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份道光年间的契约想到的(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乾[1](2021)在《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湖湘骈文的存在和发展,自有其独特的生成环境和发展背景。晚清湖湘骈文的崛起,属于清代骈文复兴的一个局部区域现象,同时也属于湘学或者湖南之学的一个伴生现象。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以李星沅、曾国藩、周寿昌、郭嵩焘、王闿运、王先谦、阎镇珩、皮锡瑞、叶德辉、易顺鼎为主体。其中,李星沅、曾国藩、周寿昌、郭嵩焘、王闿运是前期的核心成员,曾国藩是湘军的统帅和创始人,是湖湘骈文作家群体前期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湖湘骈文作家群体后期的精神领袖。王先谦、阎镇珩、皮锡瑞、叶德辉、易顺鼎是后期的核心成员,王先谦是岳麓书院的山长,是后期湖湘士绅群体的领袖,在湖湘骈文作家群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仕途并非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唯一追求,从曾国藩、郭嵩焘、周寿昌、王先谦等人经历就可以看出,仕途立功只是人生三不朽之一,在立言的基础上立德才是最终的目标。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都重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立足于书院和书局,以教育和出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李星沅是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先驱人物,其骈文正处于晚清湖湘骈文成型的关键期。李星沅的骈文具备了晚清湖湘骈文的一些基本元素,属于湖湘骈文走向崛起的一个过渡期。曾国藩是湖湘骈文群体的领军人物,其骈文创作方面的成果不多,但是在骈文批评方面的理论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周寿昌的骈文,丰富了湖湘骈文群体的创作成果,指明了湖湘骈文群体的师法路径,成为晚清湖湘骈文崛起的重要标志。郭嵩焘在骈文理论上主张思古复雅,创作上追求古雅遒逸。虽然骈文不是郭嵩焘文章写作的主流,但是其对骈文标准的定位具有引导性,尤其是对湖湘骈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王闿运的辞赋体骈文不只是对汉魏晋宋体的一种简单模拟,王闿运创造性地运用以骚为赋的手法,既纾解了内心的怀才不遇之感,也寄寓了晚清内忧外患的时代之悲,堪称清代骈文的殿军。王先谦《骈文类纂》的选编和刊刻出版,是骈文从先秦到晚清的一次重要的选本总结。王先谦在骈文创作中将雅、洁二字奉为圭臬,词气兼资是骈文创作的关键。阎镇珩骈文在内容和题材方面:一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二是吴越、湖湘一带的地域文化色彩比较浓厚;三是阎镇珩的骈文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治国理政、经世致用的思想。阎镇珩的骈文史论结合、文质彬彬;坚持骚雅传统,文情并茂;以义理为本,刚柔并济。皮锡瑞的骈文已经打通文学与经学的界限,既属于骈文作品,也属于学术论着。皮锡瑞的史论不是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而是在评定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易顺鼎对清代骈文作家的点评具有开创性,为清代骈文史的书写打下基础。易顺鼎的骈文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佛教经义入骈文,以名士风流入骈文,以纵横家言入骈文。叶德辉谨守骈文章法,其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叶德辉以考据入骈文,扩大骈文的包容性;以散句为枢纽,理顺骈文的逻辑性;以戏拟为公文,解构骈文的权威性。骈散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是通过探索骈文与经学、骈文与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骈散分工上达到默契。义法理论的拓展与创新既得益于骈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融合,也得益于湖湘骈文群体在古文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清代骈文理论批评的进步。词气理论的梳理与定位是王先谦在《骈文类纂》选本基础上对“潜气内转”理论的深化,具有经验总结性和实践操作性。“词气兼资”说解决了骈文词气雍滞的问题,提高了骈文的气格,还使骈文在骈散融合中保持文体独立性。情文理论的阐释与建构,对晚清湖湘骈文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王先谦、王闿运对情文关系的阐释,进一步推动了湖湘骈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徐则臣[2](2021)在《海南一周半》文中提出2021年5月2日,星期日。昌江县,东方市,陵水县每次到海南,都感觉隆重,无他,就是来得少。南国之南,我又长居北国,来一次都要穿过大半个中国,翻山越岭跨海越洋,辽阔的空间转换,的确有到天涯海角之感。且每一次来都在错位的季节里,北中国冷得不像样,我来了,一路都在脱,登机前裹着羽绒服,上飞机剩下毛衣,下了飞机,
穆希琳[3](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冯尔康[4](2021)在《抗战时期郑天挺的史学研究及清史学开创者之一地位的奠定——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若干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南联大时期,郑毅生担任联大总务长、北大秘书长和文科研究所副所长等行政职务,事务殷繁,他为实现学者的人生价值观,尽量减少休息和娱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从事隋唐五代史、明清史、史部目录学等课程的教学,进行清史及中国古代史研究(包括通史、断代史、文献学、文物学、史料学等广泛内容)。他的教学与研究起到相互促进作用,终于取得令人尊崇的学术成就,并以《清史探微》的问世奠定了其清史学开拓者之一的崇高学术地位,以"精于清史"享誉教育界和社会。他的学术成就是个人勤奋治学的结果,也与友人的帮助有密切关系。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荟萃了第一流的讲求学术良知而又能自由讨论的学者,置身其中的郑毅生受益甚多。这个时期教学与研究的丰富积淀,为郑毅生此后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才有《探微集》《清史简述》在其生前的出版,并有包括四部断代史讲义和一部古地理学讲义在内的学术遗作问世。
邓建鹏[5](2021)在《文献多样性与清代地方司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涉及清代州县官司法裁判的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将个案视为一般;二是一些研究将判牍文集反映的司法理想视为实践;三是采用单一司法文献,仅探索了地方司法实践的某个侧面。涉及清代地方官司法裁判的文献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文献多反映特定区域、特定时间下司法裁判的一个侧面,史料辨析对认识清代法制的真实状态至为重要。以"众端参观"的方式,综合参酌多种文献,方可接近清代州县官司法实践的常态。因此,清代司法实践之研究,需要以辨析相关史料为基础,从理论和方法上构建真实的司法场景。
黎弘毅[6](2021)在《台江县小河村历史文化变迁研究》文中提出
刘雨佳[7](2021)在《从义庄到族会:上海家族组织的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志强[8](2021)在《权利博奕与秩序变迁:黔东北黑冲村寺庙重建探究》文中指出
马思雨[9](2021)在《《北京小曲百种》研究》文中认为
张晋伟[10](2021)在《法制转型视角下的吐鲁番厅家产争讼研究》文中认为
二、从一份道光年间的契约想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一份道光年间的契约想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范畴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晚清湖湘骈文概念萌芽 |
(二)民国时期的湖湘学研究 |
(三)学术专着涉及的湖湘骈文研究 |
(四)学术论文涉及的湖湘骈文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地域与文学的结合 |
(二)时代与文体的结合 |
(三)群体与个体的结合 |
四、创新与突破 |
第一章 晚清湖湘骈文的发展背景 |
第一节 湖湘人文景观的涵养 |
一、屈原辞赋中的湖湘景观 |
二、杜甫诗中的湖湘景观 |
三、王夫之词中的湖湘景观 |
第二节 湖湘士绅阶层的崛起 |
一、曾国藩与郭嵩焘:创立湘军 |
二、王先谦与叶德辉:维护名教 |
三、王闿运与皮锡瑞:讲学四方 |
第三节 湖湘书院文化的熏陶 |
一、湖湘书院的分布 |
二、儒家道统南移 |
三、王夫之从祀文庙 |
第四节 湖湘辞赋传统的积淀 |
一、屈子之词为俪体之先声 |
二、贾谊《吊屈原文》《鵩鸟赋》:湖湘骈文之祖 |
三、王夫之《九昭》:旷世同情 |
第二章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特征 |
第一节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 |
一、李星沅《李文恭公文集》 |
二、周寿昌《思益堂骈体文》 |
三、王闿运《湘绮楼文集》 |
四、王先谦《虚受堂文集》 |
五、阎镇珩《北岳山房骈文》 |
六、皮锡瑞《师伏堂骈文》 |
七、易顺鼎《丁戊之间行卷》 |
八、叶德辉《观古堂骈俪文》 |
第二节 曾国藩与湖湘骈文作家群体 |
一、曾国藩与李星沅:乡贤救助开先路 |
二、曾国藩与郭嵩焘:同学莫逆成至交 |
三、曾国藩与周寿昌:南归一序鉴知音 |
四、曾国藩与王闿运:若即若离名士谋 |
第三节 王先谦与湖湘骈文作家群体 |
一、王先谦与郭嵩焘:激流勇退归耆旧 |
二、王先谦与周寿昌:亦师亦友承余绪 |
三、王先谦与王闿运:湖南二王分秋色 |
四、王先谦与叶德辉:着书只为稻粱谋 |
五、王先谦与阎镇珩、皮锡瑞:汉宋之争各其表 |
第四节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特征 |
一、官绅、士绅家国情怀 |
二、立德、立言价值追求 |
三、书院、书局传播策略 |
第三章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前期骈文作家群体 |
第一节 李星沅:骈散分工、以情纬文 |
一、李星沅的骈散观 |
二、李星沅骈文的湖湘元素 |
三、李星沅骈文的骚楚情结 |
第二节 曾国藩:奇偶互用、形散神骈 |
一、曾国藩的骈文批评理论 |
二、曾国藩的选本批评理论 |
三、曾国藩的骈文创作实践 |
第三节 周寿昌:雅赡有余、奇趣迭生 |
一、《思益堂骈文》概况 |
二、周寿昌骈文的湖湘特征 |
三、周寿昌骈文的传播及其影响 |
第四节 郭嵩焘:涵濡六经、思古复雅 |
一、郭嵩焘的骈文批评理论 |
二、郭嵩焘骈文的特征 |
三、郭嵩焘对湖湘骈文的贡献 |
第五节 王闿运:以骚为赋、惊世绝俗 |
一、王闿运骈文中的人生际遇之悲 |
二、王闿运骈文中的晚清时代之悲 |
三、王闿运辞赋中的骚楚情结 |
第四章 以王先谦为代表的后期骈文作家群体 |
第一节 王先谦:词气兼资、情文互本 |
一、王先谦骈文创作概况 |
二、王先谦的骈文选本思想 |
三、王先谦骈文创作成就 |
第二节 阎镇珩:贯穿经史,容与百家 |
一、阎镇珩骈文创作概况 |
二、阎镇珩的骈文思想 |
三、阎镇珩骈文的特征 |
第三节 皮锡瑞:通经致用、讽古喻今 |
一、《师伏堂骈文》三序 |
二、《师伏堂骈文》之连珠 |
三、《师伏堂骈文》之史论 |
第四节 易顺鼎:沉博奥衍、惊才绝艳 |
一、易顺鼎骈文批评理论 |
二、易顺鼎的骈赋创作 |
三、易顺鼎的骈文成就 |
第五节 叶德辉:谨守骈规、遗世独立 |
一、叶德辉的湘楚情怀 |
二、《观古堂骈俪文》的主题归类 |
三、叶德辉的骈文创作成就 |
第五章 湖湘骈文群体的骈文理论成就 |
第一节 骈散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
一、骈文与经学的关系 |
二、骈文与史论的关系 |
三、骈散文内外分工 |
第二节 义法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
一、义法理论探源 |
二、曾国藩的义法观 |
三、王先谦的义法理论 |
第三节 词气理论的梳理与定位 |
一、从“潜气内转”到“词气兼资” |
二、朱一新与王先谦词气理论对比 |
三、词气兼资理论的价值定位 |
第四节 情文理论的阐释与建构 |
一、“情文兼胜”的理论渊源 |
二、湖湘骈文情文关系的建构 |
三、情文关系对湖湘骈文的影响 |
结论: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成就及历史地位 |
一、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成就 |
二、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历史地位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海南一周半(论文提纲范文)
2021年5月2日,星期日。昌江县,东方市,陵水县 |
2021年5月3日,星期一。陵水,万宁,博鳌 |
2021年5月4日,星期二。博鳌 |
2021年5月5日,星期三。博鳌,定安 |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定安,乐东 |
2021年5月7日,星期五。定安,海口 |
2021年5月8日,星期六。琼中 |
2021年5月9日,星期日。海口 |
2021年5月10日,星期一。海口 |
(3)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4)抗战时期郑天挺的史学研究及清史学开创者之一地位的奠定——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若干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史研究 |
(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的清史研究 |
(二)《清史探微》的撰写与出版 |
(三)涉猎清代其他史事 |
二中国通史研究 |
(一)对中国古代通史的关注 |
(二)两汉暨魏晋史相关研究 |
(三)隋唐五代史相关研究 |
(四)元史相关研究 |
(五)明史相关研究 |
(六)近现代史相关研究 |
(七)民族史相关研究 |
三文化史与史料学 |
(一)论文化进步与科学研究关系 |
(二)论古代遗存碑文学术意义 |
(三)文献学 |
(四)目录学 |
(五)云南地方史与方志学、族谱 |
1.参与大理县志编纂及评论云南地方志 |
2.阅览与评论云南大理民间族谱 |
3.云南史 |
(六)史料学研究与历史教学法 |
1.论说《中国传记文》的特征 |
2.史料考证与辨伪 |
3.历史学教学法 |
(七)其他 |
四郑毅生研究成就获得的原因及启示 |
(一)终生不渝的读书治学志趣 |
(二)读书与教学、研究三结合 |
1.读书备课与讲授 |
2.教学是研究的起步 |
(三)锲而不舍地挤时间读书研究 |
1.挤时间阅读写作 |
2.下笨功夫与研究中的苦乐 |
3.锲而不舍精神支撑下完成论文写作 |
(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与友人的学术切磋 |
1.学者互相尊重为提升学术研究水准提供良好条件 |
2.郑毅生学术论文高品质得益于与友人共同研讨 |
(五)学者自尊自爱是取得学术研究成就重要原因 |
1.学人的人生目标使集中精力从事研究,排除做官干扰 |
2.排除生活拮据的压力集中精力研究,不写只为稿费的无聊文章 |
3.真诚待人,获得友人的支持 |
4.维护自身尊严,相信自家研究的创造性价值,坚决拒绝三等奖 |
5.在抗战必胜信心鼓舞下坚持学术研究 |
五郑毅生学术研究成就评议 |
(一)《清史探微》奠定郑毅生清史研究开创者之一的学术地位 |
1.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郑毅生清史着述 |
2.专着《清史探微》汇集早期研究清朝皇室、清初政治及满洲史的研究成果 |
(二)为中国通史讲义的编写奠定更坚实基础 |
(5)文献多样性与清代地方司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者之争背后的问题 |
二、司法文献多样性与史实的关联 |
(一)州县司法档案 |
(二)判牍文集 |
(三)私下撰写且未公开的文献 |
(四)第三方观察者记录 |
(五)典章制度相关规定 |
三、从个案扩展到一般的问题 |
四、第三方观察者的反证 |
五、“众端参观”:文献参酌与互证的进路 |
结 论 |
四、从一份道光年间的契约想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研究[D]. 刘振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海南一周半[J]. 徐则臣. 清明, 2021(06)
- [3]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抗战时期郑天挺的史学研究及清史学开创者之一地位的奠定——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若干体会[J]. 冯尔康. 南开史学, 2021(01)
- [5]文献多样性与清代地方司法研究[J]. 邓建鹏. 史学理论研究, 2021(04)
- [6]台江县小河村历史文化变迁研究[D]. 黎弘毅.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7]从义庄到族会:上海家族组织的变迁[D]. 刘雨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
- [8]权利博奕与秩序变迁:黔东北黑冲村寺庙重建探究[D]. 何志强. 重庆工商大学, 2021
- [9]《北京小曲百种》研究[D]. 马思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法制转型视角下的吐鲁番厅家产争讼研究[D]. 张晋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