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的新方式

走出课堂的新方式

一、从教室里走出来的新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岚[1](2020)在《诗与现实 ——1940年代后期国统区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战结束后,诗与现实相结合成为了国统区大多数诗人的写作共识。然而,对于何为“现实”及诗歌如何书写“现实”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国统区诗坛内部的分化与裂痕。同时,诗人们也通过文学及多种社会实践参与到了“现实”秩序的生成中。对于身处1945-1949年国统区这一特殊语境的诗人们而言,“现实”尚未形成一个清晰可把握的轮廓,它正处于多股力量角逐、竞争的交汇点,牵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问题域。流动、混融、尚未成形的“现实”首先需要被诗人整理、廓清、命名,然后才是争取、介入、改变。因此,“诗与现实”这一诗学命题中的“现实”并非一个抽象、静态的概念,它背后牵动着不同集团的利益关系和文学力量的博弈;“诗”的内涵也在与“现实”的联结过程中不断扩充和延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驳杂面貌。面对国共斗争这一新的现实,知识界和文艺界的裂痕日益扩大,越到后来诗人们越必须在现实中做出文学与政治的选择。因此,诗坛关于“诗与现实”的理论思考和写作实践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时代的焦虑情绪和紧迫感,有的存在明显的论争、对话意图。在这三四年间,新诗道路的“转折”不仅体现在随国共政治斗争变化的诗坛格局的重组中,“转折”的过程更具体而微地发生在每个诗人的内心变化和精神渴求里。无论诗人、批评家选择了何种诗学立场或诗歌阵营,此时,知识分子与人民、时代的关系作为一个共同的苦恼几乎笼罩了每个人的写作,相关联的还有诗人的人格成长及历史位置、诗歌的时代责任等一系列无法回避的思考。本文选取“诗与现实”作为重新切入1940年代后期国统区诗歌的视角,将其置于诗人的创作与其社会实践的关联、国统区诗坛与解放区文艺的互动、内战中国与二战后国际形势连带所形成的文学共振等多重网结中,同时,也将其放在四五十年代的文学转折里,从多维度的时空脉络中给予其开放性的观照,试图撬动日趋板结化的诗歌版图。勾勒出战后诗坛的大致地形后,本文将以诗歌文本为基础,结合与之相关的批评、事件,考察在这一特定的文学场内,“现实”如何作为一个包容力极强的关键词被不同人所“争取”,诗歌写作具体如何反映、介入现实,现实如何重塑了诗歌的面貌和诗人的抒情姿态、感觉结构、时代认知,以及作为批评尺度的“现实”在批评实践中如何被使用。论文力图围绕“诗与现实”这一问题线索去呈现诗坛的多种声音,勾连不同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之间的对话关系,将各种或互为补充或彼此呼应的声音放在比单纯的对立面更恰切的位置,以形成一种内部相对化的问题视野。第一章首先勾勒随战后国统区诗人的迁徙而形成的诗坛新格局,再将“现实”放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视野中考察,为后续论述提供一个整体性的参照背景,随后按问题脉络来组织、呈现此一阶段诗坛有关“诗与现实”的理论探讨。第二章首先分析自40年代初以来部分诗歌中以“无弦琴”为隐喻出现的个人化浪漫主义抒情困境,再探讨穆旦提出的“新的抒情”在抗战胜利后如何可能。诗人们调整了自我在历史中的位置,“看风景”的姿态被一种考察社会问题的眼光所取代,但诗人在“风景”构图中的位置仍值得玩味。第三章围绕报纸、新闻媒介与诗歌写作的互动关系展开。报纸新闻作为诗人现实感的主要来源,重塑了诗人的感觉结构、表达方式,新闻标题、导语渗入了诗歌语言和形式。诗歌提供的“真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闻中“真实”的缺席,但诗歌对新闻的依赖又招致有关“新闻主义”的指责。此时围绕“时感诗”展开的批评尤其体现了国统区诗坛内部的分裂。第四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与公众世界对话来介入现实。献诗、书信体诗成为了诗人们参政、议政的有效手段,显露出诗人直接对现实政治发言的欲望。山歌、方言诗等诗体创制和对民间资源的借用,则服务于诗人对话特定读者群体的目的。诗人通过与不同阶层的人群对话,同时建立了自我与他者、与时代的一种具体关联,得以在错综的关系网内重构自我,找到与现实联结的触点。

薛忆沩[2](2020)在《“李尔王”与1979(中)》文中认为12四月最后的那个星期天将成为父亲余生里最难忘的记忆。将近中午的时候,母亲提醒他赶快去大水井挑一担水回来。每次看到水井边没有其他人,父亲总是非常开心,因为他可以从容地对着井口欣赏自己投在水面上的影像。他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个李尔王的表情,并且念出一句李尔王的台词。在准备将用来打水的水桶放下井道,最后再打一桶水上来的一刹那,父亲想起了李尔王与自己最小的女儿柯德莉亚在第四幕第七场重逢的场面。他迷惘地对着井口,看着自己的影像用

姬中宪[3](2019)在《花言》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12月7日,周城,我出生1978年12月12日,周城,你出生1985年9月,周城小学,我读一年级1986年9月,周城小学,你读一年级1994年9月,周城中学,我高二,你高一,你我相识1997年9月,济南,我大二,你大一,我去你的学校找你1999年12月,济南,我大四,你来济南实习,我们相恋2000年4月,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面试2000年5月,济南泉城广场,我最后一次看见你2000年7月,我去上海前,我们最后一次通电话

朱永新[4](2014)在《诗意地耕耘在教育大地上——我眼中的李吉林老师》文中认为2010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诗人教育家李吉林》。我在文章中说,不仅情境教育是一首诗,李吉林老师本人也是一首诗。李老师带领的情境教育是我们"新教育"的榜样。情境教育已经研究了35年,已经成长为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而我们的"新教育"实验研究才13年,只是一个翩翩少年郎,与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研究还差

现阱[5](2012)在《老补正传》文中提出一不单是三中,恐怕所有的学校都一样,上午放学的铃声一响,便有大批的学生呼啦啦冲出教室。他们当中也不全是饿得发慌,恨不得马上把饭吃到嘴里去的。在教室呆了一个上午,谁不急着离开?马学华、汤知成和韩重都冲出去了,他们确实是因为饿了。他们曾经说过,第三节课肚子就开始咕咕叫,到第四节课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马学华和汤知成会一路冲进一家小饭馆,嚷嚷着要老板赶快上饭上菜。韩重呢,会一路冲进家里,不过他不需要大声叫嚷,饭菜早已摆到桌

李师江[6](2012)在《猥琐天才》文中认为有一种青春叫卑贱有一种气质叫猥琐有一种人生叫坦诚1人生在世,大多所从事的职业都是误打误撞,不是自小就心向往之。不信,你随便问问街上要饭的、扫大街的、扛麻袋的、掏大粪的,都不是自小的理想。话音未落,肯定有那不服气的心中怒道:你丫不是职业歧视吗?掏大粪怎么啦,我打从娘胎里出来就想着到社会上去掏大粪,不信,舌头伸过来尝一尝!如果这是你的真实想法,恭喜你,你就是传说中万中无一的天才,活佛转世。虽

常伟[7](2009)在《守望春天的歌谣》文中提出一、开篇一九九四年春天,大地还未完全褪去寒意,残雪皑皑,夕阳西下,丹霞如血。一辆白色212北京吉普迎着残阳奔跑在荒郊寂寥的公路上,前面旷野无边,突然车速放慢,然后右转弯驶入一片茫茫原野中,车身颠簸发颤,车速越来越慢,蠕动,借着微光看见,车上并排坐着两人,都清一色的墨绿色警装,驾驶主座的司机,肩牌整齐,领上绿色平板,正神情专注地开车,但脸上略显疲惫。副座上是一副严肃凝重的面庞,看样子大约四十五岁上下,领上的三颗金星闪闪发光,右边微开的车玻璃上映着一明一暗的烟火的亮光,随着一阵强烈的颠簸震荡,紧接着是一阵剧烈地咳嗽。

陈荣裕,叶浣溪[8](2008)在《真情无界》文中提出上集序黄村初中校门日简陋的校门,一位热心,真诚,平易近人的男老师率领一群男女学生走出校门。他清瘦的脸庞,又粗又浓的眉毛,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的黑框眼镜。黄建文画外音:"我知道父仇不共戴天,我也知道冤家宜解不宜结,但我不知道在我从教的岁月里,我会帮助仇人的儿子。

张尔客[9](2008)在《虱子》文中认为

朱辉[10](2006)在《我的表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一字令夏天早已该过去。可它炎热的尾巴还拖在后面。火车站倒是不远了,但路上车子堵得厉害,最后索性不动了。车里开着空调,但孔阳的身上开始出汗,黏搭搭的不舒服。很远的地方有两个司机碰了车,正是他们造成了路堵。他们很君子,既不动手也不动口,一人叼一支烟,倚着各自的车头,冷眼对峙着,看来

二、从教室里走出来的新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教室里走出来的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1)诗与现实 ——1940年代后期国统区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既往研究
    第三节 论文架构
第一章 “现实”:博弈中成形
    第一节 地图在动:战后的国统区诗坛
        一 “上海是一个海”
        二 平津学院诗坛的分裂
    第二节 多重视野中的“现实”
        一 知识界的“道路”之争
        二 作为心境的“现实”
        三 如何阐释“现实”?
    第三节 作为诗坛焦点的“诗与现实”
        一 “现实”的边界
        二 诗歌如何“现实”?
        三 诗与现实的互动
第二章 “新的抒情”如何可能?
    第一节 “无弦琴”的变奏
    第二节 从“风景”到“疾病”
    第三节 “弃旧”与“迎新”之间
第三章 报纸·新闻·时感
    第一节 媒介与感官
    第二节 “真实”的缺席与补位
        一 新闻自由的危机
        二 从诗人到记者
        三 对“新闻主义”的批评
    第三节 内战中的时感
        一 “自私”者与“无辜”者
        二 “围剿”袁可嘉
        三 另一种时感的生成
第四章 对话公众世界
    第一节 重建民主的言论空间
        一 《民主短简》的困境
        二 “讲坛上的诗”
    第二节 重塑读者的政治意识
        一 都市空间中的“山歌”
        二 讲给农民听的故事
        三 绿原的诗与青年学生
    第三节 关系中的自我重构
        一 自我的镜像
        二 牺牲的他者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李尔王”与1979(中)(论文提纲范文)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花言(论文提纲范文)

1.终身
2.仓皇
3.地理
4.封存
5.语惊
6.奇迹
7.厚爱
8.空张
9.隔世
10.失联
11.坐等
12.火烧
13.相爱
14.苦寻
15.路遇
16.策反
17.隔绝
18.欲言
19.故地
20.音讯
21.情书
22.念念
23.回溯
24.满月
25.离合
26.相顾
27.饮泣
28.回炉
29.哭笑
30.长话
31.速递
32.折返
33.生离
34.相伴
35.放心
36.目送
37.告别
38.忙乱
39.手语
40.吃饭
41.重逢
42.美苏
43.追悔
44.合影
45.一生
46.爱情
47.虚惊
48.无家
49.毛蒋
50.舍友
51.余恨
52.狼狈
53.动物
54.相煎
55.问答
56.狭路
57.转身
58.双喜
59.临门
60.日夜
61.身体
62.半生
63.默写
64.静走
65.酒狂
66.陋巷
67.终局
68.恒温 (存目)
69.小城
70.红白
71.云梯
72.死婴
73.试飞
74.基因
75.拾遗
76.死生
77.初见

(5)老补正传(论文提纲范文)

(9)虱子(论文提纲范文)

正 篇
    1
    2
    3
    4
    5
    6
    7
    8
    9
补 篇
    1
    2
    3
    4
    5
    6

四、从教室里走出来的新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诗与现实 ——1940年代后期国统区诗歌研究[D]. 李丽岚.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李尔王”与1979(中)[J]. 薛忆沩. 作家, 2020(04)
  • [3]花言[J]. 姬中宪. 百花洲, 2019(03)
  • [4]诗意地耕耘在教育大地上——我眼中的李吉林老师[J]. 朱永新. 新教师, 2014(04)
  • [5]老补正传[J]. 现阱. 躬耕, 2012(11)
  • [6]猥琐天才[J]. 李师江. 百花洲, 2012(01)
  • [7]守望春天的歌谣[J]. 常伟. 山东文学, 2009(S3)
  • [8]真情无界[J]. 陈荣裕,叶浣溪. 电影文学, 2008(15)
  • [9]虱子[J]. 张尔客. 花城, 2008(01)
  • [10]我的表情[J]. 朱辉. 长篇小说选刊, 2006(03)

标签:;  ;  ;  ;  

走出课堂的新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