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泓泉[1](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认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徐祥民[2](2018)在《环境保护法部门中的资源损害防治法》文中研究指明环境保护法是在环境损害实际发生之后产生的一个法律部门,是救治环境已经发生的损害的法律。作为环境保护法的资源法是环境损害防治法的一个分支,即"自然资源损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损害防治法是预防、减轻资源损害,实现资源接续,恢复可再生资源再生能力的法律,其基本功能是防治资源损害。可以给我国的自然资源损害防治法梳理出一个由4门31种(类)的资源损害防治法构成的体系。但它不是一个坚强的法律体系。支持这个体系的包括《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在内的那些法首先是行政法,与自然资源损害防治有关联的法,而非专门的自然资源损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损害防治法要想真正起到防治自然资源损害的作用,必须改变在资源行政法中被"涉及"的局面,按照防治自然资源损害的需要,按照自然资源损害防治法的法理开展建设。
谢雄伟,李福顺[3](2016)在《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司法认定的法教义学研究》文中认为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保护客体应从保护水产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法益高度来掌握。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作为本罪犯罪对象的"水产品"应该在相关行政法律规范中予以明确规定,而且这里的水产品不包括人工养殖的水产品。"禁渔期"这一客观要素应从广义上来理解,即"休渔期"也属于"禁渔期"的一种形式。本罪中的限制构成要件"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或聚众非法捕捞水产品"等四种行为。
姜玥[4](2012)在《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韩两国作为传统渔业国家,十分重视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由于两国政治、经济体制及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两国针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立法也各不相同。近年来,韩国通过不断修法,使其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立法逐渐成熟。然而,目前我国学者从法律层面针对韩国渔业资源法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尤其是近五年来,韩国陆续对相关法律进行了极其频繁的修订,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已经很难反映韩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立法现状。为此,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韩国目前海洋渔业资源的立法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比总结其中的先进立法经验为我国所借鉴,由此提出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的建议。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两国实际出发,介绍目前两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为下文的建议的提出提供了依据。首先,我国在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立法主要是《渔业法》,而韩国则专门制定《水产资源管理法》,同时,韩国的渔业属于水产业范畴,因而制定《水产业法》调整渔业活动,为明确本文海洋渔业资源的定义,有必要理清渔业、水产业等与本文相关的名词的含义。其次,两国在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法律体系截然不同,我国主要确立了以《渔业法》为主的渔业法律体系,而韩国则在水产业法律之外专门确立了水产资源管理法律体系,由不同的法律分别针对渔业的“产业”和“资源”进行调整—这也正是韩国海洋渔业资源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两国所确立的法律制度也存在诸多差异,通过分析两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制度和所采取的措施,为下文对韩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的特点—相对于我国,进行总结提供了依据。由于两国还存在着特殊的地缘政治问题,因而从法律层面对两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的开采问题进行分析,为加强我国专属经济区内的渔业管理提出建议也是本文的目的之一。第三部分根据第二章对两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的研究和对比,提出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立法建议,并针对专属经济区内渔业纠纷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我国渔业立法起步较晚,所建立的法律体系中尚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而通过分析,韩国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立法中,的确有许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所提出的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能够为我国渔业法的完善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彭洋[5](2019)在《湖北省渔业经济的历史考察(1949-1978)》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与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相比,有了极大变化,其中也包括渔业。新中国政府在渔业技术推广、渔民教育、渔政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然而,新时代渔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内政治、农业经济环境,经历了许多波折,建国后的三十年里,各地方政府对渔业变革的底层实践却是有得有失。在渔业发展进程中,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经历了从互助组、初高级合作社向人民公社的转变。在渔业组织形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湖北渔业作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淡水渔业,历经诸多困难,从“三渔”(渔业、渔民、渔村)的角度来看,建国初期,“三渔”协调发展,相比新中国成立前,渔民的集体行动使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在人民公社时期,由于违背了自愿原则,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评工分”的影响,导致湖北渔业生产效率极低。除此之外,渔船渔具所有量减少、湖泊围垦、渔业水域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引发了在渔业、农田种植业、工业三方面的利益、资源的冲突。另一方面,渔业养殖明显优于“靠天吃饭”的渔业捕捞,而建国后的十几年里,湖北渔业养殖却一直得不到发展,这其中也包含有制度、技术的原因。本文根据第一手的档案资料,系统的梳理了建国以来,湖北的渔业生产结构、政策、环境资源对渔业生产的影响,从捕捞、养殖、渔政三个角度研究1949—1978年湖北渔业发展徘徊停滞的原因。
杨昭[6](2020)在《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渔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一直以来渔业经济都是中国农业经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也越来越重视渔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然而从发展过程来看,我国渔业经济经历了从单纯片面的注重数量增长到注重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渔业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持续稳定发展与渔业管理不规范,政策制定实施不到位密切相关。渔业政策是国家对渔业发展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也是管理渔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工具,在渔业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渔业政策,发现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在借鉴国外渔业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本文分为五部分论述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在引言当中提出问题,指出渔业政策的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对比得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第二部分对文章内容和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渔业发展脉络和渔业政策演变的梳理,总结我国正在实行的渔业政策特点。第四部分对世界一些国家的渔业政策进行系统探究,通过横向比较总结出这些国家的渔业政策共同特点。第五部分基于国际比较对我国渔业政策建立SWOT分析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出渔业政策的发展战略,并针对渔业政策提出改革完善措施。基于研究分析得出最终建议,我国健全渔业政策体系,不断深化渔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渔业管理措施,在渔业管理和生产过程中都能有法可依,做到正确部署渔业生产,渔业发展模式更为合理科学。
石洋,章颖[7](2015)在《中日渔业资源及相关法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日两国同为传统的渔业国家,由于两国政治、经济体制及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差异,两国渔业资源的立法也不尽相同。由于日本在渔业资源立法特别是在应对资源变化的法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其与中国在生态环境属性、社会文化属性及社会属性有一定的相似性,故较之欧美的渔业资源立法更有借鉴作用。目前中国国内渔业资源日臻枯竭,为此笔者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对日本渔业资源的立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中先进的立法经验,由此提出完善中国渔业资源及相关法律的建议。
周晓华,李明爽[8](2009)在《毛主席说:三山六水一分田 渔业大有可为 盘点中国渔业六十年》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60周年华诞,回顾中国渔业六十年的发展历程:由吃鱼难到连续19年产量世界第一,广大渔业工作者用他们辛勤的努力为祖国献上了一份丰厚的贺礼。
金祯弘[9](2011)在《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和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海域面积辽阔,约47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蕴藏了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为了更好的规范和指导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尤其是随着中国海洋开发战略的提出,海洋渔业的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韩国三面环海,属典型的半岛国家,加之韩国海域的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而渔业更是被称为韩国的“水产粮食”,韩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以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两国各自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都有一些先进经验值得彼此借鉴。从现实意义上看,除了海洋渔业资源在两国海洋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两国还面临着几乎相同的现实性问题。由于海洋环境的污染,过度捕捞及近岸、河口地区污染加剧,赤潮灾害频发,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许多沿岸海域已经无鱼可捕,如何用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应对这些问题,是两国所共同面临的难题。此外,两国在海洋渔业资源方面还存在密切的地缘联系,并签署了《中韩渔业协定》。基于此,对中韩两国在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法律和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两国海洋渔业的概况。本部分首先对中韩两国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概况进行说明,并详尽介绍了两国目前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韩两国当前发展海洋渔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回顾了中韩两国海洋渔业资源方面法律和政策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对两国海洋渔业法律和政策进行了比较。选取两国海洋渔业资源方面比较重要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进行比较,对两国该方面法律和政策的相同点和差异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探讨了两国在海洋渔业方面的合作,主要围绕《中韩渔业协定》进行了具体探讨。首先介绍了专属经济区制度的相关内容,其次对中韩两国各自在专属经济区制度方面的立法实践进行探讨,最后对《中韩渔业协定》的概况、性质、实施效果、对违章船只行使取缔管辖权和确定暂定性专属经济区范围的效果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
杨子江[10](2008)在《关于中国渔业改革与发展三十年的对话》文中提出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中国渔业经济改革开放30周年。迈进历史的新节点,中国渔业发展的脚步仍未有半点迟缓。30年,半个甲子——一个应该稍作评价的时候。客观而理性地评价中国渔业经济的过去,有助于审慎而乐观地展望它的未来,使我们对未来中国渔业经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速度增添几分憧憬和把握。为此,经《中国渔业经济》编委会部分委员提议,本刊编辑部近日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渔业回顾与展望座谈会",特邀本刊编委会部分编委及一些对此颇有兴趣的同仁参会研讨,主要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渔业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进行座谈。会上,本刊副主编杨子江带着很多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请教与会老领导、老专家,现将之问答交流整理成篇,但愿其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渔业纪念交响曲"的一个强音。
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1)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2)环境保护法部门中的资源损害防治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环境保护法的资源法———资源损害防治法 |
二、资源损害防治法的内部结构 |
(一) 空间资源损害防治法 |
1. 可耕地资源损害防治法。 |
2. 森林 (地) 资源损害防治法。 |
3. 草地资源损害防治法。 |
4. 海域资源损害防治法。 |
5. 海岛资源损害防治法。 |
6. 江河水体资源损害防治法。 |
7. 湖泊水体 (容量) 资源损害防治法。 |
8. 岸线资源损害防治法。 |
9. 滩涂资源损害防治法。 |
1 0. 湿地资源损害防治法。 |
1 1. 近地大气空间资源损害防治法。 |
(二) 非生物资源损害防治法 |
1. 淡水资源损害防治法。 |
2. 矿产资源损害防治法。 |
3. 水能资源损害防治法。 |
4. 风能资源损害防治法。 |
5. 太阳能资源损害防治法。 |
6. 海洋能资源损害防治法。 |
7. 气候资源损害防治法。 |
(三) 生物资源损害防治法 |
1. 野生动物资源损害防治法。 |
2. 动物种质资源损害防治法。 |
3. 森林 (木材) 资源损害防治法。 |
4. 牧草资源损害防治法。 |
5. 陆生野生植物资源损害防治法。 |
6. 水生野生植物资源损害防治法。 |
7. 植物种质资源损害防治法。 |
8. 野生真菌资源损害防治法。 |
9. 菌种种质资源损害防治法。 |
(四) 特殊自然禀赋资源损害防治法 |
1. 天然风景名胜资源损害防治法。 |
2. 典型奇特地质地貌景观资源损害防治法。 |
3. 自然遗迹资源损害防治法。 |
4. 奇特罕见自然现象资源损害防治法。 |
三、环境损害防治———环境法的鲜亮标签 |
(一) 并不坚强的自然资源损害防治法体系 |
(二) 一个待建设的环境法分支 |
(三) 擦亮环境法标签 |
(3)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司法认定的法教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护客体的确定 |
(一)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侵害客体的理论纷争 |
(二)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侵害客体的正确界定 |
二、犯罪对象的理解 |
(一) “水产品”的含义 |
1. 不符合行政犯的罪状特征。 |
2. 不符合刑事立法的明确性要求。 |
(二) “水产品”是否包括“人工养殖的水产品”? |
三、客观要素的界定 |
(一)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行为要素 |
(二) “休渔期”是否属于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中的“禁渔期”? |
1. 从水产资源等相关行政法规的规范目的而言, 休渔期是属于禁渔期的一种具体方式, 即休渔期也是一种禁渔制度。 |
2. 同一法律术语在刑法和行政法中的内涵不一定完全一致, 因为刑法和行政法的规范功能不同。 |
四、“情节严重”的认定 |
1. 一年内因非法捕捞水产品行为受过两次行政处罚又非法捕捞水产品的。 |
2.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渔政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尚不构成妨碍公务罪的。 |
3. 组织、领导或聚众非法捕捞水产品的。 |
4. 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 造成水产资源重大损失的。 |
(4)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韩海洋渔业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概况 |
一、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
二、 海洋渔业蓬勃发展 |
三、 远洋渔业不断壮大 |
四、 水产品贸易形势良好 |
第二节 韩国海洋渔业发展概况 |
一、 渔业人数持续减少 |
二、 积极调整渔业结构,促进近海渔业发展 |
三、 实现捕捞业向养殖业的转变 |
四、 发展成熟的远洋渔业 |
五、 连续多年的水产品贸易赤字 |
第二章 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比较 |
第一节 中韩海洋渔业的相关概念解析 |
一、 渔业和水产业 |
二、 渔业资源和水产资源 |
三、 海洋渔业资源 |
第二节 中韩海洋渔业资源的法律体系 |
一、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法律体系 |
二、 韩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体系 |
第三节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措施 |
一、 海水养殖法律制度和措施 |
二、 海洋渔业捕捞法律制度和措施 |
三、 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制度和措施 |
四、 保护和改善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的制度和措施 |
第四节 韩国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措施 |
一、 渔业执照制度 |
二、 渔业许可制度 |
三、 总容许捕获量制度 |
四、 水产资源管理计划 |
五、 水产资源调查、评价 |
六、 渔业资源造成事业 |
七、 渔业资源管理的限制和禁止 |
八、 水域环境的保护 |
第五节 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比较 |
一、 针对水产资源专门立法,加强对水产资源的管理 |
二、 重视计划的制定,并作为义务赋予相关责任主体 |
三、 明确细节性问题,保障法律之间的衔接和法的有效实施 |
四、 规定自律管理渔业,与政府对资源的管理有效互补 |
五、 及时修订相关法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
第三章 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的思考 |
第一节 中韩专属经济区内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问题 |
一、 专属经济区制度和《中韩渔业协定》 |
二、 我国船舶在韩国专属经济区的入渔程序 |
三、 韩国政府对非法作业外国渔船的处理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的思考 |
一、 完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 |
二、 完善专属经济区立法,保障渔业合作的顺利进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湖北省渔业经济的历史考察(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
四、概念的界定和分期 |
第一章 湖北渔业历史时期的主要变化 |
第一节 恢复时期 |
一、恢复时期的生产状况 |
二、渔业生产组织的改革 |
三、水产供销的演变 |
第二节 徘徊时期 |
一、徘徊时期的生产状况 |
二、养殖产业的发展 |
三、集体渔业的改造 |
第二章 渔民状况与捕捞业沿革 |
第一节 渔民的生产组织和民生政策 |
一、渔民生产组织的改革 |
二、渔民民生的保障 |
第二节 成鱼和鱼苗的捕捞 |
一、湖泊成鱼天然捕捞 |
二、江河成鱼天然捕捞 |
三、天然鱼苗捕捞 |
五、鱼苗运销 |
第三章 渔业养殖与渔场的兴衰 |
第一节 鱼苗和鱼种的养殖 |
一、鱼苗人工养殖 |
二、鱼种培育 |
第二节 成鱼养殖 |
一、湖泊养殖 |
二、水库养殖 |
三、塘堰养殖 |
第三节 养殖生产经营体制 |
一、国营渔场 |
二、集体渔场 |
三、农户家庭渔业 |
第四章 渔政及渔业资源保护的曲折发展 |
第一节 渔政工作的开展 |
一、渔政队伍的建设 |
二、渔业秩序的维护 |
三、跨界湖泊的管理与开发 |
第二节 渔业水域的污染及损失 |
一、渔业水域污染概况 |
二、渔业水域污染 |
三、渔业污染损失 |
四、水产品污染状况 |
第三节 渔政工作在渔业环境治理上的努力 |
一、防治渔业水域污染的政策与规定 |
二、渔业水环境治理的实绩 |
总结与启示 |
一、渔业组织形式决定渔业生产效率 |
二、合理的捕捞和养殖才能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三、健全的渔政能有效解决渔区混乱 |
四、水域资源的环保是渔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渔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相关概念界定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二、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 |
(一)研究内容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1.产业政策理论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3.习近平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相关论述 |
4.供应链理论 |
三、中国渔业发展政策的历史脉络 |
(一)中国渔业发展概述 |
1.近代的渔业发展 |
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渔业发展 |
3.改革开放后的渔业发展 |
4.党的十八大后的渔业发展 |
(二)中国渔业政策的实践与特点 |
1.渔业管理 |
2.渔业政策发展 |
3.渔业政策的特点 |
四、渔业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一)亚洲——日本渔业政策 |
1.渔业管理机构 |
2.渔业管理原则 |
3.渔业政策 |
4.渔业具体制度 |
(二)美洲——美国和加拿大渔业政策 |
1.美国渔业政策 |
2.加拿大渔业政策 |
(三)欧洲——欧盟渔业政策 |
1.渔业管理机构 |
2.渔业管理原则 |
3.渔业政策 |
(四)政策特点与启示 |
1.政策特点 |
2.启示 |
五、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渔业政策的SWOT分析与建议 |
(一)中国渔业发展政策的SWOT分析 |
1.优势(S) |
2.劣势(W) |
3.机会(O) |
4.威胁(T) |
(二)对中国渔业政策提出的建议 |
1.我国渔业管理和政策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
2.不断深化渔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专业化的渔业管理 |
3.健全渔业法律政策,扩大渔业管理规模 |
4.强化渔业管理措施,调整渔业发展模式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毛主席说:三山六水一分田 渔业大有可为 盘点中国渔业六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重大决策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月1日政务院各机构正式办公, 水产工作归属农业部领导。 |
法制建设 |
机构变迁 |
辉煌成就 |
(9)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和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韩海洋渔业现状概述 |
第一节 中韩海洋渔业的自然条件概况 |
一、中国海洋渔业资源自然条件概况 |
二、韩国海洋渔业资源自然条件概况 |
第二节 中韩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
一、中国的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
二、韩国的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中韩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目前面临的问题 |
一、中韩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
二、中韩渔业资源过度捕捞问题 |
第二章 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和政策历史演变 |
第一节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和政策历史演变 |
第二节 韩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和政策历史演变 |
一、韩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和政策历史演变 |
二、韩国远洋渔业的政策沿革 |
第三章 中韩海洋渔业法律制度及政策比较 |
第一节 中韩两国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和政策的相同点 |
第二节 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和政策的差异 |
第四章 专属经济区内的中韩渔业合作 |
第一节 专属经济区制度 |
一、渔业管辖权主张与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 |
二、专属经济区制度对沿海国渔业的的规定 |
第二节 中韩关于专属经济区海洋渔业资源的立法实践 |
一、中国关于专属经济区的国内立法 |
二、韩国关于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
第三节 中韩渔业协定 |
一、中韩渔业协定的性质 |
二、渔业协定实施的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论文 |
四、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2]环境保护法部门中的资源损害防治法[J]. 徐祥民.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8(06)
- [3]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司法认定的法教义学研究[J]. 谢雄伟,李福顺. 法治社会, 2016(03)
- [4]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比较研究[D]. 姜玥.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5]湖北省渔业经济的历史考察(1949-1978)[D]. 彭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6]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渔业发展政策研究[D]. 杨昭.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中日渔业资源及相关法律比较研究[J]. 石洋,章颖. 世界农业, 2015(01)
- [8]毛主席说:三山六水一分田 渔业大有可为 盘点中国渔业六十年[J]. 周晓华,李明爽. 中国水产, 2009(10)
- [9]中韩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和政策比较研究[D]. 金祯弘.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10]关于中国渔业改革与发展三十年的对话[J]. 杨子江. 中国渔业经济,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