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训练中的线条运用例谈(论文文献综述)
龙春霞[1](2019)在《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尝试多种文本的写作,相互交流。”[1]将时评写作引入高中作文教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提高认识水平。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与社会生活越来越贴近,尤其是“任务驱动式”的作文模式更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事评论能力,因此时评写作成为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众多专家和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就目前高中时评文的写作教学来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支架的搭建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思维导图,重点讨论高中时评文写作支架的构建,探究高中时评文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时评文写作效益。笔者对当前时评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反思,提出了思维导图指导议论文写作的措施并且积极践行。全文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第一部分: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分析。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对目前的时评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写作教学的可行性。第二部分:思维导图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本部分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分析了学生和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知状况,并介绍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后面的研究。第三部分:基于思维导图理论的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支架的构建。本部分将思维导图引入时评文写作教学实施中,通过分析思维导图在时评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论证分析上的运用价值,设计了思维导图指导时评文写作教学的相关实施方案。第四部分: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效果分析。本部分是对本次研究的反思,探讨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办法。通过论述,深入阐述思维导图与时评文写作教学实践的关系,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论证分析三个方面重点探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支架的构建,以期为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进而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
向丽[2](2017)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英语教学板书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板书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新版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传统板书由于其局限性,难以有效的辅助教学以满足其新要求。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并重的可视化知识支架,擅于简单有效的表达发散性思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研究尝试将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板书相结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适合小学英语课堂的思维导图式板书,以求能更好的发挥板书优势,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对小学英语教学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最终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本论文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通过梳理文献,先界定板书、思维导图及思维导图式板书的概念;再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国内关于“思维导图”的相关研究不少,但针对“思维导图式板书”的研究不多,所以我选择了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三章分析思维导图式板书的应用优势,主要从思维导图式板书与传统板书相比的优势、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产生的深层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为思维导图式板书的设计。首先提出思维导图式板书的设计前提、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再展示具体的板书设计案例并进行说明分析。第五章为研究总结与不足。对研究进行总结,提出不足之处,并提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武裕轩[3](2019)在《巴松管初级训练中的审美培养 ——以《维森堡巴松管练习曲Opus8》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维森堡巴松管练习曲Opus8》由德国巴松管演奏家、教育家克里斯蒂安·尤里乌斯·维森堡(Christian Julius Weissenborn,1837-1888)所作,是流传至今,且为国际上通用的巴松管基础教材之一。该练习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基础训练,下册为难度较高的进阶训练。,而笔者认为,该练习曲教材的价值远不止于单纯地为巴松管初学者进行基本技巧训练,该练习曲中还包含有大量的德奥民间音乐审美素材,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该练习曲更高的价值体现在培养学生对德奥音乐作品的基本审美。德国和奥地利在文化上是同根同源的,然而由于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的不同导致两国的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德国民歌的旋律依照严格的和声功能进行,旋律采用和弦音或以和弦音作为骨架级进,主要调式为自然大小调,节奏重拍在前,且重拍上的音时值较长,节奏型较为简单,多为二分、四分或八分音符,但在整个乐曲中排列错落有致,具有逻辑性。在整个乐曲结构方面,德国民间音乐具有对仗工整的分节结构。而奥地利的民间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旋律,及其特有的音乐体裁上。首先,尽管都以三和弦音作为其旋律支撑,但奥地利在旋律上更多采用“约德尔”的旋律特点,且奥地利的体裁“连德勒”以及“圆舞曲”也有别于德国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在《维森堡大管练习曲Opus8》中的练习曲条目含有大量上述的德奥音乐元素,且在个别训练条目中加入了欧洲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如斯拉夫民族中的波西米亚音乐风格和俄罗斯音乐风格。因此,笔者将试图分析该练习曲教材中的德奥民间音乐元素,从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的角度谈谈巴松管初级教学,包括审美培养在巴松管初级训练中的作用,其对于学生今后的表演生涯的影响,以及乐器本土化问题。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邓湘萍[5](2020)在《GeoGebra环境下数学师范生教学表征知识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的有效发展途径,研究者对一组数学师范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整合技术的教学训练,并探讨了如下两个问题:(1)通过参与GeoGebra环境下的教学训练,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有何变化?(2)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的有效发展途径是什么?研究者阅读梳理了GeoGebra、教学表征知识、认知负荷理论、TPACK理论等相关文献,界定了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的内涵,建构了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框架,采用课堂观察、访谈调查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开展研究。参加整合技术的教学训练的数学师范生一共24人(4男,20女),研究者在教学训练后选取前后模拟课堂教学课题一致、整合技术的教学过程超过总教学时长一半的三个数学师范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依据研究对象前后两次模拟课堂教学录像及其课堂实录、教学表征编码、教学设计、课件以及相应的GeoGebra教学积件分析研究对象在训练前后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的变化。研究发现参加训练的三个数学师范生P1,P2和P3的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三个数学师范生P1,P2和P3经过为期一周的教学训练都能准确的分析出教学内容中的信息技术整合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利用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2)三个数学师范生P1,P2和P3解决了在教学表征类型的选择方面的障碍,表征总次数显着上升,都能够顺畅灵活地选取教学所需的教学表征类型;(3)师范生的教学表征深度水平有显着发展。师范生P1和P3从多元关联表征水平发展至转化拓展表征水平;师范生P2从多元无关联表征水平发展至转化拓展表征水平;(4)师范生的教学表征精度显着提高。师范生P1,P2和P3在训练前都存在多处表征形式化或者表征错误的情况,而在训练后没有明显的表征错误或者表征形式化的情况,表征基本准确。可见,整合技术的教学训练能够有效发展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纵观整个教学训练的主要事件,本研究中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的有效发展途径为优化数学教育技术课程,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观摩课堂教学录像,进行教学设计研究。
王其勇[6](2016)在《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效率低下、深度不够、设计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余映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余映潮是我国当代着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是一位从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角度切入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针对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余映潮结合自己“由教而研,因研而教”的实践经历,创建了“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的阅读教学体系。为了研究该阅读教学体系,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分三章进行探讨。绪论部分阐述问题提出的缘起以及选题意义,界定相关的概念,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完成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余映潮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和阶段,并且概述了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具体介绍余映潮阅读教学体系的三个方面:“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诗意手法”阅读教学手段。通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探究每一方面的设计特点和理论依据。第三章结合第二章对余映潮阅读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这一体系对阅读教学的启示,并针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指导阅读教学实践。结语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继续关注这一课题并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是结合余映潮的语文教育理念及其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具体阐释其“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体系的设计思路、理论依据,探讨这一体系对阅读教学的启示。同时,针对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以期为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有效提升阅读教学能力提供指导和借鉴。
景嫣[7](2016)在《以“图”为媒:从模仿到创作——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写作训练一直是小学英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由于小学高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其缺乏英语写作的兴趣且习作质量普遍不高。该文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作为支架辅助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准确流利地进行英文表达。
邱韩珺[8](2019)在《音乐图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以第五、六、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选评活动获奖课为例》文中提出音乐图谱作为一种以视觉辅助听觉的教学手段,在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受到许多教师的青睐。音乐图谱利用形象的图形符号呈现出各类音乐要素特征,让学生透过视觉感知音乐,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和表达音乐,教师应当有效地利用音乐图谱,发挥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以此提升音乐教学效果。本文选取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选评活动获奖课中的36节使用音乐图谱的课例作为研究对象。对音乐图谱在音乐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进行研究。绪论部分简要的概述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小学音乐图谱理论进行探究,阐述音乐图谱的概念界定,分析音乐图谱的构成要素,论述中小学音乐图谱运用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音乐图谱的设计类型和设计框架两个角度对音乐图谱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进行归纳和分析;第三部分,则从音乐图谱的呈现流程、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对音乐图谱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第四部分,将观察分析的结果与音乐图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归纳总结出音乐图谱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的使用策略: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与使用音乐图谱;结合表征系统理论,关注学生认知表达方式;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许琴[9](2020)在《思维导图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简阳实验中学理科班为例》文中指出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该知道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1)可以看出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同体裁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同样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高中教学理解和分析可以看出,高中议论文的教学,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占着相当大的比重,根据不同的议论文文章,其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但都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知识文化水平,所以教学难度上相对于其他体裁的语文教学而言更为重要。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授课和教学模式,自然而然的不能适应如今的发展趋势,因而为了促进和提高高中议论文读与写的学习效率,需要找到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了思维导图的方法,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和多彩的图画,提高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议论文不再是一堂无趣枯燥的课堂。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脑的工作原理,将左右脑相协调的使用说明书,让大脑思维的层次性和联想性更为丰富和增强。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协助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对于高中议论文的学习和记忆,在运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理解高中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技巧,提高议论文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为议论文学习创造新的方法和技巧,增添新的活力。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研究背景与意义、思维导图和高中议论文教学的概念阐述与界定、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第二章首先对思维导图与高中议论文教学现状进行阐述;第三章对简阳实验中学议论文教学调查分析,第四章阐述思维导图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实践;第五章对思维导图教学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反思及建议;第三部分是结语,这部分主要总结了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议论文教学的策略,和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让学生在赏析美文深刻理解高中议论文教学含义的同时,能逐步达到顺利迎战高考的程度,这是高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终极目标。
蒋怡雯[10](2020)在《统编版与龄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比较研究 ——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文中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育育人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学界对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也随之升温。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依据,插图则是历史教科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历史画面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为了更好地选择和编绘历史教科书插图,吸收不同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经验,我们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教科书的插图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笔者在本文中尝试将内地统编版《中国历史》和香港龄记版《探索中国史》中的插图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整体和个案的分析比较,通过对教科书中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事件插图的选择情况、内涵及作用的详细分析,归纳两个版本教科书在选择和使用这些插图时的特点,进而总结出各自的优缺点,进一步深化对历史教科书插图的认识,引起中学教师对插图的重视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最后得出编制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的相关启示并进行反思。希望本文能拓宽一些历史教科书研究的视野和空间,为教科书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些参考。鉴于目前内地统编版和香港龄记版历史教科书插图的比较研究较少,故本文也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二、语言文字训练中的线条运用例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文字训练中的线条运用例谈(论文提纲范文)
(1)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思维导图指导写作教学的研究 |
(二)时评文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方法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
第一节 对学生时评文写作情况的问卷调査分析 |
一、调查的目的和范围 |
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第二节 对教师时评文写作教学的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的目的和范围 |
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第三节 对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
第四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
一、思维导图顺应高中生思维发展 |
二、思维导图顺应时评文写作思维 |
三、思维导图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 |
第二章 思维导图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 |
第一节 思维导图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实践 |
一、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知状况 |
二、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知状况 |
第二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髙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
四、左右脑分工理论 |
第三章 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支架构建 |
第一节 思维导图在髙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绘制方法 |
一、对思维导图绘制方法的讲解 |
二、把握思维导图的绘制要点 |
第二节 思维导图在审题立意教学上的运用 |
一、思维导图在审题立意上的运用价值 |
二、基于思维导图审题立意的方法指导 |
三、基于思维导图审题立意的教学设计 |
四、基于思维导图审题立意的作品展示 |
第三节 思维导图在谋篇布局教学中的运用 |
一、思维导图在谋篇布局中的运用价值 |
二、基于思维导图谋篇布局的方法指导 |
三、基于思维导图谋篇布局的教学设计 |
四、基于思维导图谋篇布局的作品展示 |
第四节 思维导图在时评文论证分析教学中的运用 |
一、思维导图在论证分析中的运用价值 |
二、基于思维导图论证分析的方法指导 |
三、基于思维导图分析论证的教学设计 |
四、基于思维导图论证分析的作品展示 |
第四章 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
第一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
一、有效整合资源,提供写作支架 |
二、提高写作兴趣,激发写作动力 |
三、激发表达热情,提高评论质量 |
四、对学生进行实时引导,迅速查缺补漏 |
五、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拓展时评写作思维 |
第二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与学的割裂 |
二、思维固化明显 |
三、运用流于形式 |
四、有效评价缺失 |
第三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思维导图没有全面的把握 |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没有形成常态化 |
三、学生对思维导图缺乏专业认知 |
四、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
第四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
一、教师丰富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加强自我学习 |
二、提高学生对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转变思维方式 |
三、增加思维导图指导写作的频率,实现教学常态化 |
四、引导学校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改善教学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2)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英语教学板书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板书 |
2.1.2 思维导图 |
2.1.3 思维导图式板书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板书与小学英语教学 |
2.2.2 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 |
2.2.3 思维导图式板书与小学英语教学 |
2.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章 思维导图式板书的应用优势 |
3.1 思维导图式板书与传统板书 |
3.1.1 传统板书的局限性 |
3.1.2 思维导图式板书的优势 |
3.2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
3.2.1 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
3.2.2 建构知识网络 |
3.2.3 提供支架 |
3.3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深层影响 |
3.3.1 有助于情感态度的培养 |
3.3.2 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培养 |
3.3.3 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 |
3.3.4 有助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思维导图式板书的设计 |
4.1 思维导图式板书的设计前提与原则 |
4.2 思维导图式板书的设计方法 |
4.2.1 思维导图式板书的设计元素 |
4.2.2 思维导图式板书的设计步骤 |
4.2.3 思维导图式板书的结构类型 |
4.3 具体案例及分析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巴松管初级训练中的审美培养 ——以《维森堡巴松管练习曲Opus8》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理由 |
研究目的 |
研究概况 |
1 维森堡及《维森堡巴松管练习曲Opus8》简介 |
1.1 维森堡生平简介 |
1.2 《维森堡练习曲Opus8》简介及练习要点简介 |
1.2.1 简介 |
1.2.2 练习要点 |
2 《维森堡巴松管练习曲Opus8》与德奥民间音乐的联系 |
2.1 德奥民间音乐概说 |
2.1.1 德国民间音乐概说 |
2.1.2 奥地利民间音乐概说 |
2.2 《维森堡巴松管练习曲Opus8》与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联系 |
2.2.1 《维森堡巴松管练习曲Opus8》与德国民间音乐的联系 |
2.2.2 《维森堡练习曲Opus8》与奥地利民间音乐的联系 |
2.3 《维森堡巴松管练习曲Opus8》的其他民间音乐元素 |
2.3.1 波西米亚民间音乐元素 |
2.3.2 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 |
2.3.3 小结 |
3 巴松管初级训练中的审美培养 |
3.1 以《维森堡练习曲Opus8》为例谈巴松管学习者的审美培养 |
3.1.1 审美储备的积累 |
3.1.2 审美培养与技术训练的联系 |
3.2 对于音乐风格的把握与理解 |
3.2.1 对巴洛克风格的把握和理解 |
3.2.2 对古典主义风格的把握和理解 |
3.2.3 对浪漫主义风格的把握和理解 |
3.2.4 对于其他民族音乐特征的把握和现代派音乐特征初探 |
3.3 《维森堡练习曲Opus8》对于巴松管重奏的帮助 |
3.3.1 与室内乐重奏的联系——以巴松管重奏为例 |
3.3.2 与交响乐团合奏的联系 |
3.3.3 小结 |
4 巴松管初级训练中审美培养的启示及作品审美本土化问题 |
4.1 巴松管初级训练中审美培养的启示 |
4.1.1 完整性与统一性练习 |
4.1.2 审美与技巧的结合 |
4.1.3 练习曲范畴的拓展 |
4.2 巴松管作品的本土化审美问题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主要科研成果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5)GeoGebra环境下数学师范生教学表征知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开展教师教育研究的时代背景 |
二、加强技术深度融合的现实可能 |
三、发展教学表征知识的重要价值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表征 |
二、教学表征 |
三、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 |
四、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 |
第五节 论文概览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框架 |
第一节 Geo Gebra软件及其应用 |
一、Geo Gebra软件简介 |
二、Geo Gebra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现状 |
第二节 教学表征知识研究 |
一、教学表征知识的内涵 |
二、教师教学表征的类型 |
三、教学表征知识的运用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第四节 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 |
一、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框架的设计 |
二、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框架的结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课堂观察 |
二、访谈调查 |
三、案例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思路 |
二、整合技术的教学训练 |
第五节 数据收集过程 |
一、课堂观察与录像 |
二、文档收集 |
三、访谈调查 |
第六节 数据处理 |
一、课堂实录 |
二、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编码 |
三、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师范生P1训练前后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发展 |
一、训练前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分析 |
二、训练后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分析 |
第二节 师范生P2训练前后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发展 |
一、训练前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分析 |
二、训练后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分析 |
第三节 师范生P3训练前后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发展 |
一、训练前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分析 |
二、训练后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分析 |
第四节 师范生P1、P2、P3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交叉分析 |
一、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内容 |
二、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类型 |
三、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深度 |
四、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精度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的变化情况 |
二、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教学表征知识的发展途径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一、完善数学教育技术课程 |
二、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
三、观摩讨论课堂教学录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致谢 |
(6)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文献统计 |
二、研究空间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余映潮教育思想概述 |
第一节 余映潮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二节 余映潮教育思想形成的阶段 |
一、教学实践阶段 |
二、教学研究阶段 |
三、理论形成阶段 |
第三节 余映潮教育思想 |
一、余映潮语文课程观 |
二、余映潮语文教材观 |
三、余映潮语文教师观 |
四、余映潮语文教学观 |
第二章 余映潮的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阅读教学思路:“板块式” |
一、概念界定 |
二、案例呈现 |
三、特点分析 |
四、理论依据 |
第二节 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案例呈现 |
三、特点分析 |
四、理论依据 |
第三节 阅读教学手段:“诗意手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案例呈现 |
三、特点分析 |
四、理论依据 |
第三章 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
一、“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启示 |
二、“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启示 |
三、“诗意手法”教学手段的启示 |
第二节 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
一、“模式化突出”的反思 |
二、“积累误区”的反思 |
三、“工具性突出”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余映潮课堂教学实录 |
附录二:余映潮着作和发表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以“图”为媒:从模仿到创作——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英语高年段的写作训练 |
( 一) 写作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
( 二) 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的现状 |
二、思维导图的内涵及其在英语写作训练中的作用 |
( 一) 思维导图的内涵 |
( 二)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中的作用 |
1. 保持“习作”的整体性 |
2. 辅助学生厘清行文思路 |
3. 将抽象的“语言结构”转变成可视化语义网络 |
三、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
( 一) 尝试: 提纲挈领,萃取精华 |
( 二) 模仿: 看图作文,活学活用 |
( 三) 创作: 图绘“心声”,百花齐放 |
( 四) 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分析与反思 |
(8)音乐图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以第五、六、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选评活动获奖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音乐图谱理论探究 |
第一节 音乐图谱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音乐图谱的构成要素 |
一、音乐图谱中的音乐要素 |
二、音乐图谱中的视觉元素 |
三、音乐要素与视觉元素的对应关系 |
第三节 音乐图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二、布鲁纳的表征系统理论 |
三、柏德曼的生产性音乐学习理论 |
第二章 音乐教学中图谱的设计 |
第一节 结合音乐要素设计图谱类型 |
一、节奏图谱 |
二、节拍图谱 |
三、速度图谱 |
四、旋律图谱 |
五、力度图谱 |
六、结构图谱 |
七、音色图谱 |
第二节 针对音乐课型设计图谱框架 |
一、欣赏课音乐图谱的构建 |
二、歌唱课音乐图谱的构建 |
第三章 音乐教学中图谱的运用 |
第一节 音乐图谱的呈现流程 |
一、音乐图谱的介入 |
二、音乐图谱的撤离 |
第二节 音乐图谱的呈示方式 |
一、音乐图谱的呈现结构 |
二、音乐图谱的呈现步骤 |
三、音乐图谱的呈现过程 |
四、音乐图谱的呈现载体 |
第三节 音乐图谱的教学方式 |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 |
二、学生的认知表达方式 |
第四章 对音乐教学中图谱设计与运用的思考 |
第一节 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与运用音乐图谱 |
一、前运算阶段音乐图谱的设计与运用 |
二、具体运算阶段音乐图谱的设计与运用 |
三、形式运算阶段音乐图谱的设计与运用 |
第二节 结合表征系统理论,关注学生认知表达方式 |
一、以动作表现方式呈现 |
二、以选图或绘图方式呈现 |
三、以文字、语言或抽象符号方式呈现 |
第三节 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一、把握图谱介入时机,激发学生音乐想象 |
二、改进图谱撤离方法,辅助学生内化吸收 |
三、调整图谱呈现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
四、增设图谱教学方式,扩大学生发挥空间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思维导图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简阳实验中学理科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思维导图的简述 |
1.2.2 高中议论文教学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思维导图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运用发展情况 |
1.4.2 国内运用发展情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创新 |
1.6.2 研究不足 |
2 思维导图与议论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
2.1 思维导图的基本概述 |
2.1.1 主要特点 |
2.1.2 应用原则 |
2.1.3 基本类型 |
2.1.4 理论基础 |
2.2 议论文教学现状问题 |
2.2.1 阅读现状问题 |
2.2.2 写作现状问题 |
2.2.3 读写结合现状 |
2.3 思维导图教学应用优势研究 |
2.3.1 呈现读写连贯性 |
2.3.2 提升思维兴趣度 |
2.3.3 培养创新性思维 |
3 简阳实验中学议论文教学调查研究 |
3.1 高中议论文教学特点要求 |
3.1.1 教材的教学特点 |
3.1.2 《新课标》要求 |
3.2 实验中学议论文教学现状 |
3.2.1 课堂现状调查 |
3.2.2 教师教学表现 |
3.2.3 学生学习表现 |
4 思维导图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实践 |
4.1 教学目标:思维导图融于三维教学目标 |
4.1.1 整合新旧的知识与技能 |
4.1.2 建构思维的过程与方法 |
4.1.3 树立正确态度与价值观 |
4.2 教学过程:思维导图用于议论文的教学 |
4.2.1 阅读准备阶段:构建知识体系 |
4.2.2 阅读训练阶段:梳理文章脉络 |
4.2.3 阅读总结阶段:进行读后总结 |
4.2.4 读写过渡阶段:提炼写作框架 |
4.2.5 写作训练阶段:扩充写作构思 |
4.2.6 写作评价阶段:完成作后修改 |
4.3 教学评价:思维导图益于议论文的教学 |
4.3.1 由读到写,思维结构清晰有趣 |
4.3.2 内容提炼,丰富多彩加深记忆 |
5 思维导图运用教学后的情况反思及建议 |
5.1 思维导图运用后的情况分析 |
5.1.1 教师的教学反馈分析 |
5.1.2 学生的学习反馈分析 |
5.2 高中议论文教学的总结反思 |
5.2.1 教学实践取得的成效 |
5.2.2 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
5.3 高中议论文教学的建议策略 |
5.3.1 正确思维绘制,挖掘潜在能力 |
5.3.2 选好构图时机,掌握基本知识 |
5.3.3 注重思维逻辑,激发学习兴趣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统编版与龄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比较研究 ——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两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简介及插图整体比较 |
一 两版历史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 |
二 两版历史教科书内容框架 |
三 两版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部分插图整体比较 |
第二章 两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部分插图个案比较 |
一 “丝绸之路”部分的插图比较 |
二 早期人类“北京人”部分的插图比较 |
三 “淝水之战及北魏孝文帝改革”部分的插图比较 |
第三章 对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编制的启示与反思 |
一 对于历史教科书插图编制的启示 |
二 对于龄记版教科书插图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语言文字训练中的线条运用例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思维导图在高中时评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龙春霞.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2]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英语教学板书的设计研究[D]. 向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3]巴松管初级训练中的审美培养 ——以《维森堡巴松管练习曲Opus8》为例[D]. 武裕轩. 厦门大学, 2019(08)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GeoGebra环境下数学师范生教学表征知识发展研究[D]. 邓湘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1)
- [6]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其勇.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
- [7]以“图”为媒:从模仿到创作——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中的应用[J]. 景嫣.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6(02)
- [8]音乐图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以第五、六、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选评活动获奖课为例[D]. 邱韩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思维导图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简阳实验中学理科班为例[D]. 许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统编版与龄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比较研究 ——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D]. 蒋怡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