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治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工程全面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贵州省人民政府[1](2013)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文中认为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黔府发〔2013〕2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按照省委"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决策部署,特制定本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一、重要意义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是广大农民群众最期盼、最想做的事,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戴长永[2](2012)在《浅谈太原市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建设》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介绍太原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地位,说明了建设村村通水泥(油)路的必要性,并就建设目标、资金筹措、工程监理、质量管理、养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存在问题,总结了若干经验。
岳磊[3](2011)在《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在“十一五”提出的农村发展重大战略,针对我国的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国家决定在全国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农村文化改变农村生活环境等方式,增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运用对比分析、经验总结及个案研究等方法,结合历史、国内、国际的乡村建设发展理论、发展模式、发展成效以及成功经验,通过对近几年山西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模式、相关政策措施进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从而加快山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山西结合本省实际,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一是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的实际出发,把建设新农村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二是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矛盾突出的实际出发,把建设新农村与节约资源、治理环境、建设生态结合起来;三是从贫困面大的实际出发,把建设新农村与加快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四是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实际出发,把建设新农村与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五是从农村一些地方矛盾纠纷较多的实际出发,把建设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明确了发展目标,即:经济实现新发展,设施得到新加强,面貌呈现新变化,素质要有新提高,机制取得新进步,生活跃上新水平。通过区域发展、村庄发展以及梯次推进等发展模式,使得山西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示范带动效应正在显现,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性,新农村建设投入稳定增长。尽管山西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村劳动力就业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外向度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空间受到巨大挤压,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建设成本高,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大;路、水、电、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城乡差别持续扩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财政投入不足,信贷支持不够,村集体经济组织薄弱等。山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确保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董传岭[4](2010)在《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建国60年,华北农村服饰、饮食、住房、交通、婚丧、信仰、节日、文娱等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驶入“高速路”,变化日新月异。服饰变迁从传统到现代、从贫乏单调到丰富多彩,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前30年,服饰演变迟缓,衣着简朴,贫乏单调,传统服饰依然赓续,服饰现代化水平低下,生活困难时期人们缺衣少穿;后30年,服饰现代化急剧加速,去朴从艳、趋新多变、异服纷呈,日趋时装化、多样化、个性化、后现代化。如今,服饰变迁速度越来越快,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人们自由搭配服饰,求美趋新、彰显个性。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不断追求自由、美观、舒适、保健是服饰变迁的趋势和指向。饮食变迁巨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的变化尤甚。新中国成立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人们粮食缺乏,生活艰苦,饮食清淡粗糙,勉强温饱;歉收之年,只好大量靠代食品充饥,甚至断炊、患水肿病、饿毙。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主、副食日渐丰富,人们饮食逐步改善,不仅吃饱,而且吃好,副食品比例增大,肉、蛋、奶消费量增多,讲究营养和健康,饮食由“粗放型”变为“营养型”。尽管人们饮食发生重大变迁,日益现代化,但传统饮食仍在延续,并没断裂。住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平房到楼房,从土木结构到砖石钢筋水泥结构,从阴暗、潮湿、狭窄到明亮、干净、宽敞,日益现代化、舒适化和人性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富裕起来的人们纷纷翻盖或建新房,农村出现“建房热”,过去的阴暗破旧的土平房,逐渐被明亮宽敞的浑砖房取代。近几年人们住房更加上档次,居住面积不断增加,宜居指数日益提高,农村住房向楼房化方向发展。农村交通变化迅速,从土路到碎石路,再到柏油路和村村通油路;从传统大车、小车、地排车到现代化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和汽车,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村村通客车。与此同时,人们出行习俗也发生重大变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还基本承袭传统的交通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变迁大提速,人们出行工具日益动力化、现代化,特别是近几年,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和公交,小轿车日益增多,交通空前便利,农村交通实现历史性跨越。历代相沿、约定俗成的婚丧礼俗不断嬗变,变迁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大力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婚丧从简。议婚、订婚、迎娶、婚宴、离婚、再婚与特殊婚姻等婚嫁习俗都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丧葬礼仪习俗也不断演变,特别是实行火化后,推行新丧制,禁止土葬和新起坟头,不准按旧式方式发丧,反对大操大办,几千年来的丧葬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但民间传统习俗力量巨大,婚丧习俗变革道路曲折,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婚丧习俗回潮,既崇尚现代元素,又操演传统礼仪,新旧杂陈,大操大办之风盛行。在人类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世代沿袭的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祭灶日等传统节日习俗都发生巨大变迁。建国之初,民间传统节日习俗逐渐恢复,但后来大力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特别是“大跃进”、破“四旧”等运动对传统节日习俗造成严重冲击和破坏,节日习俗出现断裂。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节日复苏,节日内容逐渐丰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现代化、现实诉求更迭以及受西方节日影响等,许多源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节日民俗行为趋于消失。社会信仰纷繁庞杂,既有对种种鬼神的崇拜,也有对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的信仰,也有的参加反动会道门和邪教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大搞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特别是“四清”和“文革”期间,大破“四旧”,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严重冲击,发生断裂;宗教信仰自由也受到限制,甚至陷于停顿。改革开放后,信仰自由政策恢复,被国家压倒“场面下”的民间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庙宇重建,天主教和基督教迅速发展,基督教的发展尤其迅猛,邪教也一度高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传统的戏剧、武术、狮子舞等文体娱乐活动逐渐发展起来,现代化的电影进入农村,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和文艺宣传工具,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发展,1958年达到高潮。但“四清”和“文革”时期,大破“四旧”,许多传统娱乐活动被取缔,“文革”期间老百姓仅能看到8部样板戏。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体娱乐活动复归,文娱活动多样化,农民文化艺术节不断把农村文娱活动推向高潮。但如今,农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趋于单调,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们需要,文体娱乐建设亟待加强。传统与现代对立,又相互转换和融渗;国家与民间社会相互形塑和构建,构成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鲜活内容,也促推社会生活变迁。
齐美胜[5](2010)在《乡村社会动员机制研究 ——以皖南G村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显着的后发国家。长期以来,在国家主导的赶超型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乡村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推进的路径依赖。在此背景下,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重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并着力解决家庭承包责任制引起的公共领域主体缺失等问题。然而,在现行制度条件下,农民参与是实现国家完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提条件。因此,本研究基于“过程—事件分析”的方法,以皖南一个村庄修路工程为个案,试图解释村庄行动者参与公共事件的动因。调查发现,乡村社会动员是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公共领域,促进村庄内部动力源衍生和发育的重要力量。需要追问的是,在乡村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动员是如何可能的?其影响乡村社会动员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又呈现怎样的运作逻辑和现实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提出问题意识,评述国内外动员理论,并交代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勾勒和呈现村庄结构类型的基本特征、村村通工程实施现状以及动员缘起的制度背景。第三章通过对动员主体,即乡村干部的角色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分析,阐释在多重关系编织的村庄情境中,变通已成为动员议题意义建构的必要路径。第四章通过对村庄社区认同基础的分析,论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中,村庄社区的整合机制和动员客体集体行动逻辑。第五章结论与启示部分,本研究认为乡村社会动员机制运作与乡村社会结构紧密关联,动员主体的议题建构与动员客体的社区认同,实质是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关系重构是乡村社会动员机制的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试图探讨多元化村庄主体参与模式对提高当前乡村社会动员效率和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现实意义。在结束语中,本研究主要反思村庄社区发展中制度干预与内生动力的关系以及本研究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郝慧慧[6](2009)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县乡公路管理研究 ——以长治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县乡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深刻地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如何使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更好地、更有效地发挥县乡公路建设和管理的职能作用,论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般含义及其提出的现实和理论背景谈起,分析了新时期县乡公路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提出之后,政府对县乡公路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县乡公路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除了县乡公路发展自身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政府未能科学合理的定位,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作用还未充分有效发挥。论文通过透视现状、分析原因,最后对政府如何在县乡公路建设管理中发挥其有效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此外,论文采用实证分析法。着重以长治市为例,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如何进行县乡公路建设管理进行了研究。地处太行山脉的长治市,公路建设及客运发展面临较平原地区更多和更大的困难,为解决全市200多万农民群众“出行难、乘车难、运输难、致富难”的问题,长治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构筑县乡大交通网络,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高速路径,使全市的公路建设和县乡交通运输事业有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论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政府的新农村建设与县乡公路管理职能,包括三节。其中第一节政府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第二节作为政府职能的县乡公路管理,第三节县乡公路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改革开放以来县乡公路管理的实践,包括三节。其中第一节县乡公路建设及管理的基本状况,第二节县乡公路建设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节长治市的县乡公路建设及管理现状。第三章在新农村建设中改进县乡公路管理的基本思路,包括四节。第一节进一步增强县乡公路管理的服务理念,第二节进一步明确县乡公路管理的职能与职责,第三节进一步强化县乡公路管理的法制规范,第四节改进县乡公路管理需要正确处理的其他相关问题。第四章改进长治市县乡公路管理的主要对策,包括八节。其中第一节深入调查研究实行科学规划,第二节强化试点效应务求协调发展,第三节致力求真务实加快步伐发展,第四节着力抓好农村交通发展,第五节加大力度强化县乡公路管理,第六节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七节扎实推进交通行业创新,第八节努力提高交通安全监管水平。
刘中平[7](2009)在《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养护管理》文中认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大力进行新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加快以村村通公路为重点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安徽省村村通公路工程以水泥路为主。本文结合目前我省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现状,对村村通水泥路工程项目分散、点多面广、建设规模小、技术等级低、造价低、乡镇政府当业主的特点,对工程建设技术力量不足,管理水平较低,施工设备跟不上的实际问题,论述了保证道路建设质量,采取因地制宜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把住原材料关、配合比关、施工设备关、施工工序及验收关。从水泥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配合比试配、拌和运输、振捣抹光、锯缝养生等关键性技术环节,实现控制路基路面施工质量。同时,提出“建养并重”的原则、注重日常预防性养护、对损坏的路面及时进行维修、常见病害提出预防及养护措施。本文还结合含山县村村通水泥道路的实际工程,开展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养护管理的实施过程,保证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的建设质量和使用寿命,以提高村村通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武维生通讯员 任建忠[8](2008)在《立足民本 关注民生 造福百姓 构建和谐》文中研究说明时下,漫步在离石城乡,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映入眼帘,水泥路、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城乡学校焕新颜,山乡处处披绿装,……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幕幕和谐温馨的场景,是离石区高度关注民生,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办好事实事的真实写照。 离石区位于黄河中游,山西西部,?
霍甫安,刘东光,武少权[9](2007)在《十六大以来我省社会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文中研究说明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山西省委、省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兴晋富民步伐,努力构建和谐山西,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徐富敏[10](2007)在《风雨黄金路》文中指出一场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村村通"宏大的战役,打开了农民致富的大门,邢台大地上展现出一条条黄金路……"先商南北即往来,秦汉驰道通四海,隋修石桥名千里,唐宋驿运达边寨。"历史悠久的邢台市,道路交通有着光辉的历史,这首诗便是最佳的见证。特别是改革开放
二、长治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工程全面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治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工程全面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2)浅谈太原市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太原市农村公路现状及改善的必要性 |
2 村村通水泥(油)路建设 |
2.1 建设目标 |
2.2 资金筹措 |
2.3 工程监理 |
2.4 质量监理 |
2.5 建设成就 |
2.6 养护管理 |
3 存在问题及启示 |
3.1 存在问题 |
3.2 经验与启示 |
(3)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2.1 建国以前的学者研究和实践 |
2.1.1 晏阳初先生的乡村建设实践 |
2.1.2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实践 |
2.1.3 卢作孚先生的乡村建设实践 |
2.1.4 对建国前乡村建设实验的思考 |
2.2 国内新农村建设概况 |
2.2.1 建国以后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
2.2.2 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农村建设实践 |
2.2.3 十一五时期国家新农村建设部署情况 |
2.3 国际农村建设概况 |
2.3.1 韩国新村运动 |
2.3.2 欧盟国家农村建设 |
2.3.3 印度克拉拉邦的人民科学运动和人民计划运动 |
2.3.4 巴西农村发展 |
第三章 山西新农村建设现状 |
3.1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 |
3.1.1 山西新农村建设思路 |
3.1.2 山西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 |
3.1.3 山西新农村建设重点内容 |
3.2 山西新农村建设模式 |
3.2.1 区域发展模式 |
3.2.2 村庄发展模式 |
3.2.3 梯次推进发展模式 |
3.3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做法 |
3.3.1 坚持试点起步,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
3.3.2 坚持规划先行 |
3.3.3 坚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
3.3.4 坚持统筹城乡、以工补农,探索资源型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
3.3.5 坚持从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事情抓起 |
3.3.6 坚持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3.4 山西新农村建设成效 |
3.4.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
3.4.2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
3.4.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
3.4.4 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进展顺利,示范带动效应正在显现 |
3.4.5 新农村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建立 |
第四章 山西新农村建设现存在问题 |
4.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低 |
4.1.1 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 |
4.1.2 农业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农机装备水平低 |
4.1.3 抵御自然灾害水平低 |
4.1.4 农业人员素质低 |
4.2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
4.2.1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
4.2.1 农村劳动力就业程度低 |
4.2.3 农村劳动力外向度低 |
4.2.4 农民增收空间越来越窄 |
4.3 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建设成本高,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大 |
4.3.1 村村通水泥路(油)建设强度大、任务繁重 |
4.3.2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
4.3.3 农村电力建设任务大 |
4.3.4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繁重 |
4.4 村庄规模小,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 |
4.5 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
4.5.1 城乡收入差别持续拉大 |
4.5.2 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份额太小 |
4.5.3 区域发展不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大 |
4.6 建设资金不足 |
4.6.1 财政投入不足 |
4.6.2 信贷支持不够 |
4.6.3 村集体经济组织薄弱 |
第五章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对策 |
5.1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 |
5.1.1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
5.1.2 推进中低产田改造 |
5.1.3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
5.2 增加农民收入 |
5.2.1 发展与农业关联度大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
5.2.2 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5.2.3 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水平 |
5.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
5.3.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5.3.2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
5.4 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5.4.1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
5.4.2 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
5.4.3 推进城乡融合 |
5.4.4 加快扶贫开发力度 |
5.5 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
5.5.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
5.5.2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5.6 创新工作方式,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 |
5.6.1 强化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责任 |
5.6.2 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
5.6.3 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
6.1.2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6.1.4 山西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
6.1.5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对策 |
6.2 讨论 |
6.2.1 新农建设的债务问题 |
6.2.2 率先发展、自费建设的悖论 |
6.2.3 新农建设工程的维护与利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界定 |
三、理论基础 |
四、学术史回顾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梁山县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况 |
第二节 行政区划沿革 |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服饰变迁 |
第一节 20世纪50-70年代的服饰 |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服饰 |
小结 |
第三章 饮食变迁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的饮食 |
第二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的饮食 |
小结 |
第四章 住房变迁 |
第一节 住房形式 |
第二节 房屋建筑 |
第三节 院落布局 |
第四节 室内陈设 |
第五节 村镇建设 |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变迁 |
第一节 道路建设 |
第二节 交通工具 |
第三节 出行习俗 |
小结 |
第六章 婚丧习俗变迁 |
第一节 婚嫁习俗 |
第二节 丧葬习俗 |
小结 |
第七章 节日习俗变迁 |
第一节 春节习俗 |
第二节 其它节日习俗 |
小结 |
第八章 社会信仰变迁 |
第一节 迷信活动 |
第二节 庙宇祠堂 |
第三节 宗教信仰 |
小结 |
第九章 文体娱乐变迁 |
第一节 戏曲演出 |
第二节 电影放映 |
第三节 文艺汇演与农民文化艺术节 |
第四节 村级活动场所文娱活动 |
小结 |
第十章 结语 |
第一节 社会生活变迁特点及原因 |
第二节 理论总结与启示 |
第三节 农村社会发展对策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5)乡村社会动员机制研究 ——以皖南G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既有研究述评 |
三、理论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村庄结构类型与"嵌入"的工程 |
一、内陆农业型:G村结构与类型 |
二、村村通修路工程的制度背景 |
三、一事一议:被简化的制度安排 |
四、难题的出现:动员缘起 |
第三章 权力、关系与议题建构 |
一、"双重性":村干部的角色及其行为模式特征 |
二、变通:动员议题的表达策略与建构路径 |
第四章 认同的建立:村庄回应与行动力 |
一、个人理性、合作意愿与社区整合 |
二、聚内认同:村庄的内生动力源 |
三、退款:一个喜剧性结尾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一、关系重构:动员机制的实践逻辑 |
二、讨论与启示:好事办好? |
结束语 |
附录 |
附录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7)4号 |
附录2:Z县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
附录3:访谈对象目录 |
附录4:访谈提纲(村干部、村民) |
附录5:照片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新农村建设中的县乡公路管理研究 ——以长治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政府的新农村建设与县乡公路管理职能 |
1.1 政府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 |
1.1.1 新农村建设 |
1.1.2 政府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 |
1.2 作为政府职能的县乡公路管理 |
1.3 县乡公路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
1.3.1 加快发展县乡公路,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 |
1.3.2 加快发展县乡公路,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 |
1.3.3 加快发展县乡公路,是改善和优化我国公路网结构的必然选择 |
1.3.4 加快发展县乡公路,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
1.3.5 加快发展县乡公路,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县乡公路管理的实践 |
2.1 县乡公路建设及管理的基本状况 |
2.1.1 县乡公路建设的基本状况 |
2.1.2 县乡公路建设取得的成就 |
2.2 县乡公路建设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长治市的县乡公路建设及管理现状 |
2.3.1 长治市县乡公路概况介绍 |
2.3.2 长治市县乡公路建设取得的成就 |
2.3.3 长治市县乡公路建设任重道远 |
第三章 在新农村建设中改进县乡公路管理的基本思路 |
3.1 进一步增强县乡公路管理的服务理念 |
3.2 进一步明确县乡公路管理的职能与职责 |
3.3 进一步强化县乡公路管理的法制规范 |
3.4 改进县乡公路管理需要正确处理的其他相关问题 |
3.4.1 县乡公路建设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相结合 |
3.4.2 县乡公路建设应与减轻农民负担相结合 |
3.4.3 县乡公路建设应与加强资金监管相结合 |
3.4.4 县乡公路建设应与工程质量进度相结合 |
3.4.5 县乡公路养管应与“四个主体”相结合 |
3.4.6 县乡公路养管应与农民主体地位相结合 |
第四章 改进长治市县乡公路管理的主要对策 |
4.1 围绕“三个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实行科学规划 |
4.2 围绕“三个服务 |
4.3 围绕“三个服务”,致力求真务实加快步伐发展 |
4.4 围绕“三个服务”,着力抓好农村交通发展 |
4.5 围绕“三个服务”,加大力度强化县乡公路管理 |
4.6 围绕“三个服务”,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
4.7 围绕“三个服务”,扎实推进交通行业创新 |
4.8 围绕“三个服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个人简况 |
致谢 |
(7)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养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加快农村村村通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
1.2.2 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状况 |
1.3 安徽省农村公路发展状况 |
1.4 村村通公路工程的特点 |
1.4.1 项目分散,经济发展不均衡,建设和管理难度大 |
1.4.2 建设规模大小不均 |
1.4.3 技术等级低 |
1.4.4 造价低 |
第二章 村村通公路工程实施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
2.1 村村通公路工程实施的技术措施 |
2.1.1 建设水泥路,发挥资源优势 |
2.1.2 选择适宜和较低的技术标准 |
2.1.3 遵循"强基薄面"的设计原则 |
2.1.4 新建土路基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 |
2.1.5 原有砂石路面的老路基就高补低 |
2.2 村村通公路工程实施的管理措施 |
2.2.1 招标阶段管理措施 |
2.2.2 施工准备阶段管理措施 |
2.2.3 施工阶段管理措施 |
2.3 村村通公路工程实施的管理实例 |
第三章 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
3.1 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
3.2 石灰土底基层施工质量控制 |
3.3 级配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 |
3.4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
3.4.1 水泥混凝土原材料 |
3.4.2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 |
3.4.3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的设计实例 |
3.4.4 施工设备 |
3.4.5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关键环节控制 |
3.4.6 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和验收 |
3.4.7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和管理 |
第四章 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养护管理 |
4.1 加强工程施工管理条件环节,形成质量合格工程 |
4.1.1 水环境 |
4.1.2 必要措施 |
4.1.3 技术措施 |
4.1.4 环节措施 |
4.2 加强村村通公路交通管理,防止路面过早破坏 |
4.3 加强村村通公路日常养护,保证路面使用品质和使用寿命 |
4.3.1 及时填补坑洞 |
4.3.2 日常工作 |
4.3.3 特殊情况 |
4.4 村村通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 |
4.4.1 裂缝的养护维修 |
4.4.2 板块脱空处治 |
4.4.3 错台处理 |
4.4.4 胀起与拱起处理 |
4.4.5 接缝养护维修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十六大以来我省社会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缩小发展差距,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 |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进展顺利。 |
2、特色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 |
3、“两区”开发和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
4、交通事业迅猛发展。 |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果 |
1、高度重视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
2、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力度加大。 |
3、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采取了切实措施。 |
4、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
5、科技实力显着增强。 |
三、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迈出新步伐 |
1、司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
2、公共财政体制得到调整规范。 |
3、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
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新突破 |
1、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
2、劳动关系进一步规范。 |
3、解决“四矿”问题开始重点突破。 |
五、完善社会管理, 保持全社会的安定有序显现新成效 |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等社会管理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
2、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有新的提高。 |
3、“平安三晋”建设成效明显。 |
六、做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新面貌 |
1、以节能降耗为重点,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
2、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为重点, 大力治理环境污染。 |
3、以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 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
四、长治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工程全面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J].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12)
- [2]浅谈太原市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建设[J]. 戴长永.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09)
- [3]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D]. 岳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4]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D]. 董传岭. 南开大学, 2010(08)
- [5]乡村社会动员机制研究 ——以皖南G村为个案[D]. 齐美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新农村建设中的县乡公路管理研究 ——以长治市为例[D]. 郝慧慧. 山西大学, 2009(S1)
- [7]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养护管理[D]. 刘中平.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8]立足民本 关注民生 造福百姓 构建和谐[N]. 本报记者 武维生通讯员 任建忠. 中国信息报, 2008
- [9]十六大以来我省社会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J]. 霍甫安,刘东光,武少权. 前进, 2007(10)
- [10]风雨黄金路[J]. 徐富敏. 中国作家,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