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苯二酚无水乳膏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

对苯二酚无水乳膏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

一、氢醌无水乳膏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何娅,郁韫超[1](2002)在《氢醌乳膏制剂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对氢醌及其乳膏的作用机理、疗效、不良反应、稳定性、制剂改良、含量测定等作一综述。方法 :通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 ,分类探讨。结果 :氢醌乳膏的作用机理为阻断酪氨酸酶 ,抑制黑色素的合成 ,但不损毁黑素细胞 ,也不影响已合成的黑色素。疗效与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霜、维生素A霜、壬二酸霜相近 ,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结合使用皮质激素可缩短疗程。不良反应为外源性的褐黄病、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的改变、眼内色素沉着及永久性角膜损伤等。氢醌易氧化变色 ,其乳膏稳定性差 ,制成包合物 ,不能提高其稳定性 ,制成无水乳膏能明显提高稳定性。现行的各种氢醌乳膏的含测方法 ,实质上仅能作为氢醌投料量正确与否的测定 ,而不能正确测出已氧化变色乳膏中的氢醌含量。结论 :氢醌乳膏作为医院制剂 ,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小 ,成本低 ,工艺简单 ,但其制剂很不稳定 ,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提高。

郭远[2](2019)在《外用霉酚酸酯对实验性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自身免疫学说是其现有的病因之一。霉酚酸酯(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可选择性抑制次黄嘌呤核苷磷酸脱氢酶(IMPDH)合成淋巴细胞的DNA。鉴于其副作用轻微,MMF已被广泛用于免疫性皮肤病,例如银屑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最近的研究报道了用MMF治疗白癜风的可能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拟探讨外用霉酚酸酯对氢醌(HQ)诱导的白癜风豚鼠模型及白癜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方法:1.使用氢醌脱色法制备白癜风豚鼠模型,并进行了黑素组织形态学分布及功能基因表达等方面的鉴定;2.以外用氢醌及生理盐水作为模型组,外用氢醌及霉酚酸酯为治疗组,并以未予氢醌脱色的仅外涂生理盐水的自然生长组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第30天、第40天及第50天使用Image-Pro Plus软件评估霉酚酸酯对白癜风豚鼠模型色素脱失斑的疗效,第50天时通过Ha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Masson-Fontana(M-F)染色计数各组基底层黑素细胞及含黑素颗粒的毛囊个数,观察该药对黑素数量及分布的影响,并对霉酚酸酯治疗组进行了黑素基因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此外,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三组黑素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3.探索霉酚酸酯对白癜风豚鼠模型的治疗机制: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HE染色比较各组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Wnt通路蛋白β-catenin,GSK3β、PCR检测Wnt通路相关基因Axin2,Dkk,Dact2,TGF-β,IFN-γ的表达;4.构建白癜风小鼠模型,以相同的实验方法证实上述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霉酚酸酯用作白癜风治疗的可靠性。结果:1.氢醌脱色法能够成功建立白癜风豚鼠模型(1)H&E染色和Masson-Fontana染色示:与自身对照侧相比,氢醌涂抹侧色素脱失斑含黑色素毛囊及皮肤基底层黑色素基本消失;(2)免疫荧光染色示,氢醌侧黑素基因蛋白TYR表达降低;(3)氢醌可使黑素功能基因TYR、TYRP-1表达显着减少(P<0.05)。2.霉酚酸酯对白癜风豚鼠模型的治疗效果显着(1)Image-Pro Plus结果显示,较模型组相比,霉酚酸酯显着降低了氢醌诱导的色素脱失斑面积;(2)与氢醌模型组相比,霉酚酸酯组含黑色素毛囊数和基底层黑素细胞数量显着升高(P<0.05);(3)外用霉酚酸酯后,免疫荧光染色可见TYR蛋白明显表达;(4)霉酚酸酯可增加TYR、TYRP1 m RNA表达(P<0.05);3.霉酚酸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抵制IFN-γ诱发的色素脱失作用(1)血常规及H&E染色均表明,霉酚酸酯能够抑制氢醌诱导的白癜风样的淋巴细胞及IFN-γ、TGF-β炎性因子升高;(2)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较氢醌模型组,霉酚酸酯提高了β-catenin,而降低了GSK3β的表达量(P<0.05);(3)Wnt/β-catenin通路下游基因Axin2,Dkk,Dact2在霉酚酸酯应用后均显着下降。4.在白癜风小鼠模型中也验证了霉酚酸酯对毛囊黑色素脱失的治疗作用(1)通过肉眼观察毛发色素情况、H&E染色及Masson-Fontana染色示,霉酚酸酯对氢醌的色素脱失具有治疗作用,且含黑素毛囊数显着增多(P<0.05);(2)免疫荧光示,霉酚酸酯治疗组较氢醌模型组TYRP-1蛋白表达量增多;(3)与氢醌模型组相比,霉酚酸酯组TYRP-1、TYR、MITF、SILV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结论:霉酚酸酯能够显着改善氢醌所诱导的色素脱失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激活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因此,霉酚酸酯有望成为治疗白癜风等色素脱失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雷明君[3](2017)在《白藜芦醇对培养的HT-144黑色素瘤细胞黑色素生成抑制机制探讨及临床治疗色素沉着性疾病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存在于水果和植物中天然酚类化合物。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多种生物医学功能特性,如保护心血管、降低癌症风险等。但目前有关白藜芦醇在皮肤疾病应用方面的研究尚少。最近,有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信号通路。但此方面的作用尚未在体内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为探讨白藜芦醇作为黑色素调控因素在色素沉着疾病中的可能作用,我们进行了下列研究工作:第一部分白藜芦醇对培养的HT-144黑色素瘤细胞的抑制及黑色素生成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的HT-144黑素瘤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的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基因p-ERK和p-MEK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采用MTT比色法分析HT-144细胞黑色素的形成及酪氨酸酶活性。结果:MTT法结果显示,不同浓度(1-15μM)白藜芦醇处理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T-144细胞细胞增殖。经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处理24小时,HT-144黑色素瘤细胞p-ERK蛋白的表达下降,下降程度随白藜芦醇浓度增高而增高;与此同时,随白藜芦醇浓度增加,HT-144细胞p-MEK1/2表达增高,呈浓度依赖性。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MTT比色法分析结果显示,1μM、2μM、5μM、10μM、和15μM白藜芦醇组HT-144细胞酪氨酸酶活性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0%、45.1%、55.2%、79.4%和85.5%。与此相应,HT-144细胞的黑色素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2.4%、50.9%、77.7%、88.5%和92.5%。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变化与白藜芦醇浓度具有量效关系。结论:1在1-15μM浓度范围内,白藜芦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培养HT-144黑色素瘤细胞增殖,ERK信号通路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2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均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而且较低浓度即出现明显抑制;3白藜芦醇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量。第二部分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豚鼠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影响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实验性豚鼠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影响,评价治疗副反应,为色素性疾病的白藜芦醇治疗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方法:使用15只健康成年豚鼠,剃除豚鼠背部的毛发,暴露皮肤随机分为5个相隔区域,每隔2天,采用CO2点阵激光处理选定区域,然后窄谱中波紫外线(波长311nm)照射,连续3次,建立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实验动物模型。干预前取组织病理检查及VISIA检测。将实验动物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氢醌组、调Q激光氢醌组、低浓度白藜芦醇组和高浓度白藜芦醇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氢醌组采用2%氢醌乳膏外涂,作为阳性对照;调Q激光组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白藜芦醇组分别采用低浓度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溶液:0.9%氯化钠溶液=1:3,相当于每100ml含白藜芦醇0.25mg,每100ml溶液中加0.5g月桂氮卓酮)和高浓度白藜芦醇(白藜芦醇原液:0.9%氯化钠溶液=1:1,相当于每100ml含白藜芦醇0.5mg,每100ml溶液中加0.5g月桂氮卓酮)进行治疗。氢醌乳膏组:外用,1日2次;调Q激光(能量:4.0J/cm2)组:2周1次;低浓度白藜芦醇组,外涂,1日1次;高浓度白藜芦醇组,外涂,1日1次。各组均连续治疗6周。治疗6周时,再次取治疗区域组织进行病理学和VISIA检测,观察色素沉着的变化,分析不同的方法对豚鼠色素沉着的影响情况。结果:经统计分析,空白对照组、氢醌组、调Q激光氢醌组、低浓度白藜芦醇组和高浓度白藜芦醇组治疗前皮损VISIA图像分析棕色斑测定定量绝对值分别为4.5216±0.5374、4.4143±0.5063、4.5063±0.5646、4.5957±0.6615和4.4211±0.8270。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6周后,棕色斑测定定量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和调Q激光组棕色斑测定定量分别为4.4331±0.5797和4.3617±0.6068,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氢醌组、低浓度白藜芦醇组和高浓度白藜芦醇组分别为3.1275±0.6400、3.2169±0.7906和3.2725±1.5399,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均<0.05)。氢醌组、低浓度白藜芦醇组和高浓度白藜芦醇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Q-开关Nd:YAG激光组(P均<0.05)。结论:CO2点阵激光与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作用可诱导豚鼠皮肤形成稳定的炎症后色素沉着;白藜芦醇对减轻豚鼠皮肤炎症后的色素沉着效果明显,且无明显副作用。低浓度白藜芦醇和高浓度白藜芦醇对色素的影响无明显差别;氢醌乳膏仍为治疗色素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但皮肤刺激现象明显。调Q激光组治疗炎症后色素沉着无效。第三部分白藜芦醇混悬溶液治疗面部黄褐斑的疗效观察目的:通过皮肤镜、VISIA等方法客观评价白藜芦醇混悬溶液外用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白藜芦醇混悬溶液的临床应用提供有效依据。方法:1临床病例选择:选择病变处于稳定期、且皮肤屏障功能完善的黄褐斑患者,无甲状腺疾病、无肿瘤等其他系统性疾病,非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近1年未使用激素类制剂。参照随机数字表按照1:1产生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纳入病例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所有参与治疗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最后纳入研究5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2治疗方法:试验组即白藜芦醇混悬溶液组25例,采用白藜芦醇溶液:维生素E乳:0.9%氯化钠液(2:1:2)外用(相当于每100ml含白藜芦醇0.4mg,每100ml溶液加0.5g月桂氮卓酮)。对照组25例,采用2%氢醌乳膏外用治疗,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判定。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于初诊、治疗第8周复诊时,记录皮肤镜皮下血管密度情况、VISIA棕黄色颗粒值及血管反应区(红区)、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等观察指标;询问用药依从性,记录不良反应。4疗效判定方法:(1)皮损改变评分标准和方法:依据2003年制定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性疾病分会的标准。(2)疗效评价标准:按四级疗效标准评定(尼莫地平法)。评分下降指数计算方法: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5安全性评价方法:临床治疗全过程观察,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包括瘙痒、皮肤刺激、皮肤镜血管增生密度的发生情况。6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两组间疗效的比较及不良反应评分采用t检验、Ridit分析;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统计软件为SPSS22.0。结果:1白藜芦醇治疗组和氢醌乳膏对照组治疗前后VISIA棕黄色颗粒定量绝对值的比较白藜芦醇混悬溶液组治疗前后VISIA棕黄色颗粒定量绝对值分别为32.68±9.47和23.82±10.24,治疗后棕黄色颗粒值明显降低(P<0.05),氢醌乳膏对照组治疗后棕黄色颗粒定量绝对值也可见明显降低(33.65±8.90vs 24.13±6.46,P<0.05)。白藜芦醇混悬液治疗组和氢醌乳膏对照组治疗后棕黄色颗粒测定定量绝对值没有明显差异(23.82±10.24 vs 24.13±6.46,P>0.05)。提示白藜芦醇和氢醌乳膏均可有效降低面部黄斑色素沉着,具有肯定临床疗效,两组没有明显差异。2白藜芦醇治疗组和对照组红区治疗前后VISIA绝对值的比较白藜芦醇混悬液组治疗前后VISIA红区绝对值分别为26.94±9.56和22.52±4.73,治疗后红区绝对值值明显降低(P<0.05),氢醌乳膏对照组治疗后红区绝对值可见明显升高(25.97±6.52 vs 28.75±5.58,P<0.05)。白藜芦醇混悬液治疗组和氢醌乳膏对照组治疗后红区绝对值分别为22.52±4.73和28.75±5.58治疗组红区数值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红区数值呈上升趋势(P<0.01)。提示白藜芦醇治疗无刺激性,不加重炎性反应;氢醌乳膏外用有皮肤刺激反应,炎性反应加重。3白藜芦醇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皮损积分变化白藜芦醇混悬液治疗组和氢醌乳膏对照组治疗后皮损积分下降指数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为下降指数为0.66±0.272,对照组下降指数为0.72±0.259,各组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表明两组方法均对黄褐斑治疗有效。4白藜芦醇治疗组和对照组安全性比较:白藜芦醇混悬液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出现瘙痒3例、丘疹3例、红斑3例;氢醌乳膏对照组出现瘙痒8例、丘疹10例、红斑9例。两组间比较经Ridit分析,白藜芦醇混悬液治疗组出现副反应的比率均明显低于氢醌乳膏对照组(P<0.05)。结论:1白藜芦醇混悬液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肯定,经VISIA图像分析棕黄色颗粒治疗后明显减少,且红区数值减低,皮肤镜下毛细血管无扩张。2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肯定,经VISIA图像分析棕黄色颗粒治疗后明显减少,但是部分患者红区数值升高,皮肤镜下毛细血管扩张,显示皮肤有刺激现象。3白藜芦醇混悬液治疗黄褐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汪秀珍,徐向红,江波,尹福明,熊爱珍[4](1996)在《无水复方氢醌霜的研制及稳定性观察》文中认为将O/W型复方氢醌霜研制成无水复方氢醌霜,并对它们的稳定性进行留样观察和含量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无水复方氢醌霜的稳定性优于O/W型

聂继红,王萍,加孜依拉[5](2004)在《乳膏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在国际药物研究中,继口服液、注射液之后,透皮吸收制剂已成为制剂研究的热门话题。透皮给药制剂具有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破坏的独特优点,能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给药方便。一、乳膏基质的优选:1、乳膏基质理想的乳膏基质应该是均匀、细腻、稳定且有适宜的粘稠

金睿[6](2002)在《氢醌凝胶剂的研究》文中提出氢醌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色素性皮肤病,炎症后色素沉着等。但氢醌极不稳定,易受光线、空气、金属离子等的影响,国外已有产品上市,并收入USP23,国内尚未见产品上市,本文探讨了增加氢醌稳定性的措施,并对氢醌凝胶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稳定、安全、有效。 首先考察了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处方前工作测得氢醌的油水分配系数1g P(正辛醇/水)值为0.75±0.01。氢醌的溶解度随着pH值的变化呈现波动状态变化,在所测定的pH值范围内两端的pH条件下氢醌的溶解度最大,中间pH溶解度小。用卧式扩散池和直立式扩散池法评价氢醌凝胶剂体外经大鼠皮肤渗透的性质,结果表明,pH对氢醌的透皮吸收影响不大,氢醌渗透量低,不会影响药物疗效,有利于色素沉着疾病的治疗。 将氢醌制备成O/W型乳化剂,再以卡波普为基质制备了氢醌凝胶剂,不仅使药物稳定存在,而且延长药物在皮肤上的滞留时间。用正交设计优化筛选了抗氧剂、乳化剂和络合剂的用量,确定抗氧剂BHT用量1%,乳化剂吐温-80的用量为7%,抗氧剂NaHSO3为1.5%,络合剂EDTA为0.02%,卡波普2.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氢醌凝胶剂为白色,粒径均匀,pH适宜,且具有一定的耐热、耐寒性。对优化处方进行进一步考察,重现性好,制剂稳定。 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制剂稳定,光照、温度及离心加速实验不会影响本制剂的外观和氢醌的含量,制剂均未发现有分层、合并和破坏的现沈m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象。刺激性实验表明,本制剂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未出现红肿、溃疡、粘连等不良反应。 体外酪氨酸酶抑制实验表明,氢醒凝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随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刘学[7](2020)在《生发、乌发中草药复方的筛选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头发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使人更加美观。头发生长具有周期性,其周期可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正常情况下三个阶段周期长度相对稳定。生理或药物作用导致休止期延长而出现毛发减少,表现为脱发现象;黑素合成减少而导致白发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毛发的外观。目前,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年轻人出现脱发和白发现象。临床上脱发的治疗西药主要为米诺地尔与非那雄胺,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副作用大且易反弹;白发一般通过染发来达到乌发的目的。文献报道,许多中草药及其复方具有生发和乌发的功效,并具有毒副作用小,使用人依从性好等优势。尽管市场上已经拥有一些产品,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研究首先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咪喹莫特诱导C57BL/6小鼠脱发模型和氢醌诱导C57BL/6小鼠白发模型,对文献报道具有生发或乌发功效的中药材及其复方进行功效筛选,然后对最佳复方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进行优化,最后进行药效学评价。脱发模型的复制、复方筛选及其工艺优化。首先在实验室复制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和小鼠脱发模型,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模型对4个复方进行活性筛选,结果发现4号复方抗炎效果良好。在4号复方组成的基础上设计4个新的复方,应用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和小鼠脱发模型进行筛选,发现7号复方效果良好。对7号复方进行提取工艺优化,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的方法,获得最佳工艺为:药材溶剂比1:10,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80℃。在最佳的提取工艺下,浸膏得率由19.68%提升至23.53%,黄酮含量由3.51%提高至3.92%,姜辣素含量从0.26%提升至0.40%,没食子酸含量由0.30%提升至0.36%。随后,对水凝胶制剂工艺进行优化,发现最佳的制剂工艺条件为:2%卡波姆40%、甘油10%、丙二醇10%,三乙醇胺0.5%,透皮剂3%氮酮。在优化条件下所制凝胶粘度适宜,易于涂抹,透皮性好。对生发最佳复方进行药效学研究,制备生药含量分别为10g/100g水凝胶、20g/100g水凝胶、30g/100g水凝胶三个浓度,应用小鼠脱发模型对其药效进行考察,选择米诺地尔作为阳性药,共给药20天。结果:当生药含量为20g/100g水凝胶时,生发评分达4.33,单位面积毛密度2.96,毛囊切片显示中剂量高于低剂量和高剂量,与阳性药米诺地尔效果相当。白发模型的复制、复方筛选和药效学研究。首先建立体外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模型、小鼠B16黑素瘤细胞模型和氢醌诱导C57BL/6小鼠白发模型,应用酪氨酸酶模型对18味药材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女贞子、何首乌、紫苏叶等9味中药材提取物的酶促进活性较强;进而设计两种药材复合物和三种药材复合物,并进行活性的筛选,获得最佳的组合物为:女贞子何首乌丹参(女何丹)、女贞子何首乌紫苏叶(女何紫)、何首乌丹参紫苏叶(何丹紫)共三种;其次,应用细胞模型考察三种组合对B16黑素瘤细胞增殖与黑素生成的影响,对细胞增殖活性最强的为“女何丹”与“女何紫”组合,促进细胞黑素生成作用最强的为“女何紫”组合。制备乌发复方水凝胶,使用氢醌诱导C57BL/6小鼠白发模型考察了生药含量分别为30g/100g水凝胶、40g/100g水凝胶、50g/100g水凝胶三个浓度的乌发效果,结果:给药28天后,乌发中剂量组皮肤色素恢复区比例高达95%,评分3.83分,显微观察毛囊黑素含量最高。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筛选获得生发与乌发功能的新中草药复方,为中草药复方在头发护理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王兴门[8](1993)在《氢醌无水乳膏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氢醌制剂是治疗黄褐斑等色素增多性皮肤病的一种有效药物。但氢醌在某些基质中,尤其是o/w型乳膏中不够稳定,在室内通常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易于氧化变色,含量下降,

周权,宋继芬,张慧光[9](2001)在《辅酶Q10乳膏的制备及其在色素沉着症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辅酶Q10 乳膏对于色素沉着症的疗效。方法 :制备了辅酶Q10 乳膏并对其进行质控检查。以氢醌霜为对照 ,对雀斑、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症的疗效作了比较。结果 :本品稳定、保湿性好且对皮肤无刺激性。对雀斑、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症的疗效优于氢醌霜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氢醌霜起效快于本品 ,但不良反应较多。结论 :对于色素沉着症可以先用氢醌霜治疗 1~ 2周 ,再改用辅酶Q10 乳膏。这样不仅能增强治疗信心 ,而且也能提高疗效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唐学宽,陈彬[10](2000)在《氢醌乳膏处方与配制工艺的改进》文中提出通过考察影响氢醌乳膏稳定性的因素,改进了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取得了显着效果。

二、氢醌无水乳膏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氢醌无水乳膏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氢醌乳膏制剂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机制
2 疗效评价
3 不良反应
4 不稳定性及制剂改良
5 含测方法及局限性

(2)外用霉酚酸酯对实验性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白癜风概述
    1.2 白癜风动物模型概述
    1.3 霉酚酸酯概述
    1.4 本论文的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1.4.1 .实验目的
        1.4.2 .实验设计
        1.4.3 .实验方法
第二章 :使用氢醌脱色法建立白癜风豚鼠模型
    2.1 实验材料
        2.1.1 伦理声明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耗材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制备白癜风豚鼠模型
        2.2.2 白癜风豚鼠模型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白癜风豚鼠模型的表观学变化
        2.3.2 白癜风豚鼠模型的形态学鉴定
        2.3.3 白癜风豚鼠模型的基因学鉴定
    2.4 讨论
第三章 :外用霉酚酸酯对白癜风豚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仪器、耗材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Image-Pro Plus软件计算各组色素脱失斑的面积
        3.2.2 通过形态学染色比较各组黑素数量及黑素分布情况
        3.2.3 比较三组黑素功能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3.2.4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霉酚酸酯显着降低了氢醌诱导的色素脱失斑的面积
        3.3.2 霉酚酸酯组含黑色素毛囊数显着升高
        3.3.3 霉酚酸酯组基底层黑素细胞数量显着升高
        3.3.4 免疫荧光染色可见霉酚酸酯组黑素功能蛋白表达显着
        3.3.5 霉酚酸酯可增加黑素功能基因的表达
    3.4 讨论
第四章 :霉酚酸酯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抵制IFN-γ诱导的色素脱失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比较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组织切片淋巴细胞数量
        4.2.2 霉酚酸酯能够抑制氢醌诱导的IFN-γ、TGF-β炎性因子升高
        4.2.3 检测各组黑素功能基因的表达情况
        4.2.4 引物序列
        4.2.5 统计学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霉酚酸酯抑制氢醌诱导的淋巴细胞、IFN-γ、TGF-β炎性因子升高
        4.3.2 霉酚酸酯能够抑制氢醌诱导的IFN-γ、TGF-β炎性因子升高
        4.3.3 霉酚酸酯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治疗氢醌诱导的色素脱失作用
    4.4 讨论
第五章 :霉酚酸酯在白癜风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
    5.1 实验动物
    5.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建立白癜风小鼠模型
        5.3.2 毛发色素情况并通过组织学染色计数各组含黑素毛囊数
        5.3.3 比较三组免疫荧光黑素特异性染色情况
        5.3.4 分析各组黑素功能相关基因的 m RNA 表达
        5.3.5 引物序列
        5.3.6 统计学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霉酚酸酯抵制氢醌的毛囊色素脱失
        5.4.2 霉酚酸酯使氢醌脱色后的小鼠含黑素毛囊数显着增多
        5.4.3 霉酚酸酯治疗组较氢醌组TYRP-1 蛋白表达更明显
        5.4.4 霉酚酸酯使黑素功能基因表达升高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引用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白藜芦醇对培养的HT-144黑色素瘤细胞黑色素生成抑制机制探讨及临床治疗色素沉着性疾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对培养的HT-144 黑色素瘤细胞的抑制及黑色素生成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豚鼠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混悬液治疗面部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白藜芦醇的提取技术及在皮肤治疗方面的应用及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氢醌凝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仪器和材料
第一章 氢醌凝胶剂处方设计前研究
    1.1 体外经皮渗透测定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1.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1.1.2 线性范围的确定
        1.1.3 日内日间精密度
        1.1.4 方法回收率
        1.1.5 体外经皮渗透测定方法
    1.2 不同pH值对氢醌经皮渗透的影响
        1.2.1 不同pH条件下氢醌溶解度的测定
        1.2.2 不同pH条件下氢醌经皮渗透的测定
    1.3 氢醌凝胶剂含量测定HPLC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1.3.1 样品的处理
        1.3.2 色谱条件
        1.3.3 方法专属性考察
        1.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1.3.5 回收率实验
        1.3.6 精密度试验
        1.3.7 方法的定量限
        1.3.8 稳定性实验
    1.4 氢醌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1.5 结果与讨论
第二章 氢醌凝胶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2.1 氢醌凝胶剂的质量控制
        2.1.1 性状
        2.1.2 鉴别
        2.1.3 pH值
        2.1.4 粒度分布
        2.1.5 含量测定
        2.1.6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2.1.7 离心实验
    2.2 氢醌水凝胶的制备
        2.2.1 溶媒的选择
        2.2.2 抗氧剂的选择
        2.2.3 水凝胶剂制备工艺
        2.2.4 加速实验
    2.3 氢醌乳化型凝胶的制备
        2.3.1 空白乳剂的制备
        2.3.2 氢醌乳剂的制备
        2.3.3 卡波普的种类和用量
        2.3.4 EDTA用量的确定
        2.3.5 氢醌乳化型凝胶剂的制备工艺
    2.4 氢醌乳化型凝胶剂处方优化
    2.5 优化处方基本性质考察
        2.5.1 氢醌凝胶剂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2.5.2 性状
        2.5.3 鉴别
        2.5.4 pH值
        2.5.5 含量测定
        2.5.6 离心实验
        2.5.7 动态渗析法
    2.6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氢醌凝胶剂稳定性的考察
    3.1 离心实验
    3.2 强光照射实验
    3.3 高温实验
    3.4 低温实验
    3.5 加速实验
    3.6 实验结果
    3.7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氢醌凝胶剂皮肤刺激性实验的考察
    4.1 实验方法及评定标准
        4.1.1 实验方法
        4.1.2 结果判断与评价
    4.2 实验结果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氢醌凝胶剂的药效学研究
    5.1 体外酪氨酸酶抑制率实验的研究
        5.1.1 实验原理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论
        5.1.4 讨论
    5.2 黄褐斑动物模型的诱导
        5.2.1 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5.3 氢醌凝胶剂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5.3.1 临床资料
        5.3.2 治疗方法
        5.3.3 治疗结果
    5.4 结果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生发、乌发中草药复方的筛选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1 绪论
    1.1 脱发的治疗研究
        1.1.1 脱发的中医治疗研究
        1.1.2 脱发的西医治疗研究
        1.1.3 脱发动物模型的研究
    1.2 白发的治疗研究
        1.2.1 白发的中医治疗研究
        1.2.2 白发的西医治疗研究
        1.2.3 白发动物模型研究
    1.3 中药凝胶剂研究现状
        1.3.1 凝胶基质及其种类
        1.3.2 溶剂及助溶剂
        1.3.3 保湿剂
        1.3.4 防腐剂
        1.3.5 抗氧化剂
        1.3.6 香精
        1.3.7 透皮促进剂
    1.4 立题依据
    1.5 研究内容
2 脱发模型建立、复方筛选、制备工艺优化及药效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抗炎和脱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2.3.2 中药生发复方的筛选
        2.3.3 中药生发复方提取与制剂工艺的优化
        2.3.4 中药生发复方对C57BL/6脱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2.4 实验结果
        2.4.1 抗炎和脱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2.4.2 中药生发复方的筛选
        2.4.3 中药生发复方提取与制剂工艺的优化
        2.4.4 中药生发复方对C57BL/6脱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白发模型建立、复方筛选及药效学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白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3.3.2 中药乌发复方的筛选
        3.3.3 中药乌发复方对C57BL/6白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3.4 实验结果
        3.4.1 白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3.4.2 中药乌发复方的筛选
        3.4.3 中药乌发复方对C57BL/6白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申请
致谢

(9)辅酶Q10乳膏的制备及其在色素沉着症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处方
2 制剂工艺
3 质量控制及稳定性试验
    3.1 性状
    3.2 TLC鉴别
    3.3 稳定性试验
    3.4 保湿性检查
    3.5 刺激性试验
4 临床观察
5 讨论

四、氢醌无水乳膏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氢醌乳膏制剂的评价[J]. 王斌,何娅,郁韫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11)
  • [2]外用霉酚酸酯对实验性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郭远. 江苏大学, 2019(03)
  • [3]白藜芦醇对培养的HT-144黑色素瘤细胞黑色素生成抑制机制探讨及临床治疗色素沉着性疾病的效果观察[D]. 雷明君.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4)
  • [4]无水复方氢醌霜的研制及稳定性观察[J]. 汪秀珍,徐向红,江波,尹福明,熊爱珍.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03)
  • [5]乳膏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 聂继红,王萍,加孜依拉. 新疆医学, 2004(06)
  • [6]氢醌凝胶剂的研究[D]. 金睿. 沈阳药科大学, 2002(01)
  • [7]生发、乌发中草药复方的筛选及其药效学研究[D]. 刘学.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2020(08)
  • [8]氢醌无水乳膏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J]. 王兴门. 中国药学杂志, 1993(01)
  • [9]辅酶Q10乳膏的制备及其在色素沉着症治疗中的应用[J]. 周权,宋继芬,张慧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04)
  • [10]氢醌乳膏处方与配制工艺的改进[J]. 唐学宽,陈彬.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0(03)

标签:;  ;  ;  ;  ;  

对苯二酚无水乳膏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