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50 例患者分析

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50 例患者分析

一、急性肝衰竭病人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附50例病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瑞彬[1](2021)在《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收集本院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治疗的既往有开腹胆道手术史的62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33例和开腹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基本情况,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损伤、文氏孔引流量、T管引流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术后疼痛、伤口愈合、胆漏发生率、腹腔积液率、结石残余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33例完成腹腔镜手术4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11%(4/37)。两组患者一般基本情况、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手术时间、术中损伤、T管引流量、胆漏发生率、腹腔积液率、结石残余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20.35±14.85 ml vs 57.17±25.26 ml P=0.000<0.05);腹腔镜组术后镇痛人数明显少于开腹组(48%(16/33)vs 79%(23/29)P=0.012<0.05);腹腔镜组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2.50±1.14 d vs 3.48±1.38 d P=0.030<0.05);腹腔镜组进食后需运用通便药人数明显更少于开腹组(33%(10/30)vs 66%(19/29)P=0.007<0.05);腹腔镜组拆线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7.03±1.79 d vs 11.62±3.52d P=0.000<0.05);腹腔镜组的文氏孔引流量明显更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拔出引流管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6.03±1.56 d vs 7.67±2.65 d P=0.013<0.05);腹腔镜组切口液化或感染明显更少于开腹组(0 vs 17%(5/29)P=0.043<0.05);腹腔镜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更具临床优势。

张凯[2](2021)在《肝脏面积与腹部面积比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远期肝癌发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肝脏面积与腹部面积比(LAAR)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远期发生肝癌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2014.01.01-2017.12.31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水平进行分析,并根据是否发生肝癌情况分为肝癌组和非肝癌组,对两组间人口学特征和基线水平进行比较,通过t检验进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en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通过x2检验。通过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HBV-ACLF的相关预后因素,根据COX多因素回归结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计算曲线下面积。根据曲线得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决定最佳临界值。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09例HBV-ACLF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7.7月。平均年龄为45.13±14.19岁;其中男性87例,占79.82%,女性22例,占20.13%;根据是否发生肝癌分为肝癌组(n=6)和非肝癌组(n=103)。两组患者间在HBs Ag、LAAR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肝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X单因素分析中LAAR、HBs Ag定量,P<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AR(HR:0.835;95%CI:0.699-0.997;p<0.05)是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COX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LAAR建立HBV-ACLF=的AUC曲线下面积。得到LAA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8(0.640-0.936)。根据曲线所计算出的灵敏度、特异度,结合约登指数计算公式: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计算出最大的约登指数为0.581,对应的临界值为41.35,提示LAAR≤41.35预后较差,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8%和83.3%。,采用Kaplan-Meier分析对患者发生肝癌进行分析,得出LAAR值分数<41.35的患者肝癌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9)。对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是否肝硬化、s Cr、MELD评分,P<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 Cr(HR:1.015;95%CI:1.001-1.030;p<0.05)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患者LAAR水平是HBV-ACLF患者远期发生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2.LAAR判断HBV-ACLF患者远期发生肝癌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41.35。3.LAAR不是ACLF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杰[3](2021)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肿瘤对肾脏功能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肿瘤后肾脏等器官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2)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分析,优化肝肿瘤微波消融治疗的相关措施,减少微波消融术后对肾脏等脏器的损害。方法:搜集2014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行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病例,我们首先对2014年-2019年收录的病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2019年10以后收录的病历进行了验证性的研究,病例收录截止2020年10月。通过查阅患者病案信息系统,采集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术前实验室化验指标,整理了相关数据资料,通过统计软件进行一般临床资料的基本分析,然后分析了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基本特征及其出现的危险因素,重点关注病人的肾脏功能情况,探索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化验结果有无差异。然后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引起严重并发症及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术后急性肾损伤的不同指标进行诊断价值分析。最后对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进行验证。结果:1.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探索性研究(1)在本次研究中,共1142例病人于我科行微波消融治疗,我们对2019年10月之前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84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病人624例,占74.0%,女性223例占26.0%;年龄>65岁180例,占21.0%,年龄≤65岁667例,占79.0%,最小患者年龄23岁,最大患者年龄83岁;原发性肝癌819例,占96.7%,转移性肝癌26例,占3.1%,良性肿瘤2例,占0.2%;微波消融患者逐年大体呈增加趋势:2014年治疗患者19例,2015年56例,2016年120例,2017年150例,2018年282例,2019年220例。(2)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57例,发生率为6.73%(57/847),主要为急性肾损伤的有30例(3.5%),出血15例(1.8%),感染7例(0.8%),邻近脏器的损伤1例(0.1%),其他并发症4例(0.5%),分别为肝性脑病1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小肠梗阻2例。(3)微波消融治疗的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有57例,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45例,女性12例;年龄多在65岁以下,其中年龄≤65岁有41例,年龄>65岁有16例;肿瘤多为单发病灶,其中单发肿瘤病灶36例,多发肿瘤病灶21例;在肝癌的类型方面,原发性肝癌最多,其中原发性肝癌54例,转移性肝癌2例,良性肝肿瘤1例;肿瘤最大直径多在30mm以下,其中34例肿瘤最大直径≤30mm,20例介于30与50mm之间,3例>50mm;Child-Pugh分级多为A级,A级35例,B级22例。(4)根据纳入标准,即微波消融术后有无严重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纳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化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个数、消融能量、消融时间、Child-pugh分级、术前实验室指标(AFP、AST、ALT、ALB、TBil、K+、Na+、WBC、RBC、Hb、PLT、PT、INR、PTA、FBG);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提示两组之间肿瘤性质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肿瘤最大直径、消融能量、消融时间明显高于非并发症组(P<0.05);术前实验室指标分析结果提示并发症组Na+水平显着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5)进一步探究微波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性质、肿瘤最大直径、消融时间、消融能量、血清钠对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使用向后法估计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表明消融时间、血清钠水平是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即消融时间长,血清钠水平低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高。(6)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死亡,死亡率为0.24%(2/847)。2.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探索性研究(1)在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841例病人中,对有完整肾脏功能检测的病人进行了急性肾损伤分析。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486例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男性354例(72.8%),女性132例(27.2%);年龄≤65岁376例(77.4%),年龄>65岁110例(22.6%),年龄最小23岁,最大87岁;肿瘤个数单发330例(67.9%),多发157例(32.1%);原发性肝癌463例(95.3%),转移性肝癌21例(4.3%),良性肿瘤2例(0.4%);肿瘤最大直径≤30mm 36例(74.7%),介于30mm与50mm之间110例(22.6%),>50mm 13例(2.7%);Child-up A级309例(63.6%),B级177例(36.4%)。(2)微波消融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有30人,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6.17%(30/486)。(3)对纳入患者消融治疗前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组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急性肾损伤组与非急性肾损伤组在肿瘤性质、肿瘤最大直径方面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肾损伤组比非急性肾损伤组消融能量更高、消融时间更长。在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中,急性肾损伤组RBC、Hb、PTA水平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4)进一步探究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先进行以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最大直径、消融时间(lg)、消融能量(lg)、术前红细胞、血红蛋白对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接着采用向后法,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消融能量高、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高是急性肾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消融能量与术前血红蛋白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消融能量(lg)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和0.661,消融能量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3.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验证性研究(1)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消融能量(lg)的截断值为4.927,本研究中选取整数5作为分组依据,将纳入患者分为消融能量(lg)≤5组与消融能量(lg)>5组两组;观察在2019.10-2020.10期间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的肝肿瘤的两组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急性肾损伤;本研究共纳入294例病人,男性219例,女性75例,年龄≤65岁227例,>65岁76例,单发肿瘤病灶211例,多发肿瘤病灶83例;Child-Pugh分级A级189例,B级105例;原发性肝癌272例,转移性肝癌18例,良性结节3例;肿瘤最大直径≤30mm 222例,介于30与50mm之间69例,>50mm3例。(2)对纳入的294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两组之间肿瘤个数、糖尿病史、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类型、消融时间存在差异,消融能量(lg)>5组中单发的肿瘤个数明显低于消融能量(lg)≤5组;消融能量(lg)>5组与消融能量(lg)≤5组相比糖尿病史少,肿瘤最大直径偏大、消融时间长(P<0.05)。(3)消融能量(lg)>5组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比例(10.0%)明显高于消融能量(lg)≤5组(1.5%);进行统计分析,P=0.025,说明消融能量(lg)可以用来预测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风险。(4)消融能量(lg)作为诊断标准的灵敏度为0.429,特异度为0.906。结论:研究发现肝肿瘤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相对安全,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个别严重者会危及生命;消融时间长、低Na水平是微波消融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较高,消融能量增加、术前血红蛋白升高是急性肾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消融能量(lg)对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优于术前血红蛋白。

夏国美[4](2020)在《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2009年发现的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乏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新发传染病。SFTS病情变化快且病死率高,因此疾病早期判断预后十分重要。SFTS患者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且临床上与SFTS相关的死亡危险因素尚不十分明确。现阶段文献报道的几个与SFTS预后相关的预测模型均为单中心研究,缺乏可靠的数据验证。本研究拟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参数为切入点,分析它们与患者疾病转归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预后相关的预测模型,采用多中心数据验证该模型的稳定性,并评估该模型对患者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为早期判断患者预后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的建立评估SFT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安医二附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安医一附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中科大一附院)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SFTS确诊病例共377例,其中以安医二附院的161例患者作为建模组,以安医一附院和中科大一附院共216例患者作为验证组,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entral nervous system symptoms,以下简称CNS症状)、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出血倾向等各个脏器系统的临床特征,应用RT-PCR法测定患者SFTSV核酸,应用ELISA法检测SFTSV特异性Ig M和Ig G抗体,同时检测患者的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一般项目。根据SFTS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分别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以及临床特征、病原学结果的差异,根据Logistic回归确立影响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建立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根据该模型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亚组,比较三组患者的疾病转归差异。同时分析验证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数据,根据前述建立的预测模型将验证组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亚组,比较这三组患者的疾病转归差异,同时将验证组与建模组各亚组疾病转归分别比较,验证模型的稳定性。此外,本研究根据不同亚组患者对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抗生素的治疗反应,分析这些药物对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进一步评估该模型对患者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结果(1)建模组和验证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WBC、N、L、RBC、PLT、Ca2+、TBIL、ALT、AST、CK、PT-INR、AMY、SFTSV RNA等指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建模组与验证组数据来源均衡。(2)建模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FTS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RBC、Hb、PLT、Ca、Glu、e GFR、ALT、AST、LDH、PT-INR、DD二聚体、AMY、HPL、SFTSV特异性Ig M抗体、SFTSV RNA、并发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CNS症状或者尿蛋白之间具有统计学差(P<0.05,OR值分别为1.054,0.425,0.973,0.963,0.023,1.122,0.979,1.003,1.001,1.001,74.745,1.094,1.001,1.000,0.343,2.028,4.655,8.205,6.042,168.000,5.261);CNS症状与患者死亡结局具有强相关性。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SFTSV RNA、消化道出血是影响SFT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公式:联合指标积分=年龄+10*SFTSV RNA(lg)+30*消化道出血,最佳截点值为118分,联合指标积分的AUC为0.859,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677,联合指标积分118分以上为阳性,以下为阴性。(3)结合CNS症状和联合指标积分将患者分为三组,结果显示,联合指标积分和CNS症状同时阳性组(双阳性组)患者死亡率为79.3%,联合指标积分或CNS症状阳性组(单阳性组)死亡率为6.8%,联合指标积分与CNS症状同时阴性组(双阴性组)死亡率为0。(4)验证组联合指标积分AUC为0.89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0.882,验证组的双阳性、单阳性和双阴性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84.8%、25%、2.19%。验证组与建模组中双阳性组、单阳性组、双阴性组两组间疾病转归分别比较,P值分别为0.569、0.020、0.423。(5)建模组与验证组数据汇总后整体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抗生素治疗的SFTS患者死亡风险降低,治疗组与未治疗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而两组间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未见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57和0.127)。亚组分析显示,单阳性组患者应用利巴韦林与抗生素治疗后死亡风险均降低(P值分别为0.006和0.000),且无论是否继发感染或粒细胞缺乏表现,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45和0.003),而在双阳性组和双阴性组,利巴韦林和抗生素治疗组与未治疗组间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在各亚组患者中,丙种球蛋白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1)基于患者的联合指标积分与CNS症状所建立的新型SFTS预后预测模型,建模组与验证组预测结果一致,提示该模型高效稳定,为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2)利巴韦林和抗生素治疗仅可影响单阳性组患者的疾病转归,不能影响双阳性和双阴性组患者的疾病转归,提示该模型稳定可靠且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陈春秀[5](2020)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的全国多中心回顾性临床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不合并胸腔积液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体特点、实验室检查、预后等因素,分析并预测影响合并胸腔积液的CAP患者住院30天病死率的高危因素,以便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强度和住院病死率、节省医疗费用,为我国CAP诊治指南修订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由CAP-China网络(临床注册号NCT2489578)发起的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分析2014.01.01-2014.12.31全国13个不同地区(中国北部、中部和南部)医院的住院CA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合并胸腔积液组(PE组)和不合并胸腔积液组(非PE组)。整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症状、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学特点、治疗及转归等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PE患者住院30天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4781例CAP患者纳入最终分析。PE组患者1169例(24.5%),非PE组患者3612例(75.5%),两组患者中位年龄分别是70.0岁和63.0岁,均男性偏多(59.6%VS 51.0%,P<0.001)。2.PE组患者既往合并吸烟、酗酒、吸入因素及长期卧床的比例较高,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改变以及多肺叶浸润,同时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P=0.002),如心血管疾病(49.5%)、糖尿病(19.2%)、脑血管疾病(19.2%)、慢性肾病(5.7%)等,而合并支气管扩张(5.3%)和支气管哮喘(3.4%)的比例较低(P<0.001)。3.与非PE组相比,PE组患者病情较重,CURB-65评分和PSI评分中的中高危患者比例增加(P<0.001);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明显升高(P<0.001),而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钠、红细胞压积水平偏低(P<0.001),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4.71.7%(3680/4781)患者行病原体检查,包括痰、血、肺泡灌洗液以及胸腔积液培养、尿抗原检测、血清抗原、抗体检测等方法,结果显示胸腔积液与其他标本培养出的病原菌并不完全相同(如痰培养)。PE组患者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为念珠菌(11.8%),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4.6%)、铜绿假单胞菌(3.4%)、金黄色葡萄球菌(1.9%)等。非PE组患者检出病原体依次为念珠菌(9.4%)、铜绿假单胞菌(4.3%)、肺炎克雷伯杆菌(2.5%)、鲍曼不动杆菌(1.1%)、肺炎链球菌(1.1%)、大肠埃希菌(1.0%)等。5.PE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0(8.0-16.0)天、住ICU时间为5.0(1.0-11.0)天,较非PE组明显延长(P<0.001),并且ICU入住率、有创/无创机械通气率和住院30天病死率显着增加(P<0.001),易出现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最后发展成脓胸3例。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尿素氮>7mmol/L(OR 2.908,95%CI 1.089-12.439,P=0.032),长期卧床(OR 4.308,95%CI 1.128-16.460,P=0.033),红细胞压积<30%(OR 4.704,95%CI 1.372-16.135,P=0.014),以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OR 5.043,95%CI 2.489-20.138,P=0.030)、呼吸衰竭(OR 6.575,95%CI 2.632-16.427,P<0.00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nal failure respiratory failure,ARDS)(OR 8.003,95%CI1.167-21.787,P=0.005)等并发症是影响PE患者住院30天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6项危险因素和PSI、CURB-65评分建立评估体系,结果显示危险因素数量预测30天死亡风险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敏感度为0.732,特异度为0.845。当PE患者出现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时预测准确性最高,此时AUC为0.784,敏感度为0.732,特异度为0.836。结论:1.PE患者住院时间和住ICU时间均延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住院病死率随患者年龄、合并症、疾病严重程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加。2.PE患者以真菌和革兰阴性菌检出率最高,PPE常见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胸腔积液培养主要包括金葡菌、链球菌、屎肠菌、大肠埃希菌、坏死梭杆菌。3.尿素氮>7mmol/L、红细胞压积<30%、长期卧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ARDS等并发症是影响PE患者住院30天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依据6项危险因素数量预测30天死亡风险效能最好,对识别和预测有死亡风险的PE患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翠英[6](2020)在《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对内毒素的影响,并分析隔姜灸的安全性。为探讨新的中医外治法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的60例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综合内科治疗基础+隔姜灸方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综合内科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腹水深度、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腹水与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6.7%,两组中医症状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患者腹胀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两组腹胀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中医症候平均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中医症候平均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腹水深度低于对照组,两组腹水深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TBi L、ALT、AST、ALB)均有一定的改善,但两组治疗后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有显着的降低(P<0.05),WBC、PLT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前后WBC、PLT、GR%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BUN、Cr)、K+、凝血功能(PLT、INR、APTT)、腹水与血清内毒素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其并不能降低腹水和血清内毒素。其治疗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内毒素以外的机制有关。

卢观婷[7](2019)在《以器官损伤分层诊断慢性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初步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酒精性肝病是酒精过度消耗所引起的肝脏一系列表现,其疾病谱包括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进展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是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类型,4周死亡率超过15%,高达40%。结合EASL的ACLF诊断标准,以28天病死率及疾病进展率为依据,代偿性酒精肝发生急性肝损伤/急性失代偿有望被分为急性肝损伤/急性失代偿期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期,后者又根据器官衰竭的个数分为1、2、3级。通过大样本队列前瞻性观察,了解中国人群慢性酒精性肝病的疾病谱分布情况;通过以器官损伤分层诊断标准帮助临床优化酒精性肝病的治疗和管理。研究目的:研究中国人群酒精性肝病的自然史;探索酒精性肝病(肝功能代偿期)基础上发生急性肝损伤或急性失代偿时的分期分级诊断标准。研究设计与方法:多中心前瞻性纳入约3000名慢性长期大量饮酒因出现肝脏损伤而入院的患者,记录其基本饮酒情况及住院期间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数据,每例患者至少完成1年的随访。本研究有广东省21家单位共同参与。在患者因酒精性肝病急性加重或出现急性失代偿入院后,由参与单位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筛选及入组。入组后按试验流程完成试验。研究结果:酒精肝队列研究(Scale study)在2017年11月16号正式启动,截至2018年11月,共筛查456例饮酒病人,排除208例病人,当前成功入组248例;有98.5%是男性患者,平均年龄49.35±11岁,平均饮酒年限为22年,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高达153.8g,AUDIT评估量表平均得分23±8。入院时已有肝硬化的患者占57%,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患者在年龄、平均每日饮酒量,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ABIC评分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有8.4%在入院时即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符合欧洲ACLF诊断标准);ACLF1、2、3级占比分别是3.5%、4.2%、0.7%。另外43%非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有5.7%患者达到ACLF标准,其中ACLF1、2、3级占比分别是1.9%、2.8%、1.0%。而患者入院时发生率最高的器官衰竭是肝衰竭;最低的是神经系统衰竭。结论:酒精性肝病患者出现重症酒精性肝炎或病情急剧进展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时通常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疾病的发展,对疾病分层了解可能是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策略,有效管理患者的重要一步,我们建立的这个多中心前瞻性长期观察队列,可以明确中国人群酒精性肝病的自然史,其次,还可以明确以器官损伤分层诊断的标准,帮助临床医生快速有效区分疾病进展高风险人群并及时给予适当干预,尽最大的努力改善患者预后。

陈光宇[8](2019)在《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肝胆管结石多发于亚太地区,该病病变部位波及广泛,病情极为复杂,严重时还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方式,但外科手术并发症多,创伤较大,术后结石复发率高,因而该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近些年来,随着对肝胆管结石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检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该病的定位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肝胆管结石复杂而广泛的胆道及肝脏病变的治疗方式多样,目前提倡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手段,但是很多病人在进行了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后结石仍然复发。因此,如何减少治疗后结石的复发是肝胆管结石病治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肝脏的萎缩-增生综合征是病情较为严重的肝胆管结石病人的一种特殊临床征象。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存在围肝门肝段组织(Ⅰ、Ⅳb、V肝段)增生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在接受常规手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该类病人术前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均提示增生的肝门周围肝组织对肝门部胆管或肝门部原胆管空肠吻合口直接产生挤压致使胆管管腔狭窄或胆管空肠吻合口相对狭窄、引流不畅,术中探查也证实了上述影像学改变。那么,进行围肝门肝段切除能否解除此类病人的肝门胆管受压狭窄并降低胆道结石复发率呢?同时,我们在查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资料中发现右后下段胆管发生结石的病人右后下段胆管与人体纵轴角度较小,右后下段胆管的角度与结石形成有无关联?对于此类病人有无其它手段能有效预防肝胆管结石的复发?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拟通过回顾性研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回顾收集自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伴有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所致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按手术时是否行围肝门肝段切除分为围肝门肝段切除组和对照组,观察胆道结石、胆管炎等预后参数的发作情况。随访终点时间设在2018年2月。2、收集和第一部分同样时间段的病人,按肝门部胆管有无受围肝门肝组织挤压狭窄分为二组,计算两组病人围肝门肝组织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率并进行对比。3、收集自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在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按右后下段胆管有无结石将纳入的病人分为二组,统计分析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4、以第三部分研究为基础,以右后下段胆管角度为标准纳入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病人,按术后是否行体位引流分为体位引流组和对照组,观察病人胆道结石复发情况。随访终点时间设在2018年2月。结果:1、围肝门肝段切除组与对照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随访期内对照组有26例病人(35.6%)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围肝门肝段切除组有3名病人(5.5%)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35.6%,n=73 vs.5.5%,n=55;p=0.000)。此外,随访期内对照组有18例病人(23.4%)发作了急性胆管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则有3名病人(5.2%)急性胆管复发,对照组急性胆管炎复发率明显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24.7%,n=73 vs.5.5%,n=55;p=0.004)。累积结石复发率结果提示,对照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1%和69%,而围肝门肝段切除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和17%,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病人累计结石复发率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P<0.05)。2、肝门胆管受压狭窄组病人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率明显大于肝门胆管无受压狭窄组(42.75%(39.55%-46.31%),n=135 vs.31.79%(26.42%-37.21%),n=924;p=0.000),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肝胆管结石病人围肝门肝段肝体积与全肝体积之比大于36.17%时容易发生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受到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而狭窄的病理改变。3、二分类逻辑回归结果提示,右肝管狭窄(OR,7.313;CI,4.131-12.945)和右后下段胆管角度(OR,0.896;CI,0.877-0.916)是与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发作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小于44.58度时右后下段胆管更容易形成结石,右后下段胆管结石组病人Ⅳ、Ⅴ、Ⅷ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值大于右后下段胆管无结石组(67.49%(60.67%-74.17%),n=184 vs.49.74%(48.01%-51.91%),n=266;p=0.000)。4、体位引流组与对照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等对比无明显差异,在随访期内对照组有29例病人(55.8%)的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复发,体位引流组有4名病人(7.7%)的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复发,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55.8%,n=50 vs.7.7%,n=52;p=0.000)。此外,随访期内对照组有19例病人(24.4%)发作了急性胆管炎,体位引流组则有3名病人(3.6%)急性胆管复发,对照组急性胆管炎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24.4%,n=78 vs.3.6%,n=84;p=0.000)。累积结石复发率结果提示,对照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4%和46%,体位引流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和7.7%,对照组的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P=0.021)。结论:1、伴有围肝门肝段增生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可能出现增生的围肝门肝组织压迫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致其狭窄的病理改变,围肝门增生肝组织切除术能缓解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的受压狭窄而减少肝胆管结石的复发,该手术安全、可靠,但精确规划围肝门增生肝组织的切除范围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2、当肝胆管结石病人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之比大于36.17%时容易发生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受到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致良性狭窄的病理改变,该值可以作为预测围肝门胆管受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狭窄的参考值,因为肝门部胆管受压狭窄还受到第一肝门的空间及增生肝脏外突方向等因素的影响。3、第Ⅳ或/和Ⅴ、Ⅷ肝段的增生可能会引起右后下段胆管成角改变。第Ⅳ或/和Ⅴ、Ⅷ肝段的增生与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变小的生理变化都有可能对右后下段胆管结石的形成共同产生促进作用。当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小于44.58度时右后下段胆管更容易形成结石。4、包含病变肝段切除术的常规手术结合术后体位引流可以有效降低伴有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手术后胆管炎及肝胆管结石的复发率。

杨柳[9](2019)在《床旁免X线内镜下胆管置管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床旁免X线内镜下胆管置管引流对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我院行内镜下胆管置管引流的75例ACST患者,根据是否床旁免X线操作分为A组(床旁免X线引流)和B组(X线监视下引流),比较两组的术前和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手术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长。结果:总共75例ACST患者,A组20例,其中12例行ERBD引流,8例行ENBD引流,B组55例,25例行ERBD引流,30例行ENBD引流,两组手术技术操作均成功,A组术后有效率90.00%,并发症发生率10.00%,2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10.00%;B组术后有效率98.18%,并发症发生率5.45%,0例死亡;两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率、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术后炎症指标、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治疗后WBC、NEUT、ALT、TBIL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床旁免X线内镜下胆管置管引流是急性重症胆管炎治疗的有效方法,对于病情极为危重、无法搬运的患者,缓解病情快速、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马建科[10](2019)在《肝硬化患者的多药耐药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目的在于描述肝硬化患者多药耐药(MDR)细菌引起的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感染的风险因素以及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培养阳性的细菌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他们的人口统计学数据,临床和微生物学数据以及生物样本培养阳性后28天的随访数据,排除临床数据不完整、年龄<18周岁、免疫缺陷、接受移植以及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共有563例病人纳入研究,分析这些患者MDR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风险因素、以及对死亡率的影响。统计方法为连续变量以平均值±标准偏差(SD)或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并使用Student’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标称变量以数字和频率表示,并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为避免人工扩大样本量,将具有一次以上感染事件的患者计算为一名患者用于死亡率的计算。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评估与28天死亡率相关的变量的风险。使用对数秩检验比较存活曲线。结果:共纳入563例肝硬化患者的635次感染。由多药耐药(MDR)分离株引起的细菌感染占总发作的44.1%(280/635),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医院获得(53.2%)。在比较MDR和非MDR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后发现,与MDR细菌感染患者相关的两个因素是:(1)入院前更频繁地使用抗生素(46.8%vs 32%,p<0.001),(2)入院时胃肠道出血发作(19.4%vs 10.1%,p=0.002)和细菌感染(52.8%vs 40.9%,p=0.005)。分析微生物相关数据后发现,在所有MDR分离株中革兰氏阴性菌比革兰氏阳性菌更常见(66.4%vs 33.6%)。在常见的MDR起源中,CRE是最常被分离的病原体(n=91),其次是VSE/VRE和ESBL肠杆菌科(分别n=54和n=50)。而MDR感染最常见的分离部位的是呼吸道(36.4%,102集),其次是腹腔(35.4%,99集)。我们的研究发现,感染MDR细菌的患者初始抗生素治疗的失败率高于非MDR组(32.9%vs 25.7%,p<0.001),血管收缩药物使用率更高(18.2%vs 9.3%,p<0.001),28天死亡率也显着高于非MDR感染的患者(25.1%vs 17.4%,p=0.025)。然而,这种死亡率的增加与性别、年龄和肝硬化严重程度无关,主要归因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终末期肝病(MELD)评分模型后,在多变量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仅仅MRSA感染是28天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 2.964,95%CI(1.175-7.478),p=0.021)。结论:MDR细菌感染在肝硬化患者中很常见,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特别是CRE感染的发生越来越频繁。MDR的感染与近期抗生素使用相关,并降低了入院初始抗生素治疗的应答率,增加了血管收缩性药物的使用。MRSA的感染显着增加短期的死亡率。

二、急性肝衰竭病人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附50例病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肝衰竭病人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附50例病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原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及获奖
致谢

(2)肝脏面积与腹部面积比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远期肝癌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语名词对照(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肿瘤对肾脏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微波消融发展背景
    2.2 微波消融治疗的原理
    2.3 微波消融在肝肿瘤治疗的临床应用
        2.3.1 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
        2.3.2 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
        2.3.3 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
        2.3.4 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良性肿瘤
    2.4 微波消融治疗的并发症
    2.5 微波消融的联合治疗
        2.5.1 微波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2.5.2 微波消融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术
        2.5.3 微波消融联合手术切除
        2.5.4 微波消融联合免疫治疗
        2.5.5 微波消融联合靶向治疗
    2.6 微波消融治疗的新技术
        2.6.1 3D可视化技术
        2.6.2 微波增敏剂
        2.6.3 脂质体载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仪器与方法
        3.2.1 仪器
        3.2.2 微波消融的过程
        3.2.3 数据收集
    3.3 统计学原理
第4章 结果
    4.1 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探索性研究
        4.1.1 纳入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4.1.2 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4.1.3 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基本情况
        4.1.4 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
        4.1.5 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4.1.6 微波消融术后死亡率
    4.2 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探究性研究
        4.2.1 纳入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4.2.2 微波消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指标分析
        4.2.3 微波消融对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4.2.4 不同指标对术后急性肾损伤预测价值分析
    4.3 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验证性研究
        4.3.1 纳入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4.3.2 微波消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指标分析
        4.3.3 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诊断价值的验证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验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前言
    1.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症预警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的全国多中心回顾性临床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与研究人群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标准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人口学特征
    2 基础疾病情况
    3 临床症状和体征
    4 实验室检查
    5 病原菌分布
    6 预后与并发症
    7 患者住院30天病死率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2.1 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
    1.3 肝硬化腹水分级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2.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2.3 观察周期与随访
    2.4 标本来源与内毒素检测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指标
    3.2 血液及腹水检查指标
    3.3 腹部B超检查
    3.4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腹胀疗效评价标准
    4.2 临床症状疗效评估标准
    4.3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研究结果与说明
    6.1 一般情况
    6.2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6.2.1 性别比较
        6.2.2 年龄与病程比较
        6.2.3 肝硬化病因比较
    6.3 疗效比较
        6.3.1 腹水消退比较
        6.3.2 腹胀疗效比较
        6.3.3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6.3.4 中医症状平均积分比较
    6.4 检验指标比较
        6.4.1 肝功能比较
        6.4.2 凝血功能比较
        6.4.3 肾功能及钾离子比较
        6.4.4 血常规比较
        6.4.5 内毒素(ET)比较
        6.4.6 内毒素差值比较
    6.5 安全性分析与随访
7 结果分析
    7.1 一般基线分析
    7.2 症状、体征疗效的影响
    7.3 内毒素结果分析
    7.4 肝功能(TBil、ALT、AST、Glb、ALb)分析
    7.5 凝血功能(PT、INR、APTT)分析
    7.6 血常规(WBC、GR%、PLT)结果分析
    7.7 肾功能及钾离子分析(BUN、Cr、K~+)
8 讨论
    8.1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内毒素的认识
        8.1.1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及治疗
        8.1.2 内毒素损伤肝脏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炎症通路
        8.1.3 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8.2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及内毒素的认识
        8.2.1 对肝硬化腹水(臌胀)的认识
        8.2.2 中医对内毒素病因病机认识
        8.2.3 中医对肝病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8.3 传统医学对灸法的认识
    8.4 生姜的作用
    8.5 穴位选择依据
    8.6 隔姜灸的作用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灸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以器官损伤分层诊断慢性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1.3 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
    1.4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
    1.5 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1.6 以器官损伤分层诊断慢性酒精性肝病
第二章 研究目的
第三章 队列设计与方法
    3.1 队列设计
    3.2 队列建设与样本收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符合任一项)
        3.2.3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终点
    3.4 定义
    3.5 公式
    3.6 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队列研究实施进展
    4.2 患者筛选及入组情况
    4.3 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4.4 入组患者疾病谱分布情况及严重程度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7.1 展望
    7.2 不足
第八章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附录
第十二章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第十三章 致谢

(8)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围肝门肝段切除治疗合并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所致肝门胆管挤压的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病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易致肝门部胆管受压狭窄的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比率的判定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右后下段胆管角度与肝胆管结石发作的关系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肝段切除联合术后体位引流治疗伴有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的肝胆管结石病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胆管良性狭窄的病因及诊断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文章
致谢

(9)床旁免X线内镜下胆管置管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收集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操作方法
        2.3.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基本情况
    3.2 两组术前、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3.3 两组术前与术后1周在炎症、转氨酶、总胆红素比较
    3.4 急性重症胆管置管引流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3.5 两组术后并发症统计
    3.6 两组预后与住院时间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ACST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
    4.2 两组病人基本情况分析
    4.3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分析
    4.4 两组术后预后、并发症分析
    4.5 ACST内镜下胆道引流方式选择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10)肝硬化患者的多药耐药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和人口统计
    2.2 数据收集和患者随访
    2.3 诊断及定义
    2.4 治疗
    2.5 微生物学方法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全面研究人群
    3.2 MDR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
    3.3 MDR细菌分离物的微生物学特征
    3.4 肝硬化患者MDR感染的风险因素
    3.5 MDR细菌感染对死亡率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急性肝衰竭病人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附50例病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D]. 孙瑞彬.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肝脏面积与腹部面积比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远期肝癌发生的研究[D]. 张凯.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3]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肿瘤对肾脏功能影响[D]. 李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4]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评估[D]. 夏国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5]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的全国多中心回顾性临床调查研究[D]. 陈春秀. 青岛大学, 2020(01)
  • [6]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D]. 林翠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以器官损伤分层诊断慢性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初步分析[D]. 卢观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19(12)
  • [8]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D]. 陈光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床旁免X线内镜下胆管置管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 杨柳. 南昌大学, 2019(01)
  • [10]肝硬化患者的多药耐药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马建科.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50 例患者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