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CALP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论文文献综述)
江澜[1](2020)在《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大脑双侧性重塑为切入点,探究中风偏瘫患者损伤及针刺疗程介导的康复过程中大脑双侧性功能及结构的变化,阐释针刺促进脑重塑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纳入梗死灶位于单侧运动通路的中风病偏瘫患者21例,并匹配健康受试者23例。予中风偏瘫患者“手足十二针”的规范化疗程干预,于单次针刺治疗后进行针感评价,于针刺疗程前后采集影像学数据并评价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应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感兴趣区功能连接(ROI-FC)及脑白质图谱分析方法(ABA),计算脑功能及脑结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中风偏瘫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偏瘫针刺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评价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量表评价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运动评价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脑功能变化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中风偏瘫患者双侧大脑同伦功能被破坏,主要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小脑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锥体、小脑山坡、海马附近区域、基底节区、丘脑、扣带回及中央旁小叶呈现减弱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针刺治疗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VMHC变化最为相关。2.基于感兴趣区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后顶叶皮层、双侧扣带回及左侧的中央前回。针刺治疗后,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扣带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运动相关的单侧皮质区域及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及双侧脑岛。针刺治疗后,主要存在于双侧广泛的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及左侧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扣带回、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中央后回、双侧脑岛及顶上小叶,新出现了与处理视觉、听觉信息相关的双侧脑区。通过减少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减弱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并增加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增强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其他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连接模式,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重建。3.中风偏瘫患者脑白质纤维的损伤与变化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病灶侧半球)镜像对称白质脑区较健侧半球(病灶对侧半球)或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白质脑区均为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放射冠前部、上部、下部、丘脑后放射冠、矢状束、外囊、扣带束、上行纵束、额枕上束及绒毡层(P<0.05或0.01)。中风偏瘫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居中性白质脑区主要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P<0.05或0.01)。白质纤维的继发性损伤广泛存在于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患侧半球及健侧半球。针刺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大脑患侧、健侧镜像对称脑白质纤维及居中性脑白质纤维FA值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部分呈现上升趋势,大多数白质纤维的FA值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4.中风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不同层面的结构变化在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的不同层面,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CST病灶层面的FA 比值(rFA)始终最低,大小关系依次是内囊后肢rFA<大脑脚rFA<放射冠上部rFA<放射冠下部rFA<放射冠前部rFA。在远离梗死灶的大脑脚层面及放射冠层面,患侧CST均出现了继发性的损伤。针刺治疗后,CST在内囊后肢、大脑脚及放射冠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放射冠上部rFA在治疗后表现为轻微上升趋势,其余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大脑功能及结构的损伤均呈现双侧性泛化。脑功能与脑结构的变化均表现为损伤与重塑并行的特点,但脑功能重组发生迅速且对运动功能的重建起主要的代偿作用,脑结构重塑发生缓慢,整体以继发性损伤为主、少数纤维修复为辅。针刺能够调节双侧半球的同伦功能,可能以双侧小脑扁桃体为锚点,整合运动的准备、执行与控制,并调控躯体感觉、认知、视觉、听觉及情绪相关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功能连接,促进偏瘫的运动康复。
石彧[2](2020)在《头皮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头皮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恶性肿瘤化疗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每天睡前30 min口服地西泮片5 mg,观察组选取百会、囟会等穴行头皮针治疗(浅刺,每次留针时间40 min,期间行针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ZPS法),并根据两组失眠症状、睡眠深度、睡眠时间、晚间睡眠时间等指标变化判定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治疗依从性。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AIS和ZP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PSQI、AIS和Z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95.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结论:头皮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总有效率高,且患者治疗依从性好。
庄燕,孟宪忠,李贞晶,瞿昱,任敏,蒋琳玲,吴海博,徐杰[3](2019)在《互动式头针联合易化技术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联合易化技术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卒中恢复期伴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传统头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对应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按5米折返试验评定移动能力、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综合评价整体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5米折返试验时间、Berg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互动式头针组5米折返试验、Berg评分均大于传统头针组和对照组(P <0.05),改良Barthel指数大于对照组(P <0.05),与传统头针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 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传统头针组5米折返试验、Ber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改良Barthel指数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互动式头针方案有助于卒中患者下肢运动障碍改善,提高其移动能力。
邢畅,马永庆[4](2019)在《头针治疗小儿脑瘫并智力障碍的应用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小儿脑性瘫痪(Cerebialpalsy,CP)是由各种原因所致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临床多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及智力障碍等的症候群[1]。智力障碍是CP患儿主要功能障碍,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
刘亚敏,孙忠人,尹洪娜,郭玉怀,冯大铭[5](2019)在《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产后抑郁症(PPD)尚无明确的治疗标准。通过检索近10年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PPD临床方法多样,具体方法有头皮针、腹针、毫针、电针及耳针等。对相关针刺治疗PPD研究文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针刺治疗PPD疗效显着。其中,单纯针刺疗法治疗PPD的疗效并不弱于抗抑郁药物治疗,针刺联合口服药物、心理干预等协同疗法治疗PPD疗效比单纯针刺疗法更好。此外,虽然针刺治疗PPD在临床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选穴标准不一、样本量小、缺乏远期预后追踪等,需进行更加严谨合理的临床实验促进针刺治疗PPD的临床应用。
刘兴安,王潆彬,于洋[6](2018)在《缺血性中风偏瘫从头论治思路探讨》文中指出缺血性中风作为中风病的常见疾病症型之一,以偏瘫、失语等局灶性功能神经缺损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偏瘫为中风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此类型偏瘫为中枢性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应对此类型中风病引起重视,笔者从事脑病临床多年,基于缺血性中风的病位、病机以及治则来论述从头诊疗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且针灸对于治疗此类疾病具有独特优势,并对其进行初步探讨,为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提供靶向性诊疗思路以及丰富其理论依据。
罗健雄(Law Kin Hung)[7](2018)在《“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古今较有代表性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及发展进行研究,了解其人物脉络、学术思想、传承模式等,为“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提供参考、思路及启发。2.通过对岭南有代表性的针灸流派及针灸医家进行研究,了解岭南针灸学术流派在发展、传承和学术上的特异性,为“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研究奠定基础。3.基于对古今针灸学术流派及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深入挖掘、整理,梳理出流派的渊源、传承脉络、学术特色、传承体系及流派成果等,以推动针灸学术流派的发展。4.凝练流派学术思想,通过对失眠的针灸治疗文献研究,对“岭南陈氏针法”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方法:研究主要通过电子数据库、名老中医工作室、经典古籍、专着、专家访谈多方面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及总结凝练,开展古今针灸学术流派、岭南针灸学术流派、“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文献检索范围为1988至2017年近30余年期间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的文献及论文等;并分别对“岭南陈氏针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失眠的125条针灸处方、1997年至2018年近20年间针灸治疗失眠的73篇文献中213条针灸处方、及5部针灸学教材或专着治疗失眠的25条常规针灸处方,从穴位配伍、穴位应用频次、特定穴的应用、经脉的应用等,进行对比分析,对“岭南陈氏针法”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资料来源如下:1.电子数据库数据源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针灸流派传承研究检索词有岭南学术流派、针灸流派、岭南、传承、飞针、补泻手法、进针法、针灸医家名、靳三针、岭南天灸、天灸等,检索相关文献500余篇,纳入参考100余篇。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检索词有“睡眠障碍”、“失眠”或“不寐”,并含“针灸”或“针刺”,在其结果进行二次检索,检索词为相关的证型,如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胆气虚、阴虚火旺、脾胃失和等。检索相关针刺治疗失眠的文献共133篇,按研究方案设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予以筛选,最后遴选符合条件被纳入文献共73篇,共收集治疗失眠的针灸处方213条。2.经典古籍及专着查阅《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经典古籍,以及岭南特色针法疗法等相关专着,如《临床针灸新编》、《针灸临床特色技术》、《陈全新》、《陈氏针法新释》、《岭南陈氏飞针》。3.工作室资料2014年9月24日的陈全新名医工作室总结报告中治疗失眠的针刺病案及2012年5月至2017年9月期间“陈全新名老中医工作室”针刺治疗失眠的病例资料,共收集125条针灸处方。4.专家访谈共对11名专家进行访谈,其中有幸得到第三代传人陈全新的亲传口述有关其祖父及父亲的行医经历,及其他10名专家的评点(附录1、附录2)。对象主要为“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传承人、其他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针灸名家或专家,以补充其它数据源资料的不足,使“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更充实。结果:1.梳理传承脉络“岭南陈氏针法”是广州中医世家陈氏家族独创的特色针法,经历了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前三代的发展创立而成,再通过陈秀华等第四代及第五代传承人共同逾百年的传承、创新及发展,“岭南陈氏针法”在针灸界影响力日盛,并于2015年11月入选为第六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后形成了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主导思想,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特色针法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其五代人的传承脉络清晰,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岭南针法学术流派之一。2.凝练特色针法“岭南陈氏针法”将“岭南陈氏飞针法”、“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和“岭南陈氏导气手法”融为一体而成。“岭南陈氏飞针法”特点是旋转、快速、无菌、无痛快速进针;“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把传统的针刺补泻手法,以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虚泻实的治疗量法及规范化,相对地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平补、大补;轻泻、平泻、大泻),使补泻手法更形象化,使针灸医师更易掌握针刺补泻,最后能体会因应患者的体质、虚实及病情的变化,施以不同量度的针刺补泻手法,有利临床实践及传承;“岭南陈氏导气手法”常用针向行气、捻转提插、按压关闭、循摄引导的行气手法,以导气传经感传,通关过节使气至病所为目的。3.倡导治神守神“岭南陈氏针法”在临床上倡导治神守神,针灸得气是其先决条件,得气、治神与守神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因此得气、治神与守神,成为“岭南陈氏针法”的灵魂及精髓。4.流派传承发展流派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第四代传承人陈秀华在第三代传承人陈全新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学习和临床体会,以及对技术要点的掌握和领悟,把飞针操作的步骤提炼分解,总结出“飞针”练习四步曲,分别为徒手练习;捻针;持针垂直旋转刺入及摆动旋转刺入。使岭南陈氏飞针初学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学习,更能把握飞针的特点,使培训周期由三年缩短为三个月,促进“岭南陈氏针法”传承推广,对流派的传承创新及发展作出贡献。5.推广传承模式“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有完善的传承体系,其传承模式有师带徒、名医工作室、院校教育、继教培训、进修实习培训,培养大量针灸专业传承人。它通过出版专着和教学光盘,申请专利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高质量论文、开展单病种临床研究、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继教学习班、主办和参与国际论坛、开设学术讲座,为名老中医经验,创新和应用提供示范和经验,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在国内十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及专利等标志性突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岭南陈氏针法”影响力达荷兰、美、加拿大、英、法等36个国家,从这些国家前来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进修的留学生和进修医师络绎不绝,培养了大批的国内及海外的中医药针灸人才,其中包括博硕士研究生、进修医生、本科生等,传承推广至世界各地。6.凝练学术思想通过对“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显示其选穴组方,遵循中医辨证,重视经络学说,循经取穴,重用特定穴,在30个应用在治疗失眠的穴位中,属特定穴的占总选用穴位数达90%之高。而在经脉的应用频次分析中,足太阴脾经应用频次最高,远高于其余经脉,占经脉应用总频次的25.42%,这与“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失眠时重用三阴交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用穴精简,治疗失眠用穴在3穴至6穴之间,注重“治神、调神、守神、养神”,要求除医者要治神、守神、养神外,也要引导患者心理的调节,嘱患者调情志,勿劳累太过,作息有时,体现了其注重治神、守神与养神的思想。临床施行针刺治疗时注重得气、行气与催气,因应辨证的病情轻重,施以“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法”及“岭南陈氏导气手法”。陈老创立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以“阴阳”为其学术主导思想,故循经选穴配伍上,注重“阴”与“阳”的协调,取穴以“远近”,“俞募”,“上下”及“左右”的配伍为原则,而大部分的处方组成又都包含了阴经及阳经的组合,在各个方面均体现“阴阳互济”的思想,实现了“远近取穴通经络、俞募配穴调脏腑、上下配伍和阴阳、左右思变畅六经”的取穴原则,以达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理脏腑,通畅六经之功,体现了学术流派“阴阳互济,通调和畅”的学术思想。结论:1.梳理学术流派传承中国针灸发展源远流长,针灸学术流派对传统中医针灸发展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使已发展了数千年的针灸医学得以继续传承、发展及创新,要成功做到这点,针灸学术流派必需具备完善的传承体系。“岭南陈氏针法”是广州中医世家陈氏家族独创的特色针法,经历了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前三代的发展创立而成,再通过陈秀华等第四代及第五代传承人共同逾百年的传承、创新及发展,最后形成了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主导思想,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特色针法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其五代人的传承脉络清晰,具备有效的传承模式及传承推广手段,形成完善的传承体系,使“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针法特色、临床经验等有效传承、发展、创新及传播,薪火相传,推动祖国针灸学术流派的发展,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岭南针法学术流派之一。2.凝练流派学术思想陈老创立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以“阴阳”为其学术主导思想,认为脏腑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故在进行针灸临床治疗时,常以中医的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辨经,以针施治,达到调和脏腑阴阳,治愈疾病为目的。本研究对失眠的针灸治疗文献研究显示,“岭南陈氏针法”在针刺治疗时遵循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强调辨病辨证施治,重视经络辨证,奉行循经取穴,以“岭南陈氏飞针法”、“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及“岭南陈氏导气手法”为临床针刺治疗基础,针刺治疗用穴精简,治疗时注重治神与守神,进行针刺治疗时的辨证选穴及配穴,皆显示了“远近取穴通经络、俞募配穴调脏腑、上下配伍和阴阳、左右思变畅六经”的取穴原则,体现了“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阴阳互济,通调和畅”的学术思想。
董元花[8](2018)在《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近30年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缺乳的文献及导师辨治本病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外治法治疗本病的处方规律,总结导师辨治本病经验,以期为临床及学习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为检索源,对符合研究范围的文献统计分析,整理导师辨治本病经验。结果:共涉及外治方法10种,以针刺、按摩为主;涉及腧穴81个,主要分布在胸、背及四肢,排名前六位的是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太冲和内关;排名前三位的经络是胃经、小肠经和任脉;使用频次较高的耳穴是内分泌、乳腺、胸穴;外用药物以补气养血、活血散结为主,以速泌通乳贴使用最多;导师以艾灸、药罐疗法治疗本病,各种方法均有良好疗效。结论:本研究中外治方法多样但有侧重,选经取穴精当;导师辨治本病亦有独到见解,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科学研究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永红[9](2018)在《肩三针加放血拔罐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疼痛期肩周炎的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法。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中医称之为“漏肩风”、“锁肩风”、肩痛、“冻结肩”或“肩凝症”等不同称谓。属于中医学“弊症”范畴中的肩痹。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多见,故又称五十肩。肩周炎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年老体弱,气血两虚,肝肾功能逐渐衰退;气血不足,营卫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肌肉脉络营养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侵袭或劳伤筋脉,导致肩部气血凝滞,脉络阻塞,经络不通而引起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周炎疼痛期为肩周炎的早期又叫急性期,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为主,疼痛活动时加重,静止时疼痛相对减轻,静息痛是本病的特点,夜间睡眠时往往不能卧于患侧,常常夜间疼醒,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肩周炎疼痛期的主要治疗目标就是解决疼痛和治愈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研究课题的目的就是通过肩三针加放血拔罐与肩三针加留罐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的比较,探讨肩三针加放血拔罐在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可靠性,为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病人提供较可靠的依据。方法:将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符合肩周炎中医诊断标准,以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早期肩周炎病人100例,根据病人看诊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主穴:肩三针(肩髃、肩髎、肩前)。患者取侧卧或坐位,露出患侧肩局部,先在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针具均采用0.30mm×50mm汉医牌一次性毫针,针刺方向朝向肩关节,进针深度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平均为I-2寸,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起针后,医者双手循按患者肩部,找出肩关节各方向活动时的压痛点,根据病人病情轻重、虚实等决定1到3处明显压痛点,用75%的医用酒精消毒棉球常规消毒局部,放血采用医用华鸿一次性无菌采血针放血针1型28G号(直径0.37mm),用放血笔在压痛点局部,快速点刺,微出血,用抽气拔罐器或玻璃火罐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左右,局部出血量约1~5ml左右,起罐,擦去血水,局部常规消毒。在治疗的全过程都有自然能量型神灯局部照射。治疗结束后,医师助理耐心教导患者做面壁手指爬墙、体后拉手、屈肘甩手、后伸摸棘法等运动,加强患肩肩关节功能锻炼,便于最大限度恢复患侧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嘱咐患者回家每天做3-5次左右,每次约15分钟左右。对照组针刺选穴及操作方法同治疗组,起针后,在患侧肩局部找出明显痛点,留罐10分钟左右,起罐后的操作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疗程相同,均隔2日治疗一次,每次找出新痛点,10次为1疗程,经过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及指标变化。通过肩关节功能评定(见附录:1),包括疼痛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肌力、形态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五个方面对肩周炎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通过医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肩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及日常生活能力、肌力局部形态以及总分数的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加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患者和针刺加留罐治疗肩周炎患者,两组治疗都能明显改善肩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及日常生活能力、肌力、局部形态。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在改善肩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及日常生活能力、肌力、局部形态以及总分数评分上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针刺加放血拔罐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针刺留罐对照组。2、治疗组:治愈3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为100%;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为8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在治疗3月后进行随访,随访后两组疼痛积分和复发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加放血拔罐治疗组对疼痛期肩周炎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症状长期改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种方法治疗早期肩周炎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都能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的情况,并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治疗早期肩周炎的疗效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意义,为多种疗法配合使用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此法操作简便,见效快,疗程短,费用低,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属于现今提倡的天然疗法之一,是改善肩关节周围疼痛最快速和最直接的一种方法,病人易接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刘华[10](2016)在《头穴丛刺法对脑卒中大鼠缺血半暗带CD34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因为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因素,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对此,前人已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但目前对于其恢复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是最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强调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基质蛋白等之间作为一个整体,相互作用,动态的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产生影响。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头穴丛刺法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重塑影响的机制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头穴丛刺治疗卒中后大鼠神经功能的评分变化及缺血半暗带区域血管新生表达情况的变化,借以阐述其病理变化过程及恢复机制。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及缺血半暗带区域CD34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表达的影响。方法:订购54只雄性SD大鼠,250-280g,随机分为模型组A、假手术组B、头穴丛刺组C,每组内又按治疗时长分为1d、7d、14d三个时间点。A、C组采用颈总动脉穿刺法制成MCAO模型,B组仅分离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A、B组不做任何治疗,C组予头穴丛刺治疗,1次/日。三组均常规饲养。分别于术后4h、取材前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灌注固定后取鼠脑包埋、切片。用免疫荧光法对标本上的CD34抗原染色,并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CD34微血管的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4h时:A、C组与B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造模及分组成功;A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1d时:C组神经功能评分略优于A组,但A、C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头穴丛刺治疗1次具有一定疗效,但未见明显差异。7d、14d时:A组与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头穴丛刺治疗对MCAO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MCAO大鼠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2. CD34微血管密度1d时:A、c组CD34的MVD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因为缺血半暗带区域大量血管缺血坏死,而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还未组成血管形态有关。而C组MVD略高于A组(P>0.05),说明早期头穴丛刺治疗,对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血管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7d时:C组MVD明显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头穴丛刺能够促进MCAO后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血管新生。14d时:C组MVD持续升高,而A组MVD明显降低,且C组与A、B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可延长血管新生的时间,促进血管新生。3.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梗死区几乎无血管新生,新生的血管密集分布于缺血半暗带周围,血管形态扭曲不规则,并向梗死区包围。结论:1.头穴丛刺法能够改善MCAO大鼠的行为学症状,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2.头穴丛刺法能够提高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的微血管密度,促进血管新生。
二、SCALP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ALP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现状 |
1. 中西康复医学对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
2. 脑梗死偏瘫康复现状研究 |
3. 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概述 |
1.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历史源流 |
2.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诊疗特点及取穴规律 |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理论流派、临床应用及其机制探索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脑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
2. 磁共振图像数据的分析方法 |
3.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研究设计 |
3. 神经影像采集方案 |
4. 针刺疗程方案 |
5. 临床信息采集 |
6. 质量控制 |
7. 不良事件及处理 |
8. 数据处理及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信息统计结果 |
3. 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静息态fMRI结果 |
4. 基于脑白质图谱分析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DTI研究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1. 核磁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选择与解读 |
2. 研究的立论点与优势 |
3. 脑梗死偏瘫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
4. 脑梗死偏瘫脑白质纤维变化的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
5. 脑梗死偏瘫神经重塑中脑结构及脑功能变化的对比分析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2)头皮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和AI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ZP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
3 讨论 |
(3)互动式头针联合易化技术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头针互动技术 |
1.4.2 易化技术 |
1.5 评价指标 |
1.5.1 5米折返试验 |
1.5.2 Berg平衡量表评分 |
1.5.3 改良Barthel评分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5米折返试验比较 |
2.2 各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 |
2.3 各组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 |
3 讨论 |
(4)头针治疗小儿脑瘫并智力障碍的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头针概述 |
2 头针及其为主联合其他疗法在脑瘫并智力障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2.1 单纯头针疗法在脑瘫并智力障碍治疗中应用 |
2.2 头针联合穴位注射在脑瘫并智力障碍治疗中应用 |
2.3 头针联合康复治疗在脑瘫并智力障碍治疗中应用 |
2.4 头针联合其他疗法在脑瘫并智力障碍治疗中应用 |
3 讨论 |
(5)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针刺治疗PPD |
1.1 头皮针疗法 |
1.2 腹针疗法 |
1.3 循经取穴法 |
1.4 针刺孙氏鬼穴治疗PPD |
1.5 针刺耳穴治疗PPD |
1.6 针刺至阴穴治疗PPD |
2 针刺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协同治疗 |
2.1 针刺、中药联合心理治疗 |
2.2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 |
2.3 针刺联合心理干预治疗 |
3 讨论 |
(6)缺血性中风偏瘫从头论治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血、阴阳与缺血性中风偏瘫 |
2 缺血性中风从头论治 |
2.1 从病位来看, 头部与缺血性中风病位———脑部直接相关 |
2.2 从病机上看, 循行于头部的重要经脉闭阻是中风发病的经络学基础 |
2.3 从治则上看, 疏通头部经脉是促进缺血性中风康复的重要途径 |
3 缺血性中风取头部进行针灸治疗的优势 |
4 缺血性中风患者恢复期康复阶段不容忽视 |
5 讨论 |
(7)“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针灸流派发展的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及传承 |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含义 |
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含义 |
三、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及发展 |
第二节 古代针灸学术流派研究 |
一、古代针灸学术流派的源流 |
二、古代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状况 |
三、小结 |
第三节 近代针灸学术派的研究 |
一、上海“陆氏针灸流派” |
二、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 |
三、江苏“澄江针灸流派” |
四、广东“靳三针疗法”学术流派 |
五、广东“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 |
六、小结 |
第二章 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的源流及发展 |
一、岭南中医学术流派 |
二、岭南针灸学术流派 |
三、小结 |
第二节 对岭南针灸学术流派影响巨大的近代针灸名医家 |
一、曾天治 |
二、周仲房 |
三、卢觉愚 |
四、苏天佑 |
五、司徒铃 |
六、韩绍康 |
七、靳瑞 |
八、陈全新 |
九、张家维 |
十、罗哲初 |
十一、罗兆琚 |
十二、小结 |
第三节 外来医学对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影响 |
一、东瀛针道 |
二、澄江针灸流派 |
三、小结 |
第三章 近代岭南针灸学术流派 |
第一节 岭南司徒铃针灸流派 |
一、针挑疗法的源流 |
二、岭南司徒氏针挑法 |
三、岭南司徒氏针挑代表人物 |
第二节 岭南传统天灸 |
一、沿革 |
二、传承脉络 |
三、临床应用 |
四、成果 |
第三节 韩氏候气针法 |
第四节 “靳三针疗法”学术流派 |
第五节 “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 |
第一节 传承脉络 |
一、第一代陈宝珊 |
二、第二代陈锦昌 |
三、第三代陈全新 |
四、第四代主要传承人 |
五、第五代传承人 |
六、小结 |
第二节 传承谱系 |
第三节 传承体系 |
一、传承模式 |
二、传承推广 |
三、小结 |
第四节 流派成果 |
一、学术性成果 |
二、技术性成果 |
三、创新性成果 |
四、工作室临床性成果 |
五、多囊卵巢综合征 |
六、特应性皮炎 |
第五章 “岭南陈氏针法” |
第一节 “岭南陈氏飞针法” |
一、沿革 |
二、“岭南陈氏飞针”技术操作 |
三、传承创新 |
四、针刺无痛或微痛理论探讨与实践 |
五、“岭南陈氏飞针法”与常用快速进针法 |
六、快速进针法现代研究概况 |
七、小结 |
第二节 “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 |
一、沿革 |
二、“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的技术操作 |
三、针刺补泻理论探讨与实践 |
四、针刺补泻手法现代研究概况 |
五、小结 |
第三节 “岭南陈氏导气手法” |
一、沿革 |
二、“岭南陈氏导气手法”操作 |
三、行气导气使“气至病所”理论探讨 |
四、针刺行气法研究概况 |
五、小结 |
第四节 “岭南陈氏针法”的创立及形成 |
第六章 “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学术特色 |
第一节 学术思想 |
一、远近取穴通经络 |
二、俞募配穴调脏腑 |
三、上下配伍和阴阳 |
四、左右思变畅六经 |
第二节 诊治原则 |
一、强调辨证施针 |
二、奉行循经取穴 |
三、推崇用穴精简 |
四、重视经络辨证 |
五、注重治神与守神 |
第三节 养生思维 |
一、提倡调神宁心,慈俭和静 |
二、经络养生 |
第七章 失眠的针灸治疗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文献纳入标准 |
三、文献排除标准 |
四、资料和数据处理 |
第二节 现代针刺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 |
一、针灸处方穴位组成数分析 |
二、穴位应用频次分析 |
三、特定穴(包括奇穴)应用频次 |
四、经脉应用频次 |
五、聚类分析 |
六、小结 |
第三节 针灸学专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 |
一、针刺治疗失眠的常规用穴 |
二、小结 |
第四节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失眠文献研究 |
一、针灸处方穴位组成数分析 |
二、穴位应用频次 |
三、特定穴(包括奇穴)应用频次 |
四、经脉应用频次 |
五、聚类分析 |
六、小结 |
第五节 讨论与分析 |
一、遵循中医学理论,循经选穴 |
二、倡导分级补泻特色针法 |
三、注重治神与守神 |
第六节 总结 |
第八章 心得与体会 |
第一节 讨论 |
一、梳理学术流派传承 |
二、凝练流派学术思想 |
第二节 结果 |
一、梳理传承脉络 |
二、凝炼特色针法 |
三、倡导治神守神 |
四、流派传承发展 |
五、推广传承模式 |
六、凝练学术思想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现代文献研究 |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文献的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3 文献纳入标准 |
2.4 文献排除标准 |
2.5 建立数据库并统计 |
2.6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外治法情况 |
2 产后缺乳证型分析 |
3 各外治法统计分析 |
3.1 针刺治疗统计与分析 |
3.2 按摩治疗统计与分析 |
3.3 艾灸治疗统计与分析 |
3.4 耳穴治疗统计与分析 |
3.5 药物外用治疗统计与分析 |
3.6 其他治疗方法 |
讨论 |
1 产后缺乳证型 |
1.1 气血亏虚 |
1.2 肝郁气滞 |
1.3 痰湿阻滞 |
2 产后缺乳的中医外治疗法 |
3 针刺治疗规律分析 |
3.1 针刺取穴规律分析 |
3.2 针刺取经规律分析 |
4 按摩治疗规律分析 |
4.1 按摩取穴规律分析 |
4.2 按摩取经规律分析 |
5 艾灸治疗规律分析 |
5.1 艾灸取穴规律分析 |
5.2 艾灸取经规律分析 |
6 耳穴治疗规律分析 |
6.1 耳穴取穴规律分析 |
6.2 耳穴刺激方法规律分析 |
7 药物外敷治疗规律分析 |
7.1 药物外用法的药物分析 |
7.2 药物外用法腧穴、经络特点 |
8 拔罐治疗规律分析 |
9 物理治疗规律分析 |
10 穴位埋线治疗规律分析 |
11 穴位注射治疗规律分析 |
12 刮痧治疗规律分析 |
第二部分 郑君副教授辨治产后缺乳思路 |
1 关于乳房 |
2 病因病机 |
3 综合治疗 |
3.1 艾灸少泽、至阴穴 |
3.2 隔药灸神阙穴 |
3.3 药物拔罐疗法 |
3.4 自我按摩处方 |
4 讨论 |
4.1 注重同名经取穴 |
4.2 腧穴灵活使用 |
4.3 治疗方法灵活应用 |
4.4 放松心情,调理起居 |
5 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肩三针加放血拔罐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近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 |
一、肩周炎的病理及病因 |
二、目前西医的治疗选择 |
三、西医治疗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肩周炎的病因病理 |
二、肩周炎的临床表现 |
三、中医刺络放血疗法进展 |
四、中医对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
五、肩三针的来源及临床应用 |
六、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经验和方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案 |
一、研究病例的来源 |
二、肩周炎中医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和剔除标准 |
六、研究方法 |
七、观察指标 |
八、疗效评定标准 |
九、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研究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 |
三、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
四、3月随访后复发率及疼痛积分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二、治疗方案探讨 |
三、针刺、拔罐、留罐、放血拔罐治疗原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头穴丛刺法对脑卒中大鼠缺血半暗带CD34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头穴疗法的历史与现状 |
1. 头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
2. 头穴疗法的历史沿革 |
3. 头穴疗法的近现代发展 |
4. 于氏头穴丛刺 |
5. 于氏头穴丛刺的分区、主治 |
6. 于氏头穴丛刺的操作方法 |
7. 小结 |
综述二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治疗 |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 |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疗法 |
3.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4. 预防 |
5. 小结 |
综述三 神经血管单元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
1. 神经血管单元概述 |
2. 神经血管单元的组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头穴丛刺法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2. 头穴丛刺法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CD34表达的影响 |
小结 |
1. 头穴丛刺法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2. 头穴丛刺法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CD34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 造模方法的选择 |
3. 各家头穴针刺治疗脑卒中选穴的比较 |
4. 目标蛋白的选择 |
5. 检测方式的选择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 |
3. 不足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SCALP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D]. 江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头皮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观察[J]. 石彧.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2)
- [3]互动式头针联合易化技术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影响[J]. 庄燕,孟宪忠,李贞晶,瞿昱,任敏,蒋琳玲,吴海博,徐杰. 针灸临床杂志, 2019(12)
- [4]头针治疗小儿脑瘫并智力障碍的应用概况[J]. 邢畅,马永庆. 中国康复, 2019(05)
- [5]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刘亚敏,孙忠人,尹洪娜,郭玉怀,冯大铭. 针灸临床杂志, 2019(05)
- [6]缺血性中风偏瘫从头论治思路探讨[J]. 刘兴安,王潆彬,于洋. 中医药学报, 2018(06)
- [7]“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D]. 罗健雄(Law Kin H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D]. 董元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肩三针加放血拔罐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刘永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10]头穴丛刺法对脑卒中大鼠缺血半暗带CD34表达影响的研究[D]. 刘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