图从基本殊相和逻辑中建构世界,其结果是一种不可接受的唯我论。
刘清平[6](2021)在《怎样把“语言游戏”玩下去?——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事实与价值悖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后期语言哲学中,维特根斯坦将关注点从事实描述的维度转移到了价值诉求的维度,着重考察了"语意即语用"现象以及"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紧密关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期语言哲学片面强调事实描述的"严重谬误"。不过,由于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对立架构,没能看到需要联结两者的枢纽作用,他又矫枉过正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仅贬抑了日常语言的事实描述功能,而且依据"家族相似"理念采取了不划边界的含混态度,拒绝承认多样性的语言游戏具有统一性的普遍本质,结果在语言规则问题上落入了一方面主张"怎样都行",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必须接受"的悖论,并且说不清楚人们怎样才能把语言游戏自由地玩下去。
乔娜[7](2021)在《苏珊·哈克非经典逻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珊·哈克非经典逻辑思想主要来源于对实用主义思想的探究和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在皮尔士和奎因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哈克认为逻辑是可误的,也是可修正的。哈克对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对非经典逻辑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的探讨,她主张整体多元论。苏珊·哈克对“逻辑”的内涵与外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她主张以形式系统是否经过解释这个原则为标准,将形式系统分为形式化系统和逻辑系统。她用“宽容方针”把逻辑系统划分为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哈克认为逻辑工具在应用与解释方面具有不明确性,因此,出于逻辑工具对非形式论证表述的不恰当性的担忧,哈克在对非经典逻辑的研究中以多值逻辑与模态逻辑为主要研究对象。哈克在对多值逻辑的研究中通过对矩形方阵的刻画与分析,进一步论证了逻辑在形而上学基础上是整体多元的,在对模态逻辑的研究中哈克通过对奎因问题的解答也进一步说明了逻辑是可误的和可修正的。苏珊·哈克的非经典逻辑思想对逻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理论研究方面丰富了逻辑研究的方法与逻辑哲学的内涵,在应用研究方面则阐述了其在现代逻辑中的应用价值。但是,哈克的非经典逻辑思想也存在某些局限性,对“逻辑”内涵与外延的定义和划分具有不明确性,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也不够全面。
张志平[8](2021)在《论《逻辑哲学论》的简单性原则》文中提出在写作《逻辑哲学论》时,维特根斯坦崇尚的是简单性原则。他不仅根据简单性原则表述其思想,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而且还从简单性入手切入对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建构,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由所有简单对象的内容及形式所共同决定的事实的总和,通过极简的■揭示命题、语言、描述和世界的共同本质,并通过语言批判和思想划界对哲学思考本身提出简单性要求。在某种意义上,简单性原则也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根本原则,因为哲学从诞生起就带有还原论倾向,在多中寻求一,在时间性中寻找永恒性。这样的探寻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加以透析、过滤、简化来达到使世界充满秩序并容易为我们所理解的目的。但简单性原则本身存在诸多困难。维特根斯坦在简单性原则上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实际上也是哲学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一个缩影。只有认识到简单性与复杂性的辩证统一,保持两者之间合理的张力,才不会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偏执一端,哲学思考也才能更贴近事情的真相,为人的生活实践贡献更多智慧。
徐辉[9](2021)在《维特根斯坦美学批判——兼论重返“美本身”之探讨的可能性》文中研究指明美学研究需要深入讨论"美本身",但这一课题已被人们遗忘。而重返这一课题则必须面对维特根斯坦美学,因为目前的遗忘正是自他而起。早期维特根斯坦美学将"美本身"置于"神秘之域",主张对此"保持沉默"。但这一观点要么因其中的悖论而无意义,要么只是对"美本身"问题的一种有前提的悬置,据此并不能导出放弃"美本身"之探索的结论。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在否弃"美的本质"探讨的基础上,将美学导向"语法"或"生活形式"研究,开辟了新的美学方向。但"美本身"和"美的本质"不是一回事,美学的"语法"研究或"生活形式"研究也不能取代促使"语法"或"生活形式"变动的"动力"研究。这样的动力追寻恰可将我们引向对"美本身"的探讨。因此,维特根斯坦美学不是我们遗忘或放弃探讨"美本身"的根据。重返"美本身"的探讨,不但可能,而且必要。
姜丰[10](2021)在《牟宗三逻辑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牟宗三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与作为前辈的梁漱溟、熊十力相比,牟宗三的西方哲学功底更加深厚。而他的西学功底不仅在于对西方哲学流派的了解,更是建立在深厚的逻辑造诣基础上的。但遗憾的是,自20世纪末以来,在对牟宗三思想的研究已渐成显学情况下,关于牟宗三逻辑思想的专题研究仍可谓凤毛麟角。为了填补相应的学术空白,本文从逻辑哲学、形式逻辑、辩证法和名理之学等方面,对牟宗三的逻辑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阐释和解析。本文发现,牟宗三的逻辑思想中存在着由两条线索构成的独特结构。一条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逻辑哲学追问,确立理性主义的逻辑观。另一条则是基于这一逻辑观,自上而下地对逻辑学科及其各种分支、路向、学说做出界定和评价。基于这一发现,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阐释了作为牟宗三逻辑学说核心和起点的先验理性主义逻辑观的构建过程;第二章介绍了牟宗三从这一逻辑观出发,在广义逻辑概念下,对形式逻辑和归纳法的区分,以及对狭义的形式逻辑发展历程的独特阐发。第三章主要揭示了牟宗三在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之后,通过“层层剥蕉”式的反省,追问辩证法区别于形式逻辑和归纳法的本质的过程。第四章则通过梳理牟宗三关于中国“名理之学”的阐释,解析他在会通中西方哲学的立场下,对中国逻辑心灵和理智精神发展的看法。本文认为,尽管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但牟宗三在逻辑研究上仍展现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逻辑思想有其全面性、系统性和独特性。无论是在其自身学术思想体系的建构上,还是在整个现代新儒家学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乃至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史上,牟宗三的逻辑思想都有被进一步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的逻辑哲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是”的逻辑哲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维特根斯坦“正确”概念的语义分析:认知、逻辑和言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的语义内涵 |
二、符合事实的认知正确 |
三、符合法则的逻辑正确 |
四、认知正确与逻辑正确间的张力 |
五、符合规范的言行正确 |
(2)超越《逻辑哲学论》“正统”之争的三条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伦理解读是对“正统”之争的主旨性超越 |
二、辩证解读是对“正统”之争的方法论超越 |
三、实践解读是对“正统”之争的目的性超越 |
(3)对《逻辑哲学论》的逆向式解读及其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三种主要解读方式及其误解 |
二、《逻辑哲学论》的深层结构 |
三、“逆向式解读”的基本思路及其问题 |
四、逻辑的方式与伦理的方式 |
(4)如何成为一名反表征论的实在论者?——经由语用中介的表达论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 论 |
一、《逻辑哲学论》中的实在论和反表征论论题 |
二、罗素和兰姆赛对《逻辑哲学论》的表征论解读 |
三、布兰顿的维特根斯坦:经由语用中介的表达论进路 |
余 论 |
(5)拉姆齐、实用主义和维也纳学圈(论文提纲范文)
一、拉姆齐的名声 |
二、向维也纳学圈介绍《逻辑哲学论》 |
三、数学和逻辑之为重言式 |
四、拉姆齐和维特根斯坦关于同一性的争论 |
五、“事实和命题” |
六、拉姆齐的《〈逻辑哲学论〉评议》 |
七、《理论》这篇文章又该如何解读? |
八、拉姆齐在1929年对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圈的评价 |
九、结 语 |
(6)怎样把“语言游戏”玩下去?——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事实与价值悖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事实描述转向价值诉求 |
二、源于需要-想要-意志的“语意即语用” |
三、说不清楚的“家族相似” |
(7)苏珊·哈克非经典逻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苏珊·哈克非经典逻辑思想的理论来源 |
1.1 实用主义思想的启迪 |
1.1.1 皮尔士和奎因的实用主义思想 |
1.1.2 苏珊·哈克的实用主义思想 |
1.2 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 |
1.2.1 关于非经典逻辑系统合理性问题的探讨 |
1.2.2 关于非经典逻辑系统有效性问题的研究 |
第二章 苏珊·哈克非经典逻辑思想的主要内容 |
2.1 对逻辑相关问题的研究 |
2.1.1 “逻辑”的内涵 |
2.1.2 “逻辑”的外延 |
2.2 异常逻辑思想——以多值逻辑为例 |
2.2.1 多值逻辑的发展动机 |
2.2.2 对多值逻辑特征矩阵的研究 |
2.3 扩展逻辑思想——以模态逻辑为例 |
2.3.1 模态逻辑的发展动机 |
2.3.2 对模态逻辑批评的反思 |
第三章 苏珊·哈克非经典逻辑思想的评价 |
3.1 非经典逻辑思想的价值 |
3.1.1 对逻辑理论研究的价值 |
3.1.2 对逻辑应用研究的价值 |
3.2 非经典逻辑思想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论《逻辑哲学论》的简单性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本质的简单性 |
二、命题形式的简单性 |
三、哲学思考的简单性 |
四、 结语 |
(9)维特根斯坦美学批判——兼论重返“美本身”之探讨的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早期维特根斯坦美学内核 |
二、早期维特根斯坦美学批判 |
三、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内核 |
四、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批判 |
(一)“美的本质”与“美本身” |
(二)规则与发明 |
(10)牟宗三逻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系统梳理和“翻译”牟宗三的逻辑思想 |
(二)补齐牟宗三学术思想研究的“短板” |
(三)为进一步探讨牟宗三逻辑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做准备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一阶段:牟宗三理论文本的介绍和传播 |
第二阶段:对牟宗三学术思想的整体定位 |
第三阶段:研究视野的拓展与主题的分类细化 |
第四阶段:对牟宗三哲学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
三、研究思路、框架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先验理则——牟宗三对逻辑本质的超越追问 |
第一节 逻辑、逻辑学与逻辑哲学的区分 |
第二节 逻辑与非逻辑:思之理与有之理 |
一、逻辑与形而上学:从本体界的存有论中解放逻辑 |
二、逻辑与科学:逻辑不是现象界实然者之理 |
三、逻辑与认识论:思维之理不等于思维对象之理 |
第三节 逻辑的体与用:纯逻辑与方法学 |
一、方法标准与法成标准——“思之理”两重内涵的澄清 |
二、认识心的自持与外用——逻辑体用之分的先验基础 |
三、逻辑之体的反显——纯逻辑与方法学的区别 |
第四节 逻辑的表达与本质:系统的多与理则的一 |
一、批判逻辑“学说化”:表达上的多不妨碍本质上的一 |
二、逻辑系统形式的解析:“摄多归一”的大系统演进 |
三、逻辑系统意指的解析:唯显推理自身而已 |
四、逻辑系统超越的解析:先验理则的自我展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纯理的展现历程——牟宗三对形式逻辑的澄清 |
第一节 传统逻辑:“方法”追求背后的纯理基础 |
一、传统逻辑中多种成分相混并存 |
二、主谓句法只承载逻辑的“方法标准”追求 |
三、质量推演系统展现作为纯理的“法成标准” |
第二节 符号逻辑:逻辑纯理特性的充分展现 |
一、逻辑代数对传统逻辑的形式化扩充 |
二、真值蕴涵系统对逻辑代数“反身的转化” |
三、严格蕴涵系统对逻辑意义的进一步澄清 |
第三节 归纳法:纯理起用展现的认知程序 |
一、设准:认识心假立范畴以指导归纳 |
二、归纳:设准要求被证实以成普遍陈述 |
三、演绎:按归纳所得通例进行推断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牟宗三对辩证逻辑的反省 |
第一节 对唯物辩证法的评判 |
一、缘起:参与关于形式逻辑的论战 |
二、深入:探索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
三、延展:反对将辩证法赋予具体事实 |
第二节 对认识论上辩证作用的澄清 |
一、认识论的辩证被溯源为“纯理自见之自用” |
二、辩证作用的第一次表现——经验知识的发展 |
三、辩证作用的第二次表现——理型结构的发现 |
第三节 对形而上学中辩证法的阐释 |
一、辩证法只能在超知性层面上表现 |
二、就“精神表现底发展过程”言辩证 |
三、就“形而上的绝对真实”言辩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逻辑心灵的发展与转进——牟宗三对中国名理之学的解读 |
第一节 先秦名家开启对名实问题的名理分析 |
一、名家因抽象化的名理之辩获得独立性 |
二、“合同异”:惠施对“名”的相对性的阐发 |
三、“离坚白”:公孙龙的逻辑、认识论、存有论洞见 |
第二节 《墨辩》对名家话题的发展与争鸣 |
一、宗教的抽象感与常识的具体感构成了墨学的精神气质 |
二、《墨辩》对公孙龙“定彼此、正名实”名实观的发展 |
三、《墨辩》在“积类”问题上对公孙龙《通变论》的完善 |
四、《墨辩》与公孙龙“离坚白”思想的对立 |
第三节 荀子《正名篇》展现先秦“逻辑心灵” |
一、荀学凸显了知性层面的“认识心”、“逻辑心” |
二、《正名篇》中名实的讨论触及逻辑学开端 |
第四节 魏晋名理中逻辑心灵的超越转进 |
一、审美与智悟——魏晋名理的人学与形上学内涵 |
二、外延真理与内容真理——先秦名家之学与魏晋名理的对列 |
三、狭义名理与广义名理——认识心的超越转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牟宗三从理性主义逻辑观出发重构逻辑学分类 |
二、逻辑哲学追问在牟宗三思想体系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牟宗三在中西会通视域下审视逻辑所代表的理智精神 |
四、牟宗三逻辑思想的局限与不足 |
五、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期刊论文类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是”的逻辑哲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特根斯坦“正确”概念的语义分析:认知、逻辑和言行[J]. 刘清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超越《逻辑哲学论》“正统”之争的三条路径[J]. 张学广. 哲学研究, 2021(11)
- [3]对《逻辑哲学论》的逆向式解读及其问题[J]. 江怡. 哲学研究, 2021(11)
- [4]如何成为一名反表征论的实在论者?——经由语用中介的表达论策略[J]. 周靖. 社会科学, 2021(08)
- [5]拉姆齐、实用主义和维也纳学圈[J]. 谢丽尔·米萨克,许振旭. 哲学分析, 2021(04)
- [6]怎样把“语言游戏”玩下去?——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事实与价值悖论[J]. 刘清平. 阅江学刊, 2021(03)
- [7]苏珊·哈克非经典逻辑思想研究[D]. 乔娜. 河北大学, 2021
- [8]论《逻辑哲学论》的简单性原则[J]. 张志平. 哲学分析, 2021(02)
- [9]维特根斯坦美学批判——兼论重返“美本身”之探讨的可能性[J]. 徐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10]牟宗三逻辑思想研究[D]. 姜丰. 黑龙江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