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通信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慧[1](2021)在《网络文学评奖研究》文中认为
吉鹏云[2](2020)在《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数据、信息和知识借助互联网进行储存和传播,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场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应用,逐渐从通讯工具转变成集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和商业盈利为一体的媒介平台。最早在2013年,出版学CSSCI期刊就尝试借助微信公众号连接读者,进行学术期刊的品牌营销活动。本文首先借助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营销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对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历程和基本情况作梳理和总结,发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营销竞争日趋激烈,读者日渐增加的内容和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然而出版学CSSCI期刊仅将微信公众号视为学术论文分发、传播的补充渠道,没有充分利用机遇和自身优势,团队人员也缺乏专业的营销策略指导。借助互联网web2.0时代的消费者分析模型:SICAS,对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在读者与期刊品牌互相感知阶段,公众号定位模糊、未经认证,以及外部推广活动不够,导致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品牌影响力有限,无法快速吸引目标读者;在激发读者兴趣,引发沟通阶段,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内容主题单一、分发方式不规律等问题导致公众号内容缺乏趣味和价值,读者产生不了与公众号沟通的兴趣;在读者与公众号交流互动阶段,菜单功能不够完善,读者体验不佳;在促进购买行为发生阶段,公众号商业盈利方式单一,读者的付费意愿不高;在读者体验分享阶段,由于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缺乏引导读者分享的意识,也就无法知悉读者意见,反促二次营销。由于出版学CSSCI期刊的公众号营销活动整体呈现同质化、保守化的特点,本文选择微信传播指数高、市场化水平好的学术类公众号:壹学者、募格学术、学术志、社科学术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汲取的教训。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联合相关平台进行推广、引流活动,垂直营销感知目标读者;内容上平衡社会和学术类选题,降低阅读门槛以提高趣味性;建立读者社群,实现读者、编辑的实时沟通。然而,案例在公众号关联网页设计方面还有待优化,致使读者交互体验不佳;公众号的读者社群关系不够紧密,输出价值的活跃者数量较少,这类问题值得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规避和思考。最后,结合社交媒体营销理论,以及双效原则强调出版机构社会效益和经验效益兼而有之的目标,对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提出建议。首先开通线上平台的引流入口,提高线上活动的类型和频率,联合有关组织举办学术类比赛,借此输送读者流量,提高学术期刊品牌的感知力;其次,平衡社会和学术类选题,鼓励读者协同内容生产,创新内容呈现方式以此提高公众号内容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定期更新链入资源,打通投稿审稿端,设计清新流畅的网页以及设置关键词回复,借此提升读者的交互体验,增强平台粘性;第四,结合出版学CSSCI期刊的资源优势,开发多种知识内容的产品和服务,利用消费者心理创新销售方式,促使读者产生购买决策;最后,建立读者社群,引导读者分享评价,并建立监测数据库,反促二次营销策略的调整。
肖文光,姚佰栋[3](2019)在《基于FPGA的抗辐照加固波控单元设计》文中认为针对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型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在星载波控单元应用中存在单粒子翻转效应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主刷新控制电路的抗辐照加固星载波控单元设计方案。该方案构建了以国产芯片BSV2CQRH为主的控制电路,对FPGA控制器XQR2V3000内部配置位定时刷新,采用低电压差分信号(LVDS)通信方式控制抗辐照LVDS接口芯片,完成与前级波控管理平台波控码的收发,同时控制晶体管–晶体管逻辑门(TTL)驱动器以同步串行方式完成10路移相器内部波控码的更新。测试结果表明,3.125 MHz串行时钟频率下布相时间小于50μs,采样脉冲下降沿均位于数据码元的1/2长度处,数据保持时间满足采样要求,实现了设计目标。
黄家周[4](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用户协会[5](2013)在《《第十届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技术国际研讨会》征文通知》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用户协会拟于2013年7月4~6日在北京举办"第十届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技术国际研讨会"。为此,面向各界公开征集论文,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1.卫星新技术与综合运用。突出卫星应用领域军民融合的特点,围绕天地一体、综合规划,着眼于发挥经济、文化、社会综合效益,发展中国特色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新技术与综合运用。2.发展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对我国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的现状和未来需求以及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我国军民融合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低轨卫星通信以及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的技术,应用与发展进行研讨。3.卫星网络的综合运用。针对卫星网络资源日益紧缺的局面,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加强卫星网络资源协调与管
曹惠彬[6](1996)在《关于国际大电网会议有关活动情况的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国际大电网会议有关活动情况的报告电力部国电通信中心曹惠彬很高兴能借这个机会向大家通报一下最近两年国际大电网会议有关活动的情况。我想通过这个报告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使大家对国际上电力系统通信的发展动态有更多的了解,二是为进一步做好学会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机械电子部第七研究所[7](1993)在《移动通信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会和电波传播学会定于1993年第三季度在广州召开"移动通信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第七研究所承办,国营710厂和机电部22所协办。会议期间将交流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成果;沟通全国各部门移动通信专业的有关信息;交流
程婉舟[8](2021)在《安徽省内国家一级图书馆微信服务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扬阳[9](2021)在《知识图谱视角下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
樊华[10](2021)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烟台格迈纳尔中学为例》文中指出
二、移动通信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通信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微信应用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
1.1.2 学术期刊积极建设微信公众号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综述 |
1.2.2 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综述 |
1.2.3 出版学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
1.4.1 研究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径 |
1.5 创新点 |
2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情况 |
2.1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发展历程 |
2.1.1 萌芽期(2013年以前) |
2.1.2 增长期(2014年至2016年) |
2.1.3 竞争期(2017年至今) |
2.2 社交媒体营销理论视角下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机遇 |
2.2.1 高质量的读者协创内容 |
2.2.2 微信公众号后台分析读者数据 |
2.2.3 借助人际连接提高分众传播效率 |
2.2.4 即时互动的体验空间 |
2.3 社交媒体营销理论视角下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挑战 |
2.3.1 公众号内容同质化严重 |
2.3.2 微信读者的需求把握不准 |
2.3.3 资源共享积极性不高 |
3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现状 |
3.1.1 学术期刊-读者感知情况分析 |
3.1.2 产生兴趣-形成互动情况分析 |
3.1.3 读者与期刊建立连接-交互情况分析 |
3.1.4 读者行动-产生购买行为情况分析 |
3.1.5 读者体验-分享情况分析 |
3.2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的问题 |
3.2.1 公众号-读者感知失焦,品牌营销效果不佳 |
3.2.2 推送内容趣味性不够,难以引发读者互动 |
3.2.3 平台功能不完善,读者交互体验差 |
3.2.4 商业盈利形式单一,读者付费意愿不高 |
3.2.5 忽视引导读者体验分享,口碑营销意识不高 |
4 案例分析 |
4.1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壹学者”营销策略 |
4.1.1 联合同类平台举办学术大赛,品牌精准营销 |
4.1.2 提供学术社交价值,激发读者兴趣 |
4.1.3 刊网合作资源联动,提供信息交互便利 |
4.1.4 推出多级会员服务,打造特色盈利模式 |
4.1.5 培育兴趣小组文化,鼓励学者分享观点 |
4.2 综合性学术类公众号营销策略 |
4.2.1 母子账号互引流量,提高用户感知效率 |
4.2.2 聚焦生活资讯类选题,契合年轻群体的阅读兴趣 |
4.2.3 自动回复文本介绍菜单功能,完善用户交互体验 |
4.2.4 销售课程和广告推广,促进流量变现 |
4.2.5 以微课为纽带建立社群,搭建分享渠道 |
4.3 案例分析对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的启示和教训 |
4.3.1 案例值得借鉴的经验 |
4.3.2 案例值得汲取的教训 |
5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微信公众号营销的建议 |
5.1 借助平台联动与活动推广,精准感知、吸引读者 |
5.1.1 开通平台间互引入口,高效导流读者 |
5.1.2 改善线上活动的类型和频率,激活沉默读者 |
5.1.3 联合举办学术比赛,扩大社会影响力 |
5.2 提升内容趣味和价值,激发读者兴趣 |
5.2.1 平衡学术论文与学术资讯,引发读者参与讨论 |
5.2.2 PGC+UGC内容生产模式,突破纸刊来源局限 |
5.2.3 提高内容编辑技巧,定期推送培养习惯 |
5.3 更新优化平台功能,改善读者交互体验 |
5.3.1 定期更新链接资源,打通投稿审稿端 |
5.3.2 统计读者常见问题,设立关键词回复 |
5.3.3 设计清爽整洁的页面,确保流畅和灵敏度 |
5.4 创新知识变现形式,提高购买转化率 |
5.4.1 利用资源和人员优势,开发知识内容服务 |
5.4.2 结合消费者心理,创新产品销售形式 |
5.5 建设读者交流社群,监测反馈评价 |
5.5.1 紧密社群关系,鼓励转发分享 |
5.5.2 建立读者数据库,便于营销策略调整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
一、《中国出版》微信公众号 |
二、《出版发行研究》微信公众号 |
三、《科技与出版》微信公众号 |
四、《出版科学》微信公众号 |
五、《现代出版》微信公众号 |
六、《编辑之友》微信公众号 |
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八、“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微信公众号 |
致谢 |
(4)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 |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
2.1 有关概念阐释 |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
5.3.1 物质保障 |
5.3.2 组织保障 |
5.3.3 人力保障 |
5.3.4 制度保障 |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
5.4.1 多样化态势 |
5.4.2 综合化态势 |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
6.1.1 主要问题 |
6.1.2 制约因素 |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
(5)《第十届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技术国际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征文范围 (包括但不限于) |
1. 卫星新技术与综合运用。突出卫星应用领域军民融合的特点, 围绕天地一体、综合规划, 着眼于发挥经济、文化、社会综合效益, 发展中国特色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新技术与综合运用。 |
2. 发展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对我国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的现状和未来需求以及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我国军民融合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低轨卫星通信以及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的技术, 应用与发展进行研讨。 |
3. 卫星网络的综合运用。针对卫星网络资源日益紧缺的局面,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 加强卫星网络资源协调与管理, 充分发挥卫星网络的综合效益, 以及卫星大平台的综合运用等,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建议。 |
4. 充分发挥我国直播星的效益。结合国际卫星电视新技术和宽带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 研讨如何适应新形式, 满足广大用户对公共信息服务的需求, 充分发挥我国直播星的效益。 |
5. 加快北斗下游产业链的发展。随着北斗区域导航系统的建设, 从国家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的方面开展技术研讨;从提高导航服务精度和政策引导等方面, 探讨加快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
6. 其他内容。可根据网站 (w w w.cuasat.org.cn) 研讨会征文内容自行选择。 |
二、来稿要求 |
1. 内容新颖具体, 突出作者的创新与成果,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应用推广价值, 体现学术和应用方面的前瞻性。文稿应通过保密安全审查, 文责自负。 |
2. 应征论文应在30 0 0~6 0 0 0字, 以文字内容为主, 可附图表, 要求主题明确、文字通顺;图中符号与文章中的一致;文章内的名词术语、公式符号统一。 |
3. 论文投稿为中文全文投稿方式, 投稿稿件请用Word排版, 大标题为2号字, 小标题为4号字, 正文为5号字, 提交电子文档 (文字、图片) 。 |
4. 论文需按如下顺序撰写:题目;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城市、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 (含引言和结束语) ;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姓名、性别、职称、职务、照片、研究领域, 50字以内) 。 |
5. 所有论文必须提供至少一个可靠的E-mail地址, 并在稿件最后注明联系人详细的联系方式, 包括详细的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 |
三、评奖活动 |
四、截稿日期 |
五、联系方式 |
四、移动通信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文学评奖研究[D]. 刘志慧.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D]. 吉鹏云. 南京大学, 2020(02)
- [3]基于FPGA的抗辐照加固波控单元设计[J]. 肖文光,姚佰栋.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9(03)
- [4]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5]《第十届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技术国际研讨会》征文通知[J]. 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用户协会. 数字通信世界, 2013(03)
- [6]关于国际大电网会议有关活动情况的报告[J]. 曹惠彬. 电力系统通信, 1996(S1)
- [7]移动通信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 机械电子部第七研究所. 移动通信, 1993(01)
- [8]安徽省内国家一级图书馆微信服务调查与分析[D]. 程婉舟. 安徽大学, 2021
- [9]知识图谱视角下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D]. 黄扬阳.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10]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烟台格迈纳尔中学为例[D]. 樊华. 鲁东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