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T形接法变压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彩霞,张淼,孙业荣,马玎,田春生,郭颖颖[1](2019)在《提高Yyn0配电变压器带不平衡负载能力的分析和计算》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在变压器低压侧并联Z形联结变压器,解决Yyn0配电变压器带不平衡负载时的中性点漂移问题,并通过PSIM仿真软件进行了验证。
邓建国[2](2008)在《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运行性能的仿真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受输、配电系统的限制,城市居民用电和大多数农村及边远地区的用电为单相交流电。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单相电源供电的小型电动机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单相电源供电的电力拖动系统中,由于受到结构的限制,额定功率大于0.5kw时,采用单相感应电动机是不经济的。三相感应电动机的材料利用率高、性能稳定、对称运行时效率较高且开发时间短以及有较大的功率定额,因此,开发在单相电源上接近对称或对称运行的三相感应电动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连接适当的移相元件及改变电机定子接线方式是三相电机在单相电源上运行的有效途径。采用电容器作为移相元件,是三相感应电动机在单相电源供电时实现基本对称运行或对称运行的最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在单相电源供电时以电容器作为移相元件的三相感应电动机,简称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对于上述方法的应用,已提出了多种接线方式,有定子绕组的接线为△形,把单相电源和移相器连接到定子△接法不同的相端,使三相感应电动机在单相供电系统下起动和运行的所谓“Steinmetz”接法,现在习惯上称为△形接法;也有定子绕组的接线为Y形,把单相电源和移相器分别接在不同相间的Y形接法;有拆开绕组的采取电容移相器的SemihexTM接法和Smith接法。以上四种接线方法的优点较突出,是实际中常见或可以推广应用的接线方法。在以往的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运行性能的研究中,主要是根据电动机的稳态等效电路,利用对称分量法进行分析,在一定的条件下来选择和计算移相元件的数值,对电机的稳态性能进行计算。瞬态分析的文章则较为少见,已有文献对三相对称定子绕组Y接法和△接法接一个移相电容元件的情况,用瞬时对称分量模型、ABC相坐标模型对起动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对SemihexTM接法和Smith接法的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瞬态过程则很少有人研究。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制动过程、反转运行过程、故障运行过程、负载突变、调速以及电源电压骤降等瞬态过程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综述了三相感应电动机由单相电源供电运行的发展历史、实现途径以及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以对称分量法和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瞬态数学模型为基础,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上述四种接法的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稳态性能和瞬态性能。主要内容有:对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正常运行情况,在最小不平衡电压条件下,利用对称分量法和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等效电路,推导了移相电容的计算公式;由定子绕组的端点方程,推导出定子绕组端电压约束条件,建立起静止坐标系下统一的状态方程,编制计算机程序,通过实例对起动运行和稳定运行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对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对Smith接法的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单值电容起动的瞬态特性进行了实测,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对Smith接法的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提出一个简单的起动接线方案,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且与双值电容起动情况作了对比。对双笼转子的△形接法、SemihexTM接法的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起动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提出了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交流制动和直流制动的几种接线方式。根据定子电路的端电压约束条件和三相感应电动机在静止坐标系中的混合磁链模型建立起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交流制动及反转运行、直流制动和阻容制动时的状态方程。应用对称分量法,推导了交流制动和阻容制动的制动电容计算的数学表达式。编制计算机仿真程序,对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交流制动及反转运行、直流制动和阻容制动的瞬态过程进行了全面的仿真计算,给出仿真结果并进行分析。对SemihexTM接法电机的直流制动还给出了一个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推导出了Y接法、△接法、SemihexTM接法和Smith接法的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在定子绕组开路、定子绕组短路、电容器开路和电容器短路故障状态下的定子绕组端电压约束条件,建立了在这些故障状态下的统一的混合磁链型式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对△接法、SemihexTM接法和Smith接法的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在上述故障状态下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仿真计算,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其中的两种情况还做了实测,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把AC斩波控制器和电气可调电容器应用于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并且对其瞬态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对比研究。本文对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起动、制动、故障运行和调速的瞬态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理论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的结论。
温慧慧[3](2013)在《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运行性能分析》文中指出近些年,随着国际上节能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永磁同步电动机由于具有结构简单、无电刷和滑环、重量轻、体积小、转子损耗小、功率密度高等优点,而且相比于异步电动机有更高的效率,因此永磁同步电动机在国防、航空、工农业和日常生活等各大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在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本文首先研究了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下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起动性能。根据单相电源供电时永磁同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两种接线图,推导定子侧绕组电压的约束方程式,结合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额定电压下对称运行时的状态方程建立单相电源供电时永磁同步电动机在d-q-0坐标系下的动态数学模型。引入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牵入同步判据,计算不同负载转矩下所能牵入同步的最大转动惯量。分析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电路系统,根据最小不平衡准则和最大转矩法计算所需电容值。根据电机所带负载的情况,恰当选择电容值,分别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运行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写MATLAB仿真程序,对其起动瞬态过程进行分析,比较运行性能,确定电机的带负载能力。其次,分析研究了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下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稳态性能。根据定子绕组不同接法的电路接线图,运用对称分量法结合坐标变换理论分析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电路系统。分别介绍计算移相电容的几种不同的方法,求得其计算表达式,并通过MATLAB仿真计算对电机的稳态性能指标进行比较。当移相电容采取固定电容和可变电容时,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稳态性能进行比较,以确定负载恒定时,是否有必要使用可变电容。当移相电容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选取不同的固定电容值时,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运行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于确定电容值的最佳选择方法,使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达到良好的稳定运行状态。最后,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将电力电子技术原理与移相电容器相结合,用电力电子器件来控制电容器,即电气可控电容器。分别运用电气可控电容器和双值电容起动运行时对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起动运行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在此考虑了负载突变的情况,通过MATLAB仿真计算验证了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在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中,运用电气可控电容器可使其起动运行性能更为优良。
王世忠[4](1976)在《关于T形接法变压器的研究》文中认为 一、结构原理 T形接法(又称Scott接法)变压器是一种相数变换器,可以将三相电源变成两相电源(或者两个单相电源)。设有两个单相容量较大的负荷,如按照一般办法接至三相电源上时,会使系统造成不平衡,如采用结构合理的T形接
窦万军[5](2018)在《变压器连接组别的实用辨别方案创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三相变压器联接组别(包括其标号)不同,说明一、二次对应线电压相位差不同。目前应用Y、Δ形布局电压相量图虽然可以确定联接组别标号,但是阅识较难,不利于实际应用。论文通过创新设计方案,应用纯Y形布局相量图、同时简化相量字母标识,形成了实用的相量图;结合变压器绕组连接方式,就能有效、直观地判别变压器联接组别。最后应用设计列出了24种变压器接法及其联接组别。
李锦彪[6](2013)在《曲折形联结变压器短路阻抗计算的能量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导了曲折接法变压器短路阻抗计算的能量法公式,该公式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且适合任何变压器短路阻抗的计算。算例表明,该公式完全满足工程设计需要。
张志刚,周少静,赵峰,郑赞,杨阳,范亚娜[7](2014)在《移相整流变压器电流分布的数值分析与电磁特性的工程计算》文中指出在对移相整流变压器绕组电流分布规律进行数值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为移相整流变压器绕组漏磁场及短路阻抗等电磁特性的工程计算建立了高效、可靠的分析方法与应用结论。
万世红[8](2017)在《浅谈10 kV三相电力变压器初级绕组的改压原理和方法》文中指出电力系统中使用的变压器叫做电力变压器,它是组成电力系统的重要设备。电力变压器主要由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三个绕组组成,接电源的绕组为原绕组(或称原边或初级),与负载相接的绕组为副绕组(或称副边或次级)。三相变压器的原副边绕组都可接成星形或三角形,这两种接法规定用Y与△来表示,无论哪一种接法都有一定要求,切不可随意连接。现结合吕合煤业实践,对变压器初级绕组的改接原理及方法进行论述。
史凯萌[9](2020)在《智能低压配电系统中集中供电方法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热电磁混合式智能小型断路器及智能低压配电微系统研究”。近年来,智能低压配电系统已成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方向之一,该系统主要依托于各类智能电器来运行。可以说,智能电器是否稳定可靠直接决定了配电系统能否安全运行。智能电器不同于传统配电控制电器,需要进行额外供电,并且要求在电网电压异常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工作。那么如何在电网故障情况下对智能电器提供稳定的电能是研究的重难点之一。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低压配电网出现短路失压或断相故障时,解决如何对多层级小型智能断路器进行供电的问题。本文根据配电网在不同故障情况下的供电电压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速饱和电流互感器结合两级级联式直流变换器的供电解决方案。两级式直流变换器解决了普通开关电源不能适应由断相故障而引起的深度电压跌落问题,其中前级为Buck变换器,后级为反激变换器。速饱和电流互感器作为电网短路失压状态下的核心取能元件直接连接于后级反激变换器。在针对速饱和电流互感器的研究中,对其工作特性及饱和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饱和互感器取能的等效电路模型。提出了铁心饱和度的概念,深入研究并推导了互感器输出功率与其铁心饱和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铁心饱和度的互感器参数设计方法,包括铁心起始工作饱和度、铁心有效导磁截面积以及二次绕组匝数的选取。在针对两级式直流变换器的研究中,分别介绍了前后级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比较了电压模式控制与电流模式控制的特点,选择峰值电流控制作为前后级变换器的控制方式。并阐述了反馈环路稳定性准则和三种典型的补偿网络。本文从磁性元件设计、功率级电路参数设计、反馈环路及补偿器设计几个方面给出了所提出的供电方案中各元件参数。通过软件对供电方案在带有扰动情况下的稳态与瞬态输出波形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电网短路与断相故障下,本文所提出的供电方案具有期望的输出表现,验证了设计可行性。
徐树文,李亚楼[10](2011)在《应用于三相潮流程序的变压器模型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一种三相潮流程序中的变压器模型的实现方法。其思路是将变压器分左右两块实现:左侧部分包含一次侧的联结组别和三相的变比值,右侧部分包含二次侧联结组别和变压器阻抗值,并分别以子程序实现。计算中根据实际变压器类型调用相应子程序,通过组合得到完整的变压器模型。该方法思路简洁,易于编程实现,能疗便地实现多种不同接法的变压器模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三相潮流程序。通过一个简单算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和分析。
二、关于T形接法变压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T形接法变压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Yyn0配电变压器带不平衡负载能力的分析和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Yyn0配电变压器带不平衡负载 |
3 Z形接法变压器工作原理介绍 |
4 采用并联Z形接法变压器 |
5 采用PSIM软件仿真分析 |
5.1 Yyn0配电变压器带不平衡负载 |
5.2 并联Z形接法变压器 |
6 结论 |
(2)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运行性能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单相电源供电的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研究历史和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相感应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 |
2.2.1 对称分量法 |
2.2.2 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 |
2.3 坐标变换 |
2.3.1 d-q-n 任意速正交坐标系 |
2.3.2 αβ0 静止正交坐标系 |
2.4 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瞬态数学模型 |
2.4.1 单笼转子三相感应电机相坐标数学模型 |
2.4.2 单笼转子电机在任意速d - q - n 坐标系中的瞬态数学模型 |
2.4.3 双笼转子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瞬态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起动过程和稳态分析 |
3.1 引言 |
3.2 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3.2.1 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端电压约束条件 |
3.2.2 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在α-β坐标系下状态空间数学模型 |
3.3 移相电容的计算 |
3.3.1 Y 形接法时移相电容计算 |
3.3.2 △形接法时移相电容计算 |
3.3.3 Semihex 接法时移相电容计算 |
3.3.4 Smith 接法时移相电容计算 |
3.4 仿真分析 |
3.4.1 Y 形接法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起动过程和稳态分析 |
3.4.2 单个电容器起动三相感应电动机的仿真研究 |
3.4.3 △接法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起动过程和稳态分析 |
3.4.4 Semihex 接法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起动过程和稳态分析 |
3.4.5 Smith 接法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起动过程和稳态分析 |
3.4.6 四种接线方式稳态运行性能的比较 |
3.4.7 双笼转子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性能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制动过程的瞬态分析 |
4.1 引言 |
4.2 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交流制动 |
4.2.1 交流制动时的接线方式 |
4.2.2 交流制动时的数学模型 |
4.3 交流制动电容的计算 |
4.3.1 Y 形接法时序电压 |
4.3.2 △形接法时序电压 |
4.3.3 Semihex 接法时序电压 |
4.3.4 Smith 接法时制动电容计算 |
4.4 直流制动 |
4.5 阻容制动 |
4.6 仿真分析 |
4.6.1 交流制动过程仿真分析 |
4.6.2 直流制动过程仿真分析 |
4.6.3 阻容制动过程仿真分析 |
4.6.4 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反转运行的仿真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故障运行过程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故障运行时的数学模型 |
5.2.1 Y 接法电机故障运行时的端电压约束条件 |
5.2.2 △接法电机故障运行时的端电压约束条件 |
5.2.3 Semihex 接法电机故障运行时的端电压约束条件 |
5.2.4 Smith 接法电机故障运行时的端电压约束条件 |
5.2.5 故障状态下的混合磁链数学模型 |
5.3 仿真分析 |
5.3.1 △接法电机故障运行过程仿真分析 |
5.3.2 Semihex 接法电机故障运行过程仿真分析 |
5.3.3 Smith 接法电机故障运行过程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AC 斩波调压器和电气可控电容器的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单相AC 斩波器应用研究 |
6.2.1 AC 斩波调压基本原理 |
6.2.2 PWM 交流斩波调压控制 |
6.2.3 AC 斩波器在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中的应用 |
6.3 电气可控电容器的应用研究 |
6.3.1 电气可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 |
6.3.2 电气可控电容器在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中的应用 |
6.4 具有电气可控电容器的斩波调速系统仿真研究 |
6.5 本章小节 |
结论 |
1.全文总结 |
2.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3)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运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3 三相电机在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下运行的发展历史 |
1.3.1 三相感应电机在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下运行 |
1.3.2 三相同步电机在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下运行 |
1.3.3 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在单相电源供电系统下的发展 |
1.3.4 相数变换器的发展历史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和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在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1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和特点 |
2.2.2 永磁同步电机在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 坐标变换 |
2.3.1 三相定子坐标系 |
2.3.2 两相定子坐标系 0系 |
2.3.3 同步旋转坐标系 dq0 系 |
2.3.4 三相定子坐标系和两相定子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 |
2.3.5 两相定子坐标系和同步旋转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 |
2.4 凸极永磁同步电动机在DQ0旋转坐标系下的瞬态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起动性能研究 |
3.1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瞬态数学模型 |
3.1.1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端电压约束条件 |
3.1.2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在 dq 轴坐标系下的状态方程 |
3.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牵入同步判据 |
3.3 移相电容的计算 |
3.3.1 正负序电压和电流 |
3.3.2 运行移相电容 |
3.3.3 起动移相电容 |
3.4 仿真分析 |
3.4.1 牵入同步 |
3.4.2 Y 形接法时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过程仿真 |
3.4.3 Δ形接法时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过程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稳态性能研究 |
4.1 对称分量法 |
4.2 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分析 |
4.2.1 电路分析 |
4.2.2 正序系统分析 |
4.2.3 负序系统分析 |
4.3 移相电容的计算 |
4.3.1 最小不平衡法 |
4.3.2 最大效率法 |
4.3.3 最大功率因数法 |
4.3.4 最大转矩法 |
4.4 仿真计算 |
4.4.1 Y 形接法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稳态性能分析 |
4.4.2 Δ形接法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稳态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气可控电容器在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中的应用 |
5.1 电气可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 |
5.2 电气可控电容器在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机中的应用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变压器连接组别的实用辨别方案创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连接组别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
1.1 联接组别的定义 |
1.2 连接组别符号表示方法 |
2 传统相量图的绘制方法及组别辨识 |
2.1 相电压相量的绘制方法 |
2.2 线电压相量的绘制方法 |
2.3 联接组别的判断 |
3 传统相量图的不足与改进 |
3.1 传统相量图存在的不足 |
3.2 实用相量图绘制的提出 |
3.3 相量图相量字符的简化 |
3.4 实用简化相量图的应用 |
(7)移相整流变压器电流分布的数值分析与电磁特性的工程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三维漏磁场及电流分布的数值分析 |
2.1 场-路耦合法计算模型 |
2.2 三维漏磁场分布 |
2.3 三相电流计算结果与分析 |
3 工程计算方法及其验证分析 |
3.1 工程计算模型与计算软件 |
3.1.1 简化计算模型 |
3.1.2 简化计算模型 |
3.2 典型产品的计算结果与验证分析 |
3.2.1 绕组电流及漏磁场分布 |
3.2.2 短路阻抗 |
4 结论 |
(8)浅谈10 kV三相电力变压器初级绕组的改压原理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力变压器改压的条件及准备工作 |
2 改压的工作步骤 |
3 变压器初级绕组的连接方法和改压方法 |
4 检测与试验 |
5 结语 |
(9)智能低压配电系统中集中供电方法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速饱和电流互感器取能功率分析 |
2.1 速饱和电流互感器工作特性 |
2.2 速饱和电流互感器输出功率分析 |
2.2.1 铁心磁导率对输出的影响 |
2.2.2 铁心仅处于线性状态时的输出功率 |
2.2.3 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输出功率 |
2.3 仿真分析与验证 |
2.4 实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两级级联式直流变换器研究 |
3.1 整流方案研究 |
3.2 两级级联DC/DC变换器 |
3.2.1 前级Buck变换器 |
3.2.2 后级反激变换器 |
3.3 闭环控制方式研究 |
3.4 直流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
3.5 直流变换器反馈补偿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电方案硬件参数设计 |
4.1 磁性元件的设计 |
4.1.1 速饱和电流互感器设计 |
4.1.2 反激变压器设计 |
4.2 功率级电路参数设计 |
4.2.1 滤波电容电感参数 |
4.2.2 RCD缓冲电路 |
4.2.3 MOS管驱动电路 |
4.2.4 辅助电源系统设计 |
4.3 反馈控制环路参数设计 |
4.3.1 控制芯片选取 |
4.3.2 采样反馈网络设计 |
4.3.3 补偿网络参数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供电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
5.1 稳态仿真结果 |
5.1.1 带有输入扰动的情况 |
5.1.2 带有输出扰动的情况 |
5.1.3 电流取能模式工作情况 |
5.2 瞬态仿真结果 |
5.2.1 断相故障情况 |
5.2.2 短路故障情况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速饱和电流互感器实验现场 |
附录B 两级式直流变换器仿真电路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T形接法变压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Yyn0配电变压器带不平衡负载能力的分析和计算[J]. 魏彩霞,张淼,孙业荣,马玎,田春生,郭颖颖. 变压器, 2019(10)
- [2]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运行性能的仿真研究[D]. 邓建国. 湖南大学, 2008(12)
- [3]单相三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运行性能分析[D]. 温慧慧. 湖南大学, 2013(07)
- [4]关于T形接法变压器的研究[J]. 王世忠. 变压器, 1976(01)
- [5]变压器连接组别的实用辨别方案创新设计[J]. 窦万军.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8(03)
- [6]曲折形联结变压器短路阻抗计算的能量法[J]. 李锦彪. 电工技术学报, 2013(S2)
- [7]移相整流变压器电流分布的数值分析与电磁特性的工程计算[J]. 张志刚,周少静,赵峰,郑赞,杨阳,范亚娜. 变压器, 2014(10)
- [8]浅谈10 kV三相电力变压器初级绕组的改压原理和方法[J]. 万世红. 机电信息, 2017(03)
- [9]智能低压配电系统中集中供电方法研究与设计[D]. 史凯萌.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10]应用于三相潮流程序的变压器模型的实现[J]. 徐树文,李亚楼. 中国电力, 2011(10)