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输问题的技巧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陶景义[1](1993)在《运输问题的技巧解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一个产销量平衡运价表中,如果含有元素M>0,若用常规解法(即在运输表中,如用最小元素法确定初始调运方案的方法),调整迭代次数要多些;若用技巧解法(即在运输表中,如用最小法设法使初始调运方案中不出现M 的方法),就可减少调整迭代次数。
费威[2](2010)在《最小调整法的改进及其在经济优化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经济优化方法作为优化分析的重要方法,在数量经济学中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了经济问题的计算方法和实践。经济优化理论也可以叫做经济运筹学,作为交叉性学科,它又为数量经济学提供建立模型和分析求解问题的理论方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对于每个经济个体,大到国家小至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和利用各种方法、技术等实现经济的最优化,因此经济优化问题关系到每个经济个体,也是每个经济个体所关注的焦点。在现代工业、农业、商业及国防建设等领域中,有许许多多追求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一类经济优化问题,他们都与运输问题、指派问题、旅行商问题及其相关问题有密切联系。如何实现运输最优,指派最优,“旅行”路线最优往往涉及的因素很多,如费用、时间、资源、运输线路、技术条件等等,这些因素大多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同时在不同的环境和要求下,与运输、指派、旅行商问题等构成各种不同的相关扩展问题。由于各种扩展的运输问题、指派问题、旅行商问题等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并鉴于算法效率的重要性,一般对运输问题、指派问题、旅行商问题及其相关扩展经济问题需要建立不同的算法,这样无形当中,给实际应用的人们带来一定困难。为了能够更灵活快速地解决这样几类问题,我们注意到经济优化中这三类问题的联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归纳了求解这些问题及其相关扩展问题的通用性算法——最小调整法。最小调整法是以求最短路的经典算法—Dijkstra算法为实现途径,给出的一种多项式算法。最小调整法的初始形式是求解指派问题的标号算法,然后通过求解运输问题的实践,逐渐演进为成熟的最小调整法。文章对其基本思想、实施过程及其有效性证明和复杂性分析等均做了完整阐述。全文正是以介绍该算法为主线,并将其灵活改进应用于运输问题、指派问题、旅行商问题及其相关的经济扩展问题,体现了算法的通用性、实用性和简单可行性。本文共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由第1章、第2章构成,阐明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给出了相关文献的评论性综述。第二部分由第3章构成,主要是对最小调整法基本思想及实施过程、实现途径、初始形式和演进过程等进行详细论述。第三部分由第4章、第5章、第6章构成,是对最小调整法应用于运输问题、指派问题、旅行商问题这三大经济优化问题及其相关扩展问题的论述。本文共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首先对文章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行了说明,并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模型进行了介绍。由于本文是一篇介绍经济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的文章,所以对有关算法体系及算法有效性的内容进行了概述和说明,以便对算法的优劣性有一个总体的评价标准。最后,对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结构内容做了一个整体的概括,并给出了文章的总体框架。第2章相关文献综述。在占有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按照运输问题、指派问题、旅行商问题的顺序进行文献分类综述,在综述的同时进行评论。首先对于运输问题的文献综述部分:国外文献综述主要侧重于运输问题算法的研究;国内文献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综述,即从算法角度、从目标函数角度和从约束函数角度对运输问题文献进行评论性综述,并对运输问题的文献进行总结评论。然后对于指派问题的文献综述部分:国外文献综述同样是侧重其算法的研究介绍;国内文献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两类进行评论性综述,一类是对一般指派问题算法的研究,另一类是关于指派问题各种扩展模型的建立及其算法的研究,并对指派问题文献进行总结评论。最后是对旅行商问题的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求解旅行商问题的算法进行综述,其算法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求解精确值的基本算法和另一类求解近似值的计算机智能算法,然后对旅行商问题国内外文献进行评论性综述。最后对这三类经济优化问题的联系进行了总结评述。第3章最小调整法介绍。首先阐述了最小调整法的基本思想及实施过程,然后对最小调整法的实现途径—求解最短路问题的Dijkstra算法进行介绍,并给出最小调整法的初始形式—指派问题一种标号算法,其中对算法的具体步骤,算法的有效性及复杂性进行了严格的分析说明,最后给出最小调整法的演进过程。本章是全文的核心主干,以下各章均是建立在这章基础上的。第4章最小调整法在运输问题中的应用。首先将最小调整法应用于一般运输问题求解,对一般运输问题传统算法—表上作业法进行了介绍,并对求解一般运输问题的最小调整法步骤及有效性进行了说明,通过案例验证了最小调整法求解一般运输问题的简便易行,它是一种多项式算法,计算量仅为O(n3),并与表上作业法进行了比较。同时基于最小调整法,对产销量为整数的运输问题整数解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介绍了运输问题的一系列相关扩展模型,给出求解该类运输问题的改进最小调整法,列举案例检验,体现了最小调整法求解运输问题的普遍适用性。最后基于最小调整法的运输问题“悖论”充要条件定理,提出了一个利用运输问题“悖论”的实际问题—最大运量问题即在保持带有“悖论”运输问题最小总运费不增条件下,总运量最多可以增加多少。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实施步骤,并进行了严格证明,利用案例加以验证。第5章最小调整法在指派问题中的应用。先将最小调整法应用于一般指派问题,对一般指派问题传统算法—匈牙利法进行了介绍,给出求解一般指派问题的最小调整法步骤,通过案例验证了最小调整法求解一般指派问题的有效性,其计算量仅为O(n2),并与传统算法的求解进行比较。然后利用改进的最小调整法求解最短时限一类指派问题,并对指派问题的其它相关扩展模型—两人一事指派问题、缺省一类指派问题,具有优先级指派问题,利用改进的最小调整法对其进行求解,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这些扩展问题体现了实际中指派问题的各种特殊情况。最后基于最小调整法的思想对特殊二维0-1规划的求解进行了具体阐述,充分体现了最小调整法的普遍适用性。第6章最小调整法在旅行商问题中的应用。先对旅行商问题传统算法—动态规划法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旅行商问题与指派问题的联系,结合一定的限制条件,利用最小调整法对旅行商问题进行求解,并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尽管该算法有时求得的是旅行商问题的近似解,但当该近似值和相应指派问题最优值相差很小时,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近似解,且计算量仅为O(n2)。最后提出了求解的一些改进途径。第7章结论与展望。首先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贡献及其创新点。然后对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说明,最后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及其不足如下: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对最小调整法进行归纳总结,将其系统化、完整化、成熟化,对其基本思想、实施过程的阐述简单易懂。将最小调整法应用于更多经济优化问题,并加以灵活改进。具体创新点及不足如下:第4章中利用运输问题“悖论”,解决最大运量问题,对充分利用运输资源,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价值。第5章中将最小调整法灵活地改进应用于求解最短时限指派问题,并对算法进行理论分析和证明,对该类问题的求解具有现实意义;两人一事指派问题、缺省指派问题和具有优先级指派问题的最小调整法求解和有效性分析,同样具有创新性。对于旅行商问题的求解,给出了一种基于最小调整法的近似解算法,该算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计算量仅为O(n2),但如何给出基于最小调整法的精确解是尚待研究的问题。对于运输、指派、旅行商问题的不确定型及较复杂非线性问题的提出和求解还有待补充。文章的大量案例来源于相关文献,案例规模较小通过手工完成求解,以便说明求解原理和过程。如果列举更大规模的案例需借助于计算机实现,给出算法的计算机实现程序,这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
张阳阳[3](2016)在《中国古代力学认识新探 ——以对大地稳定机制、“功”的计量、运动问题及转动现象的认识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中国古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力学具有独特的知识系统和认识方法。本文分析了自先秦至清代中期,古代学者关于大地稳定机制、“功”的计量、运动学问题的解答、转动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梳理了传统文化框架下和西方天文学影响下,古代学者对大地稳定机制的论述和实物类比;指出古人通过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可以浮在水或气中的现象,来论证其所支持的大地稳定机制,而即使是已经接受地圆观念的明清士人,也依然回归传统的气载大地说来解释大地的稳定机制。古人对大地稳定机制的类比论证多以验证观点为主,取材于生活中的实物,具有“述”而不“做”的特点。第二,分析了中国古代搬运活动和其它活动中“功”的计量方法,指出古代搬运活动中的做功计量与近代物理中的做功计算,在计量对象、自变量的选取,以及对自变量间定量关系的处理上是一致的;在其它活动的做功计量中,古人需要综合考虑自变量是否可以定量表达、自变量的个数以及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多种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以折算、迭加、建立定量关系等方法处理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三,以选自13本算书中的50个具有代表性的算题为例,系统地比较了它们的传统数学解法与近现代物理解法之间的异同,发现对于匀速运动问题,数学解法与物理解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匀变速运动和变加速运动问题,数学解法与物理解法则有本质的不同。由此反映了古人独特的物理认知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中国古人对运动现象的认知方式是数学性的,而非物理性的,因而未能提出一般性物理概念,提炼出一般性物理问题,长期停留在一个认识水平上,无法发展成一般的运动学理论。第四,分析了古人对各种转动现象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发现古人的定性描述主要反映了其对于转动物体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变化规律的一些朴素认识:古人的定量描述则反映了他们对于转动和平动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以及对齿轮系改变速度大小和动力作用方向的一些基本认识。
王艳玲[4](2017)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问题”有了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关注就成为世界数学教育的趋势之一,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已将“问题解决”作为核心内容及课程目标。尽管学者们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定义描述不同,数学教育研究者和心理学研究者对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视角不同,但都将数学问题解决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研究的目的都在于发现学生问题解决的规律和特征、通过教学等手段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和思维能力。本研究中,在已有的针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基础上,笔者界定了数学问题解决等相关的概念、术语,并确定了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问题。本研究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测量,评价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的取向,以量化研究为主,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纸笔测验及解题记录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通过对研究资料及获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在本研究所进行的“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两类数学问题解决的测验中,学生的表现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学生在“非常规问题—探索型”测验中得分要低于“常规问题—应用型”的测验得分,对于具体的题目类型,学生完成比较好的是“小数运算、整数运算、鸡兔同笼问题”这三类问题;两个测验中使用的高频解题策略比较相似,学生的解题错误主要集中在“不理解题意”和“计算类”的错误上;但通过将两个测验中所有样本进行水平分组,并对两个测验的每道题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进行每一个样本的逐一比较,笔者发现,学生在“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解题表现上并不是均衡和对等的,或者说学生一般思维能力与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而且,本研究中的三个样本学校来源于“常规问题—规则型”测验的同水平组,却在“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测验中均表现出了成绩上的显着差异,而且三所校在学生解题错误情况及策略使用上也明显存在差异。另外,学生样本在问题解决的结果、过程表现上也存在着显着的性别差异。这个结果使得探讨影响学生问题解决因素的现实状况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分析了来自“学生自身、课程、教学及环境”四个方面因素的现实样态,并与学生在本研究中的测试成绩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着学生问题解决的效果。概括的说,学生问题解决的表现是其自身观念及元认知的再现,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的复刻。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提出了“要基于‘问题解决’展开数学教学,要加强对一般解题策略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要重视对实践类问题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观念及解题的元认知、要调整数学问题解决教与学的方式”这样几个有针对性的建议,供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以期切实改进研究与实践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陈翔宇[5](2019)在《城市生鲜产品共同配送路径优化及利益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民生工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食品方面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生鲜产品,随着产品的跨地区流通日益广泛,其需求也不再局限于本地,这对生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专业化水平低、资源整合程度低等问题。尤其是在末端的城市配送方面,大多数城市的生鲜产品仍由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进行配送,市场竞争力不高,盈利水平较低。因此城市生鲜产品冷链配送企业有必要抱团发展,组成共同配送联盟,以降低配送成本,同时提高服务水平。本文针对生鲜产品共同配送的路径优化问题和后续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可行的共同配送实施方案。首先,通过分析生鲜产品对配送的特殊要求以及实施共同配送的优势和难点,研究了城市生鲜产品共同配送的必要性。其次,研究了生鲜产品共同配送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生鲜产品共同配送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考虑需求点时间要求及时变路网对车辆配送时间的影响,以使用车辆的固定成本、运输成本、制冷成本、生鲜产品在途货损成本以及迟到的惩罚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构建了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同时,通过构造嵌入最优化算法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求得配送路径和综合成本。而后,通过上述共同配送路径优化模型求解多个生鲜产品配送企业在不同合作组合情况下的配送优化路径及配送综合成本,以此为基础,采用合作博弈中的Shapley值法、Raiffa解法和Nash谈判法三种利益分配方法对共同配送联盟中各企业应分得的利益进行计算,分析各个生鲜产品配送企业通过共同配送可以获得的额外收益。最后,通过对B市的四家生鲜产品配送企业共同配送案例进行计算,检验了上述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在该案例中,通过共同配送,车辆配送路径较单独配送变得更为合理,配送综合成本较单独配送时大幅下降;而且通过本文提出的利益分配方案,这四家企业都可以通过共同配送获利,验证了共同配送联盟的可行性。在本文中提出的路径优化模型和利益分配模型可以对其他组建共同配送联盟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会民[6](2003)在《冲突分析与合作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作和冲突是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冲突与竞争,冲突与竞争使资源得以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率的使用,并且通过永不停止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冲突不是唯一的,极端的,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需要从环境当中谋求支持和机会,这就要从合作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冲突与合作是辩证统一的。冲突分析与合作理论是市场竞争进入较高层次的标志,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冲突分析与合作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力图建立一套冲突与合作分析理论的完整体系结构,并把它们扩展到实际应用当中去。为此本文力图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冲突分析与合作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其发展方向。2.研究冲突分析常用的模型与算法,着重分析了F-H方法与纳什均衡的缺陷与改进,提出了二步纳什均衡的概念;并研究了将冲突分析与粗糙集理论相结合,根据冲突函数的不同定义和阈值设定,导致不同联盟的方法。3.评述合作理论,并归结出合作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内容,主要对中外合资企业的合作与其稳定性进行分析。4.研究分配问题,主要研究分配问题中的多人合作对策问题,合作对策模型的常用解法,特别是多目标规划,以及DEA与多目标决策解法等。并对分配问题进行了公理化研究 。5.研究冲突与合作中必然经历的过程--谈判的理论,对于谈判的理论模型,谈判中的冲突与调停合作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供应链内谈判协调机制的设计与实现。6.研究了供应链管理中的冲突、合作与分配问题。从分配协调与库存协调为出发点尝试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库存合作利益分配协调机制,从而达到供需合作间双赢的目的。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田青[8](2003)在《离散制造企业物流网络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流网络优化对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企业全球化发展以及电子商务技术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物流实践,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以离散制造企业物流网络为研究对象,在物流网络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本文以物流实践为基础,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提出了离散制造企业物流网络设计程序;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多级仓储网点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分析;研究了物流费用的规模经济问题,给出了仓储费用和运输费用的表达方法;在对多种物流网络结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物流网络结构模型和基本决策问题,并提出了用动态规划解决多阶段物流网络设计问题的观点;提出了运用运输问题方法求解小规模基本物流网络设计的方法,同时弥补了已有研究中无法解决的网点建设费用问题以及忽视了物流费用规模经济问题的缺陷;在对大规模物流网络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EM和GA的改进方法—组合GA方法,用来求解大规模基本物流网络设计问题;最后,应用本文的理论与设计方法,对企业物流网络设计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刘伟[9](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廖丽婷[10](2015)在《公路施工平面布置的风险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公路建设项目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和城市面貌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施工现场高频率的安全事故却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如何减轻和控制施工现场的风险因素,塑造安全水平更高的现场环境。大量的研究成果旨在从项目管理的宏观角度出发,以人的主观因素和违规行为为切入点,过分依赖专家意见和历史数据,造成研究内容缺乏现实性和实用性。本文尝试站在公路施工平面布置这一微观视角,分析现场平面设计过程中可能面临风险因素,并利用科学的方法加以优化和改进,将安全管理问题具体化,避免空泛化、理论化,增强施工管理的可操作性。通过归纳和整理前人的文献资料,本文利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等科学手段完成风险指标的初选、精选,最终构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公路施工平面布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指标体系的设置还略显粗糙,但是尝试着从新的分析视角着手。本文尝试结合传统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理想解法,各取其长,互为补充,应用改进的灰色关联理想解法解决公路施工平面布置的风险分析问题,引入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作为核心风险要素的评判标准,不仅充分论证了该模型在公路施工平面布置风险分析问题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同时协助人们更有针对性地控制和处理重大风险。本文运用遗传算法优化施工平面布置,并借助理想解法完成备选方案的筛选和评价工作,不但证明了GA算法在公路施工平面布置优化研究上的优势性,同时针对备选方案的决策系统建立了更为完善的评价属性。利用毕威高速公路平面布置的实际案例,本文不仅充分阐释了上述研究方法的具体推导过程,而且系统分析了毕威高速公路平面布置中的核心风险,完成风险影响力大小的排序,通过对原方案的优化和改善,使得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提高了6.95%,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效果。本文扩展了公路施工平面布置风险分析与方案优化方法,通过分析、优化公路总平面设计方案,切实降低了公路作业的风险性,改善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等级,实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运输问题的技巧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输问题的技巧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2)最小调整法的改进及其在经济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运输、指派、旅行商问题及其模型介绍 |
1.2.1 运输问题及其模型介绍 |
1.2.2 指派问题及其模型介绍 |
1.2.3 旅行商问题及其模型介绍 |
1.3 算法体系及有效性说明 |
1.3.1 算法体系 |
1.3.2 算法有效性说明 |
1.4 论文方法与结构 |
1.4.1 论文的方法思路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运输问题文献综述 |
2.1.1 运输问题相关文献评论性综述 |
2.1.2 运输问题文献总结 |
2.2 指派问题文献综述 |
2.2.1 指派问题相关文献评论性综述 |
2.2.2 指派问题文献总结 |
2.3 旅行商问题文献综述 |
2.3.1 旅行商问题相关文献评论性综述 |
2.3.2 旅行商问题文献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最小调整法介绍 |
3.1 最小调整法的基本思想及实施过程 |
3.1.1 最小调整法的基本思想 |
3.1.2 最小调整法的实施过程 |
3.2 最小调整法的实现途径 |
3.2.1 求解最短路问题的Dijkstra算法 |
3.2.2 具有负权图的最短路算法 |
3.3 最小调整法的初始形式——指派问题一种标号算法 |
3.3.1 算法步骤 |
3.3.2 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
3.3.3 算法的复杂性分析 |
3.4 最小调整法的演进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4 最小调整法在运输问题中的应用 |
4.1 最小调整法解决一般运输问题 |
4.1.1 一般运输问题传统算法介绍 |
4.1.2 利用最小调整法解决一般运输问题 |
4.1.3 产销量为整数的运输问题整数解理论分析 |
4.2 最小调整法解决运输问题相关扩展模型 |
4.2.1 最短时限运输问题及其求解 |
4.2.2 运输问题其它相关扩展模型及求解比较 |
4.3 最小调整法在运输问题“悖论”中的应用 |
4.3.1 运输问题“悖论”的解释及其相关说明 |
4.3.2 基于运输问题“悖论”的最大运量问题分析 |
4.3.3 实例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最小调整法在指派问题中的应用 |
5.1 最小调整法解决一般指派问题 |
5.1.1 一般指派问题传统算法介绍 |
5.1.2 利用最小调整法求解一般指派问题 |
5.2 利用最小调整法求解最短时限一类指派问题 |
5.2.1 最短时限指派问题的最小调整法求解 |
5.2.2 最短时限指派问题的相关扩展模型 |
5.2.3 最短时限指派问题分类及其最小调整法求解 |
5.3 最小调整法在指派问题其它扩展模型中的应用 |
5.3.1 利用最小调整法求解两人一事指派问题 |
5.3.2 利用最小调整法求解缺省一类指派问题 |
5.3.3 利用最小调整法求解具有优先级指派问题 |
5.4 最小调整法在特殊二维0-1规划中的应用 |
5.4.1 具有特殊约束的二维0-1规划问题 |
5.4.2 利用最小调整法求解该类问题 |
5.4.3 相关推广模型的求解 |
5.5 本章小结 |
6 最小调整法在旅行商问题中的应用 |
6.1 旅行商问题传统算法介绍 |
6.2 利用最小调整法求解旅行商问题 |
6.2.1 最小调整法求解旅行商问题的思想和步骤 |
6.2.2 最小调整法求解旅行商问题的有效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贡献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古代力学认识新探 ——以对大地稳定机制、“功”的计量、运动问题及转动现象的认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意义与背景 |
2 前人研究综述 |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4 研究视角和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古人对大地稳定机制的认识 |
1.1 对天地结构稳定性的早期思考 |
1.2 传统知识背景下关于大地稳定机制的主要论述 |
1.2.1 水载大地说 |
1.2.2 气载大地说 |
1.2.2.1 关于载地之气运动的主要论述 |
1.2.2.2 气载大地的实物类比 |
1.3 西方天文学影响下关于大地稳定机制的主要论述 |
1.3.1 “明清士人”关于大地稳定机制的理论表述 |
1.3.2 “明清士人”关于“脬丸之喻”的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古人对“功”的计量 |
2.1 搬运活动中功的计量 |
2.1.1 运费计算中功的计量 |
2.1.1.1 《九章算术》中的运输劳费计量 |
2.1.1.2 其它典籍中的运输劳费计量 |
2.1.2 徭役分派中功的计量 |
2.1.3 工程营造中“搬运功”的计量 |
2.2 其它活动中功的计量 |
2.2.1 一个自变量的用功计量 |
2.2.2 两个自变量的用功计量 |
2.2.3 多个自变量的用功计量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古人对匀速运动问题的解答 |
3.1 单体匀速运动问题 |
3.1.1 单体单一速度问题 |
3.1.2 单体多个速度问题 |
3.2 两体匀速运动问题 |
3.2.1 重车空车同程往返问题 |
3.2.2 追及问题 |
3.2.3 相遇问题 |
3.3 多体匀速运动问题 |
3.3.1 多体同速问题 |
3.3.2 多体相遇问题 |
3.3.3 多体追及问题 |
3.4 其它匀速运动问题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古人对变速运动问题的解答 |
4.1 匀变速运动问题 |
4.1.1 单体匀变速运动问题 |
4.1.2 两体匀变速运动问题 |
4.2 变加速运动问题 |
4.2.1 单体变加速运动问题 |
4.2.2 两体变加速运动问题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古人对转动现象的认识 |
5.1 对转动现象的定性描述 |
5.1.1 对生活中常见转动现象的定性描述 |
5.1.1.1 对转动中心的关注 |
5.1.1.2 对转动周期性的认识 |
5.1.1.3 对转动快慢的定性描述 |
5.1.2 以磨、轮为喻对天体视运动的定性描述 |
5.1.2.1 磨、轮之喻的提出 |
5.1.2.2 明代黄润玉和王廷相对磨、轮之喻的运用 |
5.1.2.3 清代梅文鼎和戴震对磨、轮之喻的改造 |
5.2 对转动现象的定量描述 |
5.2.1 对生活器具转动的定量描述 |
5.2.2 对天转动的定量描述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目标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问题、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
一、问题的含义 |
二、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数学问题的相关研究 |
一、数学问题的含义 |
二、数学问题的结构 |
三、数学问题的特征 |
四、数学问题的分类 |
第三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
一、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 |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价值 |
三、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 |
四、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 |
五、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
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 |
七、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
第四节 文献综述总结 |
一、研究范围:广泛且繁杂 |
二、概念内涵:丰富并多义 |
三、研究重点:交叠与更替 |
四、研究视域:独立兼并行 |
五、研究问题:拓展和延伸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一、概念术语的阐释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研究的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方法的取向 |
二、具体方法的运用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三节 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
二、研究工具的运用 |
三、数据收集的过程 |
第四节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信度、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四章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结果表现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工具 |
二、评分框架 |
三、数据的编码与整理 |
四、试测 |
五、正式施测 |
第二节 学生常规数学问题测验(T2)结果的分析 |
一、T2的信度、区分度、难度检验 |
二、T2的分数及差异分析 |
三、T2成绩不同分值的分布 |
四、学生对T2题目及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 |
五、小结 |
第三节 学生非常规数学问题测验(T1)结果的分析 |
一、T1的信度、区分度、难度检验 |
二、T1的分数及差异分析 |
三、T1成绩不同分值的分布 |
四、学生对T1题目及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 |
五、小结 |
第四节 学生常规问题、非常规问题(T2、T1)测验结果的对比 |
一、(T2、T1)相关系数、差异系数的检验 |
二、(T2、T1)同类问题成绩的对比 |
三、(T2、T1)同类问题水平的对比 |
四、(T2、T1)结果的整体对比 |
五、小结 |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整体表现 |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个体表现 |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学校差异 |
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性别差异 |
第五章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过程表现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过程 |
一、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的研究 |
二、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 |
第二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分析 |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分析 |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比较 |
三、小结 |
第三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情况的分析 |
一、学生视角:对策略使用的自我判断 |
二、研究者视角:对可识别策略的判断 |
三、整合视角:对策略使用的整理 |
四、小结 |
第四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比较 |
一、策略使用的(T2、T1)题目比较 |
二、策略使用的学校比较 |
三、策略使用的性别比较 |
四、策略使用的水平比较 |
五、小结 |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的表现 |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表现 |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对比分析 |
第六章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二节 对学生因素的分析 |
一、学生的数学观念 |
二、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念 |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元认知 |
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元认知 |
五、小结 |
第三节 对课程因素的分析 |
一、《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解决 |
二、学生对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内容的看法 |
三、教师对数学教材问题解决内容的看法 |
四、小结 |
第四节 对教学因素的分析 |
一、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 |
二、教师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 |
三、小结 |
第五节 对环境因素的分析 |
一、家庭环境 |
二、其他环境 |
三、小结 |
第六节 总结与讨论 |
一、学生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
二、课程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
三、教师教学与数学问题解决 |
四、环境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多样,共性与差异并存 |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
第二节 建议 |
一、转变观念,基于“问题解决”开展数学教学 |
二、加强对问题解决一般策略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
三、重视对实践类问题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
四、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观念及问题解决的元认知 |
五、调整数学问题解决教与学的方式 |
第三节 反思 |
一、本研究的局限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学生测试 1 |
附录二:学生测试 2 |
附录三:学生自评表 1 |
附录四:学生自评表 2 |
附录五:学生调查问卷 1 |
附录六:学生调查问卷 2 |
附录七:学生调查问卷 3 |
附录八:学生调查问卷 4 |
附录九:学生调查问卷 5 |
附录十: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十一: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十二:家长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城市生鲜产品共同配送路径优化及利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生鲜产品物流研究 |
1.2.2 共同配送研究 |
1.2.3 配送路径优化研究 |
1.2.4 利益分配研究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概述 |
2.1 生鲜产品特性及配送要求 |
2.1.1 生鲜产品概念界定 |
2.1.2 生鲜产品货物性质及供需特点 |
2.1.3 生鲜产品配送要求 |
2.2 共同配送特点分析 |
2.2.1 共同配送概念界定 |
2.2.2 共同配送优势及难点 |
2.3 生鲜产品配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2.4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必要性分析 |
第3章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路径优化模型 |
3.1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问题描述 |
3.2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路径优化影响因素 |
3.3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路径优化模型构建 |
3.3.1 模型假设 |
3.3.2 模型参数及变量 |
3.3.3 目标函数 |
3.3.4 约束条件 |
3.4 模型求解算法 |
第4章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利益分配模型 |
4.1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利益来源 |
4.2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利益分配影响因素 |
4.3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利益分配原则 |
4.4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利益分配模型构建 |
4.4.1 模型基本要素 |
4.4.2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利益分配模型及求解算法 |
第5章 案例研究 |
5.1 案例概述 |
5.2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路径优化 |
5.3 生鲜产品共同配送利益分配计算 |
5.4 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A 算法代码 |
(6)冲突分析与合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冲突分析和合作理论概述 |
1.1.1 冲突分析与合作理论概念 |
1.1.2 冲突分析与合作理论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
1.2 冲突分析与合作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冲突分析与合作理论的发展方向 |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冲突分析模型与解法 |
2.1 F-H冲突分析方法 |
2.1.1 F-H方法的基本思想 |
2.1.2 F-H方法的主要概念 |
2.1.3 F-H冲突分析的基本步骤 |
2.1.4 F-H冲突分析法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
2.1.5 F-H方法改进 |
2.2 二步NASH 平衡 |
2.2.1 纳什均衡的概念 |
2.2.2 纳什均衡的缺陷与改进 |
2.3 冲突分析的粗糙集解法 |
2.3.1 冲突中局中人间的差异分析 |
2.3.2 局中人之间的关系和联盟分析 |
2.3.3 冲突矩阵和冲突函数 |
第三章 合作理论与稳定性分析 |
3.1 合作理论的重要意义 |
3.1.1 合作与竞争 |
3.1.2 合作理论的重要意义 |
3.2 合作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 |
3.2.1 合作理论的主要内容 |
3.2.2 合作理论的基本观点 |
3.3 中外合资企业的合作与其稳定性分析 |
3.3.1 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的形式与特点 |
3.3.2 合作效果分析 |
3.3.3 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的稳定性分析 |
第四章 分配问题的模型与解法研究 |
4.1 分配问题的概述 |
4.1.1 分配问题的定义 |
4.1.2 利益分配与合作的关系 |
4.1.3 利润分配原则 |
4.1.4 利润分配的均衡条件 |
4.2 分配问题多人对策解法研究 |
4.2.1 多人对策模型的基本思想 |
4.2.2 多人合作对策的分配模型 |
4.2.3 多人合作对策模型的常用解法 |
4.3 分配问题的其他解法 |
4.3.1 分配问题的DEA解法 |
4.3.2 分配问题的多目标决策解法 |
4.4 分配问题的公理化研究 |
4.4.1 分配模型的数学描述 |
4.4.2 公理化分配问题研究的含义 |
4.4.3 公理化研究的主要特征 |
4.4.4 分配模型的公理体系以及分配方法对公理性质的满足情况 |
4.4.5 分配决策的公理化研究对象 |
4.4.6 公理化研究的主要领域 |
第五章 谈判的冲突与调停合作分析 |
5.1 谈判的概述 |
5.1.1 谈判的概念 |
5.1.2 谈判的技巧与艺术 |
5.1.3 谈判的要素、过程及解 |
5.1.4 谈判的理论模型 |
5.2 谈判的冲突分析 |
5.2.1 属性和局势的冲突度 |
5.2.2 冲突谈判模型 |
5.3 谈判调停的合作分析 |
5.3.1 模型与满意度 |
5.3.2 调停模型的交互式解法 |
5.3.3 算例 |
5.4 供应链管理中谈判机制的研究 |
5.4.1 供应链管理中的谈判特点 |
5.4.2 供应链管理中谈判方法研究 |
5.4.3 供应链管理中谈判的应用案例 |
第六章 冲突,合作与分配方法在管理中应用 |
6.1 供应链管理中的冲突分析 |
6.1.1 供应链内的冲突竞争性定位模型 |
6.1.2 供应商之间的报价冲突分析 |
6.1.3 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性冲突讨价还价博弈 |
6.2 供应链管理中的合作分析 |
6.2.1 供应链中合作联盟企业间的特点 |
6.2.2 合作关系的目标 |
6.2.3 实现的措施和方法 |
6.3 供应链库存合作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
6.3.1 三种不同类型的供应链体系 |
6.3.2 三种类型供应链库存效益的数学表示 |
6.3.3 信息共享非合作供应链体系下利益分配模型 |
6.3.4 分析和结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8)离散制造企业物流网络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 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本文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研究方法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物流网络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
2.1 设施布置研究综述 |
2.1.1 布置问题模型研究 |
2.1.2 布置问题算法比较研究 |
2.2 选址问题算法研究综述 |
2.2.1 一元网点布局问题 |
2.2.2 多元网点布局问题 |
2.3 设施选址-分派问题研究综述 |
2.3.1 LAP理论问题 |
2.3.2 LAP求解方法研究 |
2.4 物流费用规模经济研究现状 |
2.4.1 仓储费用规模经济研究现状 |
2.4.2 运输费用规模经济研究现状 |
2.5 综述分析 |
2.5.1 研究特点 |
2.5.2 存在的问题 |
2.5.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流网络初步设计方法研究 |
3.1 物流网络系统设计程序与内容 |
3.1.1 程序 |
3.1.2 内容 |
3.2 供应商选择与分析 |
3.2.1 供应商选择标准研究 |
3.2.2 供应商选择方法 |
3.2.3 供应商选择程序 |
3.3 企业选址定性分析 |
3.3.1 工业生产力布局原则 |
3.3.2 设施选址考虑的因素 |
3.4 仓储网点分析研究 |
3.4.1 多级仓储系统结构设计研究 |
3.4.2 多级仓储系统DC配置方法研究 |
3.4.3 多级仓储系统各级DC特性比较研究 |
3.5 运输方式选择研究 |
3.5.1 运输方式选择方法研究 |
3.5.2 运输方式比较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流费用研究 |
4.1 仓储费用研究 |
4.1.1 仓储费用研究现状 |
4.1.2 物流中心建设成本规模经济研究 |
4.1.3 物流中心的仓储费用规模经济研究 |
4.2 运输费用研究 |
4.2.1 运输费用的规模经济问题 |
4.2.2 公路运输费用的研究 |
4.2.3 铁路运输费用研究 |
4.2.4 水运运输费用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本物流网络设计问题分析和解法研究 |
5.1 物流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
5.1.1 物流网络拓扑结构研究综述 |
5.1.2 基本物流网络结构及基本决策问题分析 |
5.1.3 2阶段与小规模物流网络设计方法研究 |
5.2 基本物流网络设计模型建立 |
5.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2 基于运输问题的基本物流网络设计方法研究 |
5.2.3 数值例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组合GA研究 |
6.1 大规模问题求解方法比较研究 |
6.1.1 混合进化法 |
6.1.2 遗传算法 |
6.1.3 生成树-遗传算法 |
6.1.4 分析总结 |
6.2 组合GA研究 |
6.2.1 组合GA程序 |
6.2.2 选址决策的组合GA研究 |
6.2.3 分派决策的GA研究 |
6.2.4 计算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证研究-企业物流网络设计 |
7.1 企业现状分析 |
7.1.1 企业概况 |
7.1.2 企业物流网络现状分析 |
7.1.3 问题及目标 |
7.2 G企业物流解决方案 |
7.2.1 初步设计方案 |
7.2.2 详细优化设计方案 |
7.3 方案评价 |
7.3.1 网络结构和网点数量比较评价 |
7.3.2 仓储网点分派评价 |
7.3.3 运输方案调整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总结 |
8.1.1 本文主要工作 |
8.1.2 本文的创新点 |
8.2 尚需解决的问题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 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研究成果 |
致 谢 |
(9)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问题解决理论 |
二、知识迁移理论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
七、学会知识迁移 |
结语 |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10)公路施工平面布置的风险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风险概述 |
2.1.1 风险的含义和特点 |
2.1.2 风险的分类 |
2.2 风险评估简述 |
2.2.1 风险评估的作用 |
2.2.2 风险评估的方法 |
2.3 公路施工平面布置的要点及风险因素 |
2.3.1 施工平面布置的意义 |
2.3.2 施工平面布置的原则 |
2.3.3 施工平面布置的依据 |
2.3.4 施工平面布置的要求及风险 |
2.3.5 现有施工平面布置存在的普遍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施工平面布置风险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
3.1 平面布置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2 平面布置风险评价指标的初选 |
3.1.3 平面布置风险评价指标的精选 |
3.1.4 平面布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 平面布置的风险分析 |
3.2.1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3.2.2 理想解法的简述 |
3.2.3 基于灰色关联理想解法的平面布置风险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施工平面布置的优化研究 |
4.1 优化方法的介绍 |
4.2 平面布置方案的优化 |
4.3 平面布置方案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实例 |
5.1 毕威高速公路项目介绍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施工平面布置 |
5.2 毕威高速公路平面布置的风险分析 |
5.3 毕威高速公路平面布置的优化研究 |
5.4 平面布置风险管理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运输问题的技巧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运输问题的技巧解法[J]. 陶景义. 工科数学, 1993(04)
- [2]最小调整法的改进及其在经济优化中的应用[D]. 费威.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7)
- [3]中国古代力学认识新探 ——以对大地稳定机制、“功”的计量、运动问题及转动现象的认识为例[D]. 张阳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4]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艳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5]城市生鲜产品共同配送路径优化及利益分配研究[D]. 陈翔宇.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冲突分析与合作理论研究[D]. 李会民. 天津大学, 2003(04)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离散制造企业物流网络设计方法研究[D]. 田青. 天津大学, 2003(04)
- [9]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10]公路施工平面布置的风险分析与优化研究[D]. 廖丽婷.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