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分设备增产节约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1](1978)在《制氧工问答(一)》文中研究表明1.问:在空分塔内空气是怎样被分离为氧气和氮气的?答:压缩空气除去水份、二氧化碳后,经热交换系统和产冷系统进入下塔,一部分成为液体。由于氮的沸点(-195.8℃)低于氧的沸点(-182.98℃),利用氧、氮的沸点不同,在每一块塔板上液体与汽体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过程时,蒸汽从液体中获得冷量,相应,液体必然从蒸汽中获得热量。蒸汽得到了冷量,蒸汽中的高沸点组份──氧组份,就被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2](1975)在《制氧工问答(一)》文中指出答:压缩空气除去水份、二氧化碳后,经热交换系统和产冷系统,达到进入精馏塔前的状态。进入下塔的空气,在下塔冷凝成为液体。由于氮的沸点低于氧的沸点,利用氧、氮的沸点不同,在每一块塔板上液体与汽体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过程时,氮组份不断地从液体中逸出进入汽体,而氧组份从汽休中进入液体。因此,蒸汽越向上升含氮量越高,液体越向下流含氧量越高。只有在冷凝器工作后,精馏过程才能产生。
王学良[3](1999)在《金昌冶炼厂制氧空分设备改造效果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制氧空分系统板式切换流程的缺点和分子筛的优点 ,介绍金昌冶炼厂制氧空分设备的可逆切换板式流程改造为分子筛流程后 ,生产运行状况 ;制氧工况较稳定 ;粗铜、硫酸产量增长 ;焦耗、电耗降低 ;改善制氧指标 ,提高了经济效益 ,改善了环境。
张正[4](2008)在《广州气体厂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渐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环境相比,已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利用目前企业经营战略的相关理论,结合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经营发展战略,对于象广州气体厂这样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国有老企业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气体行业现状的分析及气体发展趋势的预测,结合广州气体厂的实际情况,运用企业战略、SWOT等相关理论,对广州气体厂的经营环境、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发展为主导,以稳定为条件,通过扩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员工素质,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公司的竞争优势的总体指导思想。同时结合广州气体厂自身特点,制定了战略目标,即迅速扭亏,全力培育优势领域----工业用气,创立主导产品----医疗用气,进而确定企业新的发展目标----专业从事工业气体、医疗用气的研发、生产、销售,辅之以压力容器安装、维护维修和开展危险品运输业务,最终发展成为气体行业中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本文提出广气的经营发展战略分三个阶段实施,即紧缩战略阶段,稳定战略阶段,发展战略阶段。对每一阶段制定出了具体措施,最后对公司战略控制的重点和方法进行了简单论述。
徐红曼[5](2013)在《制度变迁背景下企业劳动时间管理与秩序重构 ——以超大型国有企业J厂为例》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的60年来,一系列赋予标志性意义的社会主义建设工程对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在农村,从集体化的公社运动到家庭联产承包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改造了乡村社会的基本秩序。相应的,在城市社会,单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形成,更在这一体制60年的演变中形塑了“单位人”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群体。单位体制构成了城市社会的基础秩序,“单位人”也塑造着城市生活的基本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化、现代化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即是在这一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国有企业经营制度、产权制度、领导体制、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工资制度等,这一系列的变革推动了单位制的变迁,也几乎将每个“单位人”及其家庭卷入其中。对于在城市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单位体制而言,其本身的变迁轨迹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写照,而“单位人”这一群体在这一进程中的生存样态与身份认同,集体记忆与现实对照也成为了透视当代中国的重要镜像之一。通过本文案例J厂60多年的发展历程,单位人在其中的不同时期所形塑的不同社会时间价值观,我们可以获得与文献资料相互对照的,更加生动鲜活的“生活文本”,可以书写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复线历史,并且以此为基础,探寻这些社会时间价值形成的时空条件与权力结构,进而发掘在单位制的变迁轨迹与单位人时间观生产的互动关系。围绕着这一主旨,本文试图探讨三个问题,其一,见证着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的国有企业,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二,在制度演变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劳动时间管理发生怎样的变化,促使单位人形塑怎样的时间观念?其三,面对单位制变迁这一事实,企业自身经历着怎样的管理秩序的建构,单位人又怎样获得一种新的共同体式的生活?
武月清[6](2016)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文中研究说明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建国初期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它的兴建与投产可视为我国现代钢铁工业早期技术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化的缩影。对包钢的研究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史、技术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挖掘档案史料,系统整理与包钢相关的文献,分析包钢建设初期(1953-1965年)在时政影响下的建厂举措,考察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对包钢铁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及受到技术决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搜集相关档案资料及未公开发表的厂志,对包钢建设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立项建设包钢的原因,并对比当时中、苏及世界主要产钢国的冶炼技术水平,分析包钢建设初期从苏联引进冶炼技术的水平、所遇技术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等问题。研究认为:包钢因白云鄂博存在稀土共生矿的特殊性,当时我方既无技术根基,又无参考经验,从苏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不适应,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包钢的技术创新之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包钢的冶炼攻关史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再者,包钢的大规模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技术决策出现偏差和错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文对以包钢为中心的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包钢因没有遵循钢铁行业科学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受到重挫的经验教训。这些工作,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政治干预对技术决策的影响,指出这是前人关注较少而对包钢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回顾包钢早期在技术能力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总结苏联工程师在包钢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并以首任经理、技术专家型领导干部杨维做为个案进行研究,强调科学决策对人才培养、技术和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文末还对包钢实际建设情况与原有设计规划及同期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包钢因其矿源的特殊性及政治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武钢,致使其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武钢,对后续的建设影响也比较大。第三、本文把包钢的发展置于现代钢铁技术体系下进行研究,表明包钢虽在建设初期遇到种种困难,未能按最初的规划如期建成,但在北方边疆地区,包钢平地起家,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基地,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对于全国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尤其是带动整个自治区为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因包钢遭受的损失低估它对钢铁技术现代化的意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起步于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技术创新之路,其发展是在跌宕起伏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政策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总结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特点,可看出技术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包钢的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并对今天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金玉华[7](2002)在《7万吨聚氯乙烯专用树脂技改的节能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公司聚氯乙烯产品用能及7万吨聚氯乙烯专用树脂节能技术分析,充分肯定了运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所带来的节能效应,使企业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
浙江桐乡化肥厂[8](1978)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实现高产低耗多积累》文中研究指明 我们桐乡化肥厂,是一九六六年建成投产的三千吨型小合成氨厂。产品是碳酸氢铵和碳化氨水。建厂十二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经历了与林彪、“四人帮”二次重大路线斗争的锻炼,取到了斗争的胜利。我们厂由后进变先进,管理由混乱到大治,产量由一厂变四厂,企业由亏损变盈余。特别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以揭批“四人帮”为纲,扎扎实实学大庆,三大革命一起抓,使全厂的革命和生产迅速发展。在一九七七年全面完成八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基础上,今年一至九月三日
赵伟[9](1999)在《吉化化肥厂电气系统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化化肥厂“一·五”期间,国家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经过几期扩建改造,已经发展成为生产化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军工及工业气体五大类,45种主要产品的大型综合化工企业。多年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能力显得越来越弱,主要原因之一,是生产装置运行已达四十年之久,设备严重老化,产品能耗高,缺乏竞争力。目前,这种弱势越来越明显,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如何能够摆脱困境,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和改善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对于增收节支,改进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吉化化肥厂是国内少有的220KV企业用户之一,日耗电量在300万Kwh左右,电耗占产品生产成本的30%以上。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降低产品的电耗,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撰写本篇论文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同行业的调研,发现很少有人对本企业电气系统的成本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本企业的电气系统成本管理进行了评析,深入研究了本企业两个自备电站的经济运行方案,并进行了比较及选优。提出了对我厂电气系统成本管理的改进意见及技术措施,对我厂今后的生产组织有一定的指导,并对同行业电气系统的成本管理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何华[10](2012)在《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看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祖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有一条黄色的河流穿城而过,那就是甘肃的省会城市,人称"黄河之都"的兰州。兰州,孙中山先生曾誉其为中国的"陆都",是西北军事重镇、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枢
二、空分设备增产节约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分设备增产节约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4)广州气体厂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资产财务状况 |
1.1.2 主要产品及产量 |
1.1.3 设备设施情况 |
1.1.4 人力资源情况 |
1.1.5 营销现状 |
1.2 问题提出的原因和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
第2章 经营战略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2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 |
2.3 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 |
2.3.1 基于资源的观点 |
2.3.2 动态能力的观点 |
2.4 企业战略理论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4.1 战略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2 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
2.5 SWOT理论 |
第3章 经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经济环境 |
3.1.2 技术环境 |
3.1.3 自然环境 |
3.1.4 法律环境 |
3.2 市场环境分析 |
3.2.1 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
3.2.2 市场竞争对手分析 |
3.2.3 产品市场占有率分析 |
3.2.4 产品价格分析 |
3.2.5 产品成本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总体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及战略方案 |
4.1 总体战略思想 |
4.2 战略目标 |
4.3 战略方案 |
4.3.1 按企业经营战略态势分类 |
4.3.2 按企业规模分类 |
4.3.3 发展型战略 |
4.3.4 稳定型战略 |
4.3.5 紧缩型战略 |
4.4 战略方案选择 |
4.4.1 SWOT分析 |
4.4.2 战略方案 |
第5章 战略实施 |
5.1 第一阶段是扭亏为盈,为紧缩战略阶段 |
5.1.1 成立资产运作小组,盘活存量资产 |
5.1.2 成立呆坏账清理小组,尽最大限度收回呆坏帐 |
5.1.3 提高产量,使生产规模迫近盈亏平衡点 |
5.1.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组织机构 |
5.1.5 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
5.2 第二阶段是业务整合、扩展优势,为稳定战略阶段 |
5.2.1 优化企业经营机制 |
5.2.2 业务整合 |
5.2.3 发展优势产品 |
5.2.4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
5.2.5 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改善财务状况 |
5.3 第三阶段是发展:为发展战略阶段 |
5.3.1 扩大生产规模 |
5.3.2 拓展销售领域 |
5.3.3 技术创新 |
5.3.4 人力资源开发 |
5.3.5 融资战略 |
第6章 战略控制与评价 |
6.1 战略控制和评价的内容 |
6.2 战略控制的方式 |
6.2.1 事前控制 |
6.2.2 事后控制 |
6.2.3 随时控制 |
6.3 战略控制的过程 |
6.3.1 制定评价标准 |
6.3.2 评价实施成效 |
6.3.3 反馈 |
6.4 战略实施的控制重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制度变迁背景下企业劳动时间管理与秩序重构 ——以超大型国有企业J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单位制形成与变迁的研究述评 |
1.2.2 国企变革的研究考察 |
1.3 对现有成果的理论反思 |
1.4 实证个案及研究方法 |
1.4.1 个案呈现:作为典型样本的工厂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结构 |
1.4.4 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2章 社会时间:理解社会的理论新路 |
2.1 时间转向: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 |
2.1.1 哲学语境中的时间思考 |
2.1.2 物理学主义语境中的时间迷思与崛起 |
2.1.3 时间转向:日常生活实践的社会时间转向 |
2.2 社会时间:一种社会的视角 |
2.2.1 社会时间的缘起:社会学知识的一种语境 |
2.2.2 社会时间视角:经验社会学研究的开端 |
2.2.3 时间与社会分析:社会时间取向的研究框架 |
2.3 制度、制度变革与社会时间 |
2.4 企业制度变迁下的劳动时间管理—从注重“价值”到注重“利益” |
第3章 传统体制时期国有企业劳动时间的管理 |
3.1 艰苦的创业和发展史 |
3.1.1 建国前屈辱的创业史 |
3.1.2 建国初期艰苦的发展史 |
3.1.3 传统体制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
3.2 传统体制时期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
3.2.1 “听党的话跟党走”强化党的领导 |
3.2.2 追求共产主义精神强化集体主义意识 |
3.2.3 主人翁意识的营造,工人权威地位的确立 |
3.3 传统体制时期国有企业劳动时间的管理 |
3.3.1 “四面八方来客”——集体支援打造的集体时间 |
3.3.2 义务献工追求价值时间 |
3.4 动员主义的局限性 |
3.4.1 破坏劳动纪律的意外后果 |
3.4.2 生产“高指标”与弄虚作假的兴起 |
3.5 “单位共同体”的构建 |
3.5.1 强烈的“感恩”思想 |
3.5.2 为集体做贡献的“荣誉感” |
3.5.3 高度的“集体认同感” |
第4章 “文革时期”国有企业劳动时间的管理 |
4.1 “文革”时期国有企业制度演进 |
4.2 “文革”时期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
4.2.1 “根红苗壮”强化政治出身 |
4.2.2 绝对服从 |
4.2.3 高涨的政治热情 |
4.3 “文革”时期国有企业劳动时间的管理 |
4.3.1 早请示,晚汇报 |
4.3.2 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 |
4.3.3 准时的政治学习 |
4.4 政治话语下的集体反思 |
4.4.1 政治运动的压力与生产的消极态度 |
4.4.2 一种反政治力量:短期的经济回应 |
第5章 双轨制时期国有企业劳动时间的管理 |
5.1 双轨制时期国有企业制度演进 |
5.2 双轨制时期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变化 |
5.2.1 从国家控制转向企业控制 |
5.2.2 由政治依赖转向利益依赖 |
5.2.3 工人权威地位的弱化 |
5.3 双轨制时期国有企业劳动时间的管理 |
5.3.1 磨洋工 |
5.3.2 催化利益时间的生成 |
5.4.“单位共同体”的消解 |
5.4.1 集体意识的松动 |
5.4.2 生产热情的懈怠 |
第6章 企业产权改革后国有企业劳动时间的管理 |
6.1 企业产权改革后国有企业制度演进 |
6.2 企业产权改革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
6.2.1 由“抓大”到“放小”经营模式的转变 |
6.2.2 “效率优先”的内部控制 |
6.2.3 对企业的新依赖 |
6.3 市场化的深入与国有企业劳动时间的管理 |
6.3.1 时间的商品化 |
6.3.2 压缩时间与减员增效 |
6.3.3 向速度要效率 |
6.4 “新单位共同体”的构建 |
6.4.1 劳动力的内部市场化 |
6.4.2 以利益为前提的集体依赖 |
6.4.3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
第7章 进一步讨论 |
7.1 压缩时间与记忆缺乏 |
7.1.1 压缩时间与记忆缺乏 |
7.1.2 回忆、反思情景:归避风险 |
7.2 速度的力量:在企业组织中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6)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 |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 |
1.3.3 对包钢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小结 |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 |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 |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 |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 |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 |
2.3 小结 |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 |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 |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 |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 |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 |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 |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 |
3.2.1 初期建设决策 |
3.2.2 建设方针变更 |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 |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 |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 |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 |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 |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
3.4 小结 |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 |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 |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 |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 |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 |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 |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 |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 |
4.3 小结 |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 |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 |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 |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 |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 |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 |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 |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 |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 |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 |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 |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 |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 |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 |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 |
5.5 小结 |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 |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 |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 |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 |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 |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 |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 |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 |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 |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 |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 |
6.4 小结 |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 |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 |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 |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 |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 |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 |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 |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 |
7.4 小结 |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 |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 |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 |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 |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 |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 |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 |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 |
8.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吉化化肥厂电气系统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成本管理概述 |
第一节: 产品成本 |
第二节: 成本管理 |
第三节: 成本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吉化化肥厂电气系统成本管理的现状评析 |
第一节: 吉化化肥厂电气系统概况 |
第二节: 国内同行业电气系统成本管理状况 |
第三节: 吉化化肥厂电气系统成本核算 |
第四节: 吉化化肥厂电气系统成本分析 |
第五节: 吉化化肥厂电气系统成本控制 |
第三章: 吉化化肥厂电气系统成本管理的改进意见及技术措施 |
第一节: 自备电站经济运行方案比较及选优 |
第二节: 加大措施节电力度,降低电能消耗 |
结束语 |
参考书目 |
四、空分设备增产节约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制氧工问答(一)[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技术, 1978(S1)
- [2]制氧工问答(一)[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技术, 1975(S3)
- [3]金昌冶炼厂制氧空分设备改造效果浅析[J]. 王学良.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1999(05)
- [4]广州气体厂经营战略研究[D]. 张正.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1)
- [5]制度变迁背景下企业劳动时间管理与秩序重构 ——以超大型国有企业J厂为例[D]. 徐红曼. 吉林大学, 2013(08)
- [6]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12)
- [7]7万吨聚氯乙烯专用树脂技改的节能技术分析[J]. 金玉华. 上海节能, 2002(04)
- [8]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实现高产低耗多积累[J]. 浙江桐乡化肥厂. 浙江化工, 1978(06)
- [9]吉化化肥厂电气系统成本管理研究[D]. 赵伟. 大连理工大学, 1999(01)
- [10]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J]. 何华. 中国作家,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