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面积、叶张角及光能利用研究

水稻叶面积、叶张角及光能利用研究

一、水稻叶面积、叶开张角与光能利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钟旭华,潘俊峰,李康活,黄庆,张彬,李梦兴,刘彦卓[1](2020)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6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与栽培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广东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光温反应特性、高产栽培叶色变化、光能利用、抗倒伏机理等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丰富了水稻耕作栽培科学理论。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1950—1970年代在广泛调研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着名的"潮汕经验",大幅提升了广东水稻单产,并对我国水稻栽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80—1990年代先后研发建立了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水稻抛秧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规范化;进入21世纪,研发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和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这些研究成果及其大面积应用,为广东水稻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即"两型四化")方向发展,在机械化育插秧、直播稻、再生稻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今后广东水稻耕作栽培研究要继续围绕产业科技问题,加强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

陈友订,刘传光,周新桥,陈达刚,郭洁,陈平丽,万邦惠,张旭[2](2019)在《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株型育种实现株型改良、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产量水平的强力技术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具有明显阶段性和连续性,每一阶段都应具有最佳的群体形态结构与相应的生理机能,这种随着生育期的变化而改变的株型结构配置,称之为"动态株型结构"。根据华南稻区实际情况,比较在早、晚季不同生态环境下华南双季超级籼稻不同品种(组合)"动态株型结构"的特点,首先构建了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体系并应用于华南双季超级籼稻育种实践,使以往定性模糊的"株型结构"概念上升为动态的、科学的量化指标,从而能更明确地、更综合地、更系统地反映本稻区双季超级籼稻品种(组合)的重要形态生理特点,进一步揭示高产形成规律,从而促使超级籼稻株型育种概念日臻完善。应用该理论指导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实践,可以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且已有一批超级籼稻和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组合)育成并应用推广,显示其对华南超级籼稻及优质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指导意义。

秦俭,杨志远,孙永健,徐徽,吕腾飞,代邹,郑家奎,蒋开锋,马均[3](2017)在《氮素穗肥运筹对两个杂交中籼稻叶片形态、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探究氮素穗肥不同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对水稻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并为水稻氮素穗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株型和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的2个杂交中稻品种(德香4103和宜香3724)为材料,在常规施氮量(180 kg/hm2)下,研究了占总氮40%的穗肥不同促花肥和保花肥运筹比例(1∶3,2∶2,3∶1,4∶0)对水稻叶片生长、形态、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2个水稻品种均在低促花肥、高保花肥时(1∶3)表现出叶片直立、受光形态好,净光合速率高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的特点,并最终获得较高产量;而在高促花肥、低保花肥下,2个水稻品种的剑叶、倒2叶叶面积和叶角增大,披垂度增加,群体质量变差,结实率和粒重下降,产量降低。德香4103因其颖花量较大,上3叶叶面积和总叶面积相对适宜,粒叶比高,且在不同穗肥运筹下叶面积和叶角变幅较小,因而受光姿态和群体质量更优,干物质积累量更大,产量更高。【结论】水稻氮素穗肥运筹应塑造良好叶片形态和群体质量,并增加花后物质积累量才能有助于产量提高;并对水稻株叶型选育进行了探讨。

胡运高[4](2015)在《直立重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候选基因克隆与育种利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EMS诱变籼稻重穗型骨干恢复系蜀恢498(R498),获得遗传稳定的2个籼稻直立重穗突变体(R1338、R334),以及其野生型对照品种蜀恢498为研究材料;对直立穗突变体的表型、解剖结构、群体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其直立穗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候选基因克隆分析;并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直立穗突变体R1338和R334在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具体结果如下:1.直立穗突变体RI338和R334的株高、穗长、籽粒长、籽粒厚度方面极显着小于野生型,而籽粒宽度、着粒密度方面则极显着大于野生型,千粒重、穗粒数和单穗重等其他农艺性状方面突变体和野生型均无差异。R1338的穗弯曲度8.48°,R334的穗弯曲度22°左右,属于典型的直立穗型材料。2.直立穗突变体R1338和R334的茎杆直径、壁面积、横截面积、穗颈腔面积、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蜀恢498,节间变短,其抗倒力显着增加;穗发育过程中一次枝梗的长度变短,一次枝梗密度增加,是保持穗直立的主要原因。3.直立穗突变体R1338和R334的叶片长度变短,剑叶的叶角变小,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包括chlb和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有延缓早衰的特性。在群体透光性方面,从冠层向下直立穗群体的光强度降低速度远小于弯曲穗群体,直立穗群体光合效率较高。4.遗传分析表明R1338和R334的直立穗特性均受一对半显性基因控制;进一步通过近等基因池重测序结合共分离分析表明R1338的直立穗特性是已报道的DEP2/EP2基因的等位突变,但与已报道的DEP2/EP2移码突变体突变方式不一样,其突变发生在第7外显子,第928个碱基A突变成G,导致碱性的精氨酸(AGG)被置换成中性的甘氨酸(GGG),说明该突变位点可能是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重要结构域。R334的直立特性可能是由第9染色体LOCOs09g07220基因突变导致,在该基因包含2个外显子,全长1725bp,其突变位点发生第一个外显子上C突变成T导致氨基酸序列中第56个碱性的精氨酸突变成中性的半胱氨酸,该基因可能是一个控制直立穗的新基因,定名为DEP4。5.利用弯曲和DEP1直立穗不育系与蜀恢498及直立穗突变体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产量和相关性状分析表明:尽管直立穗不育系或者恢复系受不同的直立穗基因控制,与弯曲穗亲本的杂交F1均表现为半直立,直立穗与直立穗亲本的杂种F1均表现为直立;在遗传背景相近的情况下,半直立穗杂交稻组合的产量与传统弯曲穗相当或更高,直立穗杂交稻组合产量较低。比较遗传背景相同或相近的弯曲穗、半直立穗和直立穗杂交稻组合,分析其产量构成、茎秆和叶片等有差异的性状,半直立穗组合的这些性状表现介于弯曲穗和直立穗之间,其株高和穗长降低,茎秆性状更优,群体透光性和光合效率提高,其它产量性状无影响。因此,针对西南稻区“寡日照、高湿度、小温差”的生态条件,通过选育籼型半直立重穗杂交稻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可能是进一步提高西南稻区水稻产量的最佳选择之一。

周红英[5](2014)在《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形态、生理及产量构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产是水稻育种的永恒主题,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每穗粒数的贡献,大穗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论文以超大穗品种R1126及其所配组合为研究材料,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R1126产量与汕优63相当,R1126所配组合比汕优63增产10.1%-26.8%;每穗粒数的增加是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R1126所配组合高稳系数(HSCi)较对照高出8.4-22.1%,说明其高产、稳产性较好。此外,R1126及所配组合产量与每穗粒数呈正相关或显着正相关;穗粒数与有效穗数之间存在“补偿效应”,大穗型水稻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应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2)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分蘖发生稳健,成穗率较汕优63高6.9-12.5%;株高120cm左右,高矮适当;茎杆粗壮,穗下节间长;与汕优63相比LAI稍低;而高效叶面积率和粒叶比略高;LAI的下降速度较慢;上三叶长、宽、厚、挺直,各叶片在茎杆上配置合理;一、二次枝梗数和枝梗粒数多,结实率稳定。3)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根长、根粗、扎根深;单茎根系数量多、干重大、衰减缓慢;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大,根系活力强;抽穗后实粒根流量、粒重根流量和根冠比大,地下部与地上部关系和谐,能保证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吸收,延缓植株衰老,有利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的能力。4)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齐穗后较汕优63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较长功能叶面积持续时间和较大的光化学效率,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并且Rubsico活性、S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高,能够延缓叶片衰老,有利光合产物的积累。产量与光合势、高效叶面积率和叶片的Pn呈极显着正相关,与LAI相关不明显。R1126及所配组合在“源”方面己具备了高产、超高产的潜力。5)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生物产量大,收获指数在0.51-0.56之间,二者均与产量关系密切;单茎干物质的积累优势明显,群体干物质积累在拔节前低于汕优63,拔节期至抽穗期与汕优63相当,抽穗后显着高于汕优63,呈现“前小、中稳、后高”的阶段特征;干物质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变化合理且运输转化效率高;籽粒产量与抽穗前贮藏物质的贡献率呈显着正相关,与抽穗后积累物质贡献率呈显着负相关。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大,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运转效率高是R1126及所配组合高产的主要特征。6)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灌浆启动快,籽粒粒重增加迅速,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早;强、弱势粒间灌浆差异小;灌浆中期灌浆速率大,贡献率高,灌浆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灌浆速率;与汕优63相比,在籽粒灌浆的前、中期,R1126及所配组合强、弱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早,峰值高,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粒重的提高和籽粒充实。7)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穗颈节间组织包括维管束数目、面积、韧皮部面积、茎横切面面积、茎壁面积及穗部各部位枝梗维管束数目与面积等均显着高于汕优63,韧皮部的库容负荷量并未对籽粒充实产生“结构障碍”,籽粒充实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下部枝梗籽粒(多为弱势粒)较上部枝梗籽粒充实差,可能与其维管束发育较差,负荷大有关。其中穗颈韧皮部总面积颖花数、实粒重和总库容负荷量与强、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GR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Rmea)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谷粒充实率呈负相关,与活跃灌浆期(D)、有效灌浆时间(T99)和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输导组织活性与强、弱势粒GRmax和GRmea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谷粒充实率呈正相关,与D、T99和Tmax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穗颈和穗部输导组织与籽粒灌浆结实和产量关系密切,改善穗颈和穗部输导组织特征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结实特性,从而提高产量。

马培良[6](2009)在《基于结构—功能反馈机制的虚拟水稻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虚拟植物就是以植物个体和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视化技术在计算机上再现植物在三维空间的生长发育过程。具体的讲,就是通过构造一个简单但是能够反映物理世界中真实植物的数学抽象描述模型,模拟被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解释现象,揭示机理,发现规律,预测结果提供有用工具。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植物的研究正逐步成为国内外农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计算机为手段对植物生长进行建模与仿真,将为探索植物生命的奥秘和生长过程的规律,以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带来了新的契机。虚拟植物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以植物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规律与环境和技术措施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研究重点,建立基于三维空间的形态建成模型,并以可视化的方式来表达植物形态结构的生长变化动态,从而定量而系统的描述植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本研究旨在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结合水稻生长模型相关输出,建立水稻器官、个体与冠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模型,进一步运用L系统技术,初步实现水稻器官、植株及冠层的虚拟表达,以期为构建数字化、可视化作物生长系统莫定基础.本课题研究的是基于结构-功能反馈机制的虚拟水稻的模拟。通过对水稻生长过程的深入研究,完成水稻形态结构特征的分析与提取。将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转换为几何图形及图像信息并在计算机上显示,并进行交互,使我们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科学规律,从而为农学研究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研究手段,在植物生长机理研究、栽培指导以及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等方面得到实际的应用,为农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叶片形态特征的可视化。水稻叶片的模拟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静态模拟方法主要包括三角网格化算法、三角形逼近法、双三次贝塞尔曲面等模拟方法。动态模拟主要利用叶脉曲线的“抛物线”规律,使水稻叶片与时间建立关系,描述叶形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实现了水稻叶片生长的动态可视化模拟。2.单株水稻拓扑结构的建立。通过分析水稻生长的动态特征,根据叶龄与主茎、分孽的同伸关系,利用参数式L-系统理论,模拟水稻的生长过程。主要工作是建立虚拟水稻的动态生长过程和静态模型。3.建立水稻冠层光照模型。在单叶光合作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水稻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型。建立分层光照模型,探讨株型对水稻叶片光截获量的影响,为理想株型涉及提供理论依据。4.模型的检测与评价。对所建立的虚拟水稻和真实水稻进行比较,评价虚拟水稻生长模型的主-客观指标体系。通过综合的分析水稻植株及器官的原始试验数据,采用数学模型与田间试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以OpenGL、VC等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结合水稻形态建成模拟建模算法,进行了水稻生长可视化模拟的初步研究。鉴于对这些技术全面深入的研究,实现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杨益善[7](2005)在《野生稻高产QTL导入晚稻恢复系的育种效果及其增产的生理和分子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育成的携带野生稻高产QTLs yld1.1和yld2.1的新晚稻恢复系Q611和受体亲本测64-7(Ce64)作父本,分别与2工个不同类型的不育系配制21对杂交稻组合,以威优46、汕优63、金优207为对照,分析比较了Q611系列组合的产量和产量结构,研究了野生稻高产QTL的增产效果;同时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组合,测定部分形态生理指标,并对Q611及其系列组合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和遗传背景分析,探讨野生稻高产QTL高效表达的生理和分子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野生稻高产OTL具有显着的增产效果。Q611系列组合的平均产量极显着高于Ce64系列组合,所配21对组合中有17对表现增产,增产组合数占81%;同时Q611系列组合中有2个比威优46增产,7个比汕优63增产,8个比金优207增产。说明野生稻高产QTL syld1.1和yld2.1在恢复系Q611及其所配杂交组合中得到充分表达。 (2) Q611系列组合的穗粒结构特点。Q611系列组合具有穗大粒多(平均每穗总粒数244.71粒,比Ce64系列组合增加61.26%)、有效穗数较少、结实率和千粒重较低、库容量大等特点,属于源限制型组合,结实率、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抗倒性是其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选择结实率高、千粒重大、每穗实粒数多及抗倒性强的组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3) Q611系列组合的形态生理特点。Q611系列组合株叶形态得到明显改良,功能叶挺直、叶角小、叶面积大;比叶重大且稳定,不早衰,净光合速率高;个体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具备高产所需的物质基础。“库”大,“源”足而“流”不畅是限制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生理原因,保持“流”畅,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能起到增产的效果。 (4) Q611系列组合的抗倒性鉴定。Q611所配高产组合中,金优611具有超高产潜力,但植株偏高,在高肥水栽培条件下较容易发生倒伏,威优611产量高且抗倒力强。选择基部

陈钊明,何秀英,廖耀平,陈顺佳,陈粤汉[8](2000)在《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主要形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对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植株形态及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粤香占植株较矮 ,叶端与穗端高度分别为 92 .0、73 .0cm ;分蘖初期形成分蘖的速度慢 ,中后期分蘖力强 ,最高蘖数和有效穗数高 ;顶 3叶生育前期开张角较大 ,后期挺立 ,群体透光率大 ,灌浆期 3片功能叶与茎秆的夹角分别为 3 .2°、6.9°、9.5° ;穗部性状优良 ,主穗与分蘖穗总粒数、实粒数较平衡 ,谷秆比和收获指数高

黄秋妹,张旭,黄农荣,刘彦卓,邱润恒,梁祖杨[9](1999)在《高产优质早籼稻品种粤香占的生长发育特性》文中认为1998年早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内,观察研究了粤香占的部分形态生理特性,结果认为这个常规稻新品种属高收获指数型,收获指数达0.6以上,而且是早季稻早熟种,其从播种到始穗历期为84 d。这个品种的生育前期生长优势较强,具有叶鞘/叶片长度比值小、LAI和干物质增长快、有效分蘖数量多的特点。

张旭,黄秋妹,黄农荣,刘彦卓,邱润恒,梁祖杨[10](1999)在《高产早籼稻群体动态结构的差异》文中研究表明1998年早季在广州研究了不同类型高产早籼稻群体动态结构差异,结果认为:两系法杂交稻高产新组合培矮64s/E32、培矮64s/9311、粤杂122,其幼穗第2次枝梗原基分化期以前的植株干物重、叶面积指数(LAI)比常规稻高产品种粤香占和特三矮2号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培矮64s/E32在5个供试材料中在始穗期的LAI最高,达7.81,干物重日增量最大,达8.76kg/亩·d;粤香占的每亩有效穗数最高,达23.3万穗/亩,收获指数是所有参试材料中唯一达到 0.6以上者。

二、水稻叶面积、叶开张角与光能利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叶面积、叶开张角与光能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耕作栽培技术创新成果
    1.1 调查总结农民高产经验,形成着名的“潮汕经验”
    1.2 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
    1.3 水稻抛秧及其配套技术
    1.4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1.5 华南双季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
    1.6 华南地区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
2 水稻耕作栽培理论创新成果
    2.1 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规律
    2.2 水稻叶色变化与高产栽培
    2.3 广东水稻区划
    2.4 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特性
    2.5 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
3 近期重要研究进展
    3.1 水稻抗倒伏机理
    3.2 水稻低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3.3 机插水稻育插秧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
    3.4 水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4 启示与展望
    4.1 水稻耕作栽培学科发展的启示
        4.1.1 面向需求,解决生产上的重大问题
        4.1.2 深入生产实际,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总结提炼科学问题
        4.1.3 紧盯科技前沿,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4.2 新时期广东水稻耕作栽培研究展望

(2)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的形态、生理基础
    1.1 秧苗期华南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生理基础
    1.2 分蘖盛期华南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生理基础
    1.3 幼穗第2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华南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生理基础
    1.4 始穗期华南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生理基础
    1.5 成熟期华南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生理基础
2 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及选择指标
    2.1 秧苗期理想株型汰选指标
    2.2 分蘖盛期理想株型汰选指标
    2.3 幼穗第2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理想株型汰选指标
    2.4 始穗期理想株型汰选指标
    2.5 成熟期理想株型汰选指标
3 华南双季优质超高产水稻动态株型育种应用
    3.1 获得一批专利
    3.2育成一批超级稻品种和优质超高产籼稻品种
    3.3 育成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显着
4 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发展前景与展望
    4.1 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克服了诸多理想株型模式的局限性
    4.2 在育种实践中,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在水稻育种中展现出重要的指导意义
    4.3 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的应用前景

(3)氮素穗肥运筹对两个杂交中籼稻叶片形态、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叶片形态
        1.3.2 光合速率
        1.3.3 叶面积
        1.3.4 群体透光率
        1.3.5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1.3.6 考种与测产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素穗肥运筹对上3叶长宽及面积的影响
    2.2 氮素穗肥运筹对上3叶叶角的影响
    2.3 氮素穗肥运筹对上3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2.4 氮素穗肥运筹对群体叶面积的影响
    2.5 氮素穗肥运筹对群体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2.6 氮素穗肥运筹对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氮素穗肥运筹对水稻上3叶生长的影响
    3.2 氮素穗肥运筹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3.3 氮素穗肥运筹对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3.4 品种间差异及对水稻株叶型选育的探讨
4 结论

(4)直立重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候选基因克隆与育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穗型及分类
        1.1 水稻穗型分类
        1.2 水稻穗型的其它变异类型
    2 水稻穗型遗传与相关基因功能
        2.1 水稻穗型遗传
        2.2 水稻穗发育相关基因
        2.3 直立穗遗传与基因功能
    3 穗型与群体生理生态
        3.1 穗型影响群体的光分布
        3.2 穗型影响水稻群体的温度和湿度分布
        3.3 穗型对群体CO_2扩散的影响
        3.4 穗型与穗部光合作用效率
    4 穗型对库源关系和产量的影响
        4.1 水稻的源和库
        4.2 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库源关系特点
        4.3 直立穗型水稻产量组成因子
        4.4 直立穗型对抗倒性的影响
        4.5 直立穗型和其它性状之间的关系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蜀恢498和R1338、R334的农艺性状和穗发育分析
        2.2 蜀恢498和R1338、R334的茎穗组织差异分析
        2.3 蜀恢498和R1338、R334叶片性状、光合特性和生理指标研究
        2.4 直立穗的遗传与基因克隆
        2.5 直立穗突变体R1338和R334的育种利用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蜀恢498和R1338、R334的农艺性状和穗发育比较分析
        1.1 突变体与野生型农艺性状的差异
        1.2 直立穗突变体与野生型穗发育比较
        1.3 直立穗突变体与野生型灌浆动态比较
    2. 突变体穗部组织结构与穗直立特性
        2.1 突变体与野生型穗弯曲度变化比较
        2.2 直立穗突变体的枝梗变异比较分析
    3 突变体茎杆组织结构和主要成分的变异分析
        3.1 突变体株高和节间长度
        3.2 突变体穗颈节形态性状和维管组织
        3.3 突变体穗部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
    4 突变体叶片和光合生理相关性状分析
        4.1 直立穗型与野生型叶片性状比较
        4.2 直立穗型与野生型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分析
        4.3 直立穗型与野生型光合效率比较分析
        4.4 直立穗型与野生型抽穗后物质积累及转运差异
        4.5 直立穗型与野生型群体通透性差异
    5 直立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定位
        5.1 突变体R1338的遗传分析及分子定位
        5.2 突变体R334的遗传分析及候选基因分析
    6 直立穗突变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6.1 突变体直立性状在杂交稻组合中的表现
        6.2 突变体所配杂交稻组合的产量表现及配合力分析
        6.3 突变体所配杂交稻组合产量性状及配合力分析
        6.4 直立穗亲本对组合穗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6.5 直立穗亲本对组合上部三叶性状的影响
        6.6 直立穗亲本对组合光合特性的影响
        6.7 杂交组合群体透光性变化
第四章 讨论
    1 直立穗基因的定位
    2 穗部直立机理的探索
    3 穗型对群体通透性的影响
    4 直立穗在杂交水稻中的应用
        4.1 直立穗突变体所配组合直立性影响
        4.2 直立穗突变体对所配组合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贡献
        4.3 直立穗突变体所配组合的运用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5)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形态、生理及产量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水稻超高产育种
        1.1.2 超高产水稻形态生理特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的产量稳定性及产量构成因素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1.2 考查性状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表现
        2.2.2 产量稳定性分析
        2.2.3 产量构成特点
        2.2.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的株型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分蘖特性
        3.2.2 茎杆特征
        3.2.3 叶片特征
        3.2.4 穗部特征
    3.3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生育后期根系的形态生理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4.1.2 测定项目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根系的形态特征
        4.2.2 根系干重和根冠比
        4.2.3 根系的分布规律
        4.2.4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表收面积
        4.2.5 根系伤流强度
        4.2.6 根系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4.3 讨论与总结
第五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1.3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齐穗后叶面积变化和光合势
        5.2.2 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5.2.3 齐穗后剑叶净光合速率(Pn)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5.2.4 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
        5.2.5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5.2.6 Rubisco和SOD活性的变化
        5.2.7 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6.1.2 测定项目
        6.1.3 数据计算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生育时期单茎干物质量和群体干物质量
        6.2.2 不同生育阶段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其占生物学产量的比例和收获指数
        6.2.3 生育中后期营养器官和穗各部分干物质比例及其变化
        6.2.4 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特征
        6.2.5 群体干物质输出与转化特征
        6.2.6 产量与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和经济系数的关系
    6.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籽粒灌浆充实特性及其与籽粒库活性的关系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籽粒灌浆特性
        7.2.2 籽粒充实度分析
        7.2.3 籽粒库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与籽粒灌浆
        7.2.4 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籽粒灌浆
    7.3 讨论与总结
第八章 超大穗水稻品种穗颈节间和穗部枝梗输导组织与籽粒充实特性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8.1.2 测定方法
        8.1.3 数据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穗颈输导组织特性
        8.2.2 穗部枝梗输导组织特征
    8.3 讨论与总结
全文结论与主要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R1126及所配组合不同年份和试验地点小区产量与构成因素

(6)基于结构—功能反馈机制的虚拟水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植物生长建模的分类
        1.1.2 主要的植物建模方法
        1.1.3 计算机可视化模型
    1.2 虚拟植物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1.2.1 国外植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1.3 国内外对水稻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组织结构
        1.4.1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可行性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叶片形态特征可视化
    2.1 现有叶片曲面建模技术介绍
        2.1.1 三角化算法
        2.1.2 NURBS曲面建模
        2.1.3 双三次Bezier曲面建模
    2.2 运用叶片曲面建模技术实现水稻叶片建模
        2.2.1 水稻叶片的三维形态特征分析
        2.2.2 运用三角化算法模拟水稻叶片
        2.2.3 运用NURBS曲面模拟水稻叶片
        2.2.4 运用双三次Bezier曲面模拟水稻叶片
    2.3 水稻叶片动态三维建模
        2.3.1 水稻叶片形态建成过程中主要形态变化特征
        2.3.2 水稻叶片三维形态的数学描述
    2.4 稻叶的真实感渲染
        2.4.1 光照和材质
        2.4.2 纹理映射
        2.4.3 弯曲和扭曲的实现
    2.5 系统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株水稻拓扑结构建立
    3.1 水稻生长过程描述
    3.2 水稻生长过程中拓扑结构的数学描述
    3.3 稻穗枝梗拓扑结构的数学描述
    3.4 运用L系统实现水稻的生长过程
        3.4.1 L系统理论
        3.4.2 水稻拓扑结构的建立
        3.4.3 稻穗的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稻冠层光照模型
    4.1 作物光合作用描述
    4.2 单叶光照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分层光照计算模型的建立
    4.4 寻求最佳的冠层光照分布状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田间试验数据采集
    5.1 试验方案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数据采集
        5.1.4 测定方法
    5.2 模拟结果检验
    5.3 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实现与评价
    6.1 系统概述
    6.2 系统开发环境
    6.3 系统功能
    6.4 模拟效果展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工作特色与创新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7)野生稻高产QTL导入晚稻恢复系的育种效果及其增产的生理和分子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2.1.1 水稻超高产育种现状
        2.1.2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
        2.2 野生稻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动态
        2.2.1 野生稻种质资源概况
        2.2.2 野生稻的主要有利性状
        2.2.2.1 抗病虫性
        2.2.2.2 抗逆性
        2.2.2.3 优质和高蛋白特性
        2.2.3 野生稻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研究
        2.2.3.1 野生稻在常规育种中的利用
        2.2.3.2 野生稻在不育系选育中的利用
        2.2.3.3 野生稻在分子育种中的利用
        2.3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2.3.1 分子标记的优点及其在水稻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2.3.2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进展
        2.3.2.1 MAS在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改良中的应用
        2.3.2.2 MAS在水稻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1 野生稻高产QTL的增产效果研究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杂交配组
        1.2.2 田间试验设计
        1.2.3 试验概况
        1.2.4 观测记载和考种
        1.3 其它试验示范
    2 Q611系列强优组合增产的生理基础研究
        2.1 供试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与方法
        2.3 主要观测考查项目和方法
    3 Q611的分子标记检测及其遗传背景分析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DNA提取
        3.2.2 Q611及其系列组合的分子标记检测
        3.2.3 Q611和Ce64的遗传背景分析
        3.2.4 PCR反应
    4 数据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野生稻高产QTL的增产效果
        1.1 Q611系列组合作一季晚稻栽培的产量表现
        1.1.1 Q611系列组合与Ce64系列组合产量成对比较
        1.1.2 Q611系列组合与Ce64系列组合产量水平综合评价
        1.2 Q611系列组合的产量结构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1.3 Q611及Ce64系列组合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1.4 Q611及Ce64系列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
        1.4.1 Q611系列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
        1.4.2 Ce64系列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
        1.5 Q611系列部分组合作双季晚稻种植的表现
        1.5.1 在浏阳种植表现
        1.5.2 在长沙种植表现
    2 Q611系列组合增产的生理基础
        2.1 Q611系列组合的主要性状表现
        2.2 Q611系列组合的功能叶形态
        2.3 Q611系列组合的光合速率
        2.4 Q611系列组合的比叶重动态
        2.5 Q611系列组合的干物质积累动态
        2.5.1 主茎干物质积累动态
        2.5.2 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
        2.6 Q611系列组合的抗倒性分析
        2.6.1 Q611系列组合基部节间的抗倒性及茎秆性状表现
        2.6.2 Q611系列组合茎秆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6.3 倒伏指数的回归和通径分析
    3 Q611及其系列组合的分子标记分析
        3.1 Q611及其系列组合中高产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3.2 Q611和Ce64的遗传背景分析
结论与讨论
    1 野生稻高产QTL导入晚稻恢复系的育种效果
    2 Q611系列组合的穗粒结构特点
    3 Q611系列组合增产的生理基础
    4 Q611系列组合的抗倒性
    5 Q611的遗传基础及其主要性状表现
    6 对产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
    7 野生稻高产QTL的育种价值及其利用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主要形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高度的变化动态
    2.2 茎叶消长动态
    2.3 叶片开张角与群体透光率
    2.4 穗部性状
    2.5 产量与收获指数
3 结论

四、水稻叶面积、叶开张角与光能利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J]. 钟旭华,潘俊峰,李康活,黄庆,张彬,李梦兴,刘彦卓.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2]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研究与应用[J]. 陈友订,刘传光,周新桥,陈达刚,郭洁,陈平丽,万邦惠,张旭.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9)
  • [3]氮素穗肥运筹对两个杂交中籼稻叶片形态、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J]. 秦俭,杨志远,孙永健,徐徽,吕腾飞,代邹,郑家奎,蒋开锋,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2017(04)
  • [4]直立重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候选基因克隆与育种利用[D]. 胡运高.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6)
  • [5]超大穗水稻品种R1126及所配组合形态、生理及产量构成研究[D]. 周红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6]基于结构—功能反馈机制的虚拟水稻模型研究[D]. 马培良.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
  • [7]野生稻高产QTL导入晚稻恢复系的育种效果及其增产的生理和分子基础[D]. 杨益善.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6)
  • [8]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主要形态特性研究[J]. 陈钊明,何秀英,廖耀平,陈顺佳,陈粤汉. 广东农业科学, 2000(04)
  • [9]高产优质早籼稻品种粤香占的生长发育特性[J]. 黄秋妹,张旭,黄农荣,刘彦卓,邱润恒,梁祖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S1)
  • [10]高产早籼稻群体动态结构的差异[J]. 张旭,黄秋妹,黄农荣,刘彦卓,邱润恒,梁祖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S1)

标签:;  ;  ;  ;  ;  

水稻叶面积、叶张角及光能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