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品种油脂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

橄榄品种油脂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

一、油橄榄品种油脂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俞乐[1](2021)在《国产橄榄油的组成特征、抗氧化性质及其鉴别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橄榄油以富含油酸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着称,随着近年来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国产橄榄油行业开始快速发展。由于油橄榄品种繁多,国内种植区域的气候环境与原产地差异甚大,因此现有报道缺乏对国产橄榄油品质和组成特征的系统研究。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仅有的两个油橄榄一级适生区18个品种109个橄榄油样品的质量指标和特征化学组分,评估了不同因素对国产橄榄油特征化学组分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橄榄油的抗氧化能力预测及评价模型,运用多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国产橄榄油进行鉴别,以指导不同区域适生良种的选育,为国产橄榄油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国产高品质橄榄油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全面分析了两大油橄榄一级适生区18个品种109个橄榄油样品的质量特征。结果表明,109个样品的理化性质、106个样品的脂肪酸组成、95个样品的甾醇含量以及105个样品的甾醇组成符合GB/T 23347-2009对特级初榨橄榄油的要求,说明国产橄榄油行业具备生产高品质橄榄油的潜力。其次,系统研究了国产橄榄油的特征生物活性物质,建立广义线性模型评估不同因素对国产橄榄油特征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样品的生育酚以α-生育酚为主,总生育酚含量范围为109.2~504.4 mg/kg;角鲨烯含量范围为2098~14433 mg/kg;多酚以裂环烯醚萜为主,总酚含量为25.08~793.0 GAE mg/kg。国产橄榄油的特征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特点为角鲨烯含量高、生育酚含量中等以及多酚含量低。广义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品种是影响国产橄榄油特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最主要的因素。再次,分析了国产橄榄油的挥发性物质组成特征,评估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国产橄榄油的挥发性物质组成特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样品中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单体共33种,包括10种醇类,13种醛,6种酸,2种酯,1种酮和1种含氧单萜。国产橄榄油的挥发性物质以醛为主,其次是醇。除在四川西昌的鄂植8样品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是反式-2-已烯-1-醇,其余样品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均为反式-2-己烯醛。国产橄榄油的挥发性物质组成特点是以C6醛和C6醇为主,C5化合物及酯类的占比显着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广义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品种和产地是影响国产橄榄油挥发性物质组成最主要的因素。随后,分析了国产橄榄油的抗氧化性质,以及橄榄油的组成特征与抗氧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产橄榄油的氧化诱导时间范围为4.97~28.86 h,样品的DPPH、FRAP、ABTS和ORAC测定结果分别为14.65~221.62μmol TE/100 g,66.63~331.24μmol TE/100g,88.72~600.39μmol TE/100 g以及32.27~631.75μmol TE/100 g。国产橄榄油的氧化诱导时间和清除自由基能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橄榄油相仿大致。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国产橄榄油的氧化稳定性与羟基酪醇衍生物、C18:1和角鲨烯含量呈正相关,与植物甾醇含量呈负相关;清除自由基能力与羟基酪醇、酪醇衍生物以及酚醇有关。橄榄油的清除自由基能力评价符合Y=0.370×(羟基酪醇衍生物)+0.308×(酪醇衍生物)+0.169×(HT/Try)+0.153×(酚醇),两地共有品种中,豆果的评分较低,科拉蒂的评分相对较高。但该评分仅反映了橄榄油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仍需探索更全面的国产橄榄油评价模型。最后,利用化学计量学手段对橄榄油的品种和产地进行鉴别,评价国产橄榄油的品质,筛选出不同地区的适生良种。利用神经网络法对两个产区共有的6个品种橄榄油样品进行品种和产地鉴别,筛选出模型正确率为100%时的最小因素集合,结果发现品种可以利用7个指标完全鉴别,产地可以利用3个指标完全鉴别。利用线性判别验证神经网络法筛选指标的鉴别能力,发现模型对原始品种的鉴别正确率为98.0%,留一法交叉验证的正确率为96.0%;对原始产地的鉴别正确率为98.0%,留一法交叉验证的正确率为92.0%,总体效果良好。综合考虑因子分析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发现,科拉蒂和皮削利为甘肃陇南地区的适生良种,科拉蒂和奇迹为四川西昌地区的适生良种。综上,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主要橄榄油产区的橄榄油组成特征和抗氧化能力,利用化学计量学手段,建立起国产橄榄油的品种产地鉴别和品质评价模型,为国产橄榄油数据库的建立和国产高品质橄榄油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姜美娜,皮汶灵,阮梅兰,向治星,魏华恒,祝程,王锴[2](2021)在《橄榄油手工皂的制作工艺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橄榄油作为一种富含油酸和亚油酸的资源,具有保护骨骼、美白美容、收缩毛孔等功效,由其制作的香皂在公元15世纪就流行于欧洲,现已成为最佳的身体护理用品。总结了原材料成分、制皂方法对香皂功效的影响,指出了橄榄油是制作手工香皂的优秀原材料,冷制皂法为橄榄油手工皂制备的最优工艺,橄榄油手工香皂对皮肤有美白、紫外防护、抗炎、抑菌等功效。分析了橄榄油手工皂的研究近况,探讨了橄榄油手工皂的优势、市场和研究前景,以供参考。

方新高,程军勇,姜德志,龙伟[3](2021)在《浙江油橄榄引种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为明晰浙江省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油橄榄引种到至今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浙江省油橄榄引种历史、经验教训和产业现状内容,分析油橄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王永进[4](2021)在《凉山24种橄榄油的组成分析及其对高脂牛肉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的影响》文中指出橄榄油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四川凉山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橄榄引进和育种基地,虽然油橄榄的种植已有多年,但针对其橄榄油的组成特性却鲜有报道。本文以凉山栽培的24种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对其组成成分进行系统性研究,同时对其多酚组成和含量进行鉴定分析。以橄榄油作为食用油,进一步研究其与高脂牛肉共同消化过程中对脂质氧化的影响。首先,对24种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微量伴随物和氧化稳定性等基本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橄榄油间的组成成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油酸含量在54%~80%之间,多酚含量在50.83~502.03 mg GAE/kg之间,角鲨烯含量在3121.58~10709.32 mg/kg之间,生育酚含量在129.13~460.02 mg/kg之间,含油率在5.28%~21.06%之间,氧化稳定性在2.40~20.50 h之间。通过进一步的主成分和聚合分析,可将24种橄榄油分为五类:第一类(品种2、9、20、23和24)的特点是油酸、多酚和生育酚含量较高;第二类(品种16)的特点是生育酚含量较高,亮度较低;第三类(品种3、5和8)的特点是含水率较高,氧化稳定性较低;第四类(品种6、11、13、14、15、17、18、19和21)的特点是含油率较高,酸值较低;第五类(品种1、4、7、10、12和22)的特点是角鲨烯较高,油酸较低。其次,利用UPLC-QTOF-MS对24种初榨橄榄油的酚类提取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结果表明,在24种橄榄油中共初步鉴定出33种单体酚类物质,并对16种多酚单体进行标品定量。根据化学结构将16种单体酚类物质分为5类:裂环烯醚萜类、酚酸类、酚醇类、黄酮类和木脂素类。其中,以3,4-DHPEA-EDA、3,4-DHPEA-EA和p-HPEA-EDA等裂环烯醚萜类物质的含量最高。此外,通过对酚类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发现裂环烯醚萜类物质的含量与提取物的DPPH、FRAP、ABTS和ORAC等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最后,以多酚、生育酚、甾醇和角鲨烯等微量伴随物指标,利用热图分析将24种橄榄油分成4类,其中富含多酚的橄榄油与高脂牛肉消化过程中的脂质氧化呈显着负相关(p<0.05)。进一步研究低(100 mg GAE/kg)、中(300 mg GAE/kg)和高浓度(600 mg GAE/kg)橄榄多酚的橄榄油对高脂牛肉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的影响,当多酚含量达600mg GAE/kg时,其对脂质氧化产物(尤其是丙二醛)的抑制效果最强。此外,发现3,4-DHPEA-EDA和3,4-DHPEA-EA两种多酚的含量在消化过程中显着下降,且脂质自由基总量(尤其是烷基自由基)的生成也被明显抑制(p<0.05),进一步证明橄榄多酚对高脂牛肉在消化过程中的脂质氧化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富含多酚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可以作为高脂饮食的健康用油。

高芳[5](2021)在《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田间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北方主栽的13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单株叶面积、开花数、成果率等18个源库性状进行测定和计算,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筛选花生源库性状评价指标,对比不同品种的源库性状差异和产量差异,并进行源库类型划分。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品种间源库性状、同化物积累与分配及蛋白质组差异,研究花生产量品质形成过程中的源库差异机理,并探讨不同源库调控措施对花生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为花生产量品质协调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生品种源库类型划分1.1衡量花生源库性状的指标将花生源库性状分为源性状、库性状、源库综合性状和产量性状四个大类18个小类,通过降维分析,其中前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28.64%、16.305%、16.197%、14.239%和13.315%,累计贡献率为88.7%,可以反映出18个源库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大值可以作为评价花生源库关系的主要指标,分别命名为前期源因子(结荚期叶面积)、产量因子(荚果充实度)、前期库因子(开花数)、后期源因子(饱果期叶面积)和后期库因子(成针率、成果率)。1.2源库类型划分将花生品种按源库性状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第I类为源库协调型品种,包括冀花5号和潍花8号;第II类为源足库少型品种,包括潍花16号、冀花18155、中花24、豫花15号;第III类为源足库多型品种,包括丰花1号、山花9号、日花1号;第IV类为源大库小型品种,包括青花7号、花育33号、花育36号、豫花9326。2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性状差异2.1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源库性状差异4种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的单株叶面积差异显着。源大库小型品种花育36号单株叶面积最大值为2741 cm2,生育后期叶面积日消亡率为47.8cm2·d-1;源库协调型品种冀花5号单株叶面积最大值为1468 cm2,叶面积日消亡率为19.9cm2·d-1;源足库少型品种中花24和源足库多型品种山花9号的叶面积最大值和日消亡率介于两者之间。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单株开花数量和开花持续时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山花9号开花时间最长,为46天;其次是冀花5号和中花24,花育36号开花时间最短,仅为29天。山花9号单株开花数量124朵,显着高于其他品种,花育36号和中花24开花数量较少,分别为70朵和75朵。山花9号的成针率最高,但成果率最低,有效果比例和荚果充实度显着低于其他品种;中花24成果率最高,有效果比例较高;冀花5号有效果比例和荚果充实度均高于其他品种。2.2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生理性状差异花育36号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含量显着低于其他3个品种,山花9号叶绿素含量在饱果期和收获期时较低,说明山花9号和花育36号在生育后期叶片中叶绿素降解速度快,叶片后期持绿时间短。花针期时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无显着差异,结荚期和饱果期时冀花5号和中花24净光合速率较高,花育36号净光合速率最低。冀花5号和中花24结荚期和饱果期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着高于山花9号和花育36号。冀花5号的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最高,花育36号的碳氮代谢酶活性最低。2.3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同化物积累与分配差异4个品种的群体光合势大小为花育36号>中花24>山花9号>冀花5号,但结合产量数据分析认为,光合势大的品种,产量不一定增加。花育36号总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次是山花9号和中花24,冀花5号干物质积累量最低。但冀花5号自开花后50d开始荚果库的干物质分配比率超过茎、叶,山花9号和中花24自开花后60 d开始荚果的干物质分配比率超过茎、叶,而花育36号开花后80 d时荚果库干物质分配比率才超过茎、叶。2.4源库协调型品种优势蛋白质组分析冀花5号和花育36号间差异蛋白约有36.7%与代谢过程有关,和山花9号间的差异蛋白有51.4%与代谢过程有关。冀花5号与花育36号间的差异蛋白共涉及到75个不同的生化途径,冀花5号与山花9号间的差异蛋白共涉及到92个不同的生化途径。代谢组别中差异蛋白数量主要参与包括碳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氮代谢等能量代谢系统以及脂肪酸代谢、类固醇类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等防御系统。与源大库小型品种花育36号和源足库多型品种山花9号相比,源库协调型品种冀花5号TCA循环中由草酰乙酸转化为柠檬酸过程中的酰基转移酶(EC:2.3.3.8),柠檬酸转化为顺乌头酸以及顺乌头酸转化为异柠檬酸过程中的C-O裂合酶(EC:4.2.1.3),异柠檬酸转化为酮戊二酸过程中的脱氢酶(EC:1.1.1.41)表达量均显着上调,说明活跃的糖代谢是源库协调型品种获得高产优质的生理基础。2.5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性状差异本研究中4个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表现为冀花5号产量最高,其次是山花9号和中花24,花育36号产量最低。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冀花5号千克果数最少,山花9号千克果数最多。冀花5号和花育36号出仁率较高,山花9号和中花24出仁率较低。4个品种中中花24粗脂肪含量最高,其次是冀花5号,花育36号4粗脂肪含量较低。3改变源库比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摘除25%叶片后,花生单株叶面积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摘除50%及75%叶片后,花生单株叶面积显着低于对照。去花后花生单株叶面积高于对照,但去花75%以后,花生生育后期叶面积降低。减源会引起花生荚果库数量变化,适当减源可以减少无效果针和幼果数量,增加有效果数量,但过度减源会显着降低总果数和有效果数量。摘除部分花会促进剩余花朵成针和成果,降低收获时的果针和幼果,提高有效果比例。减源25%和减库50%均可提高花生库源比,提高荚果充实度和出仁率,从而提高产量。随着叶片数量的减少,花生籽仁中粗脂肪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2018和2019年摘除25%叶片后籽仁粗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3%和3.8%,摘除75%叶片后粗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7%和4.4%。减源后花生籽仁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摘除25%和50%叶片后籽仁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摘除75%叶片后籽仁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减库后花生籽仁中脂肪含量增加,蛋白质和可溶糖含量随减库数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4调控措施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4.1去生长点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去茎端生长有效的降低花生植株高度,缓解倒伏现象。花后30 d和45 d去茎端生长点可以有效减少收获时未入土果针数,增加饱果数和有效荚果比例,但花后15 d去茎端生长点会增加未入土果针数和幼果数,减少饱果数,说明过早的去除茎端生长点,可能会导致前期营养物质多供应于茎叶的再生长中,而减少向中前期发育的荚果中的分配比例,从而导致中前期荚果发育成饱果的数量减少,后期花发育成果针和幼果的数量增加,也因此导致产量显着低于对照。对于茎叶旺长的品种,可以选择在花后45 d左右去除茎端生长点,减少无效消耗,同时促进同化物向荚果转移,提高荚果饱满度,增加饱果数和有效果比例及出仁率,增加产量,同时由于籽仁中粗脂肪含量受影响较小,可以保证籽仁的榨油品质,保障品质。4.2喷施乙烯利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乙烯利对花生开花数量的抑制作用与喷施时期有关,花后10和20 d喷施乙烯利可显着抑制开花,减少花生单株开花数量,且抑制作用从喷施后次日起开始,花后30 d喷施乙烯利对单株总开花数无显着影响。说明在始花期和盛花期喷施可抑制开花数量,在盛花期之后喷施对花生开花数量的影响不大,但喷施乙烯利可以显着降低花生成针率,提高秕果数和饱果数,降低收获时的果针数。花后10和20 d喷施可显着提高有效果比例,花后30 d喷施对单有效果比例无显着影响。喷施乙烯利可以增加花生单株叶面积,开花后10 d喷施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增幅最大,随喷施时期的推迟,增加幅度减小。花后10和20 d喷施乙烯利显着提高了花生叶片的光合速率,但花后30 d喷施处理只能在短期内提高光合速率,对生育后期的叶片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从源库综合性状来看,花后20 d喷施乙烯利的源库关系最协调,有利于促进同化物向荚果的运输,提高有效果比例和荚果充实度,从而提高产量。花后10 d和20 d喷施乙烯利可以显着增加籽仁粗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花后20 d喷施。因此,喷施乙烯利是解决花生“花多不实、果多不饱”源库失衡现象的有效措施,生产中使用乙烯利控花应选择在开花后20 d喷施。4.3地膜厚度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地膜厚度0.01 mm时成果率和成针率均高于地膜厚度0.006 mm处理,0.014 mm和0.02 mm两个地膜处理的单株开花数和成针率高于其他处理,但成果率较低。说明适当增加地膜厚度可以提高花生成针率和成果率,但地膜厚度过厚会降低成果率。增加地膜厚度后可以增加花生荚果充实度,适当增加地膜厚度可以提高库源比和收获指数及出仁率,有利于获得高产。0.01 mm和0.014 mm地膜处理可以提高花生籽仁粗脂肪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0.02 mm和0.03 mm地膜处理降低粗脂肪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本研究中地膜厚度0.01 mm时可以通过提高成果率,增加单株结果数及荚果充实度,改变花生源库关系及同化物在源库间的分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胡可人[6](2021)在《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三花枫(Acer triflorum)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槭属(Acer)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作为秋色叶树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受到分布范围和种子深休眠特性的限制,三花枫目前还未能有规模化栽培,对其生理特性的研究还未成体系,其籽油在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价值也尚未得到开发。通过对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的研究,我们可深入了解三花枫的遗传变异规律,为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以及良种选育提供参考。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观赏树种的多用途开发以及神经酸原料植物的可持续发展,还需探索更多有潜力发展的树种,对三花枫的籽油特性进行测定对于判断其能否成为观赏与经济兼用植物,即神经酸来源植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辽宁、吉林地区20个三花枫单株为研究对象,采集翅果并测定形态和品质性状,分析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揭示其变异规律,阐明各形态、品质性状之间以及各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种仁的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三花枫籽油多样性特征和变异规律,探究三花枫籽油特性与种实表型性状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结合种实表型性状和籽油特性分析结果,筛选出优良三花枫种质,并为三花枫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在单株间存在着极显着差异,1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11.66%,种实表型性状中的形态性状尤其是果实形态性状稳定性较差,不同单株的遗传差异及对环境的适应差异导致了单株间以及各性状间变异程度的不同。三花枫种实的形态和品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性状类群,两类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每类性状内部则有着较强的相关性;除张开角、连接角、果厚和种子大小指数外,绝大多数形态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在品质性状中,地理生态因子的变化主要对翅果百粒重产生影响。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果实形态变异对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起主要作用。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三花枫种实的表型性状并非完全按照地理位置聚类,其表型性状变异具有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地理生态因子仅为其中一部分影响因子,表明个体间存在非环境影响的遗传差异,使得我们对三花枫优良种质的选择则更有意义。(2)三花枫的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在单株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平均含油率为36.31%,主要由两种饱和脂肪酸[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六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一烯酸(C20:1)、芥酸(C22:1)、神经酸(C24:1)]组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总含量为91.98%,神经酸的平均含量为4.69%。在13个籽油特性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含油率(12.40%),最小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0.47%),神经酸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37%,三花枫具有筛选高油种质资源的基础,其籽油有着稳定的高不饱和特性,神经酸含量的稳定性相对于其他性状来说居于中等,既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含量,同时也让三花枫不乏筛选高神经酸种质的潜力。三花枫种仁的含油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性状,与脂肪酸组分含量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而不同的脂肪酸组分之间则有着丰富的相关性;籽油特性与部分种实表型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各地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显着,相较于环境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对籽油性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芥酸、神经酸性状对籽油变异起主要作用。(3)经过对种实各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出WN181、GGC215、GGC260三个的翅果较大且种仁较为饱满的单株;综合各项籽油特性,筛选出WN181(OC:40.35%,NA:4.37%,EA:11.80%)、WN190(OC:38.44%,NA:4.47%,EA:12.15%)两个“高油低芥”单株,以及GGC260(OC:48.52%,NA:5.07%,EA:13.10%)、GGC215(OC:38.21%,NA:4.85%,EA:12.70%)两个“高油高神”单株;综合种实表型性状和籽油特性,最终筛选出WN181、GGC260、GGC215三个可开发为油料和神经酸来源树种的优良种质。

廖阳,李昌珠,于凌一丹,黄国文,闫荣玲[7](2021)在《我国主要木本油料油脂资源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植物油脂作为重要的油脂类型,在食品、化工、医药、能源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全球植物油脂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大豆、油菜、花生等传统草本植物油脂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木本植物油料油脂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木本油料作物种类与分布区域、木本油脂脂肪酸组成与品质、新木本油料作物资源挖掘、木本油料作物遗传基因发掘与调控、木本油脂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木本油脂资源的研究现状。

张潇丹[8](2021)在《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是世界着名的本木干果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是良好的材用、生态树种。在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达69.9%,同时幅员辽阔、山地资源丰富,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已有14个省份开始引进种植薄壳山核桃,主要生产干果直接食用,但作为产业则发展缓慢,低产低效问题突出,产品结构单一。为推动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本文以主栽品种‘马罕’等10个无性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揭示生育期薄壳山核桃主要矿质养分动态变化和营养累积规律,从矿质营养角度解析薄壳山核桃低产低效的成因并建立营养诊断方法,分析评价不同无性系间果实营养性状尤其脂肪酸组成,为薄壳山核桃科学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薄壳山核桃‘马罕’8种矿质养分含量随生育期动态呈现一定规律性,因果实、叶片部位不同,各元素呈各自不同或相似特征。果实元素含量,多数元素(N、P、Ca、Mg、Mn、Zn、前中期B)总体下降,而K、B有所不同,果K先降后升,而B成熟期急剧增431%。叶片元素含量除N和前期的P、K呈下降外,而其余元素(Ca、Mg、Mn、Zn、B)前低后高,Ca、Mg、K、P生育末期出现翘尾尤其Ca、Mg翘尾幅度巨大,Mn、Zn、B含量动态高度相似。除P、K外,其余叶片高于果实。各元素具体含量及生育期变幅如下:N含量叶片范围16.35g/kg~24.93g/kg,平均20.09g/kg,生育期变幅CV11.22%;果实6.02g/kg~29.90g/kg,平均11.26g/kg,CV62.41%。P含量叶片1.07g/kg~3.54g/kg,平均1.66g/kg,CV40.72%;果实1.31g/kg~3.99g/kg,平均2.26g/kg,CV34.28%。K含量叶片6.17g/kg~15.54g/kg,平均10.76g/kg,CV20.01%;果实6.11g/kg~18.98g/kg,平均14.41g/kg,CV25.15%。Ca含量叶片14.15g/kg~42.33g/kg,平均22.46g/kg,CV27.40%;果实4.29g/kg~21.00g/kg,平均12.01g/kg,CV42.79%。Mg含量叶片3.24g/kg~6.50g/kg,平均3.85g/kg,CV20.32%;果实0.92g/kg~4.80g/kg,平均2.45g/kg,CV50.28%。Mn含量叶片0.72g/kg~1.54g/kg,平均1.18g/kg,CV21.57%;果实0.12g/kg~0.89g/kg,平均0.42g/kg,CV53.48%。Zn含量叶片63.40mg/kg~104.4mg/kg,平均85.13mg/kg,CV14.51%;果实26.33mg/kg~85.15mg/kg,平均41.66mg/kg,CV43.57%。B含量叶片20.75mg/kg~59.03mg/kg,平均43.33mg/kg,CV32.00%;果实11.40mg/kg~60.60mg/kg,平均22.68mg/kg,CV60.52%。生育期各元素平均含量排序:叶片Ca>N>K>Mg>P>Mn>Zn>B,果实K>Ca>N>Mg>P>Mn>Zn>B。其中,Ca>N、Mg>P、Mn近P(叶片Mn甚至高于传统中量元素0.1%的下限),与常规作物相比较特殊,因此,薄壳山核桃Ca、Mg、P、Mn含量的这些特点,可能是其有别于其它作物的植物营养学的特殊性。(2)薄壳山核桃‘马罕’果实矿质元素累积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与生物量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呈现更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生育初期至7月上中旬累积缓慢;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各元素快速累积至果实,对果实最终累积量贡献率甚至超过100%;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变化平缓,其中,P、Ca、Mg、Mn在9月甚至出现明显负累积,呈现由果实向外净转移;末期各元素又有所正向累积。矿质元素累积量变化幅度大小为B>K>Zn>N>Ca>P>Mg>Mn。(3)以薄壳山核桃‘马罕’常规林(高产林)为参比,‘马罕’低效林在7月与9月的叶片、果实、一年生枝条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等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参比的差异高度一致,即同部位中的N、P、K、Mn、Zn含量低效林均低于常规林,而Ca、Mg含量则低效林高于常规林,两林分间的差异,尤以叶片较其它部位有更高显着性,叶N、P、K、Mn、Zn在7月、9月均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韧皮部和木质部9月N、P、Zn等也达到极高显着性水平。相应地,果实累积量N、P、K、Mn、Zn等亦低效林极显着低于常规林。据此,矿质养分N、P、K、Mn、Zn等的不足,可能是构成低效林的成因。林分间矿质这种差异,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供给)并不一致,除P外甚至正好相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揭示。依据养分综合诊断DRIS指数,推断低效林养分相对缺乏顺序:7月叶片K>Mn>P>Zn>N>B>Mg>Ca,7月果实P>K>Mn>N>Zn>B>Mg>Ca,9月叶片P>K>Mn>Zn>N>B>Mg>Ca,9月果实P>Mn>N>Zn>B>Mg>Ca>K。其中,叶片和果实的P、Mn、K、N、Zn指数均为负值(除9月果实K外),7月、9月的高度一致,表明这些元素供应不足、偏离平衡,可能是导致低效林的原因,尤其P、Mn远离平衡、须补充。DRIS诊断结论与含量对比诊断结论一致。(4)薄壳山核桃10个无性系果实主要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质量和外形方面,青果单重、坚果单重、仁重、出籽率、出仁率、青果果长、青果果宽、坚果果长、坚果果宽9个性状在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仅坚果壳厚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10个无性系中,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仁重>坚果单重>青果单重>出籽率>坚果壳厚>坚果果宽>出仁率>坚果果长>青果果长>青果果宽。在种仁内含营养物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单宁在10个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显着性差异,粗脂肪差异不显着;10个无性系粗脂肪平均含量为70.01%,蛋白质平均含量67.50mg/g,可溶性糖平均含量10.7mg/g,单宁平均6.07mg/g,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可溶性糖>单宁>蛋白质>粗脂肪。各指标变异,为品种筛选提供了指南。综合各项指标,所有无性系尤其28号、104号和34号可为食用油生产品种;104号和28号可推荐为果用栽培品种;1号、35号、28号、34号和29号可为高档食用油品种;29号、21号、20号和34号可作为鲜食型品种加以开发利用。此外,薄壳山核桃坚果高脂肪酸含量、高出油率(平均35.36%,出籽率×粗脂肪含量),高度契合我国耕地资源不足、而山区面积广大的国情,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很有希望为弥补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发挥至关重要作用。(5)薄壳山核桃10个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6个脂肪酸组成成分含量在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显着性差异,仅顺-11-二十碳烯酸差异不显着。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分平均含量顺序为油酸(70.02%)>亚油酸(19.58%)>棕榈酸(5.73%)>硬脂酸(2.38%)>亚麻酸(0.97%)>顺-11-二十碳烯酸(0.25%)>花生酸(0.05%)。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91.82%)占据优势,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1.26%,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0.56%;油酸是最主要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其次为顺-11-二十碳烯酸;亚油酸是最主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次为亚麻酸。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8.17%,棕榈酸是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其次为硬脂酸,再次为花生酸。。不饱和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的11.24倍,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的3.47倍,具有健康高品质食用油的“低饱和脂肪酸、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特点,为优质食用油资源,很具开发和市场潜力。

张玲豫,朱绍丹,独肖艳,焦健,李朝周[9](2021)在《海拔对陇南市油橄榄开花结实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1 093 m,1 136 m,117 5 m和1 213 m)对油橄榄开花结实的影响,为油橄榄在陇南地区的增产与引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当地3个主栽品种(‘莱星’‘皮削利’‘佛奥’),测定油橄榄植株成花生理指标和果实发育指标。测定的成花生理指标包括叶芽数、花芽数、单枝单位长度花芽数、花序长度及每花序平均花朵数;调查的果实发育指标有坐果率、单果平均鲜重、单株果实总产量和果实体积。【结果】试验区油橄榄花芽数、花芽分化率和每花序平均花朵数随着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均在1 175 m达到最大值;与最低海拔1 093 m相比,油橄榄单枝单位长度花芽数在最高海拔1 213 m达到最小值;品种‘莱星’和‘佛奥’的花序长度均在1 175 m为最大,‘皮削利’的花序长度在1 136 m为最大。油橄榄果实坐果率、单果平均鲜果重及单株果实总产量均随着海拔升高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 175 m达到最大;油橄榄果实外形变化不明显,‘莱星’‘佛奥’果实体积在1 175 m达到最大,‘皮削利’果实体积在1 213 m最大。【结论】海拔是影响油橄榄成花及果实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河谷地带种植油橄榄,以1 175 m油橄榄开花结实较好。

盛悦悦[10](2021)在《茶叶角鲨烯检测及其品种间差异研究》文中认为茶树是一种饮料植物,人们利用其嫩梢制成各种茶类产品,然而茶树成熟老叶的利用率仍然偏低。角鲨烯是类固醇的生物合成前体,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本文优化了茶树叶片中角鲨烯的提取及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成熟度茶树叶片中角鲨烯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茶树品种老叶中角鲨烯的含量,探究了加工处理工艺“杀青”对茶树叶片中角鲨烯含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角鲨烯含量高的茶树品种以及适宜的加工处理方法,为茶树资源全价利用开辟新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叶萃取次数和皂化处理是影响角鲨烯含量的重要因素。茶叶角鲨烯提取量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其中以第2次萃取的角鲨烯的含量增长幅度最大。皂化处理使茶样(品种‘金萱’)角鲨烯的获得量显着下降。因此综合考虑可操作性与经济性以及结合生产实践,优化角鲨烯的提取方法为萃取2次,不皂化,直接测定。(2)用GC-MS进行茶叶萃取液的角鲨烯含量的定性定量可以缩短分析时间,且稳定性和重复性也较好。该法的分析时间为27 min,最低检出限(LOD)为2.0μg/m L,最低定量限(LOQ)为5.0μg/m L;标准曲线的R2为0.9992,日内精密度RSD<5.68%,稳定性RSD<4.88%;在低(0.5 mg/g)、中(1.0 mg/g)、高(2.0 mg/g)三种不同加标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95.87%,111.75%和93.86%。(3)茶叶角鲨烯含量随着叶片的成熟而增加。在一芽二叶新梢、芽下第三叶、第四叶、第五叶、第六叶、第七叶、上一年老叶等不同叶位叶片中角鲨烯的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上一年老叶中测得的角鲨烯含量约为一芽二叶的41倍,且不同叶位之间差异显着。因此,可以利用上一年的成熟老叶作为萃取茶叶角鲨烯的优良资源。(4)合理的杀青处理可以有效减少茶叶角鲨烯的损失。茶叶原料经过微波杀青后再烘干,其角鲨烯的含量高于未经杀青而直接烘干的茶叶。在收集茶树成熟叶作为萃取角鲨烯原料时应该进行杀青处理后再行干燥。(5)不同茶树品种叶片角鲨烯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对30个茶树品种上一年老叶检测显示,角鲨烯含量范围在0.289 mg/g-3.682 mg/g,角鲨烯含量最高的品种约为含量最少品种的13倍。本研究筛选出的3个角鲨烯含量较高的茶树品种是:‘苹云’(3.682 mg/g)、‘浙农138’(2.682 mg/g)及‘迎霜’(2.599 mg/g),并且发现取样时间对角鲨烯的含量也有影响。

二、油橄榄品种油脂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橄榄品种油脂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国产橄榄油的组成特征、抗氧化性质及其鉴别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橄榄油的组成与功能特性
        1.1.1 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
        1.1.2 橄榄油的生物活性物质组成
        1.1.3 橄榄油的挥发性物质组成
    1.2 我国橄榄油行业的发展现状
        1.2.1 我国橄榄油行业的发展概况与问题
        1.2.2 世界橄榄油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启示
        1.2.3 现行橄榄油质量评价体系
    1.3 影响橄榄油品质的因素
        1.3.1 内源性因素
        1.3.2 外源性因素
    1.4 化学计量学在评价橄榄油品质中的应用
        1.4.1 化学计量学中的定性分析方法
        1.4.2 化学计量学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国产橄榄油的质量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橄榄油制取
        2.3.2 理化指标测定
        2.3.3 脂肪酸组成测定
        2.3.4 橄榄油植物甾醇的测定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国产橄榄油的理化性质特征
        2.4.2 国产橄榄油脂肪酸组成特征
        2.4.3 国产橄榄油的植物甾醇组成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产橄榄油的特征生物活性物质组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橄榄油的制备
        3.3.2 橄榄油生育酚组成的测定
        3.3.3 橄榄油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3.3.4 橄榄油多酚组分的测定
        3.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国产橄榄油的特征生物活性物质组成
        3.4.2 内源性因素对国产橄榄油特征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的影响
        3.4.3 外源性因素对国产橄榄油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的影响
        3.4.4 不同因素对国产橄榄油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的影响贡献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产橄榄油的挥发性物质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橄榄油制取
        4.3.2 橄榄油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4.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国产橄榄油的挥发性物质特征
        4.4.2 内源性因素对国产橄榄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4.4.3 外源性因素对国产橄榄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4.4.4 不同因素对国产橄榄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产橄榄油的抗氧化性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橄榄油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5.3.2 橄榄油中多酚组分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5.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国产橄榄油的抗氧化性质特征
        5.4.2 国产橄榄油化学组成与抗氧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5.4.3 国产橄榄油抗氧化能力预测评价模型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产橄榄油鉴别评价模型的建立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国产橄榄油的组成特征鉴别
        6.3.2 国产橄榄油的品质评价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2:国内两大油橄榄一级适生区的气候特征
附录3:国产橄榄油的挥发性物质组成

(2)橄榄油手工皂的制作工艺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橄榄油手工皂的发展
    2.1 手工皂的发展
    2.2 橄榄油手工皂的兴起
3 橄榄油手工皂的制备
    3.1 橄榄油手工皂的制备要求
    3.2 提取精炼橄榄油技术
4 橄榄油手工皂工艺的研究进展
    4.1 橄榄油手工皂的优势
    4.2 橄榄油手工皂工艺优化进展
    4.3 橄榄油手工皂的研究进展
5 结论与展望

(3)浙江油橄榄引种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种历程
2 经验教训和发展前景
    2.1 经验教训
    2.2 发展前景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产业发展规划
    3.2 产业布局优化
    3.3 科技支撑引领
    3.4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4)凉山24种橄榄油的组成分析及其对高脂牛肉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油橄榄的种植现状
    1.2 品种和产地对橄榄油组成的影响
        1.2.1 脂肪酸组成
        1.2.2 微量伴随物
    1.3 品种和产地对橄榄油酚类物质的影响
        1.3.1 酚类物质组成
        1.3.2 多酚的组成和含量
        1.3.3 多酚组成的分析方法
    1.4 肉类在消化过程中的脂质氧化
        1.4.1 肉类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的生成路径
        1.4.2 肉类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产物的健康危害
        1.4.3 肉类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的影响因素
    1.5 天然酚类物质对肉类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的影响
        1.5.1 香料及草药来源的酚类物质
        1.5.2 水果及蔬菜来源的酚类物质
        1.5.3 其他来源的酚类物质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橄榄油基本指标的测定
        2.2.2 橄榄油脂肪酸的测定
        2.2.3 橄榄油微量伴随物的测定
        2.2.4 氧化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的测定
        2.2.5 橄榄油多酚的鉴定分析
        2.2.6 橄榄油和高脂牛肉的体外消化
        2.2.7 脂质氧化产物的测定
        2.2.8 消化物中多酚的测定
        2.2.9 消化物中自由基的测定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橄榄油组成成分分析
        3.1.1 油橄榄的含油率和含水率
        3.1.2 橄榄油的紫外吸光度和色泽
        3.1.3 橄榄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和不皂化物
        3.1.4 橄榄油的脂肪酸含量
        3.1.5 橄榄油的主要微量伴随物含量
        3.1.6 橄榄油的氧化稳定性
        3.1.7 橄榄油的特征分析
    3.2 橄榄油多酚组成及抗氧化能力分析
        3.2.1 橄榄油酚类提取物的定性分析
        3.2.2 橄榄油酚类提取物的定量分析
        3.2.3 橄榄油酚类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3.2.4 橄榄多酚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3.3 橄榄油中影响高脂牛肉脂质氧化的关键活性成分
        3.3.1 高脂牛肉样品的基本成分测定
        3.3.2 不同组分特征橄榄油样品的筛选
        3.3.3 橄榄油特征组分对高脂牛肉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的影响
        3.3.4 橄榄油特征组分与脂质氧化产物的相关性分析
    3.4 橄榄多酚对高脂牛肉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产物的影响
        3.4.1 不同多酚含量橄榄油的选择
        3.4.2 橄榄多酚对脂质初级氧化产物的影响
        3.4.3 橄榄多酚对脂质次级氧化产物的影响
    3.5 橄榄多酚对高脂牛肉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的作用分析
        3.5.1 消化过程中多酚组分的变化
        3.5.2 消化过程中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3.5.3 消化液中自由基种类的分析
        3.5.4 消化过程中多酚起抗氧化的潜在机制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源库概念及衡量指标
        1.2.2 作物源库类型的划分
        1.2.3 源库性状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4 源库性状对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1.2.5 改变源库关系的栽培措施
        1.2.6 花生源库特征及研究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差异试验设计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数据计算
    2.2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试验设计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不同源库措施对花生产量品质调控效应试验设计
        2.3.1 去生长点控源试验设计
        2.3.2 乙烯利控花试验设计
        2.3.3 厚膜抑针试验设计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生品种的源库特征及其分类
        3.1.1 花生品种源库指标变异幅度
        3.1.2 花生品种源库性状主成分分析
        3.1.3 供试花生品种源库性状主成分得分
        3.1.4 不同类型花生品种间产量性状差异
        3.1.5 花生源库类型划分
    3.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的源库特征差异
        3.2.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源性状差异
        3.2.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库性状差异
    3.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生理指标差异
        3.3.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叶绿素含量差异
        3.3.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净光合速率含量差异
        3.3.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不同叶片代谢酶活性差异
        3.3.4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不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差异
        3.3.5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不同叶片脱落酸含量差异
    3.4 不同类型花生品种同化物积累及转运差异
        3.4.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冠层透光率差异
        3.4.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群体光合势差异
        3.4.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不同叶片净同化率差异
        3.4.4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干物质量分配差异
        3.4.5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库源比差异
    3.5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蛋白质组差异
        3.5.1 冀花5 号优势表达蛋白的GO分析
        3.5.2 冀花5 号优势表达蛋白的KEGG分析
    3.6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差异
    3.7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品质性状差异
    3.8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8.1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源性状的影响
        3.8.2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库性状的影响
        3.8.3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源库综合性状的影响
        3.8.4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三羧酸循环通路的影响
        3.8.5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产量性状的影响
        3.8.6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籽仁品质性状的影响
    3.9 调控措施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9.1 去生长点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3.9.2 外源乙烯利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3.9.3 不同厚度地膜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4 讨论
    4.1 花生品种的源库特征及其分类
        4.1.1 花生源库性状衡量指标
        4.1.2 花生源库类型划分
    4.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源库性状、生理性状差异
        4.2.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源库性状差异
        4.2.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光合特征差异
        4.2.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叶片代谢酶活性差异
    4.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同化物积累和分配差异
        4.3.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冠层透光率差异
        4.3.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群体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差异
        4.3.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干物质分配及库源比差异
    4.4 源库协调型品种优势表达蛋白质组分析
    4.5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差异
        4.5.1 源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4.5.2 库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4.5.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差异
    4.6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4.7 调控措施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4.7.1 去生长点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4.7.2 外源乙烯利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4.7.3 不同厚度地膜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花枫研究概况
        1.1.1 三花枫的生物学特性与资源分布
        1.1.2 三花枫的抗逆性研究
        1.1.2.1 抗寒性研究
        1.1.2.2 耐盐碱性研究
        1.1.3 三花枫育苗与栽培技术研究
        1.1.4 三花枫的开发利用现状
        1.1.4.1 观赏价值
        1.1.4.2 药用价值
    1.2 木本油料树种研究概况
        1.2.1 整体概况
        1.2.2 槭属油料树种研究进展
    1.3 神经酸研究进展
        1.3.1 神经酸的功能
        1.3.2 神经酸的来源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采集
    2.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测定及统计分析
        2.2.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测定
        2.2.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2.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及统计分析
        2.3.1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测定
        2.3.2 三花枫籽油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
        2.3.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含量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3.1.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差异性分析
        3.1.1.1 形态性状差异性分析
        3.1.1.2 品质性状差异性分析
        3.1.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变异情况分析
        3.1.3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1.4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1.5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3.1.6 三花枫单株种实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多样性分析
        3.2.1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差异性分析
        3.2.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变异情况分析
        3.2.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3.2.4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分性状与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5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分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2.6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3.2.7 三花枫单株籽油特性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特征
    4.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
        4.2.1 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
        4.2.2 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
    4.3 三花枫籽油特性多样性特征
    4.4 高品质籽油三花枫种质的筛选
        4.4.1 高油种质的筛选
        4.4.2 不同脂肪酸特性种质的筛选
        4.4.3 三花枫籽油中的神经酸与芥酸
    4.5 三花枫保护策略与合理开发建议
5 结论
    5.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特征
    5.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项目情况

(7)我国主要木本油料油脂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本油料作物种类及其区域分布
2 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综合品质
3 新木本油脂资源挖掘
4 遗传资源多样性及油脂合成调控
5 油脂提取工艺及保存
6 油脂的综合利用
7 存在的问题
8 小结

(8)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薄壳山核桃概况
        1.1.1 薄壳山核桃及其利用方向
        1.1.2 薄壳山核桃生产研究进展
        1.1.3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及脂肪酸组成
    1.2 经济林树木矿质营养
        1.2.1 植物营养生理
        1.2.2 经济林木生长发育与矿质营养
        1.2.3 果树营养诊断
    1.3 低效林
        1.3.1 低效林的概念
        1.3.2 低效林的原因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和意义
        2.1.1 选题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3 技术路线
第3章 薄壳山核桃‘马罕’矿质养分动态变化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果实生长动态变化
        3.2.2 叶片和果实主要矿质养分含量动态变化
        3.2.3 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含量比例
        3.2.4 果实主要矿质养分累积量变化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薄壳山核桃‘马罕’低效林矿质营养及诊断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种林分下不同部位的矿质养分含量
        4.2.2 两种林分下叶片和果实生长及矿质养分累积量
        4.2.3 低效林矿质养分平衡评价(综合诊断DRIS指数)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无性系果实形态性状
        5.2.2 不同无性系果实主要营养成分
        5.2.3 不同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成
    5.3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薄壳山核桃生育期矿质养分动态特征
    6.2 薄壳山核桃低效林矿质养分成因及诊断
    6.3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情况

(9)海拔对陇南市油橄榄开花结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油橄榄植株成花生理指标测定
        1.3.2 油橄榄植株果形发育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拔对油橄榄成花生理的影响
    2.2 海拔对油橄榄果实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10)茶叶角鲨烯检测及其品种间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角鲨烯研究进展
        1.1.1 角鲨烯的理化性质
        1.1.2 角鲨烯的来源
        1.1.3 角鲨烯的功能及其应用
        1.1.3.1 角鲨烯的功能
        1.1.3.2 角鲨烯的应用
    1.2 茶叶角鲨烯研究
    1.3 植物中角鲨烯的提取及检测方法
    1.4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叶角鲨烯提取及检测方法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2.2.2 角鲨烯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2.2.3 角鲨烯提取方法
        2.2.4 皂化反应
        2.2.5 角鲨烯GC-MS检测方法
        2.2.6 方法验证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角鲨烯的识别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方法验证结果
        2.3.4 皂化对角鲨烯含量的影响
        2.3.5 提取次数对茶叶中角鲨烯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嫩度与不同品种茶树叶片角鲨烯含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3.2.3 角鲨烯提取方法
        3.2.4 GC-MS检测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嫩度茶叶角鲨烯含量分析
        3.3.2 杀青处理对茶叶角鲨烯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茶树品种角鲨烯含量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油橄榄品种油脂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产橄榄油的组成特征、抗氧化性质及其鉴别评价[D]. 俞乐. 江南大学, 2021
  • [2]橄榄油手工皂的制作工艺及发展前景[J]. 姜美娜,皮汶灵,阮梅兰,向治星,魏华恒,祝程,王锴. 绿色科技, 2021(18)
  • [3]浙江油橄榄引种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方新高,程军勇,姜德志,龙伟. 湖北林业科技, 2021(03)
  • [4]凉山24种橄榄油的组成分析及其对高脂牛肉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的影响[D]. 王永进. 江南大学, 2021(01)
  • [5]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D]. 高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D]. 胡可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我国主要木本油料油脂资源研究进展[J]. 廖阳,李昌珠,于凌一丹,黄国文,闫荣玲. 中国粮油学报, 2021(08)
  • [8]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D]. 张潇丹. 西南大学, 2021
  • [9]海拔对陇南市油橄榄开花结实的影响[J]. 张玲豫,朱绍丹,独肖艳,焦健,李朝周. 经济林研究, 2021(01)
  • [10]茶叶角鲨烯检测及其品种间差异研究[D]. 盛悦悦.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橄榄品种油脂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