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写CAI课件“元素化学”脚本的认识和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婧[1](2019)在《基于观念建构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关键靠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基础在教育。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中学教学的理念正逐渐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来,要求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有机化学是化学科学的重要部分,高中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概括性、指导性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运用化学思维分析现象、解决问题。本研究将化学基本观念融入到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用观念引领教学,并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观念”、“化学基本观念”的概念,分析了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理论支撑。第三部分,结合高中有机化学特点,将“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思路融入具体教学设计中,并进行了教学实践。第四部分,基于教学实践情况,得出研究结论,反思研究过程。本文根据高中有机化学特点和化学基本观念内容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将“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并进行教学实践,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活动表现和纸笔测验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评价。事实证明“观念建构”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陈阳亨[2](2017)在《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元素观教学工具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中教材正在全面修订完善,并第一次将“学科核心素养”归入教材。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在研究宏观、微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实验操作实践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思维方法实践的过程中。从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出发,还存在不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渗透的现象,化学教学工具设计研究与效果反馈也不明朗,对于学生的后续人生与职业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在化学基本观念(以元素观为例)的统领下,高中化学教学工具的设计及编写,通过实践研究调查分析应用此工具的效果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找寻理论支持与相关实践探索案例。从科学本质、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等作为研究视角,在实践探索中,找寻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元素观教学工具及应用研究现状及国内外计算机辅助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等。其次,通过问卷对高中学生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前的知识储备与学习后是否达标进行了测试,了解学生现状与应用教学工具后的效果。最后,对一线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学工具的不足。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此项研究所依赖的科学本质、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等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难点分析和教学策略研究。第四部分为教学工具开发,设计与开发制作了教学工具及教学设计。第五部分为实践研究,此部分检测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实效性。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此部分主要总结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疏漏,为后续改进提升进行准备。本文力求通过上述六个部分,尝试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元素观教学工具及应用研究,以期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郭芸[3](2016)在《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环境和学习工具”。然而,伴随CAI课件的广泛使用,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传统CAI课件发展为CAI积件系统。对近十年的文献分析得知,CAI积件系统的研究已从纯理论和技术探讨层面转向教育应用,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进入瓶颈期。基于积件系统理论、对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发展现状的分析、积件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等多方考虑,本文选取高中生物学人教版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为内容展开积件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目的是丰富高中生物学积件资源,帮助普通高中师生简单快速地组合、创建出积件式课件,提高课件使用效率和教学质量,初步实现积件系统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述积件系统,阐述其研究现状和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提出高中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开发原则和开发技术路线。第三章,选取高中生物学内容,分析需要开发积件的内容。第四章,阐述积件系统开发的具体步骤,首先确定开发环境;其次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和“有丝分裂”两部分内容为例,详细阐述各类积件开发的过程和步骤;然后对积件的管理、积件库的建构提出了具体方法和要求;最后对积件组合平台Power Point展开技术调试,确保实现对各类积件的控制。第五章,将构建的积件系统用于教学实践,比较CAI积件系统与传统CAI课件的教学效果。第六章,根据教学效果及师生意见,对构建的积件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获得最终版积件系统。
宋婷[4](2014)在《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学化学概念在中学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网络中的节点,化学概念掌握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化学学习效果的好坏。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中有很多共有或者相衔接的概念,但是,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阶段的化学概念的学习要求更高,更强调应用,显现出劣构特点,属于高级学习的范畴。经考察,由于学生在化学概念本身具有的三重表征(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符号层面)之间转换存在困难等原因,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并不理想,需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认知灵活理论是斯皮罗等人针对结构不良和复杂问题的本质特征提出的理论,是高级学习的指导理论,以发展学生的认知弹性为目的,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它的基本内容包括认知弹性、高级学习、结构不良领域知识,概念的多元表征、案例与主题进行十字交叉设计是其基本原理,认知弹性超文本和随机通达教学是将认知灵活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的媒介和方法。综上,认知灵活理论指导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本文以查阅文献、阅读书籍、课堂观察等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提出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案例,并请一线高中化学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与不足,本文旨在为教师突破高中化学概念教学难点提供参考。全文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引言。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二部分:认知灵活理论综述和化学概念教学研究综述。①对认知灵活理论的理论渊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实施媒介——认知弹性超文本、实施方法——随机通达教学进行概述。②对化学概念的界定和分类、地位特点分析,国内文献综述和国外相关理论综述。第三部分:①通过对两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得出认知灵活理论所强调的要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②认知灵活理论指导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通过对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得出认知灵活理论指导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有其必要性;通过对认知灵活理论和高中化学概念进行分析,发现:高中化学概念多显现出劣构特征,适合采用高级学习的方式,应以发展学生认知弹性为教学目标,因此,认知灵活理论指导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具有可行性。③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提出了认知灵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包括确定高级学习目标、对概念进行多元表征、选择适合的案例和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注重知识间联系;提出策略指导下的教学环节设计包括主题选择、情境创设、主题探索、案例分析、知识迁移、总结评价等六个环节。④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案例设计。以关键概念“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主题之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及实质”为例,进行认知灵活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案例具有以案例为主线、注重知识多元表征、以发展学生认知弹性为目的等特点。将教学案例与一线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讨论,对高中教师进行访谈,请他们对教学案例进行评价,总结优点、改进不足。根据改进建议,完善教学设计,投入使用,请学生评价,得出结论。第四部分:以化学必修1为例,对主要的化学概念进行了多元要素的分析,并开发了适合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能够还原化学概念、使其具体化的概念载体——概念案例。第五部分:研究结果和反思。总结研究成果,反思研究的不足,思考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芬芬[5](2013)在《三种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计算机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如何选取合适的工具软件和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软件辅助化学教学活动便成了广大化学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掌握一些计算机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对ChemDraw软件(化学结构绘图软件)、Chem3D软件(分子模拟分析绘图软件)和Ulead Gif Animator5.0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这三种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共有以下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国内外计算机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计算机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等四大学习理论,力求对这些经典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过程的刺激一反应性、认知性、探究性、建构性等特征进行一些梳理,目的在于建立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注重介绍了ChemDraw软件(化学结构绘图软件)、Chem3D软件(分子模拟分析绘图软件)和Ulead Gif Animator5.0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这三种工具软件的基本功能。第四部分以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共价键中的σ键和π键的形成过程这三个部分的知识点为模型,应用三种工具软件制作了微观反应过程的视频动画。探究工具软件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第五部分对制作的三个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了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了这三种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优势。本文最后总结了这三种工具软件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
刘锐[6](2013)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与实践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日渐丰富,而多媒体教学则是当今教学手段的主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程教授中的优势不言而喻,交互性、动态性等特点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组成部分的多媒体课件,从其设计制作到应用,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分析高校思政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高校思政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在辅助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和样式陈旧;课件设计不科学,很多课件的设计主观随意性大,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计标准和流程;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存在误区等。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以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课件设计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多媒体课件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借助计算机软件工程相关理论探索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流程,根据对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相关文献和着作以及认知学习理论中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及认知负荷理论等的研究,总结出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理论根据,探索出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并据此提出多媒体课件的呈现方式和特点等,这对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效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明召[7](2012)在《中级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中级无机化学"是20世纪80年代我教研室在国内率先开设的课程,综合性强,应用性突出。2008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回顾了围绕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创设配套选修课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姚迪[8](2012)在《视听教学课件中的默会知识传播探索研究》文中指出视听教学课件中的默会知识是视听教学课件设计开发人员将自身在对教学设计、以及课件设计开发过程中的直觉、经验、感悟、灵感、情感、价值观等默会知识在设计开发课件时镶嵌于视听课件中,成为视听课件中所内含的默会知识,如何在视听教学中将课件中的知识最大化的进行传递,这就需要将视听课件中的默会知识通过显性化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传播,即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传播研究。本文根据上述研究问题对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的传播(显性化传播),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形成论文,主要框架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分析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分析阐述了默会知识的内涵;以及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的内涵,主要从视听教学课件的元素构成、设计开发过程、以及传播过程三方面来阐述。最后分析了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的意义。第三章主要从视听教学入手分析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四章是本文的论述重点,提出了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是靠反思、信息反馈以及交流分享两种进行传播,其传播的途径主要有教学学习反思笔记、课件的多次使用、视听教学课件中的情境再现、协作讨论学习、一帮一互助学习以及利用网络环境传播,并在这些传播途径的基础上抽象出视听教学课件默会知识的传播模型。第五章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提出了在实际教学中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模型出现的问题。第六章是对调查问卷分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是本文的结尾部分。
张良[9](2009)在《小型乳品生产过程实训仿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的研究和应用也是如火如荼。由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的虚拟世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仿真技术在军事、制造业、医药学等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科学研究、虚拟培训等方面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其中场景化、智能化、高交互的开放式的仿真实训平台软件更是以其出色的性价比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解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中面临的困境,迫切需要开发一套全场景、高交互、开放式的生产仿真实训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画面真实、沉浸性和交互性好,可使实训不受外界条件限制,多次重复操作,同时大大缩短用实物做实训所耗费的时间,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所在。乳品生产具有涉及的设备多、场面大、操作过程复杂等特点,因此乳品生产实训虚拟仿真平台的构建是相对复杂的过程。本文在对乳品生产过程及仿真技术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高交互的、可网络运行的乳品生产全场景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把乳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学习、乳品相关知识了解、工厂设备的认识、模拟实训和测试有机结合为一体。本文主要介绍了全场景仿真实训平台构建过程中的情景设计与参数化设计思想,讨论了主要构建方法,包括交互控制、信息查询及反馈等功能的实现方法,为通过Flash技术构建此类生产平台开辟出一条有效的实现途径。本文所构建的全场景乳品生产仿真实训平台完整地展现了乳品实训的操作过程,可按真实设备的操作过程进行各种模拟操作,加深用户对实训过程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此外,本实训平台交互性强,参数可调,操作方便,可显着降低培训费用,该虚拟仿真平台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人员培训,具有广泛地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闫娜[10](2008)在《生产实训全场景仿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且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同益紧密,使仿真技术在科学研究、虚拟培训等方面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其中,场景化、智能化、高交互、与外部文件数据相关联的开放式的仿真实训平台软件更是以其出色的性价比成为研究的热点。仿真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等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中面临的困境,迫切需要开发一套全场景、高交互、开放式的仿真实训软件。目前,有关啤酒生产仿真实训软件大多是模拟某个单元操作、或单个设备模型,缺乏开放式、全场景性的仿真实训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据啤酒生产的实际条件和过程,成功构建了包含工艺全过程的、以人员培训、知识学习等为目的的模拟实训软件,可使实训不受外界条件限制,多次重复操作,节省时间。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所在。在对啤酒生产过程及仿真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以Flash 8.0为开发工具,利用ActionScript 2.0编程技术,构建了啤酒生产线全场景仿真实训软件。介绍了参数化设计思想,讨论了主要构建方法,包括利用Flash与XML通信技术构建控制菜单,多个SWF文件之间数据传递,温度的多变量控制,与外部TXT文件通信技术,信息跟踪及实时信息反馈等。所构建的仿真生产线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人员培训,并实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所开发的全场景的啤酒生产仿真实训平台,具有逼真场景,可对实训过程进行完整展现,在实训平台上,使用者可以完成预定的实训项目,即按真实设备操作过程进行各种模拟操作。同时,具有高交互性能、全场景性、智能化,此外,本软件的开放式的设计模式增强了软件的可扩展功能,可以加深用户对实训过程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此课题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二、编写CAI课件“元素化学”脚本的认识和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写CAI课件“元素化学”脚本的认识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观念建构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观念 |
2.1.2 化学基本观念 |
2.2 研究现状 |
2.2.1 化学基本观念研究现状 |
2.2.2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研究现状 |
2.3 相关理论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学科结构”理论 |
2.3.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3 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 |
3.1 高中有机化学特点 |
3.2 化学基本观念的内容构成 |
3.2.1 物质元素观 |
3.2.2 物质微粒观 |
3.2.3 物质结构观 |
3.2.4 物质变化观 |
3.2.5 物质分类观 |
3.2.6 实验观 |
3.2.7 化学价值观 |
3.3 化学基本观念的特点 |
3.3.1 科学性 |
3.3.2 概括性 |
3.3.3 稳定性 |
3.3.4 阶段性和层次性 |
3.3.5 渐进性 |
3.4 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思路 |
3.4.1 对学生进行特征分析 |
3.4.2 明确观念目标 |
3.4.3 形成基本理解 |
3.4.4 转化为驱动型问题 |
3.4.5 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设计 |
3.4.6 反思评价促进观念建构 |
3.5 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 |
3.5.1 明确目标,形成观念网络体系 |
3.5.2 微观探析,理解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及反应机理 |
3.5.3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观念建构 |
3.5.4 类比迁移,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
3.5.5 激发思维,创设情境和驱动性问题 |
3.5.6 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
4 教学实践研究及评价 |
4.1 实践前调查与分析 |
4.1.1 学生已有化学基本观念的调查与分析 |
4.1.2 教师已有化学基本观念的调查与分析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过程及方法 |
4.4 教学实践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 |
4.4.1 《烃和卤代烃》的教学 |
4.4.2 《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教学 |
4.4.3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教学 |
4.5 教学评价 |
4.5.1 活动表现评价 |
4.5.2 纸笔测验 |
5 结论、反思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反思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2)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元素观教学工具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基于元素观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现状 |
1.2.2 国外计算机辅助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
1.2.3 国内计算机辅助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研究方法 |
1.3.5 研究思路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科学本质与化学基本观念 |
2.1.1 科学本质 |
2.1.2 化学基本观念 |
2.1.3 科学本质与化学基本观念的关系 |
2.2 元素观相关理论 |
2.2.1 古代朴素元素观 |
2.2.2 近代科学元素观 |
2.2.3 现代科学元素观 |
2.2.4 元素概念演化概述 |
2.3 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理论 |
2.3.1 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
2.3.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形势 |
3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 |
3.1 教学难点分析 |
3.2 从物质转化角度出发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
4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工具开发 |
4.1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工具定义 |
4.2 教学工具开发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教育性原则 |
4.2.3 交互性原则 |
4.2.4 艺术性原则 |
4.2.5 结构性原则 |
4.3 教学工具开发流程 |
4.4 教学工具开发—以“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为例 |
4.4.1 选题 |
4.4.2 教学内容分析 |
4.4.3 结构设计 |
4.4.4 教学工具制作 |
4.4.5 测试发行 |
5 实践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内容 |
5.4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
5.4.1 前测问卷设计与结果数据分析 |
5.4.2 后测问卷设计与结果数据分析 |
5.4.3 教师反馈 |
6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3)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信息技术背景下CAI课件的变革 |
1.2 CAI积件系统 |
1.2.1 CAI积件系统的概述 |
1.2.2 CAI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开发的基本要素 |
2.1 理论基础 |
2.2 开发原则 |
2.3 开发技术路线 |
2.3.1 开发目标与方向 |
2.3.2 开发路线 |
3 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开发选题 |
3.1 开发内容 |
3.2 知识点划分 |
3.3 积件知识点统计 |
4 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具体开发 |
4.1 开发环境 |
4.1.1 计算机环境 |
4.1.2 多媒体软件环境 |
4.1.2.1 积件库开发软件环境 |
4.1.2.2 积件组合平台开发软件环境 |
4.2 积件库开发与建构 |
4.2.1 积件开发 |
4.2.1.1“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积件开发 |
4.2.1.1.1 文本、表格、公式积件开发 |
4.2.1.1.2 图像积件开发 |
4.2.1.1.3 Flash微课件积件开发 |
4.2.1.2“有丝分裂”积件开发 |
4.2.1.2.1 图像、动画、Flash微课件积件开发 |
4.2.1.2.2 文本、表格、图表积件开发 |
4.2.1.2.3 PPT微课件积件开发 |
4.2.1.2.4 音频、视频积件开发 |
4.2.2 积件库建构 |
4.3 积件组合平台调试 |
5 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教育实践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育实践研究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过程 |
5.2.3 研究结果 |
5.3“有丝分裂”的教育实践研究 |
5.3.1 研究对象 |
5.3.2 研究过程 |
5.3.3 研究结果 |
5.4 研究结论 |
6 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修改与完善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积件系统内容及获取方式 |
附录2 积件库管理代码的部分编号 |
附录3 教育实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前测问卷 |
附录4 教育实验PPT效果评价问卷 |
附录5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积件式课件、传统式课件展示 |
附录6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后测问卷 |
附录7 有丝分裂:积件式课件、传统式课件展示 |
附录8 有丝分裂: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后测问卷 |
附录9 教育实验研究数据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认知灵活理论的知识观与学生观符合新课程理念 |
1.1.2 认知灵活理论的学习观符合化学新教材编写理念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
2.1 认知灵活理论综述 |
2.1.1 理论渊源 |
2.1.2 基本概念 |
2.1.3 基本原理 |
2.1.4 认知弹性超文本 |
2.1.5 随机通达教学 |
2.2 化学概念教学研究综述 |
2.2.1 化学概念教学综述 |
2.2.2 国内化学概念研究综述 |
2.2.3 国外概念形成理论综述 |
3. 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教学策略提出 |
3.1 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课堂观察 |
3.1.1 课堂观察情况记录及结果分析(一) |
3.1.2 课堂观察情况记录及结果分析(二) |
3.1.3 认知灵活理论指导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
3.2 认知灵活理论指导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可行性 |
3.2.1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之知识类型——劣构领域知识 |
3.2.2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之学习方式——高级学习方式 |
3.2.3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之教学目标——发展认知弹性 |
3.3 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
3.3.1 教学策略的界定 |
3.3.2 认知灵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
3.3.3 基于教学策略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环节设计 |
3.4 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
3.4.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及实质”的教学流程图 |
3.4.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及实质”的教学案例 |
3.4.3 教学案例设计特色 |
3.4.4 效果评价 |
4. 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概念多元案例开发 |
4.1 化学必修1教材中重要概念的选择 |
4.2 化学必修1教材中重要概念的分析及案例开发 |
4.2.1 《从实验到化学》中重要概念的分析及案例开发 |
4.2.2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重要概念的分析及案例开发 |
4.2.3 《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重要概念的分析及案例开发 |
4.2.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重要概念的分析及案例开发 |
5. 研究成果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5)三种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现状分析及应用举例 |
1.2.1 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1.2.2 三种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
1.2.3 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举例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2 认知学习理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三种工具软件的相关介绍 |
3.1 ChemDraw软件的相关介绍 |
3.1.1 ChemDraw软件的基本介绍 |
3.1.2 ChemDraw软件的功能介绍 |
3.2 Chem3D软件的相关介绍 |
3.2.1 Chem3D软件的基本介绍 |
3.2.2 Chem3D软件的功能介绍 |
3.3 Ulead Gif Animator 5.0软件的相关介绍 |
3.3.1 Ulead Gif Animator 5.0软件的基本介绍 |
3.3.2 Ulead Gif Animator 5.0软件的功能介绍 |
第4章 三种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
4.1 三种工具软件应用于有机化学中乙醇的教学 |
4.1.1 用ChemDraw软件绘制乙醇的分子式及反应方程式 |
4.1.2 用Chem3D软件绘制乙醇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微观反应过程 |
4.1.3 用Ulead Gif Animator 5.0软件制作反应过程的动画 |
4.2 三种工具软件应用于无机化学中化学键的形成教学 |
4.2.1 化学键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
4.2.2 用ChemDraw软件绘制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
4.2.3 用Ulead Gif Animator 5.0软件制作动画 |
4.3 三种工具软件应用于结构化学中σ键和π键教学 |
4.3.1 共价键中σ键和π键的简单介绍及基本类型 |
4.3.2 用ChemDraw软件绘制形成过程 |
4.3.3 用Ulead Gif Animator 5.0软件制作动画 |
第5章 评价与总结 |
5.1 调查问卷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调查方式 |
5.1.4 调查内容 |
5.1.5 调查结果分析 |
5.2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高校思政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与实践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6 本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校思政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理论基础 |
2.1 认知负荷理论 |
2.1.1 认知负荷理论的提出 |
2.1.2 基于不同任务的认知负荷 |
2.1.3 基于不同来源的认知负荷 |
2.2 多媒体学习理论 |
2.2.1 多媒体学习理论的提出 |
2.2.2 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原则要求 |
第三章 高校思政理论课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的分析 |
3.1 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
3.1.1 学习者的因素 |
3.1.2 教师及教学因素 |
3.1.3 多媒体呈现方式 |
3.2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策略 |
3.2.1 媒体选择与组合连接策略 |
3.2.2 交互策略 |
3.2.3 问题设计与反馈策略 |
第四章 高校思政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范例 |
4.1 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一般流程 |
4.1.1 课件前期论证 |
4.1.2 课件设计与实现 |
4.1.3 课件测试与应用 |
4.1.4 课件评价与维护 |
4.2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 |
4.2.1 课件教学设计 |
4.2.2 课件结构设计 |
4.2.3 界面设计和屏幕设计 |
4.2.4 脚本设计 |
4.3 多媒体课件呈现方式 |
4.3.1 动态演示 |
4.3.2 层次性 |
4.3.3 动静结合 |
4.3.4 必要提示 |
4.4 多媒体课件组成元素的设计特点 |
4.4.1 立体性 |
4.4.2 动态性 |
4.4.3 模块化 |
4.4.4 分解与组合 |
4.4.5 直观性 |
4.4.6 透视性 |
4.4.7 时代性 |
4.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 |
4.5.1 导入 |
4.5.2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 |
4.5.3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
4.5.4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
4.5.5 说明 |
4.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 |
4.6.1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 |
4.6.2 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3 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技术瓶颈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5.1 研究小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7)中级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建设的基础———明确勾画课程定位与目标 |
2 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心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 |
3 课程建设的重点———积极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
4 课程建设的深入———大力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 |
5 课程建设的发展———匠心独创配套选修课程 |
(8)视听教学课件中的默会知识传播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意义 |
1.3 默会知识与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的研究综述 |
1.3.1 默会知识的研究和发展 |
1.3.2 默会知识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
1.3.3 视听教学课件中的默会知识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关于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的概述 |
2.1 默会知识的概念 |
2.2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的内涵 |
2.2.1 从视听教学课件的构成元素来看视听教学课件中的默会知识 |
2.2.2 从视听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来看视听教学中的默会知识 |
2.2.3 从视听教学课件的传播过程来看视听教学课件中的默会知识 |
2.3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的意义 |
2.3.1 视听教学课件中的默会知识传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2.3.2 视听教学课件中的默会知识传播能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 |
第3章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显性化传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3.1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的必要性 |
3.2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的可行性 |
第4章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显性化传播的方法与途径 |
4.1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显性化传播的方法 |
4.2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显性化传播的途径 |
4.2.1 教学或学习反思笔记 |
4.2.2 视听课件的多次使用 |
4.2.3 教学课件中的情境再现 |
4.2.4 协作讨论学习 |
4.2.5 一帮一互助学习 |
4.2.6 应用网络环境 |
4.3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模型的提出 |
4.3.1 视听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模式 |
4.3.2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模型 |
4.3.3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模型实证 |
第5章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显性化传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5.1 调查设计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调查问卷 |
5.2 调查分析 |
5.2.1 教师及学生的基本情况 |
5.2.2 视听教学中视听课件的来源与使用程度 |
5.2.3 教学主体对视听课件中默会知识的了解情况 |
5.2.4 运用反思、信息反馈以及交流共享方法传播视听课件默会知识的现状 |
5.2.5 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传播各途径的实施状况 |
第6章 对视听教学课件中默会知识显性化传播中出现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6.1 努力构建视听教学中教学主体的默会知识观 |
6.2 促进视听教学主体反思习惯的养成 |
6.3 建立浓厚的班级学习讨论氛围 |
6.4 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信息技术 |
6.5 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小型乳品生产过程实训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与意义 |
1.2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理论分析 |
1.2.1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定义、分类及相关概念 |
1.2.2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实现及技术核心 |
1.2.3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特点 |
1.2.4 计算机仿真软件的现状及发展 |
1.3 现代仿真技术 |
1.3.1 面向对象仿真技术 |
1.3.2 分布交互仿真技术 |
1.3.3 虚拟现实技术 |
1.3.4 建模与仿真的VV&A技术 |
1.4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
1.4.1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多个行业中的应用 |
1.4.2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
1.4.3 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职业技术培训 |
1.5 生产实训仿真平台 |
1.5.1 生产实训仿真平台的基本功能 |
1.5.2 构建生产实训仿真平台的原则 |
1.5.3 生产实训仿真平台的作用 |
1.6 小结 |
2 生产实训仿真平台的实现技术讨论 |
2.1 生产实训仿真平台的实现模式 |
2.2 生产实训仿真平台的实现技术对比 |
2.3 Flash技术简介 |
2.4 小结 |
3 仿真实训软件的开发准备 |
3.1 仿真生产实训软件的需求分析 |
3.1.1 开发前提及面向对象分析 |
3.1.2 乳品生产过程实训虚拟仿真软件的现状及需求 |
3.2 构建类型、设计模式和开发技术的选择 |
3.3 实现环境的准备 |
3.3.1 开发技术支持系统 |
3.3.2 技术支持系统 |
3.3.3 应用技术支持系统 |
3.3.4 开发工具 |
3.4 小结 |
4 小型乳品生产实训全场景仿真平台的构建过程与关键技术讨论 |
4.1 乳品生产工艺简介和理论讨论 |
4.2 总体设计方案 |
4.2.1 情景设计 |
4.2.2 参数化设计 |
4.3 实训仿真平台功能设计 |
4.4 场景与虚拟设备的构建 |
4.4.1 乳品生产场景的整体布局 |
4.4.2 乳品生产设备的构建 |
4.4.3 乳品包装设备的构建 |
4.5 真空脱气机压力的控制 |
4.6 高温灭菌机功能选择 |
4.7 阀门查询的实现 |
4.8 信息反馈的实现 |
4.9 仿真安装杯子过程的实现方法 |
4.10 电气控制箱 |
4.10.1 温度表控制升温的实现 |
4.10.2 仿真操作过程的程序结构 |
4.11 测试模块 |
4.12 小结 |
5 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的测试、评价与应用 |
5.1 测试 |
5.1.1 传播 |
5.1.2 试用 |
5.2 评价 |
5.3 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生产实训全场景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
1.2 仿真技术 |
1.2.1 仿真技术的概念、分类 |
1.2.2 仿真技术的原理 |
1.2.3 仿真技术的发展 |
1.2.4 仿真技术的特点 |
1.3 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发展现状 |
1.3.1 仿真软件的发展 |
1.3.2 国外仿真软件的现状 |
1.3.3 国内仿真软件的现状 |
1.4 仿真技术的应用 |
1.4.1 传统培训模式的局限性 |
1.4.2 虚拟培训系统的优越性 |
1.4.3 虚拟仿真技术与职业技术培训的结合 |
1.4.4 仿真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 |
1.5 虚拟生产线的发展现状 |
1.5.1 虚拟生产线的概念 |
1.5.2 虚拟生产线基本框架 |
1.5.3 虚拟生产线提供的功能 |
1.5.4 虚拟生产线的应用价值 |
1.6 本课题完成的软件的特点和实现的功能 |
1.7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8 小结 |
2 仿真实训软件开发的工作基础 |
2.1 仿真生产实训软件的需求分析 |
2.1.1 开发前提及面向对象分析 |
2.1.2 仿真啤酒实训软件的现状及需求 |
2.2 实训软件的实现技术讨论 |
2.2.1 仿真实训平台的架构模式 |
2.2.2 实训软件的实现技术对比 |
2.2.3 Flash技术简述 |
2.2.4 XML技术简述 |
2.3 构建类型、设计模式和开发技术的选择 |
2.4 实现环境说明 |
2.4.1 开发技术支持系统 |
2.4.2 技术支持系统 |
2.4.3 应用技术支持系统 |
2.4.4 开发工具 |
2.5 小结 |
3 啤酒生产实训全场景仿真软件的构建过程与关键技术讨论 |
3.1 总体设计思想 |
3.1.1 总体框架 |
3.1.2 软件的参数化设计思想 |
3.1.3 基于参数化设计的技术原理 |
3.2 啤酒生产工艺简介和理论讨论 |
3.3 键盘控制场景移动和缩放 |
3.4 场景与虚拟设备的构建 |
3.4.1 建模的总体布局 |
3.4.2 建模方法 |
3.5 通过 Flash文件和 XML文件之间的通信来实现建立过程控制菜单 |
3.5.1 将相关数据存储于 XML文件 |
3.5.2 加载、解析并读取 XML文件中的数据、传递到处理函数 |
3.5.3 XML文件中的数据绑定到组件 |
3.6 通过 XML实现操作信息跟踪功能 |
3.7 定义菜单项对应的命名函数并设置参数 |
3.8 温度控制柜控制温度的实现方法 |
3.8.1 设备操作温度的多变量控制 |
3.8.2 工作时仪表实时动态显示数据的实现方法 |
3.9 不同SWF文件之间的通信—实现操作顺序的控制 |
3.10 信息管理系统 |
3.10.1 选择数据的弹出窗口的实现方法 |
3.10.2 虚拟计时系统的设置方法 |
3.11 灌装系统 |
3.12 随机测试的实现方法 |
3.12.1 建立外部 TXT文件 |
3.12.2 用随机函数和radioButton组件来实现随机测试 |
3.13 仿真软件的开放式设计与实现及其优点 |
3.14 小结 |
4 仿真实训软件的测试、评价与应用 |
4.1 测试 |
4.1.1 传播 |
4.1.2 试用 |
4.2 评价 |
4.3 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编写CAI课件“元素化学”脚本的认识和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观念建构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研究[D]. 陈文婧. 信阳师范学院, 2019(08)
- [2]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元素观教学工具及应用研究[D]. 陈阳亨.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3]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郭芸.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4]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 宋婷. 西南大学, 2014(09)
- [5]三种工具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刘芬芬.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6]高校思政理论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与实践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D]. 刘锐.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 [7]中级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王明召. 化学教育, 2012(09)
- [8]视听教学课件中的默会知识传播探索研究[D]. 姚迪.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3)
- [9]小型乳品生产过程实训仿真技术研究[D]. 张良.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9)
- [10]生产实训全场景仿真技术研究[D]. 闫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标签:课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理论; 仿真软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