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对棉籽发芽率的影响

超声波对棉籽发芽率的影响

一、超声波对棉籽发芽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君,朱薪燃,张凯,王海亮,韩军旺,李东伟,职雯靖[1](2021)在《杜鹃属植物种子生理生态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从温度、光照、基质、物理化学处理、种子吸水、贮藏时间、不同胁迫、凋落物等角度,对杜鹃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综述,为杜鹃属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种群繁育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周秀娟[2](2021)在《褪黑素引发对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的耐盐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耐盐作物,但其耐盐性也存在一定阈限。褪黑素是一种吲哚胺类物质,在促进植物对逆境耐受性以及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生物节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珂字棉312(Coker 312,简称C312)和珂字棉312无(Coker 312 glandless,简称C312W)为材料,以褪黑素为种子引发剂,探讨褪黑素引发对两个色素腺体近等位基因系的种子萌发、幼苗耐盐性、农艺性状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为盐碱地植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褪黑素引发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1)两个品系经褪黑素引发的发芽和胚根长度均显着优于水引发和无引发。(2)0.5%NaCl胁迫显着抑制两个品系的萌发,种子引发能够显着缓解盐害,其中25μmol/L褪黑素引发的影响效果最显着。(3)C312W的胚根长度显着长于C312,其他差异不显着。2.褪黑素引发对棉花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1)无盐胁迫下,褪黑素引发显着增大了叶面积、叶片厚度和根系长度;提高了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作用以及抗逆性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棉酚的积累。(2)盐胁迫下,褪黑素引发显着缓解了盐害对两个参试品系的表型性状的抑制以及棉酚含量和MDA含量的激增。(3)C312的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C312W,但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显着高于C312W。3.褪黑素引发对棉花生产的影响(1)褪黑素引发降低了C312的株高和果枝数,一定程度提高了纤维品质,但差异不显着;褪黑素引发提高了C312W的果枝数并降低了青铃数。(2)两个近等基因系之间,C312的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显着优于C312W。综上,褪黑素引发处理可显着提高盐胁迫下的种子耐盐性,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一定程度地提高陆地棉产量和纤维品质,但差异不显着。

付丽娜[3](2020)在《小麦发芽期种子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高活力种子是作物高产的基础,其中种子内源激素与种子活力关系密切。本研究以我国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以及西南冬麦区的71份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比较不同麦区小麦种子发芽期间的活力差异,通过检测不同发芽时间的种子内源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含量,分析不同麦区内源激素的差异,利用相关性分析检测发芽不同时间种子内源激素含量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影响小麦种子活力关键时间的激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四大麦区小麦品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主根长、鲜重及幼苗长均有较大差异,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鲜重均最高,分别为47.72g、3.46g和7.25g,黄淮冬麦区活力指数、幼苗长、幼苗鲜重均最低,分别为2.93g、10.66g和6.21g,差异极显着。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活力指数分别为3.23和2.99、幼苗鲜重分别为6.28g和6.88g,差异极显着。地方品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长优于育成品种,但差异不显着。(2)发芽后6-72h,四大麦区种子脱落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同一时期麦区间差异不显着,其中西南冬麦区下降最快,从6h的0.105μg/g下降至48h的0.05μg/g;赤霉素和生长素呈上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冬麦区6h、12h、24h、48h、72h种子赤霉素含量分别为234.57μg/g、236.62μg/g、422.25μg/g、1176.19μg/g、1468.41μg/g,高于其他三个麦区,生长素含量分别为0.09μg/g、0.08μg/g、0.14μg/g、0.57μg/g、1.98μg/g,其中24h、48h、72h生长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三个麦区;西南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子玉米素含量呈上升趋势,黄淮冬麦区呈下降趋势。(3)发芽后6-72h,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种子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脱落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育成品种种子赤霉素含量在5个时期均高于地方品种,育成品种6h、12h、24h、48h、72h种子赤霉素含量分别为229.25μg/g、221.40μg/g、392.80μg/g、1019.64μg/g、1355.18μg/g,地方品种分别为162.54μg/g、175.73μg/g、331.99μg/g、846.37μg/g、1236.45μg/g;6-12h种子生长素含量变化平稳且育成品种含量低于地方品种,24h后迅速增加且育成品种含量高于地方品种,育成品种6h、12h、24h、48h、72h含量分别为0.07μg/g、0.07μg/g、0.11μg/g、0.58μg/g、1.69μg/g,地方品种分别为0.11μg/g、0.12μg/g/0.08μg/g、0.45μg/g、0.91μg/g;地方品种玉米素含量上升,育成品种下降,发芽后6h、12h、24h、48h、72h,育成品种玉米素含量分别为1.76μg/g、1.56μg/g、1.63μg/g、1.75μg/g、1.67μg/g,地方品种分别为1.09μg/g、1.25μg/g、1.19μg/g、1.45μg/g、1.37μg/g,育成品种5个时期种子玉米素含量均高于地方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差异分析结果显示6-72h,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生长素含量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6-12h,48-72h赤霉素含量差异显着,6h、24-48h玉米素含量差异显着,12-24h的脱落酸含量差异显着。(4)发芽24h后种子赤霉素含量与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鲜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0.353、0.251、0.385,均极显着正相关;发芽后12h的脱落酸含量与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比为-0.241、-0.198、-0.314,均显着负相关;发芽后24h的种子生长素含量与发芽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307,极显着正相关;发芽后24h玉米素与发芽率相关系数为0.272,72h玉米素含量与主根长的相关系数为0.386,均显着正相关。(5)杂交小麦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着低于普通小麦;四种激素在种子发芽6-72h内,普通小麦玉米素和生长素含量高于杂交小麦,但48h后,杂交小麦种子激动素含量上升速度高于普通小麦;不同品种间激动素和生长素含量在5个时期均差异显着;杂交小麦与百农矮抗58间,5个时期玉米素和赤霉素含量差异显着或极显着。发芽24h、48h的赤霉素含量与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和0.696、0.604和0.696、0.479和0.569,显着相关;发芽6-72h的玉米素含量与发芽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0.617、0.652、0.540、0.605,与发芽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0.813、0.816、0.629、0.680,与发芽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1、0.813、0.828、0.651、0.709,与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2、0.668、0.653、0.539、0.542,均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发芽48-72h的生长素与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相关性分别为0.687和0.733、0.746和0.803、0.755和0.846、0622和0.734。

党娅倩[4](2020)在《市政污泥好氧堆肥工艺优化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目前市政污泥与农林废弃物没有合理利用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SIEMENS S7-300 PLC自控一体化堆肥装置,以市政污泥为基质,菌菇渣为主要调理剂,研究通风控制方式与工艺参数对堆肥过程的影响,优选合理的通风工况参数,并确立堆肥腐熟快速评价指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外加菌剂对堆肥效果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堆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堆肥过程指标间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主设计的堆肥装置由主体发酵装置和PLC控制系统构成。控制系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情况下,通过编程能实现不同堆肥通风控制方式的实现。(2)选择时间控制作为通风的控制方式,从通风速率与频率、通风量两方面优化通风参数。通过理化及生物指标分析,试验组堆肥产品均满足腐熟的标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通风阶段变速为0.1、0.4、0.6、0.3、0.6m3/h,频率为单次/单位小时,通风时间为15min的工况,更有利于污泥的减量、作物生长及减少臭气排放。(3)基于优选的通风工况,研究外加菌剂对堆肥产品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菌剂可以加快堆肥升温、延长高温维持时间、降低堆肥产品氮素损失、加快堆肥腐熟。此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添加菌剂会增加堆肥微生物群落的数量,且在不改变堆肥同一时期优势菌种类的前提下影响优势菌的相对丰度。(4)基于优选的通风工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细菌和真菌群落构成随堆肥的进行不断演变。在细菌群落中,厚壁菌门在堆肥高温期占据优势,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在堆肥其它时期占据优势;在真菌群落中,unclassified-k-Fungi和Trichoderma在堆肥初期占据优势,子囊菌门存活于堆肥全过程,在高温期过后成为唯一的优势菌。冗余分析得出相关性影响排序为:细菌:OM>氧含量>TN>pH>含水率>GI>T>氨气>EC,真菌:OM>氧含量>含水率>GI>TN>pH>EC>T>氨气。

郑立军[5](2020)在《七种豆催芽过程营养素与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豆芽脆片的制作》文中指出我国豆类资源丰富,有悠久的豆芽饮食文化。出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豆芽入药的记载,食用豆芽的历史可追溯更早。发芽是一种提高豆类食用价值的经济有效的加工技术,豆类经过萌发后,内源酶系统被激活,营养成分增加、非营养因素减少、生物活性成分增加,尤其富集了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的功能性成分,比如γ-氨基丁酸(GABA),使豆类营养价值得到改善。我国常食用的豆芽有十多种,然而不同的豆萌芽特性不同,营养富集及转化规律不同。如何控制催芽技术,提高食用营养价值,值得系统研究。此外,豆芽原料廉价易得,不受季节区域限制,因此,豆芽加工食品市场前景广阔。本文对七种豆进行12-72h调控发芽处理,研究营养素、功能性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筛选优化γ-氨基丁酸最佳富集催芽条件,并以此为原料,通过干燥、制粉、调配制作豆芽粉发糕,最终开发富含γ-氨基丁酸的复合豆芽发糕脆片,希望为豆类深加工及新型豆芽食品开发提供参考。1.对七种豆(赤小豆、红豆、绿豆、黑豆、豌豆、花生、黄豆)发芽12-72h。控制温度为28±1℃,每隔半小时喷洒一次水,每次淋洒30 s,记录发芽期间七种豆的生理形态、芽长、吸水率、干物质含量,功能性指标γ-氨基丁酸、多酚、黄酮、可溶性蛋白以及抗氧化指标。12-72 h发芽期间,绿豆发芽速度最快,各阶段芽长最长,豆芽干物质含量最低,物质转化和代谢速度较快;赤小豆、红豆、绿豆、黑豆、豌豆、花生、黄豆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的萌芽时间分别为48 h、24h、24 h、24 h、24 h、36 h、24 h,黄豆γ-氨基丁酸含量由未发芽61.13 mg/100gDW增长到154.77 mg/100gDW,黑豆由90.79 mg/100gDW增长到138.57mg/100gDW,黄豆、黑豆最适合富集γ-氨基丁酸,花生发芽36 h时γ-氨基丁酸含量的增长幅度最大(为干豆5.39倍);赤小豆、红豆、绿豆、黑豆、花生的多酚、黄酮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时间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抗氧化能力与多酚含量显着相关。发芽72 h时,花生中黄酮含量最高(1.66 mgCAE/gDW),黑豆中多酚含量最高(4.24 mgGAE/gDW),绿豆多酚含量增长为原来的1.33倍。2.优化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工艺。以发糕比容、感官评分、发糕质构(硬度、弹性、胶着性、咀嚼性、内聚性、回复性)为指标,研究复合豆芽粉比例、水、糖、枣粉、酵母添加量以及发酵时间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得出结论:豆芽粉比例30%、添加水量120%、添加糖量20%、添加枣粉量15%、添加发酵粉1%、发酵时间1.5h时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最好。3.优化复合豆芽粉发糕脆片脱水工艺。以发糕硬度为响应值,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加水量、枣粉、发酵时间设计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优发糕制作工艺为发酵时间74min、加水量110%、加枣粉量14.66%;以复合豆芽粉发糕脆片的感官得分为指标,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发糕切片厚度为因素设计响应面实验,得出最优发糕脆片脱水条件为烘烤24min、切片厚度10mm、烘烤温度126℃。

荔淑楠[6](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是我国临床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目前对当归新品种评价以栽培农艺学性状(如生长状况、抗病性、抗逆性、产量等),内在质量以挥发油含量、阿魏酸含量等少数指标评价为主,对不同品种当归从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代谢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道地产区当归的种植地区和采收加工集中,传统干燥方式存在着规模小而散、技术装备落后、干燥过程难控、干燥周期较长等问题,常造成药材性味劣变、活性成分(特别是药用有效成分)损失,以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下降,且加工费时耗力,易引起环境污染;对引进的平衡脱水干燥技术是否在当归药材干燥中适用等问题,开展了不同品种当归质量评价、当归干燥方法的筛选、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及工艺优化等研究,以期为当归道地产区产地干燥加工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实现当归药材生产“优形”、“优质”,最终实现用药“优效”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促进整个道地产区中药的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目前当归品种选用和药材干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开展了当归优质品种评价、当归干燥方法筛选、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及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优化等研究工作,取得如下的结果:以甘肃岷县当归新品种岷归1号(简称MG1)、岷归2号(简称MG2)、岷归4号(简称MG4)、岷归5号(简称MG5)、岷归6号(简称MG6)为供试材料,参照药典对不同品种当归性状、浸出物、显微结构及挥发油提取率进行比较,采用HPLC测定阿魏酸及7种苯酞类活性成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品种当归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GC-MS和UPLC/Q-TOF MS技术对不同品种当归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综合分析。外观性状表明:MG2茎秆为绿色,其他品种均为紫色;表面及断面颜色由深到浅依次为MG6、MG2、MG4、MG5,MG1号;支根数MG6最多,MG4最少;MG1、MG5和MG6较其他品种气味较浓。显微结构显示:MG1淀粉粒最多,其次为MG5;MG5和MG6的油室碎片较多;MG1、4、6的导管呈放射状排列,但MG2、MG5的导管集中于中部;MG1、MG4、MG6韧皮部和木质部的比例在50%以上,MG2和MG5的比例小于50%;木部射线的平均大小MG4(141.47μm)>MG6(102.61μm)>MG1(85.99μm)>MG2(29.66μm)和MG5(29.76μm);MG2和MG5裂隙较其他组多。活性成分结果显示:MG1和MG6的醇溶性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阿魏酸和苯酞类活性成分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MG5和MG1的有机酸和苯酞含量分别比MG4高51.75%和48.39%。PCA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当归中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提取率、阿魏酸及7种苯肽类活性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MG1>MG4>MG6>MG2>MG5。UPLC/Q-TOF MS结果显示:5个当归品种的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P<0.05),MG2、MG4、MG5和MG6中的绿原酸、阿魏酸、色氨酸、阿魏醛等含量显着低于MG1含量(P<0.05),而藁本内酯、香豆素、牛角苷、棕榈素、原儿茶醛、亚麻酸等含量显着高于MG1(P<0.05)。MG2、MG5及MG6中的代谢物相近,与MG4的代谢物差异较大,此外,还鉴定出38个显着差异代谢物,涉及7种潜在的靶向代谢通路,不同品种当归都可能通过苯丙素类生物合成、类倍半萜烯类化合物的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核苷酸代谢、类胡萝卜素、亚麻酸、亚油酸等代谢途径调节代谢物的合成。1.当归干燥方法的筛选,以“岷归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平衡脱水干燥(P)与新鲜(XX)当归和产地常用的阴干(Y)、晒干(S)、熏干(X)干燥方法在性状、显微结构(粉末制片、徒手切片、石蜡切片、扫描电镜)、薄层色谱、水分、浸出物、挥发油提取率、多糖含量、阿魏酸和7种苯酞类成分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和Y的当归色泽均匀鲜亮、表面皱纹疏松,外观品相较好;P与X当归的油室平均直径和淀粉粒含量均高于X与Y当归,熏干和晒干的当归裂隙较多,质地发虚;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导管的形态和表面的附着物直接影响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蒸发及代谢活动快慢,XX表面多孔,木质部和形成层具有较多的蜂窝状结构,导管周围的小空腔较多,P和X表面结构致密,光滑,表面有云状、片状层叠,形成层交界处细胞紧密,平滑,其中X导管表面有很多丝状沉积物,皮层有较多的孔隙,较疏松,酥脆,有一定的油滴聚集现象,表面含油率高,多孔结构导致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差,P形成层交界处油室清晰可见,S表面结构紧凑,有大量的小碎片及突起,Y表面呈不规则的多孔结构,表面致密,突起。S和Y形成层交界处明显较疏松。活性成分显示: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11种活性成分含量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P当归的阿魏酸、多糖、挥发油提取率、浸出物、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含量最高;不同干燥方式对当归抗氧化物酶活性影响显着(P<0.05),其中S当归中的SOD、CAT、POD和GSH酶活性最高,Y、X和P当归药材的SOD、CAT、POD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S当归样品总蛋白含量最低,P当归样品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SOD、POD、CAT及GSH酶活性与当归多糖、浸出物、总蛋白、挥发油提取率、阿魏酸及苯酞类成分显着相关(P<0.05);PCA结果显示:P>Y>X>S。由此得出:P条件可控、干燥效率高、干燥药材品质稳定,外观及内在结构均较好、并能较好的保存其活性成分,可以作为当归药材现代产地加工的一种快速干燥方法。UPLC-MS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下当归379个代谢物发生显着性差异,与药典规定的熏干当归比较,新鲜当归中有150多个代谢物显着上调,黄芩素、苯甲酸、胆绿素、咖啡酸、辛酸、绿原酸、香草酸等含量显着下调,阴干当归中的葡萄糖酸盐、D-甘露醇、多巴胺等代谢物显着升高;乙酰亮氨酸、芹菜素、咖啡酸、辛酸、双氢山奈酚等代谢物显着降低。晒干当归中脂肪酰基己氧化物、1-己胺、3-羟基丁酸、绿原酸、柠檬酸盐、D-来苏糖等代谢物显着升高,甲基鸟苷、2,4-二氨基苯磺酸、芹菜素、胞苷等代谢物显着降低;平衡脱水干燥中的脂肪酰基己氧化物、3-甲基儿茶酚、阿拉伯糖醇、绿原酸、黄芩苷等代谢物显着升高,甲基鸟苷、2,4-二氨基苯磺酸、2,4-二氨基丁酸、2-氨基苯酚、2-羟基腺嘌呤、2’-O-甲基腺苷、芹菜素、胞苷等代谢物显着降低。相关系数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处理下当归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前十的代谢通路为: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嘧啶代谢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半乳糖的代谢;柠檬酸循环;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2-氧羧酸代谢等代谢路径有关。综合分析可知,平衡脱水干燥的当归药材具有外观较好、油室较大、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因此,平衡脱水干燥技术可在当归药材产地干燥加工中加以推广应用。2.分别对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正交缓苏试验和程序升温工艺进行干基含水率、水分比等参数曲线绘制,并利用Weibull函数和Slogistic对数函数拟合两种不同工艺的数学模型并分析。结果表明,干燥温度、湿度和缓苏时间是影响当归干燥的主要因素,随着湿度的减少,缓苏时间的增加,当归的干基含水率增加,干燥时间缩短,随着温度和缓苏时间的增加,当归干燥的干基含水率降低,所需的干燥时间缩短,同时发现在干燥初期,湿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当归的干燥效率;平衡脱水干燥分为物料表面传热传质过程和物料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也就导致了前一阶段以较快且稳定的速度进行,后一阶段以越来越慢的速度进行,即预热+等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同时发现Weibull函数可以更好的模拟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自动程序升温工艺,Slogistic对数函数可以更好的模拟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正交试验。3.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干燥温度、干燥湿度、缓苏时间及干燥时间对平衡脱水干燥工艺的影响,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自动程序升温工艺,并同时人工智能控制干燥温度、干燥湿度及干燥时间三个因素对平衡脱水干燥工艺的影响,以外观性状、显微、薄层色谱法结合挥发油提取率、醇溶性浸出物、多糖、阿魏酸和6种苯酞类成分为考察指标,并与药典工艺对比,综合评价不同干燥工艺参数对当归药材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正交试验确定的当归最佳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为50℃、干燥湿度为50%、缓苏12 h,干燥36 h,各因素对综合指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D(干燥时间)>A(干燥温度)>C(缓苏时间)>B(干燥湿度);程序升温在B3工艺下所得当归药材的质量最好,B3干燥工艺条件为7个阶段,每阶段烘烤5 h,温、湿度参数为:45℃,60%→50℃,50%→55℃,50%→40℃,80%→45℃,60%→50℃,50%→55℃,50%。与《中国药典》2015规定的工艺相比,2种不同的平衡脱水干燥工艺均优于药典工艺,外观性状及显微特征均较一致。

赵品源[7](2019)在《带壳播种对花生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花生的主要的栽培方式为每穴两粒与单粒精播,单粒精播相比每穴两粒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幼苗素质,达到苗齐、苗全的目的,但是无论是每穴两粒还是单粒精播的方式,都必须进行荚果剥壳的过程,花生剥壳的过程太过费工费力,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效率,使用花生剥壳机普遍存在剥壳后籽仁裂开,出苗率明显下降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花生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大田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方式,探索一种新的播种方式的必要性就显得十分突出,因此,本实验本着经济、简洁且易操作的目的围绕花生播种方式进行花生带壳播种的技术探索。以珍珠豆型品种农大花103和大果型花414及超大果型ZP01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阅读文献找出对花生荚果最好的处理方案并进行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分析找出最佳实施方案,最佳实验方案为:花生荚果(完整或不完整均可,已试验证明对籽仁无害且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6%纤维素酶室温浸泡12h后过清水冲洗带水播种。在毛庄科教园区进行带壳播种试验,设置传统籽仁播种为ck及带壳播种处理,分别在苗期、花针期、饱果期和结荚期对花生地上部分和根系及土壤样品进行采集,系统地研究带壳播种对花生出苗率、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根系生长发育、土壤营养元素和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总结带壳播种相比籽仁播种的要点及注意事项。主要结论如下:(1)与对照相比,带壳播种的产量及出苗率也能达到与对照相同的水平,在正常的大田管理情况下,三个品种带壳播种的出苗率相比CK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小,但是差异均没有达到显着水平。(2)与对照相比,带壳播种情况下茎粗从苗期开始就明显大于CK,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这种差距也一直存在;主茎高、侧枝长度、分枝数在苗期两种方式几乎没有差异。从收获考种数据看,带壳播种在整体上相比CK长势较好,植株更加健壮。在整个生育期三个品种带壳播种叶绿素含量也基本与CK保持相同的水平,带壳播种与CK存在差异但是并不显着。(3)与对照相比,三个品种带壳播种的花生从苗期开始根系活力就不同程度的大于CK的花生,之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这种差距逐渐减小,其中农大花103在整个生育期中带壳播种的根系活力均大于CK,花414与ZP01在花针期与饱果期带壳播种的根系活力相比CK存在差异但并不显着;农大花103在三个品种的总根长、根直径、根干重、根系体积、根冠比等指标中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相比花414与ZP01带壳播种带来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4)与对照相比,三个品种带壳播种与CK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均为在结荚期大幅度降低,带壳播种情况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CK基本保持在相同水平,农大花103带壳播种情况下的水溶性钙含量从花针期开始一直显着大于CK土壤中水溶性钙的含量。(5)与对照相比,三个品种带壳播种的产量基本达到了与CK相同的水平,三个品种的产量均有微弱的增加单差异并不显着,带壳播种的产量影响因素也基本与CK保持相同的水平。(6)与对照相比,带壳播种适宜果壳较薄且籽仁与果壳之间距离较小的品种;带壳播种不宜深播,地下3-5cm即可;带壳播种适宜早熟品种;播种前若晒种两天左右效果更佳。

王景瑞[8](2019)在《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育苗基质是蔬菜集约化育苗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保证种苗规模化生产及秧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产上所应用的育苗基质绝大部分以草炭为主要组成成分,但草炭是一种宝贵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在湿地环境、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解决这一生态问题,我们不断的研究草炭替代品应用的可行性以减少对草炭的依赖。菇渣是食用菌生产后留下的废料,大多处理办法为焚烧和丢弃,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但菇渣经腐熟发酵后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本文以平菇菇渣替代或部分替代草炭作为育苗基质,达到节省草炭保证秧苗质量的目的,从甜瓜秧苗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生态、秧苗质量等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平菇菇渣复配基质的理化性质、秧苗生长形态及生理变化并着重研究添加沈阳农业大学营养母剂的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第一阶段试验以平菇菇渣、草炭、蛭石为基质原料,研究不同体积的平菇菇渣复配草炭和蛭石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第二阶段试验是经上一阶段筛选出来的基质添加不同质量(25g/穴盘、50g/穴盘、75g/穴盘)的营养母剂研究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并对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成本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平菇菇渣复配基质试验表明:各复配基质浸提液对甜瓜种子发芽并未产生胁迫现象,个别处理发芽指标显着优于蒸馏水对照。平菇菇渣复配基质育苗试验结果显示:T1、T2和T4有着较为适宜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甜瓜穴盘苗地上部、地下部各指标、秧苗质量及生理指标各指标均显着优于CK可以作为甜瓜育苗基质。2.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试验表明:平菇菇渣复配基质中添加营养母剂会对甜瓜秧苗的生长具有积极的影响。T1-75与T4-50具有适宜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甜瓜穴盘苗地上部、地下部各指标、秧苗质量及生理指标指标均显着优于CKY或与CKY差异不显着,特别是对甜瓜苗根系生长具有极显着的促进作用且可以避免传统草炭基质使用出现的沤根现象。此外,二者所含营养足以保证甜瓜苗期正常生长,T1-75、T4-50可以作为甜瓜育苗基质应用并可以避免频繁浇灌营养液的繁琐。3.为了解筛选出的两种甜瓜菇渣复配营养基质使用成本,本文对各项生产原料、运费、人工及附带价值按市场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1-75相比CKY单袋成本降低22.71%,可以达到完全替代草炭的目的。T4-50相比CKY单袋成本降低32.82%,可以达到部分替代草炭,节约草炭用量的目的。综上,T1-75、T4-50两种菇渣复配营养基质既可以保证甜瓜秧苗质量,又可降低育苗基质使用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王昱翔[9](2019)在《直播棉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及丸粒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农作物种子处理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但应用在南方直播棉花上还存在活性成分易流失、药效不持久、成苗率低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木薯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成膜剂,并评价了其性能,快速优选了4种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检测了其的质量指标和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确定了丸粒化的工艺。通过室内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包衣处理、丸粒化处理以及包衣后再丸粒化处理对棉花种子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木薯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三元共聚种子处理悬浮剂用成膜剂成膜性好,脱落率低至3.35%,包衣均匀度高达96.64%,包衣棉花种子发芽率高达95.21%。以热贮析水率和离心沉淀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法快速优选确定了25%噻虫嗪·多菌灵·吡唑醚菌酯、25%克百威·多菌灵·吡唑醚菌酯、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和25%克百威·萎锈灵·多菌灵4个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悬浮率均在96%以上,热贮析水率均小于5%,离心沉淀率均未超过10%,粒径D90均在1.4μm以下,符合种子处理悬浮剂质量指标要求。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实验证明4种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棉花枯萎病有良好的抑制效果,EC50值均小于对照药剂10%多菌灵悬浮剂。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在1:50药种比包衣处理棉种时对棉花幼苗的生长最为有利,与空白对照相比,叶绿素含量提高了72.57%,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了79.97%,SOD活性提高了26.48%,POD和CAT活性略有减少,但影响不显着。以0.4%的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1:1的水溶液作为丸粒化的粘结剂丸粒化后种丸破碎率低至2.47%,单籽率高达99%。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处理过的棉种再以丸粒化基质:包衣种子质量比1:2进行丸粒化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最为有益,田间小区试验发现与空白对照相比花期的棉花植株增高39.29%,叶片数增多了126.77%,开花数增多了124.96%,植株倒4叶叶绿素含量增多了70%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了106.87%,SOD含量提高了32.24%,POD含量提高了4.31%,CAT含量提高了26.62%。采用本研究的方法对棉花种子进行包衣后再丸粒化的处理,可以保证活性成分的持效期,提高成苗率,可以作为南方直播棉花的种子处理方法推广应用。

陈靳松[10](2019)在《猪苓苓种质量、接菌技术及不同采收期产量质量的研究》文中认为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其性平,味甘、淡,具利水渗湿之功效,用于水肿,淋浊,泄泻,带下和小便不利。随着猪苓原药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工栽培猪苓成为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优质苓种是实现高产的物质基础,适宜接菌技术是提高苓种接菌率和药材产量的关键。本研究广泛收集河北省不同产地猪苓苓种材料12份,进行了苓种质量指标及分级研究,探讨了不同培养料配比、苓种处理方式及含水率、伴栽物比例、栽植穴大小、栽植坡度等对密环菌菌索生长状况及苓种接菌率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不同采收年限的猪苓产量和质量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猪苓苓种活力、苓种切面黄蓝度b*、苓种切面亮度L*和单苓鲜重4项质量评价指标,k均值聚类法和标准差法相结合将猪苓苓种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苓种:苓种活力≥0.399mm/d,苓种切面亮度L*≥74.34,苓种切面黄蓝度b*≤15.94;二级苓种:苓种活力≥0.248mm/d,苓种切面亮度L*≥65.33,苓种切面黄蓝度b*≤20.34;三级苓种:苓种活力≥0.164mm/d,苓种切面亮度L*≥53.95,苓种切面黄蓝度b*≤24.74。各级苓种的单苓鲜重均不低于10.0g。2不同培养料(腐殖土、湿树叶)配比的蜜环菌材质量差异显着。各处理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A1处理的最高67分,其次为A2和A3处理的66分。各处理的密环菌侵染率差异显着,以A2处理的最高97.33%,A1处理的次之92.00%。各处理的每袋蜜环菌菌索鲜重及干重、多糖含量及积累量均差异显着,鲜重及干重均以A2处理的最大,分别为6.278g、2.537g,A1处理的次之,分别为6.099g、2.335g;多糖含量及积累量均以A1处理的最高,分别为61.18mg/g、140.77mg,A2处理的次之,分别为40.99mg/g、104.77mg。3不同苓种处理方式及含水率、伴栽物比例、栽植穴大小、栽植坡度的苓种接菌率均差异显着。不同苓种处理方式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B3处理的最高65分,苓种接菌率以B3处理的最高63.67%,其次为B1处理的62.00%,且两者差异不显着。不同含水率苓种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C3处理的最高65分,苓种接菌率以C2处理的最高68.33%。不同伴栽物比例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D3处理的最高79分,苓种接菌率亦以D3处理的最高88.67%;不同栽植穴长度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E2处理的最高64分,苓种接菌率亦以E2处理的最高73.00%。不同栽植穴深度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F2处理的最高69分,苓种接菌率亦以F2处理的最高66.00%。不同栽植坡度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G4和G5处理的均为72分最高,苓种接菌率以G4处理的最高73.67%,G5处理的次之70.33%,且两者差异不显着。4不同采收年限的猪苓鲜重及干重均差异显着,单穴猪苓鲜重和干重均以4年生的最高,分别为3.787kg、2.035kg,3.5年生的次之,分别为3.334kg、1.412kg,猪苓鲜重及干重表现为4年生>3.5年生>4.5年生>3年生>2.5年生。不同采收年限的猪苓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分、多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麦角甾醇等指标含量及麦角甾醇积累量均差异显着,总灰分含量以4年生的最低8.017%,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以3年生的最低0.437%,水分含量以4.5年生的最低11.518%;猪苓多糖、麦角甾醇含量和麦角甾醇积累量均以4年生的最高,分别为1.864%、0.153%、0.311kg/穴,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含量均以3.5年生的最高,分别为1.959%、27.978%、1.959%。各采收年限的猪苓中,Mn、Zn、K含量以3.5年生的最高,分别为7.660mg/kg、26.543mg/kg、717.535mg/kg,Fe、Na、Mg含量以4年生的最高,分别为356.169mg/kg、257.806mg/kg、50.672mg/kg,Ca元素以4.5年生的含量最高2295.551mg/kg;Cu、Cd、Pb含量均以2.5年生的最低,分别为4.167mg/kg、0.032mg/kg、0.191mg/kg。各采收年限的猪苓中,氨基酸种类以4年生的最多13种,氨基酸总含量以4年生的最高9.134%。结论:确定了4项猪苓苓种质量评价指标,将猪苓苓种质量分为三级。确定了猪苓适宜接菌技术:蜜环菌材培养的适宜湿树叶比例为75%100%,选择含水率30%40%苓种,较大的苓种可从离层处掰断;栽植穴长度为45cm,深度为20cm;伴栽的腐殖土和湿树叶比例为1:3;栽植坡度为30°40°;适宜采收年限为3.54年。

二、超声波对棉籽发芽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波对棉籽发芽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杜鹃属植物种子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度对杜鹃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2 光照对杜鹃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3 基质对杜鹃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4 不同化学、物理处理对杜鹃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5 种子吸水对杜鹃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6 贮藏时间对杜鹃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7 胁迫条件对杜鹃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8 凋落物对杜鹃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9 结论

(2)褪黑素引发对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的耐盐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1 文献综述
    1.1 棉花的发展史
    1.2 棉花耐盐机理及其提高耐盐性方法
        1.2.1 棉花耐盐机理
        1.2.2 提高棉花耐盐性途径
    1.3 种子引发
        1.3.1 液体引发
        1.3.2 固体基质引发
        1.3.3 滚筒引发
        1.3.4 生物引发
        1.3.5 磁场强化引发
    1.4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褪黑素的合成及其代谢
        1.4.2 植物褪黑素的生理作用
        1.4.3 植物褪黑素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发芽试验
    2.3 苗期试验
        2.3.1 植株叶、茎、根的测定
        2.3.2 叶片组织结构观察
        2.3.3 光合作用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2.3.4 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的测定
        2.3.5 棉酚含量的测定
    2.4 田间试验
        2.4.1 农艺性状统计
        2.4.2 产量结果统计
        2.4.3 纤维品质测定
        2.4.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褪黑素引发对棉花种子发芽的影响
        3.1.1 盐胁迫浓度的筛选
        3.1.2 不同浓度褪黑引发对两个品系发芽率的影响
        3.1.3 不同浓度褪黑引发对两个品系发芽势的影响
        3.1.4 不同浓度褪黑引发对两个品系发芽指数的影响
        3.1.5 不同浓度褪黑引发对两个品系胚根长度的影响
    3.2 褪黑素引发对棉苗生长的影响
        3.2.1 褪黑素引发对棉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3.2.2 褪黑色素引发对棉苗光合作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褪黑色素引发对棉苗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3.2.4 C312 棉酚旋光体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3.3 褪黑素引发对棉花田间生产的影响
        3.3.1 褪黑素引发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3.3.2 褪黑素引发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褪黑素引发促进棉花种子发芽
    4.2 褪黑素引发提高了棉花幼苗的耐盐性
        4.2.1 褪黑素引发提高了棉花幼苗的抗氧化能力
        4.2.2 褪黑素引发促进了棉花光合作用
        4.2.3 褪黑素引发降低了幼苗的棉酚含量
    4.3 褪黑素引发提高了棉花生产性能
5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3)小麦发芽期种子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1.2 种子活力测定方法
    1.3 自然老化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 激素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1.4.1 赤霉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2 脱落酸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3 生长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4 细胞分裂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5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生态区小麦种子活力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表型统计
    2.4 实验设计
    2.5 实验统计分析
    2.6 结果与分析
        2.6.1 种子活力指标分析
        2.6.2 不同麦区种子活力差异分析
        2.6.3 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种子活力比较
        2.6.4 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种子活力差异分析
    2.7 讨论
第三章 小麦种子发芽期内源激素变化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激素检测类别
    3.3 样品处理及激素测定
        3.3.1 仪器与试剂
        3.3.2 色谱条件
        3.3.3 样品前处理
        3.3.4 标准曲线绘制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标准曲线方程
        3.4.2 样品激素检测结果分析
        3.4.3 激素含量变化趋势及差异分析
    3.5 不同类型品种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差异分析
    3.6 种子发芽不同时期内源激素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分析
    3.7 讨论
第四章 杂交小麦发芽期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4.1 实验材料
    4.2 激素检测类别
    4.3 样品处理及激素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品种种子活力分析
        4.4.2 发芽不同时期四种激素变化趋势分析
        4.4.3 四个品种不同时期激素含量的方差分析
        4.4.4 不同时期内源激素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市政污泥好氧堆肥工艺优化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市政污泥当前处理处置现状
        1.1.2 市政污泥当前处置方法及存在问题
    1.2 好氧堆肥技术
        1.2.1 好氧堆肥的原理
        1.2.2 好氧堆肥系统与工艺
        1.2.3 好氧堆肥影响因素
        1.2.4 好氧堆肥微生物
        1.2.5 堆肥腐熟度评价指标
    1.3 堆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堆肥装置的设计与试验方法
    2.1 堆肥装置的设计
        2.1.1 发酵主体的设计
        2.1.2 控制系统的设计
        2.1.3 堆肥装置的工作原理
    2.2 堆肥控制系统设计
        2.2.1 PLC的原理介绍
        2.2.2 SIMATIC S7-300PLC硬件组态
        2.2.3 传感器和通风设备选择
        2.2.4 传感器的标定
        2.2.5 控制系统电路连接和编程设计
    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与仪器
        2.3.1 指标测定方法
        2.3.2 试验仪器
第3章 不同通风控制方式对堆肥效果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和设计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变化
        3.2.2 含水率变化
        3.2.3 有机质变化
        3.2.4 pH值变化
        3.2.5 电导率变化
        3.2.6 种子发芽指数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通风速率与频率对堆肥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堆肥表观效果分析
        4.2.2 堆肥过程理化及生物指标的变化
        4.2.3 堆肥过程温度与氧含量的变化
        4.2.4 堆肥过程全氮含量及氨气排放的变化
        4.2.5 堆肥过程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通风量对堆肥效果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堆肥表观效果分析
        5.2.2 堆肥过程理化及生物指标的变化
        5.2.3 堆肥过程温度与氧含量的变化
        5.2.4 堆肥过程中氮素的转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好氧堆肥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堆肥表观效果的分析
        6.2.2 堆肥过程中理化及生物指标分析
        6.2.3 堆肥中细菌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6.2.4 堆肥中真菌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6.2.5 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理化及生物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七种豆催芽过程营养素与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豆芽脆片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豆芽
        1.1.1 豆芽概述
        1.1.2 谷豆的营养价值
        1.1.3 谷豆萌发过程中成分变化
        1.1.4 谷豆芽中GABA富集概况
    1.2 谷豆芽加工
        1.2.1 谷豆芽加工产品
        1.2.2 谷豆芽加工工艺
        1.2.3 富含γ-氨基丁酸产品研究现状
    1.3 立题的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七种豆芽的营养测定及其豆芽粉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豆类
        2.2.2 仪器
        2.2.3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豆芽培养
        2.3.2 提取液制备
        2.3.3 芽长的测定
        2.3.4 吸水率的测定
        2.3.5 豆芽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2.3.6 七种豆芽的GABA测定
        2.3.7 黄酮的测定
        2.3.8 多酚的测定
        2.3.9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2.3.10 抗氧化的测定
        2.3.11 豆芽粉营养的测定
    2.4 结果
        2.4.1 豆芽形态变化
        2.4.2 吸水率
        2.4.3 芽长
        2.4.4 干物质含量
        2.4.5 七种豆发芽期间GABA变化规律
        2.4.6 多酚
        2.4.7 黄酮
        2.4.8 可溶性蛋白
        2.4.9 总抗氧化能力
        2.4.10 七种豆芽粉基本营养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原料
        3.2.2 仪器
        3.2.3 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工艺流程
        3.3.2 发糕感官评定
        3.3.3 比容测定
        3.3.4 质构测定
        3.3.5 单因素对复合谷芽粉发糕的影响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豆芽粉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4.2 水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4.3 加糖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4.4 枣粉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4.5 酵母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4.6 发酵时间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豆芽粉发糕脆片脱水工艺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仪器
        4.2.2 原料
    4.3 实验方法
        4.3.1 工艺流程
        4.3.2 比容
        4.3.3 质构测定
        4.3.4 γ-氨基丁酸测定
        4.3.5 成品照片
        4.3.6 响应面实验设计因素表
        4.3.7 脆片感官评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豆芽粉发糕响应面实验结果
        4.4.2 响应面回归模拟方差分析
        4.4.3 影响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4.4.4 响应面模型验证
        4.4.5 响应面优化脆片脱水工艺
        4.4.6 因素间相互作用
        4.4.7 产品照片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当归优质品种评价研究
    1 不同品种当归理化性状评价
    2 基于GC-MS技术的不同品种当归挥发油组分研究
    3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不同品种当归代谢组学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当归适宜干燥方法的筛选
    1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理化性状评价
    2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挥发油组分分析
    3 不同干燥方式的当归代谢组学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和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展望
文献综述
    1 当归概述
    2 当归栽培现状及消费情况
    3 当归品种研究进展
    4 当归产地干燥研究进展
    5 干燥方法对中药品质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
    6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7 当归干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参与科研项目
    2 发表论文

(7)带壳播种对花生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花生壳的组成及营养成分
    1.2 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及产地不同的花生壳的差异
    1.3 农业领域对花生壳的改造利用
        1.3.1 做育苗基质
        1.3.2 作食用菌基料
        1.3.3 作土壤调理剂
        1.3.4 作畜禽饲料
    1.4 工业领域对花生壳的改造利用
        1.4.1 提取膳食纤维
        1.4.2 提取抗氧化剂
        1.4.3 提取风味物质
        1.4.4 提取食用色素
        1.4.5 提取低聚木糖
        1.4.6 花生壳作酱油
    1.5 环保领域中对花生壳的改造利用
        1.5.1 去除水中的化学染料
        1.5.2 花生壳吸附重金属
    1.6 化工领域对花生壳的改造利用
        1.6.1 制作花生壳纳米纤维素
        1.6.2 制备糠醛
        1.6.3 制备生物质活性炭
    1.7 花生壳在建筑上的应用
        1.7.1 提取木质素
        1.7.2 生产胶粘板
        1.7.3 制备板材
        1.7.4 作为保温材料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内容与方法
        3.3.1 花生产量测产及影响因素调查
        3.3.2 出苗率及地上部农艺性状动态调查
        3.3.3 根系指标的测定
        3.3.3.1 根系活力的测定
        3.3.3.2 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尖数的测定
        3.3.4 土壤营养元素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3.5 试验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带壳播种对花生农艺性状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1 带壳播种对花生主茎高的影响
        4.1.2 带壳播种对花生茎粗
        4.1.3 带壳播种对花生分枝数的影响
        4.1.4 带壳播种对花生侧枝长度的影响
        4.1.5 带壳播种对花生出苗率的影响
        4.1.6 带壳播种对花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 带壳播种对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4.2.1 带壳播种对花生总根长与根直径的影响
        4.2.2 带壳播种对花生根尖数与根表面积的影响
        4.2.3 带壳播种对花生根干重、根冠比的影响
        4.2.4 带壳播种对花生总根体积、根系活力的影响
    4.3 带壳播种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
        4.3.1 带壳播种对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4.3.2 带壳播种对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3.3 带壳播种对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4 带壳播种对土壤中水溶性钙含量的影响
    4.4 带壳播种对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
        4.4.1 带壳播种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4.4.2 带壳播种对花生产量影响因素的影响
    4.5 带壳播种相比籽仁播种的要点
5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带壳播种对花生农艺性状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1.2 带壳播种对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5.1.3 带壳播种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5.1.4 带壳播种对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
    5.2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8)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育苗基质研究进展
    1.2 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
        1.2.1 育苗基质的物理性质
        1.2.2 育苗基质的化学性质
    1.3 菇渣育苗基质研究进展
    1.4 菇渣处理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试验方法
        2.3.1 育苗技术流程及其环境控制
        2.3.2 基质理化性质测定
        2.3.3 基质浸提液发芽测试
        2.3.4 秧苗生理生态指标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菇菇渣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不同配方基质浸提液对甜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3.3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配方筛选
        3.3.1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苗生长的影响
        3.3.1.1 对甜瓜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3.3.1.2 对秧苗株高及茎粗的影响
        3.3.1.3 对甜秧苗瓜苗叶面积及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3.1.4 对秧苗根系干重及根系表面积的影响
        3.3.1.5 对甜瓜苗根系体积及总长度的影响
        3.3.2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3.3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苗叶绿素的影响
        3.3.4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秧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3.3.5 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3.4 营养母剂对平菇菇渣复配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3.5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配方筛选
        3.5.1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苗生长的影响
        3.5.1.1 对甜瓜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3.5.1.2 对秧苗株高及茎粗的影响
        3.5.1.3 对秧苗叶面积及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5.1.4 对秧苗根系干重及根系表面积的影响
        3.5.1.5 对秧苗根系体积及总长度的影响
        3.5.2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5.3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4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3.5.5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穴盘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理化特性及对甜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4.1.2 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秧苗形态和质量的影响
        4.1.3 平菇菇渣复配营养基质对甜瓜秧苗形态和质量的影响
        4.1.4 菇渣作为育苗基质原料的应用建议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直播棉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及丸粒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种子处理剂概述及其作用机制
        1.2.1 种子处理剂概念
        1.2.2 种子处理剂作用机制
    1.3 种子处理剂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
    1.4 种子处理剂在棉花上的应用
    1.5 种子处理剂用成膜助剂研究进展
        1.5.1 种子处理悬浮剂成膜剂概述
        1.5.2 成膜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6 种子丸粒化研究进展
    1.7 研究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2章 木薯淀粉改性三元共聚可生物降解种衣剂用成膜剂的制备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引发剂的制备
        2.2.2 反应预乳液的制备
        2.2.3 改性木薯淀粉乳液的合成
        2.2.4 改性木薯淀粉膜的制备
        2.2.5 改性木薯淀粉膜性能的评价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改性木薯淀粉成膜剂的指标
        2.3.2 浸水时间对成膜剂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制备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材料
        3.1.2 供试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分散剂的初步筛选
        3.2.2 种子处理悬浮剂的制备
        3.2.3 正交试验设计
        3.2.4 悬浮剂质量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润湿分散剂对制剂流点的影响
        3.3.2 正交试验优选25%噻虫嗪·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3.3.3 正交试验优选25%克百威·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3.3.4 正交试验优选25%噻虫嗪·萎锈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3.3.5 正交试验法优选25%克百威·萎锈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配方
        3.3.6 最优配方种子处理悬浮剂性能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种子安全性评价及其室内毒力测定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供试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种子安全性评价
        4.2.2 室内毒力测定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药剂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种子安全性及棉苗生物量的影响
        4.3.2 不同药剂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4.3.3 不同药剂对棉花枯萎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种子丸粒化配方筛选及其性能及田间小区试验
    5.1 材料与仪器
        5.1.1 供试材料
        5.1.2 供试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种子丸粒化过程
        5.2.2 粘结剂种类的优选
        5.2.3 粘结剂浓度的确定
        5.2.4 丸粒化种子强度测定
        5.2.5 丸粒化种子单籽率的测定
        5.2.6 丸粒化处理对裸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5.2.7 丸粒化处理对包衣棉花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5.2.8 田间小区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采用不同粘结剂丸粒化对棉花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3.2 粘结剂浓度的确定
        5.3.3 不同丸粒化基质用量对棉花苗子生物量的影响
        5.3.4 不同基质用量丸粒化对棉花苗生长的影响
        5.3.5 不同基质用量丸粒化对包衣后棉花苗子生物量的影响
        5.3.6 不同基质用量丸粒化对包衣后棉花苗生长的影响
        5.3.7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成苗率
        5.3.8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对棉花花期基础生物量的影响
        5.3.9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对棉花花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5.3.10 不同处理田间小区试验对棉花花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木薯淀粉改性三元共聚可生物降解种衣剂用成膜剂的制备
        6.1.2 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制备
        6.1.3 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种子安全性评价及其室内毒力测定
        6.1.4 种子丸粒化配方筛选及其性能及田间小区试验
    6.2 主要创新点
    6.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猪苓苓种质量、接菌技术及不同采收期产量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
        1.1.1 中药材种子质量研究
        1.1.2 中药材种苗质量研究
    1.2 猪苓栽培技术研究
        1.2.1 苓种的选择
        1.2.2 蜜环菌材的培养
        1.2.3 苓种接菌技术
        1.2.4 苓种栽培方法
        1.2.5 采收期
    1.3 猪苓化学成分研究
        1.3.1 多糖类
        1.3.2 甾体类
        1.3.3 非甾体类
        1.3.4 氨基酸类
        1.3.5 维生素类
        1.3.6 无机元素类
        1.3.7 其他化学成分
    1.4 本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苓种、菌种及培养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苓种质量分级试验
        2.2.2 菌材培养料配比试验
        2.2.3 苓种接菌技术试验
        2.2.4 采收期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苓种质量评价指标确定及分级
        3.1.1 质量指标的确定
        3.1.2 质量指标的聚类分析
        3.1.3 质量指标的分级
    3.2 培养料配比对蜜环菌材培养质量的影响
        3.2.1 不同培养料配比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分析
        3.2.2 不同培养料配比的密环菌侵染率分析
        3.2.3 不同培养料配比的蜜环菌菌索质量分析
    3.3 接菌技术对蜜环菌菌索生长和苓种接菌率的影响
        3.3.1 苓种处理方式对蜜环菌菌索生长和苓种接菌率的影响
        3.3.2 苓种含水率对蜜环菌菌索生长和苓种接菌率的影响
        3.3.3 伴栽物比例对蜜环菌菌索生长和苓种接菌率的影响
        3.3.4 栽植穴大小对蜜环菌菌索生长和苓种接菌率的影响
        3.3.5 栽植坡度对蜜环菌菌索生长和苓种接菌率的影响
    3.4 采收年限对猪苓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3.4.1 不同采收年限猪苓的产量分析
        3.4.2 不同采收年限猪苓的质量分析
4 讨论
    4.1 苓种质量指标确定及标准制定
    4.2 蜜环菌材培养料的适宜配比
    4.3 接菌技术对苓种接菌率的影响
    4.4 猪苓的适宜采收年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超声波对棉籽发芽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杜鹃属植物种子生理生态特征研究[J]. 周晓君,朱薪燃,张凯,王海亮,韩军旺,李东伟,职雯靖. 林业科技, 2021(05)
  • [2]褪黑素引发对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的耐盐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D]. 周秀娟. 浙江大学, 2021(01)
  • [3]小麦发芽期种子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D]. 付丽娜.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4]市政污泥好氧堆肥工艺优化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D]. 党娅倩.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5]七种豆催芽过程营养素与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豆芽脆片的制作[D]. 郑立军. 吉林大学, 2020(08)
  • [6]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D]. 荔淑楠.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带壳播种对花生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D]. 赵品源.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8]平菇菇渣复配基质对甜瓜秧苗质量的影响[D]. 王景瑞.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9]直播棉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及丸粒化技术研究[D]. 王昱翔.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10]猪苓苓种质量、接菌技术及不同采收期产量质量的研究[D]. 陈靳松.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超声波对棉籽发芽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