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e激光功率的测量与国际比较

HeNe激光功率的测量与国际比较

一、氦氖激光功率的测量和国际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1](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张磊[2](2018)在《基于多波段遥感数据的库区水深反演及水域面积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遥感影像水利应用的深入,应用多波段遥感影像开展水域面积提取、水深反演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开展库区水域面积提取、水深反演研究不仅为库区安全运行、经济运行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推动遥感技术在水利领域广泛应用,加快水利智能监测、量测的脚步。本文以内蒙古海勃湾水库库区河段为例,对水域面积提取方法、水深反演模型进行探讨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在库区水深反演模型研究方面:采用统计相关法对乌海湖静水区域进行水深反演模型研究,针对统计相关分析法中单点量测水深值代表遥感像元对应水深值这一缺陷问题,本文提出使用同像元多测点数据表征像元对应水深值的方法进行改进。通过表征水深值与各波段组合的相关性选取水深反演因子,建立线性、二次、指数3种形式15组双波段模型与5组不同个数反演因子的多波段模型,从中遴选较优的5个反演模型,使用未参与建模的检查数据点样本进行模型精度检验,通过检验结果进行模型比对。研究表明:与研究区域水深响应最大的遥感影像波段为Landsat-8中B4红色波段。海勃湾水库水深最优反演模型是由12个反演因子建立的多波段反演模型,其平均绝对误差为0.68m,占平均水深的13.59%;最优模型反演误差在遥感水深量测可接受范围之内,结合遥感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用于实际;通过残差图分析在此研究中水深较浅或水深较深处反演效果较差;通过误差定性分析得出:泥沙、陆地对反演水深有消极影响,多种影响因素叠加的区域范围反演误差增大。(2)在库区水域面积提取方面:研究不同水体提取方法的优劣,通过目视判别结合假色彩合成图确定单波段阈值法、多波段谱间关系法不适用于本研究区域,两种方法在细小水体、浑浊水体、混合像元处提取效果较差,存在较多非水体误提取为水体的现象。在阈值确定过程中提出一种基于多个混合像元的图像值快速确定阈值的方法,使用该方法确定的阈值来提取水体信息比较完整,可减少阈值确定的工作量。对比水体指数法中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法(NDW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法(MNDWI)、修订型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法(RNDWI)、新型水体指数法(NWI)在研究区域的提取结果。根据研究区域的水域特性及影响地物设定重点目视判别区,结合假色彩合成图对4种水体指数法进行适用性评价。使用适用于该研究区域的水域面积提取方法对19992016年水域面积进行提取,分析建库前、建库前后研究区域水域面积变化。研究表明:适用于研究区域水域面积提取方法为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法(MNDWI),其优点是在泥沙含量较大的水体、心滩周围等浅水区区域、细小水体区域提取效果良好,能很好的适用于本研究区域。研究区域河段按历年摆动情况可分为两段,在坝址至坝址上游16km左右为游荡型河道,在距坝上游1640km河段为峡谷型河段。在建库前,游荡型河段左右摆动较大,最大摆辐超过1km,峡谷型河段总体水域变化并不大,这个时期影响河道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弯道水流特性的影响。在建库前后,水域面积变化主要是由于大坝的修建拦蓄上游来水,导致上段河段水域面积增大,上段河段水域面积是原来河道面积的7倍左右,而下段河段水域面积变化不大,这个时期水域面积变化主要是因为修建大坝导致坝前水位抬升。水域面积增大在研究区域形成乌海湖,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沙漠交汇区域的生态环境,还在黄河沿岸形成一个集黄河、沙漠、湿地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快速发展。对海勃湾水库库区进行遥感水深反演及遥感水域面积提取研究对水库库容曲线的建立、水库运行调度、湖库区淤积研究、泥沙研究均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后期实现动态监测库区水情信息奠定了基础。遥感影像分辨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深反演以及水域面积提取的精度,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其精度会不断提高,推动遥感技术逐渐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殷欢[3](2017)在《绝对位置测量传感器光机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绝对位置测量传感器是数控机床系统的闭环反馈控制元件,是高档数控机床最关键的部件,在高精度测量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对式光栅位置传感器具有精度高、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测量范围大和可实现动态测量等优点,是我国工业现代化重点发展技术。绝对位置测量装置属于光电测量范畴,对光学系统要求较高,测量常用条纹读取方式,将光束通过透镜调制成平行光,再将条纹投影在光电探测器表面,光的平行度直接影响成像质量,对光的平行度要求较高,通常需要设计复杂的透镜曲面。本课题基于新型伪随机码单码道绝对式光栅尺的编码原理,实现直线位置与信息编码唯一对应;为提高抗污染能力与测量精度,依据编码尺要求设计光源照明系统,确定线阵CCD接收元件的型号,使用ZEMAX软件设计满足课题要求的成像光学系统,设计封装外壳机械结构;设计信号采集系统硬件电路,并搭建测试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绝对式编码常用方式优缺点,总结绝对式光栅传感器发展现状。(2)选定线阵CCD型号,确定光源型号参数,使用TracePro软件设计聚焦透镜结构。(3)进行光路结构参数计算,使用ZEMAX软件设计光学成像放大透镜,仿真优化使其达到设计要求。(4)为实现传感器集成化与小型化,设计封装外壳机械结构。(5)对输出信号设计信号采集系统硬件电路,搭建测试系统,基本实现稳定准确读取光栅编码信息。

郑杰[4](2017)在《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团聚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吸入颗粒物对于人体健康及大气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传统除尘技术对可吸入颗粒物除尘效率较低。因此,需要寻求新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声波团聚是一种针对含尘烟气的预处理手段,利用高强度声场的作用使小颗粒团聚成大颗粒,大颗粒容易被除尘设备脱除,从而提高了除尘效率。本文建立了声波团聚理论模型,研究了声波团聚中声波频率、声压级、颗粒粒径等参数对同向团聚核函数的影响,采用分组算法,研究了声波频率、声压级、停留时间、初始浓度对声波团聚的影响。本文搭建了声波团聚脱除可吸入颗粒物实验台,对燃煤飞灰在声场中的团聚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究了影响团聚效率的参数如声波频率、声压级、飞灰初始浓度。在频率影响声波与喷雾联合作用团聚效率实验中,实验条件下1400Hz、140dB声场中,PM2.5和PM10的团聚效率最高,分别为41.99%和51.62%。增大声压级能提高声波与喷雾联合作用团聚效率。初始浓度越高,团聚效率越高。初始浓度较高时,加入喷雾后较单独声场作用时明显提高了团聚效率。停留时间越长,团聚效率越高。对飞灰加入种子颗粒后影响团聚效率的参数如声波频率、声压级、飞灰初始浓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条件下1400Hz、140dB声场中,加入种子颗粒后PM2.5和PM10的团聚效率最高,分别为48.96%和61.09%。增大声压级能提高声波与种子颗粒联合作用团聚效率。当声压级为120dB时,加入种子颗粒与未加入种子颗粒对照组相比,团聚效率提升较明显;声压级升高,加入种子颗粒与未加入种子颗粒对照组相比团聚效率提高较小。初始浓度越高,团聚效率越高。初始浓度较高时,加入种子颗粒后较单独声场作用时明显提高了团聚效率。停留时间越长,团聚效率越高,但停留时间越长,加入种子颗粒与未加入种子颗粒对照组相比团聚效率提升越小。

骆鹏程[5](2016)在《基于光散射下的血细胞分析传感器微型化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越来越注重生命科学,注重与自生健康有联系的任何微小事物。其中,血细胞分析仪是健康产品中的基础产品,它是人们诊断健康是否的重要利器,通过对细胞的分类、识别、计数,最终达到确定病灶的目的。21世纪,健康产业已被诸多国家列为战略性产业,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血细胞分析仪是健康产业中的典型产品。当前血细胞分析仪大多运用到激光散射技术和化学染色技术。其中化学染色技术存在着许多的缺点:检测细胞的用量大,不适于珍贵少数细胞的检测;产品体积大,不适于随身携带,紧急情况下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另外在荧光检测中使用了荧光染料,对细胞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基于Mie散射理论,通过光电探测器接收到待测细胞各向光散射强度信号后,输入到电脑中进行分析的光散射技术则凭借着其可定量、非侵入、无损伤等优点,为生物细胞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很有力的工具。该类技术装置的小型化和高精准性的研究是当今光学的主流研究方向。现有细胞分析技术中发展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它的出现使得血细胞分析走进了新的研究领域。微流控芯片是一种以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在仅仅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能够集成化学、生物等实验室的基本功能,因此又称为“芯片实验室”。如果将微流控芯片技术融入到血细胞分析仪中,将大大减小相关设备的体积,使得健康产品易于携带,方便人们的生活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以血细胞分析仪的高精准度和小型化为研究目标。我们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对不同体积大小的球型模型进行了前向散射光强信号分布的仿真,得到了直径10μm、14μm和20μm大小粒子的标准前向散射光强分布图,能够通过光屏接收到的结果图来对细胞进行体积上的识别和分类。基于小型化、资源化、准确性,研究的目标,设计了一款血细胞分析传感器,该传感器充分运用了细胞的后向散射光的规律,增加了细胞识别的依据,通过测量立体角范围内细胞的散射光强信号,增大了散射信号的强度,减小了检测结果的噪声的干扰,即提高了检测准确度。在此基础上利用Solidworks建模软件对传统微流控芯片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在通道上下壁制作不同结构的凹陷,包括挡流板型、椭球形和圆柱形。新型的三叉型光流控结构结合鞘流技术,保证了待测细胞单个逐一地通过激光检测区域,最后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光流控芯片内部流体流动进行了仿真,通过相图,速度图以及粒子追迹的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圆柱形凹陷为最优设计。实验结果显示此设计避免了因细胞位置重合而导致的检测误差,而且采用缓冲结构避免了通道内部的突然凸起而对内部流体造成的紊流效应,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实现了小型化和提高精确度的目标。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血细胞分析仪的研究道路很长,尚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这将激励我们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杨琳[6](2013)在《数控机床滑枕悬伸变形误差实时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滑枕结构作为主轴进给运动的主要驱动部件,对大型高档数控装备的加工精度具有直接影响,针对滑枕的悬伸变形误差,现有的检测及补偿手段尚不能达到现代工业中要求的快速、高精度和在机检测的需要,基于非干涉光准直技术的实时测量系统解决了滑枕实时补偿闭环测控系统的第一项关键技术难题,对数控制造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学位论文针对滑枕复杂工况下产生的下垂变形误差,结合光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对以下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1)对滑枕的结构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接触条件及受切削载荷时的受力变形情况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滑枕下垂变形误差来自于挠曲变形、配合部位的受力不均匀以及切削载荷等多种因素的耦合,且配合部位的受力不均匀为最主要原因,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增大的间隙亦会进一步加剧滑枕的低头现象。(2)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干涉光探测技术、可应用于某双工位铣床的实时在机检测方法。在滑枕端部及机床顶部分别安装激光探测器,这种双探测器集成的检测系统可全面检测出将挠曲变形、滑枕倾斜及光源自身可能产生的倾斜量,通过PCI-1716L数据采集卡传送至计算机,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编写了数据采集及坐标值解算程序,结合数控机床滑枕进给运动,将双PSD的实时检测值根据几何关系解算出滑枕总低头量。(3)在设计测量电路软硬件系统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测量电路的空间抗干扰性,本文采取了采样保持电路、光学滤波,低通数字滤波等多种降噪方法,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了最佳采样间隔和滤波参数。结合定位精度检测实验,对光斑的稳定性、定位精度、线性度、可能产生的定位畸变误差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测量电路可以达到0.0lmm的定位精度,线性度达0.128%,这表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数控机床滑枕结构的快速、高精度的在机测量。在此基础上,模拟了机床滑枕的低头现象实施了在机检测实验,获得了与工厂理论值相符的检测结果。

宋刚[7](2009)在《新型显示器的色还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显示方式的显示器已经成为当今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正在发展中的激光显示器,也引起了国内外人们的高度关注。这些新兴的显示器虽说有着诸多的优点,但也同样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对于正在发展中的激光显示器,也应该投入我们的精力去研制、开发。本文针对液晶显示器(LCD)所存在的“色弱”的现象,首先对其色域进行了拓展。然后,提出了基于图像的自然度和彩色度评价指标的幂次方的方法对拓展后图像进行拉伸,使得图像色彩更加自然、丰富。对拉伸后的图像根据亮度、对比度和饱和度三个颜色属性对彩色图像不同的贡献,对其进行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亮度分量,本文提出了基于饱和度分量反馈和人眼视觉特性的自适应增强方法,增强后的彩色图像在没有损失图像的色彩饱和度的前提下,亮度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对比度分量,提出了基于图像四个方向空间频率的增强算法,并计算了图像对比度提高率。处理后的彩色图像对比度更大,图像更加清晰;而对于彩色图像的饱和度分量,本文首先确定了图像任一颜色所对应的CIEXYZ系统中的最大饱和度,然后根据该系统中饱和度的计算方法,确定该颜色的饱和度,最后对其进行非线性拉伸,来改变饱和度分量的动态范围。从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处理后的彩色图像色彩艳丽,细节清晰,没有产生“云泥”,视觉效果良好。将本文的图像处理算法应用于LCD的图像处理单元,将有效的提高LCD的色彩还原能力,得到更加符合人眼色彩适应性的彩色图像显示。激光显示器以其具有的宽色域、高亮度和高色饱和度的特点,势必成为显示器领域的未来主力军。本文首先提出和设计了一套使用激光二极管(LD)阵列作背光源的“场顺序”激光显示系统。在此基础上,构思并设计了一套基于CIELab空间标准的激光色域标定系统,建立了从CRT荧光粉三基色到LD三基色的三维数据查找表,详细地给出了数据查找的算法,并作了转换后色差的误差分析,实现了两者色域的完美匹配。最后,将匹配后的色域进行了“虚拟扩展”,并给出了“虚拟扩展”前后CIELlab空间的色度分布图。通过“虚拟扩展”,充分发挥了激光显示大色域、高饱和色的特点,使得重现的图像颜色更加艳丽、多彩、逼真。

徐大刚,毛世华,马冲[8](1995)在《中俄激光功率量值比对》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和俄罗斯光学物理计量研究所(VNIIOFI)于1992年实现了激光功率量值比对。比对使用NIM激光功率副基准器,在VNIIOFI激光功率副基准装置上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两国激光功率量值的一致性优于0.1%。

Arlie Bailey,苗建勋[9](1989)在《测量的单位和标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回顾了测量标准的发展,强调其科学性的一面。论述了为实行和推广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而保存的标准,并涉及其历史背景及负责标准国际统一的有关组织。另外,还研究了单位和测量标准同物理常数之间的关系,并对单位制和标准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了估计。

金锡锋[10](1982)在《补偿式绝对辐射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的补偿式绝对辐射计是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在Gillham和EppIey型辐射计基础上研制的。它以电加热接收面代替光辐射加热接收面,实现对光辐射功率进行绝对测量。 在热电堆的制做过程中,用镀铜工艺代替过去点焊工艺,具有温度补偿好、坚固牢靠、不怕震的优点。 实际使用证明,它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正常进行光辐射测量。

二、氦氖激光功率的测量和国际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氦氖激光功率的测量和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基于多波段遥感数据的库区水深反演及水域面积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遥感反演水深研究进展
        1.2.2 遥感提取水体面积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实验仪器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区域水文
    2.2 实验仪器
3 数据源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源选择
        3.1.1 水文数据
        3.1.2 影像数据
        3.1.3 实测水深数据
    3.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3.2.1 条带修复
        3.2.2 辐射定标及大气校正
    3.3 实测水深数据预处理
        3.3.1 水深表征值处理
        3.3.2 控制点与检查点挑选
    3.4 本章小结
4 库区静水区(乌海湖)水深反演模型研究
    4.1 遥感反演水深的理论及方法
        4.1.1 遥感反演水深的理论
        4.1.2 遥感反演水深的方法
    4.2 模型建立及比对
        4.2.1 表征水深值及反演因子的选取
        4.2.2 建立双波段模型
        4.2.3 多波段反演模型建立
    4.3 精度检验及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库区水体提取
    5.1 水体信息提取理论
    5.2 常用的水体信息提取方法
        5.2.1 单波段阈值法
        5.2.2 多波段谱间关系法
        5.2.3 水体指数法
    5.3 水体信息提取方法评价
        5.3.1 单波段阈值法与多波段谱间关系法
        5.3.2 水体指数法
    5.4 本章小结
6 建库前后坝址上游水域形态变化
    6.1 建库前坝址上游水域形态变化
    6.2 建库前后坝址上游水域形态变化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绝对位置测量传感器光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绝对式光栅传感器发展现状
        1.1.1 绝对式光栅传感器国外发展现状
        1.1.2 绝对式光栅传感器国内发展现状
    1.2 绝对式光栅测量技术
    1.3 绝对位置光栅测量传感器编码方式
        1.3.1 多码道绝对位置编码方式
        1.3.2 单码道绝对位置编码方式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照明光学系统设计
    2.1 光电图像传感器
        2.1.1 光电图像传感器件简介
        2.1.2 图像传感器在绝对式光栅尺中的应用
    2.2 CCD图像传感器的确定
    2.3 照明光学系统总体设计
        2.3.1 照明光源的确定
        2.3.2 LED光源设计
        2.3.3 聚焦透镜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像光学系统与结构设计
    3.1 成像光学系统设计分析
        3.1.1 成像光学系统参数的确定
        3.1.2 成像系统初始结构的确定
    3.2 成像系统结构的仿真与优化设计
    3.3 封装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4.1 TCD1254GFG型线阵CCD特性分析
    4.2 TCD1254GFG驱动时序分析
    4.3 线阵CCD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4.3.1 CCD驱动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4.3.2 滤波处理与AD转换模块硬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团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燃煤飞灰颗粒物团聚技术
    1.3 声波团聚技术概述
        1.3.1 声波团聚机理研究现状
        1.3.2 声波团聚实验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声波团聚数值模拟研究
    2.1 引言
    2.2 同向团聚机理的团聚核函数
    2.3 各因素对同向团聚核函数的影响
        2.3.1 频率对同向团聚核函数的影响
        2.3.2 颗粒粒径对同向团聚核函数的影响
        2.3.3 声压级对同向团聚核函数的影响
        2.3.4 声波波长对同向团聚核函数的影响
    2.4 分组法模型
    2.5 分组法模拟声波团聚的结果
        2.5.1 频率对同向团聚的影响
        2.5.2 声压级对同向团聚的影响
        2.5.3 停留时间对同向团聚的影响
        2.5.4 初始浓度对同向团聚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喷雾联合声波团聚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系统及流程
        3.2.1 给料及喷雾系统
        3.2.2 声发射及测量系统
        3.2.3 团聚室
        3.2.4 测量系统
    3.3 各因素对喷雾联合声波团聚效率的影响
        3.3.1 频率对喷雾联合声波团聚效率的影响
        3.3.2 声压级对喷雾联合声波团聚效率的影响
        3.3.3 浓度对喷雾联合声波团聚效率的影响
        3.3.4 停留时间对喷雾联合声波团聚效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英粉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团聚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种子颗粒提高声波团聚效率的机理
    4.3 实验方法
    4.4 各因素对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团聚的影响
        4.4.1 频率对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团聚效率的影响
        4.4.2 声压级对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团聚效率的影响
        4.4.3 停留时间对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团聚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之处与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光散射下的血细胞分析传感器微型化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21世纪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科学意义
    1.2 健康产品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品牌和原理
        1.2.2 微型化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章节安排
        1.3.1 主要工作
        1.3.2 本文特色
        1.3.3 论文的结构框架
        1.3.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血细胞光散射特征分析和分类识别方法
    2.1 光散射理论
        2.1.1 光散射理论概述
        2.1.2 光散射理论的主要应用
        2.1.3 Mie散射理论
    2.2 基于光散射的血细胞分析识别方法
        2.2.1 血细胞分类、计数方法
        2.2.2 血细胞的识别方法及其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流控芯片中的流体流动和结构优化
    3.1 微流控芯片技术
        3.1.1 微流控芯片中粒子与细胞的运动
        3.1.2 微流控芯片的结构设计
    3.2 光流控芯片下的流体聚焦原理
        3.2.1 微流控中的雷诺系数
        3.2.2 光流控芯片中的流体聚焦
    3.3 光流控芯片通道的结构改进
        3.3.1 样本流流速与鞘液流流速对聚焦效果的影响
        3.3.2 3D聚焦通道构型的设计
    3.4 3D聚焦仿真效果分析
        3.4.1 聚焦相分析
        3.4.2 聚焦速度分析
        3.4.3 粒子追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血细胞传感器集成化研究
    4.1 血细胞分析仪的意义和现状
    4.2 血细胞分析仪的光路设计
        4.2.1 特制反射镜的设计
    4.3 血细胞分析装置的仿真实验
        4.3.1 仿真实验的设置
        4.3.2 仿真结果的分析
    4.4 血细胞分析仪的实验方法
        4.4.1 实验器材和设备的准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6)数控机床滑枕悬伸变形误差实时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机床制造业的发展
        1.1.2 数控机床的技术革新
    1.2 大型数控机床滑枕悬伸变形现象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本章小结
2 滑枕下垂变形的理论分析
    2.1 概述
    2.2 滑枕下垂变形因素分析
        2.2.1 滑枕的材料分析
        2.2.2 滑枕的结构分析
        2.2.3 滑枕的运动分析
    2.3 有限元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滑枕下垂变形的实时检测方案
    3.1 概述
    3.2 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技术在机床在线检测中的应用
    3.3 实时检测系统的光路设计及原理
    3.4 检测系统的硬件配置
        3.4.1 光电探测系统中的指示光源
        3.4.2 光源的探测
        3.4.3 检测装置的安装
    3.5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3.6 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3.6.1 PCI-1716L多功能数据采集接口程序的设计
        3.6.2 滑枕下垂变形实时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单元
    3.7 本章小结
4 检测系统的精度分析
    4.1 概述
    4.2 检测系统的干扰信号分析
        4.2.1 背景光和暗电流消除
        4.2.2 光源的指向稳定性
        4.2.3 滤波电路的设计
    4.3 测量电路精度验证及分析
        4.3.1 光斑的定位稳定性
        4.3.2 光斑的定位精度
        4.3.3 光斑的定位重复精度
        4.3.4 线性度
    4.4 误差因素分析
        4.4.1 光斑的定位畸变误差
        4.4.2 光斑尺寸定位重复度的影响
        4.4.3 光源强度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4.4.4 A/D转换误差
        4.4.5 光束空间投射倾斜角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滑座倾斜误差检测模拟实验
    5.1 概述
    5.2 实验方法及原理
    5.3 实验装置的安装及校准
    5.4 检测过程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模拟实验检测程序图
附录B 精度分析实验检测程序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新型显示器的色还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有关颜色及颜色管理的国际化标准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 节安排
第二章 颜色科学及颜色管理系统
    2.1 颜色基本特性
        2.1.1 颜色属性及定量描述
        2.1.2 格拉斯曼定律及色度相加原理
    2.2 色彩空间
        2.2.1 RGB 色彩空间
        2.2.2 HSV 色彩空间
        2.2.3 CIE 标准颜色空间
    2.3 色域及色域覆盖率
    2.4 颜色管理系统
        2.4.1 颜色的特征化
        2.4.2 色域匹配
    2.5 本章 小结
第三章 液晶显示器的色彩还原算法研究
    3.1 色域扩展方式提高液晶显示器的色彩还原能力
        3.1.1 确定图像的色域
        3.1.2 RGB 和CIEXYZ 之间色彩空间转换
        3.1.3 LCD 向CRT 色域映射
        3.1.4 提出的基于图像质量指数的幂次方非线性拉伸变换法
        3.1.5 实验结果和分析
    3.2 彩色图像处理方式提高液晶显示器的色彩还原能力
        3.2.1 彩色图像处理基础
        3.2.2 彩色图像的亮度增强
        3.2.2.1 基于饱和度反馈的亮度增强算法
        3.2.2.2 提出的新算法
        3.2.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2.3 彩色图像的对比度增强
        3.2.3.1 对比度计算
        3.2.3.2 空间频率
        3.2.3.3 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空间频率的对比度增强新算法
        3.2.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3.2.4 彩色图像的饱和度增强
        3.2.4.1 确定最大饱和度
        3.2.4.2 分段线性函数算法
        3.2.4.3 一种新的非线性饱和度增强算法
        3.2.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3.3 本章 小结
第四章 激光显示器的色还原方法研究
    4.1 激光显示器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4.1.1 激光显示器的特点
        4.1.2 激光显示器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工作原理
    4.2 “场顺序”激光背光显示器
    4.3 激光显示器的色彩还原方法研究
        4.3.1 激光显示器色域管理系统
        4.3.1.1 颜色管理的基本元素
        4.3.1.2 颜色管理系统的建立
        4.3.1.3 标定系统的硬件构架及数据采集
        4.3.1.4 三维查找表的建立及快速查找算法
        4.3.2 激光色域颜色的“虚拟扩展”
        4.3.2.1 颜色的“虚拟扩展”算法
        4.3.2.2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集承接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氦氖激光功率的测量和国际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2]基于多波段遥感数据的库区水深反演及水域面积提取研究[D]. 张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3]绝对位置测量传感器光机系统设计[D]. 殷欢.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3)
  • [4]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团聚的研究[D]. 郑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5]基于光散射下的血细胞分析传感器微型化研究与设计[D]. 骆鹏程. 江苏大学, 2016(11)
  • [6]数控机床滑枕悬伸变形误差实时检测技术研究[D]. 杨琳.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7]新型显示器的色还原研究[D]. 宋刚. 天津大学, 2009(12)
  • [8]中俄激光功率量值比对[J]. 徐大刚,毛世华,马冲. 计量学报, 1995(04)
  • [9]测量的单位和标准[J]. Arlie Bailey,苗建勋. 航空兵器, 1989(01)
  • [10]补偿式绝对辐射计的研究[J]. 金锡锋. 太阳能学报, 1982(03)

标签:;  ;  

HeNe激光功率的测量与国际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