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苯氟嗪对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潘媛[1](2013)在《川芎定痛颗粒治疗偏头痛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川芎定痛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1.建立皮下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模型,皮下注射利血平致偏头痛小鼠模型,并分别预防给予及治疗给予川芎定痛颗粒,通过ELASA方法检测大鼠血浆5-HT、ET、NE,脑组织5-HT、DA、NE的含量,小鼠血清5-HT,脑组织5-HT、DA、 NE的含量。2.建立小鼠耳廓局部微循环障碍模型,以冰水浴联合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建立气滞血瘀大鼠模型,测定耳廓微循环障碍小鼠的微血管流速,微血管静脉口径及微动脉口径及毛细血管开放量;气滞血瘀大鼠模型的全血粘度值、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3.以经典的热板法及扭体法研究川芎定痛颗粒的镇痛作用。4.通过小鼠自主活动测试实验,戊巴比妥钠催眠实验研究川芎定痛颗粒的镇静作用。结果:1.川芎定痛颗粒能明显改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血浆中活性物质及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含量:有明显提高血浆中5-HT、NE、ET,脑组织中5-HT、DA含量的作用或趋势,能够明显降低脑组织内NE的含量。川芎定痛颗粒还能够明显提高利血平化偏头痛小鼠血清及脑组织中5-HT的含量,降低脑组织中DA、NE的水平。2.川芎定痛颗粒能显着加快耳廓微循环障碍小鼠的微血管流速,扩大其微血管静脉口径及微动脉口径,并且还能增加其毛细血管开放量:还能显着降低气滞血瘀大鼠模型的全血粘度值、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并且有降低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的趋势的作用。3.川芎定痛颗粒不能增加热板法温热致痛小鼠痛阈值,但能显着减少冰醋酸腹腔注射化学刺激致小鼠扭体次数。4.川芎定痛颗粒可明显减少5min内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延长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小鼠睡眠时间,增加阂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小鼠睡眠只数。结论:川芎定痛颗粒具有明确的活血镇痛,平肝潜阳的功用,有抗偏头痛的作用。其活血镇痛、平肝潜阳之功主要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及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实现。
杨欢[2](2013)在《双苯氟嗪—苯甲酸共晶的研究》文中指出双苯氟嗪(Dipfluzine)是由河北医科大学研制开发的哌嗪类钙拮抗剂,可以选择性的扩张脑血管,减少血栓形成,显着降低脑水肿,改善和保护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可明显改善亚硝酸钠引起的小鼠记忆障碍。药物共晶是药物有效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与共晶前体(Cocrystal former,CCF)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改变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降低药物的引湿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优点。目的:测定双苯氟嗪的解离常数及油水分配系数,为制备药物共晶提供理化参数;以苯甲酸为CCF,制备双苯氟嗪与苯甲酸的共晶,研究共晶形成的热力学,并测定共晶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溶出速率;测定药物和共晶在大鼠血浆的药代动力学及各组织的组织分布;探索双苯氟嗪共晶在改善API的理化性质方面的潜力。方法:(1)采用电位滴定法,以稀酸溶液为滴定剂,在不同体积比例的乙醇/水混合溶液中滴定不同浓度的双苯氟嗪,得pKb1;再以pKb1对乙醇/水比例作图,外推到乙醇为0时即为该浓度下纯水中的解离常数pKb2,以pKb2对双苯氟嗪浓度作图得无限稀释时的pKb,进而求得pKa;以正辛醇-水为模拟系统,采用摇瓶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油/水体积比例(1:1、1:3、1:9)下的分配系数lgP(2)应用溶剂辅助研磨法和超声助溶法制备双苯氟嗪和苯甲酸的共晶,采用PXRD、DSC-TG、FT-IR、FT-Raman、ss-NMR、THz等技术手段对共晶的形成进行表征;采用溶解度法,即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温度的苯甲酸溶液中双苯氟嗪的溶解度,对共晶形成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进行测定;采用饱和溶解度法测定不同温度下双苯氟嗪及其共晶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以药典为依据,桨法测定了双苯氟嗪及其共晶在pH=4.5的NaAc-HAc缓冲溶液中的溶出速率,考察药物共晶的体外释放度。(3)1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40mg/kg及相当于40mg/kg剂量的双苯氟嗪及共晶给予灌胃,于设定时间点眼眦取血,置于肝素化的离心塑料管中,血浆样品甲醇处蛋白后,在碱性条件下采用液-液萃取,经RP-HPLC测定,判断房室模型,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40mg/kg及相当于40mg/kg剂量的双苯氟嗪及共晶给予灌胃,于给药后1h、6h、24h处死迅速取出各组织,组织样品经匀浆后,在碱性条件下采用液-液萃取,经RP-HPLC测定各组织浓度。结果:(1)通过电位滴定法测得双苯氟嗪的pKa=5.89;通过摇瓶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油/水体积比例分别为1:1、1:3、1:9时,双苯氟嗪的logP分别为0.5900±0.0271、0.8540±0.0352、1.287±0.054。(2)PXRD、DSC-TG和THz谱的分析表明双苯氟嗪和苯甲酸以摩尔比1:2形成共晶。共晶的太赫兹谱中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原料的新的吸收峰,表明太赫兹谱是探索新物相-共晶形成的有力手段。IR,Raman和NMR分析表明共晶中双苯氟嗪和苯甲酸以O-H···O和O-H···F两种氢键结合;25℃、31℃、37℃时共晶中API和CCF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4.611*109L2/mol2、3.488*109L2/mol2、1.806*109L2/mol2;25℃时共晶形成的热力学参数ΔrGθ、ΔrHθ、ΔrSθ分别为-55.31kJ/mol、-59.87kJ/mol、-15.27J/mol/K。共晶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原药双苯氟嗪有很大的提高,25℃、31℃和37℃时共晶的平衡溶解度分别为161.5、279.6、345.8μg/mL。在pH=4.5的NaAc-HAc缓冲溶液中,双苯氟嗪、双苯氟嗪-苯甲酸物理混合物以及共晶的t1/2分别为3.028h、1.405h、0.48h,共晶的释放速率明显快于原药,释放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共晶的释放符合Weibull模型。(3)双苯氟嗪和共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均符合一室模型。双苯氟嗪及其共晶的Cmax分别为1.054μg/mL和1.393μg/mL,Tmax分别为1.600h、1.119h,AUC分别为5.493μg/mL*h和14.28μg/mL*h,共晶相比原药生物利用度为260%。血药浓度数值经配对t检验,P=0.003,按0.05水准,可以认为共晶的药代动力学与原药有显着差异(P<0.05)。经组织分布研究,双苯氟嗪在肾、小肠、肝、脑、肺中分布较多,药物共晶在脑、肾、肝肺中分布较多,相比于原药,共晶在脑中含量增多,小肠中减小。结论:(1)双苯氟嗪的pKa为5.89,与苯甲酸的ΔpKa≤3,具备形成共晶的条件;双苯氟嗪的油水分配系数大于0,为低溶解度、亲脂性的碱性药物。(2)双苯氟嗪与苯甲酸以摩尔比为1:2的计量比形成共晶。共晶中API和CCF以氢键结合,结合常数高达109数量级,表明结合力很强。以上结果是在综合各种固态表征手段和溶液热力学公式的推导的基础上得到的。这些固态表征手段的应用和分析以及热力学的研究也为其它API和CCF体系提供参考。(3)共晶的溶解度较之原药提高了将近500倍,溶出速率提高了5倍,共晶相比原药生物利用度为260%,组织分布实验表明共晶较原药相比,在脑组织中含量增多、小肠中减小。以上结果充分说明共晶在改善API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方面的潜力。
张小文,张永健[3](2010)在《双苯氟嗪对偏头痛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双苯氟嗪对实验性偏头痛的防治作用。方法:⑴对模型小鼠挠头次数影响的研究: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及双苯氟嗪(Dip)1、3、10mg/kg三个剂量组,按10mg/kg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注射液造模给药后,观察记录10min内小鼠挠头的次数。⑵对模型小鼠痛阈的研究:合格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及双苯氟嗪(Dip)1、3、10mg/kg三个剂量组,按0.4mg/kg皮下注射利血平造模灌胃给药,热板法测定痛阈值。结果:⑴双苯氟嗪(Dip)可以减少造模后10min之内偏头痛小鼠的挠头次数。⑵双苯氟嗪(Dip)可以提高其痛阈值。结论:双苯氟嗪(Dip)可明显地减少偏头痛小鼠挠头的次数,提高其痛阈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该药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
孙倩[4](2010)在《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外代谢研究》文中认为盐酸双苯氟嗪(Dipfluzine hydrochloride)是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自行研制开发的创新药物,属于哌嗪类钙拮抗剂。可以选择性地扩张基底动脉血管、椎动脉血管及冠状动脉血管等。且对脑血管的选择性作用强于氟桂利嗪。另外发现它可以降低脑水肿、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症状、缩小梗塞范围,同时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的作用,能显着保护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有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新药。目前正处于临床前研究。本试验对盐酸双苯氟嗪及其制剂进行全面研究,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并利用微生物转化法进一步研究盐酸双苯氟嗪的代谢,发现并推测代谢产物结构。克拉维酸钾(clavulanate potassium)是由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产生的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与该酶可发生不可逆的结合使酶失活,可提高阿莫西林对其耐药菌的活性,故临床常使用二者的复方制剂。目前,该药物的含量测定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本试验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HPCE)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测定了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第一部分盐酸双苯氟嗪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盐酸双苯氟嗪原料药与质量有关的理化性质,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1)物理常数:①溶解度: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凡例规定的方法对盐酸双苯氟嗪在常见溶剂中的溶解度进行了考察。②熔点: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ⅥC熔点测定法第一法测定。(2)鉴别:①化学法:取盐酸双苯氟嗪适量,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加热使溶解,放冷后,加生物碱沉淀剂,观察发生的现象。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Ⅲ鉴别有机氟化物、氯化物。②紫外光谱法:取盐酸双苯氟嗪供试品及对照品适量,加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成每1 ml含18μg的溶液,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光谱扫描。③高效液相色谱法:取盐酸双苯氟嗪供试品适量,加流动相制成每1 ml含0.1 mg盐酸双苯氟嗪的的溶液,以缓冲溶液-乙腈-甲醇(43:10:47,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为流动相,在230 nm的波长处检测。记录色谱图,并与对照品图谱比较。(3)检查:①一般杂质检查: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对盐酸双苯氟嗪的炽灼残渣、重金属、氟化物进行检查。②有关物质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有关物质。(4)含量测定:采用非水电位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盐酸双苯氟嗪的含量,并对3种方法学进行比较。结果:(1)物理常数:①溶解度:在氯仿、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乙酸乙酯中溶解,在丙酮、0.1 mol/L的盐酸溶液中略溶,在水、苯、乙醚、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几乎不溶。②熔点:盐酸双苯氟嗪的熔点为212℃~215℃。(2)鉴别:①化学法:加入生物碱沉淀剂后,产生白色沉淀。氯化物和氟化物鉴别呈正反应。②紫外光谱法:供试品在228 nm和243 nm有两个吸收峰,与对照品紫外图谱一致。③高效液相色谱法:盐酸双苯氟嗪供试品所显主峰的保留时间与对照品一致。(3)检查:炽灼残渣小于0.20 %;重金属含量小于10 ppm;氟化物含量均小于理论值。②有关物质检查:HPLC法确定色谱条件为:Restek C18柱,流动相为缓冲溶液-乙腈-甲醇(43:10:47),检测波长为230 nm,流速为1 ml/min,最低检测限为2.0 ng。(4)含量测定:3种方法的含量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样品含量均大于98.5 %。确定非水电位滴定法为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文建立了盐酸双苯氟嗪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可有效控制盐酸双苯氟嗪的质量。第二部分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方法,为其质量标准制订奠定基础。方法:(1)鉴别:①化学法:取本品细粉适量,溶于一定量的水中,溶解,加生物碱沉淀剂,观察发生的现象。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Ⅲ鉴别氯化物。②紫外光谱法:取本品细粉适量,加无水乙醇溶解,过滤,制成每1 ml含18μg盐酸双苯氟嗪的溶液,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光谱扫描。③高效液相色谱法:取本品细粉适量,加流动相制成每1 ml含0.1 mg盐酸双苯氟嗪的溶液,以缓冲溶液-乙腈-甲醇(43:10:47,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为流动相,在230 nm的波长下检测。记录色谱图,并与对照品图谱比较。(2)检查:①有关物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特殊杂质进行检查。②装量差异: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要求检查粉针剂的装量差异。(3)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分别测定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含量,并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鉴别:①化学法:加入生物碱沉淀剂后,产生白色沉淀。氯化物鉴别呈正反应。②紫外光谱法:供试品在228 nm和243 nm的波长处有两个吸收峰。③高效液相色谱法:供试品图谱中盐酸双苯氟嗪峰的保留时间与对照品保留时间一致。(2)检查:①有关物质:杂质限量为2.0 %,最低检测限为2.0 ng,该法灵敏度高。②装量差异:该制剂的装量差异符合规定。(3)含量测定:3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辅料对三种测定方法均无干扰。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文建立了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方法,为考察该制剂的质量提供了可靠方法。第三部分盐酸双苯氟嗪的体外代谢研究目的:通过微生物转化、肠道菌厌氧培养法寻找代谢物,并推测结构。方法:(1)微生物转化实验:经过筛选,选出转化能力强的菌株对盐酸双苯氟嗪进行转化,制备少量转化产物单体,通过MS数据对其结构进行确认。(2)肠道菌培养:取大鼠粪便,利用肠道菌厌氧培养的方法,研究盐酸双苯氟嗪的代谢产物,采用HPLC-PDA分析。结果:微生物转化实验,经筛选发现侧孢霉(Sporotrichum sp.,AS 3.2882)对盐酸双苯氟嗪的代谢能力强,重现性好,由此得到转化产物,推测其结构为1-二苯甲基-4-(4-氟苯基-4-羟基)丁基哌嗪(以M表示)。肠内菌厌氧培养液中未发现代谢物。结论:通过微生物转化法得到转化产物,推测了其化学结构。第四部分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目的:建立简便、快速分析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含量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方法。方法:采用非涂层石英毛细管柱,有效长度50 cm;运行缓冲溶液:2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6.0);工作电压25 kV;进样电压20 kV,进样时间5 s;柱温20℃;检测波长214 nm。结果:克拉维酸钾在0.05208~0.3125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6(n=6)。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7:1)分散片中克拉维酸钾的平均回收率(n=9)为99.2 %,RSD为0.77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干混悬剂中克拉维酸钾的平均回收率(n=9)为99.4 %,RSD为1.0 %;最低检测限为1.953μg/ml。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快速,为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手段。第五部分LC-MS法测定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方法:采用Restek C18色谱柱,流动相:5 mmol/L醋酸铵溶液-乙腈(90:10),流速:0.7 ml/min,柱温:25℃,采用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负离子模式。结果:克拉维酸钾在10.33~1033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9(n=6)。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7:1)分散片中克拉维酸钾的平均回收率(n=9)为98.5 %,RSD为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干混悬剂中克拉维酸钾的平均回收率(n=9)为99.0 %,RSD为1.1 %;最低检测限为1.033 ng/ml。结论:本方法准确、快速,为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分析手段。
顾庆云[5](2009)在《亚慢性铝中毒对雏鸡脑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伊莎雏鸡为试验动物,腹腔注射三氯化铝(AlCl3),复制不同程度亚慢性铝中毒雏鸡模型。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流式细胞术、分光光度法、DNA Ladder分析等技术系统地检测了铝中毒雏鸡血清及大脑、小脑组织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细胞凋亡率、DNA损伤、一氧化氮代谢和抗氧化功能,并对中毒雏鸡大脑和小脑组织进行了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证实亚慢性铝中毒雏鸡模型复制成功。2染铝雏鸡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说明染铝可致雏鸡贫血。3组织学观察可见,低剂量组雏鸡大脑、小脑与对照组比无显着变化,中、高剂量组大脑椎体神经均出现细胞肿胀、萎缩乃至坏死、核固缩和空泡变性;小脑浦金野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超微结构观察可见,低剂量组雏鸡大脑、小脑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变化,中、高剂量大脑椎体神经细胞核膜轻度肿胀,神经微丝、微管排列紊乱,互相交织甚至呈旋涡状凋亡性变化,线粒体肿胀呈空泡状,嵴断裂、溶解乃至消失,部分基质溶解消失;小脑浦金野氏神经细胞膜和核膜溶解,模糊不清,线粒体膨胀呈空泡状,嵴断裂、溶解乃至消失。4吖啶橙(AO)/溴化乙锭(EB)双荧光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铝中毒各组雏鸡大脑、小脑神经细胞细胞膜皱缩、出芽、胞浆稀少、染色体固缩、边聚、碎裂等典型凋亡特征,橙红色凋亡细胞逐渐增多。表明铝可诱导雏鸡大脑、小脑神经细胞凋亡。5流式细胞仪检测,染铝雏鸡G0/G1峰前出现凋亡峰,细胞增殖指数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铝可促进大脑、小脑神经细胞凋亡,抑制大脑、小脑神经细胞增殖。6 DNA Ladder分析结果表明,铝中毒各组雏鸡大脑、小脑组织均出现典型的DNA梯形带,表明铝中毒可引发雏鸡大脑、小脑组织DNA损伤。7染铝雏鸡血清、大脑和小脑中矿物质元素铝(Al)含量均高于对照组,钙(Ca)、铁(Fe)、铜(Cu)、锌(Zn)、锰(Mn)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说明铝中毒可致雏鸡大脑、小脑组织矿物质元素代谢异常。8染铝雏鸡大脑和小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和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说明铝中毒雏鸡NO信息传导通路受阻。9染铝雏鸡大脑、小脑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表明铝中毒可致雏鸡大脑、小脑组织氧化损伤。
吴洋,张永健,苗庆峰,薛健梅,高霄飞[6](2009)在《双苯氟嗪对谷氨酸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双苯氟嗪(Dipfluzine,Dip)对谷氨酸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对象,用谷氨酸建立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泄漏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Ca2+)变化,观察双苯氟嗪对谷氨酸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双苯氟嗪可显着提高谷氨酸损伤海马神经元存活率,降低LDH泄漏率,对谷氨酸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内Ca2+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双苯氟嗪对谷氨酸致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苗庆峰,张伟,薛健梅,陈雪彦,张永健[7](2008)在《Aβ25~35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及双苯氟嗪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Aβ25~35对原代培养的胎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作用以及双苯氟嗪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老化的Aβ25~35加入到培养7d的海马神经细胞中,采用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测定海马神经元乳酸脱氢酶释放度(LDH%),观察神经元的损伤情况。选择1.0μmol/LAβ25~35制备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测定海马神经元LDH%,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钙荧光强度,观察双苯氟嗪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Aβ25~350.1、1.0及10.0μmol/L均能明显升高海马神经元LDH%,造成神经元损伤。给予1.0和10.0μmol/L双苯氟嗪均显着降低1.0μmol/LAβ25~35升高的LD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内钙荧光强度显着升高,而双苯氟嗪(1.0和10.0μmol/L)处理后明显降低。结论双苯氟嗪对Aβ25~35造成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钙超载有关。
王众[8](2008)在《三氯化铝对鸡脾淋巴细胞毒性的体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体外培养1月龄伊莎蛋雏鸡脾脏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三氯化铝(AlCl3),对照组添加相同体积的培养液,应用MTT比色法、放免法、半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测铝对鸡脾脏淋巴细胞活性、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因子、抗氧化功能、钙稳态及细胞凋亡等的影响,旨在探讨铝对鸡免疫细胞毒作用及其机制,为铝毒危害的解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应用台盼蓝排斥试验和MTT比色法测得染铝24h后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832±0.01 mg/ml。2经MTT比色法测得低剂量铝能明显抑制T细胞增殖,对B细胞增殖不起作用,高剂量铝对T、B细胞增殖均起抑制作用。3铝可增加淋巴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导致细胞活性下降,说明铝可改变淋巴细胞膜通透性。4染铝组脾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1;p<0.05),且染铝浓度和它们的含量呈负相关,提示IL-2和TNF-α含量的减少可能是铝致免疫毒性的机理之一。5染铝组鸡脾淋巴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含量高于对照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1;p<0.05),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说明铝可引发鸡脾脏淋巴细胞氧化胁迫,进而发挥其免疫细胞毒作用。6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荧光染色法分别从生化改变和形态学角度检测了铝致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情况。随染铝浓度的增加,淋巴细胞膜皱缩、出芽、胞浆稀少、染色体固缩、边聚、碎裂等典型凋亡特征的细胞数逐渐增多;G0/G1期细胞数量逐渐增加,S和G2/M期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细胞增殖指数降低;凋亡指数和细胞凋亡率升高,染铝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极显着(p<0.01)。表明铝可通过诱导免疫细胞凋亡发挥免疫毒性作用。7随染铝浓度的增加,淋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逐渐升高,钙调蛋白(CaM)mRNA表达减少,与对照组比,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表明铝可致淋巴细胞钙稳态失衡。
吕俊华,唐东蕾,方文娟,张世平[9](2007)在《石杉碱甲对D-半乳糖诱致衰老小鼠脑抗氧化能力和胞浆钙离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石杉碱甲对D-半乳糖诱致衰老小鼠脑抗氧化能力和胞浆钙离子的影响。方法:连续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0mg.kg-1.d-1)8周制备小鼠衰老模型,并于第3周开始灌胃给予石杉碱甲(0.8,0.4,0.2mg.kg-1)和维生素E(100mg.kg-1)处理;8周后采用水迷宫测定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取脑组织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Fura-2/AM负载法测定胞浆钙离子浓度。结果:石杉碱甲能明显改善D-半乳糖诱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并明显降低脑组织NO含量,抑制NOS活性提高GSH-Px和SDH活性,降低胞浆钙离子水平(P<0.01,P<0.05)。结论:石杉碱甲具有提高衰老小鼠脑抗氧化能力和调节胞浆钙离子稳态的作用,可能是其改善学习记忆障碍和脑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基础。
苗庆峰,张永健,许彦芳,郭鸣放,张伟,苏彦欣[10](2006)在《双苯氟嗪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双苯氟嗪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选用雄性21月龄大鼠,灌胃给予双苯氟嗪5.0 mg/kg90 d后,跳台仪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生化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中SOD和MDA。结果双苯氟嗪可缩短老龄大鼠的反应时间及受电击时间,减少错误次数,延长潜伏期,可显着增强老龄大鼠血清中SOD活力,降低MDA的含量,可以保护老龄大鼠脑损伤性改变,维持海马锥体细胞完整,并可提高老龄大鼠脑组织中ChAT表达。结论双苯氟嗪可改善老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脑内胆碱能神经功能有关。
二、双苯氟嗪对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苯氟嗪对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川芎定痛颗粒治疗偏头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名词注释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影响 |
1.1 大鼠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 |
1.2 小鼠利血平偏头痛模型 |
2 对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影响 |
2.1 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试验 |
2.2 大鼠气滞血瘀模型试验 |
3 镇痛作用 |
3.1 热板法 |
3.2 扭体法 |
4 镇静作用 |
4.1 小鼠自主活动测定 |
4.2 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试验 |
4.3 戊巴比妥钠阈下睡眠试验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Ⅱ: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双苯氟嗪—苯甲酸共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双苯氟嗪的解离常数(pKa)及油水分配系数(logP)的测定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双苯氟嗪-苯甲酸共晶的表征、热力学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双苯氟嗪-苯甲酸共晶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药物共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双苯氟嗪对偏头痛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和动物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外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外代谢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盐酸双苯氟嗪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盐酸双苯氟嗪的体外代谢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LC-MS 法测定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手性药物的立体选择性代谢及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亚慢性铝中毒对雏鸡脑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铝中毒的原因 |
1.1.1 生活性铝接触 |
1.1.2 医源性铝接触 |
1.1.3 职业性铝接触 |
1.2 铝在体内代谢 |
1.3 铝的神经毒性 |
1.3.1 铝与神经、行为 |
1.3.2 铝与血脑屏障 |
1.3.3 铝与神经细胞结构 |
1.3.4 铝与神经细胞凋亡 |
1.3.5 铝与中枢神经一氧化氮代谢 |
1.3.6 铝与脑组织矿物质元素代谢及脂质过氧化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2.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5 检测项目与方法 |
2.5.1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
2.5.2 雏鸡血常规检测 |
2.5.3 大脑和小脑生长指数的测定 |
2.5.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2.5.5 超微结构观察 |
2.5.6 双荧光染色 |
2.5.7 DNA 含量/细胞周期分析 |
2.5.8 进行DNA Ladder 分析 |
2.5.9 血清、大脑和小脑中铝、铜、锌、铁、钙、锰含量的检测 |
2.5.10 大脑和小脑中NOS 活性和NO 含量的检测 |
2.5.11 血清、大脑和小脑氧化和抗氧化功能的检测 |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铝中毒雏鸡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
3.2 雏鸡血常规 |
3.3 大脑和小脑生长指数的测定 |
3.4 大脑和小脑病理组织学变化 |
3.5 雏鸡大脑和小脑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3.6 双荧光染色结果 |
3.7 雏鸡大脑、小脑神经细胞细胞周期 |
3.7.1 大脑、小脑神经细胞周期 |
3.7.2 大脑、小脑神经细胞凋亡率 |
3.8 DNA Ladder 分析结果 |
3.9 雏鸡血清、大脑和小脑中铝、铜、锌、铁、钙、锰含量 |
3.10 雏鸡大脑和小脑中NOS 活性和NO 含量 |
3.11 雏鸡血清、大脑和小脑中 SOD、GSH-Px 活性及 MDA 含量 |
4 讨论 |
4.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铝中毒对雏鸡大脑和小脑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
4.3 铝对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4.4 铝中毒对雏鸡脑组织矿物质元素的影响 |
4.5 铝中毒对脑组织内NO 代谢的影响 |
4.6 铝中毒对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双苯氟嗪对谷氨酸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药品和试剂 Dip |
1.3 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 |
1.4.2 海马神经元谷氨酸损伤模型的建立 |
1.4.3 Dip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 |
1.4.4 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
1.4.5 LDH泄漏率 (LDH%) 测定 |
1.4.6 胞内游离钙荧光强度测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浓度谷氨酸对神经元的损伤 (表1) |
2.2 Dip对谷氨酸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表2) |
2.3 Dip对谷氨酸致海马神经元损伤后细胞内游离钙荧光强度的影响 (表3) |
3 讨论 |
(7)Aβ25~35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及双苯氟嗪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海马神经元的培养 |
1.4 Aβ25~35对海马神经元LDH释放度 (LDH%) 的影响 |
1.5 双苯氟嗪对Aβ25~35诱导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
1.6 双苯氟嗪对Aβ25~35所致海马神经元钙超载的影响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Aβ25~35对海马神经元LDH%的影响 |
2.2 双苯氟嗪对Aβ25~35诱导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
2.3 双苯氟嗪对Aβ25~35所致海马神经元钙超载的影响 |
3 讨 论 |
(8)三氯化铝对鸡脾淋巴细胞毒性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铝免疫毒性的研究进展 |
1.1.1 铝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1.1.2 铝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1.1.3 铝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1.1.4 铝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1.1.5 铝对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 |
1.1.6 铝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 铝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1 铝与细胞膜的通透性 |
1.2.2 铝与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保护系统 |
1.2.3 铝的遗传毒性 |
1.2.4 铝与DNA损伤 |
1.2.5 铝对钙代谢及有关酶的影响 |
1.2.6 铝与细胞凋亡 |
1.3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主要仪器与材料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铝毒剂量的确定及鸡脾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培养及处理 |
2.2.1 铝毒剂量的确定和鸡脾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
2.2.2 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培养和处理 |
2.3 检测项目与方法 |
2.3.1 铝致鸡脾脏淋巴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_(50))测定 |
2.3.2 三氯化铝对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 |
2.3.3 三氯化铝对淋巴细胞活性的检测 |
2.3.4 鸡脾脏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L-2、TNF-α的含量测定 |
2.3.5 鸡脾脏淋巴细胞内一氧化氮代谢的检测 |
2.3.6 鸡脾脏淋巴细胞内氧化与抗氧化功能的检测 |
2.3.7 细胞凋亡的检测 |
2.3.8 淋巴细胞内钙稳态检测 |
2.4 试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三氯化铝致鸡脾淋巴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_(50))的测定结果 |
3.2 三氯化铝对鸡脾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 三氯化铝对鸡脾淋巴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 |
3.3.1 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
3.3.2 三氯化铝对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 |
3.4 鸡脾脏淋巴细胞内IL-2、TNF-α含量测定结果 |
3.5 鸡脾脏淋巴细胞内NO代谢的结果 |
3.6 鸡脾淋巴细胞氧化与抗氧化功能 |
3.7 鸡脾淋巴细胞荧光染色的结果 |
3.8 鸡脾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分析结果 |
3.8.1 铝对鸡脾淋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3.8.2 铝对鸡脾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9 钙稳态变化的结果 |
3.9.1 鸡脾淋巴细胞内[Ca~(2+)]i测定结果 |
3.9.2 鸡脾淋巴细胞内CaMmRNA的表达 |
4 讨论 |
4.1 铝致淋巴细胞IC_(50)的测定 |
4.2 铝对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 |
4.3 铝对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的影响 |
4.4 铝对淋巴细胞内钙稳态的影响 |
4.5 铝对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
4.6 铝对淋巴细胞内NO代谢的影响 |
4.7 铝对淋巴细胞内氧化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8 铝对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石杉碱甲对D-半乳糖诱致衰老小鼠脑抗氧化能力和胞浆钙离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动物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学习记忆测定 |
2.5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和琥珀酸脱氢酶 (SDH) 的测定 |
2.6 NO含量和NOS活性的测定 |
2.7 脑神经细胞胞浆钙浓度的测定 |
3 讨论 |
四、双苯氟嗪对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芎定痛颗粒治疗偏头痛的实验研究[D]. 潘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2]双苯氟嗪—苯甲酸共晶的研究[D]. 杨欢.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3]双苯氟嗪对偏头痛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 张小文,张永健. 中国科技信息, 2010(21)
- [4]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外代谢研究[D]. 孙倩.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5]亚慢性铝中毒对雏鸡脑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影响[D]. 顾庆云.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
- [6]双苯氟嗪对谷氨酸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J]. 吴洋,张永健,苗庆峰,薛健梅,高霄飞.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09(01)
- [7]Aβ25~35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及双苯氟嗪的保护作用[J]. 苗庆峰,张伟,薛健梅,陈雪彦,张永健.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22)
- [8]三氯化铝对鸡脾淋巴细胞毒性的体外研究[D]. 王众.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 [9]石杉碱甲对D-半乳糖诱致衰老小鼠脑抗氧化能力和胞浆钙离子的影响[J]. 吕俊华,唐东蕾,方文娟,张世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10)
- [10]双苯氟嗪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J]. 苗庆峰,张永健,许彦芳,郭鸣放,张伟,苏彦欣.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