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阶级斗争原则

坚持阶级斗争原则

一、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英山县委宣传部,《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哲学组[1](1978)在《照唯物辩证法办事 坚持高标准学大寨》文中认为 前言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有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奔腾澎湃,一往无前。在这场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中,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自觉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尖锐武器,意义极其重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1—362页)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党的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也指示我们:

张银霞[2](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社会,百分之九十的国家实行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现代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或参政党都一般地存在严格性程度不同的纪律规矩的约束,政党的重要成员必须拥护本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和政党政治发展历史上,与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体制外生型的革命政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纪律尤其是极为严格的政治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政治特色和独特组织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纪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就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经验教训?当前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现状如何?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研究以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纪律建设问题为研究对象,抓住党章依据和纪律建设的主线,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关于纪律建设的思想理论观点,考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程,具体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执纪机构的沿革和职能变迁及执纪实践,总结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主要特点,查找当前纪律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纪律建设提出可行性对策。就本研究的内容结构而言,除绪论外,主要包括四部分、六章内容:绪论:简要说明论文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界定规矩、纪律、纪律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和纪律体系等相关概念,梳理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说明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路径、资料来源及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一部分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理论依据,即第一章。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及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关于纪律建设的思考。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为纪律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借鉴;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纪律建设的理论,为纪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梳理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关于纪律建设的思想观点,为纪律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第二部分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考察,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考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并总结每一时期纪律建设成效、阶段性经验和特点,汲取其中的挫折教训。第三部分即第五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全过程的基本经验与主要特点。基于68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考察,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有:纪律建设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思想为指导;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始终把纪律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构建科学的纪律体系作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前提;注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专门机关和队伍;把党纪教育与严惩违纪行为作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纵向历史研究,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主要特点,即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注重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处理“高标准”和“守底线”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纪律建设的首位。第四部分即第六章,基于以上理论、历史和经验的分析进行现实思考,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在立纪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纪体系;在知纪方面,加强党纪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在守纪方面,领导干部带头遵规守纪,发挥表率作用;在执纪方面,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切实增强纪律的执行力。

吴家虎[3](2012)在《革命与教化:毛泽东时代乡村文化的一项微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为个案,以建国后珍贵的村级档案为主体资料,辅以省、县级档案及调查访谈口述史料,用微观史的研究方法和“新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从革命文化、国家权力与新的社会主义教化体系的角度,对毛泽东时代乡村独特的文化实践进行观察与分析。从文化的角度看,“革命”本质上是国家权力通过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一种重塑与整合,这一过程伴随着文化上的彻底转型与重建的浪漫追求。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是革命文化输入乡村的主要管道,同时,正是共产党员体现出的新的形象、品格和风范,对国家倡导的一套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在农民中的传播与认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革命文化正是通过确立新的话语体系,通过弥漫于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象征的不断操演,来颠覆传统,确立其文化霸权地位的。同时,这一文化体系非常注重对革命自身的记忆,以期巩固与延续革命文化的霸权地位。但是,当貌似十分强大的革命话语主宰一切而泛化以后,当革命话语颠覆了传统,试图建立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来界定与表达人们的思想的时候,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要理解清楚这些话语的内涵是困难的。于是,我们看到毛泽东时代政治话语下移与泛化以后,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话语混乱”的现象。在革命文化对乡村社会的重塑与整合过程中,国家还极力通过破立结合的新的教化体系来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本文考察了农民在被不断塑造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思想、行为和时代形象,以及在此过程中革命文化与传统的复杂互动与纠葛。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塑造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农民思想不断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仅将这一过程看作思想宰制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思想教化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既有悖离人性的一面,又有高尚与令人崇敬缅怀的一面。那是一个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下,追求道德理想的一个时代。学习毛主席着作运动是20世纪5070年代席卷全国的一场群众性的政治思想教育运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思想一元化的时代,毛泽东思想成为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汲取工作方法、道德价值与人生信念的源泉。我们不能因为这一思想教育运动中存在的教条主义、个人崇拜、思想强制等负面因素,而对之作简单化与片面性的理解。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与典范,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的价值。从持续的时间,发动群众的规模和对人们思想改造的努力程度看,这一学习运动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的一次空前绝后的实践。其暴露出的问题、教训及取得的成就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在理论观点的创新上,本研究对建国后国家权力如何深入乡村及其性质作了新的观察。以往对这一时期国家权力深入乡村的研究,多从经济制度、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着眼,本研究重点从文化上考察了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改造。在对国家权力性质的理解上,本研究摆脱了以往当代中国乡村研究中,在国家—社会互动分析的框架内,从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对乡村的渗透、控制及与乡村社会互动的视角对国家权力的分析,转而重点关注革命文化对农民精神与价值世界的积极建构,这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教化体系,并不完全是渗透、控制所能概括和解释的。本研究最终还试图提炼出“植根于人心的国家权力”这一分析概念,来理解与解释毛泽东时代中国乡村的社会变革。从来没有一种国家权力试图如此彻底地重塑社会,改造人心。悖论的是,不论国家权力有多么强大,不论领袖的权威与魅力有多大,人心的治理谈何容易!这是国家权力的顶峰,也是它退撤的前兆!通过下孔村的经验观察,笔者还想强调,我们要用“不断生成的传统”这一概念去理解下孔村这类村庄的发展历程与未来的走向。今日下孔村文化繁荣、民风淳厚,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与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弘扬密切相关。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乡村的观察,要么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要么强调改革开放后乡村的巨变,对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传统的积淀与影响普遍关注不够。笔者想强调的是,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传统的继承创新、发掘弘扬,对社会主义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下孔村是观察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一扇难得的好窗口,笔者对她的解读才刚刚开始。从新鲜的经验研究中,我们不仅能够提炼出一些解释当代中国乡村发展变迁的理论观点,而且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理思考。

林小波[4](2004)在《“四清”运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根据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紧紧围绕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以时间为线索,对“四清”运动的起源、发动、试点、铺开、高潮、转折、尾声等各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做了一番宏观的全方位的历史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四清”运动作出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从借鉴历史经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历史文献资料,介绍了研究手段、方法以及该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起源。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对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几乎每年都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而人民公社时期的整风整社,实际上成为“四清”运动的预演。在国内,因对形势的看法以及如何解决矛盾,党内高层产生了意见分歧,导致了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在国际上,中苏两国因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苏联对“三面红旗”的批评,使毛泽东认为苏联已经变修,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中国周边形势的紧张,使毛泽东加紧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宗旨的政治运动,即“四清”运动。 第二章:发动和试点。主要考察了二月中央工作会议、《前十条》以及《后十条》的基本情况,认为《前十条》是整个“四清”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对整个运动的进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前十条》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看,在总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左”的错误,但有些观点和具体规定是正确的。从《后十条》的最初准备、起草和修改过程看,这是带有一定反“左”和防“左”意义的文件。同时,以大量史料介绍了“五反”、“四清”试点的总体概况、主要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铺开。主要阐述了“双十条”宣讲的总体情况、基本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五反”、“四清”铺开的基本内容,以及毛泽东视察“四清”时提出的基本观点。认为毛泽东对这一时期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情况仍然看得十分严重,这促使毛泽东更加坚定搞“四清”运动的决心,并决定由刘少奇挂帅“四清”,从而使运动走向了高潮。 第四章:高潮—政策制定。主要论述了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的基本情况,认为这次会议同1963年2月和5月工作会议有着明显的不同,即提出了一些过火的不恰当的意见和措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明显向“左”转。梳理了刘少奇视察“四清”时提出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大兵团作战”部署运动的思想,对“四清”运动的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详细论述了《后十条》修正案的制定过程、基本内容,并与第一个《后十条》做了比较,认为《后十条》修正案最重要的修改就是整个运动由工作队领导,这是导致“四清”运动发生严重扩大化错误的重要措施和步骤,可以说,《后十条》修正案是一个有严重“左”倾错误的文件。 第五章:高潮—夺权样板。主要介绍了“四清”运动时期有名的三大夺权样板,即“白银厂经验”、“桃园经验”、“小站经验”的基本内容,认为三大夺权样板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有些甚至是根本错误的。中央对三大夺权样板的肯定和推广,一方面影响了中央决策层对阶级斗争形势的认识,从而助长了运动“左”的错误。另一方面,三大夺权样板也成为各地开展运动的示范,从而使夺权斗争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同时,本章还介绍了高校“四清”的样板即“北大社教”的基本内容,认为“北大社教”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的预演。 第六章:高潮—大兵团作战。主要考察了大兵团作战的基本特征,即集中优势兵力,大军压境,打歼灭战;检查和反对右倾思想;领导干部蹲点,指导“四清”;练兵练将,整训工作队:夺权斗争。 第七章:转折。主要理清了毛泽东与刘少奇冲突的基本内容,重点分析了两人冲突的原因;详细介绍了《二十三条》制定的基本过程,并分析了其影响和各阶层的反映,认为《二十三条》的颁布,标志着“四清”运动发生重大转折,即进入以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大四清”阶段;考察了“大四清”阶段的基本特征,即各地根据《二十三条》精神重新部署运动、清政治、学习毛泽东着作以及出现的严重问题。 第八章:尾声。主要论述了“四清”纳入“文化大革命”的基本过程,指出在“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同时,各地都对“四清”运动重新部署,并把“文化大革命”纳入“四清”计划之内。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不断深入,各地又以“文化大革命”为中心带动“四清”,把“四清”又纳入“文化大革命”中去,“四清”运动实际上也不了了之。 结语部分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对“四清”运动进行了初步的历史评价,认为“四清”运动在许多方面还有值得肯定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l)运动对改善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运动过程中始终强调抓生产,?

申有龙,刘学梅[5](1978)在《试论纲与目的辩证关系》文中研究表明 “四人帮”在纲与目的问题上,散布了种种谬论,搅乱了理论是非。其中,最突出的是:用形而上学的一点论代替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以实用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用“左”的伪装掩盖其极右的实质。

小牛[6](2015)在《因为狗》文中研究说明上篇第一章青涩遭遇荷尔蒙一我至今记得何大光那副得意模样。他将脸向我凑近来,挤着小眼睛,嘴巴撮得比鼻子还高,声音低着却又脆亮得好比弹弓子一样射进我耳里:"告诉你吔,我长出毛了咧!"我一时反应不过来,眨巴着眼:"长什么毛?哪里?"何大光再将眼睛挤几下:"裤子里头呀!"我眉毛顿时跳上额头:"真——的?"何大光"嘿嘿"地笑,还将脑袋使劲晃了晃。我只能久久地朝何大光瞪大眼,满眼都是钦佩了。初二结束才刚过一个暑假,何大光竟就长出那种毛了,简直变魔术一样啊!何大光的变魔术还表现在他的个头,那个头

严世雄[7](2012)在《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为了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问题,都有自己的解读和回答,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身的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做出应有的历史贡献。社会发展不仅局限于和平建设时期,更突出体现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在和平时期,社会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力进而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及与之配套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实现社会的渐进式发展。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社会发展通过阶级斗争及其最高形式暴力革命来完成,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发展和发展观的问题都是社会的核心问题。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对党的发展观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使得党的发展观也经历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不断深化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具体来说,在革命和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应用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观;在基本小康社会阶段,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本文主要围绕上述领导集体的发展观展开论证,力图构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演变的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确立的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包括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确立的历史必然性,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以及该发展观的地位和作用。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所确立的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观,包括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观的确立,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观的价值标准以及该发展观的实践工具和手段。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基本小康社会阶段确立的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观,包括江泽民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先进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创新目的和归宿。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确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谐社会视野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等。第五部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演进的当代启示,包括发展观的演进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党的发展观演进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发展观演进的必然选择。

胡晓风[8](1977)在《胡晓风同志在一九六六年五月全国体育院、系田径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1966年5月23日)》文中指出在“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极右路线的干扰破坏下,我院同全国教育战线一样,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被抹得一团漆黑,特别是对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六年的教育革命横加罪名,对反映了这段时期教学改革经验的《论技术教学》一书打了许多棍子,把一九六六年五月国家体委在我院召开的“全国体育院、系田径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议”攻击为“五月黑会”,诬蔑我院是国家体委树立的搞“业务挂帅”、“技术第一”的“黑样版”,是教育战线和体育战线的“双料独立王国”等等,加上“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出笼,更使我院广大教师和干部欲干不能,欲罢不忍。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粉碎了“四人帮”,抓纲治国已初见成效的大好形势下,又领导我们推翻了“两个估计”,砸烂了套在教育战线上广大干部和千百万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使我们有可能来回顾一下文化大革命前的东西,看看究竟是毛主席的红线主导,还是什么“黑线专政”?这里,特刊载曾被恶毒攻击的一九六六年五月会议的部分材料(有的是摘要,有的是全文仅作了技术上的修改或小量删节)及同志们近来写的有关文章。五月会议的这部分材料,虽带有当时历史的特点,不完全适合当前的情况,但它却是我院广大师生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教学改革的历史纪录,可用以狠批“四人帮”的“两个估计”及对我院的种种诬蔑,在分清路线是非,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沿着党的十一大路线大干快上,奋勇前进。

中共河南省郸城缫丝厂党支部[9](1977)在《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 促进生产新跃进》文中提出 在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凯歌声中,迎来了团结战斗的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六年,我们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大批资本主义,大批修正主义,大干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我们同“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揭露斗争了一个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坚持了抓革命促生产,提前七十天完成了一九七六年国家计划。

刘引[10](2004)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切挫折或失败,都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关系到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前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当时,党内盛行着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从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开始到1957年是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逐步有了明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得以在全党得以确立和坚持。从1957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党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逐步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全面背离了这个原则,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这种背离仍在相当程度上继续。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是第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党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总结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认识的历史,从中应该吸取的基本经验是:必须正确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正确地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及时纠正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二、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缘起
        (二) 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意义
    二、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国(境)外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研究
    三、党的纪律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规矩和纪律的概念
        (二) 中国共产党纪律体系的概念
        (三)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概念
    四、研究思路、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路径
        (三) 资料来源
        (四)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理论依据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的批判继承
        一、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优秀传统纲纪法规文化向党规党纪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
        二、列宁对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
        一、毛泽东纪律建设思想
        二、邓小平纪律建设理论
        三、江泽民的纪律建设思想
        四、胡锦涛的纪律建设思想
        五、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发展和挫折
    第一节 新中国头七年执政党纪律建设的继承发展
        一、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团结制定新的纪律规范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建立
        三、执政党执纪实践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以八大党章为依据制定各项纪律
        二、党的监察机构的重建和监察工作的加强
        三、开展以整风肃纪为重点的执纪实践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和党的纪律建设的严重挫折
        一、党的纪律遭受严重破坏
        二、党的各级监察机构被撤销
        三、党的执纪实践偏离正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纪律体系的重建和执行
        一、以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十二大党章为标志建立党纪体系
        二、恢复重建纪检监察机构,发挥纪检监察整体效能
        三、按照整党整风的工作要求,狠抓党风党纪建设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党的纪律建设的加强和发展
        一、首次颁行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从政准则
        二、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和党政监督体制改革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开展党的执纪实践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纪律建设的科学发展
        一、修订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从政准则
        二、调整纪检监察体制,加强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建设
        三、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执纪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全面强化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
        一、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纪律建设”的新概念
        二、坚持尊崇党章,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三、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
        四、强调严明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
        五、着力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纪律建设
        六、着力把纪律建设成果固化为制度
    第二节 “两准则、一条例”实现党纪体系的新发展
        一、十八大党章关于纪律建设的新规定
        二、首次颁布廉洁自律准则和修订纪律处分条例
        三、制定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细化“六大纪律”
        四、制定相关党内法规,让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
    第三节 全面深化纪律检查体制的改革
        一、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
        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倒逼执纪机构责任担当
        三、注重转变执纪方式,聚焦监督执纪问责
    第四节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实践
        一、始终把纪律要求挺在前,持续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二、制定党内监督条例,突出纪律监督实践
        三、制定党内问责条例,倒逼监督执纪落实
        四、打虎拍蝇猎狐,统筹国内外反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与主要特点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思想为指导
        二、党的纪律建设必须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
        三、必须始终把纪律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四、必须把构建科学的纪律体系作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前提
        五、必须注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专门机关和队伍
        六、必须把党纪教育与严惩违纪行为作为党的纪律建设的两个重要手段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党的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
        二、党的纪律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三、党的纪律建设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
        四、始终注重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有机结合
        五、始终注重处理“高标准”和“守底线”之间的辩证关系
        六、始终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纪律建设的首位
第六章 新形势下强化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考
    第一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立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知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守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执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新形势下强化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对策
        一、立纪环节: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纪体系
        二、知纪环节:加强党纪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
        三、守纪环节:领导干部带头遵规守纪,发挥表率作用
        四、执纪环节: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切实增强纪律的执行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3)革命与教化:毛泽东时代乡村文化的一项微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概念阐释
    三、理论视野与研究方法
    四、学术史综述
    五、文献资料与调查访谈
    六、主要创新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 下孔村及其研究价值
第二章 共产党印象
    第一节 “共党来了铲人如割草,无论贫富皆难逃”
    第二节 “羊群走路靠头羊,群众看的是共产党”
    小结
第三章 政治运动与革命文化的输入
    第一节 锣鼓喧天进公社
    第二节 整党整风
    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
    小结
第四章 革命文化:话语·仪式·象征·记忆
    第一节 革命话语体系
    第二节 仪式与象征
    第三节 革命的记忆
    小结
第五章 被改造的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塑造之一
    第一节 冬学民校与政治夜校
    第二节 学雷锋
    第三节 学大寨
    第四节 破四旧、立四新
    第五节 思想检讨与重做新人
    小结
第六章 学毛着: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塑造之二
    第一节 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学习制度
    第三节 学习内容
    第四节 学习方法
    第五节 记忆与认识
    第六节 典型个案
    小结
结论 革命与教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农村调查及访谈资料
附录 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四清”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文献资料
    三 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四 基本框架和学术创新
第一章 起源
    一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二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
    三 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
第二章 发动和试点
    一 “二月中央工作会议”与《前十条》
    二 “五反”试点
    三 农村“四清”试点
    四 《后十条》
第三章 铺开
    一 “双十条”宣讲
    二 继续“五反”
    三 “四清”铺开
    四 毛泽东视察“四清”
第四章 高潮--政策制定
    一 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
    二 刘少奇视察“四清”运动
    三 《后十条》修正案
第五章 高潮--夺权样板
    一 “白银厂经验”
    二 “桃园经验”
    三 “小站经验”
    四 “北大社教”
第六章 高潮--大兵团作战
    一 集中优势兵力,大军压境,打歼灭战
    二 检查和反对右倾思想
    三 领导干部蹲点,指导“四清”
    四 练兵练将,整训工作队
    五 夺权斗争
第七章 转折
    一 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公开冲突
    二 《二十三条》
    三 “大四清”
第八章 尾声
结语: 对“四清”运动的历史评价与思考
    一 历史评价
    二 几点思考
附录: “四清”运动大事记(1957年-1967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因为狗(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第一章青涩遭遇荷尔蒙
        一
        二
        三
    第二章挡不住的激动和疯狂
        四
        五
        六
    第三章打狗也能别出心裁
        七
        八
        九
中篇
    第四章我们的共同命运
        十
        十一
        十二
    第五章憋不住又盯上了狗
        十三
        十四
        十五
    第六章全是因为那条猊子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下篇
    第七章生活的变化突然加快了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第八章出人意料的事实在太多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第九章一切为了滋阴壮阳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第十章难道人不如狗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7)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历史演进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2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2.1 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的内涵
        2.1.1 阶级属性是人的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2.1.2 阶级分析是最基本的社会分析方法
        2.1.3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1.4 坚持阶级斗争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2.2 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2.2.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2.2.2 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2.2.3 俄国十月革命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的经验总结
        2.2.4 中国民主革命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2.3 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2.3.1 民主革命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2.3.2 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2.3.3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阶级分析和阶级理论
        2.3.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
    2.4 正确认识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4.1 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2.4.2 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的历史贡献
        2.4.3 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发展观的历史局限
3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3.1 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观的确立
        3.1.1 解放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1.2 突破“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
        3.1.3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确立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观
    3.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3.2.1 对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认识
        3.2.2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设想
        3.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2.4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是生产力思想
    3.3 “三个有利于”是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观的价值标准
        3.3.1 发展生产力是物质价值标准
        3.3.2 增强综合国力是政治价值标准
        3.3.3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价值标准
        3.3.4 “三个有利于”的核心是生产力价值标准
    3.4 科学技术是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观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3.4.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4.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4.3 科学技术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3.4.4 科学技术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主要工具
        3.4.5 科学技术是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依靠手段
4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4.1 江泽民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4.1.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4.1.2 创新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4.1.3 创新的主要内容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
    4.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4.2.1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与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4.2.2 体现了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4.2.3 开拓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领域
    4.3 先进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
        4.3.1 什么是先进生产力
        4.3.2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3.3 中国共产党怎样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4 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4.4.1 文化和先进文化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4.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4.5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创新的目的和归宿
        4.5.1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和执政的全部理由
        4.5.2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
        4.5.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集中体现
5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5.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5.1.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5.1.2 中国传统的人本和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来源
        5.1.3 毛泽东关于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5.2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5.2.1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由物到人的深化
        5.2.2 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道路的反思
        5.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实践的需要
        5.2.4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5.3 澄清模糊认识、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5.3.1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
        5.3.2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和人本思想
        5.3.3 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
        5.3.4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
        5.3.5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4 和谐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5.4.1 以人为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5.4.2 以人为本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5.4.3 以人为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6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历史演进的当代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
        6.1.1 以阶级斗争为动力是革命和战争年代的必然要求
        6.1.2 以生产力为核心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必然要求
        6.1.3 以创新为核心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6.1.4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6.2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6.2.1 党的发展观始终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6.2.2 党的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发展观演进的必然选择
        6.3.1 党对发展观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
        6.3.2 党的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的主题
        6.3.3 增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党对马克思主义同实际相结合的初步认识
    一、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初步认识
        (一)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问题的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
    二、党内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的盛行
        (一) 国民革命时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二)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三) 土地革命战争中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三、毛泽东等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坚持和明确阐述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方向的坚持
        (二)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明确阐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的确立和坚持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
        (一) 遵义会议为这一原则成为全党的共识奠定了基础
        (二) 毛泽东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三)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使这一原则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成为全党的共识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进一步论述
        (二)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系统论述
        (三) 全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的确立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系统总结
        (二)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风的论述
        (三)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及其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论述
    四、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坚持
        (一) 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二) 建国初期党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
        (三) 学习和借鉴外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应注意反对主观主义
第三章 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上的两种趋向和严重失误
    一、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继续说明和开始偏离
        (一) 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这一原则的强调
        (二)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这一问题的说明
        (三) 理论观点上和实际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偏离
    二、偏离后的部分回归和回归后的再偏离
        (一) 对调查研究的大力提倡
        (二) 对实事求是的进一步认识
        (三) 思想政治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
    三、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严重背离
        (一) 阶级斗争、党内斗争的错误估计和错误方针
        (二) “左”倾错误理论的系统化
        (三) “左”倾错误的进一步理论化和严重化
        (四) 新教条主义对“左”倾错误的坚持
第四章 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认识的深化
    一、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一) 打破教条主义束缚,解放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重新确立
        (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
        (四) 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论断的提出和阐述
        (二)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系统的认识
        (三)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认识
        (四)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要求——“三个代表”
        (一) “三个代表”科学论断的提出
        (二) 对“三个代表”的阐释
        (三) 对“三个代表”认识的深化
第五章 党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上的历史经验
    一、必须正确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一)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涵义
        (二)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过程
        (三)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体
    二、必须正确地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一) 深刻地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二) 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
        (三) 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
    三、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一) 主观主义的基本表现及危害
        (二) 主观主义的其他若干表现分析
        (三) 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四、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论文参考文献)

  • [1]照唯物辩证法办事 坚持高标准学大寨[J]. 中共英山县委宣传部,《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哲学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02)
  •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D]. 张银霞. 武汉大学, 2017(06)
  • [3]革命与教化:毛泽东时代乡村文化的一项微观研究[D]. 吴家虎. 南开大学, 2012(06)
  • [4]“四清”运动研究[D]. 林小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5]试论纲与目的辩证关系[J]. 申有龙,刘学梅. 思想战线, 1978(04)
  • [6]因为狗[J]. 小牛.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02)
  • [7]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启示研究[D]. 严世雄. 武汉大学, 2012(05)
  • [8]胡晓风同志在一九六六年五月全国体育院、系田径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1966年5月23日)[J]. 胡晓风. 成都体育学院院刊, 1977(03)
  • [9]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 促进生产新跃进[J]. 中共河南省郸城缫丝厂党支部. 丝绸, 1977(01)
  • [10]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D]. 刘引.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坚持阶级斗争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