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微积分与数值方法相结合,注重应用的好教材——麻省理工学院和麦吉尔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研究

经典微积分与数值方法相结合,注重应用的好教材——麻省理工学院和麦吉尔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研究

一、经典微积分与数值方法结合,着重应用的好教材——美国玛萨诸塞州技术学院及Mc Gill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航[1](2021)在《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日常生活中,数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简单的运算到人工智能中具体某一模块的计算,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既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也可以对未来发生的事情进行预算与评估.其中微积分属于高等数学的一个模块,是数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当前,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知识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的财务管理、信息传输、建筑工程以及机械设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微积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因而我们需要加大对微积分知识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对当前高等数学微积分应用的局限性和重要性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微积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度,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刘刚[2](2020)在《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简单的算数还是人工智能,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它不仅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可以对未来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预测。而微积分属于高等数学的范畴,也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微积分知识已经渗透到财务管理、信息传输、建筑工程以及机械设计等领域当中。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当中的很多问题,对微积分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经济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基于此,文章对微积分理念的应用情况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数学微积分在经济学、通信技术、建筑工程以及机械设计四个领域当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王奋平[3](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卿思翰[4](2020)在《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实践意义研究 ——以《数学标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已绵延半个多世纪,在这一过程之中颁布施行了众多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其目的均是为了提高美国基础教育水平,以及增强美国人口素质和综合国力。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美国则开始大力推行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从里根政府到小布什政府都试图通过标准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国家化的目标。奥巴马政府沿袭了这一教育理念,并与上任伊始就着手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拟定,《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CCSS)也随之应运而生。这一标准的实践贯穿了整个奥巴马政府的执政期,对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重大。虽然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极力反对《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及前几任政府在教育领域颁布的大部分政策和施政理念,但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的脚步却仍未停歇。本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第二章是对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历史背景的梳理,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运动和教育指导思想,把握美国教育改革和政策实施的整体趋势。第三章首先是剖析了《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创立的缘由,包括美国教育体制、教育水平不均衡以及金融危机引发的危机等,其次是阐述标准的实施过程及其理念、目的、内容等。第四章则是以“数学标准”为例,通过对《共同核心数学标准》文本结构和具体内容的分析解释,探究其在美国数学教育改革中的实践意义。同时梳理自实施以来对《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争论,以及对该标准现状的分析。最后一章则是探究我国数学教育及其课程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美国共同核心数学课程标准的实践意义,对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设置提出启示和借鉴。

杨亚平[5](2016)在《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文中提出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缩写。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旨在将STEM领域的核心内容置于真实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采用问题解决驱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支持学生数学和(或)科学内容学习,帮助学生习得工程设计和(或)技术手段,同时,通过强调展示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科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学科的价值,培养21世纪新技能及对STEM学科的积极态度、投身STEM事业的热情。整合性STEM教育有助于我国工程类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化到数学学科,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不仅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态度、促进其对数学和工程关系的理解,使数学教育真正服务于工程专业。本研究以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设计研究为方法论指导,借鉴设计研究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范型——“形成性研究”的具体方式,经过教学模式原型的提出、三轮迭代实施和修正,最终得到了可行的、有效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简称"ste-M-hve教学模式”)。本研究旨在为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同时开启整合性STEM教育在我国高职领域的新篇章。围绕“如何在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建构适合我国高职工程类专业的数学教学模式”这一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三个子问题:1、如何基于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2、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修正教学模式?3、该教学模式能够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展开工作:第一,基于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中所界定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内涵及核心要素,参考优质的整合性STEM教学原则以及工程设计的一般流程,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第二,在教学实施中修正教学模式原型,得到稳定可行的教学模式。笔者进入某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相关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将教学模式原型具身化,设计了三轮教学,并在教学(每轮3周左右)实施过程中,根据参与者的反馈、课堂观察等,反复修正教学模式。小到语义误解,大到教学环节的顺序等,笔者都进行了调整。第三,评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从数学成绩、数学态度和“其他”三方面考察了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数学成绩和数学态度主要通过教学前后的定量数据分析,并辅以学生访谈佐证。“其他”方面主要涉及工程设计流程、工程思维、技术等,笔者通过扎根学生访谈,建立编码框架对该部分进行质性分析。本文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构建了可行有效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包含六个教学环节:创设工程情境环节;研究问题并初步构想环节;教师引导数学化环节;分析改进环节;拓展情境中的数学内容——数学内部和数学应用环节;作品展示评价和反思环节。其中第2、3、4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循环系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课堂分析、访谈和测试表明,ste-M-hve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实验班学生在数学概念理解和应用两方面的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学生,但在数学基础计算方面与对照班没有明显差别),而且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态度有所促进。同时,ste-M-hve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工程设计流程、工程思维、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

王敏[6](2014)在《欧美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1902-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期间在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的相互作用下最终与世界数学教育接轨。自1902年中国新学制颁布之后,在欧美数学教育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迈进了现代化的道路。欧美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由来已久,自明末至清末,欧美的数学着作直接或间接地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走向。1902年新学制颁布实施后,中国数学教育在借鉴欧美数学教育的基础上,在数学教育制度、数学课程设置与实施、数学教学法研究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从发生这些变革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环境出发,以研究中国对欧美数学教育的借鉴内容、过程及相关影响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为主,以其他研究法为辅,深入而系统地分析了1902-1949年欧美数学教育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论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问题、文献综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拟创新之处。第2章,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欧美数学教育的借鉴概述。基于对1902年新学制颁布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欧美数学教育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分析学习欧美数学教育每一阶段所呈现的形式和特点。另外,通过梳理欧美数学教育改革运动中提出的数学教育改革思想的要点,阐明《壬戌学制》下的中国数学教育受欧美数学教育的影响。第3章,民国时期美国数学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制定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是中国课程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文中从数学教育制度的三个方面论述了它所产生的影响。1.在中小学各阶段数学教学总体目标方面的影响。从数学观的养成、数学学习心理的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数学教育尤其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影响。2.在中小学各阶段数学教育理念方面的影响。从数学教育联系生活、数学问题解决理论、数学态度与习惯三个方面剖析了受美国数学教育影响下的中国数学教育的变革。3.关于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要求方面受美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设置数学游戏、教学联系生活经验、数学教学使用发现式、启发式教学和归纳法与演绎法并注重理论思维的培养。第4章,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国时期欧美数学教科书由起先的通过日本传入到从欧美直接翻译引进,在中国经历了使用外文原版书到翻译编译的过程,最终经过众多研究者的融合改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1.概述清末和民国时期对欧美数学教科书译介背景的基础上,对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使用的外文原版书及翻译版的情况进行分析,考察数学教科书的译介团体与出版机构,同时通过一些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讨论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使用的优点与缺点。2.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中规定初中实施混合数学教学,数学教科书也在以往分科的基础上从欧美翻译引进混合数学教科书,并在混合数学理念指导下,国人编写了三套混合数学教科书。文中分析了分科数学与混合数学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归结了分科到混合数学教科书过渡的过程。3.欧美数学教育改革运动提倡实验几何教学,使得实验几何学教科书一度成为20世纪初几何学改革的重点,文中从实验几何教学以及与论证几何教学的区别入手,论述了实验几何教学在中国的实施过程。4.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主要表现在内容方面的转化,该过程是翻译和编译的内容与课程纲要规定内容逐渐相符最终实现自编的过程。另外,从欧美数学教科书的翻译目的、使用范围及自身特点的角度分析其特点。以此阐明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转化过程。第5章,欧美数学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中国自清末实施新教育制度后,学校采用的数学教学法大多模仿欧美,中国在借鉴欧美教学法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现了自主创新。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转化:1.清末通过日本学习欧美数学教学法,即通过日本学习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以及单级教授法。文中通过算术科单级教授法的具体实施情况的介绍阐明中国在清末对赫尔巴特教学法的借鉴。2.论述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以此分析欧美教学法在中国的探讨与转化。3.阐述了数学教学实验,从借鉴欧美的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情况及相关实验结果直至自主实施教学实验的过程,并以民国时期算术科教学实验中具体的几种类型及特点分析,总结中国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情况。第6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民国时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通过蔡元培、黄炎培、庄俞等学者的观点,论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2.基于实用主义的倡导者杜威、孟禄关于数学教育的观点,摭取黄炎培在算术科中实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应用,从教材的选择、教学设施的制定及教学方案的选取等方面论述实用主义与数学教育的联系。3.论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及数学教学法的选择方面的回响。第7章,结论。阐明欧美数学教育的影响下中国数学教育的走向,同时提炼这一演变过程中的经验对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王贤乾[7](2013)在《《华盛顿协议》签约国与我国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各个高校都在探索“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和方式,各个学科也努力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为培养优秀工程人才的目的服务。大学物理作为工科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如何更加符合工科专业的特色,如何更好的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如何更好的促进工科学生的成长是大学物理教学所要积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论文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系统分析和比较针对本科阶段的工程师学历教育互认组织《华盛顿协议》签约国与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教学情况,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将《华盛顿协议》签约国知名教材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习题等与我国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颁布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国内知名大学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相比较,将国内高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与《华盛顿协议》签约国高校大学物理课程设置相比较,分析了《华盛顿协议》签约国与我国的工科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国内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对象的基础和国内工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对比研究对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指出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中在保留优势基础上,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要体现工科专业特点以及有利于工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体现“人本主义”的特色,更好地促进工程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为培养卓越优秀的工科人才服务。

张学波[8](2005)在《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延伸,多媒体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媒体在公众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媒体的研究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对媒体的驾驭则越来越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媒体素养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鉴于国际上对于媒体素养界定的不同一性和国内近年来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和信息素养教育,忽视媒体素养研究和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本文在历史的考察和学科视角的解析中,较深入地辨析了媒体素养和信息素养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尝试对媒体素养内涵作出探索性的解析。近年来,大众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等领域的一些学者又开始关注媒体素养教育,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迫切需要深化。本研究认为,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对各种复杂媒体文本的识读能力,教育人们明智理性地辨识媒体,尤其是辨别媒体所传播信息之真伪和美丑,反思媒体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由此造就出具有较强的媒体评判能力和独立思考、自尊自律,能较好适应信息时代复杂环境的新一代公民。 本文在课程发展理论和媒体文化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解读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发展取向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理论框架为指导,论文对世界发达国家的媒体素养研究和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发展取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发展的各种不同价值取向可以归结:保护主义和赋权主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设计出一个理想的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发展框架,并建议在中小学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充分运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赋予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自由创造空间,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本研究已经开始在珠海三中进行媒体素养校本课程发展方案的实践研究,并探索推进我国媒体素养教育深化发展的一系列策略。 本研究还提出了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当承担媒体素养教育的新使命,拓展研究领域,在更广阔的学科背景和实践舞台上创新发展的建议。 在本文中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内容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归纳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比较研究等。

梁元第[9](1994)在《经典微积分与数值方法结合,着重应用的好教材——美国玛萨诸塞州技术学院及Mc Gill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由玛萨诸塞州技术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应用数学教授Greenspan Harvey P.等编写的高等数学教材名为《微积分——应用数学导论》(1986年第二版)。全书共八章,依次为极限、微分、积分、级数、向量、偏导数、重积分、向量运算。其中向量

二、经典微积分与数值方法结合,着重应用的好教材——美国玛萨诸塞州技术学院及Mc Gill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典微积分与数值方法结合,着重应用的好教材——美国玛萨诸塞州技术学院及Mc Gill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等数学微积分理念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局限性
2 当前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2.1 微积分知识可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2.2 微积分知识提升了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效率
    2.3 微积分知识可以增强人们在选择和判断中的科学合理性
3 当前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与研究
    3.1 经济学领域
    3.2 通信技术领域
    3.3 建筑工程领域
    3.4 机械设计领域
4 结语

(2)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等数学微积分理念的应用现状
    1.1 高等数学微积分理念的应用状况
    1.2 高等数学微积分理念应用的局限性
2 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为解决各科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2.2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2.3 增强了人们选择与判断的科学性
3 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1 经济学领域
    3.2 通信技术领域
    3.3 建筑工程领域
    3.4 机械设计领域
4 结语

(3)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的问题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范围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思路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3.4 教学实验设计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0.2 反思和建议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编着作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获奖
致谢

(4)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实践意义研究 ——以《数学标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课程标准
        1.2.2 核心课程
        1.2.3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
        1.2.4 《共同核心数学标准》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创立背景的研究
        1.3.2 关于《共同核心课程标准》意义和影响的研究
        1.3.3 关于《共同核心数学标准》基本内容的研究
        1.3.4 关于《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和启示的研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历史背景
    2.1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发端
        2.1.1 国际政治局势与军事竞争
        2.1.2 国内社会危机与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
    2.2 接踵而至的教育改革运动
        2.2.1 教育家的思想交锋
        2.2.2 从进步主义运动到“回归基础”教育运动
        2.2.3 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愈演愈烈
        2.2.4 新世纪的目标:在标准的基础上追求卓越
3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创立
    3.1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创立缘由
        3.1.1 联邦与州在教育领域的博弈
        3.1.2 缓解区域之间教育水平的两极分化,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1.3 奥巴马巧借“救市”,通过财政拨款扩大联邦的影响力
    3.2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准备阶段和实施过程
        3.2.1 饱受质疑的前期准备
        3.2.2 坎坷崎岖的实施过程
    3.3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理念、目的及内容
        3.3.1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内涵理念
        3.3.2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创立目的
        3.3.3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基础内容
4 对《共同核心数学标准》的文本分析与意义解读
    4.1 《共同核心数学标准》的文本结构和内容分析
        4.1.1 序言部分
        4.1.2 主体部分
        4.1.3 附录A与附录B
    4.2 对《共同核心数学标准》的意义解读
        4.2.1 扩大联邦在地方教育事务中影响力
        4.2.2 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水准
        4.2.3 促进美国教育公平
        4.2.4 为美国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4.3 对《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问题与展望
        4.3.1 对《标准》的争论:基于标准的改革是否提高了教育质量
        4.3.2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将何去何从
5 《共同核心数学标准》对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启示与借鉴
    5.1 加强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5.2 突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学课程标准
    5.3 优化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多元化数学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5)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职业教育的使命及现状间的矛盾
        1.1.2 高职数学教育的使命及现状间的矛盾
        1.1.3 整合性STEM教育提供一种解决途径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提供高职数学教学新途径
        1.3.2 加快我国高职阶段的STEM教育研究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高职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2.1.1 高职数学教育
        2.1.2 关于国内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2.1.3 关于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的小结与启示
    2.2 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2.2.1 STEM教育的提出背景
        2.2.2 STEM教育的发展进程
        2.2.3 STEM教育的多元理解
    2.3 关于整合性STEM教育与教学的研究
        2.3.1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目标
        2.3.2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整合途径
        2.3.3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方法
        2.3.4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原则
        2.3.5 小结
    2.4 整合性STEM教育国内外的研究
        2.4.1 美国社区大学的整合性STEM教育
        2.4.2 国内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2.4.3 小结
    2.5 关键概念界定
        2.5.1 整合性STEM教育
        2.5.2 工程和工程类专业
        2.5.3 教学模式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何为设计研究?
        3.1.2 为何采用设计研究?
    3.2 研究设计构思
        3.2.1 研究整体设计
        3.2.2 教学所选数学内容分析
    3.3 研究对象及参与者
        3.3.1 学校
        3.3.2 教师
        3.3.3 学生
        3.3.4 教材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1 数据的收集过程与工具
        3.4.2 数据分析方法及编码框架
    3.5 研究的信度、效度及伦理
        3.5.1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3.5.2 研究伦理
第四章 教学模式原型的建构
    4.1 整合性STEM教育的核心要素
        4.1.1 学科整合
        4.1.2 工程情境
        4.1.3 问题解决驱动并以学生为中心
        4.1.4 支持数学和(或)科学的学习
        4.1.5 核心要素小结
    4.2 ste-M-hve教学模式原型
        4.2.1 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操作程序
        4.2.4 实施建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一轮教学——三角学
    5.1 教学模式原型具身化
        5.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5.1.2 三角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5.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5.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5.2.1 教学实施的基本结构
        5.2.2 教学实施的进程分析
        5.2.3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5.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5.3.1 工程情境的调整
        5.3.2 教学环节的调整
        5.3.3 评价的反思和调整
    5.4 三角学小结
第六章 第二轮教学——导数
    6.1 教学模式具身化
        6.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6.1.2 导数教学的设计思路
        6.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6.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6.2.1 课堂实施的基本结构
        6.2.2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6.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6.3.1 工程情境反思和调整
        6.3.2 教学环节的反思和调整
        6.3.3 评价体系反思和调整
    6.4 导数小结
第七章 第三轮教学——不定积分
    7.1 教学模式具身化
        7.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7.1.2 不定积分教学过程的设计
        7.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7.1.4 小结
    7.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7.2.1 课堂实施的基本结构
        7.2.2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7.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展望
        7.3.1 工程情境的反思和展望
        7.3.2 教学环节的反思和展望
        7.3.3 评价体系的反思和展望
    7.4 不定积分小结
第八章 教学效果总述
    8.1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8.1.1 学生数学知识前测分析
        8.1.2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8.1.3 结果与讨论
        8.1.4 小结
    8.2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态度的影响
        8.2.1 态度调查问卷概况及其设计理由
        8.2.2 态度调查问卷预测分析
        8.2.3 数学态度的横向与纵向对比评估
        8.2.4 结果讨论
        8.2.5 小结
    8.3 ste-M-hve教学模式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8.3.1 工程思维
        8.3.2 技术与其它潜在目标
    8.4 本章总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ste-M-hve教学模式
        9.1.1 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9.1.2 教学环节
        9.1.3 实施建议
    9.2 反思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工程类高职学生数学态度调研
    附录2 学生水平初测试卷
    附录3 数学知识测试卷
    附录4 三角学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5 导数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6 不定积分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8 评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建造行业数学学术水平标准及频数
    附录10 实训楼B座外墙面平面图测
    附录11 三角学头脑风暴单
    附录12 三角学设计草案书
    附录13 三角学方案改进书
    附录14 水平角观测手簿
    附录15 手持测距仪观测手簿
    附录16 三角学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17 三角学项目评价标准
    附录18 团队成员自评、互评表
    附录19 团队成员工作总结表
    附录20 幕墙建筑公司定价决策
    附录21 导数头脑风暴单
    附录22 导数初步决策单
    附录23 导数研究索引
    附录24 导数决策改进书
    附录25 导数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26 导数小组报告评分表
    附录27 玻璃幕墙立柱选材设计
    附录28 不定积分初步决策单
    附录29 不定积分研究索引
    附录30 不定积分决策改进书
    附录31 不定积分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32 不定积分报告评分标准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欧美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4.4 个案分析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欧美数学教育的借鉴概述
    2.1 借鉴欧美数学教育的过程及其特点
        2.1.1 借鉴欧美数学教育的背景
        2.1.2 借鉴欧美数学教育的过程
    2.2 欧美数学教育思想的影响概述
        2.2.1 欧美数学教育改革运动
        2.2.2 《壬戌学制》下数学教育的建立
第3章 民国时期美国数学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3.1 民国时期各阶段数学教学总体目标分析
        3.1.1 数学观的养成
        3.1.2 数学学习心理
        3.1.3 数学能力培养
    3.2 民国时期各阶段数学教育理念分析
        3.2.1 数学教育联系生活
        3.2.2 数学问题解决
        3.2.3 数学态度与习惯
    3.3 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要求分析
        3.3.1 设置数学游戏
        3.3.2 联系生活经验
        3.3.3 应用发现、启发式教学
        3.3.4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取舍
第4章 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传播
    4.1 欧美数学教科书的译介及使用
        4.1.1 译介背景概述
        4.1.2 使用情况分析
        4.1.3 译介团体与出版机构
        4.1.4 典型数学教科书分析—以《实用主义数学教科书》为例
    4.2 分科数学向混合数学过渡
        4.2.1 混合数学的诞生
        4.2.2 分科数学的特点
        4.2.3 混合数学的特点
        4.2.4 分科与混合数学的争论
        4.2.5 混合数学在中国的发展
    4.3 实验几何教科书的传播
        4.3.1 实验几何的产生
        4.3.2 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
        4.3.3 实验几何教学的讨论
        4.3.4 实验几何教科书在中国
    4.4 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
        4.4.1 通过日本翻译欧美数学教科书
        4.4.2 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
第5章 欧美数学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
    5.1 通过日本学习欧美数学教学法
        5.1.1 五段教学法的传入与影响
        5.1.2 数学单级教学法的实施
    5.2 欧美数学教学法的探讨与转化
        5.2.1 民国时期的数学设计教学法
        5.2.2 道尔顿制下的数学教学法
        5.2.3 文纳特卡制下的数学个别教学法
    5.3 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
        5.3.1 中小学教学单项实验的兴起
        5.3.2 数学教学实验的实施
        5.3.3 数学教学实验的影响及评价
第6章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6.1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6.2 实用主义与数学教育
        6.2.1 杜威的数学教育思想
        6.2.2 孟禄的数学教育思想
        6.2.3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算术教学中的体现
    6.3 实用主义在中国数学教育界的回响
第7章 结论
    7.1 欧美数学教育影响下中国数学教育的走向
    7.2 启示与借鉴
    7.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中国翻译编译的欧美数学教科书概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华盛顿协议》签约国与我国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比较研究的背景
        1.1.1 《华盛顿协议》简介
        1.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介
        1.1.3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情况的分析基础简介
    1.2 比较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1.2.1 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比较研究
        1.2.2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建设比较研究
        1.2.3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1.3 研究的方法
    1.4 全文结构及主要内容简介
第二章 《华盛顿协议》签约国与我国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概况概述
    2.1 我国大学物理教学概况
        2.1.1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知识内容概况
        2.1.2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现状概况与分析
        2.1.3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概况
    2.2 《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概况
        2.2.1 《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大学物理教材与教学课程设置的代表性比较对象的选取和简介
        2.2.2 教材与教学内容概况分析与研究
        2.2.3 《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教材建设概况分析与研究
        2.2.4 盛顿协议》签约国大学物理课程设置概况分析与研究
第三章 《华盛顿协议》签约国与我国大学物理教学知识内容比较
    3.1 整体知识内容体系比较
        3.1.1 Fundamentals of Physics(extended)(9th)》(《哈里德大学物理学(第9 版)》)知识内容与篇幅情况
        3.1.2 《University PHYSICS with Modern Physics(12th)》(《西尔斯大学物理(第12 版)》)知识内容与篇幅情况
        3.1.3 《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安排情况
        3.1.4 张三慧《大学物理(第三版)》(B 版)知识内容与篇幅情况
        3.1.5 整体教学内容比较
    3.2 代表章节具体知识内容介绍与分析
        3.2.1 《University PHYSICS with Modern Physics(12th)》(《西尔斯大学物理(第12 版)》)章节具体内容及编排介绍
        3.2.2 张三慧主编《大学物理学(第 3 版)》章节具体内容及编排介绍
    3.3 教学内容比较小结
第四章 《华盛顿协议》签约国与我国大学物理教材编写结构等比较
    4.1 编写结构特点比较
        4.1.1 《Fundamentals of Physics(extended)(9th)》(哈里德大学物理学)编写结构
        4.1.2 《University PHYSICS with Modern Physics(12th)》(西尔斯大学物理)编写结构
        4.1.3 张三慧编写的《大学物理学(第 3 版)》编写结构
        4.1.4 编写结构比较小结
    4.2 教材插图例题习题等细节对比
        4.2.1 《Fundamentals of Physics(extended)(9th)》插图习题情况统计
        4.2.2 《University PHYSICS with Modern Physics(12th)》插图习题情况统计
        4.2.3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第 3 版)》插图习题情况统计
        4.2.4 《华盛顿协议》签约国与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材插图例题习题等细节对比
    4.3 配套教学资源情况对比
    4.4 教材的更新与传承对比
第五章 对比情况总结及对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启示
    5.1 各自的特点总结与对比
        5.1.1 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情况特点总结
        5.1.2 《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情况特点总结
        5.1.3 二者明显的差别所在
    5.2 对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启示
        5.2.1 对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启示
        5.2.2 对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材编排的启示
        5.2.3 对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建设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二、国内外关于媒体素养课程发展的研究综述
        三、信息技术教育能否替代媒体素养教育?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
        三、实施程序
        四、研究的限定
        五、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四节 术语界定
        一、媒体
        二、素养
        三、媒体素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
        四、课程及课程发展
        五、取向及课程发展取向
第二章 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分析框架
    第一节 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分析框架
        一、媒体素养教育的涵义
        二、媒体素养的核心理念与核心概念
        三、媒体素养的维度及多维发展
        五、媒体文本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课程发展取向理论的分析
        一、课程发展的要素
        二、课程发展取向的讨论
    第三节 媒体素养课程发展取向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四、分析框架
第三章 国际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分析
    第一节 英国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分析
        一、课程政策
        二、课程目的
        三、课程组织
        四、课程内容框架与设计
        五、课程实施
        六、课程评价
    第二节 美国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分析
        一、课程项目的发展历史
        二、课程政策
        二、课程目的
        三、课程内容
        五、课程组织
        六、课程实施
        七、课程评价
    第三节 加拿大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分析
        一、加拿大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基本历程
        二、课程政策
        三、课程目的
        三、课程内容及理念
        五、课程组织
        六、课程实施
        七、课程评价
    第四节 澳大利亚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分析
        一、课程政策
        二、课程目的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组织
        五、课程实施
        七、课程评价
    第五节 北欧三国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发展取向分析
        一、媒体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
        三、媒体素养教育项目与推广组织
        四、发展中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大陆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及其建构
    第一节 已有课程中媒体素养教育的取向分析
        一、国家课程标准中媒体素养成分的分析
        二、对必修课程教材的内容分析
        三、媒体素养教育概况的区域调查与访谈
    第二节 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架构
        一、媒体素养课程发展的背景和政策分析
        二、课程目的
        三、课程内容框架
        四、课程组织和实施
        五、课程评价
    第三节 珠海三中媒体素养教育的校本课程发展方案
        一、校本课程发展的政策与理论依据
        二、发展媒体素养校本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发展的需求分析
        四、课程发展总体目标
        五、课程学习理念
        六、课程主要内容及其构架
        七、课程组织与实施
        八、课程评价建议
        九、课程发展进程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第二节 本研究的启示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一、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新使命—工作领域的拓展
        二、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策略探讨
        三、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附件
    广东省中学教师媒体素养教育概况的调查问卷
    中学生媒体素养及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部属和各省属师大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课程)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授权书

四、经典微积分与数值方法结合,着重应用的好教材——美国玛萨诸塞州技术学院及Mc Gill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J]. 余航.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13)
  • [2]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J]. 刘刚.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6)
  • [3]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4]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实践意义研究 ——以《数学标准》为例[D]. 卿思翰.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D]. 杨亚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6]欧美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1902-1949)[D]. 王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11)
  • [7]《华盛顿协议》签约国与我国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D]. 王贤乾.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4)
  • [8]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 张学波. 华南师范大学, 2005(07)
  • [9]经典微积分与数值方法结合,着重应用的好教材——美国玛萨诸塞州技术学院及Mc Gill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研究[J]. 梁元第. 工科数学, 1994(S2)

标签:;  ;  ;  ;  ;  

经典微积分与数值方法相结合,注重应用的好教材——麻省理工学院和麦吉尔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