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检用多用途电动小车(论文文献综述)
姬蕾[1](2012)在《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的门座式起重机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起重机械是主要工业行业的“骨干”,起重机械的发展状况,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起重机的质量及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重机械也是发生事故概率最大的典型危险机械,一旦起重机械发生故障,则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提高起重机械的安全性能,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设施对起重机械进行实时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或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本文以某港口门座式起重机为例,采用ANSYS软件建立该起重机的有限元模型。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初步拟定出传感器的布设方案,探讨了诸如传感器的安装与布设、温度补偿、数据采集与整理等实际问题,把实测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对于起重机健康监测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了起重机械健康监测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2)采用有限元ANSYS软件建立该门座式起重机的模型,得出起重机主要部件在六种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总结出受力较大的起重机部件及相应位置,依据分析结果,拟定出传感器的布设方案。(3)通过在起重机上实际应用健康监测技术,探讨了传感器的布设、数据的采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实测数据,得出不同工况下各测点的应力值,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该起重机提出优化方案,最后讨论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起重机损伤预警方法。
阮一晖[2](2007)在《基于超声波定位技术的障碍探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声波定位技术的障碍探测系统。该系统在获得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的前提下,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测量规则障碍物的距离,实现对它的定位和成像。由于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射和接收范围不是严格意义下形如锥体的散射角,所以为了方便研究和精确定位,把超声波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分为十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一个确定的散射角。本文采用SST89E564RD单片机为下位机,通过RS-232串行口与上位机通信。最终在功能强大的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下,把测量得到的障碍物长度显示在虚拟仪器上。本文还阐述了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具体的软硬件设计以及相关的实验情况。障碍探测系统的设计以达到高精度小盲区为目的。为了提高系统的精度,采取了温度补偿等一系列措施。并且针对超声波测距受温度影响等特点为本系统设计了若干实验,介绍了实验内容并进行分析。
田葆栓,魏鸿亮,刘凤伟[3](2013)在《我国铁路货车车体技术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我国铁路货车车体在整体结构、新材料及轻量化、结构仿真分析、标准及试验、制造工艺技术方面的发展,与国外货车相关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我国货车车体发展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二、列检用多用途电动小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列检用多用途电动小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的门座式起重机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起重机健康监测的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起重机械的健康监测理论基础 |
2.1 起重机械的典型结构以及工作特点 |
2.1.1 起重机械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2.1.2 起重机械的工作特点 |
2.2 起重机械常见失效现象及监测方法 |
2.3 智能传感器 |
2.3.1 电阻式传感器 |
2.3.2 光纤光栅传感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港口门座式起重机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1 有限元法的基本过程 |
3.1.2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参数 |
3.2 计算工况与载荷组合 |
3.2.1 计算工况 |
3.2.2 载荷与载荷组合 |
3.3 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 |
3.3.1 工况Ⅰ的计算结果 |
3.3.2 工况Ⅱ的计算结果 |
3.3.3 工况Ⅲ的计算结果 |
3.3.4 工况Ⅳ的计算结果 |
3.3.5 工况Ⅴ的计算结果 |
3.3.6 工况Ⅵ的计算结果 |
3.4 拟定传感器布设的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起重机健康监测技术在门座式起重机的现场应用 |
4.1 工程应用现场传感器的布设 |
4.1.1 现场测点的确定 |
4.1.2 传感器的安装工艺 |
4.1.3 温度补偿 |
4.2 现场数据的采集 |
4.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4.3.1 数据应力值分析 |
4.3.2 起重机优化方案的提出 |
4.4 起重机损伤预警方法的研究 |
4.4.1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起重机损伤预警理论 |
4.4.2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
4.4.3 门座式起重机预警指标的设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编写的书目 |
致谢 |
(2)基于超声波定位技术的障碍探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波障碍探测系统的原理及其技术分析 |
2.1 超声波及其物理性质 |
2.1.1 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分类 |
2.1.2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
2.2 超声波传感器 |
2.2.1 测距传感器的种类及其特点 |
2.2.2 超声波传感器的外形及内部结构 |
2.2.3 超声波传感器的选择材料 |
2.2.4 超声波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
2.2.5 压电式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
2.2.6 T/R40—12 超声波传感器 |
2.3 障碍探测系统的原理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超声波发射电路的设计 |
3.1.1 脉冲信号产生电路 |
3.1.2 功率放大电路 |
3.2 超声波接收电路的设计 |
3.2.1 RC 移相选频网络 |
3.2.2 级间耦合 |
3.2.3 信号放大电路的设计 |
3.2.4 整形电路的设计 |
3.3 温度测量电路 |
3.3.1 温度传感器的分类及其原理 |
3.3.2 DS18B20 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原理 |
3.3.3 温度测试电路设计 |
3.4 串行接口通信模块的电路设计 |
3.5 障碍探测系统的电机驱动 |
3.5.1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介绍 |
3.5.2 步进电机的控制原理 |
第四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 |
4.1 虚拟仪器概述 |
4.1.1 虚拟仪器的发展 |
4.1.2 虚拟仪器的概念及其特点 |
4.1.3 虚拟仪器的组成 |
4.1.4 虚拟仪器的体系结构 |
4.2 下位机主程序结构 |
4.3 下位机测温程序 |
4.4 产生40KHZ 脉冲的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4.5 系统扫描障碍的模块设计 |
4.6 上位机障碍探测系统的显示模块设计 |
第五章 实验分析 |
5.1 实验仪器设备 |
5.2 实验过程及分析 |
5.3 误差分析及改进措施 |
5.3.1 外部扩展硬件计数电路的误差分析 |
5.3.2 反射角度误差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3)我国铁路货车车体技术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主型货车车体结构 |
1.1 车体关键部件 |
1.1.1 中梁及牵引梁 |
1.1.2 型钢和型材 |
1.1.3 新型结构附属件 |
1.2 车体整体结构 |
1.2.1 敞车 |
1.2.2 漏斗车 |
1.2.3 棚车 |
1.2.4 平车 |
1.2.5 罐车 |
2 新材料及轻量化 |
2.1 新材料 |
2.2 轻量化 |
3 结构仿真分析技术 |
4 标准和试验技术 |
5 制造工艺技术 |
6 结论及建议 |
四、列检用多用途电动小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的门座式起重机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D]. 姬蕾. 广州大学, 2012(02)
- [2]基于超声波定位技术的障碍探测系统[D]. 阮一晖. 苏州大学, 2007(03)
- [3]我国铁路货车车体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 田葆栓,魏鸿亮,刘凤伟. 铁道车辆,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