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

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

一、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论文文献综述)

周琪,王同来[1](1997)在《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文中研究表明江苏在1996年召开的全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是: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用企业精神凝聚职工,用职业道德规范职工,用健康文化陶冶职工。省里要求企业以中宣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为指导,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物质保障到位,考核奖励到位,真正体现和落实“四用”。 日前,江苏省政研会向我们推荐了一组反映该省企业积极落实“四用”的经验,现编发于此,以供其他地方和企业了解、借鉴。

王同来,杨道升,毛振光[2](1997)在《改革——企业活力的源泉——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侧记》文中研究说明改革———企业活力的源泉———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侧记王同来杨道升毛振光近年来,江苏油田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95年原油产量达到101万吨,去年踏上107万吨新...

丁洪涛[3](2010)在《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创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保障。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深入人心,企业安全管理方式面临着变革与调整。同时,安全管理理论在不断发展之中,现代安全科学认为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使得我们必须系统地思考并设法解决这一难题。以人为本的现代安全管理核心思想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了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提倡从系统角度思考安全问题和安全管理方法、手段、体制、体系,从源头控制安全事故,从科学的企业安全度量指标体系构建入手实现研究企业安全管理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等等。在企业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组织学习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安全科学研究注重从事故分析中获得经验,以此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这种理念与组织学习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具有相似性,安全科学研究领域很早就注意到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组织学习理论。因为,个人安全意识或安全技能的提高,要基于企业组织整体安全环境的提高,从而发挥最大组织效用,提升安全管理绩效。此外,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内涵——系统思考是系统动力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及其系统观,为刻画系统动态复杂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利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安全事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使人们发现引起事故的关键问题所在,并探明问题解决的杠杆点。本文研究将一般企业安全管理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安全管理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相结合,探索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模式。同时,基于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之系统思考,以构建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模式为导向,融合人本安全理念,将安全管理与组织学习联结起来,探索和创新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将其应用于具体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之中,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分析安全管理理论及其体系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界定本文研究对象与使用的概念。阐述了组织学习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创造性提出基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理念,分析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内涵,探讨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创建。指出学习型安全的本质是指以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组织为载体,以人为本,形成安全管理的学习共享与互动的团队组织氛围,并使这个团队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学习力和创造力。本文分析了系统思考的系统分析工具——系统基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模式,采用系统基模揭示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结构,进而了解安全管理系统行为与问题解决的杠杆点。根据现代安全管理的特点,以基本基模中的“成长上限”为例开展企业安全管理的系统基模分析。通过构建安全意识、安全管理人力资源、企业决策层支持、企业安全管理资金与企业安全管理创新能力五个系统子基模生产安全管理系统“成长上限”基模。进一步分析了消除安全管理“成长上限”模式与对策,开展基于系统基模的企业安全管理效能提升分析与研究。在系统基模分析与构建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的应用基础之上,提出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的MOC模式,以湖南中烟长沙卷烟厂为例开展构建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的应用研究。构建了企业学习型安全管理体系基本框架,提出构建的核心要素。在分析该厂多年安全管理经验基础之上,提出在原有的组织体制下通过构建企业安全度量指标体系来推动构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的硬实力建设,并以团队学习为基础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的软实力建设。

洪齐[4](2016)在《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博士后制度建立30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立,为设站单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提高了设站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探索了新的用人机制,提升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随着我国博士后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博士后制度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扬州市着力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基本形成一个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博士后工作体系,建立了一套涵盖人才培养使用全过程的“引才、育才、用才、聚才、留才”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质量的大幅提升与人才培养、研究成果的双丰收。但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如设站单位区域性和产业分布结构不平衡;站点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空站现象突出;管理体制与发展需求不适应,部分设站单位过分注重短期效益;设站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存在固有矛盾,缺乏沟通桥梁;服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平台建设和资金投入与规模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现状的分析,采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方法,研究地级市一级政府在博士后工作开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机制。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三、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现状;四、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五、国内外开展博士后工作的现状和经验;六、推进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扬州作为苏中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与长三角发达城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类人才载体的作用,可以有效缩小发展差距。作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管理者,博士后工作的推动者,地方政府必须正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运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型政府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相应的阶段,有效地干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运行,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引导和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步入健康、良性的发展途径。本文为扬州市及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人才基础、科研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与扬州市类似地区的政府部门如何促进当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国秋华[5](2010)在《我国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生产、传播、交换和利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财富的源泉正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知识和学习能力转移。传媒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传媒企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说到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提高组织学习力与创新力是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如何提高传媒的组织学习力与创新力?当代西方最前沿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将传媒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就是要让传媒变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知识、创造知识,并能不断凝聚新知识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组织。近年来,已有不少传媒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进行了学习型组织建设,但在风起云涌的建设大潮中,真正理解并掌握建设理论与建设方法的并不多,建设的成效也不显着。正基于此,本文力图从学习型组织理论本源出发,以培育和提高传媒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来探寻适合我国学习型传媒组织建设的路径。本文首先对核心能力与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核心能力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理论关联性,揭示出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基于知识资本管理理论,本文又对传媒企业的组织特性进行了分析。传媒组织的知识特性决定了传媒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资本是传媒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比之一般企业,传媒的成功更依赖于对知识资本的良性积累与运作。而学习型组织不仅是知识资本运作的有效平台,而且是促进传媒企业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有机组织。经此分析,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传媒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提高离不开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其次,本文客观描述了我国传媒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传媒正经历内外环境的急剧变迁。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资源知识化、管理人本化、学习终身化改变着传媒外在生态环境,对传媒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媒要想迎接国际化的竞争就必须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与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我国传媒正经历深刻的体制转型与数字化转型。传媒需要建构新的能力体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综合内外环境的变迁,我国传媒迫切需要学习、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来完成实践创新。本文在借鉴世界上已经成熟的学习型组织模式,吸取其有益成分,在结合我国传媒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构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传媒学习型组织理想系统模式。该模式基于系统理论的系统思考,将传媒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动态的系统。该系统包含了“管理、组织、人员、技术、知识、学习”六个子系统,这六个子系统相互依存、彼此影响。传媒必须从整体利益出发,做好这六个子系统的建设,才能真正建立并发挥学习型组织的效力。最后,本文针对传媒企业的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有重点、分步骤的建设策略。提出以愿景管理为抓手,重点进行绩效、能力与知识的管理,以此提高组织管理创新的能力;进行组织变革,建构灵活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完善责权利体系,进行流程改造,以不断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树立新型的学习观,推动员工心智模式的转变,并有效开展组织学习,以提高组织学习的能力;将学习与创新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学习型传媒企业文化,以文化凝聚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后通过技术系统的建设,以提高组织资源利用效率与知识共享水平,以促进知识资本的良性运作,提高传媒核心竞争力。创建学习型媒体组织,是我国传媒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换的必然要求,是传媒进行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的有力武器,是传媒培育或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效途径。

本刊编辑部[6](2002)在《共抒豪情 展望未来——十六大代表畅谈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做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主题报告。 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报告总结了13年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0条基本经验,阐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石油石化行业共有18位代表参加了这一历史盛会,本刊记者兵分各路,对代表们进行了深入采访,代表们畅谈体会。

韩恩泽[7](2010)在《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枯竭等原因,我国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市竞争力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石油已经枯竭,面临矿竭城衰的严峻形势。而这些城市多为区域的经济、政治中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何避免矿竭城衰,使这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实现经济转型是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多方面比较与借鉴,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下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对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界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分析我国石油城市的概念和特征、现状及特点。在对石油资源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各类型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对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进行必然性分析。其次,论文对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能力进行评价,确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能力评价的内涵与思路,从石油城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资源环境保护四个角度构建了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庆市等六个典型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水平进行横向分析。结果表明,石油城市经济转型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而复杂的问题。再次,论文对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石油企业退出机制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体系。论文研究了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和演进机制,确定了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时机选择,提出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结合石油资源城市特点对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的特点及基准,提出了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和石油企业改制的难题交织在一起,是造成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论文分析了石油企业退出的特殊壁垒并提出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提出选择适当的退出途径的依据。最后,论文对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及对策进行研究,探讨了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意义,提出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总体战略与对策建议,并从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作用、特征和途径等方面,探讨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以东营市为例,对我国典型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东营市基本社会经济情况及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并对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东营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相关对策建议,并对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朱健[8](2009)在《精细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初探》文中认为近年来,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从江苏油田物探处党建工作实际出发,把精细化管理导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在增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作了一些探索。

刘锋[9](2013)在《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化己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油田企业更是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浪潮之中。经过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完善,中国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各地区级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深度持续拓展,信息化水平持续保持央企先进地位。但是,国内地区级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并不均衡,一些油田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诺兰模型的起步和蔓延期),部分开始步入中级阶段(控制和集成期),只有大庆汕田、新疆油田和胜利油田等极少数开始进入高级阶段(优化和成熟期)。吐哈油田企业是中国石油旗下的一个地区级油田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以来,信息技术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数字油田、勘探开发数据仓库、勘探开发一体化平台等大型综合信息系统或平台先后建设并不断发展,试验数据中心系统、录井远传系统等专业数据库、源头采集及综合应用系统成功建设应用并持续优化,A1、A2、ERP等集团公司统一推广项目积极开展并创新应用。发展至今,吐哈油田的信息化成熟度已逐步上升到了第四级(IMM模型的战略支持级),开始进入高级阶段(诺兰模型的优化和成熟期),信息化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目前,我国油田企业在信息化思想观念、信息化组织管理、信息技术总体应用水平、数据采集与管理方面、跨学科系统集成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与国际知名的石油大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吐哈油田也不例外。此外,与新疆油田等几个信息化领先的国内油田企业相比,吐哈油田的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和不足:(1)IT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还不够紧密,IT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还不够重要和突出。(2)公司各级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信息化“一把手”工程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3)信息化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激励机制不够有效,整体信息技术力量尚显薄弱。(4)数据中心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吐哈建设力度不够,知识管理刚刚起步。(5)企业信息化流程重组与再造不足,勘探开发一体化信息化平台与协同工作机制还未有效形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上述差距、问题和不足,有吐哈油田企业自身战略、规模、环境条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信息化发展战略、阶段进程、信息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但综合研究分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现状水平及上述问题与影响因素后发现:影响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科学有效发展的主要原因(或问题)是缺乏系统、完整、科学、适用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和模型体系的指导和规范。正因如此,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才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才会在整体发展上与国内外信息化先进的油田企业存在不小差距。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上述差距和不足,其实也是国内其他许多油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总结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和优化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和方法,不仅对吐哈油田企业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将为国内其它油田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因此,开展《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工作不仅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本论文在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信息科学及信息工程、地质信息科学及地质信息技术、大成智慧科学及大成智慧工程等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方法论指导下,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分析综合法、抽象概括法等研究方法,沿着选定课题——系统梳理——现状分析——模型研究——方法论探讨——完成论文的技术路线展开相关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和探讨,本文取得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创新点:(1)根据油田企业信息化特征规律及研究需求,借鉴已有的相关定义或解释,主要对尚未明确定义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和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等六个油田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进行了较系统、科学的辨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较完整、明确的新定义,为本文研究及他人借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对吐哈油田企业相关信息化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类、研究和完善,并创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科学和实用的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体系——SMEAT模型体系。该模型体系主要由信息化战略模型、管理模型、技术模型、实施模型和应用模型五大类模型组成。其中,战略模型(S)居于SMEAT模型体系的中心位置,它是其它四大模型的纲领、方向和原则,同时,其它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战略模型;管理模型(M)、实施模型(E)、应用模型(A)和技术模型(T)四大模型则环绕在战略模型周围,在战略模型的统领下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四大模型之间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3)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借鉴钱学森等的系统科学的体系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式,创新构建了一套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该方法论体系横向上从左到右,依次包含哲学、基础科学及技术科学、相关工程技术、相关工程技术方法论、油田企业信息化工程方法论及其主要应用领域五大部分;纵向上依次列出了各大部分的主要组成内容,较系统合理地展现了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此外,本文概括总结出五点研究认识:(1)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和应用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油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已应用了一些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做过一些研究和应用探索,但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远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形成合力。(2)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融合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国内一些油田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并非十分协调融合,有的信息化战略并没有完全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而制定,有的没有根据企业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信息化战略,有的出现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相脱节的情况,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CIO,导致再好的企业信息化战略也无法真正有效实施。(3)油田企业信息化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当前的信息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革命,油田企业只有在信息化的同时配套进行企业流程再造、业务重组、管理理念和技术以及研究和生产方式的创新、升级,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确保油田企业信息化本质目标的早日实现,目前国内油田企业普遍在这方面做得不够。(4)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需进一步突出。国内油田企业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模型(或模式),进一步突出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集中精力和资源首先把油气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做强、做深、做精,然后兼顾做好其它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避免全面开花、表面繁荣,却远离信息化本质目标情况的出现或持续。(5)专业人员在油田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需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应该是“信息”而非“技术”,油田企业中勘探开发等主专业技术人员才是对油田地质信息最了解,也是最迫切进一步认识的人员,这些“信息”的真正拥有者和使用者们才是当前信息革命的主角,主导油田企业信息化的人应该是主专业人员而非信息技术人员,显然目前的情况大多相反。展望未来,油田企业信息化充满希望,但必须着手解决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1)U网、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泛在化新技术己开始被国内油田企业关注和应用,但要真正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还需要在技术、管理和方法上大胆创新突破。(2)如何更好地实现表达、分析、过程、设计和决策五位一体的可视化,充分发挥可视化技术在油田研究和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仍然是油田企业今后信息化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3)油田企业目前在智能化方面还多偏重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往往忽略了人的智能化,需要大力提倡“人机协同智能化”,充分体现人与计算机的综合优势。(4)信息技术是促进勘探开发一体化目标实现的最有效技术,但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在油田还不实用,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工作环境还缺少有效的技术载体和方法手段,急需改进。(5)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等自动化目标一直是油田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目前,实时监控较容易实现,但实时研究分析、实时决策指挥还很不够,需要整体配套建设。(6)“两化融合”背景下,油田信息技术在与勘探开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充分融合的同时,还需要与管理技术、核心业务人员等有效融合,但显然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充分,不够彻底,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现象仍然存在,急需改进。油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探索和建设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甚至反复波折的过程。本文以吐哈油田信息化为例,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方法及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认识,为吐哈油田及至国内其他油田企业更好地开展其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本人深知这些研究成果和认识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也十分需要国内外关注或从事油田企业信息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宝贵的批评与完善意见,并共同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合力推动油田企业信息化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刘盛菊[10](2006)在《对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必然追求。胜利油田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国内外竞争日益激励、内部上产压力大、深化改革压力大、热点难点问题多、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呼声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关键就是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对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但对油田的发展有所帮助,而且对其它国有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结合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知识,在认真分析研究胜利油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认为油田目前创建学习型企业非常必要,而且可行。同时也看到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目前存在一些误区和智障。通过对这些误区和智障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根据油田现有的体制、机制基础和内外部环境条件,提出了油田有效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总体思路,即应侧重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这四项修炼,自我超越这方面的修炼体现在这四项修炼中,并探讨了油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为了使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能够顺利推行和实施开展,从学习氛围的营造、组织机制、竞争机制、学习积分制和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保障措施,为油田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论文提纲范文)

(3)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创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安全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安全管理发展历程的综述
        1.2.2 对我国安全管理现状的剖析
    1.3 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的研究动向
        1.3.1 国外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内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述评
        1.3.3 在安全管理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述评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全管理的认知与理论构建
    2.1 对安全管理认知过程的诠释
        2.1.1 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理念
        2.1.2 现代安全管理理念的发展
    2.2 关于安全管理基本内涵的讨论
        2.2.1 安全管理含义的浅析
        2.2.2 安全管理的基本内涵的讨论
    2.3 关于安全管理的理论体系的构建
        2.3.1 安全管理理论的层次结构
        2.3.2 安全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2.4 后工业化时代的企业安全管理方法
        2.4.1 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2.4.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概要
        2.4.3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特性分析
    2.5 对安全管理创新导向的讨论
        2.5.1 关于人本安全管理创新的问题
        2.5.2 关于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创新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建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学习型组织的一般构建原理
        3.2.1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3.2.2 系统动力学与学习型组织
        3.2.3 系统思考与学习型组织
    3.3 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3.3.1 理念创新——本质安全
        3.3.2 内容创新——学习型安全
        3.3.3 方法创新——系统动力学
        3.3.4 应用工具创新——系统基模
    3.4 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安全管理系统基模分析
        3.4.1 "成长上限"系统子基模的构建
        3.4.2 安全管理系统"成长上限"基模的生成
        3.4.3 消除安全管理"成长上限"模式与对策
        3.4.4 基于系统基模的企业安全管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
    4.1 前言
    4.2 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基本框架
        4.2.1 MOC安全管理模式的特征
        4.2.2 MOC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
        4.2.3 MOC安全管理模式管理核心——危险源管控
    4.3 MOC模式实践的基础研究
        4.3.1 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
        4.3.2 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
    5.1 实践企业的选择
        5.1.1 目标企业简介
        5.1.2 目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5.2 企业实践MOC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5.3 企业安全度量体系建设
        5.3.1 安全度量指标体系框架
        5.3.2 安全度量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3.3 安全度量指标体系管控思路
        5.3.4 安全度量指标体系的分解与管控模式
        5.3.5 安全度量体系信息系统的建构
    5.4 以团队学习为基础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5.4.1 安全的团队学习
        5.4.2 企业安全环境的建设
    5.5 实践MOC安全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评析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国内外对博士后的界定
    2.2 本文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3 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现状
    3.1 我国博士后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3.2 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情况
        3.2.1 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基本情况
        3.2.2 不同体制、性质单位中的开展情况
        3.2.3 政府出台的政策
    3.3 政府主管部门的做法
    3.4 取得的主要成效
4 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博士后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4.1.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管理体制与发展需求不适应,部分站点过分注重短期效益
        4.2.2 设站单位区域性和产业分布结构不平衡
        4.2.3 站点与高校院所之间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4.2.4 平台建设和资金投入与站点发展规模不协调
        4.2.5 站点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空站现象突出
    4.3 制约扬州市博士后工作站发展的原因分析
        4.3.1 政府政策引导缺位,导致主体重视程度不够
        4.3.2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限,建站基础条件缺乏
        4.3.3 站点与高校院所间存在固有矛盾,缺乏沟通平台
        4.3.4 资金投入渠道较为单一,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4.3.5 进出站未步入良性轨道,规范化管理尚未全面实现
5 国内外开展博士后工作的现状
    5.1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博士后工作的情况
        5.1.1 美国
        5.1.2 德国
        5.1.3 澳大利亚
    5.2 国内部分城市开展博士后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5.2.1 南京市
        5.2.2 无锡市
        5.2.3 泰州市
        5.2.4 连云港市
    5.3 国内外开展博士后工作的启示
6 推进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宣传力度,敦促设站单位加强主体重视程度
    6.2 做好顶层设计,在站点培育过程中合理科学布局
    6.3 提升服务水平,搭建多方位的校企合作沟通平台
    6.4 加大投入力度,以政策导向给予站点更好的条件支撑
    6.5 创新管理模式,用科学的评估机制促进站点运行质量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我国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学习型组织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关联性分析
    第一节 相关理论的概述
        一、核心能力理论
        二、知识管理理论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
    第二节 核心竞争力与学习型组织
        一、核心竞争力与知识管理
        二、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
        三、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四、学习型组织与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学习型组织与传媒核心竞争力
        一、传媒组织的知识特性
        二、传媒企业的核心能力要素——知识资本
        三、学习型组织对知识资本的运作与整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传媒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外部生态环境的巨变要求传媒提高应变能力
        一、经济全球化改变传媒的生存竞争方式
        二、信息网络化颠覆传媒的传统生产与管理方式
        三、资源知识化改变传媒经营管理重心
        四、管理人本化要求传媒进行管理创新
        五、知识创新要求传媒提高组织学习能力
    第二节 传媒内部转型迫切需要建构新的能力体系
        一、我国传媒的分类改革与转企改制
        二、传媒转企改制需要建构新的能力体系
        三、传媒数字化转型的竞争
        四、传媒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建构新的技术能力体系
    第三节 我国传媒需要建设学习型组织
        一、应对变革我国传媒需要系统思考
        二、学习与创新是传媒发展的根本之道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推进传媒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
        四、以人为本才能凝聚传媒核心能力
        五、持续发展传媒需要系统培育核心竞争力
    第四节 我国传媒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可行性
        一、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二、我国传媒已经着手学习型组织建设
        三、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四、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传媒学习型组织理想模式的建构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几种参考模式
        一、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模式
        二、迈克尔·J·马奎特的"学习型组织系统"模式
        三、鲍尔·沃尔纳五阶段模式
    第二节 传媒学习型组织理想模式的建构
        一、对三种模式的借鉴
        二、传媒学习型组织的理想模式
    第三节 传媒学习型组织子系统的构成
        一、传媒管理子系统的建构
        二、传媒人员子系统的建构
        三、传媒组织子系统的建构
        四、传媒知识子系统的建构
        五、传媒技术子系统的建构
        六、传媒学习子系统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传媒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策略
    第一节 管理起航
        一、建立愿景与战略
        二、锁定管理核心:绩效、能力与知识
    第二节 组织准备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二、推进组织结构的变革
        三、建构完善的责权体系
        四、进行流程建设
    第三节 人员发动
        一、观念的宣导
        二、两个关键的转型
        三、两种新型关系的建构
        四、开展组织学习
    第四节 文化推动
        一、企业文化的层次
        二、建设基于能力的学习型文化
    第五节 技术促进
        一、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
        二、搭建知识网络共享平台
        三、加快传媒技术的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主要观点的回顾与总结
    二、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7)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1.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实践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石油资源城市转型模式及经验
    1.3 本论文有关基本理论综述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城市经济学理论
        1.3.3 产业经济学理论
        1.3.4 资源经济学理论
        1.3.5 经济转型理论
第2章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2.1 我国石油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2.1.1 石油城市的概念
        2.1.2 我国石油城市的现状及特点
        2.1.3 我国石油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2 石油资源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2.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2.2.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资源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2.3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的聚类分析
        2.3.1 聚类分析的基本理论
        2.3.2 系统聚类法及数据处理
        2.3.3 聚类结果及特征分析
    2.4 我国各类型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5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问题
    2.6 我国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性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状况评价
    3.1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与评价思路
        3.1.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
        3.1.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思路
    3.2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3.2.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模型
        3.3.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方法选择
        3.3.2 因子分析评价方法的步骤
    3.4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的实证分析
        3.4.1 我国主要石油资源城市的数据获得
        3.4.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因子分析过程
        3.4.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总体成效评估
    3.5 小结
第4章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及对策
    4.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及演进机制
        4.1.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4.1.2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
    4.2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选择
    4.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分析
        4.3.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4.3.2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途径
    4.4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4.4.1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特征
        4.4.2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4.4.3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的特点及基准
        4.4.4 石油资源城市选择主导产业的政策保障
    4.5 小结
第5章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中石油企业的退出机制
    5.1 石油企业退出机制概述
        5.1.1 石油企业退出的内涵
        5.1.2 石油企业退出机制的内涵
    5.2 石油企业的退出壁垒
        5.2.1 企业退出的一般性壁垒
        5.2.2 石油企业退出壁垒特殊性的原因
        5.2.3 石油企业退出壁垒的具体体现
    5.3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选择
        5.3.1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
        5.3.2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选择
    5.4 小结
第6章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及对策
    6.1 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意义
        6.1.1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石油资源城市的竞争力
        6.1.2 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升社会稳定和谐程度
        6.1.3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石油资源城市发展承载力
        6.1.4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环境品质
    6.2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和对策建议
        6.2.1 总体战略
        6.2.2 对策建议
    6.3 石油资源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型
        6.3.1 石油资源城市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
        6.3.2 政府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6.3.3 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职能转换的特征
        6.3.4 石油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转换的有效途径
    6.4 小结
第7章 典型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实证研究
    7.1 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7.1.1 基本状况
        7.1.2 转型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7.2 东营市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7.2.1 发展优势
        7.2.2 制约因素
    7.3 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历程回顾
        7.3.1 从石油资源开发起步向综合功能型城市发展——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初步探索
        7.3.2 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行动
        7.3.3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要举措
    7.4 东营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7.4.1 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涵
        7.4.2 战略定位与战略步骤
        7.4.3 产业布局与战略支撑
        7.4.4 战略意义
    7.5 东营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7.5.1 2009 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7.5.2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7.5.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及建设推进情况
    7.6 胜利油田促进东营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7.6.1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
        7.6.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7.6.3 传承和创新胜利特色管理
        7.6.4 推动建设互利双赢和谐的油地关系
    7.7 东营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7.7.1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升东营市经济竞争力,是全部工作的总纲
        7.7.2 以黄河三角洲开发为品牌,树立东营市新形象,是长期遵循的一项重要工作策略
        7.7.3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确立生态高效经济战略定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
        7.7.4 以油地军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为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 主要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2.1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概念辨析及研究意义
        2.1.1 油田企业信息化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2.1.2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2.1.3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
        2.1.4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及方法论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2.1.5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
    §2.2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2.1 石油工业发展史概览
        2.2.2 国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概况
        2.2.3 国内油田企业基本特征概述
        2.2.4 国内油田企业信息分类情况综述
        2.2.5 国内油田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概述
    §2.3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成果综述
        2.3.2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成果概览
    §2.4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
        2.4.1 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2.4.2 信息科学及信息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2.4.3 地质信息科学及地质信息技术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2.4.4 大成智慧学及大成智慧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2.4.5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现状研究
    §3.1 吐哈汕田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3.1.1 油田简介
        3.1.2 发展简史
        3.1.3 战略演变
        3.1.4 组织机构特征
        3.1.5 主要业务及工程技术
        3.1.6 信息分类及特征研究
    §3.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论
        3.2.1 信息化建设历程梳理
        3.2.2 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3.2.3 主要信息技术方法发展现状研究
        3.2.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
    §4.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现状剖析
        4.1.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研究现状
        4.1.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研究现状
        4.1.3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研究现状
        4.1.4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实施模型研究现状
        4.1.5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型研究现状
    §4.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优化与重构
        4.2.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优化与重构
        4.2.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完善
        4.2.3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抽象简化
        4.2.4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实施模型优化与完善
        4.2.5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型优选
    §4.3 一般油田企业信息化参考模型体系的构建
    §4.4 实例解剖——以吐哈油田试验数据中心系统建设与应用项目为例
        4.4.1 项目背景
        4.4.2 项目模型体系组成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4.4.3 解剖认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
    §5.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分析
    §5.2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5.2.1 硬系统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5.2.2 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5.2.3 其它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5.2.4 一般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5.3 信息工程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5.4 地质信息技术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5.4.1 主题信息管理法的应用情况
        5.4.2 信息交互本体法的应用情况
        5.4.3 信息分析综合法的应用情况
        5.4.4 行为功能模拟法的应用情况
        5.4.5 系统整体优化法的应用情况
    §5.5 大成智慧工程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5.5.1 油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5.5.2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应用情况
        5.5.3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应用情况
    §5.6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的构建
        5.6.1 方法论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5.6.2 方法论体系的组成结构与特点
        5.6.3 方法论体系的推广应用前景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认识
        6.1.1 主要研究成果
        6.1.2 主要研究认识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对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2.1 学习型组织的涵义
    2.2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2.3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应用日益深入
3 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必要性
        3.1.1 这是油田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3.1.2 这是油田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3.1.3 这是油田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迫切需要
    3.2 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可能性
        3.2.1 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3.2.2 掀起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热潮
        3.2.3 学习型组织创建取得了初步成效
4 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误区、智障及其启示
    4.1 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误区及其启示
        4.1.1 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误区
        4.1.2 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误区带来的启示
    4.2 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智障及其启示
        4.2.1 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智障
        4.2.2 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智障带来的启示
5 胜利油田有效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总体思路
    5.1 建立共同愿景
    5.2 改善心智模式
    5.3 加强团队学习
    5.4 加强系统思考
6 健全和完善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保障措施
    6.1 大力营造学习氛围
        6.1.1 更新学习理念
        6.1.2 加大学习宣传力度
        6.1.3 搭建和完善学习平台和载体
    6.2 建立和强化组织机制
        6.2.1 动力机制
        6.2.2 领导机制
        6.2.3 投入机制
        6.2.4 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6.3 健全和完善竞争机制
        6.3.1 要有明确的学习竞争目标
        6.3.2 要有公正的考评标准
        6.3.3 要有公平的评判机制
    6.4 建立和实施学习积分制
        6.4.1 分类界定学习内容
        6.4.2 具体量化学习分值
        6.4.3 考核评价学习绩效
        6.4.4 建立完善学习积分管理
    6.5 正确处理好几个重要的关系
        6.5.1 要处理好工与学的矛盾
        6.5.2 要正确处理好学习型组织建设与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的关系
        6.5.3 要对学习型组织和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6.5.4 要正确认识学习型组织质和量的关系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论文参考文献)

  • [1]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J]. 周琪,王同来.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97(01)
  • [2]改革——企业活力的源泉——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侧记[J]. 王同来,杨道升,毛振光. 石油政工研究, 1997(01)
  • [3]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创建及实证研究[D]. 丁洪涛. 中南大学, 2010(01)
  • [4]扬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洪齐. 扬州大学, 2016(02)
  • [5]我国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D]. 国秋华. 武汉大学, 2010(08)
  • [6]共抒豪情 展望未来——十六大代表畅谈石油石化行业发展[J]. 本刊编辑部. 中国石油石化, 2002(12)
  • [7]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D]. 韩恩泽.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8]精细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 朱健. 石油政工研究, 2009(06)
  • [9]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D]. 刘锋.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10]对胜利油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思考[D]. 刘盛菊. 北京交通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江苏油田用科学理论教育职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